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习题-第三章作业
(完整word版)第三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习题与答案一、判断题1.(√)网络节点和链路的几何图形就是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网络单元的地理分布和互联关系的几何构型。
2。
( ×)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其信道访问技术、网络性能、设备开销等基本相同,适合相同场合.3。
(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是指资源子网的拓扑结构。
4。
(√)总线型拓扑结构的网络结构简单、扩展容易,网络中的任何结点的故障都不会造成全网的故障,可靠性较高。
5.( ×)星型网络的中心节点是主节点,具有中继交换和数据处理能力,网络结构简单,建网容易,可靠性好。
6。
( √ )环型网数据传输路径固定,没有路径选择的问题,网络实现简单,适应传输信息量不大的场合,但网络可靠性较差.7.(√)树状网络是分层结构,适用于分级管理和控制系统,除叶节点及其连线外,任一节点或连线的故障均影响其所在支路网络的正常工作。
8。
(√)当网络中各节点连接没有一定规则、地理位置分散,而设计通信线路是主要考虑的因素时,我们通常选用网状网络。
9.( √)总线型拓扑结构分单总线结构和多总线结构,局域网一般采用的是单总线结构。
10.(×)总线型拓扑结构的优点是电缆长度短、可靠性高、故障诊断和隔离容易和实时性强。
11。
(×)星型网络拓扑结构集中控制,简单的访问协议,但电缆长度及安装费用高,故障诊断困难、扩展困难,全网工作依赖于中央节点.12。
( √)环型拓扑结构适合于光纤、网络实时性好,但网络扩展配置因难,故障诊断困难,节点故障则引起全网故障.13.(√)树型拓扑结构易于扩展、故障隔离方便,但对根的依赖性太大,如果根发生故障则全网不能正常工作。
14.(×)网状型拓扑结构是将星型和总线型两种拓扑结构混合起来的一种拓扑结构。
15.( √)网状型拓扑结构的优点是易于扩展、故障的诊断和隔离方便、安装电缆方便。
16。
(√)建立计算机网络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而通信则是实现所有网络功能的基础和关键。
计算机网络 第1-3章 作业答案

第一章概述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17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
(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解:(1)发送时延:ts=107/105=100s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2)发送时延ts =103/109=1µs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结论: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
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就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
1-18 假设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度为2×108m/s.媒体长度L分别为:(1)10cm(网络接口卡)(2)100m(局域网)(3)100km(城域网)(4)5000km(广域网)试计算出当数据率为1Mb/s和10Gb/s时在以上媒体中正在传播的比特数。
解:(1)传播时延=0.1/(2×108)=5×10-101Mb/s:比特数=5×10-10×1×106=5×10-41Gb/s: 比特数=5×10-10×1×109=5×10-1(2)传播时延=100/(2×108)=5×10-71Mb/s:比特数=5×10-7×1×106=5×10-11Gb/s: 比特数=5×10-7×1×109=5×102(3) 传播时延=100000/(2×108)=5×10-41Mb/s:比特数=5×10-4×1×106=5×1021Gb/s: 比特数=5×10-4×1×109=5×105(4) 传播时延=5000000/(2×108)=2.5×10-21Mb/s:比特数=2.5×10-2×1×106=5×1041Gb/s: 比特数=2.5×10-2×1×109=5×1071-19 长度为100字节的应用层数据交给传输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TCP首部。
计算机网络第三章课后习题

第三章课后习题1、考虑在主机A和主机B之间有一条TCP连接。
假设从主机A传送到主机B的TCP报文段具有源端口号x和目的端口号y。
对于从主机B传送到主机A的报文段,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分别是多少?2、描述应用程序开发者为什么可能选择在UDP上运行应用程序而不是在TCP上运行的原因。
3、假定在主机C上的一个进程有一个具有端口号6789的UDP套接字。
假定主机A和主机B都用目的端口号6789向主机C发送一个UDP报文段。
这两台主机的这些报文段在主机C都被描述为相同的套接字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在主机C的该进程将怎样知道源于两台不同主机的这两个报文段?4、在我们的rdt协议中,为什么需要引入序号?5、在我们的rdt协议中,为什么需要引入定时器?6、是非判断题:a. 主机A经过一条TCP连接向主机B发送一个大文件。
假定主机B没有数据发往主机A。
因为主机B不能随数据捎带确认,所以主机B将不向主机A发送确认。
b. 在连接的整个过程中,TCP的rwnd的长度决不会变化。
c. 假设主机A通过一条TCP连接向主机B发送一个大文件。
主机A发送但未被确认的字节数不会超过接收缓存的大小。
d. 假设主机A通过一条TCP连接向主机B发送一个大文件。
如果对于这条连接的一个报文段的序号为m,则对于后继报文段的序号将必然是m+1。
e. TCP报文段在它的首部中有一个rwnd字段。
f. 假定在一条TCP连接中最后的SampleRTT等于1秒,那么对于该连接的TimeoutInterval的当前值必定大于等于1秒。
g. 假设主机A通过一条TCP连接向主机B发送一个序号为38的4个字节的报文段。
在这个相同的报文段中,确认号必定是42。
7、假设主机A通过一条TCP连接向主机B发送两个紧接着的TCP报文段。
第一个报文段的序号为90,第二个报文段序号为110。
a. 第一个报文段中有多少数据?b. 假设第一个报文段丢失而第二个报文段到达主机B。
那么在主机B发往主机A的确认报文中,确认号应该是多少?8、UDP和TCP使用反码来计算它们的检验和。
计算机网络第三章习题

练习题1.下面有关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数据传输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面向连接的网络数据传输快B.无连接的网络数据传输快C.二者速度一样快D.不可判定2.下列关于UDP协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以提供可靠的数据流传输服务B.可以提供面向连接的数据流传输服务C.可以提供无连接的数据报传输服务D.可以提供数据报传输的时延保证3.一个UDP用户数据报首部的十六进制表示为07-33-00-50-00-1C-E3-18。
试求源端口、目的端口、用户数据报的总长度以及数据部分的长度。
4.在停止-等待协议中,当分组出现丢失时,发送端会永远等待下去,解决这种死锁现象的办法是采用()。
A.差错校验B.超时机制C.分组序号D.NAK机制5.在停止-等待协议中,为了解决重复分组的问题,需要采用()。
A.ACK机制B.超时机制C.分组序号D.NAK机制6.一个信道的比特率是4Kbps,传播时延是20毫秒,那么分组的大小在什么范围内时,停止-等待协议才有至少50%的效率。
7.在滑动窗口机制中,发送窗口的大小表示()。
A.发送方可以发送的数据分组的总数B.发送方在本次连接中可以发送的数据分组的总数C.发送方可以发送的未被确认的数据分组的个数D.接收方可以接收的数据分组的个数8.下述关于滑动窗口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发送窗口可以对发送方进行流量控制B.当接收到的数据分组的序号落在接收窗口之外时,接收方会将其丢弃C.只有接收窗口向前滑动时,发送窗口才有可能向前滑动D.以上叙述都正确9.采用回退N协议,接收窗口内的序号为4时接收到正确的5号分组应该()。
A.将窗口滑动到5号B.丢弃5号分组C.将5号分组缓存下来D.将5号分组交给上层处理10.在选择重传协议(SR)中,当分组的序号字段为3比特,且接收窗口与发送窗口尺寸相同时,发送窗口的最大尺寸为()。
A.2 B.4 C.6 D.811.在一个1Mbps的卫星信道(端到端时延为270毫秒)上发送1000比特长的分组,确认总是捎带在数据分组中,分组头很短,使用3位的序列号,对于回退N协议和选择重传协议而言,可以取得的最大信道利用率分别是多少?12.TCP首部16比特的接收窗口字段主要用于实现()。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三章单元测试题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1、下列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A互联网计算机必须是个人计算机B互联网计算机必须是工作站C互联网计算机必须使用TCP/IP协议D互联网计算机在相互通信时必须遵循相同的网络协议2、在星型局域网结构中,连接文件服务器与工作站的设备是()A调制解调器 B交换器 C路由器 D集线器3、在OSI模型中,第N层和其上的N+1层的关系是()A N层为N+1层服务B N+1层将从N层接收的信息增加了一个头C N层利用N+1层提供的服务D N层对N+1层没有任何作用4、下面哪一个不是正确地描述OSI分层网络模型的原因?()A 分层模型增加了复杂性B 分层模型标准化了接口C 分层模型使专业的开发成为可能D 分层模型防止一个区域的网络变化影响另一个区域的网络5、OSI模型的哪一层完成差错报告、网络拓扑结构和流量控制的功能? ()A 物理层B 数据链路层C 传输层D 网络层6、OSI模型中的哪一层建立、维护和管理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 ()A 传输层B 会话层C 表示层D 应用层7、下面哪一个最好地描述了表示层的功能? ()A 完成数据表示和格式化编码功能B 处理差错报告、网络拓扑结构和流量控制功能C 给用户的应用提供网络服务D 定义了电气的、机械的、过程的和功能的规范,这些规范用于激活和维护终端系统间物理链路的工作8、OSI模型的哪一层为用户的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 ()A 传输层B 会话层C 表示层D 应用层9、HTTP是属于()。
A. 电子邮件协议B.网管协议C.WWW协议D.FTP协议10、ICMP是()。
A. 网管协议B.FTP协议 C.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 D. 虚拟网11、IEEE802.3物理层标准中的10BASE-T标准采用的传输介质为。
A.双绞线B.粗同轴电缆C.细同轴电缆 D.光纤12、对于缩写词X.25、ISDN、PSTN和DDN,分别表示的是。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习题与答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习题与答案第一题:计算机网络的概念是什么?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互联起来,通过数据通信传输和共享信息资源的一种技术和体系结构。
答案: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互联起来,通过数据通信传输和共享信息资源的一种技术和体系结构。
第二题: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有哪些?计算机网络可以按照规模和拓扑结构进行分类。
按照规模,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广域网(WAN)、局域网(LAN)和城域网(MAN);按照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总线型、星型、环型和网状型。
答案: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有广域网(WAN)、局域网(LAN)、城域网(MAN),以及总线型、星型、环型和网状型等。
第三题:什么是LAN?它的特点是什么?局域网(LAN)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连接起来的计算机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网络。
LAN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范围较小:局域网通常覆盖的范围相对较小,如企业、学校或者办公楼等;2. 高带宽:由于局域网覆盖范围小,可以使用高速通信介质,带宽较大,传输速度快;3. 低成本:相对于广域网来说,局域网的建设和维护成本较低;4. 高可靠性:局域网通常采用冗余技术,保证了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答案:局域网(LAN)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连接起来的计算机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网络。
它的特点包括范围较小、高带宽、低成本和高可靠性。
第四题:简述计算机网络的三个基本要素。
计算机网络的三个基本要素包括:通信子网、互联设备和网络软件。
1. 通信子网:通信子网是指计算机网络中用于传输数据的物理和逻辑设备,例如网线、交换机、路由器等。
通信子网负责数据的传输和交换。
2. 互联设备:互联设备用于连接各种通信子网,实现计算机网络中不同子网之间的互联。
常见的互联设备有路由器和网桥等。
3. 网络软件:网络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的网络协议、网络管理和应用软件等。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第3章 网络连接设备 单元测试 附答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3章网络连接设备单元测试一、判断1、交换机也叫做HUB,是一种具有多个端口的中继器。
()2、在计算机网络中,交换机、路由器、集线器等设备都属于通信子网的设备。
()3、在网络互联设备中,交换机共享网络带宽。
()4、网桥既可以连接同类型的局域网,又可以连接不同类型的局域网。
()5、中继器、网桥和路由器都是网络互联设备,其中网桥处理的是IP数据报,路由器处理的是MAC帧()二、单选1、用于网络进行互联的设备有( )A、中继器、电话、路由器、网关B、中继器、网卡、调制解调器、网关C、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卡D、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2、局域网的协议标准是以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制定的()作为标准的A、IEEE801B、IEEE802C、IEEE803D、IEEE8043、网卡是一个计算机与()相连的设备。
A、接口B、传输介质C、计算机D、以上都不是4、集线器工作在OSI网络体系结构的()A、传送层B、数据链路层C、网络层D、物理层5、下面网络互联设备中,能提供应用层互联服务的是()A、路由器B、中继器C、网关D、网桥6、计算机上网需要“猫”,它又叫Modem(调制解调器),其作用是()A、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B、数字信号的编码C、模拟信号的放大D、数字信号的整形7、将两个同类局域网(使用相同的网络操作系统)互联,应使用的设备是()A、网卡B、网关C、网桥D、路由器8、在网络中可用于连接异构网络的设备是( )A.中继器B.网桥C.路由器D.网关9、网桥工作在OSI模型的哪一层()A.数据链路层 B.传输层 C.网络层 D.会话层10、下面关于5/4/3 规则的叙述()是错误的A、在该配置中可以使用4个中继器B、整体上最多可以存在5个网段C、2个网段用作连接网段D、4个网段连接PC机11、用一个共享式集线器把几台计算机连接成网,这个网是()A、物理结构是星型连接 , 而逻辑结构是总线型连接B、物理结构是星型连接 , 而逻辑结构也是星型连接C、实质上还是星型结构的连接D、实质上变成网状型结构的连接12、网络层的互联设备是()A、网桥B、交换机C、路由器D、网关13、不同的网络设备和网络互连设备实现的功能不同 , 主要取决于该设备工作在 OSI 的第几层 , 下列哪组设备工作在数据链路层()A.网桥和路由器B.网桥和集线器C.网关和路由器D.网卡和网桥14、下列()是正确的。
计算机网络第3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习题(物理层)一.名词解释1. ______ 基带传输2. ______ 频带传输3. ______ 线路交换4. ______ 数据报5. ______ 虚电路6. ______ 单工通7. ______ 半双工通信8. ______ 全双工通信A. 两台计算机进行通信前,首先要在通信子网中建立实际的物理线路连结的方法。
B. 同一报文中的所有分组可以通过与现在通信子网中建立的传输路径来传输的方法。
C. 在数字通信信道上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方法。
D. 在一条通信线路中信号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送的方法。
E. 在一条通信线路中信号可以双向传送,但一个时间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送的方法。
F. 利用模拟通信信号传输数字信号的方法。
G. 同一报文中的分组可以由不同的传输路径通过通信子网的方法。
H. 在一条通信线路中可以同时双向传输数据的方法。
二.单项选择1.在常用的传输介质中,带宽最宽、信号传输衰减最小、抗干扰能力最强的一类传输介质是_______ :。
A .双绞线B.光缆C. 同轴电缆D. 无线信道2.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频率来表示数字信号1、0的方法叫作_______ 。
A. 绝对调相B. 振幅键控C. 相对调相D. 移频键控3.两台计算机利用电话线路传输数据信号时必备的设备是_______ 。
A. 调制解调器B. 网卡C. 中继器D. 集线器4.哪种数字数据编码方式属于自含时钟编码?_______A. 非归零码B. 脉冲编码C. 曼彻斯特编码D. 二进制编码5.利用载波信号频率的不同来实现电路服用的方法有_______ 。
A. 频分多路复用B. 数据报C. 时分多路复用D. 码分多路复用6.当通信子网采用_______ 方式时,我们首先要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起逻辑连接。
A. 线路连接B. 虚电路C. 数据报D.无线连接7.在ATM技术中,信元作为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它的长度为_______ 。
A. 43BB. 5BC. 48BD. 53B三.判断对错1.在数据传输中,多模光线的性能要优于单模光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网络互联需要解决哪些方面的共同问题?路 网络互联需要解决哪些方面的共同问题? 由器实现的是哪一层互联? 由器实现的是哪一层互联?
答:进行网络互连时,需要解决共同的问题 进行网络互连时, 不同的寻址方案; 有: ①不同的寻址方案; ②不同的最大 分组长度; 不同的网络接入机制; 分组长度; ③不同的网络接入机制; ④ 不同的超时控制; 不同的超时控制; ⑤不同的差错恢复方法 不同的状态报告方法; ; ⑥不同的状态报告方法; ⑦不同的路 由选择技术; ⑧不同的用户接入控制; 由选择技术; 不同的用户接入控制; 不同的服务(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 ⑨不同的服务 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 务);⑩不同的管理与控制方式;等等。
; 不同的管理与控制方式;等等。
• 路由器实现的是第三层 网络层的互联 路由器实现的是第三层-网络层的互联
• 3.2 IP地址分为哪几类?分别是如何定义的?如 地址分为哪几类? 地址分为哪几类 分别是如何定义的? 何识别一个IP地址是属于哪一类 地址是属于哪一类? 何识别一个 地址是属于哪一类? • 答: IP地址分为 地址分为A,B,C,D,E五类。
五类。
地址分为 五类 • IP地址用二进制来表示,每个 地址长 地址用二进制来表示, 地址长32bit; 地址用二进制来表示 每个IP地址长 ; • 分为 段,每段 位,用十进制数字表示,每段数 分为4段 每段8位 用十进制数字表示, 字范围为0~ 字范围为 ~255,段与段之间用句点隔开。
,段与段之间用句点隔开。
• IP地址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网络地址,另一 地址有两部分组成, 地址有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为网络地址, 部分为主机地址。
部分为主机地址。
• A类IP地址由 字节的网络地址和 个字节主机地 地址由1字节的网络地址和 类 地址由 字节的网络地址和3个字节主机地 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 ; 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0”; • B类IP地址由 个字节的网络地址和 个字节的主 地址由2个字节的网络地址和 类 地址由 个字节的网络地址和2个字节的主 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 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0”; ;
• C类地址是由3个字节的网络地址和1个字节的主 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ll0”; • D类地址第一个字节以“lll0”开始,是多点播送 第一个字节以“ 开始, 第一个字节以 开始 地址,用于多目的地信息的传输和备用。
全零( 地址,用于多目的地信息的传输和备用。
全零( “0.0.0.0”)地址对应于当前主机,全“1”地址 )地址对应于当前主机, 地址 (“255.255.255.255”)是当前子网的广播地址 ) 。
• E类地址以“llll0”开始,仅作实验和开发用。
开始, 以 开始 仅作实验和开发用。
• 显然,根据 地址的第一字节前四位,按照定义 显然,根据IP地址的第一字节前四位 地址的第一字节前四位, 很容易判断其类别。
很容易判断其类别。
3.5 TCP和UDP向应用层提供的服务有何差别?互联网上 向应用层提供的服务有何差别? 和 向应用层提供的服务有何差别 的应用绝大部分使用哪一个协议?为什么? 的应用绝大部分使用哪一个协议?为什么? 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流服务, 答:TCP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流服务, 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流服务 提供无连接的数据报交付服务。
而UDP提供无连接的数据报交付服务。
提供无连接的数据报交付服务 互联网上的应用绝大部分使用TCP协议,例如FTP、 协议,例如 互联网上的应用绝大部分使用 协议 、 SMTP 、POP3 、TELNET 、SNMP、 HTTP 等都采用 、 TCP协议,而在网络层,为了实现尽最大努力交付,则以 协议,而在网络层,为了实现尽最大努力交付, 协议 UDP协议为主。
协议为主。
协议为主 因为UDP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协议,没有流量控制机制, 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协议,没有流量控制机制, 因为 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协议 在大型的TCP/IP互联网上运行时会出现各种错误,而互 互联网上运行时会出现各种错误, 在大型的 互联网上运行时会出现各种错误 联网的应用需要提供可靠的数据流服务。
联网的应用需要提供可靠的数据流服务。
3.7 传输层是如何确定最终目的进程的?为什么要 传输层是如何确定最终目的进程的? 定义熟知端口? 定义熟知端口? 答:传输层的TCP和UDP协议通过端口号来确定最 传输层的 和 协议通过端口号来确定最 终目的进程。
终目的进程。
只要服务器开机,运行于服务器的服务程序就必须通过端口 只要服务器开机, 来确定最终目的进程, 来确定最终目的进程,而其他的应用服务仅在客户端运行时 才需要,因此,需要定义一些熟知端口以提高效率。
才需要,因此,需要定义一些熟知端口以提高效率。
3.11 在一个园区网中,设有 ,B两台主机,其IP地址及子 在一个园区网中,设有A, 两台主机 两台主机, 地址及子 网掩码分别如下表所示。
通信时, 网掩码分别如下表所示。
问:A和B通信时,是否需要 和 通信时 是否需要IP 路由转发? 路由转发?
A主机 主机 10.2.1.1 10.2.1.1 10.3.1.200 130.113.64.16 201.222.5.64 B主机 主机 10.3.1.200 10.3.1.200 10.3.1.230 130.113.64.200 201.222.5.200 子网掩码 255.0.0.0 255.255.255.0 255.255.255.0 255.255.0.0 255.255.255.192 IP路由转发 路由转发 不需要
需要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3.12 设有一个如下图所示的大型局域网络,各网段的网络地 设有一个如下图所示的大型局域网络, 址及子网掩码已标在图中。
试写出路由器R1和 的路由表 的路由表, 址及子网掩码已标在图中。
试写出路由器 和R2的路由表, 要求路由表中应包含以下内容:(目的网络地址,子网掩码, :(目的网络地址 要求路由表中应包含以下内容:(目的网络地址,子网掩码, 下一站路由),并尽量使用默认路由简化路由表。
),并尽量使用默认路由简化路由表 下一站路由),并尽量使用默认路由简化路由表。
默认路由 目的网络地址”一项中用“ ”代替, 在“目的网络地址”一项中用“*”代替,直接交付在下一 站路由表项中用“ 表示。
站路由表项中用“-”表示。
10.0.0.1 10 . 10.0.0.0/8 10. R1 20.3.0. 1 20. R4 20. 3.0.0/16 20. 20.3.0. 2 20. 40.0.0.1 40 . 40. 0.0.0/8 40. 20.1.0.2 20. 20.1.0.0/16 20. 20.1.0.1 20. 2.0.1 20. 20. R2 20 . 2.0.2 30.0.0.1 30 . 20. 2.0.0/16 20. R3 30.0.0.0/8 30 .
路由器R1的路由表 路由器 的路由表
目的地址 10.0.0. 0 20.0.1.0 * 子网掩码 255.0.0.0 255.255.0.0 0.0.0.0 下一跳
— —
20.0.1.0
路由器R2的路由表 路由器 的路由表
目的地址 20.1.0.0 20.2.0.0 20.3.0.0 10.0.0.0 30.0.0.0 40.0.0.0 子网掩码 255.255.0.0 255.255.0.0 255.255.0.0 255.0.0.0 255.0.0.0 255.0.0.0 下一跳
— — —
20.1.0.2 20.2.0.2 20.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