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PPT
合集下载
美学设计课件ppt

平面设计
总结词
平面设计是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等元素,将信息以视觉化的方式传达给受众的 过程。
详细描述
平面设计涉及到标志设计、海报设计、包装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等多个方面。平 面设计需要运用美学原理和创意构思,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传达出有效的信息 。
环境设计
总结词
环境设计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改造和设计,以提高人们的生 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装饰艺术
总结词
装饰艺术强调装饰性和细致的工艺,注重形式的美感和 视觉效果。
详细描述
装饰艺术,也称为艺术装饰,是一种注重装饰性和视觉 美感的艺术风格。它强调细致的工艺和华丽的装饰,常 常采用复杂的曲线和几何形状来创造视觉效果。装饰艺 术在20世纪初期到30年代之间非常流行,广泛应用于建 筑、室内、家具、工业产品等领域。虽然现代主义的出 现使得装饰艺术的影响力有所减弱,但它仍然是一种重 要的设计风格。
的店面设计,使星巴克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 出。星巴克的美学设计还融入了文化内涵, 将咖啡文化与各地文化相结合,营造出独特
的氛围,吸引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
案例四:宝马汽车的美学设计
总结词
动感、技术感、豪华感
详细描述
宝马汽车的流线型设计和动感十足的外观充分展现了 其美学设计的核心要素。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和创新 的设计理念,宝马汽车在美学和工程之间找到了完美 的平衡。同时,宝马汽车的内饰设计也充满了豪华感 和质感,为用户提供了舒适和尊贵的驾乘体验。
详细描述
环境设计涉及到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多个领域 。环境设计需要考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以创造出舒适、美观、实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服装设计
总结词
服装设计是对服装的款式、色彩、材质等方面的设计和创新,以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穿着的需求 。
《美学》PPT课件

关系:指适当的比例,有内有外
美是客观存在
B、美的形式标准:“秩序、匀称与明确 ”(《形而上学》)
C、美的效果:由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性 。(《诗学》)
《诗学》第7章
(二)中世纪
美学发展停滞期,美学思想见 于神学著作,以上帝为美的本体。 奥古斯丁( Augustine 354- 430)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帝是整一, 是最高的美、绝对的美,一切事物 的美都是上帝赋予的。
2、美感 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怎么产生的? 审美有哪些心理要素?
3、艺术 艺术的一般规律 不同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美产生于人的劳动实践? 2、美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哪些?
第二讲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
哲学研究
本体论 :是什么 认识论:想什么 方法论:用什么
(2)哲学观
理式世界
模仿
现实世界
模仿
艺术世界
最真实 不真实 和真理隔了三层
椅子
王家增:爷爷的椅子
(3)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真正的美是美的理式
A、美本身和美的东西的区别: 美的理式(美本身):单一、永恒、不可感不
可见 美的东西:组合、变化、可见可感 B、二者的联系:二者是分离的,同时有被分有
和分有的关系。 分有方式:模仿/灵感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快感说——美的实质 美不能定义,只能凭感觉认识。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 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 种不同的美。” 美就等于美感。
“快感与痛感不只是美与丑的必有的 随从,而且也是美与丑的真正本质。”
(2)效用说——美的来源 美具有相对性
“美对人才有效,必然随人的利益不同 而显出分歧。” 效用:不是观赏者个人的实际利害。效用 是对所有人或者和对象有关的人来说的。
美是客观存在
B、美的形式标准:“秩序、匀称与明确 ”(《形而上学》)
C、美的效果:由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性 。(《诗学》)
《诗学》第7章
(二)中世纪
美学发展停滞期,美学思想见 于神学著作,以上帝为美的本体。 奥古斯丁( Augustine 354- 430)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帝是整一, 是最高的美、绝对的美,一切事物 的美都是上帝赋予的。
2、美感 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怎么产生的? 审美有哪些心理要素?
3、艺术 艺术的一般规律 不同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美产生于人的劳动实践? 2、美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哪些?
第二讲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
哲学研究
本体论 :是什么 认识论:想什么 方法论:用什么
(2)哲学观
理式世界
模仿
现实世界
模仿
艺术世界
最真实 不真实 和真理隔了三层
椅子
王家增:爷爷的椅子
(3)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真正的美是美的理式
A、美本身和美的东西的区别: 美的理式(美本身):单一、永恒、不可感不
可见 美的东西:组合、变化、可见可感 B、二者的联系:二者是分离的,同时有被分有
和分有的关系。 分有方式:模仿/灵感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快感说——美的实质 美不能定义,只能凭感觉认识。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 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 种不同的美。” 美就等于美感。
“快感与痛感不只是美与丑的必有的 随从,而且也是美与丑的真正本质。”
(2)效用说——美的来源 美具有相对性
“美对人才有效,必然随人的利益不同 而显出分歧。” 效用:不是观赏者个人的实际利害。效用 是对所有人或者和对象有关的人来说的。
什么是美学 PPT课件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
布洛:心理距离
• 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的内容:
• 第一,美的问题。 •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 第三,艺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题。
• 五、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一) 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 (二)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 (三)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 (四)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
首次提出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
这门学科称为“Aesthetics”即“感性学”。 • 美学—— “Aesthetics”,来自希腊文,词 根的涵义是“感觉”、“感兴趣”、“感 性的”。
• 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 1、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 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 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 四、美学研究的对象
• 西方美学有关美学研究对象分为四派:
• 第一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就是研究感 性认识的完善。(柏拉图、鲍姆嘉通)
• 第二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的艺术。(黑
格尔)
• 第三种: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艺术。(车尔尼
雪夫斯基)
• 第四种:美学研究审美心理学。(立普斯、
布洛)
利普斯:移情
• (二)西方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 与文艺实践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诗学》
• 三、美学的创立与发展
•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 • 18世纪初,唯理主义哲学体系 • 莱布尼茨、沃尔夫,认为认识包括高级部
分与低级部分,即思维与感觉或理性认识
与感性认识。
• 1735年所写的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
第一讲 什么是美学
一、审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人与动物相区分——自我意识的产生—— 对生命自由感的追求——审美需要产生— —对象的形式——获得生命的自由感和快 乐——审美的发生
布洛:心理距离
• 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的内容:
• 第一,美的问题。 •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 第三,艺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题。
• 五、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一) 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 (二)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 (三)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 (四)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
首次提出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
这门学科称为“Aesthetics”即“感性学”。 • 美学—— “Aesthetics”,来自希腊文,词 根的涵义是“感觉”、“感兴趣”、“感 性的”。
• 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 1、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 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 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 四、美学研究的对象
• 西方美学有关美学研究对象分为四派:
• 第一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就是研究感 性认识的完善。(柏拉图、鲍姆嘉通)
• 第二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的艺术。(黑
格尔)
• 第三种: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艺术。(车尔尼
雪夫斯基)
• 第四种:美学研究审美心理学。(立普斯、
布洛)
利普斯:移情
• (二)西方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 与文艺实践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诗学》
• 三、美学的创立与发展
•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 • 18世纪初,唯理主义哲学体系 • 莱布尼茨、沃尔夫,认为认识包括高级部
分与低级部分,即思维与感觉或理性认识
与感性认识。
• 1735年所写的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
第一讲 什么是美学
一、审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人与动物相区分——自我意识的产生—— 对生命自由感的追求——审美需要产生— —对象的形式——获得生命的自由感和快 乐——审美的发生
美学原理分析ppt课件

美学原理分析
目录
Contents
01.统一 02.对比和微差 03.均衡 04.比例尺度 05.节奏 06.规则与不规则
01 统一
圣彼得大教堂
美学原理分析
一、统一 统一可以给与人一种很强烈的和谐感,建筑构 为了统一,会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 间到外部形体,从细部处理到群体组合都遵从 定的统一性。例如造型统一的罗马圣彼得大教 运用了很多形式相似的拱顶和中央的大穹顶互 协调,使得建筑达到色彩上,文化意义上的统
圣彼得大教堂
02 对比和微差
01
巴西议会大厦
点击文 本框即 可进行 编辑输 入相关 内容
美学原理分析
对比和微差
建筑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异,对比 是一种显著的差异,微差则是细微的 差异,就形式美来说两者都不可少。 例如巴西议会大厦,其矗立在巴西首 都巴西利亚市的核心三权广场上,整 幢大厦水平、垂直的体形对比强烈, 而用一仰一覆两个半球体调和、对比 丰富建筑轮廓,构图新颖醒目。在巴 西灿烂的阳光下,它就象是一曲恢宏 的乐章,自由自在地歌唱着,使人震 撼,令人陶醉。
美学原理分析
04 四、比例尺度
光之教堂
美学原理分析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表示 在的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各部分间的和 上有著名的“黄金分割”理论,以1 例的长方形是最理想的。一个优秀的 度上会让人觉得舒适。如果比例尺度 筑变得怪异,比如大空间如报告厅, 层高过低就会显得压抑,进深大,开 往采光就有问题。例如安藤忠雄的光 教堂是现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神父住 建。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入口,只有 显眼的门牌。进入它的主体前,必须 小的长廊。这其实只是一个面积颇小 113平米,能容纳约100人,但当人置 然会感受到它所散发出的神圣与严庄 到由自己双脚与木地板接触时所发出的
目录
Contents
01.统一 02.对比和微差 03.均衡 04.比例尺度 05.节奏 06.规则与不规则
01 统一
圣彼得大教堂
美学原理分析
一、统一 统一可以给与人一种很强烈的和谐感,建筑构 为了统一,会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 间到外部形体,从细部处理到群体组合都遵从 定的统一性。例如造型统一的罗马圣彼得大教 运用了很多形式相似的拱顶和中央的大穹顶互 协调,使得建筑达到色彩上,文化意义上的统
圣彼得大教堂
02 对比和微差
01
巴西议会大厦
点击文 本框即 可进行 编辑输 入相关 内容
美学原理分析
对比和微差
建筑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异,对比 是一种显著的差异,微差则是细微的 差异,就形式美来说两者都不可少。 例如巴西议会大厦,其矗立在巴西首 都巴西利亚市的核心三权广场上,整 幢大厦水平、垂直的体形对比强烈, 而用一仰一覆两个半球体调和、对比 丰富建筑轮廓,构图新颖醒目。在巴 西灿烂的阳光下,它就象是一曲恢宏 的乐章,自由自在地歌唱着,使人震 撼,令人陶醉。
美学原理分析
04 四、比例尺度
光之教堂
美学原理分析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表示 在的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各部分间的和 上有著名的“黄金分割”理论,以1 例的长方形是最理想的。一个优秀的 度上会让人觉得舒适。如果比例尺度 筑变得怪异,比如大空间如报告厅, 层高过低就会显得压抑,进深大,开 往采光就有问题。例如安藤忠雄的光 教堂是现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神父住 建。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入口,只有 显眼的门牌。进入它的主体前,必须 小的长廊。这其实只是一个面积颇小 113平米,能容纳约100人,但当人置 然会感受到它所散发出的神圣与严庄 到由自己双脚与木地板接触时所发出的
美学_美是什么_教学PPT

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 芜没于空山矣。
——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草亭记》
中国传统美学
讨论:柳宗元这段话提出了什么思想? 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 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 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 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 的完整世界)。
美在意象
宗白华:美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
界。 “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 来自心灵的源泉。” “美”(艺术境界) 乃是人的心灵与世界的沟通,是万象在 人的自由自在的感觉里表现自己,是情 景交融而创造的一个独特的宇宙,是心 灵与自然完全合一的灵境。
意象的分析
意象的分析
“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 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 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
意象的分析
杜夫海纳:“美的对象首先刺激起感
性,使它陶醉。” “美是感性的完 善。”“它主要地是作为知觉的对象。 它在完满的感性中,获得自己完满的存 在、自己的价值的本原。”“审美对象 不是别的,只是灿烂的感性。规定审美 对象的那种形式就表现了感性的圆满性 与必然性,同时感性自身带有赋予它以 活力的意义,并立即献交出来。”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什么东西是美的? 美是什么:美的“理念”(“理式”—本质)
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客观属性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和谐是以数的比例关系为基础的, “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 的比例对称。”“一切立体图形 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 中最美的是圆形。”
美学三讲ppt课件

审美的功利与实用功利的区别:
(1)实用功利是一种物质财富的满足和享受, 是一种生活需要和欲望的满足。美感则是一种精 神满足和享受。所以,它们的功利性质是不同的。 (2)实用功利为一种个人欲望所制约、所束 缚,故它是不自由的;审美的享受则不受个人欲 望束缚,是无私的,自由的。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梁思成、周谷城的对话
二、什么是 审美
审 美 活 动
审 美
“审美”,通俗地说,就是对美好事物 的感受、欣赏,美好的事物存在于我们日常 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我们平常对它们不大 留意。 深入地看,“美好的事物”绝不只是 “漂亮”而已,其中也有许多深刻的道理在 里面,需要我们悉心体会。
审 美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超越了物质性 需求的精神活动,是为人的精神性生命需 要而产生、存在的。在此意义上,“审美” 即是“非物质功利”或“超物质目的、功 能”的意思,这是对人类审美活动的首要 理解。
一方面人们努力把美学和艺术理论区分开, 另一方面在为美学划界时又都靠在艺术身上, 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矛盾,这个矛盾直到今天 依然像幽灵般游荡在美学界,遮蔽并迷惑着 人们的智慧。 那么美学到底在研究什么?
朱立元先生的观点: “美学是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重 点)的审美活动进行思考、解释的学说与 理论;具体说来,美学应将美与艺术等审 美现象放在一种能集中体现审美关系的社 会性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中加以考察。”
一定的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包括广义的 一般社会文化知识及狭义的各门类艺术 知识、美学知识两部分。 文化会使一个人的心灵更加丰富、细 腻、敏感、深刻。整体文化修养越好, 他(她)会从审美活动中得到越多,审 美活动也就越有魅力。
2、审美能力(Aesthetic Capability)
美的形式与形式美 美学PPT课件

2、美的形式也离不开美的内容,内容发展变化 了,形式也要随之发展变化。
3、美的形式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形式的优劣 影响 以至制约着内容的表达。
4、美的内容与形式可以互相转化。
.
2
第二节 形式美的构成
一、形式美的概念
广义:指美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 审美特性,因而,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 形式。
.
20
(四)节奏韵律
节奏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 在艺术活动中,节奏表现得更为明显,节 奏是音乐、舞蹈和诗歌的共同具有的要素。 音乐的节奏表现为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 舞蹈的节奏表现为形体动作的变化,诗歌 的节奏表现为音韵的律动。节奏还表现在 自然事物中,譬如寒暑易接、四时代序是 时令的节奏;高山低谷,岭脉蜿蜒,这是 地壳的节奏。
(一)整齐一律
指同一形状、同一色彩、同一声 音的反复出现而无变化。这是最初级 的形式美构成规律。如蔚蓝的天空, 碧绿的湖面(色彩的整齐美);农民 插秧左右前后各成行(形状的整齐 美)。整齐一律,能体现事物井然有 序,并表示出一定的气势,给人规范 和庄重感,但因为缺少变化而显得单 调和呆板。
.
16
(二)比例匀称
比例指一个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 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我们平时所说的“匀 称”就包含了一定的比例关系。什么样的 比例才能引起人的美感呢?那就是毕达哥 拉斯发现的“黄金分割比”。即宽与长的 比为a:b=(a+b):a。实际上大约五比三。一 般书籍、报纸都采用这种比例。突出的比 例失调,便会产生畸形。
.
17
.
4
(一)色彩:
色彩是各种物体因吸收和反射光亮的 不同而出现的红、橙、黄、绿、青、蓝、 紫等颜色现象。它是形式美的重要构成因 素。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 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美学原理第01章 审美的本质ppt课件

力以及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
正是由于社会实践使得原本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自然界变成了“人化的自 然”或“属人的自然”; 正是由于社会实践促进了人的意识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从而产生出判断
客观世界是非美丑的审美能力。
因此社会实践是美产生的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美”。这 里的劳动就是指社会实践,它包括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社会变 革的一切社会活动,生产实践、社会变革实践,科技实践。
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1.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 2.柏拉图——“美的事物”与“美本身”问题的提出 3.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 4.普洛丁——“理式”实体的神学化
5.休谟——审美本质的主观化,相对化,甚至失去客观标准 6.康德——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 7.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8.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消解 根本问题并非表述审美本质的方式,而是是否还有能力追求审美经验所指向的
更高理想境界。
一、西方美学家论美
1、从社会物质属性探求美
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开始分离,社会上出现了专供人们欣赏的人工自然物、 文学艺术作品以及旅游休闲、度假等满足人的精神生活要求的产业。
美化生活
千手观音——艺术美
欣赏自然美
欣赏文学作品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生活要求。 特别是当物质生活的满足已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更注重精神需要的满
把坚贞的品格移到青松上; 把孤傲的品格移到青竹上; 把高洁的品格移到梅花上。
“岁寒三友”格外 美
由此获得双重美感: 松、竹、梅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 和人的移情作用所产生的社会美; 这就是移情现象。
正是由于社会实践使得原本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自然界变成了“人化的自 然”或“属人的自然”; 正是由于社会实践促进了人的意识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从而产生出判断
客观世界是非美丑的审美能力。
因此社会实践是美产生的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美”。这 里的劳动就是指社会实践,它包括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社会变 革的一切社会活动,生产实践、社会变革实践,科技实践。
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1.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 2.柏拉图——“美的事物”与“美本身”问题的提出 3.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 4.普洛丁——“理式”实体的神学化
5.休谟——审美本质的主观化,相对化,甚至失去客观标准 6.康德——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 7.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8.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消解 根本问题并非表述审美本质的方式,而是是否还有能力追求审美经验所指向的
更高理想境界。
一、西方美学家论美
1、从社会物质属性探求美
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开始分离,社会上出现了专供人们欣赏的人工自然物、 文学艺术作品以及旅游休闲、度假等满足人的精神生活要求的产业。
美化生活
千手观音——艺术美
欣赏自然美
欣赏文学作品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生活要求。 特别是当物质生活的满足已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更注重精神需要的满
把坚贞的品格移到青松上; 把孤傲的品格移到青竹上; 把高洁的品格移到梅花上。
“岁寒三友”格外 美
由此获得双重美感: 松、竹、梅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 和人的移情作用所产生的社会美; 这就是移情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永恒性而言,理念的床就是不生不灭、 不增不减的,就是客观的
1、如何理解如此抽象的“理念”?——把 它对比木匠的床、画家的床则理念是唯一的、 不变的,而后者则是多样且容易损毁的。
2、在此基础上,柏拉图划分了两个世界: 理念的世界和表象的世界。只有理念的世界
是真实的,而表象的世界是不真实的。 3、依此逻辑,艺术属于表象的世界,是不
介绍一个观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 艺术作品》中谈到,复制技术功不可没,它 带来了艺术的民主化,带来了解放,使可能 被藏之深闺的名作从一到多,让更多的人接 触到它。
原作向来被罩上了神圣的光环,仿佛有一层 光晕(光韵),复制使这些光韵消失了。
问题四(续)
我们都知道,正因为复制技术、成像技术、 实时传递让我们掌握了无限的资讯等等。我 们听到或“看到”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巴基 斯坦局势扑朔迷离、杰克逊漂白事件、成龙 陷入“诈捐门”等等。
2)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是对它的 摹仿;
3)艺术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它 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 实(理念)隔了三层。
对三种床的理解
1、三种床:作为理念的床、木匠的床、画家的床。 2、a、理念的床是所有可能的床的源头(不怕想不
到,就怕做不出) b、木匠的床虽多种多样,但毕竟是有限的,可能
还是速朽的(作为可供人使用的床有其寿命、作为 可见之床每个床(有限的角度、 没有使用价值如不能给人安眠——画饼充饥而已)
“理念作为最高的美”的特点
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 其为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 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会饮篇》)
真实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柏拉图对艺术非 常苛刻的根本原因。
由于艺术是“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 和真理隔了三层,因此诗人包括荷马所书所写都 是不真实的。
《理想国》卷十——“诗人的罪状”
柏拉图提出的不断回旋于美学史的几个重 要问题
1.美是什么?——最高的美就是理念本身。
2、然而,理念不仅是不可见的,而且是 “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那 么,从逻辑上,这种美是唯一的,也是永恒 的。与此相对,那些美的东西(现象)就是 变动不居的、不真实的。——这也说明了他 为什么把艺术放在低一层级来看;为什么艺 术在他看来是不真实的,诗人甚至包括荷马 是不能信任的。
美学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
问题一:美学的“美”与日常的“美”:1、上次 课提到,美容、美体若按古希腊追求自然的观点看, 这种人为的、人工的美和自然的美相对立。2、从 当代的视野看,美容、家居、城市景观方方面面都 在追求“美”,有人名之为“日常生活审美化”3、 通常的看法是,美学关注的“美”主要以艺术为代 表,较之日常的“美”,无疑比较狭窄,比较高深, 比较小众——由此看来,人们应该思索的问题有两 个:A、从第1点看,传统的美学的“美”与日常 的“美”是不相容的,结合第3点看,这种狭窄、 高深、小众的美是否过于“贵族化”,有碍于“民 主”的要求呢?B、但“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否就 一定合理呢?它有没有可能被用来粉饰现实?进而 遮蔽了丑、恶、不完美?
维特根斯坦的意思是:a、表达属性很精确b、表达 “美”很含糊,可有可无,是不确定的。
问题二(续)
1、这就是美学这门学科的困难之处,我们 对美的判断、把握似乎都是不可靠的。因而 有人提出,应该用审美对象来取代“美”更 为可行。
2、正因为感觉的不确定性,有人围绕感觉 做文章,休谟就会喊出“每个人心见出一种 不同的美”。
问题三(续) 杜尚的《泉》
《泉》的简单分析
1、作为艺术家的杜尚将它命名为《泉》, 放到美展上,就是艺术品吗?但富有意味的 是,展出时作者是匿名的。
2、现成的物品可以成为艺术品吗? 3、艺术品一定就是艺术家的创造吗? 4、也许,厌倦了创新,这是另一种创新?
问题四:原创、本真与模仿、复制
问题二(续)
同样也诉诸感觉,有些感觉是可以测定的,比如 “这朵玫瑰是红的”。但问题在于,象“这朵玫瑰 花是美的” 。上次课我们强调它们的区别在于, 前者是事实判断,后者是情感判断。
维特根斯坦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我们可以用“啊” 取代“美”来表达对某物的感叹,但我们不能用 “啊”来表达花的红,我们必须说出“花是红的” 才能表达花的红,可我们说“啊”也能表达花的美。
问题三:永恒的美和瞬时的美
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看,美的标准是变动的,上次 课简单对比了拉斐尔与毕加索迥然不同的两幅画, 从中很难找到交集。
设想一下:如果把“永恒的美”作为理想和准绳, 艺术的图谱有变化吗(姑且不谈进步还是倒退的问 题)?当代的位置何在?艺术家的创造性何为?
同样的问题是,如果随意放大“瞬时的美”的合法 性,美的边界在哪里?这就是杜尚的《泉》提出的 问题
问题一(续)
1、美如果是一种绝缘的、高不可攀的东西,谈何惠及 普通人,它和我们这个需要慎之又慎地对待的世界有关 吗?
2、马克思在《手稿》中说:“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 感觉,也只具有有限的意义。对于一个挨饿的人来说并 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而只有作为食物的抽象存在;食 物同样也可能具有最粗糙的形式,而且不能说,这种进 食活动有什么不同。忧心忡忡、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 色都没有什么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 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 。(P87- 88)
换句话说:“美”对于现实的苦难有用吗?它有那么重 要吗?
问题二:审美总是和感觉相关
1、对美味的热爱动用的也是感觉——味觉。 2、分等级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触觉。
3、美味的美之所以常常被排除在美学之外, 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感觉不是无利害关系 的快感。
4、但即使是排在第一等的视觉,每个人的 感觉也许是不一样的,并且这种感觉是很难 确定的,这就是分歧所在。
对于这些资讯,我们有时出于深信不疑地愤 怒或欢呼,有时表示怀疑,认为是假的。
真实和虚假的问题表现在美学上,第一绕不 过去的人是柏拉图。
柏拉图像
柏拉图以床为例,认为有三种床
在“理念”支撑下的世界图景
1、柏拉图划分的三个世界:理式(理念) 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
1)理式世界是先验的、第一性的、唯一真 实的存在,为一切世界所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