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有感:文化的力量

合集下载

读《文化苦旅》有感900字

读《文化苦旅》有感900字

读《文化苦旅》有感900字栏目作者特地为你收集整理“读《文化苦旅》有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文档的书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沟通障碍,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看内容。

内容的结构和思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读《文化苦旅》有感篇1读过余秋雨先生的很多本著作,但令我最深刻的还是这本《文化苦旅》,在老先生笔下的每一个文字都有灵魂,很真实,真实到彷佛你就是文中的人物,在经历着文中的年代。

第一次打开这本书,就被里面的文字深深吸引,从敦煌莫高窟走进去,跟着老先生一起感受文化的伟大,感受着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气息,那种庄严神圣感荡漾在心中,仿佛在抚摸一个初生的婴儿,但同时也很伤感,因为我们的私欲、我们的无知,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去破坏这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可惜、悲愤、气恼的情绪无处安置。

莫高窟,它是一千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这生命里蕴藏了我们所有的信仰,我们要虔诚的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

从莫高窟开始,跟着老先生一起畅游了阳关雪、白帝城、都江堰等等历史著名圣地,感受着那个年代的繁华,联想着当时文人墨客的集会,你的心中似有庞大的力量推动着你,向前,一直向前,去看,去听,去感受,那些古诗词里面的场景就这样呈现在你的眼底,很美,很惬意,一场文化的盛宴在你心中种了蛊,客观可叹。

一本书,出神入化的讲解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探索了千秋百代历史的更迭,囊括了中华大地的人文山水,在你没时间出去走走的日子里,我想你应该去读读这本书,给自己心灵上来一次洗礼。

读《文化苦旅》有感篇2文化之旅苦在哪里?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阅读了本书的文字,希冀书中给予我清晰的解答,跟着作者余秋雨的文字,我随着他来了一场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灵魂的丰富旅行。

从道士塔、莫高窟、阳关、洞庭湖、庐山、都江堰、三峡、柳侯祠等多处名胜中,领略了许多神奇的自然山川风光,也与中国文化来了一场邂逅。

夕阳下朔风凛冽的塔群,它藏着无言的悲愤,源于一个时期愚弄的人们对文化瑰宝的忽视因而造成的遗憾,王圆箓“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文化苦旅》阅读心得体会有感6篇

《文化苦旅》阅读心得体会有感6篇

《文化苦旅》阅读心得体会有感6篇《文化苦旅》阅读心得体会有感 (1) 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闻,但一直没有接触过。

我很少看电视,这次去河北与同去的大姐住一间,她一直在看青歌赛的节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几期的比赛节目,比赛中有文化知识的考试,评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题都是一些常识、专业性的知识,考题本身并不复杂,而与考题有关的相关知识的连接,余秋雨先生解读的非常到位,可见他渊博的知识,他对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判,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头有他的《文化苦旅》一书,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翻阅了一遍,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

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

天一阁的藏书曾令他迷惑,而终于有一天显现了藏书的社会意义。

而西湖终究是文人们心中的一个飘渺的梦境,只能意会,无法用文字解读。

中国文化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流经祖国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

文化是内化于心的一种精神财富,在有华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国文化的延传,漂泊海外的华人们可以把原始的巨树当成神庙,供奉着“大公伯”,然后进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着他们。

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辈子也无法挥去。

960万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绽放着,包容和开放的海派文化,亲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浓郁思乡情结的华人文化。

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我只能用心去细细体味。

《文化苦旅》阅读心得体会有感 (2) 还记得初读这本书时,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作者的下笔如有神,而是小叙中所说的对我来说,《文化苦旅》就是这个外出的浪子,成了一具无主的稻草人,成了一个废弃的箭靶子,破破烂烂地歪斜在田野间,连乌鸦、田鼠都不愿意多看他一眼”,还有“看来,浪子未死,气场未绝,就像笔记中的那个浪子,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犹健,我离开门缝,许久无语,委屈你了,孩子。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5篇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5篇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5篇《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1从翻来这本书第一章开始,我就有感觉,这将会是一趟长途跋涉,是目光和灵魂在书中的跋涉,是思想和视野的一次开拓。

它并不是快消文学,它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带给人厚重感,带给人思考的空间,要读懂,还得放慢速度,细细品味。

文化之苦,在于创造,而问寻文化创造之路,必是苦旅。

问极苍穹,文化的宿命在于此。

想象着,为了写这本书,余老先生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河流山川,一遍遍叩寻着中华文明的历前世今生。

用脚步度量脚下这块大地,抚摸着前人留下的文字,观察着前人留下的足印,在一个个深夜久久思考,执笔把这些观察感悟写下来。

除此外,他还要走一条世界古文明探寻之路,把目光投向世界,以世界的眼光,以多种文明相比较的角度,来反思中华文明。

穿过战火纷争不断的国家地带,在海上承受暴风雨的打击,在沙漠里不畏艰苦地行走。

文学的考察,不再只局限于前人的书,而化作了一步一脚印的实地考察。

中华文化缺乏的实证精神,从这里开始践行。

古人有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这句话不是说,书就不必读了,就去像个苦行僧一样去人间游历体验就好。

书对于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而言,永远都是滞后的,有些内容可能写下来就已经过时了,早已经有更新的内容取代了它。

但是,书的价值在于,使文明得以延续,使过去的事变成故事。

这就是沉淀,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

只有记得来时的路,他日我们才知道应该走向何方。

所以,学者不仅要读万卷书,但是更要行万万里路,所谓知行合一,该是如此。

余老先生之大学问在乎行,更在乎笔端,所以他在遇到危险时,其他的东西可以不要,但是笔和纸,一定随身携带。

他让我感觉到大学者风范就在这些小细节中,而非印象中的高谈阔论,指点江山。

现代文明的足迹从哪里开始?他从本身出发开始探寻,然后从本国国土国情开始探寻,再放眼世界,最后回到本国近代文明的创造者身上,如此高屋建瓴的气魄,令人眼界顿开。

在他走出来的小山村里,有一群女教师承担起了文明开化的责任,而她们本身是封建礼教的被迫害者,正是她们把更多的学子送出了大山,而余老先生正是其中一个。

2024年初中《文化苦旅》读后感

2024年初中《文化苦旅》读后感

2024年初中《文化苦旅》读后感2023年初中《文化苦旅》读后感,____字《文化苦旅》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籍。

通过作者生动的描述和细腻的情感描写,书中展示了人们在探究、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过程中所面临的苦旅和挑战。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被书中传递的信息所触动,思考了许多关于文化和身份的问题。

首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

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当文化遭到侵害或消亡时,一种民族精神的根基也会受到破坏。

因此,我们必须珍惜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它,使其继续发扬光大。

其次,这本书唤起了我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从书中的故事情节中,我看到了很多关于传承的困惑和挣扎。

有些人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被便利和时尚的生活方式所吸引,逐渐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另一些人则面临着文化消亡的威胁,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努力保存和传承文化遗产。

通过这些故事,我明白了传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

这让我思考自己的传承责任,以及如何在当代世界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此外,这本书也启发了我对身份认同的思考。

在书中,许多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文化根源,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

他们经历了困苦和痛苦,但也收获了宝贵的成长和认同。

这让我反思了自身的身份认同,我意识到应该为自己的文化背景感到自豪,并努力了解和传承它。

同时,我也要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多角度地看待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此外,书中所揭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书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都发生在苦难和挑战中。

正是通过这些交流和融合,人们才能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学习到更多的文化和知识。

这让我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应该鼓励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以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和谐的世界。

综上所述,《文化苦旅》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关于文化和身份的思考。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1文化苦旅,万声叹息。

而万声叹息中所蕴含的百味,又怎是一个苦字了得。

突然想到八个字:“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合上书,小睡一会,用暂时的`平息来抚慰内心的疲惫。

醒来后,感觉如书上所写:“将军舒眉了,谋士自悔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静了,侠客止步了,战鼓停息了,骏马回槽了,刀刃入鞘了,奏章中断了,叱令收回了,船楫下锚了,酒气消退了,狂欢消解了,呼吸匀停了,心律平缓了。

”但是,“又不能完全忘却,留下一点影子,阴阴凉凉的,添一份淡淡的惆怅”。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2刚刚看完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觉不错,推荐。

以前没看过他的文章,对人也不大了解。

但看完这书感觉这人文字功夫非常厉害,有思想,有深度,也睿智,在艺术和文学方面造诣都很深,最关键的是,当时已经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厅级干部,而且仕途上再上升的机会也比较大,但他毅然辞职放弃一切,走上孤独之旅,去探寻古代文化、外国文化的历史奇迹。

在这个浮躁喧哗的社会,能静下心来做研究的学者已是寥寥无几,我们应该向这样的大师致敬!这书主要分三个部分: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中国之旅印象深的是记录了古代官府非常重视杭州的水利,才有了今天杭州的妩媚与风情,离开了水,杭州会失去灵气,没了自然生态之美,自然也就没了文化。

还讲了19世纪之前很长时间内,山西是全国的首富,文章分析了晋商的没落。

世界之旅打动我的是一对潜水夫妻,只要世界上哪里有良好的潜水点,会立即赶过去,他们天天生死相依,没有房子,没有孩子,终身漂泊,没有一定的信仰和情怀是坚持不下来的。

人生之旅带给我的确是震撼,也是收获最大的地方。

中国之旅就提到过苏东坡被小人陷害时的各种沧桑、世态炎凉及人性丑陋的一面。

这部分又提到了巴金、黄佐临被排挤、打压、报复时受过的磨难,还有作者本人被媒体诬陷时的法律失语、知者沉默、同行窃喜、群氓起哄,面对这些致命性的.打击,余秋雨先生选择了沉默,消失在公众视线中,潜下心来专心致志、与世隔绝地去考察做研究,他觉得反驳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

读《文化苦旅》有感(15篇)

读《文化苦旅》有感(15篇)

读《文化苦旅》有感(15篇)读《文化苦旅》有感1难得有了一阵子的闲情逸致,便轻轻翻开了这本《文化苦旅》,读后,感慨万千。

或许有人会说,文化为我们所展现出来的一切,皆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但他们何曾想过,文化竟有苦涩的一面!久远的历史之路,鲜花耀眼,可那鲜花一旁的一棵古树,却衰老沧桑,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风吹雨打。

漫漫的历史长河,宛如仙境,梦幻飘渺,可那湖水之下的礁石,却伤痕累累,不知承受了多少次波涛的冲击。

现在的文化总是将她们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那漂亮的外表,那所谓的”打扮“,或许就是文化的经历与结果罢。

就敦煌莫高窟而言,它是由一位名为乐樽的和尚来到此处修筑的,石壁精美,结构美观,气息古朴,夕阳之下,落辉满窟,仿佛万物都在它那柔和的眼中被看透,它如今的美丽,也就是绵绵岁月的杰作,还记得作者对它做出了这么一个评价:它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

是啊!一幅极佳的艺术作品,又怎不会是在千锤万凿之下诞生的呢?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或许现在可以看见一些企业家,坐在名贵的椅子上,抽著名贵的烟,他们都是一些成功者。

难道一个人的成功天生便有?不,人们唯有在人生路上历经磨难与挫折,在艰难险阻面前逆流而上,方能获取经验,为成功之路铺上一块又一块的砖。

在少年时,我们需要经历一些必要的挫折,或许也就是如此,我们往后的成就才会更加辉煌。

古今人皆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读《文化苦旅》有感2古朴的字体,灰绿色的封面,给人一种简约却又极富文化内涵之感,第一眼看到这本书便是这种感觉。

可看完本书后给我的感觉却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震撼。

书中的大多篇目以游记为主,当然也有些人物的部分。

如写著名作家巴金,艺术家谢晋,作者的母亲等。

给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写山西的一篇。

作者给写山西这一篇目的题目为《抱愧山西》,由此可见作者对山西这一文化底蕴颇深之地的赞美。

余秋雨的.文字总是能从细微之处可能出大学问,在写山西的晋商文化时,追朔历史,从商人的一举一动看出晋商的不易,从轻快的诗歌中到处兄妹离别是的不舍,从古书记载中悟出山西人致富的艰难。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16篇)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16篇)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16篇)《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6篇)《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篇1今天好无聊啊,无意中看到昨天王叶炜借我的《文化苦旅》心想既然无聊就去看一下吧,没想到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我只看了其中一篇叫做沙原隐泉,原以为与其它写景小说一样,都是说这个地方怎么怎么样,但是当我读上这篇小说时,我原有的想法瞬间没有了,原因是余秋雨写的这景象与其他人写的完全不一样。

我最喜欢文中的这一句话: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经划下得曲线,爬。

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

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路程的顶端。

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

沙丘的顶端是次要的。

爬,只管爬。

我喜欢这段话的原因是因为这句话与我现在的情况十分的相近。

因为我现在的学习就是在一直向上爬,无论它多么的高,我还是要继续向上爬,无论它的高度是多么的永恒,但我永远也不会退缩。

我所喜欢的另一段话是: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是无奇。

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会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技巧,让人神醉情驰。

这一句话总结了前面的一些事情并加以贯通起来。

今天读了余秋雨的小说让我明白了,原来写景也可以这样写。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篇2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共同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陈旧民族的深层文明,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明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甜美,由于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痛苦。

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我国千年文明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

未看过「文明苦旅」之前,大约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前史奇迹在它们的背面会有如此深层的寓意;而作者运其妙笔,以洁净美丽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吵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考虑,我们不由严厉起来。

像一群被放逐的孩子,放逐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前史和文明的推引,走向前去。

读《文化苦旅》有感(15篇)

读《文化苦旅》有感(15篇)

读《文化苦旅》有感(15篇)读《文化苦旅》有感(15篇)读《文化苦旅》有感1走走停停,华发早生,苦到极致,是甜美得升华。

邂逅《文化苦旅》,它正躺在同学的臂弯中,浅黄色与黑色的封面连带醒目的“苦”字给我一种文学重压,我好似处在一片低气压中。

在心里“啧”了一声,我飞快地擦身而过,不给自己造成相形见绌的心理压力。

好笑的是,我在几年后于一排排书架上发现它,又鬼使神差地买下了它。

或许是我想挑战看看,几年前畏惧的书入了今天的我的眼睛,还是否是一种畏惧。

一、有关文化人格60华里的莫高窟壁画才情满溢、空灵神秘,1000多年的生命在此蒸腾。

艺术映射心灵,玄秘洁净如它是一种永久的向往,如梦如幻。

阅读着其中的文字,我多想跟着时光穿越到1000多年前,静静伫立看这壁画形成的伟大过程,繁杂的内心世界也会因欣赏了独一无二的艺术而安定下来。

我又登顶柔情似水的鸣沙山,饱览纯净的光影分割,心中鸣起天乐般的梵呗。

转眼,又被熨帖大地的月牙泉宛若从天边来的静谧祥和吸引。

老尼为何愿意孤守荒凉浮嚣之地呢?我不能很理解,心里才想是她看透了缤纷人世背后的简单原体,宁愿用余生领悟这里满满一世界的禅机。

我们常常做诗歌赏析,诗人们总有许多化不开的哀愁,比如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总以为柳宗元十分享受无人打扰的状态,以为“孤”、“独”二字又是诗人与生俱来的感性和矫情。

直到我读了《柳侯祠》,才改变对这首诗错误的理解。

柳州的柳侯祠,安放着他的灵魂,他一生的坎坷凄楚。

隐藏在其短暂、孑然一身人生下的,是文采斐然,是渴望兴盛的文化人格,待华夏少年去解读……只可惜,我这华夏少年却一直误解了他,误解了惨遭谪戍诗人们的人生。

我惭愧不已,我这般不谙世事,只顾游乐,全然不知活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国文人遭受的苦难,还嘲笑他们的矫情和无病呻吟。

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背过这么多首古诗,我没有对一首感同身受过,更别说为世人的厄运扼腕叹息。

二、有关生命我们从何处来到这里?又从这里走向何处?一定有很多人也提出过这个疑问,但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没有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文化苦旅》有感: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
读《文化苦旅》有感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在大学的时候就读过,这次读的是新版,除了之前的文化之旅多了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

大学时读此书感觉很轻松,总是憧憬着能到书中所写的历史遗迹去走一走、看一看。

现在重读却感觉书中的每篇文章都十分沉重,我想这是我此刻更感触于作者厚重的文学功底吧。

此书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一是作者提出的三条文化线长城、黄河和长江。

黄河和长江并不稀奇,有水的地方自然更适宜人类生存,较早的产生文明也实属正常。

可长城又有什么关系,作者给出的答案是长城是游牧和农耕的分界线。

想来也确实如此。

二是在写都江堰时写李冰的治水之道: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

我想这里也蕴含着生活的道理,观察我身边的人,有的徐徐地良性向前,有的却渐渐地自食苦果。

看上去那些发展好的人是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实际上,只是顺应了时代并参透了自我。

三是写大诗人白居易大词人苏轼在杭州治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无论多么伟大的文学家到了杭州都要一锹一铲、一土一草地先治水。

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再伟大的父母官也会遭人唾骂,就像现在我们牺牲环境换来的经济增长和十面霾伏,以及人们对政府的怨声载道。

我读着书时就在想:作者是如何在没有电脑、没有度娘
的年代白天参观、晚上整理,整本书都是一字字手写出来,且篇篇引经据典的呢?我想这就是作者感悟文学的力量。

从作者白天考察了宁古塔,晚上写作时熟练地引用的《金缕曲》,到近百岁的巴金在病床上背出的《金缕曲》;从顾贞观给纳兰容若看的《金缕曲》,到晚上我给安安诵读的《金缕曲》都是同一首曲都是中华文化之曲。

《金缕曲》
清:顾贞观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

记不起,从前杯酒。

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

只绝塞,苦寒难受。

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

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已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此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

诗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

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

言不尽,观顿首。

平安小果果写于20xx年11月20日
本文作者:平安小果果
来自公众号:平平安安的亲子阅读读《文化苦旅》有感:文化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