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放牛班的春天》 中皮埃尔的成长之路
教师学习笔记 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看《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教师学习笔记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看《放牛班的春天》有感今天看了一部好电影,叫做《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很有意思,对生活、对教育、对人生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影片讲的是电影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克莱门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
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克莱门特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
他对孩子充满了爱心,对犯错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给予他们改过的机会,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们的自信,找到了属於自已的春天。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已经泪流满面了。
感动于马修老师的善良、执着,对孩子的爱。
这部电影如一份心灵的大餐,让人的心灵得到洗涤,净化。
马修老师好似一个善良的牧人,用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爱照亮了前往之路,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
在管教寄宿学生时,将学生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用音乐启发孩子的潜能,让野男孩个个成为发光的小天使,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他们冰冷已久的心。
我清楚地记得其中一句对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这句话饱含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责;对人平等,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态度。
马修在接受校长任务时所提出的三个要求:不体罚学生,让我来处罚犯事的学生,不透露他们的名字,也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幼小心灵人性的关怀。
放牛班的春天的剧情和人物分析

雨荷文学社材料:《放牛班的春天》一、电影剧情: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杭奇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贝比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蒙·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克莱蒙·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在所有领域经历了系列挫折后,他终于跌入人生的最低谷。
音乐创作的梦想,爱情诗意的浪漫,年少意气的轻狂都被卷入生命的池塘之底。
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名为“池塘畔底辅育院”。
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
克莱蒙·马修到任后发现学校的校长哈珊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
他又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
他被校长的残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及可怜无助,以及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经历所震惊,当他发现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时,性格沉静的克莱蒙·马修尝试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马修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杭奇。
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调皮的性格,谆谆善诱的马修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受伤的心。
神圣而纯净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最后因为失火事件被校长解雇,临走前带走了贝比诺。
二、人物解析:1、“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其实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学生不教不管”也就是所谓的“放羊”之意,而电影中的这群孩子就是这样一批让老师头痛不已的只能“放牛”的问题学生:打伤马桑大叔的乐格克,顽皮捣蛋的贝比诺,古怪固执的莫杭奇以及其他无心读书整日胡闹的孩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理论分析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放牛班的春天”代表着这群被社会遗弃的孩子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季节。
当处于自己人生低谷的克莱门特·马修老师,来到了一个叫“池塘之底"的学校做学监,遇到了这群不学无术、野蛮、冷漠的问题学生.在与这群学生相处的过程中,马修老师用他春天般温暖的心,融化了他们心里的坚冰,带领他们找回自信,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马修老师到来之前的“池塘之底”是一个到处被阴影笼罩的地方,学生一直生活在恐惧和害怕之中,而院方的高压政策激化了这群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经常发生严重的冲突,但是没有耐心的校长却只懂得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压制学生,体罚、关禁闭对于他们来说已成了家常便饭。
马修老师的到来无疑是给这群学生带来了希望,虽然一开始的他们并不能理解马修老师所做的一切,还处处和他作对,花招百出的捉弄他,每到上课时间,都吵吵闹闹,一会儿在黑板上乱画,一会儿骂老师秃头、亮光头。
但是马修老师并不在意,而且用一颗善良的心包容了他们.因为他了解这些孩子的心理,知道他们的需求。
在长期的鄙视与压制下,孩子们迫切渴望受人理解、被人尊重。
马修老师的教育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人文关怀。
马修老师是个好老师,因为他的教育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纵观整部电影,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罗杰斯提出)”贯穿始终.马修老师的第一节课就是特别的,他没有用严肃的表情面对学生,也没有对他们提出什么要求,反而是要他们写下自己的梦想。
在面对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皮埃尔时,尽管他经常捉弄别人,还侮辱院长、老师,干了数不清的坏事,但是他没有放弃他,而且极力的劝阻想改变校长体罚学生的想法,想保护这群孩子极强的自尊心。
即使是面对屡教不改的孟丹的时候,马修老师也人仍改初衷.当他决定为郭合班隐瞒错误并且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情感先导”的理念。
他“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差生没有任何歧视,并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分配给不同的任务。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世上没有野孩子——《放牛班的春天》影评整体而言,这是一部温馨而感人的电影,看完之后立刻去下载了影片中的曲子,不时回味那干净却又温暖动人的旋律。
导演出色地运用了音乐来作为影片的主要表现手段,从而使法国人特有的优雅浪漫,在这样一部几乎完全遵循传统套路的、中规中矩的电影中,依然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看罢影片,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甜美清亮的童声合唱,以及悠扬的歌声中放飞的童心、梦想、感激、怀念……这一切无不美得令人动容。
依旧是类似《死亡诗社》那样的教育片,一群顽劣成性的学生,一位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教师,再加上一个或几个顽固不化,粗暴专制的学校领导,最后的结局是老师受到打压,却改变了孩子的一生。
具体来讲,1949年的法国乡村,音乐家马修到了一间外号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
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
性格沉静的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重新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首先是不同的动机,校长的口号是“行动——反应”,他的目标是训练出一群听话懂事像机器人一样的学生,而马修老师的出发点这是最每个学生平等的尊重和关爱。
思想决定行动,接着是教育手段的鲜明对比。
校长只会用残暴地惩罚来镇压孩子,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其态度可说是雷厉风行、不遗余力。
刺激-反应的联结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表现出来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并且,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作为一种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
而老师则采用了一种包容、善良的态度来鼓励学生,在组建合唱团的过程中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价值。
相反的教育方式有着相反的结果,影片后半部分的那场火,不就是学生们长期压制下反社会的仇恨心理的最好表现吗?而马修老师组建的合唱团让学生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看到了自己存在的独特价值,从而找回了自信和自我,明白他们不是野孩子,总有一个位置适合并需要他们。
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赏析

影片中还有那些细 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或使你受到启发吗?
多年以后,如果你已经为人师 或者为人父母,有机会重新观看 这部影片,一定又会有新的启迪 和收获。。。。。。
“永远别说永远,凡事 都有可能”——马修。
回忆影片镜头,马修老师是如 何感化、教育他们的呢?
接下来,我们试图从加德 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马斯洛的 需要层次理论来理解影片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地存 在着七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 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 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 加德纳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 拥有上述基本能力。由于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 表现出个体的智能差异。
两个心理学流派的强烈碰撞
行为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以“行动——反应” 为口号的校长,采用 习惯性的咆哮如雷加 大棒政策,频繁而花 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 是他的强化手段。
影片中代表人物
校长教育的结果和弊端:
1、刺激-反应的联结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其表现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 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 所不为;并且,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 作为一种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 比如被冤 枉后放火的孟丹。 2、他的强化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 永远只把眼睛钉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 淘气顽劣行为极度敏感,而对他们的正确反应熟 视无睹,更别说及时加以引导,促使其转化为积 极反应。学生们无时无刻不被告诫着不许这样做, 不许那样做,却没有人来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 怎样做。
人本主义心理学
永远面带微笑的 马修老师摒弃了 体罚、关禁闭, 相信人的内在潜 力,努力发现孩 子身上的闪光点, 犯事大家受罚,皮鞭和被监禁暴 力淫威下,尘封的心灵开始扭曲,如以葛贺 克为代表的攻击性儿童,他用残忍的方式砸 伤麦神父;以贝比诺为代表的孤儿——缺少 依恋而孤僻,甚至抑郁的儿童,天天在无望 中守望希望;单亲家庭中问题儿童——对音 乐极有天赋,但又自尊心十足,相当敏感的 莫翰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心理学角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心理学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我认为这部电影是行为主义论与人本主义论的冲突,校长习惯性的咆哮如雷惩罚的政策与马修学监的温和诙谐、善良宽容这两种作风、两种人格形成强烈的对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实际上还反应了两种教育理念、两种心理学流派的对立。
1、影片概述:教师马修刚到学校时,遇到了保安马克森斯大叔遇害导致一只眼睛暂时性失明。
校长要根据“行动—反应”原则对肇事者进行严厉的惩罚。
但是找不到是谁犯的错就让他们互相举报,在此之前取消一切娱乐活动直到找到作案者,并轮流对他们进行六小时关禁闭的惩罚。
但新来的教师马修对此做法不认同并表示“这只会让他们互相中伤”。
情景分析: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行为主义学派;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代表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
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这种强化是非常及时而有力度的,校长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其态度可以说雷厉风行不遗余力的,但是这种强化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
当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需要被矫正的行为时,校长及学校的其他教员没有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行动惩罚”的原则下,通过关禁闭,暴力体罚的方式来制止他们的错误行为,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永远只把眼睛钉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淘气顽劣行为极度敏感,而对他们的正确反应熟视无睹,更遑论及时加以引导,这在某些程度上反而给孩子们树立了反面的榜样。
2、影片概述:莫郎奇在课堂上画了一幅关于辱骂校长的画被关禁闭、做劳动。
情景分析:刺激—反应的联结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表现出来的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是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而且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的报复就会更加的肆意妄为。
3、影片概述:即将走的学监告诉马修伤害马克森斯大叔的凶手是谁,在听到校长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殴打时,马修并没有对其进行举报,而是对他进行了其他的“惩罚”让他答应照顾马克森斯大叔。
让爱走进心灵——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赏析

让爱走进心灵——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赏析让爱走进心灵——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赏析电影是一种让人们感受生活的媒介,它能够以独特的方式触动人的心灵。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便是这样一部令人心驰神往的作品。
该片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于2004年上映。
《放牛班的春天》以其真实而温暖的情感,以及对教育和人性的思考,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乡村。
讲述了一位叫做克莱门特的音乐老师受命前往一所偏远农村的寄宿学校教育一群问题学生的故事。
这些学生被视为问题学生,经常调皮捣蛋,因此克莱门特一开始面临的困难很大。
然而,他选择用温柔和理解的方式对待学生们,不断挖掘他们的潜力。
电影所展现的爱与关怀,贯穿始终,自始至终渗透在整个故事中。
克莱门特作为音乐老师,他不仅教导学生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表达情感,传递爱与美。
他用心灵和音乐打动着学生的内心,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独特的声音和价值。
正是通过这种温柔的关怀和引导,学生们逐渐找到了自信和勇气,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才华。
电影中的克莱门特教师形象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他的坚持和执着,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奉献,他以善良和关怀感染学生,一切都让我们如此钦佩。
他从不放弃,也从不妥协,他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并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他深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他用自己的热情和关怀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了一个成长的空间。
除了克莱门特之外,影片中还有一个令人难以忽视的角色——皮埃尔·莫兰校长。
莫兰校长在影片中的形象是一个严肃而严谨的人,对学生表现出相对严厉的态度。
然而,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他的对克莱门特的认同和支持逐渐展现出来。
莫兰校长了解到克莱门特的热情和教育方式,他坚信这样的教育能够改变学生的生活,并赋予他们希望。
最终,他决心推翻学校的传统教育体制,改变对学生的教育方式。
《放牛班的春天》不仅仅是一部展现教育改革的电影,更是一部探讨人性的作品。
《放牛班的春天》对赏识教育的诠释

《放牛班的春天》对赏识教育的诠释摘要: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和表扬的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
赏识学生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通过马修老师和他学生的故事,向观众很好地诠释了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对学生的信任和理解、尊重和激励、宽容和提醒。
关键词:赏识教育,信任,尊重,宽容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失意的音乐家马修来到一所叫“池塘之底”的青少年行为偏差辅育院当代课教师。
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所谓的问题学生,学校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他们,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
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变这种状况,他重新燃起了创作音乐的热情,找到了灵感的来源和创作的动力,他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用音乐打开了学生封闭的心灵,从而让他们发现自己、找回本真。
影片采用的是倒叙手法: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回到法国故地参加母亲的葬礼,他的昔日同学贝比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本,通过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马修的日记,莫安琦带领观众回到了50年前的“池塘之底”。
从整部影片来看,影片借助的形式是音乐,主题则是爱的教育,它主要体现在信任和理解、尊重和激励、宽容和提醒等方面,而这些正是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信任和理解故事发生地设置在一个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顾名思义,池塘底部是泥沙淤积之所,它暗示了这所学校里学生的群体面貌——在世俗和老师的眼里,这些学生逃学、偷窃、撒谎、斗殴、叛逆,几乎被外界所遗忘。
马修来到这里后看到的是古老破旧的院墙、笨重的大门、无情的监禁室、几名已经被体制化的教师和一群毫无纪律和秩序、似乎也没有什么道德观念的孩子。
他们爱搞恶作剧,甚至因此扎伤善良的麦神父的眼睛;他们给马修取外号“秃头”;在第一天上课时将他的提包抢过去全班扔抢,以此来嘲弄他,甚至还偷他的五线谱。
这里奉行的是“犯错——惩罚”原则,谩骂和体罚是师生间唯一的交流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5), 875-881Published Online May 2019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19.95107Analysis of the Growth of Pierre in“The Chorus” Based on Maslow’sHierarchy of NeedsXin Deng, Yan LiSchool of Communication,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Received: Apr. 25th, 2019; accepted: May 13th, 2019; published: May 20th, 2019AbstractThe film “The Chorus” was inspired by the musical film “A Cage of the Nightingales”, which tells the story of Pierre, who lives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realizing the gift of music with the help of the teacher Matthew. Based on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and combined with 3 changes in Pierre’s eyes, this paper makes a thorough analysis of meeting the needs of belonging, esteem and self-actualization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Pierre. It has realistic directive significance to enlighten the minds of disadvantaged students and transform children left behind by art to pro-mote the fairness of education.Keywords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Matthew, Pierre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放牛班的春天》中皮埃尔的成长之路邓鑫,李燕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天津收稿日期:2019年4月25日;录用日期:2019年5月13日;发布日期:2019年5月20日摘要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灵感源自于音乐片《一笼夜莺》,讲述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问题少年皮埃尔,邓鑫,李燕在老师马修的帮助下实现音乐天赋的故事。
本文通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结合皮埃尔3次眼神的变化,深入的分析了马修老师通过音乐满足学生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而实现了皮埃尔转化。
用艺术启迪劣势学生群体的心智,进行问题学生的转化,从而促进教育的公平,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修,皮埃尔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影片简述《放牛班的春天》于2004年3月17日在法国上映,曾在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被提名。
马修本是一个有才华的音乐家,却苦于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最终他来到了一间寄宿学校当老师。
这个学校中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孩子,他们在校长的高压之下成长,导致他们时常恶作剧、打架、赌博、偷盗,逆反心理特别严重。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皮埃尔,他虽然有着天使般的面孔和一副好嗓子,却像个小恶魔一样作怪。
马修用音乐的力量感化了皮埃尔,用真挚的爱打开了皮埃尔的心,并不断发掘他的特长和优点,从而改变了皮埃尔的命运,使皮埃尔成为世界著名的指挥家。
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概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动机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他发现,除了以相对的或递进的方式外,人类从不会感到满足,并且需求似乎按某种优势等级自动排列(马斯洛,1954)。
1954年,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进一步完善了需求层次理论,他提出在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中还有另外两种需求: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
人在不断地需求和满足中生长,只有极少数的时间会处于满足的状态。
如果一个需求被满足,人就会产生另一个需求;如果这个需求也被满足了,那么人又会产生新的需求。
人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着什么,这是人无法摒弃的特性。
需求的出现,导致了人的行动,而付出多少行动又决定了你将满足哪种需求。
据此,马斯洛又将需求层次理论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
低级需要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当低级需要被满足后,人就会追求高级需要,即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著名的心理学家奥德费在做了大量试验、研究后,又进一步把马斯洛的五种需要压缩为三种: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成长发展的需要。
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含义2.2.1. 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满足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需求层次理论中最低级的需要。
主要包括关衣食邓鑫,李燕住行这几个方面。
这种需要并不会影响人类的精神层面。
2.2.2. 安全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是基于生理需要的更高层次的需要,类似人常生活中所说的安全感。
它可以通过保护生命安全,维护财产安全,保持工作稳定,维持身体健康等来实现。
2.2.3. 爱和归属的需要宗教信仰、亲情、友情、爱情等属于爱和归属的需要。
这些细腻的情感,往往需要我们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精力来维持,但这种需要也是一个人精神层面的重要支柱。
2.2.4. 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
实现这两种需要后,人会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充满热情,能更理智的看待世界,体会到自己的能力和重要性。
2.2.5. 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
人们可以通过他人帮助或者自身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我实现的需求。
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他们更能包容和体谅他人,自发的学习和感知,他们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对社会有着更积极的意义。
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皮埃尔的成长之路皮埃尔生活在法国乡村的一间寄宿学校中。
寄宿学校能够满足学生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提供正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行,保障学生的安全,但是这种低级的需要无法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化。
皮埃尔来自单亲家庭,有着严重的恋母情结,性格孤僻。
在寄宿学校教育失范,伙伴之间相互影响下,皮埃尔被贴上“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灵”标签。
众所周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往往可以从他的眼睛观察出来。
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对比皮埃尔在影片中3次眼神的变化,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皮埃尔的心路成长历程,见图1:Figure 1. The journey of Pierre图1. 皮埃尔心路历程3.1. 爱和归属的缺失影片开端中,校长发现皮埃尔在课上写“校长在厕所吃屎”,便罚皮埃尔关禁闭,在小黑屋中思考自己的错误。
当马修老师执行命令,关上小黑屋的大门时,透过大门的缝隙,我们观察到了皮埃尔的眼邓鑫,李燕神,如图2所示:愤恨,绝望,不甘。
还是一个十几岁男孩的他,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中,缺乏父母的关爱,无法像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在父母的臂弯下长大。
他充满了自卑,没有人与他做朋友,也没有人重视他,他的存在就像空气一般透明,但是他想与别人交朋友,与他人一同分享自己的快乐与不幸,他渴望被人关爱、疼爱,也渴望能融入集体,找到自己的归属。
于是他便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可是结果却适得其反,他的被爱需求以及归属需求进一步被加大,最终成为了问题少年。
此时的他冰冷而残酷,具有极大的伤害性,随时可能做出更可怕的事情。
一个成长中的人,如果对其稍微懈怠,不良习惯就会对他产生影响。
影片中的另一幕也体现了皮埃尔的矛盾心理。
马修老师要求皮埃尔参加合唱,但是皮埃尔说:“关我屁事”。
马修老师不放弃,要求皮埃尔试唱几句,皮埃尔却做了个鬼脸。
表面上皮埃尔没有参加合唱,但暗地里他却在观察大家上课时的举动,私下里偷偷练习唱歌。
可以看出这是皮埃尔的第一个转变,他幼小却又脆弱的心灵,第一次,开始尝试向集体靠近,只是他内心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变化。
这就是教育的魅力,它在不知不觉中能进入你的心灵,马修老师通过合唱,在潜移默化中将皮埃尔的心和这个小集体凝聚到了一起,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改变了皮埃尔的内心,使皮埃尔获得了爱和归属的需要。
Figure 2. The eyes of Pierre图2. 皮埃尔的眼神3.2. 尊重需求的获得马修被美妙的歌声吸引,来到教室门前,他发现这美丽歌喉的主人正是那个调皮捣蛋的皮埃尔,这令他大为惊叹。
马修在日记中写到:“他的嗓子是个奇迹,预示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音色。
”此后,马修便开始对皮埃尔开始了专业的辅导,皮埃尔在马修的指导下歌唱水平越发提升。
在一次合唱排练时,镜头给出了马修和皮埃尔眼神交流的特写。
皮埃尔的眼神中写满了渴望和认真,见图3,对比先前那个问题少年,他拥有了为目标而不断努力的决心。
他的改变是必然,是在马修老师的指导下实质性的改变。
皮埃尔开始无师自通,他美丽的歌喉是这部影片中一道靓丽的色彩,同时也是改变他的契机。
尊重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和必不可少(马斯洛,1954)。
皮埃尔叛逆的本性始终没有改变,而日益进步的歌唱能力使他获得了同学的赞赏,赢得了自我尊重,他才更有动力来进行合唱训练,变得自信,做事从容,不盲目从众,可以很好地和周围人相处,这可以说是皮埃尔人生的第二个转变。
马修老师热爱音乐事业,却苦于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对于音乐的热爱就传递给了皮埃尔。
他锲而不舍的教育和指导皮埃尔,以此满足自己内心对于音乐的渴望。
马修作为一名男性,更了解小男孩的邓鑫,李燕秉性,有益于两人之后的交流。
马修对音乐的热爱间接促成了皮埃尔的音乐天赋,使得皮埃尔拥有音乐信仰,获得一颗强大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