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土地改革

合集下载

台湾的土地改革

台湾的土地改革

台湾的土地改革透视台湾土地改革6维普资讯● 海峡两岸●口陈思发生在上世纪5年代初的台湾土地改革,不但用0和平赎买方式实现了台湾农村封建土地制度变革,且而极大地解放了农业劳动生产力,进了农业生产和整个促台湾经济的发展。

土地改革成为台湾民营产业发展的契机和台湾经济腾飞的起点,后来整个台湾经济发展起对国民党政府和地主手中,8.%的农户仅占有2.%而8524计1.万公顷耕地,中半数是无地的佃农和雇农,58其土地问题十分尖锐。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湾农民受到在台残酷的封建剥削和殖民压迫,国民党接管后,同样横征暴敛。

农每年向地主交纳的地租,般为耕地年收获佃一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量一半以上,甚至高者达7%。

地权高度集中,农民租O税负担沉重,农村阶级矛盾尖锐是农业生产发展滞缓、社会政局震荡的重要原因。

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土改长期以来,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地问题是中土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

进行土地改革,行耕者有其田实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是国民党立党的重要理论基础。

也国民党政权迁台后,租佃问题更趋严重,经济残破,百业凋敝,农业产量不及战前最高产量的一半,而工业生产则不及1。

因为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后带着数/5百万人退踞台湾,成物价飞涨,物资奇缺,经济本造给来就极为困难的台湾增加了生产和生活的极大压力。

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首先需要农业生产的发展,落但孙中山在民主义明确指出,民问题是中国三中农社会的核心问题,而要决农民的痛苦,结是要耕者解归有其田提民得到自己的劳苦的结果,…不会被别,要… 人夺去孙中山看到了土地问题对捉民的极端重要性,。

系统地提出了降低农民捐税负担,施者有其田实耕的政治主张,使之成为国民党的政治理想和理论基础。

并为了实践孙中山的这一政治理想,民党在大陆统国台时期,曾多次尝试过以进行五减租实施也二和耕后的封建土地-度使农村土地高度集中,贫富两极分t,1化,租佃关系极为紧张,5年,地不足或无地可耕109耕的农户占台湾总农户的6,%。

1950年代台湾的土改

1950年代台湾的土改

1950年代台湾的土改1950年代台湾的土改1949 —1987年、特别是1949 —1954年间的“白色恐怖”,的确是台湾现代史上不可抹去的血腥一页,是历史的真实。

然而,“白色恐怖”这一幕,却并不是台湾38年“戒严”历史的全部,不是台湾民众生活的全部真相,而仅仅是那段历史中的一个方面,甚至从整体历史上看,只是份量并不太重的一种局部图景。

因为,在台湾38年的“戒严”历史中,与“白色恐怖”并行之际,还发生了很多其他重大事情——不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与文化领域,都更是深深影响了台湾民众的生活。

台湾进行的土地改革,便是与1949—1954年“白色恐怖”高峰并行的另类大事之一。

而且,可以说,台湾能有后来的经济起飞与繁荣,台湾民众能有今天富足的生活,都是与当年的土改成果息息相关。

对于农村的土地改革,国民党并不陌生,孙中山制定的“三民主义”(民生)宗旨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耕者有其田”。

1949年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由于种种原因,决定大力进行原来在大陆没能进行的土改,以保证其治下的台湾社会的稳定。

时任国民党台湾省政府主席、“警备总司令部”司令的陈诚,是台湾38年“戒严”令的颁布者,同时,他又是当时台湾土改的主刀人。

台湾土改进行得较为成功,至今仍获得国际社会学界的认同与肯定,与陈诚的理念及其政策与操作方法,都是密不可分的。

台湾的土改,在时间上并不是一蹴而就,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相反,它是经历了三个步骤,待基本完成,费时近四年之久。

台湾土改的第一步,是进行“三七五减租”。

国民党败退到台湾时,台湾的地权极其不均,农民近70%都是佃农,而56%的耕地为只占农村人口12%不到的地主所有,剥削情况也极其严重。

佃农遇到一个好的地主租金比较合理,日子尚能艰苦维持;而遇到不好的地主,可能租金要收成的50%-80%,佃农辛苦一年,则糊口都困难。

显然,这是很坏的生产关系,既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

所以,时任台湾省主席的陈诚,在制定的土改方针中,第一刀砍的就是这个不合理的租佃关系。

台湾的三次土改是如何进行的

台湾的三次土改是如何进行的

台湾的三次土改是如何进行的?自国民党败退台湾至今,台湾经历了三次土地改革,其土地制度是世界公认的学习典范。

20世纪50年代台湾的第一次土地改革,主要是改革农村中的生产关系,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70~80年代的第二次土地改革,主要是为了摆脱以小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营,实现农业专业化、企业化和机械化;90年代的第三次土地改革,主要是为了解决岛内农地市场化问题,以因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

这三次土改的经验教训,对正在推行土地流转的中国大陆而言,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和平土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惨痛的失败教训,使之清醒地认识到,为了在台湾能够真正站稳脚跟,就有必要对台湾的社会经济关系,尤其是农村中的土地关系,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建立一个支持其统治的社会基础。

蒋介石到台湾后,认真总结了在大陆失败的经验教训。

在研究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大陆的土改政策后得出结论:太平天国以绝对平均主义均田,是农民小私有者的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大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合理的,但“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土地财产”,侵犯地主利益是不可取的,因此决定在台湾实行温和的社会改良。

当时台湾的土地制度极为不合理,土地分配严重不均,56.01%的耕地为只占农村人口11.69%的地主和半地主所占有;剥削也极其残酷,其苛重程度一般达到农民收获量的5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80%。

为维持其在孤岛的政治统治,在当时“中美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的策动下,国民党当局从1949年起,以和平渐进的方式,进行了一场较为彻底的土地改革。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时期一直无法进行的土地改革,之所以愿意并且能够在台湾推动,主要是由于他们是从大陆逃到台湾岛的“新客”,与当地的封建地主阶级没有直接的利益瓜葛,土地改革不仅不会损害到统治者的经济利益,反而有利于其加强和维护统治的社会基础。

这次台湾土改分三步依次推进。

第一步是“三七五减租”。

台湾的土地改革与社会转型

台湾的土地改革与社会转型

!""#年$月台声杂志史事丛谈!"世纪#"年代国民党在台湾推行的土地改革,是拯救危机、孤守台湾的一项重要措施。

当时台湾农村形势是:农村大部分耕地集中在地主手中,占台湾农户$$%&’的佃农向地主租种耕地交纳的地租,占农作物收获量的#"(&"’,土地分配不均,加上租佃制度不良,税额过高,造成佃户朝不保夕,生活艰困,农村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国民党为了缓和农村日趋严重的地主和佃农的阶级矛盾,以维持其在台湾的统治,从)*+*至)*#$年,较为成功地推行了强制性的土地改革政策。

台湾的土地改革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年开始,推行所谓“三七五减租”,即规定佃农向地主租种耕地所缴纳的地租最高额不超过主要作物(稻谷和蕃薯)收获量的,&%#’,同时取消押租金及其他不合理负担,实施这一政策中,办理减租计约的耕地面积有!#%$#万公顷,!*%$#万农户。

第二阶段从)*#)年开始,规定把公有地卖给佃农,即“公地放领”。

就是以贷款方式,把日据时期日伪占夺的土地收归公有后卖给缺地或少地的农民。

台湾当局共办理*期“公地放领”,把约),%-万公顷土地卖给!-%#万户农民。

第三阶段从)*#,年开始,实行所谓“耕者有其田”政策。

规定台湾每个地主所拥有的土地不得超过中等标准水田,甲()甲等于)+%##市亩)和旱田$甲,超过此限出租的耕地,全部由国民党当局收购,再以贷款方式卖给农民。

通过这一方式收购地主超额土地转卖给农民的达),%*万公顷,买到土地的农民有)*%+-万户。

应该说,台湾的土地改革是较为成功的,它削弱了农村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长期以来在土地分配方面所存在的社会不均现象,把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促使台湾农村封建土地租佃制度瓦解,自耕农大量增加,并驱使他们努力劳动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这样,通过土地改革,就有力地促使农村地主阶级将土地资产转向工商业,促进了台湾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台湾土地改革

台湾土地改革

第三,土地改革有助于台湾当局乱中求稳。
蒋介石在1957年11月11日《对土地改革协会书面致辞》中
说:“自四十二年实行耕者有其田以来,农业生产年有增
加,农民生活日见改善,惟今后对此项政策之贯彻及对自 耕农之扶植应作更进一步之努力。方今国家建设渐由农业 经济步入工业经济之阶段,土地政策尤应与此种趋向密切 配合。”
Page
8
感谢聆听

谢谢!
Page
9
Page 6
四、台湾土改的成功之处
解决了公平性问题,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赢得了民心,巩 固了统治。 原来的地主获得大量资本,投身工商业,为实现工业化以 及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它是一个温和的,而不是激烈的,是一个改良的,而不是 革命的,它是一个没有流血的土地制度的改革
Page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什么国民党在大陆未能实行土改?
Page
3
第二部曲: 实行“公地放领”
含义:台湾光复后,从日本人手里接收过来的耕 地叫“公地”。从1951年开始,台湾当局将这些 “公地”陆续卖给农民。 意义:从日本殖民者手中没收的公地,全部用贷 款方式卖给无地农民,土地所有权改变了,农民 成为土地的主人
Page
4
第三部曲: 实行“耕者有其田”
含义:台湾省政府从1952年1月到1953年4月将全 省地主耕地进行重新丈量,登记造册。 随后颁布 了“实行耕者有其田法条例”。 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地主尤其是大地主的 经济利益。
Page
5
三、台湾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首先,土地改革使大量的无地农民成为自耕农。 其次,土地改革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台湾农业改革

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土地政策的变迁

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土地政策的变迁

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是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民生主义的第一课题,平均地权、耕有其田是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民生主义一以贯之的首要主张和核心内容。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中国以农立国,而全国各阶级所受痛苦,以农民为尤甚。

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植荒徼,以均地力。

农民之缺乏资本至于高利借贷以负债终身者,国家为之筹设调剂机关,如农民银行等,供其匮乏,然后农民得享人生应有之乐。

”孙中山土地改革思想曾经指引中国国民党开展的民生主义土地改革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新民主主义土地革命运动,并为当代中国的土地改革政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活的独特魅力。

反本开新。

认真梳理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民生主义土地改革政策的变迁,对于当代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不无裨益。

一、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的土地改革思想早在投身革命之初,孙中山就坚决反对土地租佃剥削制度,主张平均地权。

1899年,孙中山在东京与梁启超讨论土地问题时曾说,“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农之所以困也。

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然后授之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复有一层地主从中睃削之,则民可以大苏。

”1902年春,孙中山在横滨与章太炎等讨论改革土地、赋税制度时又说,“夫不稼者不得有尺寸耕土,故贡彻不设,不劳收受而田自均”。

1903年,孙中山在东京明确地向胡汉民讲解说,“解决民生问题,也是我们改革的目的之一。

而要解决民生问题,首先就要平均地权。

”1905年春,孙中山在布鲁塞尔访问第二国际主席王德威尔和书记处书记胡斯曼时,“简要地说明了中国社会主义者的目标”,其中第二点就是“要使中国的土地全部或大部公有,亦即很少或没有大地主,土地由公社照章租给农民,……每人依其财产数量交纳租税”,目的在于“防止一个阶级剥夺另一个阶级的现象,就如欧洲各国所发生过的那样”。

1905年7月30日筹备成立同盟会时,因为有人对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提出异议,孙中山解释说,“平均地权即解决社会问题之第一步方法,吾党为世界最新之革命党,应高瞻远瞩,不当专向种族、政治二大问题,必须并将来最大困难之社会问题亦连带解决之,庶可建设一个最良善富强之国家。

1949-1953年的台湾土地改革

1949-1953年的台湾土地改革

1949—1953年的台湾土地改革内容提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党当局就开始制定土地法规,准备土地改革。

从1927—1937年,先后出台的土地法令和各省地政府单行章则约有240余种。

然而,国民政府始终未认真执行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的主张。

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土地问题已比先前任何时期都更为严重。

入台后为稳固政权,蒋介石集团被迫分三个阶段,在台湾重新进行土地改革。

这次改革,对台湾的经济、社会诸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当今我们认识台湾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蒋介石〓台湾〓土地改革一、1949—1953年台湾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在日据时代,日本退伍军人、退职官员等视台湾为“聚财乐园”,多移居台湾,与日本财阀组织公司,承领土地,然后转租给台湾农民耕种,征收高额地租。

台湾当地的地主也不甘落后,乘势压榨佃农。

台湾地主的剥削,采用“剥四层皮”的方式。

一是高地租,据1949年“台湾省政纪要”所载,台湾地租额一般都在业六佃四的水准,甚至达到业七佃三。

二是“铁租”,即不问年成旱涝、收成好坏,佃户必须向地主交纳不少于丰年总收获量60%的地租。

三是押租制,即预收1季至2年的全部地租。

四是副产物租,即地主在地租之外,还要平白分享农民饲养家禽和种植果木的收入。

为了维护这种严酷的剥削方式,台湾盛行短期租约和口头租约。

租期最长以一年为限,口头契约占租佃总件数的81.4%。

(1)因无书面凭据,地主可随时提出解约、撤佃和加租等要求。

此外,转租问题也使租佃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根据日据时代的调查,佃农所交纳的地租占实际收获量的55%,而中间转租人交纳给地主的仅占收获量的30%,即有25%被中间人饱入私囊。

高租率、铁租、押租制、佃权不稳、转租等问题,不断引起租佃纠纷。

1940年,因租率而起的纠纷达1271起,占当年业佃纠纷总数的84.6%,因佃权而起的纠纷220起,占业佃纠纷总数的14.6%。

(2)台湾光复后,农村和租佃制度大致承继了日据时代的遗规,且由于战时工业破坏甚大,农村人口增加迅速,增加地租、增加押租金、撤佃等事时有发生。

败退的国民党为何能在台湾“土改”成功?

败退的国民党为何能在台湾“土改”成功?

[键入文字]败退的国民党为何能在台湾“土改”成功?不管是经济还是政治的角度,台湾战后的土地改革计划都是国民党最成功的政策之一,帮助这个近乎山穷水尽的政权在宝岛站稳了脚跟。

跟中国历朝历代土地重新分配相比较,这次土改基本没发生流血事件,还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鼓舞力量。

土地用来干什么?那还用说,当然是开发房地产赚大钱了!但这也就是最近一二十年的思路,此前几千年,都有个更明确的答案——种粮食。

中国历史就是土地的历史,这一说法哪个史家都不会反对。

上世纪中叶国民党在大陆一败涂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还是土地。

中国共产党以“土地改革者”形象受到农民普遍拥护,“解放全中国”的倡导有具体可感的内容,让国民党根本招架不住。

吊诡的是,败退的国民党,甚至在还没彻底败掉时,却在台湾搞起了土改,而且搞成了。

不管是经济还是政治的角度,台湾战后的土地改革计划都是国民党最成功的政策之一,帮助这个近乎山穷水尽的政权在宝岛站稳了脚跟。

跟中国历朝历代土地重新分配相比较,这次土改基本没发生流血事件,还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鼓舞力量。

为什么要在台湾土改?当然是大陆的教训太惨痛了。

主抓土改的台湾省主席陈诚说:“地主享受的轻松快乐生活完全建筑在佃农的痛苦上”,这说法跟共产党没两样,然后他得出结论:这是“中国大陆落入共产党手中的一个主要理由之一”。

这次土改被史家称为“最具野心”的一次土地重新分配计划,前期筹办工作动用了两千多名调查员,负责查明两百多万笔土地的大小、土质和所有权。

在日据时代结束后,许多土地的所有权是混乱不清的。

从1949 年到1953 年,国民党当局采取三个步骤推动土改,直到今天,台湾人还能朗朗上口:一是“三七五减租”(1949年),二是公地放领,三是实行“耕者有其田”。

“三七五减租”是将耕地租金降到土地主要作物全年收获量的37.5%为限,此前,台湾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