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法研究金属防腐蚀新进展
电化学方法研究锌镍合金镀层耐腐蚀性能

电化学方法研究锌镍合金镀层耐腐蚀性能韩玉娟;郑凯【摘要】Zn-Ni alloy coating and Zn coating were prepared by electrodepositing in alkaline electrolyte respectively. They were handled into working electrodes. Platinum electrode and calomel electrode were chosen as counter electrode and reference electrode respectively. They were immersed into 5% NaCl solution simultaneously. The electrochemical workstation was utilized to measure the corrosion performance after 120 h. The test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corrosion potentials of the Zn-Ni alloy and Zn coating were respectively -0. 778 and -0. 989 V, rate of corrosion on Zn-Ni alloy and zinc coating were 0. 0405 and 0. 301 g/( m2 ·h) ,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corrosion rate of Zinc coating was seven point four times of that of Zn-Ni alloy, their real part values within the low frequency range from 1 to 10 Hz were 250 and 900 Ω/cm2 respectively, the value of Zn-Ni was 3. 5 times than that of Zn coating.%碱性介质中制备锌镍合金镀层与镀锌层,并制备成工作电极,分别选择铂电极和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对电极和参比电极,5%氯化钠溶液为测量介质,采用电化学工作站测量工作电极电化学特性。
国内外管道腐蚀与防护研究进展

国内外管道腐蚀与防护研究进展国内外管道腐蚀与防护研究进展引言管道是现代工业中常见的输送装置,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石油、天然气等领域。
然而,由于环境因素和长期使用带来的磨损,管道腐蚀问题已成为制约管道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管道腐蚀及其防护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对管道腐蚀与防护的研究进展。
一、管道腐蚀的分类与机理1.1 管道腐蚀的分类管道腐蚀主要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两大类。
化学腐蚀由介质中的化学物质对管道材料的直接损害引起,例如酸蚀、碱蚀等。
电化学腐蚀主要是通过电化学反应引起的,如金属的氧化腐蚀、电化学脱氧腐蚀等。
1.2 管道腐蚀的机理管道腐蚀的机理复杂多样,但一般可归结为金属表面与介质相互作用引起的化学反应。
导致管道腐蚀的因素有:介质的酸碱度、温度、流速、含氧量、盐度等。
金属材料自身的性质也会影响管道腐蚀,如金属的结构、化学成分、缺陷等。
二、管道腐蚀的评价方法2.1 传统评价方法传统上,对管道腐蚀程度的评价主要采用物理检测方法和化学分析方法。
物理检测方法包括金相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化学分析方法则通过对介质中金属离子浓度、pH值等进行测试。
2.2 非破坏性评价方法近年来,非破坏性评价方法在管道腐蚀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超声波检测技术可以通过测量超声波在材料中的传播时间和幅度来评估金属材料的腐蚀程度。
磁粉探伤技术则利用磁场特性检测金属材料中的缺陷或腐蚀情况。
三、管道腐蚀防护技术研究3.1 传统防护技术传统上,常用的管道腐蚀防护技术包括阴极保护、涂层防护和材料选择。
阴极保护通过引入外部电流或材料使金属处于负电位,从而减少电化学反应的发生。
涂层防护则是在金属表面涂覆一层能耐腐蚀介质的材料,以提供保护层。
材料选择则是选择对特定工况下介质具有良好抗腐蚀性能的金属材料。
3.2 新型防护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管道腐蚀防护技术不断涌现。
例如,纳米涂层技术可以通过在传统涂层中添加纳米颗粒,增强涂层的抗腐蚀性能。
电化学方法测量钢铁锈层防腐性能

十 J “ ^L .
山 东 冶 金
S a d n Meal r y hnog tlu g
V0 -2 N03 13 -
J n 2 0 u e 01
{经验 1f1f1 ——牛 咕— 竹 竹 交流 } ] - 神
分别测 定不 同材料 无锈 和 带锈 情 况下的腐蚀规律是
切 实 可行 的 。
专业 。现为济南鲍德房地 产开发有限公司科长 、 工程师 , 事工程 从 管理工作。
原 理 可以将 运行过 程 分为 两个 阶段 , 据此 设置 两组
响 。 当下放 速度 变化 大时 , 置给 定 的 向上 的 力矩 装
用, 为锈 层 电阻控 制下 的轻微 腐蚀 。 3 结 语
c 带锈 试 样 及 无锈 试 样 , 01mo/ z 溶液 r 在 . l Na O L S
中的 阳极极 化 曲线 测试 。测 示仪 器采 用 I 2 H B恒 电
位 仪 , Z 8 字 电压表 , P一数 电解 池 ( t电极 和饱 和甘 P) 汞 电极 。试样在 溶 液 中均 自然稳 定 4 n 随之 第 0 mi ,
9 0mv扩 大到 1 0 0 0mV。从 以上特征 值表 明 , 3 耐候
分用硝基 清漆涂封 。
2 试验 方 法。 用恒 电位 步 阶法 测量 1Mn u ) 2 C—
钢 经 2a 大气暴露 以后 , 面生成较 致 密而稳 定的锈 表 层 , 自然腐蚀状 态几乎钝化 , 在 具有较 好 的防腐蚀作
探尺 运动反作 用的大 小。
环控 制 , 据现场 实际情况对 P 4 ( 根 6 4 主给 定值 的 源 )
进 行修 改 , 设置提 尺 时的速 度给 定值 。5 放 尺 时 引 )
涂层下金属腐蚀无损检测技术现状与进展

行 在线 无 损 检测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有 机 涂 层 下 金 属 腐 蚀 的 本 质 是 一 种 电 化 学 过 程 ,因此 电 化 学 技 术 是 现 场 检 测 涂 层 下 金 属 腐 蚀 的
主 要 方 法 。国 内外 对 电 化 学 阻抗 谱 ( lc oh m cl Eet c e ia r I e a c p crso y E S) 电 流 中 断 ( urn mp d n eS et c p , I 、 o C ret Itr pin C ) 电化 学 噪声 ( lcrc e c l os , ner t , I 、 u o Ee t h mi i o aN e
各 个 领 域 。 着 涂料 工 业 技 术水 平 的不 断进 步 , 现 随 涌 出种 类 繁 多 的 防腐 蚀 涂 料 产 品 。 中 , 境 友 好 、 其 环 低 表 面处 理 要 求 的长 效 防腐 蚀 涂 料 产 品 由于 具 有 绿 色 环保 、 施工 、 易 防护 期 限长 等 优 点 而 备 受 青 睐 。尽 管 这 类 涂 料 产 品初 期 投 入 较 高 , 如 果 综 合 考 虑 全 寿 但 命 周 期 成 本 , 技 术 优 势 十 分 明显 。例 如 , 于 海 洋 则 对 采 油 平 台 ,围外 已报 道 了 防 护 期 限超 过 5 的涂 料 0a 产 品 。再 如 , 洋 船 舶 水 线 以下 用 防 腐蚀 涂 料 、 载 海 压 水舱 防腐 蚀 涂料 也 普 遍 具备 了 1 0a以上 的 防护期 限 。
12电化 学噪 声技 术 . 电化 学 噪声 ( N) 指 电化 学 动力 系统 中电化 学 E 是
状 态 参 数 ( 电极 电位 、 测 电流 密度 等 ) 如 外 的随 机 非
防止金属腐蚀的电化学方法

防止金属腐蚀的电化学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金属腐蚀是指金属在与外界环境接触时,由于化学反应导致金属表面的物质损失的现象。
腐蚀不仅会造成金属的损坏和破坏,还会对各行业的生产设备、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等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探索有效的防腐蚀方法对于保护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电化学防腐蚀是一种常用的防腐蚀方法,它利用电化学原理干预金属与环境之间的电化学反应,从而减缓或阻止金属腐蚀的过程。
其基本思想是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隔金属与外界环境的直接接触。
电化学防腐蚀方法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
一种是通过施加电流,使金属表面产生电化学反应,形成一层稳定的氧化膜或金属保护层,以防止金属进一步氧化和腐蚀。
另一种是利用金属表面发生的自然电化学反应,通过添加抑制剂或缓蚀剂,抑制或减少金属腐蚀的速率。
总之,电化学防腐蚀方法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手段,可以减缓或阻止金属腐蚀的过程,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
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电化学防腐蚀方法的优化和创新,探索更具可持续性和环保性的防腐蚀技术,为各行业提供更好的保护方案。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和次序安排。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确保文章的逻辑清晰和条理性强。
本文的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在本部分,将介绍金属腐蚀的问题以及电化学方法在防止金属腐蚀方面的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本节将详细阐述文章的组织和次序安排,以帮助读者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1.3 目的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阐明为什么需要研究防止金属腐蚀的电化学方法。
1.4 总结概括性总结本节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做好铺垫。
2. 正文2.1 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本部分将介绍金属腐蚀的基本原理,包括化学反应、电化学过程和腐蚀产物形成等方面的内容。
2.2 电化学防腐蚀的基本概念本部分将介绍电化学防腐蚀的基本概念,如阳极、阴极、电化学反应等,为后续的防腐蚀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铜的腐蚀及防护研究进展_罗正贵

第27卷第2期 武 汉 化 工 学 院 学 报 V o l.27 N o.22005年03月 J . W uhan Inst. Chem. Tech. M ar. 2005文章编号:10044736(2005)02001705铜的腐蚀及防护研究进展罗正贵,闻荻江(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摘 要:对铜腐蚀的分类、铜用缓蚀剂的种类和吸附机理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近年来铜的腐蚀和保护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应用情况提出了今后发展应加强研究的方向.关键词:铜;缓蚀剂;腐蚀;防护中图分类号:T G 174.42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40405作者简介:罗正贵(1968),男,四川隆昌人,硕士.研究方向:材料结构及其表面技术.0 引 言在有色金属的生产中,铜的产量仅次于铝,居第二位.在电化学顺序中,铜具有比氢更高的正电位(+0.35V SHE ),故铜有较高的热力学稳定性,不会发生氢的去极化作用,被列为耐腐蚀金属之一.但是在湿度较高、腐蚀性介质(如含二氧化硫的空气、含氧的水、氧化性酸以及在含有CN -、N H 4+等能与铜形成络合离子的液体)中,铜则发生较为严重的腐蚀.铜合金表现出比纯铜更高的耐腐蚀性,如:黄铜(CuZn 合金)耐冲击腐蚀性好;铜镍合金具有耐酸耐碱、耐海水的性能以及抗应力腐蚀开裂的特性;锡青铜合金可耐各种腐蚀;硅青铜合金机械强度高、耐应力腐蚀开裂性能好.为进一步提高铜抗腐蚀性能,除继续研制新型铜合金材料之外,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铜及铜合金缓蚀剂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应用实践表明,在各种腐蚀介质中,使用缓蚀剂抑制铜及其合金的腐蚀是经济有效的方法.1 铜的腐蚀铜的腐蚀按铜的使用环境可分为气相腐蚀和液相腐蚀,而液相腐蚀可按酸碱度进一步分为酸性液体、中性液体和碱性液体中的腐蚀.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人们对铜在酸性溶液中、碱性溶液中和中性盐类溶液中以及自来水供水系统中的腐蚀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铜及其合金暴露在通常的中性大气环境中,在其表面可以生成氧化亚铜(低温)、氧化铜(高温)及碱式碳酸铜保护膜,但在含有腐蚀性气体的工业区大气中,则有明显腐蚀现象.SO 2会使铜表面生成碱式硫酸铜[CuSO 4·3Cu (O H )2][1],使铜表面受到破坏,SO 2浓度或空气的相对湿度越高,腐蚀速度越快.H 2S 能使铜表面生成硫化亚铜,然后进一步氧化成硫化铜.大气中的氨与铜作用生成铜氨化合物,当受到雨水的溶解冲洗,也会使铜腐蚀.J .Tidbald 等[2]对空气中的腐蚀性气体对铜的腐蚀机理和产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沿海的大气中,含量较高的Cl -与铜反应,生成绿色晶状的碱式氯化铜[CuCl 2·3Cu (OH )2],接着会进一步腐蚀.Grant Skennerton 等[3]研究了空气中Cl -含量较高,而SO 2浓度较低的Heron Island(海岛)地区的铜的腐蚀情况.研究表明,铜的表面腐蚀产物主要是氧化铜及碱式氯化铜,由于SO 2浓度较低,因此没有碱式硫酸铜生成.铜在酸性液体中的腐蚀因介质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按介质分为氧化性酸和非氧化性酸介质引起的腐蚀.无论何种酸性介质,氧气在腐蚀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铜在中性液体介质中的腐蚀,其介质可分为淡水、盐类溶液、海水溶液和有机试剂.铜在淡水中有较高的耐腐蚀性,但考虑到微量铜离子对人体的影响,人们对铜在饮用水系统中的腐蚀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4].在工业热交换水系统中,随二氧化碳、溶解氧含量的增加或pH 值的减小,铜的腐蚀速率增加[5].铜在海水及盐类溶液中的腐蚀情况大致相同,盐的存在使海水的导电性提高,溶解氧含量增高,这些因素为铜的电化学腐蚀提供了条件.Cl -的存在会加剧铜的腐蚀,使铜在溶液中发生溶解.研究结果一致表明[6,7],铜的阳极溶解只与Cl -浓度有关而与pH 值无关.当Cl -浓度小于1mol /L 时,铜的腐蚀机理如下: 阳极:Cu +Cl -CuCl +e- CuCl +Cl -CuCl 2+e-阴极:O 2+4e +2H 2O 4OH -当Cl -浓度大于1mol /L 时,将会有CuCl 32-和CuCl 43-的混合物形成.在碱性液体中,由于构成金属腐蚀的阴极反应的氧、氢的电极电位较低,与金属铜阳极溶解反应的平衡电位之间电位差较小,在常温条件下,铜的腐蚀速率较低.但随着环境温度升高,溶液浓度增加以及溶液中存在溶解氧时,对铜及其合金的腐蚀速率会加剧.2 铜的防护针对铜的广泛应用及在某些条件下容易受到腐蚀的特点,人们采用了很多方法来防护铜的腐蚀,其中最重要的是使用各种缓蚀剂.铜及铜合金的各种缓蚀剂主要在冷却水系统、海水及盐类液体、酸性液体、氨及铵盐类碱性液体、气相环境等方面使用.按照使用物质的种类不同,可以将铜的缓蚀剂分为天然类缓蚀剂、无机盐类缓蚀剂和有机化合物类缓蚀剂三大类.2.1 天然类缓蚀剂从天然植物中分离出的松脂和薰衣草油作为抑制酸液体中铜腐蚀的腐蚀剂是铜在酸液体的缓蚀剂的早期应用.后来发现一些胶体物质如阿拉伯胶、蛋白质、明胶、糊精和马铃薯淀粉对盐酸溶液中的铜具有较好的缓蚀效果.此外,采用涂覆润滑油脂的方法来防止腐蚀性气体反应或延缓腐蚀的发生.A.Y.Ele Etre [8]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技术研究了天然蜂蜜对铜的缓蚀作用.研究表明:天然蜂蜜对0.5mol /L 的NaCl 溶液中的铜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并且蜂蜜在铜表面的吸附遵从Langmiur 等温吸附规律,但由于蜂蜜的变质,缓蚀效果在几天后逐渐下降.2.2 无机盐类缓蚀剂无机盐类缓蚀剂主要用于铜在中性溶液中的缓蚀.从20世纪20年代起,砷的化合物作为铜系金属缓蚀剂开始使用.后来应用的有亚硫酸钠、硫化钠、铬酸钠等.为了保护铜不受海水和冷却水的腐蚀,也使用过硅酸盐、铬酸盐、六偏磷酸钠、偏磷酸钠和硝酸钠等作为铜系金属缓蚀剂.随着工业应用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相继出现磷酸盐系列、铁盐系列和无机复配系列缓蚀剂.正磷酸盐和偏磷酸盐混合使用可以有效抑制工业冷却水循环系统中铜的腐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9]转移到无机盐有机物复配混合型缓蚀剂方面.2.3 有机化合物类缓蚀剂按照使用方式和化合物结构可将有机化合物类缓蚀剂进一步分为唑类缓蚀剂、聚合物膜型缓蚀剂和自组装膜型缓蚀剂三类.a .唑类缓蚀剂早在40年代,人们就已经发现巯基苯并噻唑(MB T)对铜系金属具有较好的缓蚀效果,但由于其水溶性差,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苯并三唑(BT AH)在工业水及循环冷却水等中性介质中对铜系金属具有优异的缓蚀性能,并开始了对BT AH 的缓蚀机理的研究及其衍生物的开发应用[10~15].研究发现:BTAH 在铜表面生成的是多层膜,其组成为Cu /Cu 2O /Cu +·B TAH,其中大部分为Cu +·BT AH,与部分因空气氧化变成的Cu 2+·BT AH);BTAH 的缓蚀效果在pH 值为2~12时较好,在pH 值为4~10效果更好[16,17];BT AH 衍生物对铜具有优异的缓蚀性能:唑环上的氢被甲基取代后,缓蚀效果将大大降低,而苯环上引入烷基缓蚀效果将会增加[13].G .Brunoro 等[18]研究了5甲基1,2,3苯并三唑,5己基1,2,3苯并三唑,5辛基1,2,3苯并三唑和5甲氧基1,2,3苯并三唑对铜在中性或酸性雨中的缓蚀效果.研究表明,苯环上引入烷基缓蚀效果增强.R .B abi é等[19]合成了一种新的衍生物DBTO(见图1),并采用循环伏安法、电化学阻抗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了其在pH= 5.8的醋酸钠溶液中对铜的缓蚀效果和缓蚀机理.结果表明:在铜表面形成的薄膜为Cu /Cu 2O /Cu +·DBTO 结构,缓蚀剂浓度为0.5mm ol /L 时,缓蚀效率就能达到95%以上,从0.5mmol /L 到5mmol /L 的变化过程中,缓蚀效率从95%逐渐接近100%.图1 DBT O 的结构Fig .1 Structure of D BTOBT AH 及其衍生物被证明是缓蚀效果最好的缓蚀剂之一,但BTAH 主要缺点是有一定的毒性,使用受到限制.故研究工作注意到具有环境亲和性的咪唑类衍生物,研究表明,咪唑类衍生物对18武汉化工学院学报第27卷大气和酸性条件下的铜具有优异的缓蚀性能,且具有环境亲和性[20~22].R.Gas parac等[23]对一系列咪唑类衍生物对中性氯化钠溶液中的铜缓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咪唑类分子在铜表面是物理吸附,含有苯环和不含苯环的衍生物存在不同的缓蚀机理,前者主要通过抑制阳极电化学反应起到缓蚀的效果,而后者是通过抑制阴极的电化学反应起到缓蚀的效果;在所研究的咪唑类衍生物中,4甲基1苯基咪唑的缓蚀性能最为优异,且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缓蚀效果逐渐增强.F.Zucchi等[24]研究了四唑类衍生物及其相应的盐类(5巯基1甲基四唑、5巯基钠1甲基四唑、5巯基1苯基四唑等)对在pH为4~8的0.1mol/L的NaCl溶液中的铜的缓蚀效果.结果表明,除5巯基1羧基四唑外,都有一定的缓蚀效果,其中,含有苯环的四唑缓蚀效果明显优于不含苯环的四唑.在热交换系统和循环水冷却水系统中,由于表面产生水垢和因腐蚀而形成的腐蚀产物,使热效率降低,所以常采用硫酸等定期进行清洗.酸洗过程中铜会被腐蚀,此时加入缓蚀剂是非常必要的.E.Stupnis ek Lisac等[25]研究了咪唑类衍生物的结构对硫酸溶液中铜的缓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四种咪唑化合物(咪唑,4甲基5羟甲基咪唑,1苯基4甲基咪唑和1对苯甲基4甲基咪唑)中,咪唑的缓蚀效率最低(50%).由于取代基的引入,4甲基5羟甲基咪唑的缓蚀效率增加到65%,而取代基为苯环的1苯基4甲基咪唑的缓蚀效率高达93%.尽管BT AH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对铜具有优异的缓蚀性能,但其在酸性溶液中的缓蚀效率却急剧下降.铜在氧化性酸中极不稳定,很快会被腐蚀溶解.研究人员研究了铜在硝酸溶液中的溶解动力学,并相继开发出一系列缓蚀剂.由于早期的缓蚀剂不能长期使用,因此,研究重点转向开发新的缓蚀剂或利用协同效应采用复配技术以提高缓蚀效率.M.M.E.Naggar[26]开发出两种新的三唑类衍生物[双(4氨基5羟基1,2,4三唑)丁烷和双(4氨基5羟基1,2,4三唑)甲烷,结构式见图2,3],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化合物对硝酸溶液中的铜具有长期的缓蚀效果.b.聚合物膜型缓蚀剂聚合物膜型缓蚀剂是以高分子聚合物作缓蚀剂或通过缓蚀剂组分在界面反应形成聚合物膜而起到缓蚀效果的一类缓蚀剂,如聚乙烯吡啶、聚乙烯胺、聚乙烯哌啶、聚乙炔等.B.Trachli等[27]对2巯基苯并咪唑在铜表面电氧化聚合的动力学及聚合物膜层的缓蚀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2巯基苯并咪唑首先吸附到铜的表面进而发生了阳极氧化聚合,然后溶液中更多的单体分子吸附到聚合物膜上发生阳极氧化聚合;电化学阻抗谱研究的结果表明铜表面形成的聚合物薄膜在0.5mol/L的NaCl溶液中的缓蚀效率为99%以上.A.Guenbour等[28]研究表明,聚氨基薄膜具有较好的缓蚀效果,BTAH的加入进一步增强了膜层的缓蚀效果.图2 双(4氨基5羟基1,2,4三唑)丁烷Fig.2 Str ucture of di(4amino5hy drox y1,2,4 triza lyl)buta ne图3 双(4氨基5羟基1,2,4三唑)甲烷Fig.3 Str ucture of di(4amino5hy drox y1,2,4 triza lyl)methanec.自组装膜型缓蚀剂(SAM S)自组装膜是分子通过化学键相互作用自发吸附在异相界面,形成取向和排列紧密的有序膜.采用自组装技术,在金属表面可以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制备紧密有序的单层及多层膜,这在金属防腐蚀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G.Kane Jennings等[29]研究了直链烷基硫醇类化合物对铜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直链烷基分子链越长缓蚀效果越好.Daiki Taneichi等[30]使用烷基三氯硅烷和烷基异氰酸酯对11巯基1十一醇在铜表面形成的自组装膜进行改性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自组装膜的缓蚀效果更加优异,且由于后者分子结构中不含有氯离子,其缓蚀效果也更好.3 研究展望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铜的腐蚀和保护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人们更多的重视.综上所述,今后对铜的腐蚀和防护的工作中,开展新的缓蚀剂的研究重点主要是:a.利用现有缓蚀剂品种,研究缓蚀剂之间的协同缓蚀机理,以提高缓蚀效果和减少使用量.19第2期罗正贵等:铜的腐蚀及防护研究进展 b.加强缓蚀剂的无毒化研究,减少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缓蚀剂的使用,以减少缓蚀剂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的不良影响.c.利用现代先进的分析测试仪器和计算机技术,从分子和原子水平上研究缓蚀剂在铜表面上的行为及作用机理,开发出高效低毒的和具有环境亲和性的高分子型有机缓蚀剂.参考文献:[1] Brusic V,Frisch M A,Frankel G S.Copper cor rosionw ith and without inhibito rs[J].J Electrochem Soc,1991,138(8):22532259.[2] Tidblad J,Gra edel T E.Gildes model study ofaqueous chemistry.Ⅲ.initia l SO2inducesa tmosph eric cor rosion of copper[J].Cor ro Sci,1996,38(12):22012224.[3] Grant Skennerton,Jaso n Nairn.Atmosphericco rrosion of copper a t Heron[J].Isla nd,M aterialLeters,1997,30(5):141146.[4] Feng Y,Teo W K,Sio w K S,et al.The co rrosionbehav eiour of copper in neutral ta p wa ter par t1:co rrosion mechanism[J].Co rro s Sci,1996,38(3):387395.[5] Sobue K,Sugaha ra A.Effect o f fr ee ca rbo n diox ideon cor riso n behav eior of copper in s imulated water[J].Sur face and Coa ting s T echology,2003,(1):169170,662665.[6] Barcia O E,M a ttos O R,Pebere N,et al.M asstranspo rt study fo r the electrodissolution of copper in1M hydrochlo ric acid solutio n by impedance[J].JElectro chem Soc,1993,140(10):28252833.[7] Cr undw ell F K.Anodic dissolutio n o f co pper inhy drochloric acid solutions[J].Electrocim Acta,1992,37(15):27072710.[8] Ele Etre A Y.Natural honey as cor rosion inhibitorfor meta ls and a lloy s.I.Copper in netural aqueo ussolutio ns[J].Co rro s S,1998,40(11):18451850. [9] 扈显琦,彭 乔,张明嘉.海水中铜的缓蚀剂研究[J].四川化工与腐蚀控制,1999,2(3):48.[10] El Taib Heakal F,Haruyama S.Impedance studiesof the inhibitiv e effect of benzo triazole o n thecor rosion of copper in sodium chloride medium[J].Cor ros Sci,1980,20(7):887898.[11] Kester J J,Furtak T E,Bev olo A J.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 tering in cor rosion science:benzo tria zole on copper[J].J Electrochem Soc,1982,129(8):17161719.[12] Fleisch ma nn M,H ill I R,M ong oli G,et al.Synergetic effect of benzylamine on the cor rosioninhibitio n of copper by benzo triazole[J].Electrochim Acta,1983,28(10):13251333. [13] To rnkvist C,T hierr y D,Berg ma n J.Photoelectronand infra red reflectio n absorptio n spect roscopy ofbenzotria zole adso rbed on co pper and cupro us oxidesurfaces[J].J Electrochem Soc,1989,136(1):5864.[14] Brusic V,Frisch M A.Frankel G S.Coppercor rosion with and without inhibitors[J].JElectrochem Soc,1991,138(8):22532259. [15] No toya T,Poling G W.T opog raphies o f thick Cubenzo tria zolete films on copper[J].Co rro s Sci,1976,32(8):216223.[16] Alkire R,Cang ella ri A.Effect of benzotria zole o ndissolutio n o f co pper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 flo w:IEx perimental[J].J Electrochem Soc,1989,136(4):913919.[17] M odestov D,Zhou G D,W u Y T,et al.Study o f th eelectro chemical forma tion o f Cu(I)BT A films oncopper elect rodes and the mechanism of copperco rrosion inhibitio n in aqueous chlo ride/benzo triazole so lutions[J].Corr os Sci,1994,36(5):19311946.[18] Brunoro G,Frig nani A,Colledan nic films forpro tectio n of copper and bro nze ag ainst acid raino rro sio n[J].Cor ros Sci,2003,45(10):22192231.[19] BabiéR,M etikosœHukovic M.Spectroelectrochemica l studies of protective sur face films againstcopper cor rosio n[J].Thin Solid Films,2000,359(1):8894.[20] Stupnis ek Lisac E,Bozic E,Loncaric A.Lowtox icity copper co rrosion inhibito rs[J].Cor rosion,1998,54(9):713720.[21] Ma rtin C R,Stupnis ek Lisac E.In situ studies ofimida zole and its deriv ativ es as copper co rro sioninhibito rs I.Ac tiv atio n energies andther mody na mics of adsorptio n[J].J Electro chemSoc,2000,147(2):548551.[22] O tmaěic,Stupnis ek Lisac E.Copper co rro sio ninhibito rs in near neutral media[J].ElectrochimActa,2003,48(8):985991.[23] Gas parac R,Ma rtin C R,Stupnis ek Lisac E.In situstudies of imidazole and its deriva tiv es a s copperco rro s ion inhibitor s I.Activ ation energies andthermodynamics of adsor ptio n[J].J Electro chemSo c,2000,147(3):548552.[24] Zucchi F,T traba nelli G,Fo nsati M.Tetra zolederiva tiv es a s cor rosion inhibitors for co pper inchlo ride so lutions[J].Co rros Sci,1996,38(11):20192029.20武汉化工学院学报第27卷[25] Stupnis ekLisac E .Ev aluation of no ntoxicco rro s ion inhibito rs fo r copper in sulphuric acid [J].Elec trochim Ac ta ,2002,47(26):41894194.[26] ENag ga r M M .Bisaminoazoles cor rosioninhibitors fo r copper in 4.0M HN O 3solutio ns [J].Co rro s Sci,2000,42(5):773784.[27] Trachli B,Kedda m M.Pro tectiv e effect o felect ropo lymerized 2merca to benzimida zole uponco pper co rro s ion [J].Prog ress in Org anic Coating s,2002,44(1):1723.[28] Guenbour A ,Kacemi A ,Benbachir A .Cor rosion pro tection of copper by polyaminophenol films [J ].Prog ress in O rganic Coating s ,2000,39(3):151155.[29] Kane Jenning s G,Paul ibinis.Selfassembledmonolay ers o f alkanethiols on copper provide co rrosion resistance in aqueous enviro nm ents [J].Co lloids a nd Sur face,1996,116(12):105114.[30] DaikiTaneichi,ReikoHaneda,K unitsug uArama ki .A nov el modification of an alka nethiol self assembled mo no layer with alkylisocyanates to prepa re pro tectiv e films against co pper co rro sion [J ].Cor ros Sci ,2001,43(10):15891600.Research development of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for copperLUO Zhenggui ,W EN Dijiang(Schoo l of M aterial Engineering ,Suzhou U niv ersity ,Suzhou 215021,China)Abstract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pper corrosion,the category of corrosion inhibitors for copper and the adsorptio n m echanism hav e been review ed .The recent research developm ent of copper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has been introduced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hav e been discussed.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s of practical applicatio n,the study directions tha t need to be streng thened in the developm ent have also been presented .Key words:copper ;inhibito r ;corrosion ;protection 本文编辑:传一点☆(上接第16页)Study on the formulation and properties of cold pad batchpretreating auxiliary agentLIAO Hai xing 1,YU Ke xiong 1,ZHA NG Ai q ing2(1.Colleg e of Chemistry and Env io rnmental Enginerring ,Yang tze U niv ersity ,J ing zho u 434020,China;2.Colleg e of Chemistr y and Life Sciene ,SouthCentra l U niv er s ity for N atio nalities ,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The auxiliary ag ent for cold padbatch pretreating of cotton knits is studied.In the use of Calato r cold pad batch dyeing machine for the pretreating at W uhan No .1Knitting Mill ,the qualities of semifinished products are most satisfactory.Meanwhile,a striking effect is achie v ed in the saving energ y.Key words :cold pad ba tch pretreating;cotton knittg oods;additiv e ag ent本文编辑:传一点21第2期罗正贵等:铜的腐蚀及防护研究进展。
电化学腐蚀实验探索金属的腐蚀现象

电化学腐蚀实验探索金属的腐蚀现象金属腐蚀一直是制约金属材料使用寿命和性能的主要问题。
为了深入理解金属腐蚀现象,电化学腐蚀实验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
本文将探讨电化学腐蚀实验在揭示金属腐蚀本质方面的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
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存在两种反应,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当金属表面存在缺陷引发了阳极反应时,金属就会发生腐蚀。
而电化学腐蚀实验通过模拟实际工况中的环境,制造特定的电化学条件,从而深入研究金属腐蚀机理。
在电化学腐蚀实验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极化曲线测量。
通过施加恒定电流或电压,观察电流或电压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获得极化曲线。
极化曲线是描述金属腐蚀行为的重要指标,包括阳极极化曲线和阴极极化曲线。
阳极极化曲线反映了金属的功率损失,而阴极极化曲线则反映了金属的保护性能。
除了极化曲线测量,电化学腐蚀实验还可以通过测量腐蚀电流密度、腐蚀速率和阻抗等参数来了解金属腐蚀的特征。
腐蚀电流密度是描述金属腐蚀速率的指标,一般通过电化学极化法测量得到。
腐蚀速率可以直接通过重量损失或体积损失来计算。
而阻抗则是评估金属膜层保护性能的重要参数,可通过交流阻抗谱法测量得到。
电化学腐蚀实验常常结合其他表征手段,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来观察和分析金属腐蚀表面的微观结构和组成。
这些分析手段能够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揭示腐蚀过程中的细节变化。
通过电化学腐蚀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金属腐蚀的机制。
首先,我们可以研究金属腐蚀速率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环境中的温度、溶液酸碱度和氧浓度等都会对金属腐蚀速率产生影响。
此外,电化学实验还可以研究金属在不同金属耦合条件下的腐蚀行为。
例如,金属在不同电位下的腐蚀行为可以通过测量其极化曲线来研究。
这些实验结果为我们预测和控制金属腐蚀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除了了解腐蚀机制,电化学腐蚀实验还可以通过设计和优化防腐蚀措施,从而减缓金属腐蚀过程。
例如,在电化学腐蚀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添加抑制剂或电化学方法来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能。
电厂热力设备防腐蚀技术研究进展

电厂热力设备防腐蚀技术研究进展电厂热力设备是电力发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其安全稳定运行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热力设备在长期高温、高压、腐蚀性介质等恶劣工况下,容易发生腐蚀现象,加速设备的磨损和老化,严重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和使用寿命。
热力设备防腐蚀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电厂热力设备防腐蚀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一、热力设备腐蚀类型及机理热力设备的腐蚀主要包括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和高温氧化等多种类型。
化学腐蚀是指金属在化学介质中发生腐蚀,电化学腐蚀是指在电化学条件下金属离子从金属表面脱落,同时金属表面形成氢气或氧化物的腐蚀方式,高温氧化则是指金属在高温氧化气氛中发生氧化反应而腐蚀。
热力设备的腐蚀机理主要包括金属离子的迁移、氧化还原反应、腐蚀产物的生成与脱落等过程。
二、防腐蚀技术研究进展1. 表面涂层技术表面涂层技术是通过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具有较高化学稳定性和耐腐蚀性能的外层,防止金属与环境介质的直接接触而起到防腐蚀作用。
常见的涂层材料包括镀层、喷涂涂层和涂漆等。
钛合金、镍基合金、金属陶瓷等高温涂层材料已广泛应用于燃气轮机叶片、锅炉管道等热力设备中,有效提高了设备的耐高温、耐腐蚀性能。
2. 材料优化设计材料优化设计是指通过合理选择和设计金属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形状等,以提高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目前,一些新型合金材料如奥氏体不锈钢、镍基合金、钛合金等在电厂热力设备中被广泛应用,这些材料具有优良的抗氧化、耐腐蚀性能,能够在高温、高压的工作条件下保持稳定的性能。
表面改性技术是通过改变金属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来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能。
目前,热热等离子表面合金化技术、激光熔覆技术、等离子喷涂技术等表面改性技术已经在热力设备中得到应用,能够显著改善金属表面的硬度、抗腐蚀性和耐磨损性能。
4. 材料防腐蚀涂层除了表面涂层技术外,现代材料科学还发展出一系列具有良好耐腐蚀性能的新型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化学法研究金属防腐蚀新进展
电化学法是一种研究金属防腐蚀的重要方法,通过使用电化学技术来
改善金属材料的防腐蚀性能。
近年来,人们在电化学法研究金属防腐蚀方
面取得了许多新进展。
本文将着重介绍几种主要的新兴电化学方法。
首先,阳极保护法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防腐蚀方法。
它通过在金属表
面形成一个保护性的氧化层,从而阻止金属与环境介质接触,达到防腐蚀
的目的。
然而,传统的阳极保护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其效果受到介质pH值的限制。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展了基于光催化材料的阳极保护方法,通过光照激发材料表面的光催化活性,提高阳极保护效果。
这种方法可以
扩大阳极保护的适用范围,提高防腐蚀效果。
其次,电解封闭法是一种有效的电化学防腐蚀方法。
它通过在金属表
面形成一个密封的保护性层,阻止氧、水等腐蚀介质的侵蚀。
传统的电解
封闭方法主要使用高浓度的硅酸铝溶液,但是其操作过程复杂,有一定的
环境污染风险。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了新的电解封闭技术,使用环境友
好的有机溶剂作为电解液,并且通过控制电解参数和添加适量的添加剂来
提高封闭层的性能。
这些新技术使电解封闭法更加安全可靠,可以广泛应
用于金属防腐蚀领域。
此外,电沉积法也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防腐蚀方法。
它通过在金属表
面沉积一层保护性的金属或合金层,增加金属的耐腐蚀性。
传统的电沉积
方法主要使用直流电源,但是其效率较低,容易导致沉积物质的不均匀。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展了脉冲电沉积技术,通过在沉积过程中改变电流的
脉冲形式和大小,可以得到更加均匀、致密的沉积层。
这种新技术具有高效、高质量的特点,可以提高金属的防腐蚀性能。
综上所述,电化学法在金属防腐蚀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新进展。
新兴
电化学方法不仅扩大了防腐蚀技术的适用范围,提高了防腐蚀效果,同时
也更加安全可靠、环境友好。
然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例如新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的问题。
希望通过
继续深入研究,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化学法在金属防腐蚀领域的应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