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土壤学知识点
《土壤学》复习大纲-18页文档资料

《土壤学》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土壤的定义: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内陆水域,滩涂和岛屿,广义的还包括海洋。
是土壤,气候,地貌,岩石,生物和水文因素构成包括人类劳动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是母质向土壤演化过程中,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团粒结构是基础》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发展起来的肥力,是成土作用的产物人为肥力:在耕作熟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是劳动的产物有效肥力:指在生产上表现出来的肥力。
潜在肥力:指在生产上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章:土壤矿物质矿物的概念:矿物是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主要是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矿物原生矿物对土壤肥力的贡献:A. 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土粒B. 提供养分:有的矿物风化产生大量的养分次生矿物:是在风化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主要为粘粒,所以,也叫粘土矿物或粘粒矿物,它们是成土过程和成土条件的反映--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单元: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粘粒矿物的同晶替代作用:粘粒矿物晶格中的组成离子被另一种大小相近而且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替代而晶格不变的现象(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非硅酸盐粘土矿物:主要是Fe、Mn、Al、Si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 氧化物组矿物粘土矿物的分布:中国南方地区温度高,风化强烈,以高岭石为主,其次为氧化铁铝矿物;北方气候干旱,淋溶弱,粘土矿物以伊利石和蒙脱石为主。
粘土矿物的形成:粘土矿物是一次生矿物,由母岩风化产生。
自然合成学说,由化学风化产生的简单风化产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沉淀而成。
《土壤学》课程笔记

《土壤学》课程笔记第一章:什么是土壤?1.1 土壤的重要性与功能土壤不仅是地球表面的一个物理层,它还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重要性和功能:- 生命支持系统: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为植物提供必需的养分、水分和栖息地,从而支撑着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
- 水循环的关键参与者:土壤是大气降水的主要接收者,通过渗透、蒸发和径流等过程参与水循环,维持水文平衡。
- 养分循环的枢纽:土壤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核心,包括碳、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这些元素是所有生命体必需的。
- 环境净化器:土壤具有过滤、吸附、降解和转化污染物质的能力,有助于保护地下水和地表水质量。
- 土壤保持文化遗产:土壤记录了地球历史和人类活动的信息,是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1.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壤的特性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 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特性不同,这决定了当地的植被类型、农作物种植模式和农业生产效率。
- 文化影响:土壤条件影响人类居住模式、饮食习惯和传统技艺,如稻田文化、葡萄种植文化等。
- 经济发展:土壤资源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如农业、矿业和旅游业等。
1.3 土壤的概念与土壤学内容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复杂混合体,具有以下特点:- 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等。
- 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涉及pH值、养分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等。
- 生物性质:土壤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栖息地之一,包括微生物、昆虫、植物根系等。
土壤学内容主要包括:- 土壤的形成与演变:研究土壤如何从母质经过生物、气候和时间的作用形成,以及土壤剖面的发育过程。
- 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形态、性质和发生特性,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 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研究土壤的物理结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动对土壤功能的影响。
- 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探讨土壤如何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及如何通过施肥等手段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产生植物收获量)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水、肥、气、热)3.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
4.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通过人为措施的影响(如翻耕、施肥、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形成的土壤肥力,也称经济肥力。
5.潜在肥力:在当季节中,不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的这部分肥力。
6.土壤学:农林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的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良的技术。
7.矿物: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8.原生矿物:地壳深处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如长石云母)。
9.次生矿物:有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变化(如变质作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矿物。
10.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
11.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的组合形成的天然集合体。
12.岩浆岩:由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受地质作用的影响,上升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如灿石、原始岩石)。
13.沉积岩:地壳表面早期形成的各种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和先形成的沉积岩)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作用,再次形成的岩石。
14.变质岩:原有的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和化学活性物质的作用,改变了原有的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而形成的新岩石。
二•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四大因子?答: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土壤具有肥力;肥力的四大因子是水、肥(营养物质)汽、热(环境)。
三•土壤组成如何?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答:固体颗粒(38%)固相(50%)土壤有机物(12% )气相(50% )粒间空隙(50% )液相(50% )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1.农业化学学派。
(提出矿质营养学说)。
2•农业地质学派(19 世纪后半叶)。
《土壤学》章节笔记

《土壤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土壤概述一、土壤的定义与功能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复杂自然体,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多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
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的介质,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土壤的功能:(1)生产功能:- 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 为植物根系提供支持和固定。
- 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2)生态环境功能:- 维持生物多样性,为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提供栖息地。
- 参与地球上的水循环,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和数量。
- 吸收、转化和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具有自净能力。
- 固定碳素,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3)水文功能:- 调节降水径流,减少水土流失。
- 储存水分,缓解干旱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过滤和净化水分,影响水质。
(4)社会功能:- 提供建筑和工程用地的基础。
- 作为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反映人类活动的历史。
- 为人类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二、土壤的形成与分类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地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成土过程:母质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土壤的过程。
(2)土壤风化:母质在气候因素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
(3)土壤侵蚀:水流、风力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土壤流失。
(4)土壤沉积:侵蚀后的土壤物质在低洼地带沉积。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1)气候:温度和降水影响土壤的风化和生物活动。
(2)母质:提供土壤的矿物质和部分养分。
(3)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通过其生命活动影响土壤的形成。
(4)地形:影响土壤的水分、温度和侵蚀程度。
2. 土壤的分类:土壤分类系统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法:(1)按土壤质地分类:- 砂土:颗粒粗糙,通透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
- 壤土:颗粒适中,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较好。
- 粘土:颗粒细小,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透性差。
(2)按土壤酸碱度分类:- 酸性土壤:pH值小于7,常见于湿润气候区。
农资人必知土壤学知识

农资人必须掌握的土壤学知识(一)土壤及其性状1、土壤的概念: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指出:“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这个定义正确地表示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和特性。
土壤之所以能生长绿色植物,是由于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肥力。
土壤这种特殊本质,就是土壤区别于其它任何事物的依据。
土壤肥力虽与土壤物质组成有联系,但主要受土壤性状的影响。
2、土壤的主要性状(1)土壤质地:土壤的泥砂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直径小于0.01毫米的土粒称泥;直径为1—0.01毫米的土粒称砂;直径大于1毫米的土粒称砾石。
根据土壤质地不同将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和壤质土。
①砂土:这类土壤含砂粒在80%以上,土粒间大孔隙多,土壤容积比重在1.4—1.7克/厘米3之间,因此,土壤昼夜温差大,通透性好,有机质矿质化快,易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遇水易板结,肥力一般较低。
种植作物要增施有机肥和少量多次地勤追化肥。
②粘土:这种土壤含泥粒在60%以上,土壤比重在2.6—2.7克/厘米3之间。
土壤硬度大,粘着性、粘结性和可塑性都强,故适耕性差。
土壤保水保肥力强,潜在肥力较高。
但土紧难耕,土温低,肥效不易发挥。
因此,水田要注意管水,提高泥温,多施腐熟性有机肥和热性化肥。
③壤土:这种土壤泥砂比例适中,一般砂粘占40—55%,粘(泥)粒占45—60%。
土壤容重1.1—1.4克/厘米3之间。
质地轻松,通气透水,保水保肥力强,耕作爽犁。
因此,它是水、肥、气、热协调的优质土壤。
(2)土壤结构:土壤形成团聚体的性能,称为土壤的结构性。
凡土粒胶结成直径为1—10毫米的团粒状土壤结构,称为团粒结构。
这是土壤结构中最好的一种。
其形成条件有两个:一是胶结物质。
土壤中的胶结物质最主要是粘粒,新形成的腐殖质和微生物的菌丝及分泌物。
这些物质与钙胶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多孔性和养分丰富、不易被水泡散的水稳性团粒状土壤结构。
因此,增施钙质肥料(石灰、石膏)有利团粒结构形成。
土壤学考研必考知识点整理

土壤学重点知识整理1.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疏松的表层。
2.土壤的特点:(1)土壤肥力是土壤最基本的特征(2)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
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
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3)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人口剧增。
(4)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
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
(5)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质地形、母质、水文等条件的影响。
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3.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广义的土壤肥力:指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空气和热的能力。
狭义的土壤肥力:土壤的养分4.土壤肥力生态相对性: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是指生态上不同的植物,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某种肥沃的土壤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
5.表生矿物(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如方解石、高岭石、岩盐、石膏、碳酸盐矿物、铁铝的氢氧化物和黏土矿物等。
6.母质(成土母质):矿物、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通过成土过程可发育成土壤。
分为定积母质和运积母质。
7.定积母质(残积物/残积母质):指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风化物。
8.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向下挖掘直至母质层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这段垂直切面的深度一般在2m 以内。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

➢ 标准依据:
➢ HJ/T 91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 HJ/T 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 GB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
➢ 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 GB 5084 -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page10
2、场地环境调查——场地调查服务内容
➢ 必测项目:土壤氡检测
➢ 标准依据:
➢ 《污染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 《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18)
➢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
➢ 《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HJ/T 25-1999 ) ➢ 《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HJ 350-2007)
➢ ③影响养分情况。氧气充足,有机质分解快,氨化过程快,有利于硝化过程的进行
➢ ④影响作物抗病性,通气性差容易产生还原性气体,如H2S、CH4对植物根系产生毒害,由于作物发育不良,抗病力低, 结果易感染病害。
➢ 7、阳离子交换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 ①土壤质地(粘质土>壤质土>砂质土)
➢ ②有机质含量(正相关)
page8
2、场地环境调查——农用地
➢ 领域: ➢ 农用地 、种植用地 、居住用地 、绿色建设用地 、园林用地 ➢ 检测项目: ➢ 必测项目:镉、汞、砷、铅、铬、通、镍、锌 ➢ 其他选测项目:六六六总量、滴滴涕总量、苯并(α)芘等 ➢ 标准依据: ➢ 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 ➢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 -2005) ➢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 ➢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4550 GB/T 17136) ➢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 ➢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GB/T 17139) ➢ 《土壤质量铅、锅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本科土壤学重点知识复习

土壤学重点概括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体。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1.原生矿物: 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2.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
3.硅氧四面体(简称四面体)是由1 个硅离子和4 个氧离子所构成。
4.铝氧八面体(简称八面体)是由1 个铝离子6 个氧离子(或氢氧离子)所构成。
5. 1:1型单位晶层:(代表物为高岭石)由一个硅片和一个铝片构成。
硅片顶端的活性氧与铝片底层的活性氧通过共用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
这样1:1型层状铝硅酸盐的单位晶层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由具有六角形孔穴的氧原子层面,一个是由氢氧构成的层面。
6. 2:1型单位晶层:(代表物为蒙脱石蛭石膨胀型,云母伊利石非膨胀型)由两个硅片夹一个铝片构成。
两个硅片顶端的氧都向着铝片,铝片上下两层氧分别与硅片通过共用顶端氧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
这样2:1型层状硅酸盐的单位晶层的两个层面都是氧原子面。
7. 2:1:1型单位晶层:(代表物为绿泥石)在2:1单位晶层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八面体片水镁片或水铝片,这样2:1: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一个铝片和一个镁片(或铝片)构成。
8. 同晶替换: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9.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性高岭组(1)1:1型的晶层结构(2)无膨胀性(3)电荷数量少(4)胶体特性较弱蒙蛭组(1)2:1型的晶层结构(2)胀缩性大(3)电荷数量大(4)胶体特性突出水化云母组(1)2:1型晶层结构(2)无膨胀性(3)电荷数量较大(4)胶体特性绿泥石组(1)2:1:1型晶层结构(2)同晶替代较普遍(3)颗粒较小10.非硅酸盐粘土矿物氧化铁:着生矿物氧化铝:产酸的主要来源水铝英石、氧化硅:土壤中最不容易风化的粘土矿物。
我所在的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为水云母—蛭石—高岭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学知识点绪论1.土壤五大物质组成: 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其中矿物质含量最多.2.土壤肥力、高产与高肥的关系。
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同时和不断地供给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高肥不一定高产,若要高产需要注意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3.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主要作用: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的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4.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是在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五大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
5.土壤生产力:在一定的生产管理制度下,土壤生产一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这种能力以植物生物量或收获产量来衡量。
第一章1、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岩浆岩中酸性岩和基性岩的指示矿物:酸性岩——石英。
超基性岩——橄榄岩。
3、岩浆岩的概念及类型概念: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结晶而成的岩石。
类型:侵入岩、喷出岩或火山岩。
???4、岩石的类型:一类是由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火成岩),第二类是由沉积作用等形成的沉积岩(水成岩),第三类是由沉积岩、岩浆岩等经过高温高压的影响发生了质变的变质岩。
5、岩石:是由各种地质作用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的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6、风化作用:是指露出表面的矿物质岩石在地表温度、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崩解和化学变化的现象。
7、玄武岩与花岗岩的风化特点,哪个容易风化?玄武岩色泽易吸热,矿物成分复杂,且铁镁类矿物多。
易于化学分化,大部分成为黏粒物质。
分化产物多黏细,岩基含量丰富。
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分化物及土壤层次深厚、黏重,保水保肥,易培育成高产稳产的农田。
花岗岩主要由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组成,组成复杂,中粒、粗粒或似斑状结构,岩体中垂直节理发育。
P348、硅铝率大小与风化强度的关系。
硅铝率=二氧化硅/氧化铝,因此硅铝率越大,风化强度越弱。
9、母质:岩石矿物经过各种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疏松多孔物质,是土壤形成的原始材料。
10、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第二章1.土壤形成的一般规律及成土因素:(1)一般规律: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2)成土因素:(一)自然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植被破坏,土壤裸露,遭受大气、水、热的作用加剧,有机质分解快,难于累积;表土直接接受雨水的打击,冲刷加剧,淋溶流失作用加强。
2.土壤基本发生层:A矿质土层(又称腐殖质层)、B淀积层、C母质层3.发生层的概念: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壤中出现了物质的迁移和淀积,土壤从上向下,无论在成分上或形态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分异,使土体分化为不同的层次,这种层次成为土壤发生层。
4.地质大循环:从岩石到风化产物再到岩石的长期循环过程。
生物小循环:有机质在土体中不断分解和合成作用称为生物小循环。
5、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是相互矛盾、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过程,从植物营养元素的运动方向来看,地质大循环使植物营养元素向下淋溶,生物小循环使植物营养元素向上富集,生物小循环以地质大循环为前提,没有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无法进行。
没有生物小循环,地质大循环虽可以进行,但土壤养分得不到富集,土壤肥力得不到发展。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和统一共同推动土壤肥力的发展。
第三章微生物与酸度的关系。
多数细菌:中性(6-7)放线菌:偏微碱性(7-8)它们可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分解;真菌:酸性(3-6)可促进木质素(难分解)的分解。
pH过低(<5.5)或过高(>8.5)对一般微生物都不太适宜。
土壤腐殖质的炭氮比:(10—12):1土壤中氮素最主要存在形态。
土壤氮以有机态氮为主,一般可占全氮的95%以上。
有机态氮又可以分为水溶性有机态氮(<土壤全氮的5%它分子量小的可以直接被植物吸收,大的经水解放出NH4+被植物吸收利用,是植物重要的速效氮的来源)、水解性有机态氮(占土壤全氮量50%-70%)、非水解性有机态氮(又称难矿化有机态氮有效性远不及前两种占土壤全氮30%-50%)腐殖化作用:土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加复杂的稳定的高分子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矿质化作用:在有机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和能量的过程。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上的作用。
(详见书p65)土壤肥力:1、改善土壤保肥供肥能力。
2、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3、改善土壤生物性质。
生态环境:可降低或延缓重金属污染;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有固定作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生产上调节有机质的措施。
(详见书p68)提高有机质含量途径:1、增施有机肥2、种植绿肥3、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碳量:52%-58%有利于土壤的结构形成的是哪组腐殖质。
(p58)腐殖质分为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三组,其中有利于土壤的结构形成的是胡敏酸。
炭氮比与分解的关系。
随着有机物质分解和二氧化碳的释放,土壤中有机质的C\N降低,微生物对氮的要求也逐步降低。
当C\N降至大约25:1以下时,微生物不再利用土壤中的有效氮,相反由于有机质较完全的分解而释放的矿态氮,使得土壤中矿质态氮的含量比原来有显著的提高。
但无论有机物质的C\N大小如何,当它被翻入土壤中经过微生物的反复作用后在一定条件下,其C\N最终会趋于稳定。
(C/N=25:1时,有机质分解适宜; C/N﹥25:1时,有机质分解降低,可增施氮肥调节; C/N﹤25:1时,有机质分解率升高。
)在酸性条件下仍能很好发育的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是真菌。
腐殖质:土壤中除了半分解和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第四章1.土水势的分势组成:基质势(m)、溶质势(s)、压力势(p)、重力势(g)2.土壤密度概念: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空隙的容积)的质量(土壤干重)称为土壤密度,单位为g|cm33.土壤密度平均值:2.65g|cm34.土壤容重适宜值:1.14-1.26g|cm3(林业)5.土壤物理性质相对最好的土壤结构的类型及出现的层次:团粒结构,主要出现在有机质丰富、肥力高的土壤表层。
(团粒结构:指土壤中单粒或复粒经多级粘结团聚而形成的内部结构疏松多孔,近似球体,颜色较暗,直径为10—0、25mm之间的土粒。
)6.土壤水势:在标准大气压下等温可逆的从指定高度的纯水水体中移动无穷小量的水到土壤水中,每单位数量的纯水所需做功的数量。
7.田间持水量:降水或灌溉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排出,渗透水已经降至很低或基本停止时土壤所吸持的水量。
8.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机械组成人为划分的土壤物理性状类型。
9.地下水上升高度不同土壤的差异:10:土壤热量来源:太阳辐射能、生物热和地球内热。
以太阳辐射能为主。
11.质地的类型:砂土、壤土和粘土12.土壤孔隙类型:非毛管孔隙(或通气孔隙)(大于0.02mm)、毛管孔隙(0.02mm—0.002mm)和非活性孔隙三级(小于0.002mm)。
13.土壤孔隙度:指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中土壤孔隙容积所占的百分比。
14.凋萎系数:是指通常将作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
15.质地剖面组合较好的是:上层为轻质壤下层为中、重壤(上砂下粘)(原因:有利于种子出苗,又有利于苗期根系下扎吸水吸肥,对土壤水肥气热状况有较强的调节能力,有利于植物生长)16.土壤各粒级的特性:7117.土壤容重的作用:(1)计算工程土方量,(2)计算土壤各成分储量,(3)计算土壤储水量及灌水(或排水)定额,(4)容量可作为土壤坚实度的指标(或同一质地条件下成立),(5)表示植物生长的极限容量和最适容量,(6)计算土壤孔隙度。
18.土壤水分的类型及各类型对植物的有效性:(1)吸湿水是无效水,(2)毛管水是有效水,(3)重力水和膜状水既有有效水也有无效水。
19.砂土粘土的肥力特性:(1)砂土:通透性强、砂土大于50%、气多水少、温度高、土温变化快、保蓄性弱、养分含量低但养料转化快、无毒害物质、宜耕期长、耕后质量好。
(2)粘土:保水性好、粘粒大于30%、通气透水性差、易滞水受涝、土温比较稳定、养分含量丰富、保肥性强、但养料转化慢、易产生有毒物质、耕性差,宜耕期短。
20.土壤团粒结构在肥力中的作用:21.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随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关系曲线。
是指土壤97页第七章1、地带性土壤:又称显域土,指能够综合反映当地生物气候特点的土类。
2、我国东部湿润气候区由南往北出现的土壤水平地带性带谱3、诊断层:用以识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定量化是诊断层的核心。
4、诊断特性: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和化学色性质)。
第五章1、土壤胶体的构造、pH值与土壤电荷的关系。
土壤胶体的构造:土壤胶体由胶核、双电层、胶团溶液组成。
pH值与土壤电荷的关系:永久电荷不受介质pH变化的影响;可变电荷随介质变化而变化。
介质的pH是影响可变电荷最主要的因素。
(土壤中常见携带永久电荷的黏土矿物有水云母、蛭石、蒙脱石等2: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
1:1型粘土矿物几乎不带永久矿物。
土壤有机质胶体、氧化物胶体的电荷属于可变电荷,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表面断键和1:1型粘土矿物的——OH基面所产生的电荷也属于可变电荷。
土壤有机胶体和矿质胶体一般都带负电。
)详见P120。
2、土壤酸的类型,用于石灰用量估算的酸度名称。
土壤酸的类型:活性酸、潜性酸、用于石灰用量估算的酸度名称:水解性酸或交换性酸(还可根据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以及盐基饱和度、土壤潜性酸量进行估算。
石灰需要量=土壤体积*容重*阳离子交换量*(1-盐基饱和度)。
)土壤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的表示方法,土壤胶体的种类、南北方土壤粘土矿物类型。
离子饱和度与养分有效性的关系,相同且等量的肥料施在砂土与粘土中,在哪种土壤中见效快,为什么?答:土壤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的表示方法:土壤活性酸度:土壤pH、潜性酸度:交换性酸、水解性酸土壤胶体的种类:矿质胶体、无机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胶体p117南北方土壤主要粘土矿物分布:高岭石是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土壤普遍存在的粘土矿物;蒙脱石是我国半干旱气候区如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土壤分布最广,如栗钙土;伊利石广泛分布于我国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多种土壤中尤其是西北、华北等干旱地区。
离子饱和度与养分有效性的关系,离子饱和度与养分有效性的关系相同且等量的肥料施在砂土与粘土中,在哪种土壤中见效快,为什么?阳离子饱和度越高,该离子被交换解吸的可能性就越大,有效度也越高;陪补阳离子的交换力越强,被陪补的阳离子的有效度就越高,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