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
层序地层学知识点总结

层序地层学(一)、层序1.层序:层序是由不整合面或与其对应的整合面作为边界的、一个相对整合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层序列,是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本地层单元。
2.巨层序或大层序:它是比层序大得多的最高一级层序,可以与旋回层序中的一级旋回对应,包括若干个层序。
在层序地层分级体系中应为一级层序。
3.超层序:超层序是比层序大的二级层序,包括几个层序,一般认为超层序应是比巨层序小比层序大的一类层序,是与二级旋回相对应的二级层序。
4.构造层序:构造层序是以古构造运动界面为边界的一类层序。
构造层序与巨层序或大层序相当,是一级层序。
5.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解释,对地层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一门科学。
6.不整合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7.可容空间:由海平面上升或地壳下沉或这两种作用联合而形成的沉积物可以沉积的空间场所。
指沉积物表面与沉积基准面之间或供沉积物充填的所有空间。
8.海泛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其上下水深明显地急剧变化的一个界面。
初次海泛面:是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是水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最大海泛面:指的是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密集段或下超面,在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大,为划分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界面。
河流平衡剖面:即河流中的沉积基准面,当河床底部与该面重合,沉积作用达到动态平衡,沉积物总量等于水流冲刷掉的物质总量;当河床底部高于该面,向下侵蚀;当河床底部低于该面,发生沉积。
9.全球海平面:全球海平面指一个固定的基准面点,从地心到海表面的测量值。
这个测量值随洋盆和海水的体积变化而发生变化,与局部因素无关10.相对海平面:相对海平面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间的测量值。
11.密集段或凝缩段、缓慢沉积段(condensed section):是由薄层的深海(湖)沉积物所组成的地层,这类沉积物是在准层序逐步向岸推进,而盆地又缺少陆源沉积物的时期沉积的。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可容纳空间(Accomadation)
可容纳空间是指可供沉积的、潜在的沉积 物堆积的空间(Jervey, 1988)。可容纳空间是 海平面升降变化和构造沉降二者的函数。
地震层序 Seismic Sequence
在地震剖面上,顶底以地震反射终止为标志的不连续面 (被解释为不整合面及相关整合面)为界所限定的一套相 关的连续地震反射(被解释为成因相关的地层)。
A relatively conformable succession of reflections on a seismic section, interpreted as genetically related strata; this succession is bounded at its top and base by surfaces of discontinuity marked by reflection terminations and interpreted as unconformities or their correlative conformities.
.
Erosional truncation
isis.ku.dk/kurser
Erosional truncation
isis.ku.dk/kurser
Upper Boundary
Toplap Termination or lapout of strata against an overlying surface mainly as a result of no deposition (sedimentary bypassing) with perhaps only minor erosion (Mitchum, AAPG Memoir 26).
层序地层学剖析课件

在构造地质研究中,层序地层学为研究板块构造、断裂活动和地壳演化等提供了重要的 理论和方法。
05
层序地层学研究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探索
3D打印技术
用于制作层序地层学模型,提高研究效率和可视化效果。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应用于层序地层学数据分析和预测,提高研究精度和预测能力。
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技术
古生物分析
生物化石鉴定
通过化石的形态、属种等特征,确定其生活环境和时代。例如,珊瑚化石通常指 示热带浅海环境,而恐龙蛋则表明恐龙生活在陆地环境。
生物群落分析
通过对化石群落的研究,了解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进一步推断古地理环 境和气候条件。
地球化学分析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通过分析地层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推断沉积环境的化学特 征和物质来源。例如,海相地层中高含量的氯、溴和锶可能 指示海水的影响。
结合多学科方法,深入揭示层序地层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
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完善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深入研究层序地层学的形成机制、演化规律和基本原理,不断完善 理论体系。
层序地层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加强与其他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拓 展研究领域和思路。
层序地层学与全球变化研究
结合全球变化背景,深入探讨层序地层学在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 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体系域层序
由海进和海退过程形成的层序地层,具有明显的 海侵和海退边界。
基准面层序
以基准面升降变化为依据形成的层序地层,具有 明显的基准面变化边界。
03
层序地层的分析方法
沉积环境分析
沉积环境识别
通过地层岩性、颜色、结构和构造等特征,判断地层的沉积环境。例如,深海 沉积通常含有大量生物化石和泥质矿物,而河流沉积则可能含有砾石和砂粒。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根据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有关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地质综和解释的地层学分支。
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准层序:是以一个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面为界、有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准层序组:是指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具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其边界为一个重要的海泛面和与之可对比的面,有时它可以和层序边界一致。
不整合: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沿着这个界面有证据表明存在指示重大沉积间断的陆上侵消截或陆上暴露现象。
缓慢沉积段(凝缩层):指沉积速率很慢(1—10mm/1000a)、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体系域:指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沉积体系:指具有成因联系的、相的三维空间。
海泛面:是一个新老底层的分界面。
他们常常是平整的,仅有米级的地形起伏,但穿过这个界面会有证据表明水深的突然增加。
可容空间:指供沉积物潜在堆积的空间。
相对海平面: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之间的测量值。
准层序:是一层序地层分析中最基本的沉寂单元,是一个一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面为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准层序的边界:是一个海泛面及与之相关的界面。
大多数准层序边界海泛面均存在着深水沉积与浅水沉积的一个截然界面。
准层序沉积特征:是一个向上沉积水体不断变浅的序列,层厚向上增大,生物扰动向上减少,沉积相向上指示水深变浅,三维空间上表现简单的冲刷和变粗的趋势。
准层序形成环境:一个完整准层序的形成是与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密切相关的。
在准层序形成的第一阶段,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大与海平面相对上升速率或海平面处于相对下降阶段。
此时沉积物不断向前推进,较浅水沉积相上覆在相对较深水沉积上,形成自下而上沉积水体由深变浅的准层序沉积序列。
层序地层

绪论一.基本概念.1、含油气沉积盆地组成(Sedementary Basin )1. 概念:是指一定地质历史阶段受构造运动控制,由沉积物沉降堆积而形成的,并在以后的地质历史中有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实体。
2. 组成要素(示意图)3. 研究内容● 时间单元充填序列→地层学(古生物)→层序体 ● 物质组成→沉积物→单元 ● 空间展布→构造地质学● 资源分布→油气地质/煤田地质学4. 沉积层序特征 组成的基本规律● 成层性是指不同时期沉积物(岩)呈现层层叠置组成盆地盖层体。
成层性具有尺度规模之分,大致盆地→纹层 ● 旋回性是指不同尺度的层序体内部结构具有方向性,称层序旋回性。
● 类型:⎪⎩⎪⎨⎧水动力控制旋回沉积环境控制旋回构造控制旋回● 旋回识别—6. 层序及层序体(Sequence and Sequence body )① 层序室指一套成因上相关的,相对整合的,连续的地层序列,以不整合或不整合相应的整合为界。
由成因地层界面控制的地质实体称层序体。
7. 沉积相、沉积体系、沉积体系域 ① 沉积相(Sedimentary faces )●s 是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总和。
沉积环境是指在物理上、化学上、生物上分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球表面。
物理上:介质动力(水、气、冰川等) 化学上:介质PH 、EH 、盐度) 生物上:动植物分布 ●s 相带类型:相—亚相—微相—微微相② 沉积体系(Sedimentary System )Fisher(1967) 定义:在沉积环境及沉积过程方面有成因联系的三维岩相组合。
③ 沉积体系域(System tract)Fisher(1967): 是指有内在联系的周期性沉积体系组合,每一个体系域都与特定的海平面升降曲线有关。
2.沉积可容空间是指可供潜在沉积堆积的空间或系指沉积物充填到海湖平面为止的盆地可容的多少沉积物。
基准面是指沉积物表面与沉积基准面之间可供沉积物充填的所有空间。
地层学——层序地层概念简介

地层学——层序地层概念简介译者:王立群层序地层学是试尝关联相对海平面变化到沉积层的一门地质学方面的相对较新的分支。
该方法的基础是根据等时界面的识别进行地层作图(例如:地下不整合面、最大洪泛面),因此其基本点是放在年代地层框架上。
层序地层学是校正只强调岩性特征相似性而没有时间意义的岩性地层学方法的最好选择。
名称中的“层序”涉及旋回沉积,而术语中的“地层学”涉及如下地质过程:1、沉积物形成的地质过程。
2、透过地球表面的时空,这些沉积物如何变化的过程。
目录:1、重要的界面1—1、层序界面1—2、准层序界面2、准层序和准层序组的类型3、地质时期的海平面4、经济意义5、参考文献1、重要的界面1—1、层序界面层序边界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界面。
层序边界被定义为不整合面或与其相关的整合面。
多期河流砂岩体常常充填与层序边界相关联的海平面下降形成的深切河谷。
层序边界上的深切河谷在侧向上可与河间地区,形成于深切河谷边缘的古土壤相对比。
河谷充填在成因上与先期形成的下覆沉积系统无关。
根据多期砂岩沉积的其它类型有四种区别深切河谷充填的标准:1、比河谷内单河道侵蚀面分布更广泛的高侵面,在区域上可广泛对比。
2、在与下覆地层单元相对比时,相组合反映出盆地在岩相上向前移动。
3、河谷侵蚀面侵蚀掉前期形成的体系域并且在海岸产生时间间隔。
4、增加的河道充填和向上变细的剖面或反映增加可容空间的河流系统特征的变化。
和深切河谷相关的砂岩体是良好的储集层。
目前在这些岩体的对比和分布研究上还存在问题。
层序地层学原理和重要界面的识别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1—2、准层序界面次要的界面是准层序界面,不过也有人建议描述准层序边界的洪泛面与层序边界相比在侧向上分布更为广泛。
这是因为海岸平原与内陆架相比其倾斜度低的原因。
准层序边界可以用界面上的物理和化学属性的差别相区别,它们是:地层水的含盐度、碳氢化合物的性质、孔隙度、压缩速率和矿物学特征。
准层序边界不阻止油气的聚集,但是它可以抑制储层垂向上的联系。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地层学的一个分支,是根据地震、钻井和露头资料进行地层分布型式、沉积环境和岩相综合解释的一门科学。
人们发现,在同一时期的、情况各异的许多沉积盆地内发育着的地层形式,说明存在着一种有效的全球控制因素,这种因素即是全球海平面变化。
P.R.Vail等(1977)曾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大多数地表地质学家普遍见到的旋回性沉积作用基本上或完全受全球范围的海平面升降变化的控制。
层序地层学的产生起源于Mac Jeryey在70年代后期的研究成果,他在数学上模拟和定量表示了产生全球旋回曲线的海平面、构造沉降和物源供给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项工作显示出层序地层学以统一思想对地层学和盆地演化进行研究所产生的巨大潜力。
然而,层序地层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形成于80年代后期,是由P.R.Vail、J.B.Samgree和J.C.Van Wagoner等学者提出并完善的。
P.R.Vail等(1987)提出的层序地层学概念及其有关沉积模式,是以海洋环境为背景,针对被动大陆边缘提出的。
层序地层学的核心部分是研究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对沉积作用的控制。
包括对大陆边缘碎屑沉积作用的控制和对大陆边缘碳酸盐沉积作用的控制。
层序及其内部组成部分体系域是全球海平面升降、地壳沉降以及沉积物供给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全球海平面升降和构造沉降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海平面的相对变化。
在全球海平面升降的控制下,海平面的相对变化速度是碎屑沉积地层型式和岩相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在长期构造运动的背景下,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控制碳酸盐沉积地层型式和岩相分布。
根据上述这些相互作用可以建立沉积模式,用以检验人们的认识,预测沉积地层关系和岩相,进行全球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地层间的对比。
因此,层序地层学是从四维时空上来认识沉积记录,并将其和全球海平面的周期性变化联系起来,认为沉积记录是全球海平面变化与地壳沉降和沉积物供给的函数,从而增强了全球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地层间的可对比性和沉积相的可预测性,将沉积学和地层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指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以及可与之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有成因联系并具旋回性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格架内的岩石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
它是于80 年代晚期在地震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层序地层学作为一种地学理论已在地质学界得到广泛承认;而作为一种新的勘探方法,已被世界各大石油公司采用。
在我国,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也已广泛展开,并取得了一批学术成果。
理论体系层序1. 基本层序:层序是由不整合面或其对应的整合面限定的一组相对整合的、具有成因联系的地层序列。
层序也称基本层序、沉积层序,也称为“三级层序”。
2. 巨层序或大层序:其与旋回层序中的一级旋回对应,包括若干个层序。
在层序地层分级体系中为一级层序。
3. 超层序:超层序是比层序大的且与二级旋回相对应的二级层序。
4. 构造层序:构造层序是以古构造运动界面为边界的一类层序,与巨层序或大层序相当,是一级层序。
5. 亚层序:是比层序小,比小层序大的层序。
但这一级层序一般不单独划出,有时与小层序级别相当。
6. 小(准)层序和小层序组:小层序是由海泛面及其对应面所限定的一组相对连续的、有成因联系的层和层组。
在层序中的特殊位置上,小层序可能要么上面、要么下面被层序界面所限定。
体系域体系域是同时期各沉积体系(如河流、三角洲、斜坡等)形成的沉积序列总和,是组成层序的基本单元。
体系域以整合或不整合面为界,由成因上相联系的相对整合的地层组成 [3]。
盆底扇盆底扇是在低的斜坡和盆底沉积的以海底扇为特征的低水位体系域的一部分。
扇的形成与峡谷侵蚀到斜坡和河谷下切至大陆架有关。
硅质碎屑沉积物通过河谷和峡谷穿过斜坡和大陆架形成盆底扇。
斜坡扇斜坡扇是由浊积有堤水道和越岸沉积物组成的扇状体,盖在盆底扇上且被上覆的低水位楔下超形成的。
正常海退地层叠置样式以进积和加积为特征,由滨线处负可容纳空间造成的,沉积物供给速率大于可容纳空间的增长速率,在基准面处于低位和高位时都可以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地震地层学阶段(75—90) 覆盖区油气勘探的需要,希望由地震信息为主体,含少许钻井和测井信息揭示覆盖
区地下地质体及覆盖地区的分布。
地质家与地球物理家合作形成—边缘学科,地震地层学。 ① Puter . R.Vail (1977):AAPG 第 26 集,地震地层学及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Exxon 石油公司,墨西哥湾盆地 ② Brown (1980) . 巴西盆地和北海盆地。 ③ 我国:徐坯大(1980)全文翻译
绪论
一.基本概念.
1、含油气沉积盆地组成(Sedementary Basin) 1. 概念:是指一定地质历史阶段受构造运动控制,由沉积物沉降堆积而形成的,并在以
后的地质历史中有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实体。 2. 组成要素(示意图) 3. 研究内容
● 时间单元充填序列 → 地层学(古生物) → 层序体 ● 物质组成 → 沉积物 → 单元 ● 空间展布 → 构造地质学 ● 资源分布 → 油气地质/煤田地质学
⎧气候纹层理面 岩性差异界面 ⎪⎨岩性粒度
⎪⎩冲刷界面
三 控制层序体形成要素分析
1.构造沉降(沉降速度V沉降) ① 界面—时间连续性,界面性质—层序识别 ② 沉积空间大小(沉积厚度)—层序体规模 ③ 物缘类型及数量—层序体内部结构
2.海平面升降(层序时期及边界) ● 海平面上升(内部结构) ① 海平面稳定 ② 海平面下降
△ Sub+△E-△D=△S ①
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对①式两边对时间微分
ds dt
=
dsub dt + dE dt
− dD dt …
②
↓
古水深,V 沉积=V 沉降+( dE − dD ) dD dT
对式②每个变量都有一个地质求解方法,给出各自参数可建立层序体形成的定量方程。
此方程可说明层序体形成控制因素:沉降幅度,海平面变化和古水深 → 古沉积可容空
① 消除了地层学中长期存在的年代地层与岩石地层单位及生物地层单位的三重 命名的混乱现象。地震反射近似于等时界面,为全球性地层单元划分对此提供 了有利的工具,层序地层学有可能提供一个全球统一的地层学的概念。
② 首次提出全球统一的或因地层划分方案,给出了成因年代表 ③ 建立了地层分布的成因模式,提出了成因上有联系的一套地层模式,每个层序
温暖型
寒冷型
潮湿型
炎热—潮湿型
温暖—潮湿型
寒冷—潮湿型
湿润型
炎热—湿润型
温暖—湿润型
寒冷—湿润型
干旱型
炎热—干旱型
温暖—干旱型
寒冷—干旱型
2)湖盆类型— A.闭流盆地:是指注入湖盆水量小于蒸发量及地下渗流量之和,湖平面的位置常低于盆 地最低盆地渗出的面积。
B.敝流盆地:是当注入湖盆的水量大于蒸发量和地下渗流量之和,湖平面维持在与湖盆 的最底溢出口的高程上,多余水则通过泻水道流出。
3)气候对层序的控制
● 干旱—潮湿变化,注入量>蒸发量,古水深增加,沉积可容空间↗,闭流量 → 敞
流量
● 潮湿—干旱,注入量<蒸发量,古水深↘,可容空间↘,敞流盆地 → 闭流盆地。
● 控制层序体规模,面积影响内部形态
结果:
5.综合要素 如上所述,各要素均对层序体形成类型及规模大小的影响,盆地沉降速度,海平面升
间沉积速率
二 层序地层形成控制因素
⎧层序界面(时间界面) 层序 ⎩⎨层虚实体(沉积旋回体)
(一) 层序体形成机制
1. 层序体形成的变量要素 2. 层序体形成的过程定量方程
3. 层序体类型: 按沉积组合⎩⎨⎧按按沉沉积积组韵合律::进正积、、反退、积交、互加、积均质组合
(二) 层序界面形成机制 1.具剥蚀间断界面(时间不连续) ① 构造抬生形成剥蚀间断 ② 基准面以上不稳定剥蚀间断:剥蚀不整合(顶超) 2.无剥蚀沉积间断界面(时间不连续) ② 欠补偿面(饥饿面)(沉积物位于基准面以下) ③ 超补偿面 3.沉积界面(时间连续界面) ① 初始湖(海)泛面 ② 最大湖(海)泛面 ③ 一般湖(海)泛面
陆相断陷盆地地震地层学 3.层序地层学发展阶段(87—至今)
P.R.Vail &Wagoner (1987): AAPG 年会,发表专辑,明确提出层序地层学。 1988.Jc..wagoner.主编:SEPM 层序地层学特刊。
P.R..Vail 及 J.B.Sagree 主编:层序地层学手册和层序地层学基础。 1992.(美)C。K 威尔格斯,撰写一部:层序地层学原理,即(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 标志着层序地层学已经成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受到学者门的高度评价和重视。
B:沉积可容空间变化速率(VD) S是指单位时间沉积可容空间增大或减少的体积,可容空降的大小。Vs和VD与层序形 成关系。
2)地层基准面原理 3)体积划分原理 Vs>VD 海湖盆地相对收缩,沉积可容空间随时间而减少,形成水退进积型层序体。 Vs= VD ;盆地处于补偿期,湖水面稳定,沉积基准面基本保持不变,易形成加积式层 序体;
① 层序成因类型
② 层序时空展布
③ 层序体分布与油气关系
二. 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及流程
1.研究流程及内容 图
⎧1)露头层序划分
2.研究方法:
⎪⎪2)钻井层序划分 ⎪⎨3)地震分析
⎪⎩4)综合分析
三. 现状及进展史
层序地层学是在近几年从地震地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边缘)。主要从层序
形成及分布出发的是全球范围内的精度层序对比及解释。被誉为继‘极地构造学说’又一次
8.地震地层学(Seismic Stratigraphy) 是指用地震反射剖面资料和地质资料研究地层的沉积环境,岩相分布和地质发展史,
划分生储盖及含油气圈闭的学科。
9.层序地层学 Sequence stratigraphy) 是地层学分支,它研究在不同的海(湖)平面升降旋回(低水位期、海进期、高水
位期)中沉积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沉积层序。
80—90 年,全国油气勘探掀起了地震地层学热,力图应用此套理论和方法寻找更 多油气(地层)藏。
徐坯大:理论及学科的应用及推广宣传,整个渤海开展大港如华北油田地震地层学。 杨云岭(胜利):东营凹陷三角洲相地震地层学研究取得成功。 袁柄衡(物探局):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地震地层学总结,给出了实例。 张厚福 张万选(石大):中国陆相断陷盆地地震地层学研究。
⎪⎩3)一般湖泛面
3.沉积物供给(无剥蚀间断面) 1)欠补偿型:Vs<VD (无剥蚀间断) 2)补偿型:Vs≈VD (整合) 3)超补偿型:Vs<VD(无剥蚀间断面)
① 层序室指一套成因上相关的,相对整合的,连续的地层序列,以不整合或不整合相 应的整合为界。由成因地层界面控制的地质实体称层序体。
7. 沉积相、沉积体系、沉积体系域 ① 沉积相(Sedimentary faces) ●s 是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总和。沉积环境是指在物理上、化学
上、生物上分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球表面。 物理上:介质动力(水、气、冰川等) 化学上:介质 PH、EH、盐度) 生物上:动植物分布 ●s 相带类型: 相—亚相—微相—微微相
Vs> VD; 盆地处于欠补偿期状态,湖盆点体表现为可容空间增加,湖(海)水扩张, 易形成水进的退积式层序体。
二 层序界面形成原理
① 剥蚀间断面(不整合)②无剥蚀间断面 ③沉积界面构造应力场转换 1.构造运动(升降)
角度不整合
时间不连续界面—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
剥蚀间断面 2.海(湖)平面升降
⎧1)初始湖泛面:时间连续 整和界面 ⎪⎨2)最大湖泛面:时间连续
5.沉积带(Depositional Episode) 是指一个时间单元,它被定义为两个最大洪水事件之间的时间区间。
在盆地达到最大水进期,岸线迁移到最靠近陆地方向,盆地方处于被缓慢的沉积或
无沉积状态,形成沉积间断面。是一个时间界面,因此一个沉积带就是一个从一个最大水进
期到下一个水进期的相对水平面升降变化的旋回。
都包括 3 个体系域类型:低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或陆架边缘 体系域、这是层序地层学的核心。 ④ 提高了地质学家的预测能力,包括理论预测和实际预测: 理论预测:通过全球海平面变化,预测尚未钻探地层时代,预测某些应用的体 系域及展布。 实际预测:通过体系域及岩相分布规律,预测有利油气成藏条件。 ⑤ 把地球科学研究从定性推向定量 4.层序地层学发展趋势 问世以来,全球兴起层序地层学热,文章层出不穷,AAPG.91 年起每期必有一篇文 章 ① 层序地层学应用范围由简单大型海相盆地深入到小型地质构造复杂的小盆地 ② 由海相扩大到陆相,主要是湖相 ③ 层序地单元由层序扩大到岩层组及纹层,即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④ 层序成因模式由单一海平面控制的三种基本模式到多因素控制的成因模式 ⑤ 定性分析向定量发展
③ 古水深(D) 是指沉积物顶面与海平面沉积基准面(海平、湖平、均衡)的高差,反映沉积可容空间
的大小
④ 沉积物(岩)厚度(S)
是止不同时期沉积物厚度的大小,反映供给量
沉积物供给 Vs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沉积物厚度V沉 ⑤ 沉积过程定量方程
△ Sub+S1+△E=S2+D2
△ Sub+(S2-S1)+ △E=D2-D1
② 沉积体系(Sedimentary System) Fisher(1967) 定义:在沉积环境及沉积过程方面有成因联系的三维岩相组合。
③ 沉积体系域(System tract) Fisher(1967): 是指有内在联系的周期性沉积体系组合,每一个体系域都与特定的海
平面升降曲线有关。 2.沉积可容空间 是指可供潜在沉积堆积的空间或系指沉积物充填到海湖平面为止的盆地可容的多少
沉积物。
基准面是指沉积物表面与沉积基准面之间可供沉积物充填的所有空间。
3.沉积基准面 是指沉积物堆积的上限面,其上保存不了沉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