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历史 真题汇编 专题一 汉代儒学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真题选择题(汉代儒学)

•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 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 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 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 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 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 的先河。
• 1.(2014·上海高考·5)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 【考点】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解析】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生前并没有使儒学成为官学,故A 项错误;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他生前也没有使儒学成为官学,故B 项错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促成了儒 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朱熹是生活于宋朝,儒学成为官学在西 汉时期确立的,故D项错误。
• 【答案】(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分)
• 发展:更加分)
• (2012·天津高考·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 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 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 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 (49)

(三)儒学的全面影响----科举制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强化于明清
3、特点:
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儒学因此而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①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
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
②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
展;
③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④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⑤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
发展。
15
知识小结 春秋战国 秦朝
“百家争鸣”
背景
学说
代表 人物
年代
主张
政治
社会发生重大 变革,周王室 日益衰微,诸
侯崛起。
孔子
政治:“仁”、“为政以德”
春秋 教育:“有教无类” 晚期 行为:“克己复礼”
伦理观:性相近
经济
井田制崩溃, 儒家
封建土地私有
孟子
制发展
战国 时期
政治:“仁政”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伦理观:性本善
教育
“学在官府” 发展为“学在 民间”,出现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强化于明清 3、特点: 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高考历史 专题1 第2课 汉代儒学学练 人民版必修3

第2课汉代儒学情景问题切入2009年9月26日,在中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
这项由济宁市申请设立的“孔子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最高级别国际奖项。
这一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
孔子为何有如此高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设立“孔子奖”“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学习目标引领本课第一目“焚书坑儒批判”主要讲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焚书坑儒”,儒家文化进入低潮时期。
本课第二目“罢黜百家”主要讲述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主流地位。
本课第三目“太学的出现”主要讲述儒学为统治者所接受,进而逐渐制度化、宣传化。
本课第四目“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主要讲述随着科举制的实行,儒家思想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它的政治作用日益明显。
四目关系图示如下:【答案】①圣贤言论②焚书③浩劫④低潮⑤专制主义政治体制⑥文化共同体12汉昭帝○13国家培养政⑦汉武帝⑧平等竞争⑨学术思想⑩民族文化○11汉武帝○17科举制○18儒学经典○19文化政治舞治管理人才○14大富豪○15文化传播○16察举制○台○20执政者奴化臣民○21重学风气○22官僚队伍○23重难疑点探究1.如何认识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初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南北边境不宁、王国威胁中央、阶级矛盾激化。
这些都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来解决。
显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另外,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汉武帝采纳。
(2)影响结束了战国时期各种学派互相争鸣的局面,儒学正式取代了黄老之学,儒学独尊地位被确立起来,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并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一、单选题1.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2.董仲舒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这反映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A.德主刑辅B.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重视伦理3.“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
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4.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 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5.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
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6.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7.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如,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 汉代儒学同步测试

1.梁任公曰:“我国有力之政治思想,乃欲在君主统治下,行民本之精神。
”秦汉以后,“行民本之精神”主要得益于()A.“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B.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C.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D.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 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 B. 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C. 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D. 促进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3.“是非来自公论”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重要观念。
以下言论中,最能体现这一观念的是()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D.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4.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
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C. 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5.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本朝进士……真宗时,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这表明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因为()A. 科举制有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B. 察举制下的官员无真才实学C. 科举制能扩大封建社会统治基础D. 察举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6.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曾经说“自秦汉以来,虽有一副君主专制的骨架,但骨肉之间实含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血脉,而因此民本主义血脉的周身流转,遂使君主专制的政治弊害得以减轻和苏解。
”他认为“民本主义血脉”能够得以“周身流转”,主要得益于()A. 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B. 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C. 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D. “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7.董仲舒提出:“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1.2汉代儒学

1. “中国数千年以儒家治天下,而实际人生一般态度皆有黄老气。
”“黄老气”是指()A.重义轻利B.讲求名分C.因循自然D.注重气节2.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
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
这是因为()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4.清代的赵翼认为:“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的原因是()A.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思想的影响B.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思想的作用C.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观点的启蒙D.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5.司马迁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意,成就了《史记》这史学丰碑,引得后世史家争相仿效。
这说明()A.史家阅历决定其史识之境界B.史著的写作方法决定其影响C.儒家观念影响着史著的写作D.史著贯穿着史家对规律的把握6.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西汉时灾异频发。
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A.“天人感应”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大一统”的主张D.“三纲五常”学说8.《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2汉代儒学测试 精品

第2课汉代儒学(测试)1.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严重倒退B.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D.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答案 C解析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直到汉武帝时,方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这正是社会发展和封建统治思想成熟的结果。
A、B、D不符合题意。
2.“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挈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
”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守仁答案 B解析从材料中“挈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可知是董仲舒。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3.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太监宣诏时高呼“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奉天承运”的理论依据是()A.“以法为本”B.“君轻民贵”C.“天人感应”D.“工商皆本”答案 C解析“奉天承运”的开首语,标榜了皇帝是感应上天的旨意发布诏书的。
君王的权力来自上天的授予,天人是相通的,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故选C。
4.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B.独尊儒术C.以礼入法D.君权神授答案 D解析材料表明君主的权力是天意的表现。
5.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和完善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D.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答案 D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相当成分的迷信色彩,同时也将王权统治神秘化,但客观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适应了中国古代前期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推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这是其进步作用的主要表现,故D项正确。
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加强训练题专题一 第2课:汉代儒学

第2课:汉代儒学1.汉武帝“罢黜百家,推崇儒学”主要目的是( )A.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B.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儒生孝廉有利于政治清明D.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2.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多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对策( )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4.《汉书·儒林传》中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材料表明汉代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 )A.汉政府的大力提倡B.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C.儒家学派重视教育D.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5.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6.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C.“五经”的流传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7.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 2汉代儒学
1.(2013·北京文综·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答案】B
2.(2013·福建文综·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A
3.(2013·重庆文综·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