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概述与内涵

合集下载

生态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哲学内涵概要

生态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哲学内涵概要

城市规划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理念”
(霍 因华 解 决德 城的 市田 过园 大城 产 生市 的 问 题 而 生 ) 发展极限 有机平衡 动态管理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 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 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 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 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 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第四部分:
总结
“生态”的定义
狭义:
自然生态
广义:
包含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等多个 方面的整体生态
“生态”一词的起源
“生态”(Eco-)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 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 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的本源是它的广义解释,亦即阐述本体 与其周边整体环境的共生关系,它的核心内涵 就是“关系的和谐”。
朴素理念: 田园城市理论、芝加哥古典生态学理论、有机疏散理论 正式概念: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 相关阐述: N· 扬诺斯基(N· Yanitsky,1984)、理查德· 瑞杰斯特(RichardRegister,1987)、 罗斯兰(Roseland,1997)、黄光宇(1992)、马世骏、王如松(1994)、 沈清基(1998)
“生态城市”的概念和提出过程
“生态城市”不同于“绿色城市”,它是以“人 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社会、环境协调” 为价值取向,实现既能满足今世后代生存与发 展的需要、又能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复合生态 系统。
英文说法:
eco-city,ecological city,ecopolis,ecoville,eco-village
可推广的“生态建筑”必须是经济上廉价的(长期运营 的经济、环境、能源总成本最低)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1、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1.1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演化过程现在,国内外都在建设生态城市,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同时受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其规模、资源和环境特征不一样,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生态城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

生态城市在维护本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

因此我们必须对生态系统作进一步的了解。

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应该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生态系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的国际研究计划均把焦点放在生态系统,如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其中心研究内容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淡水、海洋等)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重点研究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4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持协作组(ECG)”,其中心任务是研究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维持改进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

并因此给我们带来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

但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生态城市:内涵·特点·挑战

生态城市:内涵·特点·挑战
何 界 定 ,我 国的 生态 城市 建 设 有哪 些 特 点 以及 面 临哪 些挑 战 都是 要 予 以思 考 的 问题 .同 时提 出我 国生 态 城 市 发 展 的 建 议 ,希 望
化 、科 学技 术 的聚 集地 , 是人 类社 会 发展 、人 类文 明进 步 的 重要 标 志 。城市 化在 带 来丰 硕 的物 质 文 明和精 神 文 明成 果 的 同时 , 随
速 发展 的过 程 中面 临 严重 的 资源 环 境 问题 , 这 对 矛盾 下 ,寻 求 在 2 世纪7 年代 联合 国教 科文 组织 在 ” 与生 物 圈”计 划 中认 0 0 人
生 态 城 市 的 内 涵
为, 生态 城市 规 划是 从 自然生 态 和社 会心 理 两 方面 去 创 造一 种 能 充分 融合 技术和 自然 的人类活 动 的最优环 境 , 发人 的创 造性和 生 诱 产 力, 供 高水平 的物 质和 生活 方式 , 是首 次正 式提 出 生态 城 提 这 市 ”的概念 , 此后 国 内外 众 多学者对 “ 态城市 ” 的概念提 出 了自 生
理 解 均 离 不开 人 与 自然 和 谐 这个 核 心 ,、我 国学 者 在 界定 “ 生 态城 市 的内 杨 时更 强 调 了城 市 的 复合 性 ,即城 市 是 一 类 “社会 经济 一 自然 ” 复 合生 态 系统 ,生态 城 市 的构建 应是 城
作 的 通知 并 颁 布 了全 国 生 态 示 范 区建 设 规 划 纲 要 , 国生 态 全 示 范 区建 设试 点工 作 由 此 拉开 序 幕 。 生态 示 范 区是 以 生态 学
己 的看法 , 主要有 以下几 种代 表性 的观点 ( 见表 1 )。 尽 管不 同学 者 对生 态 城 市 有不 同 的理 解 , 可 以看 出 ,这 些 但

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摘要:城市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

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

下面就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对生态城市建设内涵及其意义进行探讨,以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意义1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分析生态城市建设主要应用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的原理,经过综合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生态城市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建设生态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机制,寻找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发展环境。

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理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理论,基本出发点是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核心是生态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2 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分析2.1 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生态城市是在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更高一级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模式。

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营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环境,还要具有生态高效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有和谐高效的社会环境,更需要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

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引导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方向。

2.2 建设生态城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载体。

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与其概念内涵与原则探析

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与其概念内涵与原则探析

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与其概念内涵与原则探析目录:(一)生态城市思想发展历程(二)生态城市概念(三)生态城市内涵(四)生态城市建设基本原则人口高度集聚、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能耗急剧攀升、热岛效应加剧、交通拥堵愈演愈烈、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以及越来越严格的资源环境约束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日益举步维艰。

在城市发展瓶颈约束和全球资源环境危机不断升温的背景下,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学术界、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共识,也是新型城市化发展中最受关注的领域。

(一)生态城市思想发展历程生态城市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有着丰富的思想渊源和深厚的理论背景。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城邦,还是古代欧洲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 都可以反映出朴素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

现代生态城市思想直接起源于霍华德(Edward Howard)的田园城市,他认为“田园城市”是为了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田园城市理论为我们展示了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生态魅力。

英格兰莱奇沃思( Letchworth)是由霍华德设计并于1903 年建成的田园城市。

历经几乎一个世纪后, 该镇仍然是最宜人的人居环境之一: 莱奇沃思得到国家的资助远低于一般的英格兰城镇; 公共健康指标如婴儿死亡率、平均寿命等仅次于英格兰的另一个小镇韦林(Welwyn),而韦林则是由霍华德设计的另一个英格兰田园城市。

20世纪初期,美国学者帕克在1916年发表的《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建议》中用城市社会学的理念、方法和观点来研究城市环境中的人类行为,以及人类行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生态学原理(竞争、淘汰、演替和优势)引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为生态城市奠定了理论基础。

1933年的《雅典宪章》强调城市规划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理念,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人类的居住、工作、游憩和交流四大活动功能的正常进行,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城市有机综合体的思想。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

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

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第九章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保障体系 三、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实现措施 (一)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 四个转向: 环境治理从重视末端转向全过程的清洁生产。 环境保护从单纯防治转向资源、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 环境管理从单部门转向多部门。 环境战略从片面环境保护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可持续发 展。 (二)实现措施 1、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环境。不超越环境承载力。 2、摆脱贫困,共同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生态环境恶化的 一个重要根源是贫困。 3、更新观念,公众参与。公平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尺度;加强教 育。 4、清洁生产,科学消费。环境友善的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发 展同自然相容的产业体系;适度的消费。
3、生态城市特征 3.1最明显的特征也是最基本的条件:受到保护的自然生 态环境;充满绿色,拥有广阔的开放的自然空间(如森林、 公园、花园、郊野农场、河湖溪流、丰富的物种等); 普及的生态意识;完善合理的城市布局结构、经济结 构和交通体系;资源的高效利用;宜居的人居环境和公平 的社会环境;高效的管理体系等。 3.2区域开放性、互惠共生性、高效性、和谐稳定性、可 持续性
第十章
生态城市建设
第十章生态城市建设 第一节生态城市概述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1、生态城市的概念(Ecocity) 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1984年 《人与生物圈》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概念,80年代 末,国际生态城市协会正式成立,90年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 生态城市大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其认识不断完善充实。 定义: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可持续发展现实 位向协调位、理想位推进的能力,或者说沿可持续发展道路 前进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 1、资源的承载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均的资源数量 以及它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支撑能力。 2、区域的生产能力:是资源利用、区域开发、发展经济的 能力。 3、环境的缓冲能力:发展必须考虑环境容量。 4、社会发展的稳定能力:稳定、全面的发展,必须有公平 竞争的经济秩序和和谐的社会秩序。 5、管理的调节能力:智力支持系统,要求管理的认识能力、 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调控能力、整体驾驭能力应与发展相 适应。

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与意义

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与意义
社会公正原则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保 障所有市民的基本权利,实现
社会公正和包容性发展。
02 建设生态城市的 重要性
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议题,而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发展,优化 资源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生态城市建设有 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对未来生态城市建设的展望
1 2
创新发展模式
未来的生态城市建设应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生态城市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 系,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城市建设合作与交流,引进国 外先进理念和经验,提升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水平 。
THANKS
感谢观看
生态城市建设还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 和人才,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创新能 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03 建设生态城市的 积极意义
提升城市形象与品牌价值
01
建设生态城市能够提升城市的绿 色形象,使城市成为宜居、宜业 、宜游的美丽家园,吸引更多的 人才、资本和资源聚集。
02
生态城市建设有助于塑造城市品 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增强城市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 力。
VS
生态城市建设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 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包容性发展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为全球生态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建设生态城市是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挑战的重要举措,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取 得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全球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城市 ecological city
一、生态城市概述
城市的含义
城市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 标准,不同国家对城市的标准也 不同(丹麦、加拿大、德国、美 国、印度、马来西亚分别将“人 口下限”定为250人、1000人、 2000人、2500人、5000人和 10000人)
中国
2006年3月10日,中国国家统 计局发布《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模型
社会生态
环境影响
主要矛盾: 人类活动与 自然还原能 力的矛盾
人类活动
自然生态
主要矛盾: 生产和生 活的矛盾
劳动 产品
建筑:基建 勘探、建设 交通:铁路 公路、内河 铁路、航空
港口
资源
信息:电讯 情报、出版 新闻
农业:农、 科教:科学 林、牧、 教育、文化
经副济、生渔 活艺术。
废物
市归于自然。
(二)生态城市的分类
目前,生态城市实践活动已 经遍布全球各地,这些正在 实施、或在研究准备阶段的 城市。都是根据自身的特点, 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体现了 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根 据这些项目各自的特点,生 态城市大致可分为8种类型。
金融:金融 保险、信托。
贸易:商业
冶金、电讯、石油、化工、机械 建材、森林、食品、纺织、皮革
外贸、旅游 服务、饮食
造纸、文教、其他。
主要矛盾: 经济开发 和环境容 量的矛盾
二、生态城市内涵
❖ (一)缘起与内涵 ❖ (二)生态城市的分类 ❖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与组
织形式
生态城市的内涵
• 社会生态化,即社会和谐 • 经济生态化,即经济高效 • 环境生态化,即自然融入城市,城

❖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
❖ 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 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 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 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 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 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 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