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例2:郑州大河村(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原始社会的巢居
于长江流域多 水地区产生, 水地区产生,后 发展成干阑式建 筑。
2、奴隶社会建筑(草创期) 、奴隶社会建筑(草创期)
历史背景:历经夏、 周三代。 历史背景:历经夏、商、周三代。 建筑特点:中国古典建筑处于草创时期 草创时期, 建筑特点:中国古典建筑处于草创时期,古典建
外来文化的影响亦表现在南北朝的家具上
室内家具——胡床及高椅进入中原,使得家具呈 胡床及高椅进入中原, 室内家具 胡床及高椅进入中原 现出本土固有式与胡人样式并存的状态。 现出本土固有式与胡人样式并存的状态。 至唐代,垂足而坐的习惯逐渐普及全国。 至唐代,垂足而坐的习惯逐渐普及全国。
总的说来, 总的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本国 建筑精丽柔和, 建筑精丽柔和,同时产生大量外来 建筑,佛教广为流传,这时期寺庙、 建筑,佛教广为流传,这时期寺庙、 塔和石窟建筑得到很大发展, 塔和石窟建筑得到很大发展,产生 了灿烂的佛教建筑与艺术, 了灿烂的佛教建筑与艺术,是一个 特殊的过渡时期。 特殊的过渡时期。
王权削弱,诸侯割据,封建主势力增强; 王权削弱,诸侯割据,封建主势力增强;中国历史上进行 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与此同时受到外来文化(如佛教) 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与此同时受到外来文化(如佛教)等 的影响。 的影响。
建筑特点: 建筑特点:
本土建筑风格发生大转变,从秦汉古朴凝重转至魏晋柔 本土建筑风格发生大转变, 发生大转变 和精丽圆润。士大夫寄情山水,使得造园之风盛行; 和精丽圆润。士大夫寄情山水,使得造园之风盛行; 外来文化进入中国 如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建筑( 进入中国, 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如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建筑(塔、寺、 石窟等)大量建造,并与中国传统建筑相互影响。 石窟等)大量建造,并与中国传统建筑相互影响。曾有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建筑的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美丽的艺术形式。
一、古建筑的概念和分类古建筑是指在古代中国历史时期,以木材、砖石、土坯等为主要材料所建造的建筑物。
根据用途和功能的不同,古建筑可以分为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多种类型。
1. 宫殿:宫殿是帝王居住的地方,具有严肃庄重的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
故宫、颐和园等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宫殿建筑。
2. 寺庙:寺庙是用于修行、祭祀和礼佛的地方,古建筑中的寺庙建筑有着独特的佛教建筑风格。
例如,少林寺、灵隐寺等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
3. 园林:园林是一种将自然景观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独特建筑形式。
中国的园林建筑以精美的布局、精巧的缀饰和亲近自然的理念而闻名。
拙政园、留园等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建筑。
4. 民居:民居是中国古代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也是反映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南方的四合院、北方的院落式建筑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二、古建筑的主要特点中国古建筑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结构:中国古建筑注重用木材搭建结构,以榫卯连接,减少使用钉子和刺槽的方法。
这种结构设计使得古建筑在地震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2. 形式美:古建筑注重形式美,强调对称、谐调和比例。
从整体上看,古建筑呈现出庄重、稳重和谦逊的美感。
3. 装饰艺术:古建筑装饰艺术极其精湛,主要体现在雕刻、彩画、瓦片等方面。
雕刻精美的柱子、漫画精细的壁画、彩瓦上的图案等,都是古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4. 自然融合:古建筑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注重自然景观的利用。
建筑中常常有庭院、花园、假山等景观,使得整体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三、中国古建筑的代表性作品中国古建筑有许多著名的代表作品,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下面介绍几座代表性的古建筑:1.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建于明代,是中国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古建筑常识

古建筑常识
中国古建筑常识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内容:
1.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1)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常见的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等。
(2)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
(3)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结构,主要起支撑屋顶、连接柱子和梁的作用。
(4)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建筑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建筑在规模、形制、装饰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
2.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
(1)宫殿建筑: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代表作有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等。
(2)寺庙建筑:寺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代表作有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等。
(3)园林建筑: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代表作有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等。
(4)民居建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代表作有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等。
3.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
(1)彩画:彩画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装饰,主要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梁、枋、斗拱等部位。
(2)雕刻:雕刻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装饰,主要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门窗、栏杆等部位。
(3)琉璃瓦:琉璃瓦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装饰,主要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屋顶。
(4)石雕:石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装饰,主要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基座、栏杆等部位。
4.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文化内涵
(1)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2)礼制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礼制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建筑历史部分:原始社会: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干阑式建筑黄河流域——穴居——木骨泥墙房屋青藏高原——碉房半坡村仰韶文化:房屋平面大都是圆形和长方形。
陕西凤雏原始宫殿——四合院的雏形龙山文化战国:高台宫室建筑盛行、筒瓦、板瓦已经广泛使用。
秦朝:阿房宫、秦始皇陵、秦长城。
自然山水式园林秦汉时兴起。
汉朝:抬梁式、穿斗式形成,斗拱出现。
悬山、庑殿普遍。
多层木建筑普遍。
西汉也有较多高台建筑。
石建筑飞速发展。
主要建筑:东汉高颐阙、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山东肥城孝堂山墓祠三国、魏、晋、南北朝:建筑概述: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石窟。
自然山水式园林有重大发展。
北魏主要建筑:大兴佛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北魏嵩山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砖石密檐塔)正定义慈惠石柱(柱顶有小建筑模型,庑殿顶,奇数阶)石柱——墓地象征建筑细部:人字栱出现——增加了建筑的挑檐柱础——覆盆式、莲花式收分——上细下粗隋唐五代:历史背景:隋朝全国统一,迎来了又一次复兴;隋文帝后期与隋炀帝前期,国家富足强盛,社会空前繁荣。
唐代的各种法制法令、行政机构设置、军队编制等无一不承隋制,就连辉煌的唐长安城,也是承继了隋代的大兴城。
隋代开挖的北大运河南起杭州,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交流。
唐朝以长安为南京,洛阳为东京,而长安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建筑概况:隋代建筑可以说是南北朝建筑向唐代建筑的转变的一个过渡,它的斗拱还比较简单,鸱尾形象较唐代建筑清瘦,但建筑的整体形象已变得饱满起来。
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木结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经定型化。
主要建筑:赵县安济桥(隋李春)石拱桥。
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比欧洲兴建同类的桥早了700多年,在桥梁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
南禅寺大殿(公元782年)。
是厅堂型构架的歇山顶三间小殿。
它的立面以柱高为模数,以柱高3倍为通面阔,再按2:3:2的比例分间。
古建基础知识(一)

建筑布局
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建筑体系,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组群。 商朝宫室已有成行的柱网,可能当时已产生了“间”的概念。一座建筑的间数,除了少数例外,一般都采用奇数。 各间的面阔,汉朝明器中已有明间较宽的现象,唐朝有各间相等、中央数间相等而稍间稍窄及明间较阔的三种方式,但从宋朝起前二者已很少使用,而后者最为普遍。
图1-1 抬梁式木构架
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由于等级制度,使上述抬梁式木构架的组合和用料产生很多差别,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只有宫殿、寺庙及其他高级建筑才允许在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的斗栱。 所谓斗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栱、翘(或昂)层叠装配而成的一组构件(图1-2)。斗栱最初用以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承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栱的层数也越多。中国古代的匠师早就发现斗栱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统治阶级也以斗栱层数的多少来表示建筑物的重要性,因而斗栱成为制定建筑等级的标准之一。
抬梁式木构架至迟在春秋时代已初步完备,后来经过不断提高,产生了一套完整的做法。这种木构架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图1-1)。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这些檩上除排列椽子承载屋面重量以外,檩本身还具有联系构架、加强构架整体刚度的作用。这样由两组木构架形成的空间称为“间”。一座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沿着面阔方向排列为长方形平面。除此以外,这种木构架结构还可以建造三角、正方,五角,六角,八角、圆形、扇面、万字、田字及其他特殊平面的建筑,和多层的楼阁与塔等。
古建筑基本知识

一 .中国古建筑名词及条目1、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2、,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4、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5、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大木大、小式建筑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9 、《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青龙寺空海纪念堂剖面图侧立面饱满、稳重,层次丰富;斜撑和人字拱尽显结构之美10、经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现代汉语词典)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中建史)11、覆盆: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线线脚,如盆覆盖.12、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
中外建筑史3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狻猊,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 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 之吞烟吐雾。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能食 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
獬豸,也称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 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 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 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 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 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皇帝、“正大光明” “清 平公正”的象征。
斗拱原为起承重作用的构件,随着结构功能的变化,斗拱 成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
(五)装饰构造而不去构造装饰
斗拱结构:承重+装饰
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 拱与拱之间垫的木块叫斗,斗上 加拱,拱上加拱,层层叠加,起
到支撑作用。
榫卯结构:
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卯。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
罩: 作用:①分隔室内空间,柱子之间做各种形式的木花格或雕刻,常用 在较大的住宅或殿堂中。
②装饰作用
窗 早期称为囱,后来又称为牖。 窗的主要形式有直棂窗、槛 窗、支摘窗、漏窗等。
⑴直棂窗: 中国古代木建筑外窗的一种, 窗格以竖向直棂为主,是一 种比较古老也是最简单的窗 式。
⑵槛窗: 一种形制较高级的窗,是一种隔扇窗,即在两根柱子之间的下半段砌筑墙体 在墙体上安装隔扇,窗扇上下有转轴,可以向里和向外开关,常用于殿堂、 也用于大型的住宅和寺庙、祠堂等。
⑵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用 材以砖为主,也有的配以条石,常 在台基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 筑或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如上图下 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知识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知识概述一、概要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史前时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本文旨在概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发展历程、主要特点、结构体系、装饰艺术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
通过了解这些内容,读者可以对中国古代建筑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进而欣赏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展现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物质文明的体现,更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见证。
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古代建筑是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形式,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历史变迁。
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极高,其精美的雕刻、绚丽的彩绘、独特的结构等,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无穷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建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古建筑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的因素,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古代建筑还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启示,对于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们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 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与风格。
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设计多遵从自然地形,注重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元素,如山、水等,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
宫殿、寺庙等建筑更是讲究布局与自然的融合。
以木结构为主: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其独特的构建方式和造型艺术,形成了中国建筑的特色。
木材的可塑性和强度使得中国古代建筑能够展现出优雅而富有弹性的形态。
注重对称与均衡: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注重对称与均衡的美学原则。
宫殿、府邸等建筑通常采用严格的中心对称或轴对称的设计,以体现庄重、稳重的氛围。
细节处理也十分精细,如斗拱、檐口等,体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装饰丰富多样: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包括雕刻、彩绘、琉璃镶嵌等技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西安秦始皇陵远景
1011Βιβλιοθήκη 124、隋唐至宋 隋:结束战乱及分裂,为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二次高峰创 造了条件。著名建筑有河北赵县安济桥(赵洲桥,世界上最 早的敞肩空腹拱桥,李春)、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等。
唐: 砖石建筑有了进一步发展,如大雁塔、小雁塔、登封会 善寺净藏禅师塔等。建筑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庄重大方。 斗拱的结构职能鲜明,补间铺作少且造型简洁,色调简洁明 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
明代: 砖普遍应用于民居砌墙,琉璃面砖广泛用于 塔、门、照壁等建筑物。木结构形成了新的定型的 木构架,斗拱作用减少,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繁密。 出现了木工行业的术书《鲁班营造正式》。代表性 建筑主要有:明孝陵、十三陵、天坛、故宫等。
清代: 园林达到极盛期,如承德避暑山庄、圆明 园、江南诸园林等;喇嘛教建筑兴盛,如雍和宫、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承德外八庙等。
中国古代建筑基础知识
1
一、中国古代建筑简史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历经 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木构件为主的建筑体系,与 古埃及、古两河流域、古印度、古爱琴海文化并列 为世界上五个最古老的建筑体系。
2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有五个主要阶段: 1、石器时代(BC2100以前) 起源期 2、夏、商、周(BC2100-BC221)萌芽期 3、秦汉-南北朝(BC221-AD581)发展期 4、隋、唐、宋(AD581-AD1279)成熟期 5、元、明、清(AD1279-AD1911)简化期
21
22
北京昌平明长陵祾恩殿
23
24
故 宫 午 门
25
26
二、中国古建筑的形制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以土、木、砖、 石、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甚 至石、砖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为尺 度设计和加工的手段,以师徒关系维系技术与 工艺的传承。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国建筑逐步形成 了自身独有的体系与风格,长期的建筑实践与 经验积累,通过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相沿 下来。历朝历代大量的建筑实例,成为中华五 千年文明最直接的魅力展现。
33
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
34
35
36
按做法,我国的传统古建筑又有官 式建筑与地方建筑之分。官式建筑 是以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 工部《工程做法》这两部由官方颁 布的关于建筑技术工程的法规为准 则而设计建造的建筑物。宋元及以 前的官式建筑,称宋式建筑;明清 时的官式建筑称清式建筑。
7
江苏武进淹城遗址(春 秋时小国淹国的都城,
有城墙三圈)鸟瞰
8
3、秦汉-南北朝
秦 古建走向统一化、大型化,为汉代打下基础。 汉 形成我国古代建筑第一个高峰。木架建筑渐趋
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发展。叠梁式、穿斗式 木结构形成,多层木架建筑普遍建造。斗拱普遍使 用,但形式不统一,未定型。屋顶形式多样化:悬 山顶、庑殿顶、攒尖、歇山、囤顶等。岩墓出现并 盛行,石拱券墓,石梁板墓在东汉开始流行,石雕 艺术发展。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西汉都 城长安城面积约为AD4cent古罗马城的二倍半。 三国、晋、南北朝 建筑技术主要是继承和运用 汉代的成就,由于佛教的传入使得佛教建筑大发展。 高层佛塔出现,如洛阳永宁寺、登封嵩岳寺、新疆 赫色尔石窟、敦煌、大同、云岗、龙门等。
27
南禅寺
28
29
30
31
32
古建筑按其形制,可以区分为传统建筑 与非传统建筑二大体系。在传统建筑体 系中,按建筑的材料区分,可以分为木 结构建筑、砖木混合结构建筑、以砖石 为主的建筑、生土建筑、石窟、毡房、 竹构建筑等;按使用功能,又可以分为 居住建筑、政权建筑、礼制建筑、宗教 建筑、商业手工业建筑、教育文化娱乐 建筑、陵墓建筑、园林风景建筑、市政 建筑、标志建筑和防御建筑等。
五代:主要建筑有南京栖霞山舍利塔、杭州闸口白塔、灵隐 寺双石塔、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杭州保俶塔等。
宋: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性的变化(清明上河图)。砖 石建筑主要有: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开封祐国寺塔、泉 州开元寺双塔(48M)、泉州万安桥(540M)。
辽: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我国唯一的木塔, 古代木构高层建筑的实例。
5
河南郑州 大河村 F1-4房屋
遗址 6
2、夏、商、周时期 在夏代出现夯土建筑的基础上,商代发展出高台夯土 建筑和殿堂建筑,商朝后期,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 和陵墓;到西周,发展成中轴对称式的四合院建筑,加 之瓦的发明,三合土的应用,排水设施的构成等,简单 的木构架经不断改进,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西周以后,春秋时代营建了很多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 市,城壁用夯土筑造,宫室多建在高大的夯土台上。战 国时,城市规模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出现了砖和 彩画。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工程技术专著《考工记》中, 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的许多重要建筑制度。
13
山东历城神通寺 四门塔(隋)
14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唐)
15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
16
山西应县木塔 (辽,高67.31米)17
18
19
20
5、元、明、清
元代: 建造了宏大的大都城。主要建筑有北京妙 应寺白塔、蓟县独乐寺等。木架建筑加工粗糙,常 用弯曲的木料作梁架的构件,构件简化,多减柱造。 如: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大殿、永乐宫三清殿等。
3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1、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2、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3、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的传入 4、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5、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与《营造法式》
的颁行 6、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
4
1、石器时代 我们祖先从艰难的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掌握 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以满 足最基本的居住要求。 穴居:是已知人类最早的住所,如北京猿人居住的 岩洞等,是利用天然洞穴做为住所。穴居由袋竖穴逐 步发展到半穴居,在木骨泥墙、夯土承重墙技术成熟 的基础上,发展出后来的地面建筑。 巢居:如浙江新石器时期的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已 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韩非子·五蠹〉“上古之 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有圣人做,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