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三介绍
期末复习之文言文阅读训练(三)(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七(上)语文期末复习之文言文阅读训练(三)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14分)【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没人:会潜水的人。
1.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
(限断2处)(2分)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2.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
(3分)(1)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_______ (2)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_______(3)夫没者岂苟.然哉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面句子。
(4分)(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三

41、唐伯虎识破术士有术十千唐六如,极言修炼之妙。
唐云:“如此妙术,何不自为,乃贶及鄙人?”术士云:“恨吾福浅!吾阅人多矣,仙风道骨,无如君者。
”唐笑曰:“吾但出仙福,有空房在城北,甚僻静,君为修炼,炼成两剖。
”术士犹未悟。
日造门,出一扇求诗。
唐大书云:“破布衫中破布裙,逢人便说会烧银。
如何不自烧些用?担不河头卖与为。
”【注释】①术士:此指修仙炼丹的道士。
②干:③唐六如:即明朝苏州才子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
④贶:赐与。
⑤仙风道骨:此指仙人的气质,即有福气的人。
【启发与借鉴】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
唐伯虎遇到的那个“术士”,谎称能烧炼金银,说要把这种方法教给唐伯虎。
唐伯虎当然不信,并题诗嘲弄之。
然而时至今日,此类骗子改头换面,且上当者不少。
有人谎称在西安某处地下发现古代宝物,希望对方斥资60万元合伙开发,结果骗了钱逃之夭夭。
有人冒名台商,说是能将100元“变”成1000元,于是有人拿出30万元让他“变”,企图瞬间发财,结果又是受骗上当。
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看了上面这则故事,糊涂的人该醒醒了!【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鄙人②阅③但④悟2、翻译:①何不自为②无如君者③炼成两剖④日造门3、理解:“担水河头卖与人”是什么意思?42、朱文公受骗朱文公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旋觉轻安。
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一针还觉有奇功。
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翁。
”道人得诗径去。
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
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
公吧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注释】①朱文公:即朱熹,南宋儒学大师,谥“文”,故称朱文公。
②道人:道士。
③熨:中医学名词,俗称“热敷”。
④筇:竹名。
⑤勃窣:匍匐而行。
【文言知识】“旋”及其他。
上文“旋觉轻安”中的“旋”,指一会儿,句意为顿时觉得轻松安适。
在文言中表示短时间的词还有“顷”、“俄”、“须臾”、“斯须”等。
“旋觉轻安”也可说成“俄觉轻安”、“顷觉轻安”等。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三)

文言文阅读训练(三)一.吴王欲伐荆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②有少孺子③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注释】①荆:楚国的别称。
②舍人:国王的侍从官。
③少孺子:年轻人。
④委身:弯曲着身体。
【导读】劝谏本是对君王效忠的一种表现,但专制时代,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劝谏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向吴王进谏的年轻人自然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以一种很巧妙的方法进谏:以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说理,一则避开杀身之祸,二来又点明了伐楚的坏处,最终说服吴王放弃伐楚的念头。
此则故事启示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患。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2)如是.者三旦()(3)螳螂委身曲附.()(4)黄雀延.颈()2. 翻译下列句子。
(1)子来,何苦沾衣如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少孺子“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样的劝谏方式,其好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请结合故事,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四、1.(1)怀揣(2)这样,代“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农”(3)同“跗”,脚背骨(4)伸长2.(1)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2)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人教版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人物篇三) 含答案

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篇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3分)答陛下问陈丞相平者,阳武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
孝文帝立,乃以绛侯勃①为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
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
”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
平曰:“有主者。
”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②!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③宰相。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孝文帝乃称善。
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
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注释】①绛侯勃:绛侯周勃。
②主臣:表示惶恐的词语。
③待罪:臣子对帝王禀奏时的谦辞,意思是说不能胜任自己的职位,必将获罪。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朝.而问右丞相勃曰()(2)天下一岁决狱.几何()(3)愧不能对.()(4)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平徙为.左丞相是以众议举宠为.督B.下育万物之.宜好之.者不如乐之者C.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年且.九十D.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乐亦在其.中矣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2)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4.本段文字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描写(描写方法)以及的写作手法,从陈平的论述中你能想到的一个成语是(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12分)田忌亡齐而之楚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3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3文段13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尢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非丝非竹无丝竹之乱耳B、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C、野芳发而幽香舜发于畎亩之中D、锦鳞游泳滁人游也2.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夫”读为“fū”)B.野芳发而幽香(芳:花香)C.泉香而酒洌(洌:清洌)D.伛偻提携(伛偻:驼背,指老人)3.下列句子翻译下正确的一项是()A.晦明变化者(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B.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C.风霜高洁(天高气爽,霜白洁白。
)D.颓然乎其间(精神不振的坐在众人的中间。
)4.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用分述总收之法,条理清晰。
(一)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项训练(三)

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项训练(三)(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4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二)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但.少闲人()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二.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清:清流见底()回清倒影()水尤清冽()其境过清()寻:寻张怀民()寻向所志()寻病终()念:念无与为乐者()念鬼()三、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②俱备。
译:。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人教版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人物篇三) 含答案

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篇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3分)答陛下问陈丞相平者,阳武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
孝文帝立,乃以绛侯勃①为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
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
”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
平曰:“有主者。
”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②!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③宰相。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孝文帝乃称善。
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
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注释】①绛侯勃:绛侯周勃。
②主臣:表示惶恐的词语。
③待罪:臣子对帝王禀奏时的谦辞,意思是说不能胜任自己的职位,必将获罪。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朝.而问右丞相勃曰()(2)天下一岁决狱.几何()(3)愧不能对.()(4)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平徙为.左丞相是以众议举宠为.督B.下育万物之.宜好之.者不如乐之者C.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年且.九十D.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乐亦在其.中矣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2)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4.本段文字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描写(描写方法)以及的写作手法,从陈平的论述中你能想到的一个成语是(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12分)田忌亡齐而之楚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
部编版小升初 语文言文 解题思路 阅读训练3(含参考译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三)(含参考译文)一、李生论善学者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言未尽而王生去,盖欲拒人于千里之外。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
”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解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吾悉能志.之。
(2)王生不说.。
(3)王生益愠.。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王生不说B.盍改之乎C.吾悉能志之D.才美不外见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4.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二、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本文作者就和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两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3.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4.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三、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训练三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
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
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
上奇其材,握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
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
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
”上亦欲用之。
安世闻之,惧不敢当。
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稍哀,以全老臣之命。
”上笑曰:“君言太谦。
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
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
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
已而郎果迁。
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
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
”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皎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
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
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
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
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
”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
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识:通“志”,记住B.绝勿复为通.通:通报,举荐C.其人来谢,安世大恨.恨:遗憾D.是以能殖.其货殖:增加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安世“满而不溢”的一组是()①君之功高,明主所知②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③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④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⑤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⑥上疏归侯,乞骸骨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上巡视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张安世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B.霍光死后,有人奏请皇上让张安世接任大将军之职。
张安世得知此事,不喜反忧,向皇帝极力推辞。
C.张安世身兼选贤拔能的大权,这本是能给他带来利益的肥差,可他却从不让被提拔的人知道是他荐举的结果。
D.张安世对家人的要求尤其严格。
儿子为光禄勋,他认为父子俱为显贵,不宜同朝为官,便请求将儿子调离京城做北地太守。
4.把文言文阅读材科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3分)译文:(2)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4分)译文:(3)翻译文章第四节文言文阅读训练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仇悆,字泰然,益都人。
大观三年进士,授邠州司法,谳狱详恕,多所全活。
为邓城令,满秩,耆幼遮泣不得去。
以淮西宣抚知庐州。
刘豫子麟合金兵大入,民情汹惧。
宣抚司统制张琦者,冀乘危为乱,驱居民越江南走。
欲先胁悆出,拥甲士数千突入,露刃登楼,扬白麾,左右惊溃,迫悆上马。
悆徐谓曰:“若辈无守土责,吾当以死徇国,寇未至而逃,人何赖焉。
”坚不为动,神色无少异。
琦等错愕,遽散其徒,人心遂定。
时金人出入近境,悆求援于宣抚司,不报.。
又遣其子自间道赴朝廷告急,虽旌其子以官,而援卒不至。
帝方下诏亲征,而诏亦不至淮甸,喧言将弃两淮为保江计。
悆录诏语揭之郡县,读者至流涕,咸思自奋。
监押阎仅死于贼,余众来归,州帑匮竭,无以为赏,悆悉引班坐,犒以酒食,慰劳之,众皆感励。
募庐、寿兵得数百,益乡兵二千,出奇直抵寿春城下,敌三战皆北,却走度淮。
其后麟复增兵来寇,悆复寿春,俘馘甚众,获旗械数千,焚粮船百余艘,..降渤海首领二人。
明年,宣抚司始遣大将王德来,时寇已去,德谓其伍曰:“当事急时,吾属无一人渡江以手加击贼,今事平方至,何面目见仇公耶?”德麾下多女真、渤海归附者,见悆像,不觉..额。
初,宣抚司既不以一卒援诸郡,但令焚积聚,弃城退保,文移不绝于道,又请张浚督行之。
浚檄悆度其宜处之,悆谓:“残破之余,兵食不给,诚不能支.敌。
然帅臣任一路之责,誓当死守。
今若委城,使金人有淮西,治兵舰于巢湖,必贻朝廷忧。
”力陈不可,浚韪其言,而卒全活数州之众。
寻诏诣阙,军民号送之。
积官至左朝议大夫,爵益都县伯。
卒,赠左通议大夫。
(《宋史·仇悆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悆求援于宣抚司,不报.回复B.敌三战皆北,却走..度淮撤退C.见悆像,不觉..以手加额不禁D.兵食不给,诚不能支.敌支持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仇悆恪尽职守品质的一组是()①耆幼遮泣不得去②坚不为动,神色无少异③录诏语揭之郡县④悉引班坐,犒以酒食⑤见悆像,不觉以手加额⑥帅臣任一路之责,誓当死守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仇悆在邠州任职期间,审理案件非常谨慎宽厚,保全了许多人,离任的时候百姓都不愿意让他走。
B.在外有强敌,内有胁迫,势单力孤的关头,仇悆以为国捐躯的豪言、威武不屈的壮举稳定了人心。
C.仇悆屡次向朝廷请求援兵未果,府库又缺少钱财,但他仍然犒劳全体将士,扩大队伍,出奇制胜。
D.针对宣抚司三令五申弃城退守的命令,仇悆据理力争,认为淮西有战略价值,困难再大也要坚守。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冀乘危为乱,驱居民越江南走。
(3分)(2)悆录诏语揭之郡县,读者至流涕,咸思自奋。
(4分)(3)翻译文章第5节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1.B(通:交往,往来。
)2.B(①说的不是张安世,④说皇上对安世的态度⑥是说安世因生病要告老还乡)3.D(“便请求将儿子做北地太守”有误,原文是“上以为北地太守”。
)4.(1)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
(共3分,“秉政”“笃行”“亲重”各1分,语意不通顺不得分)(2)天子非常敬畏大将军霍光,然而在心里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更亲密。
(共4分,“尊惮”“内”“密”与介宾短语后置各1分,语意不通顺不得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张安世表字子孺,年轻时因父亲关系作了郎官。
因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尽心尽力于职责,例行假日没有外出过。
皇上巡视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住了那些书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
后来悬赏征求找到了那些书,用来校对有什么遗漏的。
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汉昭帝即位。
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
过了一段时间,天子下昭书说:“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辅佐政务,担任宿卫,严肃恭敬,从不怠慢,十三年了,都能康乐安宁。
信任亲人任用贤人,是唐虞时代的治国原则,封张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霍光死后几个月,御史大夫魏相密奏皇帝说:“车骑将军安世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忠心诚信谨慎厚道,勤于国事,他是国家的重臣,应该加封他的地位,让他做大将军”皇帝也想任用他。
安世听到这件事情,内心恐惧,不敢接受。
于是,前去拜见皇帝,摘掉官帽叩头说:“我实在是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作这样的高官,接替大将军霍光的职位,恳请您稍加哀怜,来保全我的性命。
”皇帝笑着说:“你说的太谦虚了。
如果你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还有谁能够胜任呢!”安世再三推辞没能成功。
曾经有所推荐,那人来道谢,安世非常遗憾,认为推荐贤良,介绍有才能的人,哪里有私人感谢的道理?于是跟这个人断绝了关系,不再跟他来住。
有个郎官功劳很大,官职得不到升迁,自己找张安世谈起这事,张安世回答说:“您的功劳大,英明的皇上是知道的。
臣下是供职的,有什么功劳大小可以自夸呢!”拒绝了,没有答应。
没多久,郎官果然升迁了。
莫府长史升了官,安世问他自己的过失。
长史说:“将军是皇帝的股肱之臣,但是没有推荐士人,谈论此事的人都瞧不起您。
”安世说:“皇帝贤明,对于臣子中的贤与不贤分得很清楚,我修养自己罢了,怎么能够了解士人并推荐呢?”他要隐藏名声疏远权势就是这样。
张安世自己发觉父子地位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替儿子延寿请求外出做官,皇帝让他做了北地太守。
安世居于烈侯的高位,封地万户,然而自己穿着黑色粗厚的丝绸,夫人自己纺织绩麻,七百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在家里经营产业,经常积蓄细微的财物,因此能够不断增加财产,此大将军霍光还富有。
天子非常敬畏大将军霍光,然而内心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更亲密。
元康四年的春天,张安世病,呈上报告归还侯爵,请求退休。
皇帝回复说:“将军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我非常同情。
即使不能够主持事务,用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你是先帝是重臣,擅长治乱之事,我比不上你,所以多次征求你的意见,是什么怨恨让你想要上书归还大将军、富平侯的官印呢?今速求去,是待朕不厚,而忘旧恩,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希望将军多吃点饭,找医生看看,安心养神,来辅助我。
”安世又勉强主持事务,到秋天去世。
皇帝赠给他印绶,用战车和武士为他送葬,谥号为“敬候”。
1.(3分)D。
支,抵挡。
2.(3分)D。
①从侧面表现仇悆深得民心,⑤从侧面反映仇悆所受到的尊重。
3.(3分)C。
“犒劳全体将士”不当,应是“犒劳来投奔的人”。
4.(1)企图趁机制造混乱,驱赶百姓越过长江向南逃跑。
(3分,翼、南、句子通顺各1分)(2)仇悆抄写诏书内容公布到各个郡县,读到的人都激动得流泪,都想自告奋勇去杀敌。
(4分,揭、读者、自奋、句子通顺各1分)参考译文:仇悆,字泰然,益都人。
宋徽宗大观三年进士,任命为邠州司法,审理诉讼审慎宽厚,许多人被他保全救活。
担任邓城县令,任职期满,老老少少哭着拦阻,让他不能离去。
凭借淮西宣抚的身份掌管庐州。
刘豫的儿子刘麟联合金兵大肆入侵,百姓情绪惶恐不安。
宣抚司统制张琦,企图趁机制造混乱,驱赶百姓越过长江向南逃跑。
张琦想要先胁迫仇悆出城,率领几千名士兵闯进城,手持兵刃登上城楼,举起白色旗帜,仇悆身边的士兵惊恐溃散,张琦逼迫仇悆上马。
仇悆镇定地说:“你们没有尽到保卫疆土的职责,我应当用死来为国献身,敌人没到就逃跑,百姓还依靠谁来保护呢。
”他态度坚决不被他们打动,脸色没有一点变化。
张琦等人感到惊愕,急忙解散他的下属,人心于是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