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古系本科生的参考书目.doc
北大考古学课程第一课-PPT精选文档

11、保罗· 巴恩著,覃方明译:《当代学术入门· 考古学》,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出版社,沈阳,
“古学”:如《后汉书》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 等。
欧阳修《集古录》十卷。
吕大临著《考古图》十卷。 宋徽宗主编《宣和博古图》 “金石学”
ARCHEOLOGY
希腊文“ Αρχαιολογíα ”,由“ áρχαīо s”和“ λóγο s”二字构成,
狄奥尼修斯写了一部罗马史,名字就叫《罗马考古》
第一章 什么是考古学
一、考古学的语源与定义 二、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 三、考古学的学科结构与分支学科 四、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本章参考书目: 1 、夏鼐:《考古学通论》,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一), 1992年,文物出版社。 2、夏鼐等《考古学》,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卷首条,中 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3、*Kolin Renfrew & Paul Bahn, Archaeology : 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 P9-14, Thames and Hadson Ltd., New York, 1991. 4、Bruce G. Trigger, A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Thou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佛教考古
2019年。 12、保罗· G· 巴恩主编,郭小凌等译:《剑桥插图考古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 13、*Kolin Renfrew & Paul Bahn, Archaeology : 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 Thames and Hadson Ltd., New York, 1991, 2019, 2000. 14、Bruce G. Trigger, A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Thou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中国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字学方向

中国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字学方向《甲骨文诂林》(一、二、三、四)于省吾中华书局《甲骨文金文释林》胡殿咸安徽人民出版社《中国甲骨学》王宇信上海人民出版社《殷墟甲骨学》马如森上海大学出版社《甲骨文字研究》商承祚天津古籍出版社《殷墟书契解诂》吴其昌武汉大学出版社《金文选注释》洪家义江苏教育出版社《西周金文选注》秦永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中华书局《简帛研究》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卜辞通纂》郭沫若科学出版社《三代吉金文存》(上、中、下)罗振玉中华书局《殷周金文集录》徐中舒四川辞书出版社《古玺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古玺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甲骨文编》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华书局《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一、二、三、四)马承源文物出版社《郭沫若全集》(考古编7、8卷)科学出版社《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汉代考古学概说》王仲殊中华书局《三代考古》(一、二、三)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学出版社《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邹衡科学出版社《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考古学读本》杨楠北京大学出版社《考古学理论》陈淳复旦大学出版社《古文字学纲要》陈炜湛、唐钰明中山大学出版社《齐文字编》孙刚福建人民出版社《战国文字编》汤馀惠福建人民出版社《古文字基础》蔡连章百家出版社《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四川人民出版社《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战国文字通论》何琳仪江苏教育出版社《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乙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中国陶瓷》冯先铭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上、中、下)王献唐齐鲁书社《商周考古》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文物出版社《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甲骨文字学纲要》赵城中华书局《古陶文汇编》高明中华书局《楚简文字研究》陈伟武汉大学出版社《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三秦出版社《北宋皇陵》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国考古》安金槐上海古籍出版社《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考古》、《两周考古》、《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明考古》(二十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文物出版社(当课外读物看)《科技考古学概论》赵丛苍高等教育出版社(建议有理科基础的看)《考古工作手册》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英汉.汉英文化考古词典》外文出版社《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中国文物考古词典》何贤武、王秋华辽宁科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现在都不出版了,可以下电子版)《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考古学.秦汉卷》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重点)《古文字研究》(期刊)文物出版社(选看,忒多,全部看下来会屎人的)(最新文字学着作研究未搜集,可根据个人需要搜集李学勤、李家浩等老师着作、研究。
060103考古学

060103考古学第一篇:060103 考古学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考古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及国家机关从事研究、教学、管理等实际工作的考古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了解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发展趋势和世界考古学发展概况,熟悉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在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博物馆学、文物学理论、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古代汉语、史料学、地理学、第四纪环境学、古人类学等方面受到基本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考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与技能;2.能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整理及编写考古报告;3.掌握博物馆管理技能;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5.了解国内外考古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向;6.具有从事考古学及历史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历史学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上古史、中国考古学、考古学导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博物馆学概论、文物学理论、考古绘图、田野考古学概论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实习安排3~5个月。
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相近专业:历史学、博物馆学、民族学开设院校:西北大学山西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第二篇:中国考古学中国考古学(上-1)(旧石器时代考古)一、基本目的本课程是考古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课堂讲授和教学实习,要求学生掌握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了解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人类体质特征的发展和演化,能进行一般的旧石器考古田野调查工作,辨别真假石器,为进一步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打下基础。
二、内容提要第一章序论和基础知识第一节序论第二节基础知识第二章旧石器时代早期第一节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第二节北京直立人及其文化第三节其他重要的直立人类化石和遗址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早期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经济生活第三章旧石器时代中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重要的人类化石和遗址第三节过渡时期的文化特征第四章旧石器时代晚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重要的人类化石和遗址第三节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的细石器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三、教学方式课堂授课为主,结合教学参观和实习。
考古学书目整理

考古学书目整理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文化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过去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通过研究文物、遗址等物证来还原历史的真相。
以下是一份考古学书目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学习和研究考古学的人们。
1.《考古学概论》——李学勤这本书是中国考古学的经典教材,对考古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是考古学入门的必读之作。
2.《世界考古史》——查尔斯·凯迪这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世界各地考古发现的著作,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到中世纪的所有时期和地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3.《齐民要术》——贾思勰这是一本唐代的农业百科全书,收录了当时中国的种植、养殖、渔猎等方面的知识,也是考古学家研究古代农业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资料。
4.《当代考古学》——布莱恩·福根这本书是对当代考古学的最新研究和发展进行的全面分析,涉及到考古学的理论、方法、技术、伦理等多个方面,是考古学家必读的重要著作。
5.《丝绸之路考古发掘报告》这是一份关于丝绸之路考古发掘的报告,介绍了考古人员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所发现的文物、遗址、建筑等重要发现,是了解丝绸之路历史的一份重要资料。
6.《中国古代都城》——沈尹默这本书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都城的著作,从历史、地理、城市规划等多个角度对古代中国的都城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对于研究中国古城和古代城市文明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7.《考古学方法与技术》——科林·雷恩福斯这本书是一份关于考古学方法和技术的系统介绍,涉及到考古学家在实地发掘、文物保护、数字化重建等多个方面所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对于考古学家和学生都是一份重要的参考书目。
8.《人类学与考古学》——弗雷德里克·麦克莫兰这本书是一部介绍人类学和考古学关系的著作,强调了两个学科的联系和互动,对于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9.《文化考古学》——戴维·赫尔曼这本书是一部介绍文化考古学的著作,强调了考古学在研究文化和社会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对于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中国考古学教学参考书目

中国考古学(上)学习参考论著目录第一讲1 .荆志淳:《西方环境考古学简介》,《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 1991 年。
2 .严文明:《环境考古学研究展望》,《走向 21 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
1997 年。
3 .刘东生等:《黄土与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5 年。
4 .曹家欣:《第四纪地质》,商务印书馆, 1983 年。
5 .夏正楷:《第四纪环境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6 .钱林清主编:《黄土高原气候》,气象出版社 1991 年。
7 .裴文中:《中国原始人类的生活环境》,《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60 年 1 期。
8 .周昆叔等:《花粉分析法及其在考古学中的运用》,《考古》 1975 年 1 期。
9 .黄其煦:《“灰像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考古》 1982 年 4 期。
10 .王增林:《植物硅酸体研究及其在史前农业研究中的应用》,《考古求知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
11 .袁靖:《研究动物考古学的目标、理论和方法》,《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95 年 1 期。
12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 1972 年 1 期。
13 .石兴邦:《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考察》,《史前研究》(辑刊) 1990 — 1991 年。
14 .安芷生等:《最近2万年中国古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黄土 . 第四纪 . 全球变化》(第二集),科学出版社, 1990 年。
15 .张宏彦:《试论史前考古与古环境研究的关系》,《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年6期。
16、莫多闻等,《环境考古研究(第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版(2007年10月1日)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2版(2007年5月1日)18、周昆叔等,《环境考古研究(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版(2006年10月1日)19、周昆叔,《环境考古》,开明文教,(2007-03出版)20、汤卓伟,《环境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4-10出版)第二讲:1. 吴汝康等:《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 1989 年。
663考古学基础参考书目

663考古学基础参考书目【原创实用版】目录1.考古学基础参考书目的重要性2.663 考古学基础参考书目的内容概述3.具体书目介绍4.如何选择合适的参考书目5.663 考古学基础参考书目对学术研究的贡献正文一、考古学基础参考书目的重要性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和古代文明的学科,它通过对古代遗物、遗迹的挖掘、分析和研究,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参考书目对于考古学者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份详尽的参考书目能够为学者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帮助他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考古学领域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
二、663 考古学基础参考书目的内容概述663 考古学基础参考书目是一份涵盖考古学基础知识、理论、方法及研究领域的书目,它包括了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技术,从历史发展到现状分析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这份书目旨在为考古学研究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学术资源库,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学术研究。
三、具体书目介绍在 663 考古学基础参考书目中,具体包括了以下几类书籍:1.考古学理论:如《考古学是什么》、《考古学原理》等;2.考古学方法:如《田野考古实务》、《考古发掘技术》等;3.考古学史:如《中国考古学史》、《世界考古学史》等;4.考古学专题研究:如《中国古代陶瓷考古》、《古代城市考古》等;5.考古学学术动态:如《考古学研究》、《考古学通讯》等。
四、如何选择合适的参考书目在选择考古学参考书目时,需要根据个人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来选择合适的书籍。
此外,还需要关注书籍的出版时间、作者背景、出版社等信息,以确保所选书籍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五、663 考古学基础参考书目对学术研究的贡献663 考古学基础参考书目为考古学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帮助他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考古学领域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
此外,这份书目还有助于提高考古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推动考古学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学考古所需要的书

学考古所需要的书学考古专业的同学们少不了要看相关的书籍,可是要看什么样的书呢?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学考古所需要的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学考古所需要的书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这本书是音乐考古学的必读书目,作者李纯一为我国著名音乐考古学家,他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考古研究中总结了很多音乐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与意义。
这本书以田野考察为基础,结合当时的出土乐器,并结合考古学的方法,对中国先秦时期出土的古乐器进行了全面的列举与论述,最大的特点在于共时性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考古学与音乐学相结合,以测音为研究核心,这本巨著也成为音乐考古学专业学生必读之一,笔者称它为既是一本“入门”书籍,也是一本“终极”读物。
学考古所需要的书二《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作者:张光直著出版时间:2013-0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源自作者1966年在耶鲁大学以“史前聚落的分析与比较”为题的人类学讲座,英文本出版于1967年。
书中系统地阐释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集中体现了作者在“新考古学”潮流的背景下,对考古学理论的再思考。
他主张把聚落作为考古学主要的解析单元,认为考古学的首要目的是用有效的手段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人的世界的本质;他对族群、聚落、文化等概念的颇富常识又充满逻辑的阐释,极大地拓宽了同侪和后学的思路。
从这个意义上讲,《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或许就是奠定作者一生辉煌成就的基石。
学考古所需要的书三《我们的经典》作者:李零出版时间:2014-0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我们的经典》是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先生撰写的一套小丛书,分四册:《去圣乃得真孔子》、《人往低处走》、《唯一的规则》、《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李零认为,《论语》、《老子》、《孙子》和《易经》这四本书年代早,篇幅小。
北大考古推荐书目

[转]北大考古系:中国考古学参考书目按:北京大学考古系是考古学第一系,第二可能就是吉林大学考古系了。
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学生学些啥除田野考古外,还要看些书。
下面是网上传的考古系学习书目,似乎像真的。
总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 . 考古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科林.伦福儒,保罗. 恩《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苏秉琦《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俞伟超《考古学是什麼:俞伟超考古学理论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旧石器时代考古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王幼平《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新石器时代考古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赵辉《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墓地研究》,《考古学研究》(四),北京:科学出版社,200 0年。
夏商周考古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大考古系本科生的参考书目应该基本是真实的呵呵大家可以看看一、基本书目1、王国维《观堂集林》,乌程蒋氏刊本,1923o中华书局,1959 (据商务印书馆《王氏全集》本)o 1991年重印。
2、顾颉刚等《古史辨》(1-7册),北京朴社、开明书店,1926-1941。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重版。
3、李济《安阳发掘与中国古史问题》,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40本,1968。
乂可参阅《李济考古学论文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
4、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联合书店,1930,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2。
5、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东京文求堂影印本,1932, 1935o科学出版社,1957重版。
6、容庚等《殷周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1984据容氏《商周彝器通考》(燕京大学燕京学社,1941)重编本。
7、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
《续集》,科学出版社,1998。
8、丁山(遗著)《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科学出版社,1961。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9、徐旭生(炳昶)《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重庆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
科学出版社, 1960增订本。
文物出版社,1985再版。
1()、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二集、三集),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4、1945o11、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2。
12、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56。
1988再版。
13、刘起舒《古史续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4、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
1999o15、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
1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上海神州国光社,1931。
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
中华书局,1984。
17、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5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再版。
18、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
19、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南京钟山书局,1932。
东方出版中心,1988再版。
20、蔡尚思《中国学术史纲》,上海启智书局,1930。
21、李宗侗《中国古代社会史》,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4。
22、皮锡瑞《经学历史》,周予同注释,中华书局,1957。
另皮氏《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 1982)亦可参阅。
23、[台]高明《群经述要》,台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9。
2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K25、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大出版社,1996。
26、蒋伯潜《诸子通考》,正中书局,1948。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重版。
27、丁山《商周史料考证》,龙门联合书局,I960。
28、李泰灸《西周史征》,北平来薰阁,1927。
29、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可与童氏《春秋史》(开明书店, 1946)相参阅。
30、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0、21、22、23、24陈其泰等《二十世纪中国礼学研究论集》,学苑出版社,1998。
庞朴《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海天出版社,1995。
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顾颉刚卷》,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傅斯年卷》,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宾卷》,人民出版社,1995。
1990o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o冯友兰《冯友兰学术论著白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并可参阅北大出二、参考书目1、刘节《中国古代宗族移殖史论》,正中书局,1948。
2、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3、日知《中西古典学引论》,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o4、高亨《文史述林》,中华书局,198()。
5、杨宽《古史新探》,中华书局,1965。
6、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7、金景芳《古史论集》,齐鲁书社,1981。
8、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
9、晁福林《天玄地黄——中国上古文化溯源》,巳蜀书社,1989。
10、钱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学林出版社,1991。
13、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4、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
15、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三联书店,1996016、王宇信等《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o17、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8、杨泓《美术考古半世纪》,文物出版社,1997。
19、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版社《三松堂学术文集》,1984。
28、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又M参阅上海人民出版社《美学散步》, 1981 o29、李泽厚《华夏美学》,香港三联书店,1988。
乂可参阅李氏《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再版。
30、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再版。
31、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2、弗雷泽《金枝》,徐育新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33、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亦可参阅马氏《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三、主要书目导读孔子曰:“述而不作”,在大学教育学科越分越细,学生文化素质明显下降的今天,重温这段名言应该有其特殊的意义,尤其对于包括考古学在内的人文学科则更为重要。
明为圣之根,述乃作之基,我们只有先行祖述、阐发,而后才能创作创新,其理甚明。
而述即“训说义理”,故必多学也。
学则要在读书,读书则必有门径,须讲方法。
张之洞《书目答问》云:“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其要领无非门径和方法两端,亦即读何书与如何读。
关于前者,最佳之选择就是读先贤经典,读本学科乃至相关的经典论著,其可谓“入德之门”;而后者则一般通行循序渐进,博而后精,对高年级同学和研究生而言,最适宜的方法莫过于通读基础上的带着问题读,如此则必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既可亡羊补牢,补文献功底等方面之不足,乂可尽快通晓本学科之特质、学术地位、学科史以及核心或尖端学术课题等,以尽快进入角色。
基于此,谨遵学生之要求特推荐如下阅读书目,以供参考。
本书目分为两个阶梯五个部分。
第一阶梯为基本书目,相对重要,大多应在必读之列;第二阶梯为参考书目,相对宽泛,旨在较全面地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史及其研究领域和成果。
然多为本人临事制宜,随手头所有或所阅而列,仅供参考而己,同学可随兴趣择善为之。
其五个部分的内容大抵包括:%1中古史与考古学%1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1古代文献%1西方关于上古文化和历史的论著%1艺术与美学需着重说明的是,本E目只是基于个人从事专业教学和研究之有限经验和读书心得而列,而主要限于上古史及其考古研究。
私意出之,其疏误在所难免。
但望诸位学生及老师匡我不逮并随时指正之。
下面择其要者,作简要导读。
1、《观堂集林》与《古史辨》《观堂集林》,20卷。
作者王国雄.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开创者,或曰是中国引入和实践资产阶级史学方法的第一人。
其学术成果主要集中于是书,包括殷周史、西北边疆史地,古器物,古文字,古音韵及古文献研究等方面内容,博大而精深,不惟独步当时,对后世影响也至为深远。
其中最为著要的如1915年所作《殷墟卜辞中所见地名考》,开商代历史地理研究之先河;1917年作《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首次利用地下发掘资料证明史记《殷本纪》和《三代世表》中所载商代帝王世系之可靠;同年的《殷周制度论》则更可谓划时代之巨制°其将甲骨文资料与古文献相印证,从人文地理角度论证商周文化差异及其原因。
提出周制不同于商制者主要有三:①立嫡制,并由此而有宗法、封建;②庙制;③同姓不婚制。
至今仍有其重要的理论及方法论意义。
其他还如《明堂庙寝通考》、《生霸死霸考》、《释礼》、《释史》、《说珏朋》等,均发前人所未发,每多精义,至今光芒不减。
归纳之,是书最大的历史页献有二:其一,全面实践了其在后来(1925《古史新证》)正式提出的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为古史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其二,首次证明《史记》、《世本》等所记商史为信史,从而使人们从当时“疑古”的浓重氛围中走出来,重新建立起对中国上古史的信心,对稍后现代考古学在中国之引入和开展亦有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
正如郭沫若在《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一文中所说:“我们要说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那是丝毫不过分的。
"《古史辨》7册。
1926〜1941年先后由北京朴社和开明书店出版,共收入论文350篇,计约325万字。
内容包括古史、辨伪、古史传说的考订、孔子与儒、道、墨诸家之讨论、古书年代及真伪研究等,是作者顾颉刚自上世纪20年代初提出疑古思想,特别是所谓“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见解以来引起古史大论战的论文汇编。
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
是书所刊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章很多,诸如顾氏《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他茗名的中国古史“层累造成”说;顾氏《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和《九州之戎与戎禹》,认为大禹非人而是神,与夏无关;顾氏第五册《序》及《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认为《左传》为战国人撰述;顾氏与杨向奎合著《三皇考》,考证“皇”与“三皇”之来源及其传说的演变,功力非凡,语出惊人。
其他还有钱穆《刘向刘歆父子年谱》、吕思勉《三皇五帝考》、童书业《五行说起源的讨论》等,对中国上古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推动作用。
顾颉刚“《古史辨》的学术业绩是不朽的(刘起金J:《古史续辨》)”。
首先在“破坏伪古史系统方而”有重要或曰革命性的意义。
其通过批判地考察各种文献典籍,用演进、变化的观点去认识古籍所载传说性的资料,不盲目信从经传尤其儒家经传。
一•切以历史资料的科学审察为基础为前提,由此大大增加了古史研究的科学性。
因此被西方学者称为“儒家偶像的破坏者和主张史学改革的人(美施奈德《顾颉刚与中国新史学》)其次是顾氏首次把传说时代和狭义的历史时代分开(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气这对于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和方法。
由此说顾先生为“创建中国现代历史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前苏]越特金语)”当不过分。
然而,顾氏《古史辨》派的历史观和治学方法存在明显的偏颇之处,主要的如其依据“层累造史"说,认为载有较晚出现的传说的古书即伪书,便不可信,于是把《左传》、《国语》等均视为伪书,由此不仅使东周史“出现很大空白”,而且还失去向上迫溯的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