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中西医结合2
中西医结合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中西医结合是一种综合利用中医与西医的理论与方法的医学模式。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中医的关注与认可的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
下面是一篇中西医结合的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供您参考:
1. 引言
-简要介绍中西医结合的背景和意义。
-阐述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和原则。
2. 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
-介绍中医和西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分析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异同与互补关系。
3. 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
-介绍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列举具体的案例和实践经验,以说明中西医结合的疗效。
4.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进展
-综述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情况。
-归纳总结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和取得的进展。
5.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与挑战
-分析中西医结合相较于传统医学的优势。
-探讨中西医结合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6. 结论
-总结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意义和前景。
-展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向。
以上是一篇完整的中西医结合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领域进行调整和扩展。
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2)

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2)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篇3浅谈中西医临床医学发展策略摘要:中西医临床专业长期面临时间短,学科任务重,学生负担重的矛盾,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我国该专业教育的现状和“5+3”的临床培养模式,结合我校对中西医结合办学的前期研究基础,进一步提出适合我校我院“围绕‘3’、优化‘5’”的发展策略,实现长达8年的院校教育和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最后达到该专业学生具备中医、西医两套本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而切实提高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关键词:“5+3”模式;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教育;临床培养模式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我校在全国医学院校中较早开办的专业。
该专业已经被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具有较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生源和就业情况好,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该专业对我省乃至全国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我校及全国的兄弟院校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长期改革与实践中,该专业也一直面临时间短,学科任务重,学生负担重的矛盾,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5+3”模式下,实现长达8年的院校教育和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最后达到该专业学生具备中医、西医两套本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而切实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岗位胜任力”[1]尚待探索,在此仅将我院“围绕‘3’,优化‘5’”的思考与实践分述于下。
首先我们应当将“5+3”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而非将其作为两个截然分开的时间段来执行,二者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完善人格,增强人生幸福指数这个共同的“1”而设定的。
1紧抓“黄金般”的大学新生阶段化“听基础”为“用基础”大学新生具有其他年级不可比拟的优势:高考成功的喜悦和轻松,对新专业知识强烈的渴望,较为扎实的英文功底和文理基础,对社会及家庭前所未有的热心关注。
因此本阶段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要比例协调、松紧有度、动静相宜。
中西医结合毕业论文

中西医结合毕业论文
题目: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100例高血压患者的观察与分析,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压,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血压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同时也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采用了中医药、针灸、运动干预以及西医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通过对患者的整体管理,综合调理身心,以实现治疗的最佳效果。
通过对100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观察,我们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明显高于单一治疗的效果。
其中,中医药治疗和针灸疗法对于控制血压和缓解症状的效果尤为显著。
同时,配合西医药物治疗和运动干预,能够更好地降低患者的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的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高血压综合治疗方式,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压、改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机制,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
关键词:高血压;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医结合毕业论文范文中西医结合毕业论文文论文参考题目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78例临床疗效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及其实验研究思路: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各种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参麦、榄香烯、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体外肝癌细胞转移相关因子的影响。
方法:统计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省市中医院2000年1月至2004年2月间资料完整的住院病人和部分门诊病人,进行统计学处理。
用MTT法观察三种中药注射液对肝癌细胞BEL-。
题目: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系统评价思路: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易致畸致残,是造成我国人群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本病是以双手和腕关节等小关节受累为主的对称性、持续性多关节炎。
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尽管近年来生物制剂的出现给RA的。
题目: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研究思路:目的:针对部分消化系统肿瘤手术后转移性肝癌(Hepatic Metastasis Carcinoma,HMC)患者“毒、瘀、虚”之病机特点,拟定解毒化瘀为主治原则之复方中药田柴合剂(TC Mixture),结合经皮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HMC的疗效。
方法:将46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后HMC。
题目: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中的评价思路: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的实施效果,分析实施中的各种变异,为建立方便可行、符合实际的临床路径提供依据,以便规该类患者的医护诊疗流程,最终达到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的目的。
方法:1.制订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表;2.以2008年1月1日至。
题目: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思路: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种可侵犯中轴关节的慢性进展性风湿性疾病,主要侵犯中轴关节,导致疼痛、晨僵,并可渐进发展到关节强直。
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的影响论文(共2篇)

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的影响论文(共2篇)文章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尤其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成为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主流治疗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定义、中西医结合治疗存在的问题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对疾病治疗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指中医和西医两种不同的医疗模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疾病治疗方式。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综合利用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特别是在一些复杂的疾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很大的优势。
但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由于中西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不同,中西医结合治疗需要进行相应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对中医和西医实践经验的适应性调整,否则极有可能对治疗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总体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对疾病治疗的影响是积极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充分利用中西医的优势,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
例如,在某些疾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充分调动患者的自我免疫力,从而更快速有效的消除疾病。
但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如果医生、患者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知识和理解不足,很可能会导致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对于医生和患者,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定义和问题,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对疾病治疗的影响进行探讨,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加深入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并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质量,这对于疾病治疗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文章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而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则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因此,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的探讨和研究十分必要。
本文将从医生素养、患者意识、治疗环境等方面来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的影响因素。
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以及展望论文(共3篇)

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以及展望论文(共3篇)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的一种综合医疗方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西医结合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本文将分别从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及其展望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1. 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的一种综合医疗方式。
近年来,我国医学界积极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传统中药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有效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同时,在针灸、按摩、膏药等中医理疗方面,中西医结合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2. 药物研究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众所周知,中药与西药的副作用不同,中药使用安全性更高。
同时,中药的复方也能增强疗效。
因此,中药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几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探索了中草药的抗癌、抗病毒、抗炎等效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中西医结合的展望1. 医学院校的培养在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医学院校也应该适应市场需求进行相应改革。
即从传统的西医教育,逐步向中西医结合教育过渡。
这样有助于培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医学人才,有力推进中西医结合进一步发展。
2. 临床诊疗的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本质是将传统中西医学的优势相结合。
但是,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疗研究仍需大力推进,以支持临床医师在诊疗中的应用。
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发掘中西医结合在某些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其疗效。
3. 技术创新技术是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数字化医学是较有潜力的一类技术。
数字化医学能够将病人数据可视化,然后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在诊断上帮助医生作出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
同时,还能利用这些数据以推进基因研究、药物研究等方面的创新。
总之,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医疗效果,更是推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融合。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多样性以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加之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等因素,促使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篇1试谈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护理对痛风病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接诊的56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下,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满意度较高。
结论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在临床上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痛风;中西医护理;临床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多样性以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加之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等因素,促使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痛风是由于机体长期代谢紊乱,引起尿酸增高,从而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
痛风的主要特征是尿酸增高、特征性关节炎反复的发作,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关节的活动或出现畸形、痛风性肾病。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痛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主要是由于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
其外因是由于饮酒过量损伤了脾胃造成脾的代谢障碍;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和脾气虚弱,亦可由其他疾病内耗所致脾气虚弱或劳倦、饮食、情志所伤[1]。
中医认为痛风多见于中老年和肥胖人群,中老年脏腑功能渐衰,加之肥胖多痰多湿,痰湿重浊,同时又过食滋腻厚味,从而出现痰浊流窜经络,阻滞气机,影响代谢,气血运行不畅,使脏腑功能受损。
本文结合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具体的分析其临床护理方法。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41 2.3)岁;观察组14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44±3.3)岁。
中西医毕业论文

中西医毕业论文中西医毕业论文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涵盖了中西医两大体系。
中医和西医各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但在现代医学发展的背景下,中西医的结合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潜力和挑战,以及如何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首先,中西医结合的潜力是巨大的。
中医和西医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和诊断方法,但它们都致力于治疗疾病和保护健康。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注重调理人体的自愈能力;而西医则更注重病因和病理机制,以药物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中西医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其次,中西医结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理论融合的问题。
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体系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是实践中的问题。
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有所不同,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合理运用,确保疗效和安全性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中西医教育的融合。
在医学教育中,应该将中医和西医的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
其次,加强科研和临床实践的交流与合作。
中医和西医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可以相互借鉴,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找到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方式。
最后,加强政策和法规的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提供支持和保障。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医学界、教育界、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才能够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水平,更可以满足人们对健康的全面需求,为构建健康中国作出贡献。
总之,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医和西医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不足,通过结合两者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需要克服理论和实践上的挑战,需要加强教育、科研和政策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撰写日期:2016 年 10 月 23日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治疗方案
腹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称之为泄泻。
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粪质稀薄或如水样。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见症型主要分为四型,分别是:
一脾虚泄泻其主要症状为:大便稀溏,多在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
舌淡苔白,脉缓弱或指纹淡。
主要治疗方法:健脾益气,升提止泻。
我们常用的中成药是:健脾八珍糕。
推拿疗法:推三关,补脾土,补大肠。
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二风寒泄泻其主要症状为: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咽痒咳嗽。
苔薄白、舌质淡,脉浮紧或指纹淡红。
主要治疗方法:疏风散寒,燥湿止泻。
常用的中成药为:藿香正气液、藿香正气散。
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龟尾。
三湿热泄泻其主要症状为:大便泻下急迫,量多次频,呈黄褐稀水或蛋花汤样或夹少许黏液,气味臭,阵发腹痛,烦躁发热,口渴,倦怠乏力,小便短黄,肛门红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
治疗方法:清肠解毒,利湿止泻。
常用中成药:葛根芩连微
丸。
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
四伤食泄泻其主要症状:粪便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嗳气,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治疗方法:消食化滞,运脾和胃。
常用中成药:小儿化食丸、小儿消食口服液。
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风寒泄泻和脾虚泄泻还可以穴位贴敷。
吴茱萸30g 胡椒30粒丁香2g,共研细末,每次1-3g,黄酒调成糊状,敷贴脐部,每日一次。
西医根据病程把腹泻分为:急性腹泻、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
连续病程2周以内称急性腹泻,病程2周—2个月称迁延性腹泻,病程2个月以上称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
1.轻型腹泻: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缺乏,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但一般不超过10次/日,而且量不多,为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粪质不多伴少量黏液。
患儿精神尚好,无全身中毒症状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多在数日痊愈。
2.重型腹泻:多由肠道感染引起。
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还有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体温不升、精神烦躁或嗜睡、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休克。
3.脱水:由于丢失体液和摄入液量不同,导致不同程度(轻、中、重)脱水。
轻度脱水:失水量小于5%,皮肤稍干燥,弹性好,
眼窝凹陷,有眼泪。
中度脱水:失水量5%-10%,皮肤、黏膜明显干燥,弹性差,眼窝明显凹陷,眼泪少。
重度脱水:失水量大于10%,皮肤极度干燥,弹性极差,眼窝深度凹陷,无眼泪,精神淡漠,昏睡或昏迷。
4.酸中毒:患儿可出现精神不振、唇红、呼吸深大、呼出气凉而有丙酮味,但小婴儿症状不典型。
5.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指血清钾小于3.5mmol/L。
缺钾症状: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腹胀,肠鸣音减少或消失,心音低钝,心律失常,心电图出现T波低平、倒置、ST段下移、Q-T间期延长,U波增大。
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指血清钙小于1.85mmol/L,血清镁小于0.58mmol/L。
腹泻患儿进食少,吸收不良,从大便丢失钙、镁,可使体内钙、镁减少,活动性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患儿更多见。
酸中毒纠正后易出现低钙血症症状(手足抽搐和惊厥)。
极少数久泻和营养不良患儿输液后出现手足抽搐或惊厥用钙治疗无效时应考虑
有低镁血症可能。
迁延性腹泻与慢性腹泻病因复杂,感染、过敏、药物因素、免疫缺陷、酶缺陷、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
以急性感染性腹泻未彻底治疗、迁延不愈最为常见。
一急性腹泻的治疗:
1.饮食疗法:应继续进食,预防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营养不良。
有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但不禁水。
食物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
2.液体疗法:
A.口服补液盐。
用法与用量:轻度脱水按50-80ml/kg,中度脱水按80-100ml/kg给予。
少量多次,每5-10分钟口服一次,每次10-15ml,累积损失量在8-12小时内给完。
脱水纠正后,余下量宜用等量温开水稀释后按病情需要口服。
B.静脉补液。
首日补液总量:轻度脱水9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l/kg,重度脱水150-180ml/kg。
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
3.药物治疗:
A.控制感染:水样便腹泻患者多为病毒及非侵袭性细菌所致腹泻,一般不用抗生素。
侵袭性细菌感染应根据临床特点、针对病原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
真菌性肠炎应立即停用原使用的抗生素,根据症状可选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B.肠道微生态疗法。
C.肠黏膜保护剂。
D.避免使用止泻剂。
E.补锌治疗。
二对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的治疗,要积极寻找引起病程迁延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切忌滥用抗生素,避免顽固的肠道群失调。
继续喂养是必要的治疗措施,长时间禁食对机体有害。
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腹泻比单纯运用中医或西医效果更佳。
西药副作用大,采用推拿、脐贴对小儿无副作用。
既简便快
捷,又安全有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