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药学执业药师中药化学考试大纲

中药学执业药师中药化学考试大纲

中药学执业药师中药化学考试大纲
中药学执业药师中药化学考试大纲
导语: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中药化学部分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化学部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
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大类化台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大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方法。

4.一些重要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方法。

5.一些常用中药材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鉴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一些中药材所具有的不良反应和相关的化学成分以及在现阶段的应用与限制情况。

说明:本部分所要求的中药材的选择依据是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page]
[page]
【中药学执业药师中药化学考试大纲】。

专升本考试大纲2023年山西中药化学

专升本考试大纲2023年山西中药化学

专升本考试大纲2023年山西中药化学
**
一、中药化学基本概念
1. 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2.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3.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率、有效成分的含量及质量控制。

二、中药材的化学成分
1. 各类中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

2. 各类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3. 中药材的质量与其化学成分的关系。

三、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1.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及影响因素。

2.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及操作技术。

3. 提取与分离对中药质量的影响。

四、中药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
1. 常见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及鉴定方法。

2. 结构测定对中药质量评价的意义。

五、中药制剂分析
1. 中药制剂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2.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及其制定原则。

3. 中药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

六、常见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分析举例
1. 常见中药材的分析过程及结果解释。

2. 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中药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1.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关系。

2. 不同类型中药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特点。

3. 药理作用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中药化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中药化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中药化学教学大纲(完整版)中药化学教学大纲中药化学教学大纲应该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课程名称:中药化学授课人:张老师课程时长:32学时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中药的成分、结构、性质、提取分离、质量控制等方面。

授课内容:主题1:中药化学概述内容:介绍中药化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和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资源:PPT、教材、案例分析。

评估方法:课堂讨论、作业、考试。

主题2:中药的成分内容:介绍中药中常见的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生物碱类、挥发油类、有机酸类等。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操作。

教学资源:PPT、实验指导书、实验器材。

评估方法:实验报告、考试。

主题3:中药的结构与性质内容:介绍中药中常见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生物活性等。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操作。

教学资源:PPT、实验指导书、实验器材。

评估方法:实验报告、考试。

主题4:中药的提取分离内容:介绍中药中常见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包括溶剂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膜分离法等。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操作。

教学资源:PPT、实验指导书、实验器材。

评估方法:实验报告、考试。

主题5:中药的质量控制内容:介绍中药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标准,包括指纹图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中专医用化学教学大纲中专医用化学教学大纲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医用化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以化学知识为基础,化学原理为指导,为后续课程提供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医用化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今后从事医疗工作打下必要的化学基础。

二、课程学习任务与目标1.掌握医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中药化学大纲

中药化学大纲

《药用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根据学院《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本大纲。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数:课程学分数:适用专业: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药用化学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必修课,职业基础课。

为适应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发展的需要,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四个模块与药学类各专业的实际应用融合在一起,形成药用化学。

本课程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让学生从基础课就与专业相联系、掌握专业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药用化学与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等的关系,理解药用化学对学好其它专业课的重要性,并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为学生学习中药提取分离技术、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中药制剂技术等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得以提升技能,拓宽视野,为学生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药用化学的基本理论素质。

学生应熟悉药用物质的名称、结构、理化性质、生物学功能,并能利用物质的理化性质做物质鉴定;能够掌握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及其在药物鉴定、检验中的实际应用;熟练计算试样含量,学会数据处理和分析评价。

(二)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本专业所需的基本实验技能。

学生应学会溶液配制、物质鉴定、含量测定、化合物的合成等技能;具备化学物质分析、提取、分离、纯化操作和相关设备使用的能力。

(三)态度目标在培养学生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学以做人、学以致知、学以致用、学会合作。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团队精神,从而较快适应医药行业第一线岗位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溶液教学内容:1、溶液浓度2、分散系3、表面活性剂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列举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使用公式正确计算溶液浓度;正确描述分散系,比较并区别各类分散系;说出表面活性物质的性质,列举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中药化学课程是针对中医药专业学生进行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药化学基础知识、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研究方法、中药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药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2. 掌握中药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3. 熟悉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研究方法。

4. 掌握中药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1. 中药化学基础知识a. 中药化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b. 中药的来源和分类c. 中药的药效和副作用d. 中药的制备工艺和贮藏方法2. 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研究方法a.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及其化学结构b. 中药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方法c. 中药质量评价的化学方法3. 中药质量控制a. 中药质量控制的意义和目标b. 中药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c. 中药质量检测的常用仪器和方法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中药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中药化学的基本框架。

2. 实验授课:开展有关中药化学的实验教学,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熟悉中药化学的实验技巧和实验方法。

3.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促使学生思考和探究中药化学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中药化学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 《中药化学》(教材)2. 《中药学原理与应用》(参考书)七、教学资源1. 实验室:提供中药化学相关的实验设备和器材。

2. 电子资源:提供中药化学相关的电子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料。

八、其他备注1. 学生需提前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严格遵守实验安全规定,确保人身安全和实验环境的安全。

以上是关于中药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今后的中医药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药化学学时:126(72/54)学分:7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为中药学专业四年制、中药制药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中药中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概念、基本化学结构及分类、重要理化性质、常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重要类型化学成分(如黄酮、蒽醌等)的波谱特征及结构确定方法,某些常见中药(如麻黄、黄连、洋金花、槐米、黄芩、葛根、秦皮、五味子、大黄、人参、甘草等)所含主要成分的结构类型、重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

为学习后继其它专业课奠定基础,为学生将来从事中药的研究、生产、检验等工作,为实现中药现代化奠定化学成分方面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1学时)掌握中药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熟悉中药化学的作用,了解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5学时)掌握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一般方法;熟悉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研究一般程序及波谱法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了解中药化学成分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6学时)掌握苷类化合物的含义、结构特点、重要理化性质,苷类成分一般提取方法及注意事项;熟悉苷类分类及代表成分,糖的结构与分类,多糖的重要性质和提取方法,苷类化合物结构研究的一般程序及方法;了解糖类的生物活性和分布,苦杏仁苷结构及重要性质。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6学时)掌握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重要性质、提取分离、检识和结构研究方法,大黄所含主要醌类成分的类型和提取分离方法;熟悉醌类化合物的分类,除蒽醌以外的其它醌类化合物的一般性质,丹参所含主要醌类成分的结构类型和提取分离方法;了解醌类化合物的分布、活性;紫草所含主要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及主要性质。

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6学时)掌握香豆素的基本结构、重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波谱特征和结构研究方法,秦皮、五味子所含主要化学成分、结构及理化性质;熟悉苯丙素类化合物的分类,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含义、结构特征、重要性质;了解苯丙素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常见木脂素类型的主要波谱特征,前胡、连翘、细辛所含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

中药化学大纲

中药化学大纲

第一章 绪论一 概述1 中药化学的学科性质: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化学及其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药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的学科。

2 中药化学学习和研究内容:中药化学主要研究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检识和结构鉴定方法。

其次是生物合成途径和必要的化学结构的修饰或改造,以及构效关系等。

3 研究对象本学科主要学习和研究中药、特别是植物来源中药的化学成分。

4 关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是十分复杂的。

某一种中药可能含有几种类型的成分,而每一个类型又可能含有少则几种、多则十几种、几十种化学成分。

一种中药如此,复方中药就更复杂了。

由于生源途径的关系,一种中药中往往存在母核相同、取代基不同的同一类型成分,也有不同类型的成分,例如,中药人参中含有20余种三萜皂苷类成分,它们都有相同或类似的母体,同时人参中又有黄酮类、多糖及挥发油等类成分。

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及多位中药的配伍应用,即构成了中药功效的多样性,是中药常具有多方面功效或多种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举例:大黄中的5种蒽醌苷元成分:苷元名称 R1 R2大黄酸 -COOH H大黄酸 -COOH H大黄素 -CH3 -OH芦荟大黄素 -CH2OH H• 大黄素甲醚 -CH3 -OCH3 • 大黄酚 -CH3 H5 相关概念(1)单体: 即化合物,指具有一定分子量、分子式、理化常数和确定的化学结构式的化学物质 。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且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

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总黄酮等。

(5) 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

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二者的划分也是相对的。

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一些过去被认为是无效成分的化合物,如某些多糖、多肽、蛋白质和油脂类成分等,现已发现它们具有新的生物活性或药效。

中药化学总结知识框架

中药化学总结知识框架

中药化学的内容: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一、中药化学成分简述水溶性成分:有效成分:苷类、生物碱盐、花色素无效成分:鞣质、糖、蛋白质、氨基酸脂溶性成分:有效成分:生物碱、苷元(黄酮、醌类、香豆素、萜类、甾体)挥发油无效成分:叶绿素、树脂、油脂、蜡酸性成分:含羧基-COOH含酚羟基-黄酮类、蒽醌类、香豆素、鞣质碱性成分:生物碱中性成分:萜类、皂苷、强心苷、挥发油二、提取分离方法总论:(一)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的原理:相似相溶(2)溶剂极性大小与分类: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 乙醇< 甲醇< 水(3)溶剂提取方法:浸渍法、煎煮法、渗漉法、回流法、连续回流(二)分离方法1. 根据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1)结晶法:①对结晶溶剂的要求:对纯化成分的溶解度(热大冷小)对共存杂质的溶解度(热冷均大或小)②对结晶纯度的判断:(结晶的形态与色泽);(结晶的熔点与熔距);(色谱法:单个斑点或单峰)(2)沉淀法:①水/醇法:沉淀多糖、蛋白质水杂②醇/水法:沉淀树脂、叶绿素脂杂③碱溶酸沉:分离酸性成分④酸溶碱沉:分离碱性成分2. 根据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比差别进行分离(1)两相萃取法:一相为水,一相为亲脂性有机溶剂(2)分配色谱法:正相色谱——固定相极性>移动相极性载体:硅胶、硅藻土、纤维素粉极性小的成分先洗脱反相色谱——固定相极性<移动相极性载体:Rp-2、Rp-8、Rp-18极性大的成分先洗脱(3)纸色谱法:固定相——滤纸上吸附的水分移动相——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极性小的成分Rf值大(比移值大)3. 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1)物质极性大小的判断——官能团的极性大小和分子量-COOH(酸)>Ar-OH(酚)>R-OH(醇)>R-CHO(醛)> R-CO-R(酮)> R-CO-OR(酯) > R-O-R(醚)>R-H(烃)(2)常见的吸附剂① 硅胶:常用于酸性和中性成分的分离,极性大吸附强② 氧化铝:常用于碱性和中性成分的分离,极性大吸附强③ 活性炭:对非极性化合物吸附强④ 聚酰胺:氢键吸附,可分离酚类、酸类、蒽醌类⑤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原理为选择性吸附和分子筛4. 根据物质的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1)凝胶过滤法:分子筛原理;大分子先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用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根据学院《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本大纲。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数:课程学分数:适用专业: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药用化学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必修课,职业基础课。

为适应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发展的需要,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四个模块与药学类各专业的实际应用融合在一起,形成药用化学。

本课程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让学生从基础课就与专业相联系、掌握专业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药用化学与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等的关系,理解药用化学对学好其它专业课的重要性,并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为学生学习中药提取分离技术、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中药制剂技术等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得以提升技能,拓宽视野,为学生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药用化学的基本理论素质。

学生应熟悉药用物质的名称、结构、理化性质、生物学功能,并能利用物质的理化性质做物质鉴定;能够掌握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及其在药物鉴定、检验中的实际应用;熟练计算试样含量,学会数据处理和分析评价。

(二)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本专业所需的基本实验技能。

学生应学会溶液配制、物质鉴定、含量测定、化合物的合成等技能;具备化学物质分析、提取、分离、纯化操作和相关设备使用的能力。

(三)态度目标在培养学生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学以做人、学以致知、学以致用、学会合作。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团队精神,从而较快适应医药行业第一线岗位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溶液教学内容:1、溶液浓度2、分散系3、表面活性剂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列举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使用公式正确计算溶液浓度;正确描述分散系,比较并区别各类分散系;说出表面活性物质的性质,列举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表面活性物质的性质(二)电解质溶液教学内容:1、酸碱理论2、缓冲溶液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说明酸碱质子理论的内容,应用公式熟练计算溶液的pH值;正确描述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列举缓冲溶液的组成,应用公式计算缓冲溶液的pH值。

教学重点:溶液pH计算、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教学难点:酸碱质子理论(三)定量分析法和酸碱滴定教学内容:1、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和分析处理2、滴定分析法3、酸碱滴定法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定量分析中误差的来源和分类,说明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总结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的方法,按规定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计算、处理、结果分析;列举定量分析中的滴定方式方法、常用术语,把握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解释酸碱滴定的原理,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酸碱指示剂,并使用酸碱滴定法对阿司匹林、硼酸、药用氢氧化钠进行含量测定。

教学重点:误差偏差的表示方法、有效数字、标准溶液配制教学难点: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四)沉淀及重量分析教学内容:1、沉淀滴定法2、重量分析法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总结沉淀滴定法指示终点的方法及滴定液;列举重量分析法的种类。

教学重点:莫尔法、吸附指示剂法教学难点:溶度积(五)氧化还原滴定法教学内容:1、能斯特方程式2、氧化还原滴定法学生能够说出能斯特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用途;列举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种类,说明各种方法的应用,总结高锰酸钾法和碘量法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高锰酸钾法、碘量法教学难点:能斯特方程式(六)配位滴定法教学内容:1、配位化合物2、配位滴定法学生能够根据规则对配位化合物正确命名,列举配位化合物在医药上的应用(抗癌药物顺铂、胰岛素);解释说明配位滴定法的原理,EDTA的配位特性,列举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教学重点:配位化合物命名、EDTA的配位特点、EDTA的配制方法教学难点:配位滴定的原理(七)分光光度法教学内容:1、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2、定量分析方法学生能够描述吸收光谱,说明吸收光谱的作用,使用朗伯-比尔定律;列举定量分析法的分类,能够应用标准曲线法,总结分光光度法在药物检验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朗伯-比尔定律、标准曲线法教学难点:吸收光谱、标准曲线法(八)烃教学内容:1、饱和烃2、不饱和烃3、环烃能识别烷烃的结构,学会烷烃命名并能举一反三,列举重要烷烃的性质和应用:如石油醚作为有机溶剂、石蜡作为中成药密封材料等。

能识别烯烃及炔烃的结构和异构体,如维生素A的结构;学会烯烃、炔烃的命名,列举烯烃的性质:如聚合反应,说明聚合度。

能识别了解萜类化合物,如穿心莲内酯。

能识别脂环烃的结构,列举脂环烃的分类,学会脂环烃的命名并能灵活运用。

能识别芳香烃的结构,学会取代芳烃的命名并能灵活运用,列举重要的芳香烃并说明其性质及应用:如溶剂苯、甲苯、二甲苯、乙苯,抗生素四环素等。

能识别甾类化合物的结构,列举重要的甾类化合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强心苷等。

教学重点:同分异构体、结构式、烃的命名、性质教学难点:烯烃的同分异构体、萜类化合物及甾类化合物的识别、烯烃的加成反应(九)立体异构教学内容:1、偏振光和旋光性2、对映异构举例说明手性药物,如手性药物多巴,说明偏振光和物质的旋光性,使用旋光度和比旋光度计算手性试样含量、对试样进行鉴别。

列举对映异构体的构型表示方法,说明旋光异构体的性质差异。

教学重点:旋光度、比旋光度计算、构型表示方法教学难点:立体异构、构型表示方法(十)卤代烃教学内容:1、卤代烃能识别卤代烃的结构,归纳卤代烃的类型,说出卤代烃的名称。

列举重要卤代烃的性质:如重要溶剂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等。

教学重点:结构式、卤代烃的命名、性质、同分异构体教学难点:消除反应(十一)醇、酚和醚教学内容:1、醇2、酚3、醚识别醇、酚、醚的结构,归纳醇、酚、醚的类型,学会命名。

列举醇、酚、醚的重要性质及应用:如75%乙醇作为外用消毒剂、丙三醇作为溶剂、赋形剂以及润滑剂、苯酚作为消毒剂、乙醚用于提取中草药成分、环氧乙烷高效灭菌剂等。

教学重点:结构式、多元醇的鉴别、酚羟基的鉴别教学难点:醇的脱水反应(十二)醛和酮教学内容:1、醛2、酮识别醛、酮的结构,学会命名并能举一反三。

总结醛酮的性质,并灵活运用进行药物鉴别。

列举重要的醛、酮:如福尔马林、丙酮等。

教学重点:命名、结构式、醛酮的鉴别教学难点:醛酮的鉴别(十三)羧酸及其衍生物和取代酸教学内容:1、羧酸2、羟基酸3、羧酸衍生物识别羧酸、羧酸衍生物及取代酸,总结羧酸、衍生物及取代酸的类型,能够命名。

列举重要的羧酸衍生物:如青霉素G钾盐和钠盐、红霉素等,列举重要的取代酸:如乳酸结构、水杨酸结构、阿司匹林等。

教学重点:结构式、命名、酯化反应、酯的水解教学难点:酯化反应、酯的水解(十四)含氮有机化合物教学内容:1、硝基化合物2、胺识别硝基化合物和胺类化合物,总结硝基化合物及胺类化合物的类型,能够命名。

列举重要硝基化合物,列举重要的胺及其应用:如盐酸普鲁卡因针剂。

学会胺的鉴别,举一反三鉴别胺类药物。

学习重氮化反应,及其在芳胺药物含量测定方面的应用—亚硝酸钠法。

教学重点:结构式、命名、胺的碱性、胺的鉴别教学难点:重氮化反应(十五)杂环化合物教学内容:1、杂环化合物2、生物碱识别杂环化合物和稠杂环化合物的结构,总结杂环化合物的类型,能够对简单杂环命名。

列举重要的药用杂环化合物:如五元杂环化合物——吡唑酮类药物、六元杂环化合物——烟酸、烟酰胺。

列举重要的生物碱及其性质。

教学重点:单杂环结构式教学难点:命名(十六)糖、脂、蛋白质与核酸教学内容:1、糖2、脂3、蛋白质4、核酸总结糖的分类,识别单糖的结构,学会糖的鉴别方法,说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

列举重要单糖的生理功能,总结葡萄糖的代谢类型及代谢产物,解释说明三羧酸循环。

总结脂类及其生理功能,列举重要脂类物质:如不饱和脂肪酸、磷脂类药物、胆固醇等。

总结氨基酸的通式,列举常见氨基酸及氨基酸药物:如谷氨酸、赖氨酸等,利用氨基酸的特性(两性电离和等电点、成肽反应、茚三酮反应)对氨基酸进行鉴别。

总结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列举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如胰高血糖果素、胸腺肽、胰岛素等。

归纳酶促反应的特点及酶促反应速率影响因素,列举酶类药物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如助消化酶、消炎酶、心血管疾病治疗酶、抗肿瘤酶。

总结维生素的类型,列举常见的维生素及缺乏症。

总结核酸大分子的组成,识别核苷酸的结构,认识核酸的一级结构,认识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列举RNA的种类与功能。

总结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

教学重点:糖的鉴别、三羧酸循环、氨基酸的通式、氨基酸及蛋白质的两性、茚三酮反应、酶促反应的特点、蛋白质的变性教学难点:单糖的结构、三羧酸循环、等电点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一)天平称量练习和溶液配制实验1、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说出常用实验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学会托盘天平、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够使用直接称量法、固定质量称量法、减量称量法准确称量固体样品;学会溶液的配制和稀释;学会使用容量瓶,达到准确配制试液的技能。

2、主要仪器设备托盘天平(1台)、电子天平(1台)、分析天平(1台)、烧杯(1个)、量筒(1个)、容量瓶(1个)等(二)缓冲溶液的配制及pH计的使用实验1、教学要求:学生能根据公式配制缓冲溶液;学会pH计的校正、测定溶液酸度,达到使用pH计测定试液的pH值的技能。

2、主要仪器设备pH计(1台)等(三)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实验1、教学要求:应用间接法配制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学会用草酸标定氢氧化钠和判断滴定终点,学会碱式滴定管的验漏、排气泡、调液面、滴定、读数方法;使用移液管取液体;学习定量分析中的平行试验,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应用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评价的能力。

2、主要仪器设备碱式滴定管(1支)、锥形瓶(3个)、电子分析天平(1台)等(四)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实验1、教学要求:应用间接法配制盐酸标准溶液,学会用碳酸钠标定盐酸和判断滴定终点,学会酸式滴定管的验漏、排气泡、调液面、滴定、读数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评价的能力。

2、主要仪器设备酸式滴定管(1支)、锥形瓶(3个)、电子分析天平(1台)等(五)生理盐水的配制与含量测定实验1、教学要求:概括生理盐水配制的过程;掌握溶解、沉淀、蒸发、浓缩、结晶、干燥等基本操作技能,学会粗盐的提纯及检验及生理盐水的配制;解释吸附指示剂测定生理盐水的原理及方法,应用吸附指示剂法测定生理盐水的含量。

2、主要仪器设备漏斗(1个)、蒸发皿(1个)、酒精灯(1个)、棕色酸式滴定管(1支)、托盘天平(1台)、电子分析天平(1台)、量筒等(六)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1、教学要求:区别直接碘量法与间接碘量法;说明直接碘量法的应用对象;学会碘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把握直接碘量法的操作要点;学会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