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文化
中国境内的史前文化遗存有哪些呢

中国境内的史前文化遗存有哪些呢概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文化遗存。
在史前时期,即青铜器时代以前的年代,也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址和遗迹。
这些史前文化遗存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远古时期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一带。
该文化的遗址最早发现于河南省南阳市的仰韶村,因此得名。
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同时也有了定居的迹象。
他们使用石器、陶器等生活用具,并已经出土了一些精美的玉器。
仰韶文化对后世的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中国史前时期的另一个重要文化形态,得名于江苏省徐州市的龙山村。
龙山文化的时代距今大约4000年左右,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文化之一。
这个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器,表明了他们在冶金技术方面的进步。
龙山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许多精美的陶器和玉器,显示出当时人们的艺术水平。
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发源于四川盆地,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
三星堆文化的代表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因此得名。
该文化遗址发掘出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其中以青铜面具最为著名。
三星堆文化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祭祀和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中国史前时期最早的文明之一,兴起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良渚文化的代表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该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古城址之一。
良渚文化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其中包括有中国最早的使用文字的玉石器。
良渚文化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结中国境内的史前文化遗存丰富多样,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星堆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对这些史前文化遗存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发展和进步,探寻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源。
这些文化遗存的保护和传承,对于我们珍视和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远古时代的文化背景与思想成果

远古时代的文化背景与思想成果远古时代是指人类历史上起源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时期,也称为原始社会阶段,这个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成果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背景人类始祖出现在非洲,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的变迁,人类逐渐分散到世界各地。
在这个时期,人类主要以狩猎、采集和渔业为生,生产技术非常简单,社会组织也非常原始。
1. 宗教信仰在远古时期,人类宗教信仰是一种原始的信仰形式,以自然崇拜为主,信奉一些神灵和祖先。
例如,中国的夏禹、尧舜、五帝、三皇,都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祖先,塞浦路斯麦当劳尼亚遗址的Paducris是土耳其最早的信仰宗教中心,那里的像很多都是狮子、熊等动物的形象。
2. 家族文化在远古时期,人类生活在原始森林、山谷、河滩等自然环境中,生产力非常低下,社会组织非常简单,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家族制度。
每个家庭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人所组成,互相依存,互相帮助,在这种社会组织中,人类先祖们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
二、思想成果远古时期思想成果主要表现在口头文化和美术文化两个方面。
1. 口头文化人类最早的口头文化是口头传说和歌谣。
这种文化形式的特点是直接、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阿拉伯故事《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就是以传说的方式来传播故事,而歌唱是人类最早的音乐形式之一,它是通过歌唱的方式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愿望。
2. 美术文化美术文化是人类最早的文艺形式之一,点缀了人类的生活。
人类先祖在各种材料上、以自然界为主题刻划出的动植物形象,是初步美术创作作品。
例如,远古时期的洞穴画、石雕、花岗岩描绘等都是美术文化的一种体现。
三、结语远古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成果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距离,但它仍然代表着人类先祖对自然的探索和对生活的热爱。
回顾人类文明历程,我们会发现人类的力量如此渺小,但人类不断进步,不断追求自我完善。
远古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成果已成为此种印迹,延续了人类的精神,根植于心中,用于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世界。
人类远古文化发展史

人类远古文化发展史
人类远古文化发展史可以追溯到约250万年至1万年前,这个时期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的祖先开始使用石器,逐渐发展出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体质形态进化,从猿人逐渐进化为直立人。
直立人时期,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群,这个时期的社会组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比较松散。
随着人类体质形态的不断进化,智人时期逐渐到来。
智人时期,人类已经能够使用打制石器,并且婚姻关系已经摆脱了原始的杂交状态,进入群婚的早期阶段。
在智人时期,早期智人已经具有了原始的语言和工具制作能力,他们能够采集植物果实、挖掘植物根块作为主要食物来源,同时还会狩猎。
社会组织形态已经从杂交状态进化为群婚的早期阶段,形成了血缘家庭。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逐渐发展,逐渐进入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农业和畜牧业也开始出现。
人类社会逐渐形成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出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等不同的社会结构。
人类远古文化发展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主要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体质形态、社会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为后来的文化和文明奠定了基础。
远古时代世界文化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远古时代世界文化的起源与演变过程远古时代是指距今5000年以上的历史时期,相比现代社会,那个时代的社会形态、生存方式、文化习俗都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然而,那个遥远的时代并没有留下太多的文字资料和史实,因此对于远古时代的研究仍然是一项重要而困难的课题。
尽管如此,人们通过考古发掘和人类学研究,仍然能够发现一些有意义的线索,来了解远古时代人类文化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农业文明的起源在远古时代,人类还处于早期的狩猎采集时期,对于自然世界的认知非常有限。
直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人们才开始培育和种植农作物,这一时期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农业的兴起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不仅能够带来更为稳定的粮食供应,还能够催生城市的形成、政治组织和经济贸易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类的文明从此跨入了一种全新的境界。
城市文明的崛起随着农业的发展,城市文明也应运而生。
约在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人类农业的生产力不断提高,城市文明也在各地出现。
以中东地区为例,公元前40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就在此处开始兴起,随着阿卡德帝国、巴比伦帝国、亚述帝国等王朝的兴衰,这里的人类文明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
另一方面,众所周知,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从长江流域到黄土高原,不同地域的人类文明也在不断交汇与碰撞。
归纳起来,城市文明的产生,离不开对资源的需求和文化的吸纳,河流的交通等,进而发展出贸易和城市形制。
艺术和宗教除了农业和城市,艺术和宗教也是远古时代的重要元素。
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于自然世界的敬畏和神秘感是非常强烈的,因此宗教也在这个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例如,远古时期的爪哇岛、墨西哥地区就有丰富的神话和宗教仪式,蕴含着强烈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在艺术方面,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于艺术的创造和鉴赏也有一定的需求,他们其中有时是用石头和木材雕刻出神像和动物形象,有时也是用彩绘和刻画等形式表达情感和记录历史,艺术成为了人类的精神和神秘的方法。
总结远古时代其实是一个神秘、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很难忽视,因为人类文化的多元性,每一个遗址,都蕴含着特殊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程。
远古时代的文化与人类演化

远古时代的文化与人类演化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以及人类的演化密切相关。
由于缺乏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知识,远古人类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但是,正是这种差异,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的演化历程。
人类的演化始于约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的文化和生存方式主要依赖于采集和狩猎。
人类在这个时期的文化较为简单,主要包括采集、狩猎和制作简单的石器具等活动。
在这个时期,人类的生存主要依赖于采集和狩猎。
人们通常生活在大洞穴或天然避难所中,他们在这些地方保护自己免受外界天气和野生动物的影响,同样他们在这些地方进行原始的艺术创作。
大约到了约30万年前左右,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的生活和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人类开始熟悉一些植物和动物,开始进行种植和畜牧等生产活动。
同时,人类发明了一些新的工具和武器,例如用石头制成的刀、剑等武器。
这些发明使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更加简单且有效。
同时,在这个时期,人类的文化得到了更加充分、全面的发展。
人们开始进行复杂的艺术创作,如洞穴壁画、雕刻工艺等,同时还开始出现一些图腾文化。
这些文化成为了人们社会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远古时代结束前,人类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不断地得到了发展。
在太古时代,人类开始对火的运用,火的发现提高了人类生存的几率,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此后人类开始建造房屋,生产农作物和养殖家畜。
文化也与之发展,例如神话传说、语言、记忆等都得到了更深刻的发展。
到了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人类已经创造出了朝气蓬勃的文化,例如传世洛子君文化、蒙文化等,同时也发明了铁鑱、陶器和敲性器等物品。
这些成就使得人类更加成熟且自信,同时也缓解了他们生存的压力。
总之,在漫长且辗转的人类演化过程中,文化和生存方式始终占据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文化和生存方式的发展与演化过程息息相关,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本身的演化进程。
无论是在远古时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文化与生存方式永远都是人类演化过程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内容。
中国远古人类的文化和聚落有哪些

中国远古人类的文化和聚落有哪些从元谋人到北京人到山顶洞人,远古人类的进化也是慢慢的前进着,而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远古人类的文化和聚落,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历史知识点:南方原始农耕文化(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河姆渡聚落: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 南方原始农耕文化(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的知识扩展河姆渡文化的特征:1、河姆渡居民开始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够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手工业发展。
2、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3、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农耕生活的作用及农耕文明的发展:农耕生活使人类有了定居的生活,并从事更多的生产劳动,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河姆渡处于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1、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并采用骨耜等耕作工具2、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3、手工业发展,制造出大量的陶器,骨器制作比较发达,同时可以制造出简单的玉器。
◎ 南方原始农耕文化(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的知识拓展半坡文明的建筑与河姆渡文明建筑不同的原因:主要由气候条件所决定,北方地区气候干燥,相对寒冷,因此采用半地穴式建筑。
南方地区潮湿炎热,地势低洼,因此房屋多采用干栏式建筑。
初中历史知识点:原始聚落(半坡原始居民)半坡聚落: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属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
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已经学会纺线,织布和制衣并且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远古时期的人类文化和遗存

远古时期的人类文化和遗存远古时期是指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一段时期,时间跨度非常长,始于公元前3000万年左右的猿人,终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青铜器时代,包括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等几个阶段。
在这段时间里,人类不断穷尽着自己的智慧,开创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存。
当然,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物质文化水平都非常落后,没有现代文明的便利和发展,生存是最重要的问题。
因此,人类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基本的生存问题,比如找到食物、建立起住所等等。
而为了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种文化和技术,这些技术成果被保存下来,成为了我们了解远古时期人类文化的重要遗存。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文化阶段,它的历史悠久,跨度长达200万年,这段时间里,人类的生存条件十分艰苦。
为了生存,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主要靠采集、狩猎和捕鱼,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能在野外生存,如用燧石和钢石制造火种、捕猎动物、制作木器等。
这些技术虽然简单,但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遗存,譬如:燧石器、人类头骨化石、旧石器遗址等。
新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之后,公元前8000年左右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一段时间,这个阶段的人类逐渐掌握了农业和畜牧业技术,开辟了新的文明发展阶段。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它包括不同的文化类型,譬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六千年文化等。
仰韶文化是中国史前时期的一种文化类型,存在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这个文化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仰韶文化的代表性发现场,如陕西省富平防震陵,遗址面积64000平方米,考古学家发掘出了大量的建筑遗址、陶器、玉器、石器等文化遗物。
这些文化遗物不仅展示了仰韶文化的综合水平,也向我们展现了更为广泛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龙山文化是中国史前时期的另一种文化类型,大约存在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左右。
这个文化遗存以青铜器文化为主要特征,是中国青铜时代文化的代表之一。
远古传说中的安全文化(三篇)

远古传说中的安全文化相传,自从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后,人类历史便有了灾难的记录。
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由本能反应向自觉活动进化的消灾避害的行为,便成为神话与传说中最精彩的部分,人类史册里最辉煌的篇章。
在远古的遗存里,人们也不止一次地看到了先民的那种为自身、为本部落的生存而做出的艰苦努力,他们由本能的安全需要到自觉实现这种需要,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悠长的世纪。
但是,他们所留下的诸多遗迹、遗物,哪怕是一枚骨片、一堆灰烬,甚至一个石块,都证明了一种文化的存在,从它具有消灾避害的功能来看,历史早已写就,那就是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一种文化。
从云贵高原的元谋、从华北龙骨山山顶洞里的灰烬,到燧人氏的钻木取火熟食,以防疾病,防野兽侵袭;从有巢氏的构木为巢以防群兽之害,到鲧偷息壤以堵水患,再到禹开挖沟渠以疏导水流消除水害,及诺亚方舟拯救人类于洪灾之中,这些都无不闪耀着安全文化的光芒。
还有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女娲、后羿、精卫鸟的传说等,都反映了古人对那些为人类造福的英雄们的崇拜与怀念;都江堰作为人类最伟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防灾设施,其建造者李冰父子,两千年来一直被人们当成神来歌颂和朝拜,这说明安全自古以来,在人们心目中就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渴望安全地生活、创造安全的环境、敬奉安全的使者,早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行为和观念,从中可见安全文化的光芒。
由此观之,人类战胜自身、征服自然、争取安全的斗争,无论是自然之为还是自觉之为,人类对安全的渴求和争取安全所采取的行动,始终呈现着人力胜天的许许多多的物证,这些都明明白白地,在历史的书卷上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即使到了今天,人们仍然在远古的消灾避害的经验中吸取养料,以治水为例,宜疏不宜堵,深掏滩、低作堰一直被作为一项信条在治水工程中运用,谁能证明今天的水利建设其目的不包括消灾减灾呢?远古传说中的安全文化(二)在远古传说中,安全文化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那个时代,人类生活在与大自然密切相连的环境中,常常面临各种威胁和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远古文化石器时代:三皇五帝本章提要第一节:远古文明经历的重要阶段第二节:远古文明孕育的文化因子第三节:远古文明的文化表现第一节:远古文明经历的重要阶段图示原始人群元谋人170万年直立北京人70-20万年火、采集、狩猎母系20万年钻孔氏族公社(北京山顶洞人、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和西安半坡)父系约5500年制陶(河南龙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和山东大汶口文化)一、原始人群1、生存(1)人与自然:自然强大(2)人与人:血缘家族,相对平等A、杂婚:随意婚配。
局限,生命质量低B、血缘婚(族内婚):在血缘家族内部,婚姻按照辈数来划分,同一辈分的人互为夫妻。
而在不同辈分之间则不通婚。
作用,家族稳定。
局限,生命质量低2、工具:打制石器,生产力低下,生活资料获取不易,天然取火3、生产方式:采集、狩猎二、氏族公社1、生存(1)人与自然:崇拜自然,形成原始崇拜(2)人与人:氏族部落,由平等到不平等A、族外婚。
一个氏族的一群兄弟和另一个氏族的一群姊妹之间的交互群婚。
好处,生命质量较高。
局限:不稳定B、偶婚:是一男一女按照婚姻形式结成配偶,但是不排斥与外人同居。
双方都可以随意离婚或分居2、工具:磨制石器。
人工取火3、生产方式:原始农业、饲养家禽第二节:远古文明孕育的文化因子本节提要一、农耕生活:敬天孝祖、家园意识二、原始宗教:鬼魂观念、天命意识三、三皇五帝:以德治国、人文初祖一、农耕生活:敬天孝祖、家园意识农耕生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因此农耕文化的特点:1、对天——敬天孝祖,反映了农耕文化力求稳定的心态。
2、对地——家园意识,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
二、原始宗教:鬼魂观念、天命意识1、鬼魂信仰:反映原始人摆脱危困,渴求关切、帮助、支持的集体无意识。
2、天命意识:(1)自然崇拜(天体崇拜:雨师、风伯、雷公、云君;植物崇拜:松、竹、梅;动物崇拜:龙、凤、鱼)(2)生殖崇拜(生殖器、乳房、臀部,送子观音、普里阿帕斯)(3)图腾崇拜(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与本氏族有动物或植物)(4)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也叫灵魂崇拜)鬼魂观念“鬼”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代表死亡以及可能引起死亡的威胁力量;对“鬼”的恐惧实际上象征了对死亡以及与死亡有关的某种威胁人类生存的力量的恐惧。
因恐惧原始人群紧紧地抱在一起,这会营造出一个相互关切、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群体氛围。
原始部落借助于防御“鬼神”而万众一心。
对鬼的恐惧实际上起到了强化“人际关系链接”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鬼的恐惧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而“鬼”不过是一个象征。
鬼观念传播快的原因是把自己的恐惧告诉别人,看见别人也恐惧,自己的恐惧也就减弱了。
灵魂是人死后的脱离躯体的一种精气。
它有两个特征:不灭、超人。
灵魂可灭,那么灵魂就成了精神的同意词,灵魂超人,可以影响活着的人的生活,因此灵魂可以让人下地狱,上天堂。
为了不下地狱,能升天堂,我们开始信鬼和信神,目的都是寻找一种寄托,摆脱内心的恐惧、空虚感,以寻求安全了。
鬼魂托梦的故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如执着爱情的杜丽娘(《牡丹亭》,诉说冤情的窦娥,报答恩情的聊斋故事,反映亲情的如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这些故事神秘怪诞的色彩不知迎合了多少读者的猎奇心理。
从故事本身看,托梦的原因大都是为了结生前的不了情。
情本是人感应外物的自然产物,但在古代社会,情渐渐被维护封建礼教的思想家们所扼杀,造成无数情殇。
文学家则针对这种社会现象,用鬼魂托梦的形式,曲折地歌颂人间真情。
生殖崇拜图腾崇拜青龙白虎朱玄武动物崇拜龙文化自然河川是龙的初始原型,自然崇拜蛇蟒晰鳄是龙神灵化载体,动物崇拜龙图腾受到历史变迁、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的影响表现为道德化、政治化、人文化基因祖先崇拜通常包括鬼魂观念和崇拜仪式两个方面的内容。
对原始人来说,在活人身体内存在的,而在死者后又离开的东西,就是灵魂。
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不同,图腾崇拜的对象主要是动植物,祖先崇拜的对象主要是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
所以说,祖先崇拜也叫灵魂崇拜,是原始社会灵魂观念进一步发展后而出现的一种对死者灵魂加以崇拜的宗教行为。
三、三皇五帝:以德治国、人文初祖“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
“五帝”指木帝、火帝、土帝、金帝和水帝。
后代学者习惯把个人推崇的古皇古帝人选放入以上八个“座位”中,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三皇五帝组合。
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就是三皇五帝时代。
1、三皇:燧人、伏羲、神农,黄帝以前天下不征而治燧人时代距今5万~1.5万年,发明摩擦生火伏羲时代距今9724~7008年,教人以渔猎神农时代距今8000年,尝百草而得出医药治病知识三皇其人之形貌,事业,年寿,皆在半人半神之间,从燧人的钻燧取火(取暖、熟食、制陶)到伏羲的狩猎捕食到神农的农耕种植,三皇时代反映了人类由最初的渔猎社会,进入游牧社会,再进入耕稼社会,上述排序与人类进化的脚步十分相符。
这些为民谋福祉的英雄,可以认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2、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黄帝以来天下征伐而治五帝源于三皇。
炎帝黄帝的祖先是有蟜氏,蚩尤的祖先是伏羲氏,伏羲氏的祖先是华胥氏,华胥氏的祖先是燧人氏玄女氏黄帝是汉民族的祖先,而战败的民族炎帝、蚩尤、共工、太昊、少昊等三苗九黎、夸父,甚至包括神农第八世榆罔,都被贬称为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五帝,是中华民族风姓支派,不是源,不是人文始祖。
黄帝开了以战争和武力征讨得天下的先例,然后再辅以文治,先武后文,即所谓的武力征伐与绥靖怀柔双重国策第三节:远古文明的文化表现本节提要一、物质文化:1、农耕文化为主:由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铜石并用,生产力低下,协同作业,平均财富。
后期生产力提高,私有制出现2、艺术表现:玉与陶制品二、制度文化:政治上:禅让制三、精神文化1、思想上:多元文化2、宗教上:图腾崇拜3、文学上:神话传说一、物质文化1、农耕文化由采集、狩猎——到时原始农业不定居定居不定居:狩猎采集社会,“社会共享土地和土地物产”的产权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原始的狩猎采集社会,射杀野兽和采摘野果,是人们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方式。
工具十分简陋,不外乎石头、木棍、石刀、弓箭等。
技术十分低下,只是制作简单石器、射杀、采摘和烧烤等。
狩猎、采集和烧烤工具的制作与保存,也就是原始的、简单的资本积累。
定居:原始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土地和土地物产私有”的产权制度和价值观念随着人口增多,人们越来越担心狩猎、采集的场地,为化解危机,人们制定出一些方法发明创造:神农氏已经发明耕种技术,生兽氏发明了牲口养殖技术,提高生产量。
改进方法:开垦荒原、兴修水利、培育水土,提高生产率。
制定政策:为了有效地、广泛地应用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鼓励种植和养殖,为了摆脱以自然狩猎采集为基础的生存危机,人类必须改革分配方式和消费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特例传统认为中国北方周边地区,如河湟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辽河流域,自古就是是游牧社会。
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些地区过着确实以农业为主、畜牧和狩猎为辅混合经济。
直到公元前2000年全球气候的逐渐干冷化,使得上述地区原来的经济模式逐渐瓦解。
最终在春秋战国时期进入游牧社会。
从此,以长城为边界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态区域正式形成。
这一认识早已成为学界之主流思想2、建筑是人类定居意识的体现。
中国氏族社会的人们根据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北方黄河流域半地穴式和南方长江流域巢居式的居住形式。
为了居住的需要,人们还发展了木工艺,在浙江余姚的氏族居住遗址,7000年前的人们已过着“筑土构木”的定居生活。
半地穴式:冬暖夏凉巢居式:防潮避湿2、石器制作在人类社会早期,石器是主要的生产工具,通过石器工具的制造,人们进一步发现了手的作用与意义,手工艺由此逐渐生发。
早在170万年前的中国云南元谋人时代,中国先民就开始打制粗糙的石器,作为生存的工具或武器。
到了距今17000多年的山顶洞人时期,石器的类型已经很丰富了,并且在工艺加工方面已开始使用钻孔、刮削、磨光、刻纹等技术,其工艺制作不仅初步符合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出现了装饰的萌芽,体现了审美的需求。
新石器时代的石杵、石磨盘玉文化人们在石器的选材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纹理细密、色泽晶莹的“美石”,就进行细致加工,做成装饰品,或随身携带,或死后随葬,玉器工艺由此衍生,后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工艺品种。
中国史前玉器有着长达6000余年的历史,遍布东、北、西、南各地,玉在早期,表现为重物质文化,即“玉美(色形质)”、“玉宝(稀少)”观念,商以后渐重精神文化,即“玉礼(祈求吉样)”观念、“玉德(德行操守)”“玉神(灵异功能)”观念。
红山文化玉龙,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博物馆藏陶文化人类对自然材料的工艺加工,只是外形的改变,而制陶则通过火改变了泥土的性质,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
陶器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增强了定居的农耕生活的稳定性。
陶文化:公元前6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已有了较高的制陶技术, 上面有各种彩绘图案花纹。
.公元千约4、5000年, 父系氏族公社时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陶器有了新品种黑陶和白陶。
黑陶乌黑光亮,工艺水平很高。
白陶胎薄质硬,色泽明丽。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制陶由氏族的共同事业变为家族所掌握的专业生产部门,工艺技术得到提高,陶器品种增加,出现了灰陶、黑陶和用瓷土制作的白陶。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3、火的意义山顶洞人还掌握了人工取火。
从保存火种到人工取火,人类生存能力已大大提高。
火的应用使以后的各种工艺如制陶、冶金等的发明成为可能,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
二、制度文化:政治上禅让制“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禅让指实行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
基本原则:选贤任能实质:在部落联盟显贵家族内民主推选首领的做法分类:“外禅”: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五帝时代开始“内禅”;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
各朝都有尧、舜、禹黄帝有二十五个孩子,正妃嫘祖,生了两个儿子,昌意玄嚣帝颛顼高阳是昌意的儿帝喾高辛是玄器的孙,舜父亲瞽叟,父桥牛,父尧是喾帝的儿子,句望,父敬康,父穷蝉,父帝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五帝的家谱显示,是内禅三、精神文化1、思想:多元头文化农业生产使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建立了以氏族为中心的聚落,以及几个氏族组成的部落村庄。
炎黄族:渭水流域东夷族:东至海滨,南抵大江,向北可以延伸到东北。
其中最重要的氏族、部落有蚩尤、太昊、少昊等等。
2、文学:神话传说神话传说包括神话与传说两个部分。
神话:反映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偏重于人神起源、万物初始的来历。
如盘古开天、共工逐日、女娲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