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论文
自动控制原理论文

自动控制原理论文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控制工程的基础理论之一,它研究的是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和应用。
自动控制系统是一种能够根据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自动调节控制对象的状态或行为的系统,它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分类、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控制系统是由控制器、执行器和被控对象组成的。
控制器接收输入信号,经过处理后输出控制信号,控制被控对象的状态或行为。
执行器接收控制信号,执行控制指令,改变被控对象的状态或行为。
被控对象是控制系统要控制的对象,其状态或行为受到控制器和执行器的影响。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对于理解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控制系统根据控制对象的性质和控制方式可以分为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
连续控制系统是指控制对象的状态或行为是连续变化的,控制器和执行器的输入和输出信号也是连续变化的。
离散控制系统是指控制对象的状态或行为是离散变化的,控制器和执行器的输入和输出信号也是离散变化的。
控制系统的分类对于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和设计控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包括稳定性、灵敏度、动态性能和鲁棒性等。
稳定性是指控制系统在受到干扰或参数变化时能够保持稳定的特性。
灵敏度是指控制系统对于输入信号和参数变化的敏感程度。
动态性能是指控制系统对于输入信号的响应速度和抑制能力。
鲁棒性是指控制系统对于模型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的抵抗能力。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对于评价控制系统的性能和改进控制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传统控制方法和现代控制方法。
传统控制方法是指基于数学模型和经验法则设计控制系统的方法,如PID控制器和根轨迹法则。
现代控制方法是指基于状态空间理论和优化理论设计控制系统的方法,如状态反馈控制和最优控制。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对于实现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满足控制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自动控制原理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锅炉汽温的非线性控制系统设计院系:专业年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摘要】电厂锅炉主汽温具有大延迟、大惯性、非线性等特点,传统的PID控制很难取得满意的控制品质,本文在线性PID的基础上,引入跟踪微分器及非线性模块,构造出一种新型的非线性PID控制器,进而提出了汽温非线性PID控制方案,对其进行仿真,并进行了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测试。
结果表明相比于线性PID,非线性PID 具有更好地控制品质,并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
关键词:非线性PID控制器;电厂锅炉主汽温;使用Matlab仿真目录第一章引言..................................................... - 1 -1.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2国内外发展水平及面临的问题 (1)1.3课题研究内容 (2)第二章非线性PID控制器......................................... - 4 -2.1非线性理论 (4)2.1.1非线性控制的经典方法及局限性.............................. - 4 -2.1.2 非线性系统理论的最新发展及问题........................... - 5 - 2.2跟踪微分器(TD) (6)2.2.1 跟踪微分器的数学表达式................................... - 7 -2.2.2 跟踪微分器的数学模型的搭建(simulink下的实现)........... - 8 -2.2.3 跟踪微分器的仿真实现与分析.............................. - 10 - 2.3非线性组合 .. (13)2.3.1 几种典型的非线性组合.................................... - 13 -2.3.2非线性组合的数学模型实现................................. - 14 -2.3.3非线性组合的simulink搭建及仿真实现...................... - 14 - 2.4非线性PID控制器 .. (15)2.5α、δ对非线性函数FAL的影响及假设 (17)2.5.1 α对非线性函数fal的影响............................... - 17 - 2.6δ对跟踪微分器的影响. (20)第三章电厂主汽温控制系统方案 ................................... - 22 -3.1火电厂主汽温常规控制方案 (22)3.1.1 串级调节系统............................................ - 22 -3.1.2 仿真实例................................................ - 23 -3.2火电厂主汽温非线性PID控制方案 (24)第四章主汽温非线性控制的仿真研究 ............................... - 26 -4.1线性比例与非线性比例作用的比较与分析 (26)4.1.1参数设置................................................. - 26 -4.1.2 仿真实现与结果分析...................................... - 26 -4.2线性积分与非线性积分作用的比较与分析 (27)4.2.1 参数设置................................................ - 27 -4.2.2 仿真实现与结果分析...................................... - 27 -4.3线性比例微分与非线性比例微分作用的比较与分析. (28)4.3.1 参数设置................................................ - 28 -4.3.2 仿真实现与结果分析...................................... - 29 -4.4线性PID与非线性PID作用的比较与分析 (30)4.4.1 参数设置................................................ - 30 -4.4.2 仿真实现与结果分析...................................... - 30 -4.5非线性PID抗干扰能力测试与分析 (31)4.5.1 PID抗干扰能力测试....................................... - 31 -4.5.2 不含TD非线性PID抗干扰能力测试......................... - 32 -4.5.3 含TD的非线性PID抗干扰能力测试......................... - 33 -4.6非线性PID鲁棒性测试与分析. (34)第五章结论.................................................... - 37 -5.1结论 (37)5.2展望 (37)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自动控制原理范文

自动控制原理范文自动控制原理是指通过采集和反馈系统的状态信息,根据一定的规则和算法实现对系统的自动调整和控制的一种技术。
它是现代工业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基础,广泛应用于电力、化工、石油、冶金、机械、交通运输和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
自动控制原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测量系统的输出信号,与期望的参考信号进行比较,然后根据误差信息去调整系统的输入信号,使系统能在预期的性能要求下工作。
本文将从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控制系统的闭环和开环两种结构、PID控制器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一、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控制系统:由被控对象、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器等组成,用于实现对被控对象状态或行为的调节。
2.被控对象:指需要被调节或控制的对象,也称作控制对象或物理对象。
3.反馈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被控对象的状态信息,并将其送回控制器进行处理,然后生成相应的控制信号输入到执行器中。
4.开环系统:指没有反馈链路的控制系统,控制器的输出仅与被控对象相关,而不与被控对象的状态信息有关。
5.闭环系统:指具有反馈链路的控制系统,通过采集被控对象的状态信息,与期望的参考信号进行比较,产生误差信号,然后经过控制器进行处理生成控制信号,调整系统的输入信号。
二、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自动控制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被控对象、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
被控对象接受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并给传感器提供输入信号,传感器采集被控对象的状态信息,将其转换成电信号送回控制器进行处理,控制器对传感器采集的信息进行比较并生成控制信号,最后控制器的输出信号通过执行器对被控对象进行调节。
三、控制系统的闭环和开环两种结构1.开环控制系统:开环系统的特点是系统的输出不受外界干扰和错误影响,控制器的输出仅与输入信号有关。
开环系统无法动态调整,当系统受到外界扰动时无法及时做出调整。
2.闭环控制系统:闭环系统引入了稳定反馈机制,通过比较控制器输出信号与期望参考信号之间的误差,调整输入信号,实现系统的自动调整和稳定。
自动控制原理论文

自动控制摘要:综述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情况,指出自动控制理论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即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
最后指出,各种控制理论的复合能够取长补短,是控制理论的发展方向。
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科学的核心。
自动控制理论自创立至今已经过了三代的发展:第一代为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并于50年代趋于成熟的经典反馈控制理论;第二代为50、60年代在线性代数的数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控制理论;第三代为60年代中期即已萌芽,在发展过程中综合了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运筹学、信息论等多学科的最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智能控制理论。
经典控制理论(本质上是频域方法)和现代控制理论(本质上是时域方法)都是建立在控制对象精确模型上的控制理论,而实际上的工业生产系统中的控制对象和过程大多具有非线性、时变性、变结构、不确定性、多层次、多因素等特点,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
因此,自动控制专家和学者希望能从要解决问题领域的知识出发,利用熟练操作者的丰富经验、思维和判断能力,来实现对上述复杂系统的控制,这就是基于知识的不依赖于精确的数学模型的智能控制。
本文将对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的发展情况及基本内容进行介绍。
1自动控制理论发展概述自动控制是指应用自动化仪器仪表或自动控制装置代替人自动地对仪器设备或工业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的状态或性能指标。
对传统的工业生产过程采用自动控制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对一些恶劣环境下的控制操作,自动控制显得尤其重要。
自动控制理论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是自动控制科学的核心。
自从19世纪M a x w e ll对具有调速器的蒸汽发动机系统进行线性常微分方程描述及稳定性分析以来,经过20世纪初Ny quis t,B o de,Ha r ris,E va ns,W i e n ne r,Nic ho ls等人的杰出贡献,终于形成了经典反馈控制理论基础,并于50年代趋于成熟。
大学选修课自动控制原理论文

大学选修课自动控制原理论文自动控制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控制装置,使机器、设备或控制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被控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对传统的工业生产过程用动控制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自动控制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短短一百年中,自动控制理论得到了令人吃惊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自动控制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共同规律的技术科学。
它既是一门古老的、已臻成熟的学科,又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兴学科。
从1868年马克斯威尔提出低阶系统稳定性判据至今一百多年里,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经典控制理论(或古典控制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第二阶段:现代控制理论的兴起和发展;第三阶段:大系统控制兴起和发展阶段;第四阶段:智能控制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的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主要用于线性定常系统的研究,即用于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的分析与综合;它只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的反馈控制系统;只讨论系统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而忽视系统的内部状态,是一种对系统的外部描述方法。
所用的基本方法:根轨迹法,频率法,PID调节器(频域)。
控制理论的发展初期,是以反馈理论为基础的自动调节原理,主要用于工业控制。
反馈理论用于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控制方式,引入反馈信号后,系统对来自内部和外部干扰的响应变得十分迟钝,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控制精度。
与此同时,反馈作用又带来了系统稳定性问题,正是这个曾一度困扰人们的系统稳定性问题激发了人们对反馈控制系统进行深入研究的热情,推动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古典控制理论是伴随着反馈控制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完善和成熟起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设计和制造飞机及船用自动驾驶仪、火炮定位系统、雷达跟踪系统等基于反馈原理的军用装备,进一步促进和完善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自动控制原理论文

自动控制原理论文自动控制原理,也被称为控制理论,是研究和设计控制系统的一门学科。
控制系统是用来改变或维持被控对象的状态或行为的一组设备和过程。
自动控制原理通过分析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反馈机制来设计和优化控制系统,以实现期望的系统行为。
首先是系统建模。
系统建模是自动控制原理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将被控对象抽象为一个数学模型。
常见的数学模型有差分方程模型、微分方程模型和传递函数模型等。
对于线性时不变系统,传递函数模型是最常用的一种表示方法。
通过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系统的动态特性,并为控制器设计提供基础。
接下来是控制器设计。
控制器是自动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其作用是根据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信号实时调整控制量,使被控对象的输出信号与期望信号尽可能接近。
常见的控制器设计方法有比例控制、比例积分控制和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等。
控制器设计的目标是在满足系统稳定性和鲁棒性的前提下,使系统的响应速度快、稳定性好。
然后是性能评估。
性能评估是对控制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进行定量分析。
常见的性能指标有超调量、调整时间和稳态误差等。
性能评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控制系统的优缺点,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
最后是仿真分析。
仿真分析是在计算机上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模拟实验。
通过仿真分析,可以评估不同控制策略的性能,进行参数调整和优化。
仿真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预测系统的行为。
总之,自动控制原理论文需要包含系统建模、控制器设计、性能评估和仿真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在撰写论文时,需要深入研究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同时,还需要运用数学建模和计算机仿真技术来验证理论结果,并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方案。
自动控制原理论文

自动控制原理论文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控制工程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
自动控制系统是一种能够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根据给定的规律,自动地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系统。
它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军事防卫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设计和实现。
其中,控制系统的建模是自动控制原理的基础,它是指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控制要求,将被控对象和控制器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模型来描述。
常见的被控对象包括机械系统、电气系统、热力系统等,而控制器则可以是PID控制器、状态空间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等。
通过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可以为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持。
控制系统的分析是指对已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稳定性、灵敏度、性能等方面的分析。
稳定性是控制系统的基本特性之一,它决定了系统在受到干扰或参数变化时的稳定性能。
灵敏度则是指控制系统对于参数变化的敏感程度,而性能则是指控制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控制质量。
通过对控制系统的分析,可以评估系统的性能指标,为系统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依据。
控制系统的设计是自动控制原理的核心内容,它主要包括控制器的设计和参数的选择。
在控制器的设计中,需要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控制要求,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和控制器结构。
同时,还需要对控制器的参数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调整,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抗干扰能力。
在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的动态特性、稳定性要求、性能指标等因素,以实现系统的最优控制。
控制系统的实现是自动控制原理的最终目标,它是指将设计好的控制系统实现到实际工程中,并进行调试和优化。
在控制系统的实现过程中,需要考虑系统的可靠性、实时性、成本等因素,以实现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同时,还需要对控制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以保证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
总的来说,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不仅包括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涉及到工程技术和应用领域。
自动控制理论论文关于自动控制论文

自动控制理论论文关于自动控制论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的新探索摘要:针对高校工科专业课程存在的一些教学问题,提出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看法和对策,以解决其中的一些矛盾。
首先,对工科的专业课程教学特点进行了总体分析,其次,提出几个主要的解决方向,并用具体的专业课程为例加以说明,给出应对的方法。
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述。
关键词:实践教学;专业课程;自动控制原理作者简介:张敏(1980-),女,江苏扬州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讲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复杂系统智能自适应控制。
(江苏南京210044)高等学校的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一直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认识。
这是目前高等工科院校在专业教学中的共识和目标,是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的指导思想。
理论和实践应具有同等的地位,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在教学中忽略任何一面都是不合理,不成功的。
但是,如何正确的看待理论和实践在教学中的地位,怎样合理安排两者的关系,并以较好的方式进行表现,以及把握和实现二者结合的难点体现在何处?这些问题是需要教师长期深入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验,积累经验,才能逐渐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
但殊途同归,各种解决的方案必然在实质上具有同一性,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和规律。
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对以上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理论和实践在高校工科专业教学中应具有同等的地位。
古人云“格物致知”,而后“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即是说学习理论,“治国平天下”即是实践活动,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从事生产实践,因此,如果在教学中一味的强调理论学习,而不去引导学生如何应用,让学生对专业课的认识仅止于一堆公式、定理和数学推导,却不懂得在实际中有什么作用和怎么用,这样,即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些书本上的理论,但仍不能领悟这门学科的真谛,无法真正体会学习的真正目的,甚至会产生觉得学习无用的观点,以致失去学习乐趣,不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基础不扎实,造成恶性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摘要:综述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情况,指出自动控制理论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即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
最后指出,各种控制理论的复合能够取长补短,是控制理论的发展方向。
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科学的核心。
自动控制理论自创立至今已经过了三代的发展:第一代为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并于50年代趋于成熟的经典反馈控制理论;第二代为50、60年代在线性代数的数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控制理论;第三代为60年代中期即已萌芽,在发展过程中综合了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运筹学、信息论等多学科的最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智能控制理论。
经典控制理论(本质上是频域方法)和现代控制理论(本质上是时域方法)都是建立在控制对象精确模型上的控制理论,而实际上的工业生产系统中的控制对象和过程大多具有非线性、时变性、变结构、不确定性、多层次、多因素等特点,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
因此,自动控制专家和学者希望能从要解决问题领域的知识出发,利用熟练操作者的丰富经验、思维和判断能力,来实现对上述复杂系统的控制,这就是基于知识的不依赖于精确的数学模型的智能控制。
本文将对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的发展情况及基本容进行介绍。
1自动控制理论发展概述自动控制是指应用自动化仪器仪表或自动控制装置代替人自动地对仪器设备或工业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的状态或性能指标。
对传统的工业生产过程采用自动控制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对一些恶劣环境下的控制操作,自动控制显得尤其重要。
自动控制理论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是自动控制科学的核心。
自从19世纪M ax we ll对具有调速器的蒸汽发动机系统进行线性常微分方程描述及稳定性分析以来,经过20世纪初Ny qu is t,B od e,Ha rr is,Ev ans,W ie nn er,Ni cho l s等人的杰出贡献,终于形成了经典反馈控制理论基础,并于50年代趋于成熟。
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是以传递函数为数学工具,采用频域方法,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但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即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不宜用经典控制理论解决,特别是对非线性、时变系统更是无能为力。
随着20世纪40年代中期计算机的出现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促进了自动控制理论朝着更为复杂也更为严密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Ka lm a n提出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概念以及Понтрягин提出的极大值理论的基础上,在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出现了以状态空间分析(应用线性代数)为基础的现代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本质上是一种“时域法”,其研究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容:多变量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理论以及最优估计与系统辨识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从理论上解决了系统的可控性、可观测性、稳定性以及许多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
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复杂的大系统,导致了控制对象、控制器以及控制任务和目的的日益复杂化,从而导致现代控制理论的成果很少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在应用中遇到了不少难题,影响了它们的实际应用,其主要原因有三:①这些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都是建立在精确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的,而实际系统由于存在不确定性、不完全性、模糊性、时变性、非线性等因素,一般很难获得精确的数学模型;②研究这些系统时,人们必须提出一些比较苛刻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在应用中往往与实际不符;③为了提高控制性能,整个控制系统变得极为复杂,这不仅增加了设备投资,也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
于是,自动控制工作者一直在寻求新的出路,他们在考虑:能否不要完全以控制对象为研究主体,而以控制器为研究主体呢?能否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并得到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的逻辑推理、启发式知识、专家系统等来解决难以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控制问题呢?第三代控制理论即智能控制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交叉的产物,是当今自动控制科学的出路之一。
下面分别介绍三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最基本容。
2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基本容自动控制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反馈,人类对反馈控制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
但是,直到产业革命时期,英国人J a me s Wa tt发明蒸汽机离心飞锤式调速器,解决了在负载变化条件下保持蒸汽机基本恒速的问题,自动控制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从那时起的100多年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需要,自动控制理论和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在20世纪30至40年代期间,N y qu i st于1932年提出稳定性的频率判据,Bo de于1940年在频率法中引入对数坐标系并于1945年写了《网络分析和反馈放大器设计》一书,Ha rr is于1942年引入传递函数概念,Ev an s于1948年提出根轨迹法,Wi en ne r于1949年出版了《控制—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一书。
由于他们卓越的工作,从而奠定了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
到20世纪50年代,经典控制理论已趋于成熟。
经典控制理论主要用于解决反馈控制系统中控制器的分析与设计的问题。
图1为反馈控制系统的简化原理框图。
图1反馈控制系统的简化原理框图经典控制理论主要研究线性定常系统。
所谓线性控制系统是指系统中各组成环节或元件的状态或特性可以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控制系统。
如果描述该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的系数是常数,则称为线性定常系统。
描述自动控制系统输入量、输出量和部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称为系统的数学模型,它是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基础。
经典控制理论中广泛使用的频率法和根轨迹法,是建立在传递函数基础上的。
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是描述系统的频域模型。
传递函数只描述了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没有部变量的表示。
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是以传递函数为数学工具,本质上是频域方法,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对线性定常系统已经形成相当成熟的理论。
典型的经典控制理论包括P I D控制、S m i t h控制、解耦控制、Da li n控制、串级控制等。
经典控制理论尽管原则上只适宜于解决“单输入—单输出”系统中的分析与设计问题,但是,经典控制理论至今仍活跃在各种工业控制领域中。
事实上,经典控制理论现在仍不失其价值和实用意义,仍是进一步研究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的基础。
3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基本容经典控制理论虽然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但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其局限性表现在下面二个方面:第一,经典控制理论建立在传递函数和频率特性的基础上,而传递函数和频率特性均属于系统的外部描述(只描述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的关系),不能充分反映系统部的状态;第二,无论是根轨迹法还是频率法,本质上是频域法(或称复域法),都要通过积分变换(包括拉普拉斯变换、傅立叶变换、Z变换),因此原则上只适宜于解决“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的问题,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不宜用经典控制理论解决,特别是对非线性、时变系统更是无能为力。
现代控制理论正是为了克服经典控制理论的局限性而在20世纪50、6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
现代控制理论本质上是一种“时域法”。
它引入了“状态”的概念,用“状态变量”(系统部变量)及“状态方程”描述系统,因而更能反映出系统的在本质与特性。
从数学的观点看,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状态变量法,简单地说就是将描述系统运动的高阶微分方程,改写成一阶联立微分方程组的形式,或者将系统的运动直接用一阶微分方程组表示。
这个一阶微分方程组就叫做状态方程。
采用状态方程后,最主要的优点是系统的运动方程采用向量、矩阵形式表示,因此形式简单、概念清晰、运算方便,尤其是对于多变量、时变系统更是明显。
特别是在Ka lm a n提出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概念和Понтрягин提出的极大值理论的基础上,现代控制理论被引向更为深入的研究。
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的主要容包括三部分:多变量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理论以及最优估计与系统辨识理论。
由于篇幅所限,有关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的具体容请参见有关文献,这里从略。
现代控制理论从理论上解决了系统的可控性、可观测性、稳定性以及许多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
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复杂的大系统,导致了控制对象、控制器以及控制任务和目的的日益复杂化,从而导致现代控制理论的成果很少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4智能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基本容“智能控制”这一概念是美国普渡大学(P ur du e U ni v er si ty)电气工程系的美籍华人傅京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
早在1965年,他提出把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启发式规则应用于学习系统,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智能控制”思想的萌芽阶段。
“智能控制”是在当时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严峻挑战的时期自动控制工作者苦于为自动控制理论寻求新出路而提出来的,它是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交叉的产物,是当今自动控制科学的出路之一。
智能控制是指驱动智能机器自主地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智能控制是一类无需人的直接干预就能独立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其目标的自动控制。
智能控制的基础是人工智能、控制论、运筹学和信息论等学科的交叉。
智能控制理论及系统具有下面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在分析和设计智能控制系统时,重点不要放在传统控制器的分析和设计上,而要放在智能机模型上,也就是说,不要把重点放在对数学公式的描述、计算和处理上(实际上,一些复杂大系统可能根本无法用精确的数学模型进行描述),而要把重点放在对非数学模型的描述、符号和环境的识别、知识库和推理机设计和开发等上面来。
第二,智能控制的核心是高层控制,其任务在于对实际环境或过程进行组织,即决策和规划,实现广义问题求解。
第三,智能控制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傅京教授于1971年首先提出了智能控制的二元交集理论(即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的交叉),美国的G.N.Sa r id is于1977年把傅京的二元结构扩展为三元结构(即人工智能、自动控制和运筹学的交叉),后来中南工业大学的蔡自兴教授又将三元结构扩展为四元结构(即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运筹学和信息论的交叉),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智能控制的结构理论。
第四,智能控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有着极其诱人的发展前途。
自从“智能控制”概念的提出到现在,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专家和学者已经提出了各种智能控制理论,有些已经在实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面对一些有影响的智能控制理论和系统进行介绍。
4.1 递阶智能控制递阶智能控制(H ie ra rc hi ca l Int e ll ig en t Co nt rol)是在研究早期学习控制系统的基础上,从工程控制论角度总结人工智能与自适应控制、自学习控制和自组织控制的关系之后逐渐形成的,它是智能控制的最早理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