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金文释读

合集下载

瞎扯汉字之兵器谱(4)

瞎扯汉字之兵器谱(4)

瞎扯汉字之兵器谱(4)四、护具类虽然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但这讲的是战略层面,对于战术层面,则必须进攻与防守并重,所以防具是非常重要的。

在先秦的战争中,对于普通士兵而言,他们的防具非常少,也就是一副铠甲,有时候会有盾牌,但盾牌的作用似乎是保护阵型多一些,对于单兵的防护,可能没那么高了(纯猜测)。

先秦的护具大概分为甲、胄、盾三类。

这里除了说说这三个字之外,再加一个“干”字。

1、甲不知道是不是巧合,甲的古文字字形恰好跟现在的加号长得一样。

关于甲的含义,有“甲像鱼鳞”的说法,这个我不大认同。

还有种说法是甲是原始社会的符号演变,这个说法比较靠谱,但我在这里说的是作为防具的“甲”字。

《释名·释兵》曰:甲,似物有孚甲以自御也。

亦曰介,亦曰函,亦曰铠,皆坚重之名也“现在”函“字似乎已经没有护甲的意思了。

而“介”也很少出现这个意义了(这可让众多中学生泪目啊)。

曾侯乙墓出土的铠甲图片来源于网络上图是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铠甲。

这种铠甲属于皮甲,用皮革裁制成甲片,上漆,用线把甲片连起来。

有的皮甲后面有木胎衬托,这样的防御效果更加好。

《周礼·考工记·函人》对制造铠甲有个明确记载,所用材料为犀和兕的皮(杀害野生动物有木有!),或一起用成为合甲。

“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对于这个寿字我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大概是讲使用年限吧。

制造铠甲要先“为容”,就是对使用者的身材经行测量;然后是“制革”,无需解释;第三步是“权其上旅下旅”,裁剪上下身合适的长度;第四步“以其长为之围,裁剪出腰围。

制革的时候,不能够太生,太生就会不够坚韧;也不能太熟,太熟会卷曲。

后面还有一套关于好的铠甲的判断标准,用了很多专业的名词,实在是不知道怎么翻译。

铠甲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甲身、甲裙(也称甲裳)、甲袖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甲裙和甲袖是可以伸缩,便于作战。

有的铠甲没有甲袖,这样使用武器更加灵活。

甲不但用于人,也用于车马,称为车甲、马甲。

0047谈谈甲骨金文中的“肇”字

0047谈谈甲骨金文中的“肇”字

談談甲骨金文中的“肇”字(首發)方稚松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院甲橋刻辭多是記錄龜甲來源的一類記事刻辭。

在這類刻辭中常用的動詞有入、以、來、取、乞、示等。

此外,也有用的幾例,胡厚宣先生在《武丁時五種記事刻辭考》一文曾舉有下面兩例1:亞十。

5685反[賓三2]。

19483[典賓]胡先生對此未作論述,故也未能引起學者注意。

我們在整理甲橋刻辭時又發現以下兩例:。

3589反[典賓]婦。

8916反[典賓],字形又作或(下面我們以字母A代表此類字形)。

丁山釋爲“肈”之初文,訓爲始3。

此字在甲骨文中可用爲祭祀、軍事等場合。

用於軍事用語時,現學界多採用劉釗先生在《卜辭所見殷代的軍事活動》一文中所說:“訓爲啟,馬即啟動騎兵之義” 4。

但在上面三條甲橋刻辭中,A不論是釋爲祭名還是訓爲始、啟都無法貫通辭意,需另尋它解。

從刻辭部位看,上面三條刻辭都是刻在龜腹甲反面右邊的甲橋位置上。

張秉權先生在《甲橋刻辭探微》中曾歸納有這樣一現象:“凡記入、來、挈(或釋氐,引者按:即我們所說的‘以’)、乞、取諸辭者,常在右橋出現,亦有少數例外,刻在左橋。

5”這裏的A 都出現在右甲橋位置上,說明應與入、來、以、乞、取的意義相近,是表示龜甲來源的一個動詞,應有帶來、送致之義。

對於A的這一詞義,除了甲橋刻辭的特點可以給我們一啟示外,更重要的證據是新出《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6中字(下以字母B代表)的含義。

此字亦見舊著錄甲骨,如《合》18232反“婦在”,此例爲背甲記事刻辭,與上舉甲橋刻辭用法一致。

《花東》中此字多見於以下文例:癸巳卜:子,惠白璧B丁。

用。

壬子卜:子婦好入于,子呼多宁(賈)見(獻)于婦好,B紤八。

花東37辛亥卜:子其婦好入于,子呼多御正見(獻)于婦好,B紤十,往。

辛亥卜:發B婦好紤三,B婦好紤二。

用。

往。

花東63庚子卜:子,惠眔良(琅)B。

用。

花東178甲子卜:乙,子B丁璧眔琡(?)7。

花東180甲子卜:乙,子B丁璧眔琡。

花東203辛未:歲妣庚小告,又B鬯,子祝,皀祭。

甲金文释读

甲金文释读

甲金文释读乙未,酒系品上甲十,报乙三,报丙三,报丁三,示壬三,示癸三,大乙十,大丁十,大甲十,大庚十,小甲(合文)三,(大戊十,中丁十,戋甲三),祖乙(十,羌甲三。

)乙未那天,用祭品十件酒祭系祭上甲,用祭品三件祭报乙??此片由三小片缀合而成,对于考定商代先公先王的世次,纠正《史记殷本纪》的错误,至为重要。

王国维说:“??不独即上甲,即报乙报丙报丁,示壬示癸即主壬主癸,胥得确证;且足证上甲以后诸先公之次当为报乙报丙报丁示壬示癸,而《史记》以报丁报乙报丙为次,乃违事实。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观堂集林》卷九)甲午卜,宾贞:西土受年?一二三四五六(宾,武丁时贞人名)贞:西土不其受年?一二,二告,三四,二告,五六甲午日占卜,贞人宾问,西部的土地会得到好年成吗?问,西部的土地不会得到好年成吗?癸卯王卜贞:旬亡祸?在四月。

王占曰:大吉。

甲辰肜大甲。

癸丑王卜贞:旬亡祸?在四月。

王占曰:大吉。

甲寅肜小甲。

(癸)亥王卜贞:旬亡祸?在五(月)。

王占曰:大吉。

戊子卜,(雀)贞:帝及四月令雨?王占曰:丁雨,不隹辛。

贞: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旬丁酉允雨。

在这四月份,上帝会不会命令下雨?王亲自占,认为是在丁日下雨,而不是在辛日。

结果在第十天丁酉日这天果然下了雨。

甲寅卜,(雀)贞:羽乙卯易日?贞:羽乙卯,乙卯不其易日?贞:有疾自,隹(唯)有它?贞:有疾自,不隹有它(蛇的初文)?((雀),武丁时贞人名。

羽,通翌。

易,通晹。

)甲寅日占卜,贞人问,第二天乙卯日是多云间晴的天气吗???问,鼻子有病,是有灾祸吗?问,鼻子有病,不是有祸害吧?“自”用本义,证明了《说文》在保留古义方面的价值。

1、《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于省吾:《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唐兰:《殷虚文字二记》张政烺:《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胡厚宣:《说》张颔:《侯马盟书丛考续》高明:《侯马载书盟主考》朱德熙:《战国匋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裘锡圭:《说“弜”》马国权:《两周铜器铭文数词量词初探》陈世辉:《略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李学勤:《岐山董家村训匜考释》张振林:《中山靖王鸟篆壶铭之韵读》姚孝遂:《契文考释辨证举例》徐锡台:《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所见人名、官名、方国、地名浅释》徐锡台:《探讨周原甲骨文中有关周初的历法问题》张政烺:《中山王壶及鼎铭考释》(与姚文合于一处)张政烺:《中山国胤嗣壶释文》赵诚:《〈中山壶〉〈中山鼎〉铭文试释》孙稚雏:《中山王鼎、壶的年代史实及其意义》于豪亮:《为什么随县出土曾侯墓?》林沄:《从武丁时代的几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姚孝遂:《商代的俘虏》李家浩:《释“弁”》[日]岛邦男:《禘祀》[日]前川捷三:《介绍著录明义士旧藏甲骨的新刊二书》肖楠:《甲骨学论著目录(1949—1979)》2、《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上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考释》下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综合研究》附:图版3、《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于省吾:《释盾》裘锡圭:《释柲》李学勤:《关于组卜辞的一些问题》萧楠:《论武乙、文丁卜辞》张永山、罗琨:《论历组卜辞的年代》张政烺:《周厉王胡簋释文》林沄:《琱生簋新释》商承胙:《秦权使用及辨伪》马国权:《战国楚竹简文字略说》李家浩:《战国布考》孙稚雏:《天亡簋铭文汇释》姚孝遂:《〈殷虚卜辞综类〉简评》贾平:《读〈殷虚文字甲编考释〉》[日]松丸道雄:《散见于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4、《古文字研究》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小度写范文甲古文图片 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_甲骨文汉字对照表模板

小度写范文甲古文图片 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_甲骨文汉字对照表模板

甲古文图片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_甲骨文汉字对照表甲骨文图片,来历,传说,故事。

结构序位也与后代语法基本一致。

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

大量的甲骨文及铭文既记载了当时政治、踵疾等疾病的记载,也有关于生育的记载,表明当时能准确推知预产期,木器,石器等处,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认为甲骨文从初创到成熟、占卜方面的情况、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迄今为止发掘出存世的大约有15、金璋,日本人林泰辅、时日和结果等刻在上面,故甲骨文字也称卜辞。

内容涉及政治;后又有董作宾的《殷虚文字甲编》;自1954年始、珏和舟、雷,广泛搜集全部出土的甲骨资料、耒,分别发表。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

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

占卜内容多以王为中心,就其关心的问题,如对祖先与自然神的祭祀与求告,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

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分期分类,共收甲骨约四万片、罗振玉及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鼻疾、言疾。

今天,形声字占90%左右。

甲骨文和是汉字成熟的标志。

直到1899年(清光绪25年)、法国、前苏联、德国、稻等的名称,已解读的有三分之一左右、比利时。

从语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词、明义士的《殷虚卜辞》、林泰辅的《龟甲兽骨文字》,起码要经历1500年以上。

===========甲骨文.4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

其中大陆收藏的有97600多片,台湾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鱼类和各种鸟类、苏联、德国等国所藏的甲骨,也已著录成书。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瑞典等12个国家有26700多片。

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国时曾有组织地在殷墟盗掘、用辞,后刻卜问之事,后刻横画,先刻兆序,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美国、英国、虹等记载。

在医学方面,有头疾、牙疾;军队有师、旅等;刑罚有刖、劓、伐等,以便预示吉凶,祈望得到保障。

中国是最早使用汉字的,但如何证明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

中国是最早使用汉字的,但如何证明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

中国是最早使用汉字的,但如何证明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汉字的来历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

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

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岂,豈,凯,凱】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变与含义

【岂,豈,凯,凱】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变与含义

壴⿎彭岂嘉喜【岂,豈,凯,凱】的甲⾻⽂⾦⽂篆⽂字形演变与含义【岂,豈,凯,凱】的甲⾻⽂⾦⽂篆⽂字形演变与含义⿎族造字法:会义(“岂”与“壴”同源,后分化)汉字的来历和演变(說⽂解字篆體字)(六書通篆體字)甲⾻⽂密码【甲⾻密码】【其他解读】"岂"与"壴"同源,后分化。

壴,甲⾻⽂像是⿎的三个⽅向上都有⼀只⼿,表⽰⼿掌在不同⽅向拍击⿎⾯。

造字本义:击⿎奏乐。

篆⽂的"岂"把甲⾻⽂的"⼿"写成"⽖",并加⼀横表⽰⿎槌。

当"岂"的"击⿎"本义消失后,篆⽂再加"⼏"(即"⼈")另造"凯"代替。

“岂甲⾻⽂像是⿎的三个⽅向上都有⼀只⼿,表⽰⼿岂”把甲⾻⽂的”写成”,并加⼀横表⽰⿎槌。

当(即⽂⾔⽂名句摘抄①动词:击⿎奏乐。

岂若吾乡邻。

------唐 . 柳宗元《捕蛇者说》"凯"字的解释五笔86:MNMN 五笔98:MNWN 仓颉:UUHN 郑码: LLYQ 电码: 0418笔顺编号: 25251535 四⾓号码:27710 UNICODE:51EF基本字义(凱)kǎi ㄎㄞˇ军队得胜回来奏的乐曲:~歌。

~旋。

奏~⽽归。

和,柔:“~风⾃南,吹彼棘薪”。

诗经——《凯风》 凯风⾃南,吹彼棘⼼。

棘⼼夭夭,母⽒劬劳。

凯风⾃南,吹彼棘薪。

母⽒圣善,我⽆令⼈。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七⼈。

母⽒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

有⼦七⼈,莫慰母⼼。

1.凯风:和风。

⼀说南风,夏天的风。

马瑞⾠《⽑诗传笺通释》"凯之义本为⼤,故《⼴雅》云:'凯,⼤也.’秋为敛⽽主愁,夏为⼤⽽主乐,⼤与乐义正相因." 3.(Kǎi)姓。

英汉互译triumphant英 [ tra???mf?nt ]美 [ tra???mf?nt ]CET6adj.成功的; 得意洋洋的; 欢欣⿎舞的; 凯粤语:hoi2凱 k ǎi 〈名〉(会意,从豈,从⼏。

甲骨文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的演变过程
从古至今,金文或甲骨文一直是中国文字的原型。

甲骨文作为文字书写的历史,始于大约公元前三千到四千年之间。

它是中国最早的文明和文字,也是历史上最早的文字,被称为“中国文字的根源”。

甲骨文的演变基本包括好几个阶段:风俗甲骨文、篆刻甲骨文、小篆甲骨文、隶书甲骨文。

风俗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书写形式,形式上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形式被称为“老甲骨文”。

其特征是笔画简单,结构紧凑,以木、竹片等为媒介,以抽象的图形为文字的表达形式,尤以山水图形为主,中国最具特色的一种文字一直存在,至今仍被普遍使用。

后来,甲骨文开始走向简化,诞生了篆刻甲骨文,它是风俗甲骨文的演变形式,篆刻甲骨文在分界线、边界、形状上都有所改进,使用的笔触更为流畅,整体形状也更加优美,是中国文字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中国文字演变的开始。

随着社会的发展,篆刻甲骨文又发展出了小篆甲骨文,它的特点是字形改进了,形状趋于简洁,笔画细腻、流畅,虽然文字表达形式没有变化,但文字的书写方式已经改变了,字形更细腻,更容易让人理解,是中国文字演变进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步,也是隶书甲骨文的前身。

演变到最后,就出现了隶书甲骨文,它是中国文字形态演变过程中最大的转变,字形简洁,画法流畅,更加容易被大众接受,同时也为中国字体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隶书甲骨文的演变过程,不仅有利于形态的发展,也为今天的文字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使得文字能够发展更加强大,并且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得到今天的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未,酒系品上甲十,报乙三,报丙三,报丁三,示壬三,示癸三,大乙十,大丁十,大甲十,大庚十,小甲(合文)三,(大戊十,中丁十,戋甲三),祖乙(十,羌甲三。

)乙未那天,用祭品十件酒祭系祭上甲,用祭品三件祭报乙……
此片由三小片缀合而成,对于考定商代先公先王的世次,纠正《史记殷本纪》的错误,至为重要。

王国维说:“……不独即上甲,即报乙报丙报丁,示壬示癸即主壬主癸,胥得确证;且足证上甲以后诸先公之次当为报乙报丙报丁示壬示癸,而《史记》以报丁报乙报丙为次,乃违事实。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观堂集林》卷九)
甲午卜,宾贞:西土受年?一二三四五六(宾,武丁时贞人名)
贞:西土不其受年?一二,二告,三四,二告,五六
甲午日占卜,贞人宾问,西部的土地会得到好年成吗?问,西部的土地不会得到好年
成吗?
癸卯王卜贞:旬亡祸?在四月。

王占曰:大吉。

甲辰肜大甲。

癸丑王卜贞:旬亡祸?在四月。

王占曰:大吉。

甲寅肜小甲。

(癸)亥王卜贞:旬亡祸?在五(月)。

王占曰:大吉。

戊子卜,(雀)贞:帝及四月令雨?王占曰:丁雨,不隹辛。

贞: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旬丁酉允雨。

在这四月份,上帝会不会命令下雨?王亲自占,认为是在丁日下雨,而不是在辛日。

结果在第十天丁酉日这天果然下了雨。

甲寅卜,(雀)贞:羽乙卯易日?贞:羽乙卯,乙卯不其易日?贞:有疾自,隹(唯)有它?贞:有疾自,不隹有它(蛇的初文)?((雀),武丁时贞人名。

羽,通翌。

易,通晹。

)甲寅日占卜,贞人问,第二天乙卯日是多云间晴的天气吗?……问,鼻子有病,是有灾祸吗?问,鼻子有病,不是有祸害吧?
“自”用本义,证明了《说文》在保留古义方面的价值。

甲申卜,(雀)贞,帚好冥(娩),(嘉)?王占曰:其隹丁娩,嘉,其隹庚娩,弘(引)吉。

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嘉,隹女。

甲申卜,(雀)贞:妇好娩,不其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允不嘉,隹女。

甲申日占卜,贞人问,妇好将要分娩,是
生男的吗?王查看卜兆后判断说,如果在丁日分娩,就生男的,如果在庚日分娩,就永远吉利。

结果过了三十天又一天,在甲寅日分娩了,不是男的,是女的。

……
妇好,武丁之妻。

这是专为妇好何时分娩而占卜。

结果在占卜之后一个月生了一个女孩。

由此片可看出当时重男轻女的观念:生子则嘉、弘吉,生女则不嘉。

可见中国几千年来轻视女子的观念可追溯到奴隶制社会的商代,这块龟甲便是证据。

叙辞、命辞、占辞、验辞齐全。

完整的干支表,属第五期。

注意“子”和“巳”的不同,和与后世的区别。

董作宾把殷墟甲骨文的时代分为五期:
⒈武丁及以前的盘庚、小辛、小乙。

⒉祖庚、祖甲。

⒊廪辛、康丁。

⒋武乙、文丁。

⒌帝乙、帝辛。

商代以干支纪日。

珷征商,隹甲子朝,岁鼎,克闻(昏)夙又商。

辛未,王才(管)(师),易又事利金,用乍旃公宝(鐏)彝。

武王伐商,在甲子日那天清早,岁星正当其位,(从而)能在一夜间占有商国。

辛未日,武王在(管)(师),赐给右史利青铜,利因而制作了这个用来祭祀旃公的珍贵礼器。

1976年3月出土于陕西临潼,是目前所知西周时期最早的一件青铜器,保存了武王伐纣的珍贵史料。

“此为武王甲子朝克商后之第七日赐利以金,利因作器,是现在可以确认的年代最早的西周铜器。

”(《铜器分期》)
金文中常提到文、武、成、康、昭、穆、龚(共)之类名号是生称还是死谥,学术界意见不一。

如是生称,则鼎铭提到武王,器作于武王时;如是死谥,则器作于成王时,是后人追述前代事。

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