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为何败退台湾--国共优劣势分析1
从地理环境要素角度分析国民党败退的原因

从地理环境要素角度分析国民党败退的原因作者:苏晓辉来源:《新一代》2013年第05期摘要:中国自古以来由北向南进攻的战争往往更容易取得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也是如此,本文根据对南北方,特别是东北和东南的地理环境要素进行分析,试图解释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致使其最终败退台湾的原因。
关键词:地理环境要素;东北;解放战争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238-01自古兵家胜败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天助多寡,在乎时令;地助多寡,在乎要隘;人助多寡,在乎民心。
在时局风起云涌的战争时期,任何细微的差池都有可能导致最后的一败涂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致使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与地利因素不无关系。
一、从易经九宫和八门的对应分析解放战争犹如一种定数,几千年间,绵延在中国大地上分分合合的无数场战争中,最终决定大一统的战争,往往是自北向南进行的,很多王朝还创下了百年基业不世之功,这究竟是冥冥之中的天数,还是另有乾坤?以周易八卦的九宫划分来看,位居西北、正北、东北的三宫分别以乾、坎、艮三种卦象来表示,而依据《奇门遁甲》中的“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来看,北方三宫的乾、坎、艮又分别代表着开、休、生三门。
八门共分三吉门、三凶门和两个中平门,也就是说,北方的三宫占据了八门中所有的吉门。
1.共产党的东北和延安我试图根据这种理论来分析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根据地的地理位置,认为也不无道理。
依据易经的观点,中共的延安和东北两大重要根据地分别占据着西北、东北,也就是乾、艮两宫。
乾代表着贮藏,即积蓄力量,延安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危急时刻进行的战略转移的落脚点,由于长征途中不断遭受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以及恶劣自然环境的双重打击,使得革命队伍人数上大幅度减少,也急需整军休养生息,而延安正好给了红军这样一个机会。
艮代表着新的开始,而中国共产党恰恰是在抗战胜利后取得了东北这一战略要地,进而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又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一步步走向建国之路的。
关于国民党最终失败的原因分析

国民党最终失败的原因分析生物科学三班第三组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以及美国的支持,发动了旨在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内战。
但是,仅仅三年多的时间,国民党就在自己发动的内战中被彻底打败,并于1949年12月退守台湾,结束了在大陆22年的统治。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为什么迅速走向崩溃?国民党之所以会败得如此彻底,主要是其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国民党的政治腐败是国民党失败的最根本原因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就一直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对和平、安定的追求成为近代中国的主要潮流。
抗日战争胜利后,实现国内和平的曙光初现,人民迫切希望停止内战、实现和平,建立一个独立、自主、民主、统一的新中国。
但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不顾全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发动了全面内战,将自己推到全国人民的对立面,人民对国民党当局已经不抱幻想。
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独裁统治是它走向失败的又一原因。
国民党的政治可以说是蒋介石一人的政治,他是最终的决策者,一旦他作了决策,不管你是军事专家、经济专家还是外交专家一概没有说话的余地。
而且,下面的人也并没有团结在他的周围。
党内派系林立,纷争不断,贪污成风;地方割据势力长期与中央对抗,严重削弱南京政权的统治效能。
二、经济上的腐败和混乱加剧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胜利后,国统区的经济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而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通货膨胀达到匪夷所思的程度,人民的生活急剧恶化,工商业活动遭受了灭顶之灾,农业也遭到严重破坏。
农民被迫放弃耕作,背井离乡,甚至在死亡的威胁下,许多人走上了抗争的道路。
我们都知道战争打的就是钱,所以经济的崩溃也加速了国民党的军事失败。
三、军事上溃败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在军事上,蒋介石名义上是最高指挥。
但事实上国民党军队内却是多头指挥,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甚至是相互拆台,试问这样的一支军队又怎能取得胜利呢?诚如电视剧《亮剑》中所说过的一句话:国民党作战指挥部发出的命令大多是天才制定的,但却交给了蠢材去执行。
国民党败退大陆的原因探究 共35页

战术上重视敌人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以运动战为主要战法。
政治方针
经济引导
第4页
1、共产党方面
军事战略
共产党能集中兵力
案例:
国军将领叶锟败退去台后,五十年 代初在“革命实践研究院”总结说:“林 彪之一点两面战术,所有共匪各级指挥 官以至所有士兵都能了解,都能奉行, 形成一个整套体系。”
军事战略
政治方针
经济引导
第9页
政治统治
-- 共产党方面 -- 国民党方面 -国民党政权与割据 -国民党镇压民众 -国民党对民主党派的迫害
-国民党腐败 -国民党对人民的“劫收”
过渡页
1、共产党方面
军事战略
毛泽东与沈钧儒亲切握手
政治方针
经济引导
第1页
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 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
中国近现代史——
国民党丧失大陆政权的原因探究
伟儫制作
军事战略
政治方针
经济引导
目录页
军事战略
- 力量对比 - 辽沈战役 -- 共产党方面 -- 国民党方面
过渡页
力量对比
军事战略
政治方针
经济引导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力量对比
第1页
请您思考
为什么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在军事力量上有如此巨大 的优势,到最后却败退台湾?
政治方针
经济引导
第 4页
国民党政权与割据
军事战略
南京国民党政权代表 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 益,自始自终与广大民众 对立。就是少数的资产阶 级的地主豪绅也不是其忠 实的同盟,因此南京国民 政府极其缺乏社会基础。 又由于南京国民政府背叛 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背 叛了中国革命,致使国民 党从一个颇具战斗力的党 逐渐变为腐败无能的党。
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反思-演示稿

错误的领导,用错误的指 导思想,在错误的时间, 用错误的人,和必胜的敌 人,打了一场错误的仗。
并非指蒋介石能力差,他是近代中国著
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由于蒋长期担任黄埔军
校校长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之职务,早年黄 埔毕业的国、共军官皆称他做“蒋校长”、 “校长”。由于对国军建设和发展贡献很大, 所以也有“国民革命军之父”或“中华民国 国军之父”的称呼。也并非不爱国,他在中 国主权上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即使在 外界国家的干预也不动摇他坚持一个国家的 立场。
(2)包办主义。一切事情无论自己是否可以胜任,先就包揽下来,不许大家过 (3)消极被动,推诿责任 不息,持之以恒,所以就不能循序渐进,日起有功了 (4)在办事的时候不分轻重缓急,不经过研究考虑大而无当,粗制滥造。 (5)含糊笼统,不求正确 (6)因循守旧,得过且过 (7)迟疑犹豫,徘徊却顾 (8)主观自大,固步自封
战绩赫赫,出任晋察冀军区军事统帅顺理成章。 恶劣,兵力薄弱。但徐终没去成中原,只是在晋冀鲁豫军区挂了个副职,身体原因是一
晋绥军区(野战兵力3万人)。一直是贺龙的部队,兵力较少,作用其次,主要构成 个方面,大概后来中原形势的恶变,也让毛打消了临阵换帅的念头。 陕北中央的外围防御体系,且与内卫陕甘宁联防军呼应,并协同晋察冀军区进行防御作 这里要重点谈谈粟裕。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粟裕的使用,我个人认为是毛战争年代
蔽”,“而人民对政府的不满,则归因于党。”蒋介石最后得出的结论“党
除为从政党员分谤外,不能有任何作用。党受从政党员的不良影响异常之 大”。此番检讨与分析虽比较客观,但将国民政府及军队的腐败原因归结为
对革命理论研究不够是非常片面的,实含谬论之意,在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
宣言中蒋介石说中共及其武装力量是国家的统一障碍,把内战责任完全推到 中共身上。实乃推卸责任之举。甚至在内战结束之后蒋介石军事失败战略上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南京
江阴 江阴
湖口 湖口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 京,国民党22年的 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
民主自由 浩浩汤汤 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
课题结束,谢谢观看 !
重庆谈判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共同的敌人日 本帝国主义已经被逐出中国,国共之争再次成为 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人们担心内战在中国重演。 此时的蒋介石仍未放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 的军队的意图,但蒋对全面内战也有顾忌,权衡 利弊之后,蒋介石在调兵遣将的同时,亦发动和 平攻势,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连续三 次电邀中共领袖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囯共产党同国民 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 「重庆谈判」。整个事件过程从1945年8月29日 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 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国民党接受共产党提出的: 和平建国基本方针 召开政协会议的建议; 拒绝承认解放区和人民军队 的合法地位;
意义:表明了诚意,扩大了影响,迫蒋被动。
上毛 泽 频东 频与 举蒋 杯介 互石 相在 致宴 意会
蒋公
谨小慎微,墨守陈规
作风严谨,过于重视
细节 任人唯亲,疑人不用, 喜欢越级指挥 重视社会精英,忽视 底层 弱势独裁者,有严重 的仁厚的性格“缺陷”
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农村 开展起土地改革运动。图为土改工作人员把《中国土地法大纲》 抄写在墙壁上。向农民广泛宣传。
在土改中,分得土地的老贫农,面带喜悦。
国民党迅速衰败的原因

国民党迅速衰败的原因一、先天不足。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革命党人并未掌握政权,北洋军阀的头子-袁世凯掌握了政权。
1916 年袁世凯死了以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的时代,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好不容易到了1928 年12 月29 日-东北易帜,”国民党取得了全国政权,但也只是名义上而已。
1929 年3 月,桂系反蒋;1929 年5 月,冯玉祥反蒋;1930 年2 月,冯玉祥和阎锡山共同反蒋;1931 年6 月,两广军阀共同反蒋;1933 年11 月,十九路军反蒋。
虽然所有的叛乱都让蒋介石镇压下去了,但也大大削弱了蒋介石的力量。
同时,国民党中央政府与各地军阀的混战也为红军的成长和壮大创造了时间。
后来,虽然不再有军阀明目张胆的反蒋。
但是,各地军阀依然与国民党中央同床异梦。
红军长征时广东军阀陈济棠给红军让道,抗日战争时期50 万地方军投降日本当伪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军为了保存实力而“出工不出力”以及后期的纷纷投诚,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国民党政权的先天不足。
二、不顾民生。
国民党的三民主义讲的是“民族、民权、民生”“平均地权”也是国民,党的爸爸-同盟会的主要纲领和口号。
但是,国民党又是如何做的呢?根据国民政府的统计资料,30%的农民完全没有土地,依靠当佃农为生;佃户要交纳50%至70%的地租,如此高的地租和其他苛捐杂税使上亿农民处于赤贫状态;全国投资资本70%流向政府,从而流出了工商企业,私营企业为了获得商业贷款,要支付18%至20%的年利率,如此高的利率使绝大多数工业无法支付,因而工业活动转向商业投机;政府开支主要用于军费,用于经济发展的比例很小,例如:1934 年至1936 年政府开支总额只有4%用于经济发展,而如此微薄的资金也浪费严重;严重而持久的通货膨胀更使得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1937 年至1945 在年的8 年里,平均价格指数从1 上升到2491,而后来的的内战时期,物价更如脱缰之野马无法控制,以至于1948 年时民众购物时是拿着成袋的钞票;政府对于民众的疾苦极其冷漠,以1942 年至1943 年发生在河南的饥荒为例,这场饥荒导致两三百万人非正常死亡,三百万人逃荒到外省。
国民党为什么最终被共产党打败分解

战场上分析
国共两军主要在5个战场进行争夺。即东北, 华北,华东,西北,中原。这5个战场的胜 负直接影响到国共两军最后的胜利
东北:国共争夺的主要战场。国军原打算派到东 北8个军,一度去了7个,28万。其中有国军最 精锐的远征军新一军、新六军,但后来又派了2 个军,共9个军,超过原来计划一个军。共产党 也派出了自己的精锐部队,共产党原来还打算叶 飞,杨勇,陈赓三个纵队去东北,但后来没有去 成,最终去了11.6 万部队。因此,共产党实际 比原计划少派了3个纵队到东北,而国军比原来 多派了一个军到东北。国军与共军的兵力对比大 约为3比1,但最终是共产党首先在东北取得了彻 底胜利.
抗战后的共产党
共产党经过八年的休生养息,已经壮大到 了可以与国民党抗衡的地步。虽然总兵数 上不如国民党,但是由于得民心(因为共 产党为贫苦老百姓许下了一个无比大的诺 言),实际能够动员的兵力和民力已不再 国民党之下。日军撤退,实际上共产党也 接受了大量日式装备,再加上苏联的大力 支持,装备上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制作: 蔡官庭 钟镜海 刘刚 郑剑平 黄振干 演讲:蔡官庭
军事力量对比
共产党 兵力:没有海、空军,只 有陆军,其总兵力约127 万人(训练不足,临时上 阵,战斗素养较差)。 武器:虽然接受苏联武器 方面支持以及收缴日本投 降后留下的武器,总体偏 落后。没有飞机战舰。
国民党 兵力:国民党军的总兵力 为430万,有空海路,特 种部队(战斗素养高。 武器:美式装备,汽车大 炮飞机战舰样样齐全。
官员贪生怕死,一味享乐。 货币通胀严重,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对军官的提升也不很合适。大批作战有功的军官大多被升为副职,而 大批正职被老朽无能的军官所占据,而这些有功也有作战能力军官提 升后所遗的位置,又被年青而没有作战经验的军官所占据。结果形成 恶性循环,使部队的作战指挥能力越打下降得越快。反观共产党方面 在抗战结束后迅速整编部队,完成军队的正规化,使之适应于未来的 战争。包括在数月中将零散的团营级单位组建成军师乃至兵团一级的 正规军,勇于将老朽无能或是不适应近代化作战的司令官调离实际指 挥为止,提拔资历不深的年青干部指挥实战;勇于裁减那些哪怕是齐 装满员的作战不力单位,补充只剩骨架子的有功部队。如此相较,强 者越战越强,弱者屡战屡败。,国民党为了照顾论资排辈及抢占地盘 等非作战使命,又将指挥机构扩编为总部-行营(行辕)-绥靖公署 (战区)-绥靖区-兵团/整编军-军(整编师)-师(整编旅)- 团共8级,切出现大量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从统帅部到最基层的战 术单位都经常发生上级越权指挥,下级不听命令的严重影响战斗力的 情况。
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战败原因探析

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战败原因探析薛玉红摘要:从国民党的角度探析其内战中战败的原因,从政治逻辑来看,这与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失去民心关系重大;从经济逻辑来看,国民党主张党管资本,提出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并未有效实施,贪污腐化严重,金融改革失败;从军事逻辑来看,国民党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其军队战略战术协同较差,内部矛盾激化,纪律败坏。
因此,国民党的政权覆灭是必然事件。
关键词:国共内战;国民党政权;原因中图分类号:K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23-0089-03在抗日战争结束之际,国共两党双方的实力极为悬殊,国民党政权对外有美国扶持,对内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都占据绝对优势。
但在第三次国内战争中,国民党却被共产党击败。
国民党为何会失败?“国民党既离开民权主义,亦离开民生主义……使政府成为不能解决人民问题之政府,党即成为不能解决人民问题之党,失去各阶层之同情与拥护。
”国民党既不愿失去其既得利益,又无法保障人民的权益,一意孤行,最终失去人民的拥护。
除了国民党离开三民主义,失去民心之外,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使其在内战中由上风转为下风。
一、政治逻辑:独裁统治刚经历十四年抗战的中国人更加向往和平,和平是民心所向,但为何国共双方会兵戎相向,国民党为何不愿与共产党共存?在这场纷争中,国民党应担主要责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希望“一家独大”,妄图控制整个中国,拒绝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这种事实上的独裁统治是国民党不愿与共产党共存的原因之一。
(一)国民党内部派系纷争,中央权威流失“派系政治”是国民党的一大特点,在北伐以后,许多地方势力纳入国民党体系之中,这使得国民党内部更加错综复杂。
虽然在经过一系列的斗争后,最终形成了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国民党政治军事力量体系,但派系斗争一直存在。
同时,蒋介石需要各方力量之间相互制衡,以实现中央权威的统治,这就造成国民党看似是中央权威的强化但实质上中央权威流失,个人专权的现象层出不穷,党内矛盾不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党为何败退台湾--国共优劣势分析中国共产党政权和中国国民党政权都是在满清政府倒台,常年军阀混战中爱国志士怀着建立现代中国的信念产生的,但两者的力量对比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不对等。
国民党在创立时间、国内影响力、人员数量、军事规模、外界认可等等方面一直处于绝对优势,但最终却败退台湾。
一直弱小的共产党为何能取得胜利,从整体上看,因素众多,无法挑拣出决定性因素。
从微观上看,偶然事件对历史走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以目前的社会学知识也许很长时间无法全面衡量历史走向的真正力量所在,但通过分析两个政权的差异,对我们理解历史、理解现代中国或许有些帮助。
从清政府倒台后,中国一直处于战乱之中,没有统一的国家政府,也没有现代民主国家的政党竞争制度,中国共产党能打败中国国民党直接体现在武力竞争的结果中。
按照传统的解释,有一条是所谓的“人心向背”决定最终武装力量对比,但这只是古老的模糊定义,不是说这个定义不对,只是涵盖面过大,无法定义其具体特征,也就无法解释最终结果。
直接影响战争结果的其实就是武装力量的对比,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析评估的因素。
而影响武力优势最直接的因素就在两个领域:战争资源和组织能力。
战争资源包括人力、武器和经济资源。
组织能力稍微抽象些,包括组织制度的先进程度、人员素质、组织内部文化规则和思想的统一性。
一、组织能力在解放战争开始前的国共和谈期间,发生了安平事件。
事件的起因是1946年7月,共产党军队袭击了美国运送物质的部队,造成重大影响。
但调查结果却众说纷纭,无法统一。
具体事件的考证可以参见杨奎松的《读史求实》。
从安平事件看出,国民党的组织执行能力明显有问题,在最先提供的美方证词中已经明确了只有美军伤亡,没有俘虏的情况下,国民党找来的证人一口咬定共产党部队抓了美军两个俘虏,导致伪证痕迹十分明显,使得本不占理的共产党方面抓住漏洞,扭转被动局面。
在当时的情况下,共产党方面做伪证来坚持是美军开了第一枪,是为了撇清责任,国民党方面做伪证是为了夸大事件的严重程度,以当时的局势,作伪证并不是需要指摘的问题。
但在执行过程中,能出现这样的偏差,体现了国民党内部各阶层官僚主义、不负责态度盛行。
就是上层命令下去后层层递减后的信息失真,最底层工作人员应付了事。
上层知道美军没有人被俘虏却不传达关键信息,下层不主动寻求事件细节完善供词,导致连个假口供都漏洞百出。
而共产党方面,自发现事件真相后,各级组织得力,人员安排合理(团长以营长身份、营长以连长身份做供词),信息传递充分,组织目标一致,使得本不占理的一件事在供词上天衣无缝,反倒利用国民党的重大失误占得先机。
当然,共产党方面也有组织目标过于一致,组织内部的主动性过强才会出现基层部队挑起事件的问题。
而且严厉的组织纪律也使得基层部队在事件出现后,不敢对上级暴露自己的错误导致的说谎掩盖问题。
但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国共两党在组织能力上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由以下几部分造成:1、组织制度。
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中国的组织制度知识是逐步向世界接轨的。
满清政府的军队因其长期腐化,在应对国内外战争过程中逐步让位于乡勇、团练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湘淮军。
这种军事组织本质上是以中国传统的家族管理为模型建立的,以同乡、师生、血缘或虚拟血缘(结义等)为架构,以恩义伦理为纽带。
其组织模式相对原始。
而北洋军阀时期,组织知识仅仅在军队操练、将校职责上学习了西方的管理模式,内部交流、纪律执行等依然有乡土宗族习气。
在凝聚力、目标一致性、严格的科层制管理上还是非常落后。
后期的军阀试图寻找能够增加凝聚力和目标一致性的工具,只可惜传统的中国民间文化能提供的东西不多,而且和现代组织所需的严密的科层制有抵触。
比如吴佩孚在军内宣传忠孝观、冯玉祥用基督教凝聚军队,甚至有用民间佛教、道教、会道门组织军队的。
但随着苏共的介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从中吸收了现代管理经验。
都具备了严密的政党等级、明确的职权定义、普遍适用的章程规则以及完整贯通的信息传递渠道。
这些组织制度细节往往被人忽视,但其作用却是巨大的。
比如1927年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文件----《中央政治局对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体会议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的解释》,这么长的文件名也许让很多人更加鄙视政治活动的繁琐和呆板,但这样指向明确的文件是以往中国政治管理中很少出现的,对提高组织目标的统一认识有很大帮助。
苏共带来的先进的国际科层管理知识,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取得北伐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国民党也是苏共帮助建立的,但在组织的执行能力上远逊于共产党。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国民党是由多个政治军事势力联合而成,组织规则执行起来很难做到制度本身的要求。
而这种联合体的政权的复杂程度也超出了列宁式集权政党体制的掌控范围,苏共也无法提供相应的规则,中国传统文化更缺少协商妥协的习惯。
因此,蒋介石甚至捡起了传统的兄弟结义、换金兰帖的传统帮会方法笼络其他军阀。
也正因如此,在组织内部风气传染下,尽管国民党的嫡系部队比旧军阀要强很多,但其内部管理与共产党相比依然很乱。
山头林立是组织执行不力的原因,但一定程度上也是组织不力的结果。
从“立三路线”事件始末看,共产党很早就接受了现代组织制度,最大限度地脱离了旧式家长式管理模式。
现代科层制管理是允许下级向上级提反对意见的,并且可以通过明确的组织规则改变上级决定,这样就阻止了错误的蔓延。
尽管这种模式在初期时由于领导人个人才能问题,在组织间竞争时作用不那么明显,也不如自己组织一个系统的领导那样熟悉情况,会犯下看起来很低级的错误。
但就因为这种机制存在,只要时间一长,总能产生优势。
而中国的动荡格局,国民党内部的分歧导致的政权分裂,恰恰给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时间。
2、人才因素。
前面提到国民党尽管在苏共帮助下组党成功,形成现代组织机构。
但由于其机构内部的复杂性导致其组织效力无法最大程度的发挥。
同时,双方在人员组成上也有很大差距,尤其是精英阶层的人员素质。
尽管国民党内部有很多留学国外的饱学之士,也不乏热心报国的爱国志士,但因其内部固有的现象是,有一部分高级领导是军阀出身,这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精英人士的发挥余地。
还有,由于国民党长时期处在掌握最大政权的地位,加上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文化的影响,难免会导致一些仅仅以个人富贵为目标的人员加入,这些人在组织运转过程中自然会以中国传统官场的腐败贪污的行为、敷衍塞责的态度来影响组织效率。
而一个组织内部某种价值观达到一定比例也会逐渐影响其他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组织文化。
而反观共产党方面,其指导思想为有一套明确的社会发展理论以及发展前景的马列主义。
马列主义思想与欧美民主思想相比,有着容易理解、可操作性强(发动革命看似很难,很危险,但比西方民主思想的模糊描述还是提供了一个路径)的特点。
而且,从当时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以及中国经历过的变革过程看,当时君主立宪是最多的发达国家模式,但中国却已经无法回头。
美国式的民主尽管诱人,但以当时中国社会的知识积累情况看,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摸不着头绪,就连胡适也只能模糊地宣传民主制度的好处,无法提供历史路径(民主制度的特点就在于社会多方作用,本身也不是靠一两个圣人就能组建整个体系)。
何况当时美国的民主制度的风评也远比不上今天,梁启超就曾表示过对美国制度的失望。
中国知识分子向往社会主义,一方面是马列主义提供了一种相对精密的认知方式,即阶级斗争理论,而且这种理论还有一种简单易学并能给当时纷乱的中国一个快捷的解释。
而同样是社会学理论,功能主义视角的过于琐碎,不适合中国当时知识分子病急乱投医的境况。
其它过于哲学的社会解释又太精深,不易掌握,也不容易付诸行动。
而当时风行一时的无政府主义,了解到共产主义目标后,很多转变成初期的共产主义者。
和国民党的宗旨相比,马克思主义比三民主义精密许多,也庞大得多。
尽管共产党的精英阶层中也很少有人看过马克思的原著(大多是苏俄和日本的研究资料,早期是日本居多),但这两者的高下之分很容易判断。
一个真正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有志青年,在寻求救国的过程中,对比马克思主义(哪怕是马克思主义的概述)和三民主义,他会钦服哪一个,应该不难判断。
也正因如此,当时中国真正有理想的人,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更有可能倾向共产党。
而且,共产党的长期劣势地位也阻止了一些仅为个人利益驱动加入政党的可能性。
信仰的力量加上良好的组织制度,让共产党组织内部人员的主动性有很大提升。
比如,潜伏在国民党的郭汝瑰,已经做到国防部作战厅长,陆军中将,依然可以冒极大的危险为成立共产主义中国主动做出重大贡献。
蒋介石大概也察觉到三民主义的理论劣势,所以通过推崇传统文化和个人修养来进行补充。
但这和冯玉祥利用基督教,湖南利用佛教,甚至还有利用民间道门的军阀从本质上并无二致。
3、组织内部规则和文化思想的统一性。
组织内部的规则越是明确,组织的效率越高,规则对所有个体或群体的公平性越高,组织的凝聚力也就越强,不论是成文的规则还是组织内部自发形成的规则。
而组织内部的行为模式、交流方式以及世界观、价值观等越是统一,组织的目标也更容易得到所有成员的认同。
前面提到的国民党内因人员组成的不同,不仅造成组织行动执行不力,还造成组织规则的不统一。
而且,因为国民党接受的是苏共的集权体制的改造,内部却是几方派系的联合体,中国文化传统中也没能提供协商妥协方面的认识,这本身就与集权体制的组织规则冲突。
这样,虽然国民党政权从北伐后就在名义上掌握了全国政权,但直到败退台湾也没能消除派系影响,也没有形成合理的联合机制。
长时间的派系林立,势必造成规则的使用上会因人而宜,无论军政,都有“嫡系”、“杂牌”的区分。
这样的组织,凝聚力势必较差。
在文化思想方面,中国共产党由于长期与苏共联系紧密,自身人员成分也不复杂,整个组织的行为模式、交流方式、价值观、世界观都比较一致。
而在组织目标方面,尽管国共两党都在纲领中致力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但国民党方面,只是在三民主义里有民生这么一条,并没有多少阐发,也没有提供有说服力的实现路径。
共产党方面自然是主张以国家力量发展工商业,也就是大部分企业形式是以国企模式存在,受国家统一调配。
共产党这种国家干预式的建设思路在当时世界也很有市场,在共产党自身看来,还有理论基础,也有苏联的实例。
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有一个可能的心理原因是对于长期积贫积弱的反弹导致的对现代工业异常渴望。
但由于中国本土对于工业建设所需的知识实在贫乏,做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寄希望于一个集权的政府并决定“由现在的国民政府做到工人农民及其他被压迫阶级的民主独裁制,集中铁路、航业、矿山、大工业,于国家机关支配之下。
以行向社会主义”----七次扩大会议的《解释》也就不奇怪了。
客观地讲,这样的国家干预式的发展,对基础薄弱,人才不足的落后国家是有利的。
而且,马克思的历史观可以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心理优越感,用社会主义高于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的理念满足了中国百年耻辱后的大国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