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联合抗肿瘤血管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

合集下载

肿瘤血管新生与抗肿瘤治疗的关系研究

肿瘤血管新生与抗肿瘤治疗的关系研究

肿瘤血管新生与抗肿瘤治疗的关系研究对于人类来说,肿瘤一直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

目前,治疗肿瘤的方法众多,但是抗血管新生治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

抗血管新生治疗是指通过对肿瘤周围血管的破坏,从而阻止其在肿瘤内新生血管的形成,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目的。

那么,肿瘤血管新生与抗肿瘤治疗的关系研究,又有哪些突破和进展呢?一、肿瘤血管新生特点肿瘤血管新生是指肿瘤组织内新生的血管。

其特点是不规则,孔径大,管壁薄,管腔不规则,易破。

肿瘤血管新生的发生与抗血管新生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血管新生机制血管新生机制的研究是抗肿瘤治疗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人们认为肿瘤血管新生的机制主要包括: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通路;②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通路;③转移因子和协同生长因子通路;④地塞米松和糖皮质激素通路等。

三、抗血管新生治疗的策略抗血管新生治疗的策略主要包括两方面:①靶向肿瘤内的血管新生过程,以达到抗肿瘤治疗的目的;②避免对正常血管的影响和损伤,减少对机体的副作用。

四、肿瘤血管新生与抗肿瘤治疗的关系抗血管新生治疗是一种在整个肿瘤治疗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研究发现,许多肿瘤细胞本身就会产生VEGF,以刺激血管新生。

因此,在采用抗肿瘤治疗时,可以通过抑制VEGF等生长因子的信号转导通路以抑制肿瘤血管新生,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五、抗血管新生治疗的新进展近年来,许多抗肿瘤药物都以抑制肿瘤血管新生为作用机制。

如安利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分别是VEGF和VEGF2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它们可以结合VEGF和VEGF2,使其失去对其受体的活性。

这些新药物可以影响率先治疗失败的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时间。

此外,联合用药也是一个重要的策略。

综上所述,肿瘤血管新生与抗肿瘤治疗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

放疗联合抗血管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放疗联合抗血管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VE F治 疗 诱 导 肿 瘤 细 胞 凋 亡 也 是 抗 肿 瘤 细 胞 增 殖 的 有 效 G
白酶, 参 与 调 控 放 疗 抵 抗 。E 均 GF 及 其 受 体 ( p ema Ei r l d
G o t atrR cpo , GF 不 仅 涉 及 细 胞 增 殖 , rw hF co ee trE R) 而且 调
a8 v5不 仅 是 血 管 发 生 因 子 , 是 调 控 肿 瘤 细 胞 放 射 抵 抗 的 也
因子 。研 究 显 示 宫 颈 癌 患 者 接 受 放 射 治 疗 之 后 ,3整 合 素 0
的表 达 与无 进 展 生存 和 总 生 存 率 有 关 _ 。 这 些 整 合 素 途 径 7 ] 的 抑 制 也 可 导 致 非 小 细胞 肺 癌 放疗 敏 感 性 的 降 低 ] 。 12 内 皮 细 胞 和 肿 瘤 细 胞 的放 疗 敏 感 性 . F k 和 Ha v zF i man的研 究 显 示 , 过 辐 射 诱 us i i-rd n mo t e 通
的新热点 。
失 去抗 凋 亡 的 保 护 作 用 , 致 内 皮 细 胞 凋 亡 增 加 , 而 减 少 导 进 血 管 形 成 , 是 抗 VE F 这 G R抑 制剂 与放 疗 或 化 疗 联 合 能 取 得
较 好 疗 效 的 关键 l _ 1 。 延 缓 肿 瘤 生 长 、 强 肿 瘤 细 胞 的 放 射 敏感 性 , 制 血 管 增 抑
因转转 录 和 表 达 , 致 肝 癌 细 可 G 导
胞凋亡率上升 , 制细胞增殖l 。 抑 _ 1
控着 血 管 发 生 , 直 被 当 作 肿 瘤 细 胞 对 辐 射 反 应 的调 节 器 。 一
E R的活化可 能 与辐 射后 的肿瘤 细 胞再 增 殖现 象 相关 , GF

肿瘤综合治疗及放射治疗的进展

肿瘤综合治疗及放射治疗的进展
患者教育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 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肿瘤疫苗
研发出针对特定肿瘤抗原 的疫苗,激发患者自身的 免疫系统,预防和治疗肿 瘤。
其他治疗方法进展
介入治疗
通过血管或非血管途径,将药 物、物理能量或器械等直接作 用于肿瘤组织,达到局部高效
治疗的目的。
局部消融治疗
利用物理能量如射频、微波等, 将肿瘤组织消融掉,从而达到局 部控制肿瘤的目的。
光动力治疗
新的化疗药物不断涌现, 针对不同肿瘤类型和阶段 ,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 效果。
联合治疗策略
化疗与其他治疗方法如放 疗、靶向治疗等联合应用 ,能够提高肿瘤控制率和 患者生存率。
个体化治疗
基于患者的基因、分子标 记物和病理生理特点,实 现化疗药物的精准选择和 剂量优化。
靶向治疗进展
靶点识别和应用
对肿瘤的特异性靶点进行识别,开发出针对这些 靶点的单克隆抗体、小分子抑制剂等靶向药物。
放疗与化疗的协同作用
通过放疗和化疗的联合应用,可以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 伤力,并减少肿瘤细胞的扩散和转移。
放疗与靶向治疗的联合应用
01
靶向治疗的机制
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特定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其通过抑制肿瘤细胞
表面的特定受体或酶来发挥作用。
02
放疗与靶向治疗的协同作用
在联合治疗中,放疗可以杀死肿瘤细胞,而靶向治疗可以抑制肿瘤细
放射防护药物
保护正常组织免受放疗损伤的药物 ,降低放疗副作用。
03
肿瘤综合治疗及放射治疗 的联合应用
放疗与化疗的联合应用
放疗与化疗的顺序安排
在联合治疗中,放疗和化疗的顺序安排是关键。通常, 先进行化疗,以便在放疗前消除潜在的微小转移灶,并 降低肿瘤细胞的放射抵抗力。

肿瘤综合治疗和放射治疗的进展

肿瘤综合治疗和放射治疗的进展

进展2023-10-31CATALOGUE 目录•肿瘤综合治疗进展•放射治疗进展•肿瘤综合治疗与放射治疗联合应用进展•肿瘤综合治疗和放射治疗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肿瘤综合治疗和放射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01肿瘤综合治疗进展新的化疗药物不断涌现,如靶向药物、免疫调节剂等,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药物研发创新联合治疗方案个体化治疗化疗与其他治疗手段如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联合应用,提高了肿瘤治疗的整体效果。

基于基因检测和个体特征,为患者提供定制化的化疗方案,提高了治疗的精准性和效果。

03化疗进展0201靶向治疗进展新型靶向药物针对特定靶点研发的新型靶向药物,如EGFR抑制剂、ALK抑制剂等,为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联合治疗策略靶向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如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联合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

基因检测与靶点识别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肿瘤靶点被发现,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治疗目标。

细胞免疫疗法细胞免疫疗法如CAR-T细胞疗法、TIL细胞疗法等,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为部分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CTLA-4抑制剂等为肿瘤免疫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改变了肿瘤治疗的方式。

联合治疗策略免疫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如化疗、放疗等联合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

免疫治疗进展介入治疗如血管栓塞、局部化疗等,为一些特定类型的肿瘤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其他治疗进展介入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疗法将放射源植入肿瘤组织内,对肿瘤进行局部高剂量照射,提高了放疗的局部控制率。

放射性粒子植入热疗和冷冻消融等物理治疗方法通过升高或降低肿瘤组织温度来杀死肿瘤细胞,为一些难以治疗的肿瘤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热疗与冷冻消融02放射治疗进展03影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通过实时影像追踪,确保放疗定位准确,提高治疗效果。

放疗技术进展0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利用高精度放疗技术,对肿瘤进行高剂量照射,同时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放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晚期肝癌患者完全缓解持续10年

放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晚期肝癌患者完全缓解持续10年

放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晚期肝癌患者完全缓解持续10年肝细胞癌(HCC)常转移到淋巴结、骨和肺。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肝静脉、甚至下腔静脉(IVC)等主要血管系统有肿瘤血栓的患者预后尤其差;如果不治疗,下腔静脉侵犯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只有2-3个月。

尤其HCC延伸至下腔静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继发性布加综合征、肺梗死和肺转移。

放疗(RT)是一种可能的治疗方案,患者的大血管侵犯。

聚焦于宏观血管浸润的RT可降低血管浸润程度,使血流恢复到非肿瘤肝组织。

部分回顾性研究显示,放疗是一种可行且安全的治疗伴下腔静脉浸润的HCC的选择,1年OS率为53.6%,有效率为59.2%,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率为1.2%。

放疗可延长肝癌大血管浸润患者的生存期。

在这里,我们报告了一个极其罕见的病例,最初不可切除的晚期HCC伴癌栓延伸至下腔静脉,在联合索拉非尼和RT多学科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

患者入院经过及整体情况患者男性,48岁,超声检查发现肝脏大肿块,并伴有上腹疼痛。

既往患有慢性乙型肝炎但没有定期检查。

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为5分,ECOG评分为1分。

最初的肝脏动态CT扫描显示约9厘米的浸润性HCC几乎占据了整个左叶,并有肿瘤血栓延伸至肝静脉、下腔静脉和左门静脉。

血检显示白细胞计数为4870 /mm3,血红蛋白水平为14.2 g/dL,血小板计数为12.3万/µL,天冬氨酸转氨酶浓度为72 IU/L,丙氨酸转氨酶浓度为64 IU/L,总蛋白水平为6.7 g/dL,总白蛋白水平为3.6 g/dL,总胆红素浓度0.8 mg/ dL。

甲胎蛋白(AFP)的初始水平为10.2 ng/mL,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为2000 mAU/mL。

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 545,671 IU/ mL,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每日服用恩替卡韦0.5 mg。

2010年12月,患者被诊断为晚期HCC(BCLC C期;T4N0M0,IVa期),根据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无需肝活检。

肿瘤放射治疗的新技术和进展

肿瘤放射治疗的新技术和进展

肿瘤放射治疗的新技术和进展肿瘤放射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肿瘤的方法之一,通过利用高能射线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以达到治愈或缓解病情的目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肿瘤放射治疗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一些肿瘤放射治疗的新技术和进展。

首先,现代肿瘤放射治疗借助了医学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肿瘤放射治疗主要依赖于CT扫描来定位肿瘤的位置和形状,然后制定放疗计划。

而现代肿瘤放射治疗结合了多种成像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PET-CT)等,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肿瘤定位和组织学信息。

这不仅有助于精确定位,还可以对肿瘤进行更高的剂量投放,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其次,肿瘤放射治疗的新技术之一是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

IMRT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和线性加速器控制放射束密度和射束方向的技术。

IMRT可以根据肿瘤在不同方向上的大小、形状和位置,精确调整放疗剂量的分布,使放疗能够更好地适应肿瘤的形状,从而减少正常组织受放射的损伤。

IMRT技术的出现使得放射治疗的个体化和精确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除了IMRT,还有另一种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放射治疗,那就是强度调控弧放射治疗(Volumetric-Modulated Arc Therapy, VMAT)。

VMAT将IMRT与旋转调强方式相结合,可以在一个或多个旋转路径上同时调整射线强度,减少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

VMAT技术在肿瘤放射治疗中具有较小的剂量投射,更好的剂量均匀性和更高的计划效率。

这使得该技术能够更好地保护周围健康组织,尤其对于位于关键器官附近的肿瘤更为重要。

此外,近年来出现了一项名为强子放射治疗(Proton Therapy)的新技术,该技术基于质子的辐射。

与传统的X射线治疗相比,质子治疗可以减少射线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其优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放射治疗及肿瘤治疗新进展

放射治疗及肿瘤治疗新进展

放射治疗及肿瘤治疗新进展近年来,放射治疗及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推进,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令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放射治疗及肿瘤治疗领域的新进展。

首先,随着精确放疗技术的发展,肿瘤的定位和治疗变得更加精准。

传统的放疗方法如平面放射治疗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精确控制肿瘤的边界。

而现代的放疗技术如强度调控放射治疗(IMRT)和调强调节放射治疗(VMAT)可以根据肿瘤的形态和位置实现高度的个体化治疗,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其次,在放射治疗技术中,质子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放疗方法。

与传统放射治疗相比,质子治疗利用质子的特性,可以更加精确地传递剂量到肿瘤组织,减少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伤。

因此,质子治疗可以被应用于某些特殊位置和儿童肿瘤治疗中。

虽然质子治疗在成本和设备运营方面仍面临挑战,但其前景广阔,将在未来的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放射治疗领域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免疫治疗方法,即放射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

放射治疗可以通过改变肿瘤细胞的表型和基因表达来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

放射治疗后释放的肿瘤抗原和在肿瘤微环境中刺激免疫细胞的活性突变,可增强免疫细胞的杀伤能力,并提高对肿瘤的抵抗力。

这种联合应用的方法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结果,并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突破。

除了放射治疗技术的创新,肿瘤治疗领域也涌现出一系列新的药物。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的一大突破,通过直接作用于癌细胞上的特定分子靶点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这些靶向药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放射治疗联合使用。

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放射治疗的疗效,并减少对患者的毒副作用。

此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引入也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激活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此外,肿瘤治疗领域还涌现了一种与光热疗法相关的新技术,即光动力疗法。

抗肿瘤复方药物研发的现状与挑战

抗肿瘤复方药物研发的现状与挑战

抗肿瘤复方药物研发的现状与挑战1. 抗肿瘤复方药物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自20世纪初以来,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肿瘤的认识不断深入,抗肿瘤复方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从最初的单一药物到现在的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抗肿瘤复方药物的研究已经经历了几个阶段。

20世纪初,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毒药和免疫治疗方面。

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肿瘤的发展,但其副作用较大,且对某些肿瘤的有效性有限。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肿瘤信号通路与靶点的研究。

这一时期的抗肿瘤药物主要以靶向治疗为主,如铂类化合物、蒽环类化合物等。

这些药物的疗效仍然有限,且易产生耐药性。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入了基因工程时代。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人员成功地将抗肿瘤药物与靶点结合,形成了第一代抗肿瘤复方药物。

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疗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安全性差、疗效不稳定等。

21世纪初至今,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抗肿瘤复方药物的研究进入了多学科合作的时代。

研究人员开始运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种技术手段,深入研究肿瘤的发病机制,寻找更有效的抗肿瘤靶点。

新型的抗肿瘤药物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小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副作用和耐药性的风险。

抗肿瘤复方药物的研究仍面临着许多挑战,肿瘤的多样性使得寻找有效的抗肿瘤靶点变得更加困难。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抗肿瘤药物的安全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副作用和毒性,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抗肿瘤复方药物的研究历史与发展反映了人类对肿瘤防治认识的不断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抗肿瘤复方药物将会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1.1 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历程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主要使用的是细胞毒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治疗联合抗肿瘤血管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超过半数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接受放射治疗[1]。

如何提高放射治疗的疗效成为日益关注的焦点,综合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必然趋势,传统上放射治疗与手术、化疗以及热疗等都有过密切的配合和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药物不断走进临床,其抗肿瘤的特异性和选择性更强,也使放射治疗与分子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成为可能,其中抗肿瘤血管治疗对血管的作用直接影响肿瘤氧分压,与放射治疗敏感性密切相关,与放射治疗针对的靶点各不相同,两者联合应用理论上在不增加治疗毒性的情况下可增加治疗疗效,其联合应用正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研究的热点之一。

现对其研究现状和治疗进展介绍如下。

1血管生成与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在原有微血管的基础上通过“芽生”的方式形成的新生毛细血管;是肿瘤血管形成的主要形式。

肿瘤组织在生长过程中,诱导新的血管生成,以提供肿瘤生长所需的营养和氧气,并带走代谢产物,同时通过血管向其它组织运输转移细胞,并在机体的其它部位继续生长和诱导血管形成,导致肿瘤转移。

肿瘤血管形成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许多细胞因子、细胞基质及蛋白水解酶的相互作用;现在大多数人已经接受“血管生成开关”的观点,认为血管形成主要受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共同调节;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最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它不仅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还有抗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作用。

许多外来因素如放射治疗、肿瘤内环境因素(缺氧及PH值下降)等均可促进VEGF的表达和分泌。

肿瘤细胞正是通过改变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局部平衡,激活宿主血管内皮细胞,使其增殖,向肿瘤方向迁移并形成管腔,从而形成了肿瘤的未成熟血管。

肿瘤血管的生成处于一种失控的无序状态,与正常血管相比在细胞组成、组织结构和功能特点等方面均不相同。

肿瘤血管缺乏完整的平滑肌和基底膜结构,管壁较薄;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相间排列在肿瘤血管内表面,形成“马赛克血管”;内皮细胞间存在较大间隙,基底膜不完整导致渗透性增强;血浆白蛋白漏出导致组织间隙压力增加;肿瘤血管高度无序、迂曲、膨胀、粗细不均以及分支过多,可导致血流紊乱、缺氧及酸性物质堆积区形成。

在这些乏氧区,肿瘤上调血管生成因子以防止细胞凋亡,可能与放疗失败的原因有关。

恶性肿瘤不仅诱导其本身血管新生,还刺激肿瘤邻近组织血管新生,为其恶性增殖进一步提供所需营养和氧气,如果没有血管新生,大部分肿瘤则处于休眠状态,直径不超过2~3mm[2 ]。

2放疗与血管生成放疗后将导致强烈的血管生成[3]。

Gorski等报道,各种癌细胞株放疗后的VEGF 的表达水平将直接被上调[4],从而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

放疗后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以及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转录活化,并调控酪氨酸激酶、MAPKs以及ras基因相关激酶细胞间信号通路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存活以及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

放疗也能够活化EGFR ,EGFR又能活化MAPK通路[5],MAPK通路又促进一些转化因子如TGF-β和VEGF等的表达。

放疗本身也可以上调并增强血管生成通路而引起放射抗拒。

放疗后经常可以看到肿瘤细胞增殖明显,可能就是血管生成通路被上调的结果[6];同时也可以观察到肿瘤干细胞的增殖。

虽然肿瘤在放疗后多数出现再氧合现象,但有些肿瘤却对放疗毫无反应,可能是放疗后其它调节血管生成的因素比如血管渗透性的增加、组织间静水压的增加,肿瘤血流灌注的下降、耗氧量的增加、乏氧增多以及肿瘤存活通路的上调等的作用结果[7-9]。

研究表明,放射治疗将导致HIF-1表达水平升高[10], HIF-1通过调节依赖VEGF的信号传导途径和非依赖VEGF 的信号传导途径[11],从而促进肿瘤血管形成。

所有那些因素共同刺激放射治疗后肿瘤血管的生成,导致肿瘤血管的形成,引起放射敏感性下降,放射抗拒。

放疗与血管生成对于肿瘤的治疗就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打断这个恶性循环将有助于增加肿瘤治疗效果。

这就为放射治疗联合抗血管治疗提供了合作的平台和契机。

3抗肿瘤血管治疗药物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的研究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Folkman提出的“饿死肿瘤”学说,他指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均依赖血管生成,阻断肿瘤血管生成是治疗肿瘤的有效策略。

之后对抗血管生成药物和肿瘤生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证明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都可成为治疗肿瘤的潜在靶点。

抗肿瘤血管治疗药物包括:(1)血管生成抑制剂(Antiangiogenic Agents ,AAs),它抑制由肿瘤触发的血管自身新生的过程,机制是采用干涉血管形成、抑制刺激因子传递和释放的制剂,使用血管转化因子的抗体,干扰肿瘤血管形成信号传递机制,它包括TNP-40、VEGF/ VEGFR 抑制剂、COX-2抑制剂、EGFR抑制剂、血管抑素(angostatin)以及内皮抑素(endostatin)等;(2)血管损伤剂(Vascular Damaging /Disrupting Agents, VDAs),它破坏已经建立的肿瘤血管网络,导致肿瘤细胞的继发性死亡;包括CA4DP、DMXAA、ZD6126和A VE8062等。

在作用模式及治疗应用方面,与血管生成抑制剂不同;当前,大多低分子肿瘤血管靶向制剂都属于微管蛋白解聚酶这一类,它们能诱导血管关闭,具有破坏血管属性。

抗血管生成药物要求持续几个月或几年用药,而血管靶向制剂是间断用药,它能直接破坏已有的肿瘤血管,导致癌细胞死亡。

(3)混合制剂,包括EGFR抑制剂或中和细胞毒性抗肿瘤制剂等,它们即可作用于肿瘤内皮细胞,又作用于肿瘤细胞;具有综合AAs和VDAs的抗肿瘤治疗作用。

用VDAs治疗荷瘤,发现循环内皮祖细胞迅速被动员,但在治疗后又迅速回到了肿瘤的边缘[12]。

AAs也能损伤循环内皮祖细胞,缩小肿瘤,降低血流,增强VDAs的抗肿瘤活性。

4 放疗联合血管生成抑制剂不同的肿瘤产生多种各自不同的影响肿瘤生长的血管生成因子,各个实验研究中单一的血管生成抑制剂难以达到有效的治疗。

有学者提出尽管血管新生抑制剂可将肿瘤体积缩小到1mm3 以下,却无法根除这些小于1mm3不依赖血管新生的微小瘤[13],因而为血管生成抑制剂与细胞毒性抗肿瘤疗法的联合应用治疗肿瘤提供了协作的空间。

Teicher 等[14]首先观察到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以增强放疗疗效。

之后大量亚临床研究均已证实血管生成抑制剂能增强肿瘤对放疗的效应[15~23]。

目前用于联合放射治疗的血管生成抑制剂,他们通过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和/或内皮细胞增强放疗疗效;使得抗血管生成和抗肿瘤的效果得以协同和叠加。

其增强放疗效应的机制可能包括: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因子和内皮细胞上的受体间接抑制血管的形成[15];增加内皮细胞凋亡直接增敏内皮细胞[20,24,25];增加肿瘤细胞凋亡直接增敏肿瘤细胞[26];改善氧合状态和减少乏氧细胞数量[15] 。

如果放疗后诱导了血管生成,加之VEGF开始表达,可使内皮细胞的渗透性增加和肿瘤IFP 升高[27],与乏氧形成恶性循环[28];在这种情况下再放疗可能是无效的。

因此,理论上讲,如果在放疗前给以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就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抗血管生成制剂在理论上可以通过减少耗氧的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数量从而降低整个肿瘤对氧的需求而改善肿瘤的氧合状态;此外,抗血管生成制剂在理论上还可以通过清除不成熟的肿瘤无效血管[29~31]以及降低IFP[32]而增加氧的灌注。

这将有助于保持肿瘤细胞好的氧合状态利于射线杀灭,阻止肿瘤再生长。

对于分割放疗而言,可防止逆转到放疗之间的乏氧状态,是十分理想的情况。

大量研究表明,给予血管生成抑制剂将减少乏氧[15、16]。

Lee 等[15]发现在U87异种移植瘤中,抗VEGF抗体引起的血管退化和乏氧程度下降有明显关系,给予VEGF 抑制剂后尽管血管密度下降,但氧合却增加,可能与血管的重组有关。

VEGF抑制剂影响血管重组的机制可能是减少了肿瘤内血管的通透性和IFP,从而缓解了血管的受压程度,使血管结构,血液灌注趋于正常化,随之氧分压也恢复正常。

由于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相继被杀灭,氧的消耗减少,氧合状态也渐好转[15]。

Lee 等[15] 还观察到在氧含量正常和乏氧情况下,VEGF抑制剂增强放射反应的效果相似,他们认为放疗时抗VEGF治疗促进放疗反应的主要因素可能是血管密度的减小而不是放疗时肿瘤的氧合状况。

最近Itasaka [33]等的实验发现血管抑素能改善肿瘤放射敏感性;增加放疗后肿瘤细胞的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阻止放疗后肿瘤再血管化以及抑制放疗后血管生成因子和侵袭分子的上调等。

放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由于增强了放疗后肿瘤的细胞凋亡而增强抗肿瘤疗效[34,35]。

给予抗血管生成治疗如血管抑素、TNP-470后,在细胞水平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增殖指数并没有受到影响,而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明显升高[36]。

放疗引起DNA的损伤可以直接导致肿瘤细胞的凋亡,抗血管生成治疗和放射对肿瘤依赖的内皮细胞的损伤也可以间接导致肿瘤细胞凋亡。

然而,内皮细胞损伤如何导致肿瘤细胞凋亡增加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推测血管生成抑制剂抑制了肿瘤细胞自分泌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37];或者可能血管生成抑制剂使肿瘤生成所需的由内皮细胞介导的旁分泌因子的丢失,通过凋亡机制导致了肿瘤的细胞毒性反应[34]。

放疗抗拒性高低与肿瘤大小成比例:当肿瘤体积增加时,氧分压和PH值随着氧和营养物质需求的增加而下降;在鼠系肿瘤中,即使肿瘤小到6mm ×6mm ,也会出现氧分压降低(1~10 mm Hg)并导致乏氧的存在;当肿瘤体积进一步增大,氧气难以满足需求,无氧糖酵解增加,使得出现酸性环境,最终,肿瘤由于缺氧、营养不足以及长期处于酸性环境,开始出现坏死区域;当肿瘤的体积超过2000 mm3 时,就足以出现乏氧和坏死,继而出现放射性抵抗,这时如果比较放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与单纯放疗的疗效时,可能就会低估肿瘤生长延迟。

而在某些肿瘤中,当体积达到约250 mm3时,就出现了放射抗拒;体积达到约500 mm3时,氧分压就降到不足2 mm Hg,出现明显的放射抗拒。

此外,瘤床效应是影响肿瘤生长延迟的又一因素,由于放疗后肿瘤间质(血管/结缔组织)的损伤,而间接的延缓了肿瘤的生长速度[38]。

最后,还应考虑到实验中放疗时动物、肿瘤的温度以及麻醉或固定动物采用的方法,因为这些都会影响到肿瘤的灌注情况。

在活体实验中研究肿瘤的延迟生长情况时,特别应当关注基于个体化的相对治疗效应。

5、放射治疗联合血管损伤剂血管损伤剂(VDAs)和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的作用机制不一样。

血管损伤剂直接高选择性的作用于不成熟,迅速增殖的肿瘤血管的内皮细胞[3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