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 项羽之死 课后题答案
高中语文大题精做18项羽之死(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答案】D孩子内心沉稳聪明早慧,将来一定会成为优秀人材,有一个像这样的儿子,也就足够了。
语文选修项羽之死课后题答案

项羽之死整体感知《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层现他的性格。
第一段写垓下被围的困境。
垓下之战,项羽首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完全陷于被动地位,被汉军两面夹击,死伤惨重,粮草断绝,在汉军的重重围困下只好闭城坚守。
这一段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
“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的设计,让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军的士气。
项羽听到楚歌之声,“大惊”,他显然受到震动,在感叹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了败亡的结局。
于是,项羽帐中夜饮,“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地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
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垓下之围”刻画出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侧面。
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这一段的前半部分写项羽的逃亡过程。
项羽带领八百壮士夜间突围成功,出了垓下,一路逃亡,过了淮河之后只剩下一百多人,在阴陵受农夫欺骗误入沼泽,结果被汉军追上。
项羽又带兵逃到东城县,此时只剩下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千。
这部分描写简明扼要,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
这一段的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
项羽认为:“今卒困于此。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在军事上由优势变为劣势,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地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
战争的成败并不单纯取决于主将作战是否勇武,还需要知人善任、深谋远虑、处事果断,项羽一味强调自己先前的战功,反映了他的寡谋。
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第4单元+项羽之死+训练-落实提升+Word版含答案.doc

[基础巩固层次(A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不利兮骓不逝.逝:奔驰 B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引:率领 C .然今卒.困于此 卒:却 D .马童面.之 面:面对【解析】 C 项,“卒”,终于。
【答案】 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虞兮虞兮奈若.何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项王乃.大惊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D.⎩⎪⎨⎪⎧不忍杀之,以.赐公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解析】 B 项,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
A 项,代词,你。
C 项,语气助词,呢。
D 项,介词,把。
【答案】 B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直夜溃围南.出 B .项王则夜.起 C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D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解析】 D 项,名词用作动词。
A 、B 、C 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B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C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D.我何面目..见之【解析】A项,古:土地方圆;今:某一个区域。
B项,古:山的东面;今:山东省。
C项,古:身边的侍从或护卫;今:方位名词。
【答案】 D5.下列对文言句式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以“也”表判断,后一句可翻译为“不是……的错误”)B.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麾下骑从者壮士八百余人”)C.不忍杀之,以赐公(省略句,省略主语和“以”的宾语)D.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我为何渡”)【解析】D项,“为”,句末语气词,与“何”组成“何……为”这一固定结构(固定句式),表反问。
《项羽之死》课堂训练参考答案

《项羽之死》课堂训练参考答案一、字音过关垓.下(gāi)和.之(hè)骏马名骓.(zhuī)田父.(fǔ)能属.者(zhǔ)绐.(dài)自度.(duó)刈.旗(yì)亦足王.也( wàng)被十余创.(chuāng)二、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下列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的意思(1)项王军壁.垓下(名做动,设营驻守)(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作状,在夜里)(3)常幸从..(受到宠幸跟随)(4)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今异义,本课为情绪激昂)(5)时不利兮骓不逝.(古今异义,古义奔驰)(6)左右..皆泣(古今异义,古义为身边侍候的人,近臣。
现表示约数)2、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1)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省略句,“饮”后面省略了介词“于”)(2)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省略句,“仰视”后面省略了宾语“之”)3、请用四个字归纳文章第一自然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垓下之围4、认真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说说这部分包含了哪两个连续事件?四面楚歌慷慨悲歌5、这一部分中项羽有哪些动作、行为?表现了项羽什么思想性格?惊---起---饮---歌---泣多情善感6、《项羽本纪》“钜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莫敢仰视”表现了众位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
“莫能仰视”表现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三、阅读课文第二段,完成下列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的意思(1)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名做状,向南)(2)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随从)(3)田父绐.曰“左”。
(欺骗)(4)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使动用法,使…灭亡)(5)项王自度.不得脱。
(估计)(6)斩将,刈.旗。
阅读项羽之死附答案

阅读《项羽之死》,完成610小题。
(共14分)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羽之死答案

《项羽之死》答案预习案一、(一)西汉《史记》 12本纪 30世家 70列传 10表 8书黄帝汉武帝 3000年纪传体通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第一课时三、1、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2、惊—起—饮—歌—泣 3、语言、动作描写,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4、不同意。
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
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第二课时二、1、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2、三次行动: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
“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写出项羽“斩汉一将”的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并未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敌兵,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无敌。
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项羽——驰,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羽的勇猛无敌。
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表现其骁勇善战。
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3、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从中可见项羽勇猛、自负的性格。
四、1、B 2、C 3、D 4、C 5、D第三课时二、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
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第4单元+项羽之死+训练-落实提升+Word版含答案

[基础巩固层次(A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不利兮骓不逝.逝:奔驰 B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引:率领 C .然今卒.困于此 卒:却 D .马童面.之 面:面对【解析】 C 项,“卒”,终于。
【答案】 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虞兮虞兮奈若.何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项王乃.大惊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D.⎩⎪⎨⎪⎧不忍杀之,以.赐公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解析】 B 项,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
A 项,代词,你。
C 项,语气助词,呢。
D 项,介词,把。
【答案】 B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直夜溃围南.出 B .项王则夜.起 C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D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解析】 D 项,名词用作动词。
A 、B 、C 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B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C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D.我何面目..见之【解析】A项,古:土地方圆;今:某一个区域。
B项,古:山的东面;今:山东省。
C项,古:身边的侍从或护卫;今:方位名词。
【答案】 D5.下列对文言句式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以“也”表判断,后一句可翻译为“不是……的错误”)B.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麾下骑从者壮士八百余人”)C.不忍杀之,以赐公(省略句,省略主语和“以”的宾语)D.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我为何渡”)【解析】D项,“为”,句末语气词,与“何”组成“何……为”这一固定结构(固定句式),表反问。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第单元项羽之死含答案

项羽之死本课话题-—尊严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垓下歌》渲染了当时的气氛,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
从中体现了项羽的英勇顽强的斗志、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透露了他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愧自耻心理,对他在生存与尊严之间勇敢地选择后者的举动,作者表现出深深的赞叹与惋惜。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一次,古龙要出新书,金庸帮他联系了一个日本出版商,三人约在一个酒馆商谈此事。
古龙提议大家喝一杯,出版商没举杯,反而十分不屑地说:“你们中国的小说家,也不过如此吧?”古龙却微笑着缓缓说道:“杯子太小,真不尽兴,换盆吧!”接着,他找来三个盆,把其中一个倒满酒,高高举起说:“来,咱们一起干了!”说完,古龙仰头就喝了起来.出版商顿时傻了眼,连忙站起来拉住他说:“我服气了,请不要再喝了!”随后,出版商说话也不傲气了,开始认真商谈出书的事情。
古龙“大侠”以似乎最能体现男人“硬气"“骨气”的酒为载体,有礼有力地反击了对手的傲慢并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要人敬者,必先自敬.—-陶行知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生命的尊严是普遍的绝对的准则。
生命的尊严是没有等价物的,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池田大作国家的尊严比安全更为重要,比命运更有价值.——托·伍·威尔逊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垓.下(Gāi)骓.(zhuī)歌数阕.(què)瞋.目(chēn) 美人和.之(hè) 骑.(jì)麾.下(huī) 属.者(zhǔ) 绐.(dài)自度.(duó) 田父.(fǔ) 刈.旗(yì)错误!船(yǐ) 王.我(wànɡ)被十余创.(chuānɡ)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骑皆伏曰(“伏”通“服”,心服的意思) (2)船待(“”通“舣",使船靠岸)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卒错误!(2)会错误!(3)乃错误!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设营驻守)(名词作动词,唱楚歌)(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名词作动词,东行)(4)左.,乃陷大泽中(名词作动词,左走)(5)马童面.之(名词作动词,面对)(6)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名词作动词,打了败仗往回跑)(7)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8)吾为若德.(名词作动词,给……恩德)(9)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名词作动词,西征)(10)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在夜里)(11)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名词作状语,向东)(12)直夜溃围南.出(名词作状语,向南)(1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14)此天之亡.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为三处(1)期山东..古义:山的东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之死整体感知《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层现他的性格。
第一段写垓下被围的困境。
垓下之战,项羽首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完全陷于被动地位,被汉军两面夹击,死伤惨重,粮草断绝,在汉军的重重围困下只好闭城坚守。
这一段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
“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的设计,让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军的士气。
项羽听到楚歌之声,“大惊”,他显然受到震动,在感叹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了败亡的结局。
于是,项羽帐中夜饮,“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地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
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垓下之围”刻画出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侧面。
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这一段的前半部分写项羽的逃亡过程。
项羽带领八百壮士夜间突围成功,出了垓下,一路逃亡,过了淮河之后只剩下一百多人,在阴陵受农夫欺骗误入沼泽,结果被汉军追上。
项羽又带兵逃到东城县,此时只剩下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千。
这部分描写简明扼要,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
这一段的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
项羽认为:“今卒困于此。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在军事上由优势变为劣势,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地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
战争的成败并不单纯取决于主将作战是否勇武,还需要知人善任、深谋远虑、处事果断,项羽一味强调自己先前的战功,反映了他的寡谋。
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明知必死,项羽没有退缩,愿意拼死决战,这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同时,他这样做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又暴露出他的“匹夫之勇”。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
这一段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行动在突围中斩了一员汉将,第二次行动吓跑了追上来的汉军骑兵将领赤泉侯,第三次行动再次突围,并斩了汉军都尉,杀了数十百人。
这三次行动都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
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
第二次行动中,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孰是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
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行动中,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了两人而已,通过这一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
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
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项羽自刎乌江。
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
项羽曾经想过东渡乌江,但是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
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
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
此文刻画出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项羽诀别美人名骓时的泪水,陷入绝境的宣言,东城突围的声威,乌江拒渡的笑谈,自刎之前的回顾,都令人难以忘怀。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的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语言品味一、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广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一段是著名的“霸王别姬”,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刻画项羽的形象。
首先正面描写项羽的悲歌和泪水。
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慨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然后还写到了“左右”的表现,从侧面衬托当时的气氛。
随从的将士都哭了,一个“能”字写尽了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这几句话描写项羽的慷慨悲歌的场面是成功的,刻画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也是成功的。
二、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段话主要通过语言刻画项羽的形象。
项羽首先回顾了自己未曾失败的战斗经历,并说“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表现出项羽的极端自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表明项羽知道自己必死无疑,‘还愿意拼死决战,这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
“快战”表现出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地、尽情地层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
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
项羽最后说“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出项羽的“快战”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又暴露出他的“匹夫之勇”。
这一段语言成功地刻画出项羽的性格。
三、“泣”“叱”“笑”。
文中对项羽神态的刻画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项羽唱《垓下歌》时“泣数行下”,面对汉将赤泉侯“嗔目而叱之”,拒渡乌江时“笑”答亭长。
他对美人宝马流泪,对敌兵敌将怒目,对劝他渡江的亭长微笑,一泣、一怒、一笑,把这位末路英雄的复杂情怀刻画得有血有肉。
“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
”(宋陈郁《藏一话腴》)司马迁刻画项羽这个人物做到了通过写形以传神、写心。
关于练习一根据下面提示的三个场面描写,分析项羽的形象。
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
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2.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3.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设题意图本题意在培养学生从场面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的能,),体会写活人物的方法。
参考答案1.不同意。
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
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
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
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荚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慷慨悲歌”一段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
2.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
这一场东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
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
第二次行动中,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填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孰是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
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行动中,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了两人而已,通过这一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
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
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何如,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
3.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J王的性格。
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
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二熟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设题意图帮助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区分它们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参考答案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期山东为三处(动词,约会,约定)(2)辟易数里(动词,退避) :(3)与其骑会为三处(动词,聚集)(4)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动词,遭受)2.体会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遂斩汉一将(连词,于是) ·一’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连词,于是)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连词,于是)一’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动词,是)r汉军至,无以渡(没有用来……的方法)一’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没有用来……的方法)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连词,况且)一’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三联系必修课中学过的《鸿门宴》,思考下列问题。
1.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的哪些方面已经显现?还有哪些没有写到的方面在本篇中作了充分的表现?2.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
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设题意图《鸿门宴》和《项羽之死》皆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把前后两个部分联系起来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对项羽这个形象有一个整体认识,并可以通过前后比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参考答案1.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中的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已经显现出来了,项羽的多情善感、勇猛刚强和知耻重义在《鸿门宴》中没有写到,在《项羽之死》中作了充分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