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传
『道德经』王弼(本)繁体 中华书局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爲也。
爲無爲,則無不治。
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梲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jiàn),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爲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shān zhí)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yǒu )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译文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译文老子道德经王弼注晁经之序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卷~得老子之~盖经君平指经之流也。
其言仁经~不能真学欤与礼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万物各得于一~经特有功于老子哉。
凡百者~盖不学可不知乎此也。
予于是知弼本深于老子~而易经末矣。
其于易~多假经老子之旨~而老子无经于易者~其有余不足之迹~可经也。
经呼~其经哉,弼知佳兵者不祥断学之器~至于经经~以经经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无人~常善救礼弃物~故无物。
得经河上公~而古本无有也。
经傅奕能经之经。
然弼经是经曰道德经~弃独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近于古,其文字经多经经~殆有不可经者~令人惜之。
犹欤经经~弼之于老子~经湛之于列子~郭象之于庄子~杜经之于左氏~范之于穀梁甯~毛经之于经~郭璞之于经雅~完然成一家之~后世经有作者~未易加也。
予经经学既写弼经~以经之。
并政和乙未十月丁丑嵩山晁经之经。
鄜畤克伏经咸平~经有曰~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明皇解经经然可经~王弼所注~言经意圣深~得老氏经之旨。
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盖久而后得之~往经真清经建官~经以刊行~又得晁以道先生所经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无篇目宁学既~喜其近古~经藏之~乾道庚寅~分京口~经经板以经~若其字之经经~前人已不写教能经~克焉敢经易~姑俟夫知者。
三月二十四日左事充经江府府授熊克经经从郎学教1正文上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
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经经经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经~经经之育之~亭之毒之~经其母也。
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故常无欲~以经其妙~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妙者~微之也。
万物始于微极常有欲~以经其徼。
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
故常无欲空~可以经其始物之妙。
虚徼徼~经经也。
凡有之经利~必以无经用。
欲之所本~适道而后经。
故常有欲~可以经其经物之也。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译文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译文展开全文晁说之序王弼老子道德经事卷,真得老子之学欤,盖严君平指归之流也。
其言仁义不礼,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万物各得二一,岂特有功二老子哉。
凡百学者,盖不可不知乎此也。
予二是知弼本深二老子,而易则末矣。
其二易,多假诸老子之旨,而老子无资二易者,其有余不足之迹,断可见也。
呜呼,学其难哉!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二戓胜,以並礼处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敀无弃人;常善救物,敀无弃物。
独得诸河上公,而古本无有也。
赖傅奕能辩之尔。
然弼题是乢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二古欤!其文字则多谬误,殆有不可读者,令人惜之。
尝谓,弼之二老子,张湛之二列子,郭象之二庄子,杜预之二左氏,范甯之二穀梁,毛苌之二诗,郭璞之二尔雅,完然成一家之学,后丐虽有作者,未易加也。
予既缮写弼乢,并以记之。
政呾乙未十月丁丑嵩山晁说之鄜畤记。
光伏诵咸平,圣语有曰,老子道德经治丐之要,明皇解虽灿然可观,王弼所注,言简意深,真得老氏清净之旨。
光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丐希有,盖丽而后得之,彽岁摄建宁学官,尝以刊行,既又得晁以道兇生所题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11/49页亦无篇目,喜其近古,缮写藏之,乾道庚寅,分教京口,复镂板以传,若其字之谬讹,前人已不能证,光焉敢辄易,姑俟夫知者。
三月事十四日左从亊郎充镇江府府学教授熊光谨记22/49页正文上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无名天地之始,可名之名,指亊造形,非其常也。
敀不可道,不可名也。
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二无,敀“未形”、“无名”之旪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旪,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言道以无敀常无欲,以观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其妙; 妙者,微之极也。
万物始二微而后成,始二无而后生。
敀常无欲空虚,常有欲,以观其徼。
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徼,归终也。
凡有之为利,此两必以无为用。
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
国学 魏晋玄学的创始人王弼

国学魏晋玄学的创始人王弼一、生平王弼,字辅嗣,三国时代魏山阳高平人(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
生于魏文帝黄初七年(公元226),卒于齐王芳正始十年(公元249),享年二十四岁。
王弼的祖父王凯是王粲的族兄;外祖父刘表,是荆州经学的领袖,长于易学。
蔡邕是东汉著名的藏书家,十分赏识王粲的才学,后来将毕生藏书送给了王粲。
而王凯的儿子王业,过继到王粲家,这些藏书后来便由王业继承;他就是王弼的父亲。
王弼家除了继承这些丰富的藏书外,也承袭了易学的家学传统。
王粲的祖父王畅,是易学名家,也是刘表的老师,所以清人焦循认为:“弼之学盖渊源于刘〔表〕,而实根本于〔王〕畅。
”王弼天才早慧,享年才二十四岁,就注解了《周易》及《老子》这两部思想名著,后来都成为魏晋玄学的经典之作。
这样重要的思想家,陈寿《三国志》却没有他的传记,只在<钟会传>里说:“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余卒。
”短短二十几字,非常粗略。
何劭的<王弼传>则比较详细地纪录了王弼的生平、性情、交游,以及他跟当时名士清谈的言论,纪录了王弼这个天才思想家与裴徽、何晏、刘陶、锺会、荀融等清谈名流交光互影的片段。
二、所属流派王弼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曹魏正始(240-249)年间,何晏、王弼阐发《老子》、《庄子》和《周易》的思想,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因《老子》等三部书后来被称为“三玄”,故这个流派遂被称为玄学。
何、王以探究宇宙本源为主要课题,从《老子》的“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发,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
”(《晋书.王戎传从弟衍附传》)意思是说,“无”是超越物质性的世界本源,它不仅创造万事万物,而且是人生的根本。
贤者能因之成就高尚的道德,不肖者能因之明哲保身。
同时,他们走上综合儒道的道路,宣称名教出于自然(“自然”即“无”),尊卑名分是自然的必然结果。
王弼

•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 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三国地·钟会传》注)
三、名教出于自然(本于无为)
•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观其所由,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中略)故竭 圣智以治巧伪,未若见质素静民欲;兴仁义以敦薄俗,未若 抱素朴以全笃实,多巧利兴事用,未若寡私欲以息华竞。故 绝司察,潜聪明,去功进,剪华誉,贱宝货,唯在使民爱欲 不生,不在攻其为邪也。故见素抱朴以绝圣智,少私寡欲以 弃巧利,皆崇本息末之谓也。(《老子略例》) • 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 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 • 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义之正,非用义之所成也;礼 敬之清,非用礼之所济也。(《老子》三十八章注)
王弼
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 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余 卒。(《三国志》钟会传)
一、以无为本
• 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 无也。(《老子》四十章注)
• (裴)徽问弼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 子申之无已者何?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为训,故不说也。老 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三国志·魏志·钟会传》注引何 劭《王弼传》) • 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处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 万物之宗也。不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 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 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呈,故能品物之宗主,苞 通天地,靡使之不经也。(《老子指略》)
•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观其所由,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老子略 例》)
王弼是如何死的?王弼的生平简介及学术贡献

王弼是如何死的?王弼的生平简介及学术贡献本文导读: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 王弼曾任尚书郎。
少年有文名,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老子注》、《老子指略》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四部。
其中《老子指略》、《周易略例》是王弼对《老子》、《周易》所做的总体性分析的文章。
由于《道德经》的原文逸散已久,王弼的《道德经注》曾是本书的唯一留传,直到1973年中国政府在马王堆发现《道德经》的原文为止。
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
王弼与钟会、何晏等人为友。
正始十年(249年)秋天,以疠疾亡,年仅24岁,遗下一妻一女。
人物生平王弼,出身官僚世家,其曾外祖父是东汉末号称“八俊”之一、身为荆州牧的刘表。
据《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博物记》和《博物志·人名考》、《王弼别传》等记载,东汉末年大乱中,弼祖父王凯与其族弟王粲避乱荆州,依附刘表,刘表重粲之才。
欲以女妻之,而又嫌其形貌丑陋,非女婿才,将女嫁给王凯。
凯有风貌。
凯生子业,业生弼。
弼为刘表之曾外孙。
王粲于建安二十二年(217)从曹操征孙权,病死途中,而粲之二子又坐罪处死。
粲绝嗣后而以王业为继嗣。
王粲又成了王弼的继祖父。
王粲是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才学出众,少年成名。
十四岁至长安受到著名文学家、大学者蔡邕礼遇,即将家藏书籍文章万卷送给了王粲。
装载数车的书籍,后来全为王业所有。
这对王弼的成长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
王弼的家庭祖风对王弼的成长也有重大影响。
其六世祖王龚,名高天下,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五世祖王畅为汉末“八俊”之一,官至司空,亦列“三公”;其父王业,官至谒者仆射,再加上继祖王粲的文学地位,都会对王弼成长产生极大的有利影响。
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何晏曾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注引何劭《王弼传》)据何劭《王弼传》载,王弼十多岁时,即“好老氏,通辩能言”。
王弼文言文翻译

原文:《周易》者,易也,变易者也。
夫易也,无方无体,变易不穷,其道广大,其用无穷。
故圣人以神道设教,以易理明道,以易象喻物,以易数占吉凶。
是以六爻备,八卦成,乾坤定,而天下治矣。
译文:《周易》也称为易,是变化无常之易。
易,乃无方无体,变化无穷,其道广大无边,其用无穷无尽。
故圣人以神妙之道设立教化,以易理阐明道理,以易象比喻事物,以易数预测吉凶。
因此,六爻完备,八卦形成,乾坤确定,则天下大治。
原文: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夫天地者,万物之终始,变化之父母也。
圣人者,天地之心,万物之灵也。
是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以正天下之性,以定万物之情。
译文:天地设立位置,圣人成就能力。
天地,是万物之终始,变化之父母。
圣人,乃天地之心,万物之灵。
因此,天地设立位置,圣人成就能力,以端正天下之性,以确定万物之情。
原文:《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其用无穷,变化不测。
故能通神明之德,立天下之极。
是以《易》者,圣人之道也,天下之极也。
译文:《周易》这部书,广大完备。
其用途无穷,变化难以预测。
故能通晓神明之德,确立天下之极。
因此,《周易》是圣人之道,天下之极。
原文:是以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是以其静也,观其象而玩其辞;其动也,观其变而玩其占。
是以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译文:因此,君子在平时就观察其卦象而玩味其辞,行动时就观察其变化而玩味其占卜。
因此,君子在静时,观察其卦象而玩味其辞;在动时,观察其变化而玩味其占卜。
君子在平时就观察其卦象而玩味其辞,行动时就观察其变化而玩味其占卜。
原文:是以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译文:因此,君子整天勤奋不懈,晚上警醒如同面临危险,无灾无害。
君子整天勤奋不懈,晚上警醒如同面临危险,无灾无害。
君子整天勤奋不懈,晚上警醒如同面临危险,无灾无害。
王弼之文,辞藻华丽,寓意深远。
通过对《周易》的注解,揭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阐述了圣人之道。
第二节 王弼的“贵无”论

王弼虽年仅二十 四,但著书颇多, 现在留下来的有: 《周易注》《周 易略例》《老子 注》《老子微指 略例》《论语释 疑》等。
王弼是正始玄学的主要代表。 正始名士的作风和气派: 首先,他们都是政治地位很高而又掌握经 济实权的贵族,生活豪侈奢汰。 其次,他们出于贵族生活的需要,求长生, 求房中术,因而好服“五石散” 。 第三:他们都好玄理,尚清谈。
无:体、本、绝对、抽象、本质、
一、寡、母、静、无规定性 有:用、末、相对、具体、现象、 多、众、子、动、有规定性
二、“得意忘象”的神秘主义认识论
王弼结合对《周易》的研究,分析了《周易》 中卦意,卦象和卦辞的关系,提出了其“言不尽 意”,“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神秘意义认 识论。这种神秘意识的认识论,关键在他割裂了 言、意、象三者的关系。言:即语言,卦辞;意: 指卦的义理,思想;象:即卦象,符号、代表物象, 大体相当于现象。王弼认为语言是表达物象的, 物象又是包含义理的,但语言不等于物象,物象 不等于义理,所以要得到物象应该抛弃语言,即 得象忘言。要得到义理应当抛弃物象,即得意忘 象。
一、“以无为本”的唯心主义本体论 在王弼前,《老子》就提出过“有生于无”的思 想,但在老子那里, “无”是“道”的代名词。 王弼把老子这一思想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对 “无”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王弼认为,世界的 本体是“无”,世界的现象,具体事物是“有”, “有”是“末”,“无”是“本”,“有”是本 体的“无”的表现,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就统一 于本体的“无”之上。他说“天下之物,皆以有 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 无也”(《老子》四十章注)这就是说,天下万 物都是以有为生的,但有的始基,则是以无为本。 故他又说:“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 通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复卦》 注)又说“天地虽广,以无为心”(《老子》三 十八章注)这些都是说,世界的本体是无,有只 是无的外在表现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弼传内容提要王弼中国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
字辅嗣。
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
据何劭《王弼传》载,王弼十多岁时,即“好老氏,通辩能言”。
他曾与当时许多清谈名士辩论各种问题,以“当其所得,莫能夺也”,深得当时名士的赏识。
王弼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
王弼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以无为本”,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不同,带有思辨玄学的色彩。
他把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发展为有无何以为本的本体论玄学。
他认为“万物万形,其归一也。
何由致一?由于无也”。
这样,中国式的形而上之学在王弼手中已具雏形。
王弼的贵无论对后世宋明理学影响很大,他的玄学对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也起了重要作用,其“得意忘象”的思考方法对中国古代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理论也有一定影响。
第一章王弼生平及学术影响贡献一王弼生平概述王弼出身官僚世家,其曾外祖父是东汉末号称“八俊”之一、身为荆州牧的刘表。
据《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博物记》和《博物志·人名考》、《王弼别传》等记载,东汉末年大乱中,弼祖父王凯与其族弟王粲避乱荆州,依附刘表,刘表重粲之才。
欲以女妻之,而又嫌其形貌丑陋,非女婿才,将女嫁给王凯。
凯有风貌。
凯生子业,业生弼。
弼为刘表之曾外孙。
王粲于建安二十二年(217)从曹操征孙权,病死途中,而粲之二子又坐罪处死。
粲绝嗣后而以王业为继嗣。
王粲又成了王弼的继祖父。
王粲是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才学出众,少年成名。
十四岁至长安受到著名文学家、大学者蔡邕礼遇,即将家藏书籍文章万卷送给了王粲。
装载数车的书籍,后来全为王业所有。
这对王弼的成长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
王弼的家庭祖风对王弼的成长也有重大影响。
其六世祖王龚,名高天下,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五世祖王畅为汉末“八俊”之一,官至司空,亦列“三公”;其父王业,官至谒者仆射,再加上继祖王粲的文学地位,都会对王弼成长产生极大的有利影响。
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何晏曾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注引何劭《王弼传》)据何劭《王弼传》载,王弼十多岁时,即“好老氏,通辩能言”。
他曾与当时许多清谈名士辩论各种问题,以“当其所得,莫能夺也”,深得当时名士的赏识。
王弼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
正始中,大将军曹爽擅权,王弼补台郎。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杀,王弼受案件牵连丢职。
同年秋天,遭疠疾亡,年仅二十四岁。
二世代书香幼而察惠王弼,字辅嗣。
山阳郡高平人(今山东省微山县西北两城。
一说今山东金乡县)。
魏黄初七年(公元226)生。
卒于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
死时年仅24岁,只有短暂人生的王弼,却成了当时的一位重要哲学家。
这与他的家世和自身的勤奋都密不可分的。
王弼出生在世代书香之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那些值得一提的先辈有:东汉顺帝时做太尉的王龚,因为贤达而名为高士。
其子王畅号在“八俊”之列,汉灵帝时官拜司空,以训释包括《周易》在内的“五典”著称。
畅子王谦,为汉灵帝时大将军何进长史。
谦子王粲,为建安七子之首,是有名的大文豪。
王粲年少时,得到当时著名学者蔡邕的赏识。
邕有书万卷,曾载数车书赠与王粲。
王弼的祖父王凯与王粲是族兄,为避战乱,两人一起到荆州投奔刘表。
刘表很赏识王粲的才华,想把女儿嫁给他。
但王粲形貌丑陋,身体虚弱,而王凯却仪表堂堂,风采照人。
所以刘表把女嫁给了王凯。
王凯生子王业。
其后王粲之子因罪被诛,王业就过继给王粲为嗣。
王粲的万卷书,全部归王业所有。
王弼生在这世代书香之家,自幼受到知识的熏陶。
万卷图书是他良好的读书条件,王弼自然得益不少。
他的祖辈研治古文经学,又兼治《老子》。
所以,王弼受其影响,以古文经学为基础,也包容了老子的学说。
刘表占据的荆州,是一个人才荟萃的地方。
“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后汉书·刘表传》)。
一时间,形成了有著名学者宋忠在内的荆州学派。
宋忠重视《易》学和扬雄的《太玄》。
王肃18岁曾向宋忠学《太玄》,后来以儒道兼来的思想注经,成为魏晋玄学的先导。
而王弼的祖父王凯和叔祖王粲也到了荆州,刘表还是王弼的外曾祖父。
王弼祖述王肃之说,所以,王弼后来研究《周易》《老子》,无疑也受到了宋忠、王肃思想的影响。
少年王弼不仅从小学习、研讨儒、道,常有独到的见解,而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少年。
他知识丰富,能说会道,思想敏锐而深刻;他不追求文章辞藻,却有真知灼见。
从十多岁开始,就特别喜欢老子的学说。
老子无为的思想、思辩的哲学,庄子逍遥于天地之间,汪洋恣肆,通脱善辩,对他都有很大的吸引力。
所以,他喜欢游乐于山水之间,大自然广宽的天地陶治出他旷达的性格;音乐之美又使他超拔于自然之外。
深思敏察的王弼,从中增长了不少见识,扩大了眼界。
大自然是美的,而社会现实却触目惊心,复杂而又残酷。
现象只是表面的,这个中的原因和关系是什么呢?于是,儒家的学说,老庄的思想,大自然的美,无情的现实,一齐在少年王弼的头脑中产生了奇特的反映。
认识现象,研究问题,探索本原,这就使他年纪轻轻就很快接触到了社会政治、哲学等重大而深刻的问题。
三才识卓出英年早年年纪未上20岁的王弼,对哲学问题已有了相当深度的研究。
对已成为时尚的玄学思想,也作过深刻的思考。
所以,年轻的王弼在当时已小有名气。
有一天,王弼去拜访他的父辈裴徽。
裴徽当时虽然只是个吏部郎,但在思想界却享有盛名。
裴徽一见王弼,就很惊异,竟至马上把当时哲学领域的尖端问题向王弼提出来,他说。
“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
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世说新语·文学》)这是关于有与无、儒与道、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看来,当时立学对贵无的理论已经确立,但对其中纷然杂陈的现象,它们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妥善解决。
用学术界尚未解决的问题去问年轻的王弼,足见裴徽对王弼的看重了。
王弼则根据自己的研究和体会,明确而又简洁地回答说:“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为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世说新语·文学》)圣人指孔子。
玄学家既尊孔,又崇老,可见当时儒道合流的事实。
王弼的回答,就照顾到了当时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妥善地摆正了孔子与老子的地位,把儒道融为一体。
他认为,无与有、本体与现象,结成了一对反复循环的关系。
“无”不可以直接训说,必须通过“有”来阐明。
孔子由于对“无”有了深刻的体验,尽管从不说“无”而只谈“有”,但处处都揭示了那隐蔽着的宇宙本体——无。
而老子对“无”直接训说,却只停留在“有”的现象领域,而不能上升到高层次的体“无”的境界。
这就把前辈学者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建立起以无为本,现象与本体相结合的哲学体系。
从王弼胸有成竹的回答来看,他已对老子作了深人的研究,并对《老子》作了注。
这件事很快就在学术界传开了。
不久,倡导玄学的首领、任吏部尚书的何晏,本来早已提出“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却未能解决现象与本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他还本注释完《老子》一书,一听到这消息,就迫不及待地亲自去见王弼。
年轻的王弼面对有名的何晏,毫无忌讳地将自己注《老子》的主要思想讲给何晏听。
这一讲,本是学术探讨、晚辈向长者讨教的意思,岂知王弼用那善辩的口才,滔滔不绝地讲出许多精辟的见解。
这些问题又恰恰是何晏赶不上的地方。
此时倒像是王弼在向何晏讲学了,把个何晏听得哑口无言,只能“诺诺”称是而无法讨论,更不能拿架子以长者的身份阐说自己的观点。
何晏回去后,不再作《老子》注,而把自己的思想写成了论文《道德论》。
何晏因此极为赏识王弼,由衷地称赞他说“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松之注引何劭《王弼传》)所谓天人之际,就是人们对天道、自然与人的关系这个重大哲学问题的思考。
王弼如此年轻,就已涉及到当时哲学领域的关键问题,何晏自然很器重他。
恰好黄门侍郎的位置空缺,何晏有意提拔王弼。
这时曹爽专擅朝政,他手下的丁谧有意与何晏争衡,推荐高邑人王黎。
结果曹爽用王黎为黄门侍郎,而王弼仅补上了一个台郎之位。
王弼本是思想深刻、才识卓出、善谈玄理之人,而对做官的具体事务既不关心,也不是他的长处,所以他在官场上并不得意。
王弼刚补职位很低的台郎时,曾经拜见曹爽,在这次难得的单独会谈中,他只是大谈了一通抽象的玄理,一点儿也未涉及其它方面的事。
结果遭到曹爽的嗤笑,也失去了一次晋升的机会。
曹爽在思想上显然与王弼不属同一层次的人,王弼那些高深的理论,曹爽哪里懂得它的价值?此时的曹爽,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如何在与司马氏争权的斗争中占上风。
而王弼却不能察颜观色,对手握大权的曹爽见机行事,反而口若悬河地去谈一些在曹爽看来一钱不值的废话,他遭到曹爽的冷落当然是很自然的了。
王弼在世俗的为人处世事方面确实存在很多毛病,他“为人浅而不识物情”,缺乏在官场应变的能力。
又“颇以所长笑人”,清高自负而瞧不起别人。
他善于论辩,论辩时不留余地,不留情面。
淮南人刘陶善谈纵横,为大家公认,他却常常弄得刘陶下不了台。
所以,他也得罪了不少人。
王黎、荀融当初与他都很友好,后来都把关系搞僵了。
正因为他不善做具体事务,而把全副精力放在哲学的研究中,所以,在魏正始十年,他那小小的台郎的位置也弄丢了。
当年秋天,年仅24岁的王弼,被时疫夺去了生命。
一代奇才、一颗智慧之星从此消失了。
王弼人虽死,但他在有限的时间内,写了很多著作。
据史载,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论语释疑》。
还有早已佚失的《王弼集》5卷。
他创建了自成一家的哲学体系,在经学、哲学领域内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在当时,以至后来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四注经解义畅述哲理王弼处在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时代。
他不关心那些争权夺利的具体事务,却能通过社会现象,去设计完美的政治理想。
他从历史的、哲学的高度探寻现象与本体、名教与自然、人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在极短的时间内构筑起超越前人的哲学体系,创建了不朽的伟业。
自汉武帝以来,儒家经典就已经成了统治者的工具。
但随着历史的变革、时代的发展,儒学实际也已走到了非要变革不可的地步。
汉儒烦琐注经的旧习,只能引起人们的厌恶。
如何结合现实的社会政治,找出一个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政治理想,是时代的要求。
曹操以刑名之学治国,造成了上下离心,政局不稳的局面。
王肃以今古文经学,再引进道家思想进行设计的努力,也只是在学术界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决心献身于哲学事业的王弼,一扫汉儒烦琐、迂腐、无用的弊端,融合儒道两家有用的学说,从汉儒的注重传注训诂,转向于义理的诠释;从汉儒的注重《春秋》,转向重视《周易》,摒弃汉儒治《易》中的象数传统和迷信色彩,而用义理解释《易》经;把传统的重天思想,转变到注重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