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附答案

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C)A 阶级斗争理论B 社会主义学说C唯物史观 D辩证法理论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C)A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基本容 B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功能作用C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实践基础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C)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C)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8.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 B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D.科学社会主义10.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党的出现C.十月革命的胜利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C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B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2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ABDA 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B 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C 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D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第一章: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旧唯物主义BA.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是机械唯物主义D.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C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D.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3.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C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C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4.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D 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D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6.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B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 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7. 马克思主义创立前,不存在: D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8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9.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是 CA 主一元论还是二元论B 主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C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D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10.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围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围是指 A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1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畴的定义是通过: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1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DA.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13.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C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质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1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B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15.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是 CA 主一元论还是二元论B 主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C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D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16.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CA 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 主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C 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 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17.“我思故我在”是 D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18.“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观点是 D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19.下面关于唯物主义的表述,错误的是A.世界统一于物质需要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艰巨的发展来证明B.承认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C.唯物主义要求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D.唯物主义就是立足于人的感官之欲的逐利活动20.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 C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21.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一一、单选题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份的关系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精神和物质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3、作为哲学范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的创造和纯粹的抽象”。

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4、时间和空间是()A、运动着的物质的惟一特性B、人们用来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5、下列说法中惟一一个不说明时间的一维性的是()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诗句)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谚语)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

(谚语)D、莫说年龄小,人生容易老;莫说时间早,一去没处找。

(打油诗)E、百事宜早不宜迟。

(谚语)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变化中是否有新质要素产生D、事物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7、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同一”不是()A、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B、矛盾双方的彻底等同C、有条件的同一D、具体的同一8、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的“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B、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C、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9、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C、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D、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10、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因果联系是指()A、一切先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B、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C、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反映与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1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造的关系问题12、事物内部包含的否定方面是()A、事物中居主导地位的方面B、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C、事物中的消极方面D、保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13、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承认世界的可知性1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包含全部答案)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包含全部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是( B )0-5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2.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D )1-35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3.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

这是一种( A )1-37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4.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 B )1-54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C )1-57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6.揭示事物的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B )1-56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7.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1-71A.风来雨至,电闪雷鸣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C.摩擦生热,热胀冷缩D.夜尽昼至,昼尽夜来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一种( A )2-102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9.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基本形式的是( A )2-106A.感觉B.概念C.判断D.推理10.把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这是一种( B )2-107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理论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11.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 C )1-36(与辩证唯物法结合理解)A.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12.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D )3-135A.语言学B.逻辑学C.数学D.哲学13.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3-139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方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14.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 C )3-173 A.折中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历史唯心主义观点15.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A )3-178A.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B.摆脱历史条件的制约C.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D.决定历史时代的特点1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B )4-187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低于必要劳动时间17.从较长时期看,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消费资料的物质内容( B )5-(要理解教材内容)A.不会有很大变化B.会不断扩大C.会不断缩小D.只能有小幅度微调18.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 D )4-206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B.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比例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19.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 A )4-217A.议会制B.君主立宪制C.民主共和制D.普选制20.超额利润是( D )5-245A.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B.个别价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C.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市场价格的差额D.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21.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主要体现在无偿占有( D )5-250A.店员销售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B.店员销售商品的劳动所实现的全部价值C.店员必要劳动实现的价值D.店员剩余劳动实现的剩余价值22.利息的本质是( A )5-251A.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B.平均利润的特殊转化形式C.使用借贷资本支付的报酬D.使用产业资本支付的报酬23.土地价格是( D )5-262A.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B.级差地租的货币表现C.利息的资本化D.地租的资本化24.在资本主义社会,垄断组织销售产品时多采取( A )6-273A.垄断高价B.垄断低价C.社会生产价格D.市场价格25.私人垄断资本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形成( C )6-274A.垄断资本主义B.国家资本主义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金融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新变化的是( B )6-29326.下列不属于...A.高科技产业的大发展B.产业工人的大幅增加C.第三产业的大发展D.信息产业的兴起27.马克思主义认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A )6-300(结合教材理解)A.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B.生产资料私有制代替生产资料公有制C.全世界实行垄断资本主义D.全世界实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28.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首先要经过( A )7-309A.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共产主义第一阶段D.战时共产主义阶段2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是( D )7-334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C.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D.实现共产主义30.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 D )8-345A.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的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的C.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后实现的D.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试卷

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试卷

XXXX ─XXXX 学年第1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考试试卷(A 卷)专业:全校年级:2025考试方式:开卷学分:3考试时间:120分钟(答案必须写在答题框内,否则无效;必须工整的写上班级、姓名和序号。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阅卷人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A.实践B.物质C.人的本质D.规律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A.宿命论B.朴素唯物主义C.唯意志论D.形而上学3.“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A.辩证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唯心主义D.形而上学4.“刻舟求剑”的错误表现在剑主人认为:A.事物永恒运动B.运动和静止统一C.运动就是静止D.事物永恒静止5.“望梅不止渴”,这是因为:A.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本身B.人对事物的反应等于事物本身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D.精神物质具有同一性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现意识具有:A.决定性B.能动性C.预见性D.主动性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A.复杂性B.客观性C.普遍性D.多样性8.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绝对性和相对性B.普遍性和特殊性C.对抗性和非对抗性D.同一性和斗争性9.“乐极生悲”这一成语体现的哲学观点是:A.量变引起质变B.态度决定人生C.细节决定成败D.性格决定命运10.“守株待兔”寓言表现出故事中主人公:A.夸大必然性B.夸大偶然性C.主观能动性D.客观实在性11.“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着重说明了:A.认识滞总后于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C.实践高于认识D.实践和认识合一12.关于“百闻不如一见”的认识正确的是:A.看到的比听到的更可信B.感性认识都是可信的C.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直观生动D.感性认识未必反映事物本质13.根据认识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和“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A.熟知不等于真知B.熟知就是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4.对“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解读以下正确的是:A.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B.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决定社会发展15.“欲灭其国,必先灭其文化”这说明:A.文化决定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B.文化决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C.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D.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构成国家文明得分阅卷人得分阅卷人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1.《传习录》记载: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库一、单选题邓小平说: “我坚信, 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A.伟大的B.行动的指南C.科学D.基本理论1.马克思主义是()A.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B.涵盖社会各个方面领域的科学C.人类的精神财富D.无产阶级的思想宝库2.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A. 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文化历史4.哪三个国家工人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A.法国美国英国B.法国德国英国C.美国英国德国D.法国德国美国5.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 )作为客观基础A.现实实践B.实际C.阶级基础D.科学理论6.从19世纪40年代后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创建( )A.第一国际B.“共产主义者同盟”C.第二国际D.共产阶级7.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 )A.继承与创新B.继承与发展C.发展与创新D.继承与发展8.人类历史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属于( )阶段A.封建主义B.帝国主义C.共产主义D.资本主义9.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 )A.毛泽东思想B.马克思主义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思想10.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 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武器”A. 精神B.斗争C.理论D.核心11.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由( )决定A.阶级性B.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征12.哪种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A.一切从实际出发B.联系实际C.与时俱进D.在实际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13.哪一项不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A.认识规律B.把握规律C.遵循和运用规律D.发展规律14.实践证明,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立国的(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A.实践基础B.理论基础C.根本指导思想D.核心思想15.哪一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 )A.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B.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C.学习理论, 武装头脑D. 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下功夫16.()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A.掌握规律B.树立马克思的信念C.理论与实践的统一D.与时俱进17.哪项不属于狭义的马克思主义()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B.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观点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方法论D.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体系18.广义上的马克思还包括()A.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B.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C毛泽东邓小平等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D.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9.()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A.三大工人运动B.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C.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D.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20.()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A.马克思主义B.科学主义C.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者形成的新学说三、多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 到那时, 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A. 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B.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30年代末, 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C.多次经济危机, 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D. 垄断资本主义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哲学3.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 巴黎公社B. 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4.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 法国启蒙思想5.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A. 康德B. 黑格尔C. 费尔巴哈D. 笛卡尔6.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 亚当·斯密B. 大卫·李嘉图C. 马尔萨斯D. 西斯蒙7. 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 昂利·圣西门B. 沙尔·傅立叶C. 罗伯特·欧文D. 托马斯·莫尔8. 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 辩证法B. 劳动价值论C. 唯物史观D. 剩余价值学说9. 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A. 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B. 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C. 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 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10.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C.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D.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1.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 阶级性B. 实践性C. 客观性D. 人民性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A. 李大钊的理论B. 毛泽东思想C. 邓小平理论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3. “八荣八耻”的“八荣”是()A.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B. 崇尚科学、辛勤劳动C. 团结互助、诚实守信D. 遵纪守法、艰苦奋斗14. “八荣八耻”的“八耻”是()A. 危害祖国、背离人民B. 愚昧无知、好逸恶劳C. 损人利己、见利忘义D. 违法乱纪、骄奢淫逸15.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必须要分清()A. 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 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 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 教条式的理解D. 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16.什么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A.辩证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D.辩证历史唯物主义17.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的有: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改革开放18.在当代中国, 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A.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社会主义C.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坚持一党专政19.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

大学本科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试题+详细答案

大学本科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试题+详细答案

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试题+详细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答案】B【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教材6页。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广延性B.存在性C.物质性D.可知性【答案】C【解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教材39页。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答案】A【解析】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材35页。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A.联系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答案】D【解析】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教材48页。

5.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A.质量互变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答案】B【解析】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教材51页。

6.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否定之否定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答案】A【解析】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其他范畴构成的体系。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教材56页。

7.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A.人可以创造规律B.人可以消灭规律C.人可以改变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答案】D【解析】规律具有客观性。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带答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带答案)

绪论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B.列宁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D )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B.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和阶级立场的转变C.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D.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当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是:( A )A.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B.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C.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推动资本主义进入新的阶段4、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体系中,被列宁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A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剩余价值学说5、早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具有自发性,导致这种自发性的根本原因是:( D )A.人工捣毁机器烧毁厂房B.工人要求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待遇C.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日益深重和残酷D.缺乏科学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6、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B )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认识论思想7、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费尔马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是:( A )— 2 —附录二:练习参考答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认识论思想8、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继承的最重要的思想是:( A )A.劳动价值论B.剩余价值学说C.唯物论D.辩证法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D.科学社会主义1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实现共产主义社会C.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B )A.推翻资本主义社会B.实现共产主义社会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D )A.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B.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C.推翻资本主义社会D.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C )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B.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二、多项选选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带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带答案)

绪论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B.列宁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D )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B.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和阶级立场的转变C.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D.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当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是:(A )A.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B.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C.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推动资本主义进入新的阶段4、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体系中,被列宁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A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剩余价值学说5、早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具有自发性,导致这种自发性的根本原因是:( D )A.人工捣毁机器烧毁厂房B.工人要求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待遇C.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日益深重和残酷D.缺乏科学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6、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B )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认识论思想7、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费尔马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是:(A )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认识论思想8、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继承的最重要的思想是:( A )A.劳动价值论B.剩余价值学说C.唯物论D.辩证法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D.科学社会主义1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实现共产主义社会C.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B )A.推翻资本主义社会B.实现共产主义社会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D )A.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B.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C.推翻资本主义社会D.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C )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B.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二、多项选选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5.关于矛盾问题精髓的是( B )。

A.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道理B.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道理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道理D.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的道理6.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B )。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7.“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8.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9.“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0.“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理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

”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11.社会革命根源于(D )。

A.人口数量因素B.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C )。

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B )。

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 )。

A经济条件B.法律制度C.传统观念D.文化水平2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C )。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21.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B )。

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22.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 C )。

A.复杂劳动决定的B.具体劳动决定的C.劳动二重性决定的D.抽象劳动决定的2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B )。

A.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C.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D.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时间来决定2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D )的矛盾。

A.使用价值和价值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25.货币是( C )。

A.能买到其它一切商品的纸币B.充当等价物的商品C.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26.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D )。

A.等价交换B.价格与价值经常相符合C.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D.价格与价值背离,并围绕价值波动27.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能( D )。

A.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B.把劳动力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C.保存生产资料价值D.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28.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 B )。

A.具体劳动而增殖B.具体劳动而转移到新产品中C.抽象劳动而增殖D.抽象劳动而转移到新产品中29.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 D )。

A.商品价值B.剩余价值C.劳动力自身的价值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30.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B )。

A.资本各部分的流通形式不同B.资本各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同的作用C.资本各部分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D.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多选题:1 恩格斯指出,在唯物辩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存和死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

”这一论断反映了(AD )。

A.发展的过程性B.形而上学的发展观C.世界是永恒不变的既成事物的集合体D.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2.近一年多来有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ABCD )。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D.事不必难,知难不难3.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

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

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ACD )。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4.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的哲学道理有(AB )。

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D.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5.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ABC )。

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B.它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C.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D.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6.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BCD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7.“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BCD )。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8.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CD )。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9.“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CD )。

A.理论脱离实际B.经验论C.教条主义D.唯理论10.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ABC )。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C.不行而知(老子)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1.“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方向,这种观点是(ACD )。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12.“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CD )。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唯物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13.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CD )。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14.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BD )。

A.古为今用方针B.历史分析方法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阶级分析方法15、“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段话表明科学技术是(AC )。

A、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B、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C、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D、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16.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很多西方人感叹这一经济危机,从根本上仍未超出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精辟分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的原创性主要是(AB )。

A.指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B.提示造成相对过剩的制度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C.指出经济危机的深层根源是人性的贪婪D.强调政府对经济危机的干预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17.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BD )。

A.揭示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B.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C.揭示了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D.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18.有一则寓言讲到:狐狸把鱼汤盛在平底的盘子里,请仙鹤来和它一起“平等”的喝鱼汤,结果仙鹤一点也没喝到,全被狐狸喝去了。

这个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尽管资产阶级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ACD )。

A.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B.这种形式上的平等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C.它的实质是将劳资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D.这种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权利19.人们往往将汉语中的“价”、“值”二字与金银财宝等联系起来,而这两字的偏旁却都是“人”,示意价值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