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管理学原理第六章名词解释

管理学原理第六章名词解释

Chapter 6 Decision Making: The Essence of the Manager’s Job1)Decision(决策): A choice from two or more alternatives.2)Decision-making process(决策制定过程): A set of eight steps that include identifying aproblem, selecting an alternative, and evaluating the decision’s effectiveness.(包括八个基本步骤。

整个过程开始于识别决策问题和确定决策标准,以及为每个决策标准分配权重;然后进入到开发、分析和选择备择方案,这些方案要能够解决问题;接下来是实施备择方案,以及最终评估决策结果。

)3)Problem(问题): A discrepancy between an existing and a desired state of affairs.(现状和希望状态之间的差异。

)4)Decision criteria(决策标准): Criteria that define what’s relevant in a decision.(管理者必须决定什么与制定决策有关。

)5)Rational decision making(理性决策):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where choices areconsistent and value-maximizing within specified constraints.(管理者所制定的决策时前后一致的,是追求特定条件下价值最大化的。

)6)Bounded rationality(有限理性):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that’s rational, but limited(bounded) by an individual’s ability to process information.(管理者理性地作出决策,但同时也受到自身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

《宏观经济学》——第六章 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六章 习题答案

第六章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

2、总需求曲线:描述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产量(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组合。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4、古典总供给曲线:不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位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的总供给曲线。

5、粘性工资模型:即阐述粘性名义工资对总供给影响的模型。

6、利率效应: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利率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的现象。

7、税收效应: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税收的变化,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的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DCAAB DCCBD D1.D.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主要有:实际余额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以及税收效应。

2.C.价格的变化不影响IS曲线的位置,而价格下降会导致实际货币余额增加,利率下降,投资需求增加从而收入增加,所以LM曲线向右移。

3.A.在凯恩斯条件下,由于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价格不变但国民收入y将增加。

y增加,则对货币的需求将增加,当货币供给不变时利率提高;当处于古典区域时,由于产量已达到了充分就业时的最大产出,所以y不会变,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会使得价格上涨,从而实际货币余额将减少,利率提高。

4.A.劳动需求函数为Nd=Nd(WP),WP指实际工资,劳动需求与实际工资成反向关系,因此价格水平越低,名义工资不变,则实际工资上升,因而劳动需求下降。

5.B.劳动的供给函数为Ns=Ns(WP),W指名义工资,P为价格水平。

在短期内,实际工资率越高,劳动的供给越多,因此呈现正斜率。

6.D.古典学派假设工资和价格水平可以迅速自行调节,从而使得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而此时古典供给曲线存在。

7.C.8.C.A、B、D三选项均属于潜在产出的短期决定因素,技术是长期决定因素。

第六章(97)--不完全竞争

第六章(97)--不完全竞争

第六章不完全竞争一、名词解释1.垄断;2.垄断竞争;3.自然垄断;4.销售成本;5.寡头垄断;6.古诺均衡;7.价格领导;8.卡特尔;9.差别定价;10.撇油法;11.渗透法;12.成本加成定价;13.买方垄断;14.买方寡头垄断;15.晴雨表型厂商。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画T,错误的画F)1.完全垄断厂商是市场价格的制定者,而不是接受者。

( )2.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以拥有垄断利润为基本特征。

( )3.在短期,垄断厂商有可能亏损。

( )4.正常利润不属于成本范畴。

( )5.寡头垄断厂商的产品存在着巨大差别。

( )6.完全垄断行业同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相隔绝。

( )7.由于完全垄断行业只有一个厂商,行业的需求曲线就是厂商的需求曲线。

( ) 8.完全垄断厂商的AR曲线和MR曲线是具有不同负斜率的两条曲线,并且AR曲线必然位于MR曲线的下方。

( )9.在完全垄断市场中,边际收益曲线平分需求曲线和价格轴之间的任何一条水平线,表明MR曲线的斜率为AR曲线斜率的两倍。

( )10.垄断厂商达到长期均衡时,其生产规模一定是SAC和LAC达到最小。

( )11.从长期角度看,垄断竞争市场上的经济利润为零。

( )12.任何一个垄断竞争厂商事实上都拥有两条需求曲线。

( )13.垄断竞争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被认为是更接近经济现实的市场结构。

( ) 14.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厂商之间的依存程度较小。

( )15.寡头垄断厂商生产的产品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有差别的。

( )16.实行差别定价的厂商,应在需求弹性较大的市场上制定较低的价格,在需求弹性较小的市场上制定较高的价格。

( )17.一级价格差别的垄断者能够对销售产品的每一个单位索取最高的价格。

( ) 18.在一、二、三级差别定价中,彼此之间没有质的差别,只是厂商获取消费者剩余的程度有所不同。

( )19.斯威齐模型解释了寡头垄断市场价格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原因。

( )20.晴雨表型价格领导厂商,是行业内竞争力最强的厂商。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 一、名词解释 01. 细菌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 一、名词解释 01. 细菌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一、名词解释01.细菌生长曲线(growth curve):当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时,如果以培养的时间为横座标,以细菌数量变化为纵坐标,根据细菌数量变化与相应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作出一条反应细菌在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这种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02.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cfu):通过浇注或涂布等方法使菌样的微生物单细胞分散在平板上(内),待培养后,每一个活细胞就形成一个单菌落,即为菌落形成单位。

03.比生长速率(specific growth rate):单位数量的细菌或物质在单位时间(h)内的增加量。

04.同步培养(synchronous culture):是一种培养方法,它能使群体中的所有细胞变成处于同时进行生长和分裂的群体细胞。

05.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是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下去的一种培养方式。

06.连续发酵(continuous fermentation):连续培养如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上,就称为连续发酵。

07.分批培养: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此称为分批培养。

08.二元培养:是纯培养的一种特殊形式。

根据寄生微生物的生活特点,必须将寄生微生物和寄主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同时排除其它杂菌。

例如培养苏云金杆菌及其噬菌体,需先在平板培养基上培养细菌,然后在菌苔上接种其噬菌体,经培养后,出现噬菌体感染的透明空斑,这种培养方法称为二元培养。

09.高密度培养(high cell-density culture, HCDC):有时也称高密度发酵,一般指微生物在液体培养中细胞群体密度超过了常规培养10倍以上时的生长状态或培养技术。

10.致死时间(thermal death time, TDT):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和特定的温度下(如60℃),杀死某微生物水悬乳液群体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第六章)

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第六章)

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①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②累及弹力型及弹力肌型动脉;③内膜脂质沉积及灶性纤维性增厚、深部成分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管壁变硬、管腔狭窄2. arteriosclerosis(动脉硬化)①动脉壁增厚、失去弹性;②类型:动脉粥样硬化、细动脉硬化、动脉中层钙化3.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因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只有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时,才称CHD4. angina pectoris(心绞痛)①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②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感;③放射至心前区或左上肢;④持续数分钟;⑤用药、休息可缓解5. myocardial infarction(心肌梗死)①冠状动脉供血中断;②心肌坏死;③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④有突出的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和心电图改变6. subendocardial myocardial infarction(心内膜下心肌梗死)①累及心室壁内侧1/3的心肌,波及肉柱及乳头肌;②多发性、小灶性、不规则分布的坏死7. transm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透壁性心肌梗死)①病灶较大,最大径大于2.5cm,累及心室壁全层;②最常见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供血区,其次是右冠状动脉供血区8.ventricular aneurysm(室壁瘤)在梗死急性期或愈合期,多见于左心室前壁近心尖处,在心室内压作用下梗死区局限性向外膨隆,可继发附壁血栓、乳头肌功能不全、心律紊乱及左心衰竭9. 冠状动脉性猝死(sudden coronary death)①多见于男性青、壮年;②常在某种诱因作用下或在睡眠中发病;③发病后迅速死亡;④冠状动脉病变及相应心肌病变10. primary hypertension(原发性高血压)①原因未明;②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③独立性全身性疾病;④基本病变为全身细动脉和肌性小动脉硬化;⑤常引起心、脑、肾和眼底病变11. concentric hypertrophy of heart(心脏向心性肥大)①压力性负荷增加;②左心室代偿性肥大;③心腔不扩张,甚至略缩小12. 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高血压脑病)①高血压患者;②脑血管病变及痉挛,血压骤升;③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头痛、呕吐、视力障碍及意识模糊;④脑水肿或伴点状出血13. accelerated hypertension(急进型高血压)①多见于青中年;②血压显著升高,舒张压常>17.3kPa(130mmHg);③病变进展迅速,病变: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和细动脉纤维蛋白样坏死;④较早出现肾衰竭14. aneurysm(动脉瘤)指动脉壁因局部病变(薄弱或结构破坏)而向外膨出,形成永久性的局限性扩张,常见于弹性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第六章建安文学一、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七章正始文学一、名词解释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

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

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

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第八章两晋文学一、名词解释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物理治疗学名词解释第六章

物理治疗学名词解释第六章

物理治疗学名词解释第六章肌力:是指肌肉一次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又称绝对肌力。

肌肉耐力:是指肌肉持续地维持收缩,或多次反复收缩的能力。

等速训练:指利用等速仪器,根据运动过程中患者肌力大小的变化,由机器提供相匹配的阻力,使整个关节按照预先设定的速度进行运动的一种训练方法,又称可调节抗阻训练或恒定速度训练。

等长训练:是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保持不变,也不产生关节活动,但肌肉能产生较大张力的一种训练方法,又称静力性训练。

等张训练: 是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张力保持不变,而肌纤维的长度发生改变,并产生关节活动的一种训练方法。

1RM:( repetition maximum)是指成完一个负重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

核心稳定性:是一种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

肌力下降的原因:(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2)肌肉的初长度(3)不同类型肌纤维的比例(4)神经支配能力的改善(5)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6)肌肉收缩方式及收缩速度(7)生物力学因素及技术因素(8)年龄和性别(9)心理因素肌力训练的基本原理:(1)抗阻训练:阻力主要来自于抵抗肌肉的自重、外加的阻力等。

当肌力在3级以上时,采用抗阻训练才能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

(2)超量恢复:下一次训练在前一次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以前一次超量恢复阶段的生理生化水平为起点,起到巩固和叠加超量恢复的作用,逐步实现肌肉形态的发展及功能的增强。

(3)适度疲劳和适宜频度:肌肉训练时要引起肌肉的适度疲劳,不可过度劳累。

合理的训练频度应为每天1次或隔天1次。

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根据肌力大小选择训练方法0级被动运动、传递神经冲动训练1~2级传递神经冲动训练、等长训练、助力训练3级主动训练、等长训练、等张训练、助力训练4~5级主动训练、抗阻训练、等长训练、等张训练、等速训练。

运动生理学 第六章呼吸与运动

运动生理学 第六章呼吸与运动

第六章呼吸与运动一、名词解释:1、呼吸2、外呼吸3、肺通气4、肺换气5、内呼吸6、呼吸运动7、肺活量8、时间肺活量9、每分最大通气量;10、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11、每分通气量12、肺泡通气量13、氧通气当量;14、通气/血流比值呼吸;二、是非题:()1、运动时如憋气时间过长可引起胸内负压过大,造成血液回流困难,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晕眩。

()2、每分通气量和每分肺泡通气量之差为:无效腔×呼吸频率。

()3、正常人第1、2、3秒时间肺活量值中第二秒时间意义最大。

()4、运动前的肺通气量增加是条件反射性的。

()5、从气体交换的角度来说,进入肺泡的气体量才是真正的有效气体量。

()6、氧通气当量不与每分通气量成正比,而是与肺泡通气量成正比。

()7、平静呼吸时,肋间内肌和腹肌等呼吸肌并不收缩。

()8、无论怎样用力呼气,肺内的气体也是呼不完的。

()9、在血液中,98%以上的O2和94%以上的CO2是以化学结合的形式运输的,物理性溶解形式很少,但不可少。

()10、O2与Hb的结合或分离,取决于血液中的氧分压的高低,同时也取决于有关酶的促助。

()11、动脉血中,氧含量为20ml%时,其饱和度可视为100%,静脉血中,氧含量为15ml%,其饱和度也可视为100%。

()12、由于血浆内有大量的碳酸酐酶的促助,所以组织内大量的CO2进入血液后,就在血浆内与水结合,形成H2CO3并解离成H+和HCO3-而被运输至肺部。

()13、缺O2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只引起非常微小的兴奋作用,因此,缺O2对呼吸的影响,完全依靠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所发动的反射而实现的。

()14、剧烈运动时由于心输出量的增加,可使通气/血流比值下降。

二、选择题:()1、肺泡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为A:外呼吸; B:肺换气; C:组织换气; D:肺通气。

()2、呼吸过程中气体交换的部位是A:肺泡;B:呼吸道;C:肺泡、组织;D:组织。

()3、肺通气的动力来自A: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B:肺的弹性回缩力 C:呼吸肌的舒缩; D: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立构规整度:立构规整聚合物占聚合物总量的分率称作立构规整度。

(二)配位聚合:单体分子首先在活性种的空位上配位,形成络合物,随后单体分子相继插入
金属-烷基键中进行增长的反应。

(三)定向聚合:形成有规立构聚合物的聚合过程,又称立构规化聚合。

阳离子、阴离子聚合
也可能合成。

(四)定向聚合物:分子链具有高度立体规整性的聚合物,其性能与无规聚合物有着较大区别。

(五)配位定向聚合:一般指能生成定向聚合物的配位聚合反应。

(六)共轭双烯烃的聚合:获得高含量的顺式结构。

这是合成橡胶工业的重大进展,在此以前
是用阴离子催化剂合成的丁钠橡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