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保护牙齿的5种方法

合集下载

保护牙齿有妙方 跟老祖宗们学学健齿方法

保护牙齿有妙方 跟老祖宗们学学健齿方法

保护牙齿有妙方跟老祖宗们学学健齿方法内容:牙齿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承担着咀嚼食物、保护消化道的重要任务。

古人说“百物养生,莫先口齿”,便足见牙齿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在没有牙膏的古代,古人是怎么健齿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晨嚼齿木
中国最早的牙齿洁具是杨柳枝,在晚唐时期,那时都把杨柳枝泡在水里,要用的时候,用牙齿咬开杨柳枝,里面的杨柳纤维就会支出来,好像细小的木梳齿,很方便的牙刷。

古语“晨嚼齿木”就是这个来源。

虽说杨柳枝是洁牙的常用“齿木”,但齿木又并非只限于杨柳枝。

百姓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找寻合适的洁牙材料,槐枝、桃枝、葛藤等都与杨枝一样有苦、涩、辛、辣的味道,也可以成为齿木。

漱口
唐代《外台秘要》中有“食毕当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

”指出了饭后当立即漱口。

金代《丹金书》中有“令人漱口……凡一日饮食之毒,积于齿缝,当于夜晚刷洗,则垢污尽去,齿自不垢……今观智者每于饭后必漱,则齿自老坚白不坏,斯存养之功可见矣。


在没有牙刷之前,漱口是清洁牙齿的方法。

我国最早使用的漱口剂。

【宋朝历史】揭秘古人就有护牙方法:宋朝已有专业镶假牙医生

【宋朝历史】揭秘古人就有护牙方法:宋朝已有专业镶假牙医生

【宋朝历史】揭秘古人就有护牙方法:宋朝已有专业镶假牙医生说说牙齿,古人要是牙掉了怎么办?有假牙吗?这还真有。

早在汉代,张仲景就发明了汞合金填充龋洞法;宋朝还出现了镶假牙的专业医生。

古人很注重口腔卫生的,最早是用右手中指当牙刷,再后来,印度人发明的“杨枝牙刷”由僧人传入中国,也称“木齿”。

古人也是很注重口腔卫生的。

咱们的祖先老早就用右手中指当牙刷用了。

再后来,印度人发明的“杨枝牙刷”由僧人传入中国,又名“木齿”。

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将杨枝一头咬软,蘸了药物刷牙,便可以令牙齿光洁。

更简单的方法是用“嚼”的,跟长颈鹿似的嚼嫩树枝,也可达到类似效果。

现代人哪天“野外生存”时,忘记带牙刷,不妨回归一下古法。

说道至牙齿,那古人要是牙掉下来了怎么办?存有假牙吗?这还真存有。

晚在汉代,张仲景就发明者了汞合金充填龋洞法。

宋朝还发生了正黄旗假牙的专业医生。

古代的假牙材质很多,除了象牙、牛骨,除了柔软的檀香。

假牙除了能够化解实际的用牙问题,除了装饰和做作的功用。

“牙桥”,就是用软金铁线捆住牙齿,再被绑入口内,没吞咽功能,氢铵装饰采用。

古人的闹钟应该都是靠公鸡,这是我们今人普遍的看法。

那么,如果那只当闹钟的公鸡被宰了,怎么办?古人当然不会吊死在一棵树上。

除了漏壶和日晷外,古人还发明了香钟。

就是以特制的模子制成盘香,盘香粗细均匀,燃烧时间才能准确。

再从燃烧后剩余的盘香上的刻度来推测时间。

后来,古人对香钟进行了改良,在香火烧到固定刻度时,上面挂的重物就会落下,撞击盘香下的金属器皿,达到闹钟的效果。

古代无论男女都领长发,而且就是越长越不好,这若就是不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后果不堪设想。

不好在,古人比我们想象中讲卫生多了。

晚在先秦时期,古人便“三日一洗脸,五日一洗澡”。

至了汉代,还发生了“休沐”,就是说官员们上了5天班之后,能够专门休一天假来泡澡。

更有人因为讨厌泡澡而著书立说,这就是南朝的梁简文帝萧纲和他的《洗澡经》。

古人洗脸更诚,常常采用清水和天然清洁剂“无患子”去洗脸。

古人是如何护齿健身的

古人是如何护齿健身的

古人是如何护齿健身的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20年第7期欧阳(四川成都 611130)文明古国健齿有术敦煌石窟千佛洞中的第196窟有一幅高4米、宽10米的壁画。

画的是一个和尚模样的老者,身体健实,正蹲在地下,左手执一长颈水瓶、右手用食指放在牙齿上,状如今日的刷牙动作,形象生动。

说明早在1 500多年以前,人们已注意到清洁牙齿的重要性。

在出土文物中,有两把兽骨的牙刷出自一千多年前的辽代,分别为长19.5和19.2厘米的圆把棍状物,另一端略呈长方形,上有8个小孔,分成2排,每排4孔,是现代牙刷的雏形。

在三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龋齿的记载。

唐代的《新修本草》记载了用汞(水银)与白锡、银箔制成的合金(称汞齐)填龋的方法,这在全世界属首创。

五花八门的健齿方法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指出正常的牙齿生理现象:“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即二十一岁时,下依此计算)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更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这是在没有牙齿保健法的情况下的自然生理现象。

战国以后,我国人民逐步认识到牙齿卫生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的健齿措施。

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漱口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

”宋代张杲在《医说》一书中更主张:“世人奉养,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将卧为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

”明确指出临睡前的一次漱口是更重要的。

这种见解是十分科学的。

刷牙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倡用牙刷刷牙的国家,而欧洲到十七世纪才开始用牙刷刷牙。

最早是用柳树枝来刷牙。

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一书中提到“每朝扬柳枝头咬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

就是把柳枝的一头咬软咬扁,再用它去蘸药揩齿。

到辽金元时代,出现人工制成的牙刷。

元朝郭玉有诗说:“南州牙刷寄来日,去垢涤烦一金值。

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好牙口

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好牙口

龙源期刊网 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好牙口作者:张研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7年第07期叩齿,就是空口咬牙。

这句顺口溜提到了一种十分特殊的养生方法——叩齿养生。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叩齿是保养牙齿的一个良方,经常叩齿可以有效地维持牙齿的活力和健康,达到“七老八十好口牙”的效果。

叩齿养生相传是达摩祖师流传下来的养生方法,在少林始祖达摩祖师所创的《达摩易筋经》中就有提到叩齿养生的方法。

此外,在很多古代的医学著作中也都提到了叩齿养生的方法,例如在清朝马齐所著的养生著作《陆地仙经》中就有如下的记载:“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永无虫牙之患。

”意思是如果每天早上能够坚持叩齿三十六次,就可以保护牙齿不受蛀牙所侵害。

在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曾提到:“每晨起,以一捻盐纳口中,以温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齿即牢密。

”提倡每天叩齿百次来保养牙齿,使其更加坚固。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也是叩齿养生的实践者之一,他曾对叩齿之后的体会进行了描述:“一过半夜,披上上衣面朝东南,盘腿而坐,叩齿三十六下,当会神清气爽。

”小顺口溜,大学问现代医学认为叩齿能够对牙齿周围的神经组织形成有效的刺激,促进牙周组织细胞的活力,同时还可以促进牙周血液循环,提高牙齿的免疫力。

叩齿是良好的口腔保健方法,它可以延缓牙周组织的老化。

对于已经患有牙病的患者来说,经常叩齿也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叩齿具有健脾、补肾、强骨的作用。

这是由于在叩齿的过程中口腔会产生大量的唾液,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能改善肠胃的功能。

其次,在中医学的理论中,牙齿与肾脏相对应,如果肾脏强健,则牙齿坚固,如果肾脏衰弱,则牙齿也会随之出现各种疾病。

相应地,通过刺激牙齿和牙周组织,也可以达到间接刺激肾脏的目的,因此叩齿有补充肾精、保养肾脏的功效。

此外,中医学还认为“齿为骨之余”,对牙齿产生刺激,会间接地刺激骨骼,达到强健骨骼的目的。

古人如何保护牙齿

古人如何保护牙齿

古人如何保护牙齿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人如何保护牙齿》的内容,具体内容:不要小看小小的牙齿,它可是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日常我们应该好好保护牙齿。

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人保护牙齿的方法古人保护牙齿的方法药物牙膏南梁时期,...不要小看小小的牙齿,它可是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日常我们应该好好保护牙齿。

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人保护牙齿的方法古人保护牙齿的方法药物牙膏南梁时期,刘峻所著的《类苑》中有首歌谣,题为《西岳华山峰碑载口齿乌髭歌》,歌云:"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

木律旱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

青盐等分同烧煅,研熬将来使更良。

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

"说明我国早在公元6世纪就已经有了药物牙膏。

这种"口齿乌髭"牙膏由皂角、荷叶、升麻、旱莲草、青盐等10种药物研熬而成,推测其功能不仅对牙齿增白留香,消炎镇痛,而且还兼有乌发美容作用,这堪称世界上最早的药物牙膏。

现代的中草药牙膏,也是古代牙粉的仿制及创新产品。

古人保护牙齿的方法牙刷现在我们都用牙刷刷牙,牙刷有很多种,适合不同的人群。

而古代,人们最初是用手指当牙刷的。

南北朝时,古人们常用右手中指,伸进嘴里,来回摩擦牙齿及牙龈。

敦煌壁画中有一幅"劳度叉斗圣图",图上,一个和正尚蹲在地上,左手拿着一个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门牙。

这就是古人以手揩齿洁牙的最好记录。

1954年经我国考古人员发掘,从公元959年辽代墓葬中,就出土了两把骨质牙刷柄。

这充分说明,我国使用牙刷洁齿至少也有千年以上历史,比史书所载古埃及人阿迪斯于公元1770年发明的第一把牙刷还早800多年。

古人保护牙齿的方法漱口水漱口是洁牙护齿的大众方法之一。

现在前卫的年轻人,漱口水随身带,不论走到哪里,都拿出来可以喷一喷,让口气清晰,以完善自我形象。

其实,漱口水也不是现代时髦的产物。

早在公元前205年至140年,西汉初期医学家淳于意就意识到这一点,他在"齐中大夫病龋齿"案例中,明确提出患者的病得之"食而不漱",并嘱其以"苦参汤"漱口而愈。

怎么保护好牙齿

怎么保护好牙齿

怎么保护好牙齿人们很注重身体的健康,但是比较忽视牙齿的健康,其实口腔的健康也很重要,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保护好牙齿的有效方法,欢迎大家阅读。

中医认为,任何局部病症都与人整体的健康状况有关。

牙齿健康则与肾脏的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

具体说来,易发生蛀牙、牙齿稀疏都和肾虚症有关,牙齿松动则是骨质疏松的标志之一。

古人说“百物养生、莫先固齿”,因此日常用旱莲草或甘草擦拭牙齿;用贝壳或山药、骨碎补等补肾的草药,磨粉后食用,前者清洁牙齿,后者补骨补钙。

冬季正是养肾的黄金季节,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好好养养肾,从根源上保障你的一口牙齿可以健康陪你度余生。

推荐健齿粥;;牛膝生地黑豆粥配方:牛膝12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三味药用纱布包裹,粥成后挑出不用),黑豆60克,粳米100克,煮成粥。

适合肾虚体质者。

牙齿小知识: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一幅乳牙,一幅恒牙(恒牙共28~32个牙齿)。

恒牙是不可再生的组织,尽管可以用假牙代替,但是假牙永远不可能如真牙一般感觉妥帖自如。

中医保护牙齿方法2、按摩穴位,缓解牙痛针对不同类型的牙痛,可以通过按摩不同的穴位来缓解。

①对于突然袭来的牙痛,可以通过按摩合谷穴和颊车穴得到缓解。

合谷穴位于虎口处,用一只手拇指的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只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颊车穴位于颌骨边角向鼻子斜方向约1厘米处。

②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就是颊车穴。

用拇指按住穴位,由轻渐重按压1~2分钟,可起到解痉止痛的作用。

③实性牙疼(牙疼剧烈)时可以配合按摩内庭穴;;位于足背第二三趾间缝隙处。

④虚性牙疼(牙疼时隐时现)时配合按摩太溪穴;;位于脚踝踝骨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中医保护牙齿方法3、按摩牙龈,牙齿更健康每天晚饭后洗净手指,用食指上下旋转按摩牙龈,排除龈沟及牙周分泌物,可改善牙龈内血液循环,提高牙周组织抵抗力。

坚持这种方法还可有效防止牙周病。

中医保护牙齿方法4、每日叩齿30下,牙齿更坚固大文豪苏轼到晚年时仍拥有一口好牙,据说他有一个陪伴一生的好习惯;;每天叩齿30下。

古人餐后也漱口

古人餐后也漱口

古人餐后也漱口作者:来源:《人生十六七》2016年第09期清晨起床,洗脸、刷牙往往已经成为现代人打开一天生活序幕的开始,而我们大多懂得牙齿保健的重要性。

其实,关于口腔、牙齿的清洁、美观、疾病、保健,在我国古代就已有了比较高的要求。

那么在没有牙膏的古代,他们都是如何来保护牙齿的呢?在《诗经·卫风·硕人》中有这样一句“齿如瓠犀”,即指牙齿要如同葫芦籽儿一样整齐洁白。

反之,牙齿参差不齐则被视为龃龉,咬合不齐者被称为龊,排列不齐者被称为龇,不平整者被称为龋,均视之为病态。

由此可见,古代的人们对于牙齿健康是十分重视的。

中国最早的牙齿洁具是杨柳枝,在晚唐时期,人们都把杨柳枝泡在水里,要用的时候,用牙齿咬开杨柳枝,里面的杨柳纤维就会出来,好像细小的木梳齿,很方便的牙刷。

古语“晨嚼齿木”就是这么来的。

1954年的考古发掘,从公元959年的辽代墓葬中出土的两把骨质牙刷柄,就足以说明,中国使用牙刷洁齿,少说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从古书记载来看,到了南宋,城里已经有专门制作、销售牙刷的店铺。

那时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头部钻孔两行,上植马尾。

和现代的牙刷已经很接近了。

宋代,已有了类似牙膏的替代物,古人以茯苓等药材煮成“古牙膏”,早起用来漱口。

如果怕清洁不干净,便用手指代替现在的牙刷,要不,就用先前说的杨柳枝,蘸上古牙膏清理牙齿。

也有用布、手指或者上面提到的古代牙刷,蘸了青盐,擦牙齿,然后用清水漱口。

据张杲《医说》记载,南梁刘峻所著《类苑》中有首歌谣,题作《西岳华山峰碑载口齿乌髭歌》,歌谓:“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开麻蜀地黄。

木律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

青盐等分同烧煅,研熬将来使更良。

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

”早在公元6世纪的南梁就雕刻于石碑的“口齿乌髭”,用皂角、荷叶、青盐等各种药物研熬而成,对牙齿有增白留香、消炎镇痛作用,还兼可乌发美容。

效果比如今的药物牙膏还要神奇。

“口齿乌髭”实在可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药物牙膏。

古代牙没了以后怎么办古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古代牙没了以后怎么办古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古代牙没了以后怎么办古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没齿怎么办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粮食和肉类越来越精细化,含糖食物也随处可见,现代人的牙齿已经出现问题,小到龋齿,大到牙根坏死,严重影响口腔健康。

在古代,人们也会有牙齿问题,而当时医疗条件有限,他们是如何处理牙齿这个烦人的问题呢?牙齿问题要注意其实,牙齿问题自古有之,古代因为吃的都是没有精加工的粗纤维食物,咀嚼多了有利于预防牙病,但不管怎么样,龋齿是不可避免会发生的。

譬如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一个牙病医案:“齐中大夫病龋齿,臣意灸其左大阳明脉,即为苦参汤,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

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嗽。

”大意为齐中大夫得了龋齿,仓公给他针灸并叮嘱他多漱口,五六天后病就好了。

仓公认为齐中大夫得龋齿原因是中了风邪,按现代的医学观点看,仓公的话是站不住脚的,但仓公的方法是有道理在里面的,因为多漱口可以减少口腔内的细菌。

针灸部位除了龋齿,古代人也会牙齿缺失。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有个片段,说曹操撤退时被魏延射到牙齿,折去两个门牙,带伤回寨,急令医士调治。

门牙缺失如何调治呢,如果是我们,肯定先挂个口腔医生的号,但曹操不是我们,没有那个条件。

既然没有口腔医生,那招华佗前来救急吧,抱歉,没有任何史料表明华佗点了补牙技能点。

曹操虽然华佗不会补牙,但是中国古代关于补牙的医学记录挺多的,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榆皮、美桂及其他几种药物填牙齿的方法,貌似这是我国最早的牙齿填充技术。

到了唐代,《新修木草》中采用的是汞合金来充填牙齿。

明代李时珍沿袭唐代的思路,发明了银膏,成分与现代的汞合金配方非常相似。

象牙真正意义上的补牙直到宋代才有记录,但具体没有资料考证,只知道古代零零碎碎的补牙材料有牛骨、象牙和檀香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保护牙齿的5种方法
药物牙膏
南梁时期,刘峻所著的《类苑》中有首歌谣,题为《西岳华山峰碑载口齿乌髭歌》,歌云:“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

木律旱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

青盐等分同烧煅,研熬将来使更良。

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

”说明我国早在公元6世纪就已经有了药物牙膏。

这种“口齿乌髭”牙膏由皂角、荷叶、升麻、旱莲草、青盐等10种药物研熬而成,推测其功能不仅对牙齿增白留香,消炎镇痛,而且还兼有乌发美容作用,这堪称世界上最早的药物牙膏。

现代的中草药牙膏,也是古代牙粉的仿制及创新产品。

牙刷
现在我们都用牙刷刷牙,牙刷有很多种,适合不同的人群。

而古代,人们最初是用手指当牙刷的。

南北朝时,古人们常用右手中指,伸进嘴里,来回摩擦牙齿及牙龈。

敦煌壁画中有一幅“劳度叉斗圣图”,图上,一个和正尚蹲在地上,左手拿着一个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门牙。

这就是古人以手揩齿洁牙的最好记录。

1954年经我国考古人员发掘,从公元959年辽代墓葬中,就出土了两把骨质牙刷柄。

这充分说明,我国使用牙刷洁齿至少也有千年以上历史,比史书所载古埃及人阿迪斯于公元1770年发明的第一把牙刷还早800多年。

漱口水
漱口是洁牙护齿的大众方法之一。

现在前卫的年轻人,漱口水随身带,不论走到哪里,都拿出来可以喷一喷,让口气清晰,以完善自我形象。

其实,漱口水也不是现代时髦的产物。

早在公元前205年至140年,西汉初期医学家淳于意就意识到这一点,他在“齐中大夫病龋齿”案例中,明确提出患者的病得之“食而不漱”,并嘱其以“苦参汤”漱口而愈。

公元1624年,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更是很科学地指出:“每于饭后必漱,则齿至老坚白不坏。

”强调要在每次进食后及时漱口,保持牙齿清洁和口气清新。

牙签
现代人习惯用牙签剔牙,清除嵌在牙齿缝里的食物残渣。

在古代,齿木是堪比牙签的洁牙工具。

说明白点,齿木其实就是一种古人用来磨齿刮舌以除去口中污物的小木片。

除了漆树、舍夷树、摩头树、菩提树等几种树木不能用来做齿木,其他各种树枝都可以是齿木的取材,所以齿木是非常易得而流行的口腔清洁用具。

古人用齿木洁牙,很讲究礼仪。

据《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说:“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

若也逼近尊人,宜将左手掩口,用罢擘破,屈而刮舌。

或可别用铜铁作刮舌之篦,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许,一头纤细以剔
断牙,屈而刮舌,勿令伤损。

亦既用罢,即可俱洗,弃之屏处。

凡弃齿木,若口中吐水,及以洟唾,皆须弹指经三,或时謦欬过两,如不尔者,弃便有罪。

”这与我们现代人使用牙签的礼仪,如出一辙。

镶牙
镶牙是弥补牙齿缺损的主要医疗措施,既恢复了牙齿功能,也有助美容,许多人认为很现代。

其实不然,早在7世纪中叶,我国唐代编纂的世界上第一部官颁药典《新修本草》,就曾载有用白锡、银箔、水银合成银膏,以做牙科充填剂的内容,表明那时已开展了镶牙这项技术。

以合金材料镶补牙齿,直到19世纪初才开始在西方国家使用,比我国落后了1000多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