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论文(DOC)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论文

自动控制原理论文

自动控制原理论文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控制工程的基础理论之一,它研究的是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和应用。

自动控制系统是一种能够根据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自动调节控制对象的状态或行为的系统,它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分类、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控制系统是由控制器、执行器和被控对象组成的。

控制器接收输入信号,经过处理后输出控制信号,控制被控对象的状态或行为。

执行器接收控制信号,执行控制指令,改变被控对象的状态或行为。

被控对象是控制系统要控制的对象,其状态或行为受到控制器和执行器的影响。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对于理解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控制系统根据控制对象的性质和控制方式可以分为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

连续控制系统是指控制对象的状态或行为是连续变化的,控制器和执行器的输入和输出信号也是连续变化的。

离散控制系统是指控制对象的状态或行为是离散变化的,控制器和执行器的输入和输出信号也是离散变化的。

控制系统的分类对于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和设计控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包括稳定性、灵敏度、动态性能和鲁棒性等。

稳定性是指控制系统在受到干扰或参数变化时能够保持稳定的特性。

灵敏度是指控制系统对于输入信号和参数变化的敏感程度。

动态性能是指控制系统对于输入信号的响应速度和抑制能力。

鲁棒性是指控制系统对于模型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的抵抗能力。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对于评价控制系统的性能和改进控制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传统控制方法和现代控制方法。

传统控制方法是指基于数学模型和经验法则设计控制系统的方法,如PID控制器和根轨迹法则。

现代控制方法是指基于状态空间理论和优化理论设计控制系统的方法,如状态反馈控制和最优控制。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对于实现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满足控制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自动控制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的控制观热工A王筵辉200900181156摘要通过对《热工控制系统》的学习,写了作者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

本文从《热工控制系统》课程、控制在国家社会的应用、控制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三个方面阐述了对控制原理实际应用的认识。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反馈扰动自平衡能力正文当意识到下周就要交自动控制原理的学期论文时,这才真正感到了学期末的来临。

的确,在忙碌中的时间的流逝是那样的无声无息。

大学的前几个学期虽然也并未荒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之自己过得在大体上比较随性,比较舒适。

大三下学期,分专业的介绍会完后,继续学习的想法日益加深,但又想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换个环境,于是下决心考研,暑假,我就开始了为梦想的奋斗。

这个梦想恰似一个巨大的内部扰动加给我这个系统,给我带来的影响持续至今,以至于我这个学期所有的调节和反馈都是围绕它来进行的。

现下,随着学期的结束我的梦想也日益临近实现,在这个为梦想奋斗的路上偶尔这么停下来敲击着键盘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情,这样一个下午,看窗外落木萧萧,思索着控制原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又确乎是在考研几乎喘不过气的气氛下内心得到的少有的安静的停歇。

一、我眼中的《热工控制系统》课程诚然,赵老师第一节课的下马威像是一个能量强大的输入信号,为考研之路加了一个无法平衡掉的扰动,每一周的周三,按时到课堂上课成了与我一星期内与别的几天的不同的反馈。

如果说一直完全没有怨言,那一定是骗人。

对于考研这样一个争分夺秒的战争来说,任何一个真正意志坚定战士都不愿意在别的事情上多花费哪怕一秒钟的时间,但那最初的怨言在赵老师的几节课后就已经几乎没有了(不是对老师的奉承,而是自己真实的感受)。

正如体育学院的那位同学说的,“可能老师讲的专业知识我不太懂,但是我对老师上课讲的某些观点比较感兴趣”。

赵老师的思想不拘一格,的确能给我的考研无聊而枯燥的生活激起一些思维上的涟漪,比如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控制与婚恋观等等,不仅能在课堂上让人会心一笑,而且在课后的某个时候还会想起来觉得能引起我的思考。

自动控制原理论文

自动控制原理论文

自动控制原理论文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控制工程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

自动控制系统是一种能够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根据给定的规律,自动地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系统。

它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军事防卫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设计和实现。

其中,控制系统的建模是自动控制原理的基础,它是指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控制要求,将被控对象和控制器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模型来描述。

常见的被控对象包括机械系统、电气系统、热力系统等,而控制器则可以是PID控制器、状态空间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等。

通过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可以为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持。

控制系统的分析是指对已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稳定性、灵敏度、性能等方面的分析。

稳定性是控制系统的基本特性之一,它决定了系统在受到干扰或参数变化时的稳定性能。

灵敏度则是指控制系统对于参数变化的敏感程度,而性能则是指控制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控制质量。

通过对控制系统的分析,可以评估系统的性能指标,为系统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依据。

控制系统的设计是自动控制原理的核心内容,它主要包括控制器的设计和参数的选择。

在控制器的设计中,需要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控制要求,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和控制器结构。

同时,还需要对控制器的参数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调整,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抗干扰能力。

在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的动态特性、稳定性要求、性能指标等因素,以实现系统的最优控制。

控制系统的实现是自动控制原理的最终目标,它是指将设计好的控制系统实现到实际工程中,并进行调试和优化。

在控制系统的实现过程中,需要考虑系统的可靠性、实时性、成本等因素,以实现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同时,还需要对控制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以保证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

总的来说,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不仅包括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涉及到工程技术和应用领域。

自动控制原理AutomaticControlSystems

自动控制原理AutomaticControlSystems

2019/12/5
10
输入量 偏差量 _
控制器
控制量
被控对象 输出量
反馈量
测量元件
图1-3 闭环控制系统
2019/12/5
11
在控制系统中,控制装置对被控对象所施加的控制作 用,若能取自被控量(输出量)的反馈信息(反馈 量),即根据实际输出来修正控制作用,实现对被控 对象进行控制的任务,那么这种控制原理称为反馈控 制原理。正是由于引入了反馈信息(反馈量),使整 个控制过程成为闭合的,因此,按反馈控制原理建立 起来的控制系统,叫做闭环控制系统。在闭环控制系 统中,其控制作用的基础是被控量(输出量)与给定 值之间的偏差,这个偏差是各种实际扰动所导致的总 “后果”,它并不区分其中的个别原因。因此,这种 系统往往同时能够抵制多种扰动,而且对系统自身元 部件参数的波动也不甚敏感。
2019/12/5
6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中的控制器为了 产生控制作用而必须接收的信息,这个信息有两个可能的来源: 1)来自系统外部,即由系统输入端输入的参考输入信号。 2)来自被控对象的输出端,即反映被控对象的行为或状态的信 息。 把从被控对象输出端获得的信息通过中间环节(称为反馈环节) 再送回控制器的输入端的过程,称为反馈。传送反馈信息的载体, 称为反馈信号。是否采用反馈,对控制系统的各个指标(即稳定 性、快速性、准确性)影响很大。因此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也按 有无反馈分为三大类: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复合控制。
2019/12/5
7
1.2.1 开环控制
开环控制是一种最简单的控制方式,其 特点是在控制器与被控对象之间只有正 向控制作用而没有反馈控制作用,即系 统的输出量对控制量没有影响。开环控 制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

[关于,自动控制,原理,其他论文文档]关于“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关于,自动控制,原理,其他论文文档]关于“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关于“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自动控制原理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把握知识线索、培养创新思维、丰富教学手段以及改进实验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知识线索;创新“自动控制原理”是高校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电气信息类、机械类、环境工程类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在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对控制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测试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控制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后续如“计算机控制技术”、“过程控制系统”、“电气控制”、“先进控制系统”等专业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设计方法。

该课程内容涉及数学、物理、电子、电机、机械等多学科领域,还与实际工程系统的控制密切相关,具有内容丰富、理论性强、涉及知识面广、更新发展快等特点,有一定的深度和学习难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

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也容易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数学推导,忽视工程应用。

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优化课程内容,把握知识线索1.重点突出随着专业口径的不断扩宽,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断膨胀和加深,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也面临着内容多和课时少的矛盾,所以要精选课程内容,突出重点。

下面将每章中的一些重点分别加以阐述:“控制系统基本概念”重点是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及特点、组成和基本环节,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重点是动态微分方程的建立,传递函数求解,系统动态结构图变换。

“线性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重点是自动控制系统的暂态过程分析,代数稳定判据,稳态误差求解,根轨迹的绘制,用根轨迹法分析系统的性能。

“线性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重点是频率特性的绘制,频率特性与系统时域指标之间的关系,频域指标,Nyquist判据。

自动控制原理毕业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毕业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毕业设计篇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专业:设计题目: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班级:自动化0943学生姓名:XXX学号:指导教师:分院院长: XXX教研室主任: XX电气工程学院目录第一章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分析 ................................................ . (1)1.1设计内容................................................. ...................................................11.2 设计要求 ................................................ (1)1.3 Matlab软件 ................................................ . (2)1.3.1基本功能 ................................................ .. (2)1.3.2应用 ................................................ (3)第二章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4)2.1 校正装置计算方法................................................. (4)2.2 课程设计要求计算................................................. (4)第三章利用Matlab仿真软件进行辅助分析................................................. . (6)3.1校正系统的传递函数 ................................................ . (6)3.2用Matlab仿真 ................................................ . (6)3.3利用Matlab/Simulink求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10)3.2.1原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10)3.2.2校正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 (11)3.2.3校正前、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比较 ................................................123.4硬件设计................................................. . (13)3.4.1在计算机上运行出硬件仿真波形图 ................................................14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 . (16)参考文献 ................................................ ................................................... (18)第一章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分析1.1设计内容针对二阶系统W(s)?Ks(s?1),利用有源串联超前校正网络(如图所示)进行系统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论文六篇

自动控制原理论文六篇

自动控制原理论文六篇自动掌握原理论文范文11.1授课理论性较强授课理论性强不利于培育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不利于提升同学对专业的学习爱好。

为保证掌握理论的完整性和透彻性,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把过多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原理讲解和公式推导上,就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将理论学问与系统应用实例相结合,造成许多同学误认为该课程是一门应用数学课程,简单产生畏难心理。

另外,定单班的同学面临毕业即就业,没有升学再深造的压力,他们所关怀的是所学学问是否会用到将来的工作岗位中。

因此,课堂上讲授过多或过深的理论学问不利于提升同学对专业的学习爱好。

1.2缺少煤矿电气背景的相关实例通过与工作后的毕业生沟通,发觉有一条信息特别突出:大部分毕业生很难将自动掌握原理中所学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这主要是由于所学课程大部分实例与同学所学专业相关性不强,多数同学对案例中涉及的专业背景不熟识,导致同学对学习课程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有用性熟悉模糊,学习爱好不高,学习“自动掌握原理”死搬硬套,应付考试的现象严峻,缺少敏捷运用和开拓创新的思路。

上述这些问题直接弱化了“自动掌握原理”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作用。

2“自动掌握原理”授课内容调整为顺应煤炭电气化进展需求和人才培育定位,突出煤矿电气特色教学目标,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实例等方面进行讨论和探究,对课程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优化。

2.1优化授课的内容体系、深度和广度讨论各章节基本内容的联系,调整课程授课体系,以系统建模、分析和综合设计为主,突出煤炭行业背景,注意基础学问的敏捷运用。

“自动掌握原理”在传统教学上始终沿用自动化专业的授课体系,造成“自动化类”和“非自动化类”的界限模糊。

对于定单班该课程学时数少的状况,若按“自动化类”体系授课,只能加大课时信息量,造成同学对教学内容难以准时有效消化,影响教学效果。

讨论如何在有限学时内让同学娴熟把握掌握原理的基本理论,并突出煤炭电气工程实践力量培育,成为构建定单班授课体系的关键。

自动控制的发展过程

自动控制的发展过程

xxxx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论文《自动控制的发展过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班级09电子姓名XX学号20090702000X指导教师XXX论文名称《自动控制的发展过程》作者 XXX摘要:自动控制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自动进行操作,它是围绕着工业生产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1]它历经前期控制、经典控制前期、经典控制、现代控制、大系统理论阶段与智能控制理论阶段四个发展时期。

本文主要回顾了“自动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理论研究成果的简要介绍,掌握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系统理论知识理论框架,进而加深对“自动化控制理论”认知。

关键词:自动控制理论、产生与发展过程、理论框架结构控制论一词Cybernetics,来自希腊语,原意为掌舵术,包含了调节、操纵、管理、指挥、监督等多方面的涵义。

[3]因此”控制”这一概念本身即反映了人们对征服自然与外在的渴望,控制理论与技术也自然而然地在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历史中发展起来。

从远古的漏壶和计时容器到公元前的水利枢纽工程;从中世纪的钟摆、天文望远镜到工业革命的蒸气机、蒸汽机车和蒸汽轮船;从百年前的飞机、汽车和电话通讯到半个世纪前的电子放大器和模拟计算机;从二战期间的雷达和火炮防空网到冷战时代的卫星、导弹和数字计算机;从六十年代的等月飞船到现代的航天飞机、宇宙和星球探测器,这些著名的人类科技发明直接催生和发展了自动控制技术。

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升华。

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尤其是近半个世纪工业实践的普遍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科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

随着新型制造业的兴起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一、前期控制(Early Control)(1400B.C.-1900)1.发展事件回顾(1)中国、埃及巴比伦出现自动计时漏壶(1400B.C.-1100B.C.)孙武著《孙子兵法》(600B.C.)在古代具有反馈控制原理的控制装置就有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原理结课论文论文题目:时域分析的Matlab实现时域分析的Matlab实现摘要分析和设计系统的首要工作是确定系统的数学模型。

一旦建立了合理的、便于分析的数学模型,就可以对已组成的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系统性能的改进方法。

经典控制理论中,常用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或频率分析法来分析控制系统的性能。

本文采用MATLAB 语言编程实现了高阶系统时域分析,分析了其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并应用实例验证了其有效性。

[关键词] 时域分析高阶系统MATLAB 实现目录一、引言 (1)二、时域分析基础理论 (1)(一)典型输入信号和时域性能指标 (2)1、典型输入信号 (2)2、时域性能指标 (4)(二)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5)1、单位阶跃响应 (5)2、单位斜坡响应 (7)3、单位脉冲响应 (7)(三)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8)三、基于MATLAB实现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10)四、高阶系统时域分析的MATLAB 实现 (11)(一)应用经典法求解 (12)(二)MATLAB实现 (12)1、系统稳定性分析 (13)2、系统的快速性分析 (16)3、系统的准确性分析 (16)(三)应用MATLAB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 (17)五、结论 (19)参考文献 (20)时域分析的Matlab实现一、引言信号与系统的分析在自动控制领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进行分析时,一般先抽象为数学模型,然后讨论系统本身的初始状态以及不同激励时的响应。

对于高阶的微分方程,由于计算量庞大,人工计算难于实现。

经典控制理论对高阶系统进行时域分析通常采用拉氏反变换的方法求系统响应,系统阶次越高,进行拉氏反变换的困难就越大,因此,用经典法对高阶系统进行时域分析是一件较困难的事。

本文采用MATLAB 语言编程,设计了对高阶系统进行时域性能辅助分析程序,充分发挥了MATLAB 人机交互性好、函数调用方便、数学运算与绘图功能强大的优势,使分析效率和准确性大为提高。

二、时域分析基础理论那什么是时域分析呢?时域分析是指控制系统在一定的输入下,根据输出量的时域表达式,分析系统的稳定性、瞬态和稳态性能。

由于时域分析是直接在时间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的方法,所以时域分析具有直观和准确的优点。

系统输出量的时域表示可由微分方程得到,也可由传递函数得到。

在初值为零时,一般都利用传递函数进行研究,用传递函数间接的评价系统的性能指标。

具体是根据闭环系统传递函数的极点和零点来分析系统的性能。

此时也称为复频域分析。

(一)典型输入信号和时域性能指标1、典型输入信号控制系统的输出响应是系统数学模型的解。

系统的输出响应不仅取决于系统本身的结构参数、初始状态,而且和输入信号的形式有关。

初始状态可以作统一规定,如规定为零初始状态。

如再将输入信号规定为统一的形式,则系统响应由系统本身的结构、参数来确定,因而更便于对各种系统进行比较和研究。

自动控制系统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有下面几种形式:1.阶跃函数 定义为⎩⎨⎧<≥=000u(t) t t U式中U 是常数,称为阶跃函数的阶跃值。

U=1的阶跃函数称为单位阶跃函数,记为1(t)。

如图2-1所示。

单位阶跃函数的拉氏变换为1/s 。

在t=0处的阶跃信号,相当于一个不变的信号突然加到系统上,如指令的突然转换、电源的突然接通、负荷的突变等,都可视为阶跃作用。

2.斜坡函数 定义为⎩⎨⎧<≥=000u(t)t t Ut这种函数相当于随动系统中加入一个按恒速变化的位置信号,恒速度为U 。

当U=1时,称为单位斜坡函数,如图2-2所示。

单位斜坡函数的拉氏变换为 1/s 2。

3.抛物线函数 定义为⎪⎩⎪⎨⎧<≥=00021u(t)2t t Ut这种函数相当于系统中加入一个按加速度变化的位置信号,加速度为U 。

当U=1时,称为单位抛物线函数,如图2-3所示。

单位抛物线函数的拉氏变换为1/s 3。

4.单位脉冲函数δ(t) 定义为⎪⎩⎪⎨⎧=⎩⎨⎧≠=∞==⎰∞∞-0)(000)(u(t)dt t t t t δδ图2-1 单位阶跃函数 图2-2 斜坡函数图2-3 抛物线函数 图2-4 单位脉冲函数 单位脉冲函数的积分面积是1。

单位脉冲函数如图2-4所示。

其拉氏变换为1。

单位脉冲函数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它只有数学上的意义。

在系统分析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工具。

此外,在实际中有很多信号与脉冲信号相似,如脉冲电压信号、冲击力、阵风等。

5.正弦函数 定义为t A t u ωsin )(=其中A 为振幅,ω为角频率。

其拉氏变换为22ωω+s A 。

ttt t用正弦函数作输入信号,可以求得系统对不同频率的正弦输入函数的稳态响应,由此可以间接判断系统的性能。

2、时域性能指标时域中评价系统的暂态性能,通常以系统对单位阶跃输入信号的暂态响应为依据。

这时系统的暂态响应曲线称为单位阶跃响应或单位过渡特性,典型的响应曲线如图2-5所示。

为了评价系统的暂态性能,规定如下指标:图2-5 单位阶跃输入信号下的暂态响应1.延迟时间t d指输出响应第一次达到稳态值50%所需的时间。

2.上升时间t r指输出响应从稳态值的10%上升到90%所需的时间。

对有振荡的系统,则取响应从零到第一次达到稳态值所需的时间。

3.峰值时间t p指输出响应超过稳态值而达到第一个峰值(即y(t p))所需的时间。

4.调节时间t s指当输出量y(t)和稳态值y(∞)之间的偏差达到允许范围(一般取2%或5%)以后不再超过此值所需的最短时间。

5.最大超调量(或称超调量)σp% 指暂态过程中输出响应的最大值超过稳态值的百分数。

即%100)()]y(-)[y(t %p p ⨯∞∞=y σ6.稳态误差e ss 指系统输出实际值与希望值之差。

在上述几项指标中,峰值时间t p 、、上升时间t r 和延迟时间t d 均表征系统响应初始阶段的快慢;调节时间t s 表征系统过渡过程(暂态过程)的持续时间,从总体上反映了系统的快速性;而超调量σp %标志暂态过程的稳定性;稳态误差反映系统复现输入信号的最终精度。

(二)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凡是可用一阶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称一阶系统。

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1Ts 1G(s)+=式中T 称为时间常数,它是表征系统惯性的一个重要参数。

所以一阶系统是一个非周R(s)期的惯性环节。

图2- 6为一阶系统的结构图。

图2-6 一阶系统的结构图下面分析在三种不同的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1、单位阶跃响应当输入信号u(t)=1(t)时,U(s)=1/s ,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为11)1s(Ts 1Y (s) +-=+=TS T s对上式取拉氏反变换,得单位阶跃响应为)0(1Y (t)≥-=-t e T t由此可见,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是一条初始值为0,按指数规律上升到稳态值1的曲线,见图2-7。

由系统的输出响应可得到如下的性能。

图2-7 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1.由于Y(t)的终值为1,因此系统稳态误差为0。

2.当t=T 时,Y(T)=0.632。

这表明当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达到稳态值的63.2%时的时间,就是该系统的时间常数T 。

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初始斜率为T e T t Tt t 11dt dy(t)00===-=这表明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如果以初始速度上升到稳态值1,所需的时间恰好等于T 。

3.根据暂态性能指标的定义可以求得调节时间为 t s =3T(s) (±5%的误差带)t s =4T(s) (±2%的误差带)延迟时间为 t d =0.69T(s)上升时间为 t r =2.20T(s)峰值时间和超调量都为0。

2、单位斜坡响应当输入信号u(t)=t 时,U(s)=1/s 2,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为)0(11)1(Ts s 1Y(s)222≥++-=+=t TS T s T s对上式取拉氏反变换,得单位斜坡响应为0)(Y (t)≥+-=-t Te T t T t其中(t-T )为稳态分量,Te -t/T 为暂态分量。

单位斜坡响应曲线如2-8。

图2-8 单位斜坡响应曲线由一阶系统单位斜坡响应可分析出,系统存在稳态误差。

因为u(t)=t ,输出稳态为t –T,所以稳态误差为e ss =t – (t – T)=T 。

从提高斜坡响应的精度来看,要求一阶系统的时间常数T 要小。

3、单位脉冲响应当u(t)=δ(t)时,系统的输出响应为该系统的脉冲响应。

因为L[δ(t)]=1,一阶系统的脉冲响应的拉氏变换为T s T s G /1/1)(Y(s) +== 对应单位脉冲响应为)0(1Y (t) ≥=-t e T Tt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如图2-9。

时间常数T 越小,系统响应速度越快。

图2-9 脉冲响应曲线 (三)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设高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可表示为:)(...... )(11101110m n a s a s a s a b s b s b s b s n n n n m m m m ≥++++++=----φ设闭环传递函数的零点为-z 1,-z 2,…,-z m ,极点为-p 1,-p 2,…, -p n ,则闭环传递函数可表示为:)())...()(())...()(( )(2121m n p s p s p s z s z s z s K s Y n m ≥++++++=当输入信号为单位阶跃信号时,输出信号为:∏∏∏===++++=r k nk nk k q j j m i i s s p s s z s K s Y 12211)2()()()(ωωζ式中n =q +2r ,而q 为闭环实极点的个数,r 为闭环共轭复数极点的对数。

用部分分式展开得∑∑==++-+++++=r 1k 222q 1j j 021)(p s s Y (s)nk nk k k nk k nk k K j s s C s B A A ωωζζωωζ对上式取反拉氏变换得:)0(1sin 1cos A y(t)12r 1k 2q 1j 0≥-+-++=∑∑∑=-=-=-t te C t e B eA r k k nk t K k nk t K t p j nk k nk k j ζωζωωζωζ由上式分析可知,高阶系统的暂态响应是一阶惯性环节和二阶振荡响应分量的合成。

系统的响应不仅和k ζ、ωnk 有关,还和闭环零点及系数Aj 、B k 、C k 的大小有关。

这些系数的大小和闭环系统的所有的极点和零点有关,所以单位阶跃响应取决于高阶系统闭环零极点的分布情况。

从分析高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表达式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 高阶系统暂态响应各分量衰减的快慢由j p -和k ζ、ωnk 决定,即由闭环极点在s 平面左半边离虚轴的距离决定。

闭环极点离虚轴越远,相应的指数分量衰减的越快,对系统暂态分量的影响越小;反之,闭环极点离虚轴越近,相应的指数分量衰减的越慢,系统暂态分量的影响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