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上 20_古诗两首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范文大全)

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范文大全)第一篇: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20、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古代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离别容易再会难,因而以送别饯行表达深厚的情意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还记得学过哪些送别诗吗?2、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请看诗题(揭题),谁来读,指导读出节奏。
二、同时呈现,比较题意1、谈发现:比较这两个诗题,你发现了什么?① 都有一个“送”字。
② 都有地名。
③ 都有人名。
2、顺学情适时理解“之”“使”。
3、理解题目含义。
三、整体诵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都是送别诗,两位诗人会怎样送别自己的好友呢?请同学们自己先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正确,读出节奏。
2、练读——指名读、正音、点评。
3、这两位诗人分别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送别的呢?出示:——(时间),——(谁)在——(地点)送——(谁)去——(地点)。
朗读第一首诗前两句,填空。
4、感悟第一首诗的送别之景:①怎样的三月才叫烟花三月?在烟花三月的长江两岸,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美景?(理解“烟花”,学生想象画面)②这么美的景色如果让你用诗句来形容,你想到了哪句?③为什么是“西辞”呢?看地图分析。
5、感悟第一首诗的送别之景:①诗人王维又是在什么时间送别友人呢?学生读诗句,填空。
②这是一个怎样的早晨?王维眼中看到的是什么?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窗外绵绵的春雨、依依的杨柳……。
)③窗外那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只看到“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看到柳,即生挽留、不舍之意。
王维多想再留留自己的好友啊,可毕竟皇命难违,重任在身。
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文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XXX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XXX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字:XXXXXX课后题: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搜集积累有关人间真情的诗句。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
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XXX 更长,酒尽心已碎,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强调研究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1.熟悉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了解两首古诗的粗心。
背诵古诗。
2.感悟重点诗句的情味,设想诗歌所描画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蜜意厚谊,受到古诗文明的陶冶。
3.引导学生掌握研究古诗文的基本办法。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研究古诗的过程傍边,教授办法,培养学生的自学本领。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1.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诗文中交流。
2.只言片语就把对客人的欢迎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就是古诗文千古不衰的魅力啊!课下你们积累了那些古诗呢?一首诗就是一幅图画一首诗也是一个哲理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3.今天我们研究的古诗还是一份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0课——古诗两首,一起感受那份情二.读诗题,检查预1、指导读题(1)自由读一读这两首诗的题目(2)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正确。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优质课教学设计_5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送元二使安西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目标确立依据(一)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安西边疆,诗人赶来渭城为朋友送行,其深厚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宴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到很多古诗,但是在读诗、悟诗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借助多种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才能有效进行教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悟诗歌内容。
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教学准备1、课件2、图片3、视频:渭城、阳关、王维送元二的情景4、歌曲:《阳关三叠》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解题,了解时代背景1、导入:还记得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吗?它的作者是?(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王维的古诗,看老师写课题,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这样写?2、解题。
(1)“送”的意思?“元二”是一个人的名字吗?“使”的意思?(2)元二能不能不去?简介时代背景。
(3)了解“安西”(4)齐读诗题。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学习多音字(主要是朝、舍)3、再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请学生看着老师的手势读。
5、叠读。
(三)领会诗意,体味别意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接下来大家快速地找一找,看看诗中有哪些表示地方的词语?学生回答。
老师把这些地方放到了唐朝的地图上,简介路线。
咱们先去渭城欣赏一下吧!1、学习前两句,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教师:都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渭城你看到了什么景物?(1)朝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2)客舍:客舍为什么“青青”(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指导朗读:这样的渭城美吗?齐读。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20古诗两首 精品教案

1.学会生字。
2.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3.背诵本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揭题、解题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2.他俩是什么关系?3.本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三读本诗,要求读准字音四理解诗意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
(2)借助文后注释,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3)标画出疑惑之处。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两名同学讲解古诗。
重点指导:“西辞”“尽”“唯”“天际”等重点词语。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①送:送别。
②之:去,到。
③广陵:扬州。
释义: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2)故人西辞黄鹤楼①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②辞:辞别。
释义:老朋友在西边辞别黄鹤楼。
(3)烟花三月下扬州①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②下:去,到。
释义:阳春三月,顺流东下到扬州去。
(4)孤帆远影碧空尽①孤帆:单独的一条船。
②远影:远远的影子。
③碧空:晴朗的天空。
④尽:消失了,没有了。
释义:孤独的小船渐渐消失在水天尽头。
(5)唯见长江天际流①唯:只。
②见:看见。
③天际:天边。
释义: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五体会诗境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想象“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口头描述,想象美景。
)李白此时有心情赏春景吗?为什么?从哪儿看出?3.这时江面上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4.李白站在岸边,看到好友孟浩然的船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六拓展练习,训练说写1.创设情境。
教师: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
往日,他们在生活上相互照顾,在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
此刻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
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2024年统编版2020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4年统编版2020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统编版2020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诗两首》,具体内容为《静夜思》和《寻隐者不遇》。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让学生了解古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字词、句意,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学会运用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两首古诗的字词、句意理解和背诵。
难点:古诗意境的体会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月夜和山林的美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入古诗的意境。
2. 朗读:让学生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讲解:详细讲解两首古诗的字词、句意,分析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 背诵:带领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能够熟练背诵。
5. 例题讲解:结合古诗内容,设计相关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月夜”或“山林”为主题的诗句。
六、板书设计1. 两首古诗的题目、作者、诗句。
2. 古诗的韵律、意境、情感关键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以“月夜”或“山林”为主题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古诗,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古诗的字词、句意理解和背诵。
2. 古诗意境的体会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板书设计中的关键词和结构。
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要求和答案指导。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教案古诗两首(秋浦歌

教案古诗两首(秋浦歌一、教学内容《古诗两首》(秋浦歌)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课。
本课包括《枫桥夜泊》和《登高》两首古诗。
其中,《枫桥夜泊》描绘了诗人夜晚泊船枫桥附近,欣赏江南水乡美景的情景;《登高》则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3. 学会诗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情感;2. 重点:朗读和背诵古诗,掌握诗文中的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文打印稿;3. 生字词卡片;4. 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你们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景色?诗人是如何描绘这种美景的?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文内容;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4. 讲解诗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讲解生字词,并结合PPT展示诗文意境;5. 朗读与背诵:学生跟读、齐读诗文,并进行背诵练习;6. 实践运用:学生运用诗文中的生字词造句,体会词语的用法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古诗两首》枫桥夜泊思念家乡登高思念亲人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 运用诗文中的生字词造句,并写在作业本上;3. 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较为熟练,但对诗文意境的理解还有待提高;2.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古诗两首》(秋浦歌)的后续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制定;2. 教学难点的确定;3. 教学过程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指导整个教学过程。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和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庐山谣”和“将进酒”两首古诗的意思和基本情感,并能够准确地朗读出诗歌;2.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古诗的美,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3.学生能够通过这两首古诗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和基本情感,并能够准确朗读出诗歌;2.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美,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先请学生回忆在上一年级学过的古诗,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并发问学生这些古诗在他们的心中有什么感受和体验。
2.学习新课①学习《庐山谣》1.教师先分别向学生介绍古诗《庐山谣》的起篇(楼船夜雪瓢泼大,),续篇(都门帐饮无绪),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古诗的神秘之美;2.教师展示带有拼音和注释的课文,让学生朗读,并教授一些生字生词;3.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并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强化记忆;4.教师对古诗的音乐性和韵律感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加深学生的体验感。
②学习《将进酒》1.教师先分别向学生介绍古诗《将进酒》的起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续篇(合欢桃李春色鲜,),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古诗的奋发之美;2.教师展示带有拼音和注释的课文,让学生朗读,并教授一些生字生词;3.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并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强化记忆;4.教师对古诗的感情表达和抒情能力引导学生品味,加深学生的体验感。
3.应用1.让学生分组,自由发挥,配合老师的引导和提示,创作自己的小诗,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2.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体验,感受,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成最适合自己的小诗。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让学生对古诗的浅层次了解给予一个初步的总结。
四、板书设计本课的板书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古诗名字2.古诗部分内容3.生字生词和注释,帮助学生记忆4.学生讲述的自己的小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由于学生所接触的是小学四年级上册,所以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古诗也相较于比较简短,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始终遵循着情感教育的原则。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注释、网络资源、朗读、想象等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老师知道同学们会背许多古诗,著名诗人李白了解吗?他有几个名字?2、诗仙李白的诗我们已学了好几首,你能背一首吗?从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的李白,李白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广交朋友的诗人,著名诗人孟浩然、王维、杜甫、贺知章、王昌龄都是李白的挚友。
今天,我们再跟随李白的诗句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3、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读诗题1、“送”是什么意思?这是首送别诗,从题目中可知道些什么?2、齐读诗题。
三、初读诗文、扫清字词障碍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学习本课生字词。
3、听录音读。
四、品读诗句,知诗意1、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你都读明白了吗?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书下的注释,查找相关的资料来体会诗句的含义。
先完成的同学在组内互相说说。
2、理解一、二句诗意师:有什么不懂的吗?(1)西辞。
大家不妨看地图,黄鹤楼与杨州的位置关系,明白了吗?(2)下的意思长江水自西向东顺流而下,“ 到、去”的意思(3)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出示课件)(4)说前两句诗的意思3、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3)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4)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上 20古诗四首(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
1.读懂《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重点字词及诗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2.能按照古诗词的韵味,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王维、李白、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搜集有关这几则古诗的资料。
③摘录课外的有关送别亲友的古诗。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1.听音乐——《送别》,和朋友要分别了,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2.柳永曾在《雨霖铃》中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是的,古人也是多情的,写下了许多关于送别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去品读诗人当时的感受。
二、出示古诗,弄清题意。
1.出示两首古诗,轻声读读。
2.解题。
说说“使”、“之”的意思。
将课题补充完整。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随机请学生说说对“故人”的理解。
2)弄清渭城、阳关、安西的地理位置。
弄清黄鹤楼与广陵(即扬州)的地理位置。
理解“西出”“西辞”。
三、自主合作,理解诗意。
1.再自由读读这两首古诗,边读边想想意思。
2.小组合作,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熟读古诗,借助字词典和课外收集的资料,理解重要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其中一首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朝雨”“浥”“客舍”“更尽”;“烟花”“尽”“惟见”。
其他同学可以做点笔记,也可对发言的小组提问、补充。
四、体会诗境,朗读回味。
1.齐读这两首古诗。
体会这两首诗的异同。
预设——
板块A这两首诗要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都表达了诗人和朋友真挚深厚的友谊以及依依惜别的感情。
前者更多一点对未来的悲切,伤感;后者多一份祝贺和期盼。
(1)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最能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随着老朋友所乘的那只孤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诗人却依然翘首远眺,目送老朋友,足以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
教师点拨:
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写一写。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2)为什么要“劝君更尽一杯酒”?你怎么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和“更”衬托了主人(即诗人)的殷勤劝酒之意和留恋难舍之情。
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依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同样是送别,你有没有读出诗人的不同感受?
补充阅读背景王维写诗的背景资料:
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
《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
了解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体会王维当时的心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板块B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描写了当时的景物。
前者以景衬情,为送别创造了抒情的氛围;后者借景抒情。
(1)“朝雨”与“柳色”除了写春色以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诗人以景衬情,为送别创造了抒情的氛围,富于柔情之美,好像朝雨有意为客洒扫拂尘似的,显得朝雨那么多情,但是,景色愈有情,愈加深不忍相别的感情。
“柳”既是写景补足朝雨,点明季节,又暗寓“留”之意。
“柳”与“留”谐音双关。
(唐人离别常折柳相赠,这是当时习俗。
)
(2)“烟花”、“长江”、“碧空”诗人有心情赏春吗?那为什么要写景物?——借景抒情。
(3)同样是描写景物,你体会到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2.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我们还收集了一些友人送别的诗歌,交流体会诗人的感情。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古诗的题目,制作了一个目录,供同学们参考,课外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