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总结报告.docx

合集下载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临港新城WSW-C2-13地块2标限价房项目地块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监测报告上海市岩土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9月临港新城WSW-C2-13地块2标限价房地块项目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监测报告项目编号:9月VersionYTDZ-1目录目录第1章工程项目概况11.1一般概况11.2建筑结构及基坑概况11.3工程地质概况11.4周边环境概况2第2章监测目的、内容及监测依据22.1监测目的22.2监测依据的规范及设计资料22.3监测范围32.4监测内容4第3章监测方案实施53.1监测控制网的布设53.2监测精度要求63.3平面、高程系统73.4监测仪器选用及人员投入73.5监测点数量及投入仪器8第4章围护结构和支撑体系监测84.1围护桩顶、坡顶的水平及沉降位移94.2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114.3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134.4.支撑轴力监测144.5.周边地下管线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164.6.周边建筑物垂直位移17第5章监测期限、频率和预警值及预警报告185.1监测周期185.2监测频率185.3监测报警值195.4应急预案19第6章安全监测信息化处理报告10月12日开始安装监测桩的测斜管、控制网布设,共计布设位移、沉降监测点29个,测斜管14根,水位监测管7根,周边建筑物垂直位移监测点46个,至5月13日±0.00结构顶板施工完成,基坑监测工作结束,共进行了51次观测。

5.2监测频率根据工程性质、施工工况合理安排监测频率,以保证在经济和安全的条件下准确监测围护结构、周边环境的动态变化。

当监测项目的日变化量较大时,适当加密,必要时进行跟踪监测。

本工程采用的监测频率如下表5-1所示(最终监测频率经与业主、总包、监理及有关部门协商后确定)。

各项目监测频率表5-1监测内容监测频率围护施工基坑开挖底板浇筑出±0.00墙顶沉降、水平位移移/1次/1天1次/3天1次/1周墙体测斜/1次/1天1次/3天1次/1周水位观测/1次/1天1次/3天/坑外地表沉降/1次/1天1次/3天1次/1周号房监测/1次/1天1次/3天1次/1周临地下管线/1次/1天1次/3天1次/1周5.3监测报警值监测报警值依照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J/TJ08-2001-2006》中相关规定,并参照围护设计说明最终以监理要求执行,本次监测报警值见表5-2报警值统计表。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12页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12页
止水位在 0.4~2.1m 之间。基岩裂隙水赋存于(4)单元岩层中,含水贫乏,对 拟建工程没有影响。
地下水和土的腐蚀性
3
******工程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根据本场地内 K6(l)、B8(l)孔内所采取地下水样以及 K9(l)、K10(l) 孔内所采取土试样试验结果判定,场地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中的钢 筋具微腐蚀性。据调查,周边环境不存在污染源,不具备地下水体、土体受污染 的条件,与上述判断结果相符。
巡视检查可用眼看、手摸、脚踩等直观的方法,或辅以锤、钎、钢卷尺、游
标卡尺等简单工具进行。有必要则进行摄像拍照等进行记录。
6
******工程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4.监测仪器 根据本工程的监测项目和基坑面积较大的特点,配备的主要监测仪器为全站
仪、精密光学水准仪、测斜仪,具体见下表 4:
检测仪器一览表
仪器名称
水平位移检测精度要求(mm)
水平位移 累计值 D(mm) D<20 20≤D<40
报警值 变化速率
vD<2
2≤vD<4
表2 40≤D≤60 4≤vD≤6
5
D>60 vD>6
*****0.3
≤1.0
≤1.5
≤3.0
注:1 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是指监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
/500mm。测斜管埋设深度以实际进入稳定岩层为准,以测斜管底为标准进行深
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
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的监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按 1 次/1d 的频率进行监测;开挖
完成至地板浇筑后 14 天内,按 1 次/5d 的频率监测;底板浇筑 14d 后至基坑回填
完毕,按 1 次/7d 的频率监测。
(4)横梁内力监测
2

基坑监测个人工作总结报告

基坑监测个人工作总结报告

一、前言基坑监测是保障基坑工程安全的重要手段,我作为一名基坑监测工程师,在过去的一年里,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总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内容1. 监测方案编制与实施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规范要求,编制了基坑监测方案,明确了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周期、监测精度等。

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方案进行监测,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监测仪器设备管理对监测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同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为施工提供依据。

3. 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对基坑周边环境、支护结构、土体等监测项目进行数据采集。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分析监测数据变化趋势,为施工方提供决策支持。

4. 监测报告编制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基坑工程的安全状况,编制监测报告,并及时向施工方汇报。

对监测报告进行审核、修改和完善,确保报告质量。

5. 监测现场管理对监测现场进行巡查,确保监测设施完好,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与施工方、监理方保持良好沟通,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二、工作亮点1. 提高监测精度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熟练掌握了各种监测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了监测精度。

在监测过程中,对异常数据进行及时处理,确保了基坑工程的安全。

2. 优化监测方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监测方案进行优化,减少了监测次数,降低了监测成本。

3.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施工方、监理方保持良好沟通,共同解决监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4. 提升自身素质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更好地完成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工作不足与改进措施1. 监测数据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在监测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改进措施:加强学习,参加相关培训,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2. 监测现场管理需加强在监测现场管理方面,还需进一步规范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一、引言基坑监测是在建筑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基坑的变形情况,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报告总结了一次基坑监测的过程和结果,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二、监测目标和方法本次基坑监测的目标是掌握基坑的变形情况,特别是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基坑的沉降情况。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地下水位监测:利用水位计定时定点采集地下水位数据,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2.基坑侧壁变形监测:采用全站仪进行基坑的侧壁变形监测,包括侧壁的位移和倾斜情况。

3.基坑底部沉降监测:利用测量水准仪定时测量基坑底部的沉降情况,并记录和分析数据。

三、监测结果根据监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地下水位变化较为稳定,在施工过程中水位基本保持不变。

这说明基坑附近的地下水状况相对稳定,对施工没有明显的影响。

2.基坑侧壁的变形情况较小,位移和倾斜均在设计范围内。

说明基坑的支护结构和施工工艺是合理的,满足了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

3.基坑底部存在一定的沉降,但变化趋势平稳。

这可能是由于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基坑开挖引起的。

然而,沉降量在合理范围内,不会对施工造成太大的影响。

四、评价和建议根据本次监测的结果,可以对施工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1.施工工艺和支护结构的设计是合理的,能够满足基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

因此,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可以继续使用相同的工艺和结构。

2.地下水位变化较小,对施工没有明显的影响。

因此,在后续施工中可以继续进行相同的地下水处理和排水工作。

3.基坑底部的沉降量在合理范围内,但仍需要继续监测和控制。

建议定期进行测量,并根据监测数据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培训,确保他们具备监测数据的正确使用和分析能力。

五、结论基坑监测是保证建筑施工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次监测,我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和建议。

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对基坑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调整和优化施工措施,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基坑监测年 度 工 作 总 结

基坑监测年 度 工 作 总 结

基坑监测年度工作总结一、项目概况1.1 项目名称:某某基坑工程监测1.2 项目地点:XX市某区1.3 项目背景:基坑工程是指在建筑施工中为了进行地下空间的开挖,通常是为了建造地下车库、地下商场等,需要对地面进行大面积的开挖,然后逐步地向下挖出,这种开挖方式造成的地面破坏与变位等问题,需要对其进行监测,保证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二、年度工作概况2.1 监测范围:本项目监测范围包括基坑开挖过程中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变形监测,土体稳定性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内容。

2.2 工作内容:根据监测任务书要求,采用全站仪、GPS、测深仪等仪器设备进行监测;及时记录监测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定期编制监测报告,进行数据汇总和分析。

2.3 工作成果:通过全年的监测工作,我们成功监测到了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地面变形情况,及时预警了地下管线和周边建筑物的安全隐患,为施工单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存在的问题3.1 仪器设备老化:部分仪器设备使用年限较长,存在一定的老化和技术更新不足的问题,需要及时更新和维护。

3.2 数据分析不足: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提升数据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3 专业技术不足:部分监测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升,需要加强培训和学习。

四、改进措施4.1 仪器设备更新:计划更新部分老化仪器设备,提升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4.2 人员培训:加强监测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学习,提升其监测技术水平和数据分析能力。

4.3 数据管理:建立完善的监测数据管理系统,规范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流程,提升数据利用价值。

五、工作展望5.1 提升监测水平:通过改进措施的落实和持续努力,提高基坑监测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5.2 精益求精:进一步完善监测流程,提升数据分析能力,为施工单位提供更加精准的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

5.3 服务保障:积极配合施工单位,及时发现并解决基坑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施工单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基坑监测年终总结

基坑监测年终总结

基坑监测年终总结1. 概述本文档是对基坑监测工作的年终总结,旨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与经验教训,总结问题与改进方向。

2. 工作成果2.1 监测准确性提升通过引入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我们成功提升了基坑监测的准确性。

利用精确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实时监测基坑的变形情况,包括地表沉降、墙体位移等,为后续工程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2.2 监测数据分析与报告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流程,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生成详细的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中包括基坑变化趋势、问题点分析、风险预警等内容,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3 应急响应及问题处理在基坑监测过程中,我们及时发现并应对了一系列问题。

通过快速响应和灵活应变,有效处理了土壤失稳、墙体损坏等紧急情况,保障了工程安全和进度。

2.4 项目经验积累在过去一年的基坑监测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

通过与多个工程项目的合作,我们深入了解了各类基坑监测需求和技术难点,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基础。

3. 经验教训及改进方向3.1 需进一步提升预警能力基坑监测中,预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目前的预警机制仍然有待改进,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隐蔽的问题风险的预警能力。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加强预警机制的设计和优化,以提升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处理能力。

3.2 强化数据分析与应用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是基坑监测的核心环节。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尽管已经有了完善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流程,但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和挖掘仍然有待提高。

我们计划加强数据分析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挖掘监测数据中潜在的信息和价值。

3.3 推动监测技术创新基坑监测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新的监测设备和技术不断涌现。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引入新的监测工具和方法,提高监测的精确性和效率。

3.4 加强团队协作与沟通在基坑监测中,团队的协作和沟通非常重要。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存在着一些沟通不畅、信息传递不及时的情况。

基坑工程监测报告完整优秀版

基坑工程监测报告完整优秀版

基坑工程监测报告完整优秀版简介
本报告是对于基坑工程的监测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与评价的报告。

我们本次监测共计检测了 10 个点位,主要监测内容包括地表
沉降、水位变化、地下管线位移。

检测结果
地表沉降
在本次监测中,我们检测到基坑工程周边地表存在一定程度的
沉降现象。

其中,最大沉降量出现在监测点Q1 处,达到了4.5cm。

我们推测这可能与地下水位变化及土层结构有关。

水位变化
在本次监测中,我们检测到监测点 P1 处水位上升较为明显,
其中最高上升了2.3m。

经分析,这可能与周围地下管线施工有关。

地下管线位移
在本次监测中,我们检测到地下管线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一定
程度的位移。

其中,最大位移出现在监测点G1 处,达到了1.5cm。

我们认为这可能是施工过程中挖掘和填埋不当造成的。

综合评价
通过本次监测,我们对基坑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详细评估。

我们发现,尽管地表沉降、水位变化和地下管线位移等问题存在,
但这些问题都在可控范围内。

我们向施工方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
施工方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并确保基坑工程的安全施
工和顺利进行。

基坑监测个人工作年度总结

基坑监测个人工作年度总结

基坑监测个人工作年度总结尊敬的领导:本人基坑监测工作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度,回顾过去的一年,我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深刻的反思和总结。

下面是我对本年度工作的总结报告:一、工作概况本年度,我主要负责基坑监测工作,在监测过程中,秉承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全力确保基坑施工安全、质量和进度的顺利进行。

我按照规定的工作流程,运用相关监测设备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输出相关报告,以确保基坑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和解决。

二、工作成果在本年度的工作中,我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成功完成了基坑监测任务。

我及时发现并处理了一些潜在问题,并通过及时向施工方提供解决方案,确保了基坑施工的顺利推进。

我还积极参与与其他监测人员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提高了基坑监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存在的问题在工作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人为因素导致的数据误差,我将加强自身的操作规范,减少这些误差的发生。

此外,工作中也存在数据保存不及时和标记不够清晰的情况,我将加强对数据的管理和整理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工作展望作为一名基坑监测人员,我深知自身的不足和发展空间。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我将加强对新监测技术和设备的学习和应用,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

同时,我也准备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共同解决基坑监测工作中的难题,以提高基坑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

感谢领导对我的支持和信任,也感谢团队成员的合作和帮助。

我将再接再厉,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致,敬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工程概况二、监测目的三、监测内容四、监测依据五、监测方法六、监控报警七、信息反馈八、九、监测项目数据汇总表及时程变化曲线十、监测结论及建议附:一、基坑监测平面布置图二、基坑监测项目数据汇总表三、监测项目时程变化曲线监测总结报告一、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正弘空港花园项目6#地块基坑变形监测项目。

2、工程地点:郑州航空港区郑港四街与郑港三路交叉口。

3、基坑工程周边环境3.1、四周较为空旷为保证基坑开挖期间基坑侧壁的安全和基础施工的正常进行,按照相关规范要求需采用基坑变形监测措施,确保基坑在施工期间能够掌握及时的数据变化量,有效的信息化施工,有异常变化前期能够及时预报并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根据甲方提供的《基坑支护、降水设计总说明》做以参考,基坑开挖深度平均为-10.3米《JGJ120-99和GB50202-2002》的规定,基坑的安生等级为二级.结合基坑支护设计,考虑基坑开挖中对周边建筑物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基坑开挖中必须对基坑的安全实施基坑侧壁的位移和沉降变化等安全检测。

二、监测目的为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测定基坑及周边建筑物从当前状态起至变形稳定期间的绝对变化量,对基坑进行健康监测,对意外变形做出及时预报,确保施工和使用中的安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援程》JGJ8-2007及《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结合本工程实际,在对工程地基勘察报告及支护降水设计方案分析参考。

对建筑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进行预测预报,为确保基坑及周围环境的安全。

三、监测内容1、主楼基坑围护顶部竖向位移及水平位移监测(暂定38点)以现场实际布设为准;2、基坑巡视;’四、监测依据(1)参考基坑支护设计图纸以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l、《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 8-2007);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2002);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2-2002)五、监测方法沉降监测分为控制网和标示点监测两部分。

控制观测内容包括水准基点设置和水准基点间的高程闭合观测;标志点监测包括周期性监测、数据分析以及结果整理等工作。

1、观测精度及方法“对二级沉降观测,应使用DSI或DS05型水准仪、铟瓦合金标尺,按光学测微法观测”因此,本项沉降监测采用DS22+FSI型水准仪。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4mm,达到相关规范要求),配合瓦钢尺,按测微水准测量方法施测。

监测点埋设样式参见下图;┏━┳━━━━┳━━━━━━┳━━━━━━┳━━━━━━━━━━━━━━━━━━━━━━┓┃┃静一级┃≤0.15 ┃≤1.O ┃高精度要求的大型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中等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重┃┃┃量瑚┃≤0.50 ┃≤3.0 ┃要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低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变形观测:一般建筑物主体┃┃P ┃≤1.50 ┃≤1O.O ┃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2、观测技术要求①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测量方法;②使用同一测量仪器和设备:③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1)、应标尺分划线呈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

不得在日出后或日落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时以及标尺分划线呈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

晴天观测时,应用测伞为仪器遮蔽阳光。

(2)、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标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惫。

当发现观测成果出现异常情况并认为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进行检验与校正。

(3)在水准观测线路当中尽量避免二次调焦,近可能减少i角误差的影响,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

(4)、对各周期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点位变动迹象、建筑物基础和墙体列缝等情况,应做好记录,并画出草图,也可采取录像、照片形式进行汇报。

3、精度控制指标由于沉降临测严格要求等精度监测,施测过程中要求使用用一对铟钢,每次按钢尺左侧标尺读数,按右侧读数校核:每次按照固定的路线用同一台仪器在相同位置设站完成监测。

4、水准基点和监测点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设置水准基点3个,沉降监测点按照15---20米一个测点,具体布置参见基坑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5、监测密度基坑工程监测应从甲方委托开始准备工作,埋设边坡位移、沉降观测点;标示,采集初始数据,直至基坑土方回填完毕为止。

各项监测的监测频率应考虑基坑开挖及地下工程的施工进程、施工工况以及其他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变化。

支护结构施工、基坑开挖期间应加强监测。

在无数据异常和事故征兆的情况下,现场监测频率根据设计要求按下表进行。

在基坑开挖前测取初度数。

基坑类别施工进程监测频率二级监测准备前期观测两次基坑开挖期间(m) 2次/ld底板浇筑后时间(d)≤7 2次/ld7~14 2次/ld12~28 2次/ld>28 1次/ld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一步加强监测,缩短监测时间间隔、加密监测次数,直至危险或隐患解除为止,并及时向施工、监理和设计人员报告监测结果。

1)监测项目的监测值达到报警标准;2)监测项目的监测值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出现超深开挖、超长开挖、未及时加撑等不按设计工况施工的情况: 4)基坑及周围环境中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 5)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6)支护结构出现开裂;7)邻近的建(构)筑物或地面突然出现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的开裂:8)基坑底部、坡体或围护结构出现管涌、流沙现象。

9)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

当预计工期达到四个月后、或者基坑网填完毕可协商终止监测工作。

坡顶水平位移(1)、测点布置基坑边坡部沿基坑周边按照l5-20米分别布置观测点,测点设置在边上,测点位置见布置图。

(2)、仪器2“级全站仪,(3)、测量精度用二级变形测量,对中误差不大于0.5mm观测点的坐标中误差≤±(4)、测量方法针对基坑现场条件的限制我们采用的是极坐标观测法,此方法较为灵活性,适宜在基坑场地小的情况下使用,此方法采用独立的坐标网,每次采用强制对中杆架设在观测点上,数据每次采集出来借助CAD将其连成线段,每次采集数据在CAD里比对,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来观测点的变化方向、变化量,然后以日报表的形式上报。

在基坑影响范围外设置基准观测点三个,工作基点视现场情况设置,但不少于2个。

每次观测尽可能的在同一测站架设仪器,同一后视置方位角。

每次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①、采用相同的测量线路和相同的测量方法;②、使用同一测量仪器;③、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二)、基坑边坡竖向位移(1)、测点布置测点布置见附图,竖向位移观测标志与水平位移观测标志共用。

(2)、仪器DS22型水准仪附加测微器和2米铟瓦合金水准尺。

(3)、测量精度采用二级变形测量,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40mm。

(4)、监测方法在基坑影响范围外设置基准观测点3个,工作基点视现场情况设置。

每次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①、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测量方法;②、使用同一测量仪器和设备:③、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六、监测报警根据实际监测数据对工程作出险情预报是…个重大技术问题,关系着工程安全和施工进度等多方面因素,必须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际因素,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及时作出判断,本基坑工程的监测报警值按照基坑支护设计单位及国家规范的要求进行,其体如下。

┏━━┳━━━━━━━━━┳━━━━━━━━━━━━━━━━━━━━━━━━━━━━━━━━━┓┃序┃监测内容┃安全性判别┃┃号┃┣━━━━━━━━━━━━┳━━━━━━━━━━━━━━━━━━━━┫┃┃┃判别标准┃报警值(危险域)┃┣━━╋━━━━━━━━━╋━━━━━━━━━━━━╋━━━━━━━━━━━━━━━━━━━━┫┃ 1 ┃支护坡项水平位移┃水平位移速率,位移量┃累计大于30mm:或水平位移速率> ┃┃┃┃ 2mm,’d ┃┃┣━━╋━━━━━━━━━╋━━━━━━━━━━━━╋━━━━━━━━━━━━━━━━━━━━┫┃┃支护坡项竖向位移┃竖向位移速率,位移量┃累计大于30mmn:或竖向位移速率> ┃┃ 2 ┃┃┃ 2mm/d,┃┣━━┻━━━━━━━━━╋━━━━━━━━━━━━╋━━━━━━━━━━━━━━━━━━━━┫┃┃目测巡视基坑周围管线情况┃管线拉裂出现渗水┃┃┣━━━━━━━━━━━━╋━━━━━━━━━━━━━━━━━━━━┫┃┃目测巡视基坑周围土体情┃土体出现可能导致剪切破坏的迹象或影响安┃┃ 3 ┃况┃全的征兆┃┃周围环境监测┣━━━━━━━━━━━━╋━━━━━━━━━━━━━━━━━━━━┫┃┃目测巡视基坑附近地面情况┃地面出现>lOmm的裂缝且尚可能发展┃┣━━━━━━━━━━━━┻━━━━━━━━━━━━━━━━━━━━┫┃┃目测巡视周围已有建筑物情况┃┃┃建筑物砌体出现>1 5mm的变形裂缝┃┃┃且尚可能发展┃┗━━━━━━━━━━━━┻━━━━━━━━━━━━━━━━━━━━━━━━━━━━━━━━━┛监测中若发现监测值超过或达到报警值,则立即停止施工,上报相关部门,并积极配合查找原因。

待确定其影响,并制定相关控制措施,并有相关部门书面文件通知复工后,才能重新开始施工。

七、信息反馈观测数据应及时分析整理,监测成果的提交以监测报表的形式体现,分日报表、阶段性监测报表。

每次观测结束后,应即时进行计算,资料整理,进行对算、校核和对原始记录做100%检查。

每完成观测一次,提供中间观测成果一次,并上报监理方签收。

在观测程中,若发现异常情况或建筑产生裂缝,应即时卜报。

观测最终结束后,降观测提交下列成果。

(1)基准点,观测点的综合平面布置图;(2)各项监测成果汇总表;(3)监测点的时间变化量分析曲线图:2、各监测项目的数据分析应结合相关监测项目的监测结果以及环境、施工况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监测项目各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基坑位移、沉降变形应将变形大小和变形速率结合起来,考察其发展趋势。

当观测数据达到报警值时必须立即通报有关单位和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