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含达标测试试题)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docx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课题《明朝的对外关系》单元三学科历史年级七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事件的学习,除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理解认识其历史影响;掌握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感受其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知道1553年,衙萄牙攫収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歌曲视频《壮怀激烈》,引入课题。

学生看视频,感知戚继光的英雄气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授新课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白主学习课本内容。

3.学习第一部分:郑和下西洋(1)简单介绍郑和。

(2)读史料:“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指出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介绍西洋的范[韦|,并从地图上认识。

(4)介绍郑和下西洋时的“大号宝船”和使用的“罗盘针”等。

(5)通过郑和下西洋的线路图指出航行的出发点和最远到达的地方。

(6)学习郑和下西洋时所带的货物和从他国交互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内容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思考根据课本知识冋答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本内容检查自学情况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的货物,从而感知郑和下西洋的友好交流。

(7)介绍郑和下西洋时的有关史实和世界各地的 =宝庙,从而感知明朝时期的对外交往和世界人民对郑和的怀念。

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能(8)合作探究,通过材料说一说郑和为什么能够后回答力和学以致用的成功完成远航?能力(9)出示“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佼表”,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设计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

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是怎样率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荡平倭寇的呢?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新课讲授郑和下西洋1.读教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历史条件答案提示:目的: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条件:(1)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雄厚;(2)宋朝以来发达的造船业;(3)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4)郑和个人优秀的品质——吃苦耐劳、英勇无畏。

2.完成表格: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3、出示材料,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规模。

(2)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2)郑和的宝般模型4.郑和下西洋概况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对比5、出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结合教材,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可知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郑和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含答案)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功绩,分析抗倭胜利的原因,理解其反侵略斗争的性质。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学习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预习评价1、郑和下西洋(1)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概况:(4)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戚继光抗倭(1)什么是倭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明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互勾结(3)过程1561年,在_____________九战九捷,平定_________地区倭患,此后率军进入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抗倭,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被肃清。

(4)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问题探究,合作学习1、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这么大规模的远航?郑和下西洋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戚继光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三、课堂小结:和平交往→郑和下西洋明朝的对外关系暴力冲突→戚继光抗倭四、课堂检测第十五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检测题1、印尼有个港口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个地方“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个事件有关()A、靖难之役B、戚继光抗倭C、郑和下西洋D、土木之变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中的“海波平”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郑成功收复台湾B、岳飞取得郾城大捷C、戚继光抗倭D、文天祥抗元3、下列促成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①明成祖时国力强盛,府库充实②当时中国造船技术先进③皇帝的支持④联合东南亚其他国家,抵抗倭寇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4、明朝之所以能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主要原因是()A.海上交通发达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C.指南针用于航海D.造船技术高超5.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①波斯湾②红海一带③非洲东海岸④非洲最南端A.②④B.③④C.②③D.①③6.郑和下西洋起航的港口是()A上海B刘家港C广州D福州7、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明朝皇帝是()A.明太祖B.建文帝C.明成祖D.崇祯帝8、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对外的关系》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对外的关系》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和贸易往来。

教材通过介绍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认识我国在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对外关系的具体史实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应能够结合已学知识,从多角度分析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影响。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能够从教材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并阐述相关史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史实的掌握。

2.难点: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影响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相关历史图片、视频、动画等。

3.学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对外关系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朝时期,我国与外国有哪些往来?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史实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影响和意义。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案4页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案4页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案4页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2.掌握明朝国家的外交制度和手段3.对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有基本的认识教学重难点:掌握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了解周边国家的形势和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启发思考:“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外交事件?”2.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外交事件,简述其影响。

二、讲授(30分钟)(1)明代时期的外交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维护边疆稳定。

明朝的外交政策强调“以商治国”,并实行“通商闭关”政策。

(2)明朝的外交手段主要有派遣使臣、和亲、割地、赔款、贸易等。

(1)明朝的外交制度由礼部掌管,礼部可以派遣使臣,接待外国使臣。

(2)明朝实行“内外有别”的制度,外国使臣不能进入皇宫,不能拜见皇帝,要拜见官员。

(3)明朝的贸易主要由两条路线,一条是南海贸易路线,另一条是丝绸之路。

(1)明朝与朝鲜关系友好,有和亲之事。

(2)明朝与日本关系复杂,明成祖时期有和亲之事,但明朝晚期出现了宁波之战。

(3)明朝和蒙古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和和亲之事。

(4)明朝与西域国家关系也较为友好,多有贸易。

(5)明朝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友好,开展了繁荣的南海贸易。

1.为什么明朝实行“通商闭关”政策?2.明朝的外交制度有哪些特点?四、拓展(10分钟)为学生展示一幅明朝的外交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了解更多的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了解更多的贸易路线。

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复习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资源:1.教学单元课件2.明朝外交地图教学评价: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有了深刻的认识。

2.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展示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于明朝外交的了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质教案和练习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质教案和练习题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这位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

《戚家军抗倭形势图》《郑和下西洋》视频、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明朝初年,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

他与惊涛骇浪搏击,与海盗斗智斗勇,架起了中国与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人民友好交往的海上桥梁。

自主探究:你可知道郑和扬帆远航最远处到达哪里吗?他的远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导入二】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像航标灯一样闪耀在茫茫夜海整整600年。

这个有如启明星般的名字,曾点燃15世纪的文明曙光,辉映和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航路。

这位航海先行者以智慧为舵、意志作桨,扬起和平的风帆,饮风餐浪28载,犁波耕澜数十万里,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他就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第一人——郑和。

自主探究:那么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下西洋的壮举为何没有和新航路的开辟一样,都产生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除此以外,这一时期在对外关系上还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呢?今天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来了解一下明朝对外关系的内容。

●新课讲解一、郑和下西洋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1.郑和是谁?西洋指什么地方?2.是谁派郑和下西洋的?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3.简述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内容;
(2)了解倭寇和倭患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表格对比分析,让学生直观体会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3)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独立表达能力,体会郑和船队是和平之师、友好使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不怕艰难、大无畏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2)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自制图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材料解析法、表格对比法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教学反思】
时间方面控制有待加强;对待学生回答问题,应该及时给予鼓励;
对教材挖掘程度不够深,有待加强。

整体还行,需要更进一步努力!。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实。

2.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3.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庙》。

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公庙”,马来西亚有“三宝山”,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洞”。

想一想: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郑和下西洋(一)背景【教师活动】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提问:何为西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西洋”是我国古代地理概念。

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教师活动】明朝雄厚的国力支撑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郑和像》,并阅读教材第70页《人物扫描》,指出拥有航海方面的人才,是远航所具备的重要条件。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分析当时远航已经具备的技术条件,诸如指南针、造船技术等。

【学生活动】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二)概况【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找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船数、首次下西洋的人数、到达的地区、最远到达的地方等信息。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含达标测试题)一、课标要求1、内容要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2、认知提示: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戚继光抗倭斗争的性质。

3、解读:明初封建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宋元以来科学技术的发达,为明朝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郑和率领船队远渡重洋,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与海洋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大无畏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以及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从整个明朝历史来看,立国之初确立的和平友好、海禁与朝贡贸易的外交基调,在中后期不断受到外来势力的冲击,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武装抢劫就是典型表现。

戚继光临危受命,率军英勇作战,平息倭寇,取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胜利。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戚继光抗倭【重点】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重点难点】2、教学难点: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重点难点】四、教学方法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提倡预习,自主学习。

先学后教,教师启发。

五、课时:一课时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多媒体教室。

八、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同学们好,我们提前预习了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展示课题,我们先看几个关键词,根据你自己预习的情况,说一说你的了解的大体内容。

郑和、戚继光、澳门等。

根据你预习掌握的情况,说说这些词的内涵。

然后导入新课。

2、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即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三部分内容反映出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战争冲突。

这表明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如明朝对外关系之所以呈现出与前朝不同的特点,与明朝时中外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

这一时期,多民族国家的整体格局较前代更加巩固,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仍然处于世界农耕文明的前列。

反映到对外关系上,统治者秉承了汉唐王朝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特别是在明成祖时期,对外政策更加开放,在以德服人的基础上,恩威并施,开创了明朝对外交往的盛世局面。

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16—17世纪,欧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西方人东来,给明朝带来很大冲击。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加上明朝海禁政策、日本国内政局动荡等国内外形势影响厂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饱受倭寇侵扰,沿海地区民众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戚继光抗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一场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

3、导入新课: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

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是怎样率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荡平倭寇的?让我们走进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展示课题、学习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难点。

4、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并让学生齐读,了解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问题[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材是从背景、概况、意义三个方面叙述的。

“背景”这一部分,学生的困难是对西洋地理范围的准确把握。

教师可以依据教材注释,引导学生在世界地图上准确找出西洋的地理范围,接着,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目的,应该说,明朝雄厚的国力支撑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郑和像》,并阅读《人物扫描》,指出拥有航海方面的人才,是远航所要具备的重要条件。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分析当时远航已经具备的技术条件,诸如指南针、造船技术等。

郑和下西洋既有政治目的,也有经济目的,即在向海外各国炫耀明朝强盛、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的同时,发展海外贸易。

世界上第一个航海家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郑和“概况”这一部分,教师可从三个方面讲述。

一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规模。

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补充新航路开辟时哥伦布等航海家出航规模等历史资料,引导学生比较,得出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二是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让学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在世界地图上找到对应的当今的具体位置和大致路线,明确郑和下西洋涉及的地理范围及最远地点。

三是郑和船队是和平之师、友好使者。

西洋的地理位置:地理概念,在不同时期含义有所不同。

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西洋”。

“意义”这一部分,教材叙述很精练,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给予相应指导。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教材从两个层面具体阐述:一是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交往,增进了中国人民和亚非人民的友谊;二是郑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他对中国和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完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戚继光抗倭】戚继光抗倭是本课的重点。

教材是从背景、经过、评价三个方面叙述的。

“背景”这一部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倭寇”的概念;二是倭患出现的原因及倭寇猖獗的严重危害。

讲清楚这两点,能为学生正确认识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正确评价抗倭斗争的性质做好铺垫。

“经过”这一部分,教师也要讲清两点:一是戚继光领导军民抗倭、荡平东南沿海倭寇的史实;二是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总结原因时,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熟悉教材提供的《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四条:第一条,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愿望;第二条,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第三条,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第四条,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课本73页材料研读,可组织小组探究,参考答案:答:这首军歌说明戚家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能征善战,上下团结,作战能力强;表达了戚家军同仇敌忤、不除倭患誓不罢休的决心。

因此,这首军歌表现了戚家军面对侵略者誓死捍卫国家安全以及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坚强意志。

课本P74问题思考:答: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猖獗。

所到之处,倭寇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威胁到沿海地区民众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

因此,戚继光等人领导的抗倭斗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

“意义”这一部分,教材表述虽然只有一句话,但“知道戚继光抗倭是反侵略斗争”却是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应该重点认识的问题。

要正确理解这个问题,前提是必须知道“倭寇”的组成及其活动。

由于倭寇经常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抢劫烧杀活动,严重威胁沿海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和我国海防安全,导致了严重的“倭寇之患”,因此戚继光等人领导的抗倭斗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

戚继光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是当之无愧的。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一目的教学,教师可先课件出示并吟唱闻一多《七子之歌》的片段: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然后师生齐唱《七子之歌》,或播放歌曲录音。

接着,教师可提示学生了解澳门名称的来历,阅读《相关史事》,了解葡萄牙殖民者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课后活动】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引导,小结。

(1)答:用“三宝”命名,表明当地人民对郑和充满了爱戴和敬意。

其中所含的历史信息是: 说明郑和的船队到过这些地方;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2)答:抒发了戚继光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的爱国情怀。

最后课件展示课本75页知识拓展:明初的对外交往明太祖时,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友好关系,“命使出疆,周于四维,历诸邦国,足履其境者三十六”。

明成祖时,除了派郑和下西洋,还向各国派遣使臣50多次,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往来。

一些国家也纷纷遣使来中国,还有几个国家的国王到中国访问。

其中,津泥国、苏禄国的国王来中国访问时因病去世,就安葬在中国。

图片江苏南京的浮泥王墓和山东德州的苏禄王墓,进一步说明明朝对外关系发展的深度。

九、知识总结:总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十、基础知识归纳: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宝典一、郑和下西洋1、前提: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时间:1405——1433年4、经过: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

展现大国风度,用于贸易。

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意义: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1、背景:倭患危害严重2、过程: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之后,进入福建、广东,肃清倭寇。

3、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十一、板书设计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1)前提:国力强盛(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友好往来(3)概况: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友好之行(4)意义:增进中国与亚非的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二、戚继光抗倭(1)背景:倭患严重(2)概况:浙江台州大捷,福建、广东抗倭(3)性质:反侵略战争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背景:欧洲殖民者侵略我国沿海地区2.时间:1553年十二、达标测试1、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有()①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③增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④对驱逐倭寇做出了贡献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2、对郑和下西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显示明朝强大 B.加强经济交流 C.促进友好往来 D.开拓世界市场3、下列历史人物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4、“他的第一次远航,比哥伦布首航早87年,比达伽马开辟东方新航路早93年,比麦哲伦从美洲航行到菲律宾早116年他”是中国古代的 A.鉴真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5、最早抗击外国侵略的我国古代民族英雄是6、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一首民谣广为流传:“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