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绝句》优秀教案2

合集下载

部编语文《夏日绝句》优秀教案两篇

部编语文《夏日绝句》优秀教案两篇

部编语文《夏日绝句》优秀教案两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部编语文教材第五册《夏日绝句》一课。

该课文选自唐代诗人李清照的组诗作品,主要描绘了夏季的景色和诗人的感怀。

教学内容包括:理解诗的韵律、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生词、词组和句型;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夏日绝句》,感受诗人对夏日的赞美和感慨。

2.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词组和句型,并能正确运用。

3.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重点:掌握生词、词组和句型;背诵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夏日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夏日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 课文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意。

b. 教师讲解生词、词组和句型。

c. 逐句解析课文,分析诗歌表现手法。

3. 例题讲解:a. 出示例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意。

b. 学生模仿例句,进行句型练习。

4. 随堂练习:a.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b. 教师讲解答案,分析解题思路。

5. 背诵课文:学生分组背诵,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夏日绝句》2. 生词、词组和句型3. 诗歌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词语:绝句、韵律、意境。

b. 根据课文内容,用“夏日”和“绝句”各写一个句子。

c. 分析《夏日绝句》中的表现手法,举例说明。

2. 答案:a. 绝句:四句一首,每句五言或七言的诗歌形式。

韵律:诗歌的音韵美。

意境:诗人通过描绘景物,抒发情感,营造出的艺术境界。

b. 夏日炎炎,蝉鸣声声。

绝句传情,诗韵悠长。

c. 示例: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炎炎夏日与清凉的夜晚相对比,表现了夏日的美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夏日景色,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意境,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夏日绝句的教案设计

夏日绝句的教案设计

夏日绝句的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夏日绝句》。

(2)理解《夏日绝句》的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夏日绝句》。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夏日绝句》。

2. 理解《夏日绝句》的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领悟古诗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

2. 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夏日绝句》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夏日绝句》的文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古诗词朗诵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夏日绝句》,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夏日绝句》的诗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教师分析诗人的创作风格,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朗读《夏日绝句》,体会诗的韵律美。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 应用拓展(1)学生尝试创作夏日绝句,分享自己的作品。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夏日绝句》的诗意和韵律美。

7. 作业布置(1)背诵《夏日绝句》。

(2)写一篇关于《夏日绝句》的赏析文章。

8. 板书设计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夏日绝句》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以便改进今后的教学。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夏日绝句》的情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夏日绝句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夏日绝句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夏日绝句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夏日绝句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的: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点: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小学教学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听音乐,你想到了什么?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

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绝句》。

2、板书课题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春天的景色。

快让我们来听听诗人是怎样歌颂赞美春天的。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诗句)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这首诗的前两句,画出了由春日、春风、江山、花草构成的阔远而明丽的春景。

诗的后两句具体描绘衔泥的飞燕、安睡的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相应成趣,充满了生机勃勃而又安宁恬适的春天气息。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夏日绝句教学设计第【2】篇〗《夏日绝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

2、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古诗夏日《绝句》教案(通用5篇)

古诗夏日《绝句》教案(通用5篇)

古诗夏日《绝句》教案(通用5篇)古诗夏日《绝句》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夏日《绝句》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夏日《绝句》教案1一、教学目标1.会认“绝、鹂”等6个生字,会写“绝、含”等4个生字,掌握“行”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3.理解古诗《绝句》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二、重点难点重点1.会认“绝、鹂”等6个生字,会写“绝、含”等4个生字,掌握“行”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绝句》,理解诗句的大意。

难点根据诗意想象画面,感悟春天的色彩明丽、景色迷人,感受诗人的心情。

三、复习导入1.小组比赛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填句: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介绍诗人杜甫。

四、自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画出生字新词。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3.汇报生字词解决情况,教师相机强调。

“行”是多音字,在诗中读“háng”,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是“xíng”,组词“行走”。

4.同桌互认生字新词。

5.指名读诗,齐读,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五、图文对照,理解诗意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白鹭、积雪、船)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4.看图读古诗,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

(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古诗)5.梳理诗句,说说诗意。

(出示课文插图,小组讨论,说说诗意。

)六、活动激趣,记诵诗句1.找对应的词语。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夏日绝句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夏日绝句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夏日绝句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夏日绝句教案第【1】篇〗《夏日绝句》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板书课题:枫桥夜泊师:看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生:枫桥在哪儿?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还有谁要问什么?生:夜泊是什么意思?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边。

师: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翻开书自己读一读。

(生读诗)师:老师有个建议,请大家先看看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这样你读起来一定会更出色。

学生自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师:读得还不错,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按照“平仄规律”来读。

一二声称为平声,遇到平声尽量把字的声音延长。

三四声称为仄声,仄声读的时候声音出来后马上收,读得短一点。

这样可以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学生试读师:乌啼——,钟声——(生与师一起读,声音延长)师:月落,夜半,城外。

(生跟读,声音短促)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有些韵味)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师范读。

师: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月亮就要落下的时候,一群乌鸦飞过来的景象。

师:她看见了月落,还听见了什么?(板书:月落)。

生:乌啼。

板书:乌啼。

师:还有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寒山寺,听到了钟声。

《夏日绝句》教案2

《夏日绝句》教案2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21.古诗三首《夏日绝句》人教(部编版)21.古诗三首——《夏日绝句》课堂实录一、背景导入、质疑解题多媒体播放南宋历史背景。

师:时任京城知府的正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他见大势已去,便携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跑,当他们逃至今安徽省和县乌江口时,在这里停顿下来,李清照见民族屈辱、山河破碎,面对浩浩江水,感慨万千,随口吟出《夏日绝句》。

师:范读古诗。

学生将课本翻到90页根据读书提示由读课文。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说说从课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夏天写的一首绝句。

师:什么是绝句?生:一种文学体裁。

师:同学们都收集了哪些李清照的资料?生:李清照是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

生:她写的诗很婉约。

师:李清照写诗多与家国命运有关,公元1128年以后因国家战乱,写诗多激昂,代表作有《夏日绝句》。

二、合作探究、吟诵释意师:生齐读课文,并为古诗划节奏。

生:读古诗,划节奏再读古诗。

师:李清照站在乌江口,之所以信手拈来《夏日绝句》,是因为哪个历史人物跳入了她的脑海?生:项羽。

师:通过诗中的哪个字看出来的?生:思。

师:项羽何许人也?为何李清照此刻会思念他呢?生:项羽,秦末汉初的西楚霸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拔剑自刎而死。

师:对于李清照来说,项羽已成为历史人物,为何李清照此时此刻会独独思念他呢?生1:因为这是项羽兵败自杀的地方。

生2:李清照想项羽死都不肯逃跑,而自己国家的皇帝、大臣都逃跑了,李清照是借项羽来说出自己的怨恨,她恨自己国家的哪些当权派太不像个男人了。

生3:李清照是要借古讽今。

师:你读出了李清照的心声。

师:项羽就这样死了,是他不愿意、不会、不能还是不想活了呢?生4:不会活了。

生5:不想活了。

师:我们在古诗中找找答案吧。

生:是“不肯”。

师:好一个“不肯”。

体现了项羽怎样的气节?生6:死也不肯投降的英雄气节。

生7:不当亡国奴的气节。

生8: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师:假如你是项羽,你会选择拔剑自刎而死还是选择逃过江东呢?生9:选择生,因为好汉不吃眼前亏。

第21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教案

第21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教案
-赏析方法:学习从修辞手法、意象等方面赏析诗歌,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举例解释:
-在朗读环节,教师需强调诗句的停顿和重音,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理解诗句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举例等方式,深入领会“人杰”、“鬼雄”等词语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
-诗歌意象的把握: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碧水东流至此回”,学生需明白“碧水”和“东流”所象征的夏天景色,以及“回”字所表达的动态美。
-修辞手法的识别:识别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并理解其表达效果。
-诗歌情感的理解:体会诗人赞美夏日景色背后的豪迈情怀,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是一个挑战。
-诗歌背景的关联:将诗歌创作背景与诗句内容相结合,理解诗人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了她的创作。
举例解释:
-在把握意象时,教师可借助图片或实际场景,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碧水东流”的景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绝句的基本概念。绝句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四句,每句字数固定,具有严格的格律。它是中华诗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夏日绝句》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诗人李清照如何运用绝句赞美夏日景色,以及她的诗歌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人的审美情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绝句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如何赏析。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尝试了自己创作夏日诗句。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通用10篇)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1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对古诗修辞手法的赏析,使学生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

3、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赏析,使学生明确做人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由《夏日绝句》的赏析方法,延伸到其他的赏析方法,使学生能融会贯通。

二、教学重点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入手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通过赏析诗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阅读、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1、播放“月满西楼”,学生谈感受。

2、导入:刚才我们欣赏的“月满西楼”柔美、清幽,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堪称“婉约词宗”的李清照。

你对她有哪些了解,能介绍给大家吗?指名交流,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资料。

李清照的词成就最高,多是离愁别绪,婉约缠绵。

今天,我们共同赏析她的一首诗:夏日绝句(板书课题)是否也是这种风格呢?二、初读,感知古诗1、出示古诗朗读,生谈与《月满西楼》的区别。

2、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

3、指名朗读,纠正错误读音。

三、再读,了解诗意。

要求:结合注释进行自学,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有问题的可以标出。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出示:人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现在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是因为他不肯回到江东。

3、学生质疑,可能会问“项羽是谁?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出示项羽的资料)四、品读,悟情入境1、师:现在你已经了解了诗的大意,能不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哪一句?生自由谈感受并说明理由。

2、小结: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

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放弃了生的希望,“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行”,这就是“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英雄气慨,这就是“死不惧而辱不受”的壮志豪情!所以李清照赞颂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读)这两句诗千百年来吸引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共同赏析,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吧!3、从修辞入手,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21.古诗三首《夏日绝句》人教(部编版)21.古诗三首——《夏日绝句》课堂实录一、背景导入、质疑解题多媒体播放南宋历史背景。

师:时任京城知府的正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他见大势已去,便携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跑,当他们逃至今安徽省和县乌江口时,在这里停顿下来,李清照见民族屈辱、山河破碎,面对浩浩江水,感慨万千,随口吟出《夏日绝句》。

师:范读古诗。

学生将课本翻到90页根据读书提示由读课文。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说说从课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夏天写的一首绝句。

师:什么是绝句?生:一种文学体裁。

师:同学们都收集了哪些李清照的资料?生:李清照是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

生:她写的诗很婉约。

师:李清照写诗多与家国命运有关,公元1128年以后因国家战乱,写诗多激昂,代表作有《夏日绝句》。

二、合作探究、吟诵释意师:生齐读课文,并为古诗划节奏。

生:读古诗,划节奏再读古诗。

师:李清照站在乌江口,之所以信手拈来《夏日绝句》,是因为哪个历史人物跳入了她的脑海?生:项羽。

师:通过诗中的哪个字看出来的?生:思。

师:项羽何许人也?为何李清照此刻会思念他呢?生:项羽,秦末汉初的西楚霸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拔剑自刎而死。

师:对于李清照来说,项羽已成为历史人物,为何李清照此时此刻会独独思念他呢?生1:因为这是项羽兵败自杀的地方。

生2:李清照想项羽死都不肯逃跑,而自己国家的皇帝、大臣都逃跑了,李清照是借项羽来说出自己的怨恨,她恨自己国家的哪些当权派太不像个男人了。

生3:李清照是要借古讽今。

师:你读出了李清照的心声。

师:项羽就这样死了,是他不愿意、不会、不能还是不想活了呢?生4:不会活了。

师:我们在古诗中找找答案吧。

生:是“不肯”。

师:好一个“不肯”。

体现了项羽怎样的气节?生6:死也不肯投降的英雄气节。

生7:不当亡国奴的气节。

生8: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师:假如你是项羽,你会选择拔剑自刎而死还是选择逃过江东呢?生9:选择生,因为好汉不吃眼前亏。

生10:选择死,因为大丈夫士可杀不可辱。

生11:选择死:因为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

生12:选择生,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生13:选择生,因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师:选择生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欲望,如果过了江,说不定历史也会改写。

选择死是因为你不可丢掉了民族气节。

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古诗吧。

配乐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集体读。

师:项羽活着的时候是人杰吗?生:是。

师:人杰什么意思?师:汉高祖刘邦也称张良、萧何、韩信为人中豪杰。

师:项羽死了,他是鬼雄吗?生:是。

师:鬼雄的意思?生:鬼中的英雄。

师:你认为有哪些历史人物也可堪称鬼中英雄?生14:岳飞。

生15:毛泽东。

……生16:屈原。

师:对,屈原的《国殇》也有云:“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师:这首五言绝句,20个字,两段历史,三个典故,学到这里同学们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了吗?生17:李清照在夏天写的一首无言绝句,人活着的时候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做人中鬼雄,直到今天还思念项羽那种宁死也不肯逃过江去的英雄气概。

师:作者借古讽今,写得悲壮,写得激昂,写得淋漓尽致,李清照之所以能随口吟出《夏日绝句》,是因为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生18:看到了自己国家当官的人都在逃,老百姓也在逃。

师: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生19:她看到了自己国家的人是多么的软弱,想到了项羽那种不怕死、不投降的精神。

师:就用你对当权派的嘲讽和不屑去读一读吧。

生20:我仿佛听到了项羽和他的士兵们都在说:“大家都给我冲啊,杀啊,宁死都不要做亡国奴。

”师:你简直就是李清照的知音,请你闭上眼睛来到乌江边来吟诵一下《夏日绝句》。

师:如果宋人也能像项羽他们那样,宋朝会这么快土崩瓦解吗?生:不会。

师:李清照的内心有着怎样的纠结、矛盾和冲突呢?生21:痛苦生22:伤心……:悲愤、激烈、悲愤……师:你们真是李清照的知音!让我们就站在“乌江边”,读出你的亡国之悲愤,爱国之强烈,命运之不屈吧。

三、拓展升华师:学习到这里,你想对宋朝的皇帝或当权派、李清照或者项羽说点什么呢?生23:宋朝的当权派,我想对你说:“做人就应该保家卫国,你们要知道,没有国哪来家啊!”师:你看得比他们清楚、明白、透彻,真是深明大义的好孩子啊!生24:我想对项羽说,项羽你真是个当之无愧的大英雄,我要向你学习。

师:你也很了不起,老师真为你感动。

生25:我想对李清照说,李清照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大诗人,你是我们女人的骄傲。

师:努力吧孩子,有一天你也会成为我们的骄傲的,老师期待着。

……师:同学们与李清照与文本进行了一次深刻而又精彩的对话,此时此刻,同学们明白怎样做人了吗?生24:做一个爱国的人。

生25:做一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人。

师:同学们都收集了哪些爱国的名言诗句,一起来交流交流吧!生26: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俄)别林斯基生27:我是中国人民的孩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生2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师:看着同学们有着这样的爱国热情,实在令老师感动,老师为你们骄傲,同时老师也要将李清照的“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送给大家。

师:下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3夏日绝句|人教(部编版)《夏日绝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读出对文中项羽宁死不屈、李清照爱国情怀的赞美、敬佩情感。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理解“人杰”、“鬼雄”,明白古诗大意。

4、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体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价值。

5、了解历史背景,感受民族豪情。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及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人复杂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见面。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所以老师想和你们一起玩一个看图说诗的游戏。

我们不仅可以把诗读得很美,还可以用书法的形式把诗写得更美。

请欣赏。

一、引出诗人。

1、你们真是一群善于积累的好孩子。

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

接下来老师还想和你们共赏一首词----《声声慢》。

(视频配乐朗读)2、你们听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愁闷、孤苦)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整首词哀婉凄凉,读后使人感觉哀愁满纸。

4、想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她是一位旷世才女,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她就是----李清照。

5、关于李清照,你知道些什么?6、这里有一份她的资料,谁能读给大家听。

刚才我们欣赏的《声声慢》就是她婉约词的代表作。

5、今天,这样一位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给却我们带来了她的另一首诗《夏日绝句》,又会是怎样一种风格呢?让我们从诵读开始,走进诗人的文字。

二、诵读1、出示诵读提示,学生自由朗读。

自由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学生读。

3、我们读一首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这首诗的节奏我们可以这样读:老师读每一行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面的三个字。

(节奏是二一二。

)我们还可以这样读:老师读1、3行,你们读2、4行。

仔细听清老师的节奏。

(节奏是三二)4、古人作诗时讲究平仄,所以我们在朗读时可读出平仄的变化。

一二声的字是平声字,我们用横线表示,三四声的字是仄声字,我们用竖线表示。

你们看,这首诗中的平仄相互交错,非常和谐,就像一支优美的乐曲。

根据平仄的变化,我们可以用平长仄短的方法吟诵古诗。

平声的字可以读得慢一点舒缓一点,仄声的字可以读得短促一些。

听老师读一读。

三、译读刚才同学们的读书声,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

只是,我们刚才的读,更多的是建立在语言的直接玩味上,要真正走进诗作内容的深处,书下的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请看译读提示。

(1)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进行自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夏提示:日、人杰、亦、鬼雄、至今、思、江东。

(2)、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标注出来。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四、品读过渡语:刚才的译读让我们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接下来让我们品读品读这首诗。

1、引导:诗人在这首诗中提到了一个人,请你们找一找。

2、点拨:在这首诗中,诗人对项羽怀着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句诗感受到的?3、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疑问?4、这是关于项羽的两个成语,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是------这也是关于项羽的一个成语,大家读读。

刚才我们积累了三个成语,都是关于项羽的。

从这三个成语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力大无穷、勇猛)项羽认为人活着,就要成为人中豪杰。

诗中的哪个词向我们展示了项羽的这种英雄气概?(人杰)5、就是这样一个人中豪杰却选择自刎于乌江渡口,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悲壮的历史。

(出示项羽乌江自刎资料)6、议一议:项羽是不可过江东吗?是不能过江东吗?结合这段资料,说说你的理由。

7、项羽的最终选择是-------不肯过江东。

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8、透过“不肯”一词,你又读出了这是-------的项羽?(宁死不屈、大义凛然、浩然正气)9、项羽,无愧八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无愧于鬼雄之名。

“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可”。

一个“不肯”笔来神韵,一种“士可杀不可辱”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10、那么就让我们读出项羽的宁死不屈、浩然正气。

五、赏读1、、人杰也好,鬼雄也好,历史上这样的英雄有很多。

项羽是秦朝末年的楚霸王,李清照却生活在1300年以后的宋朝,她为什么要追思一位一千多年前失败的英雄呢?2、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知世也.”要讨论作者所处的时代,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生活的宋朝,细细赏读这首诗。

3、视频:李清照生活在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朝廷软弱无能的北宋末年,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兵大举进犯,北宋无力抵抗,节节败退,金兵长驱直入,攻破北宋都城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位皇帝。

堂堂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

北宋正式灭亡,这就是靖康之耻。

战争使中原大片土地沦落金人之手,老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在老百姓最需要朝廷的时候,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带着达官贵族们仓皇南逃,他们逃过长江,逃过黄河,一直逃到临安,成立了一个小朝廷,历史上称为南宋。

4、这些南宋统治者们逃到南宋后,他们在干什么?5、宋代诗人林升写过一首诗,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读读。

6、北方的老百姓在金兵的铁蹄下呻吟的时候,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干什么?(醉生梦死、饮酒作乐)7、师边结合图片边讲解:靖康之乱后,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国破继之以家亡,李清照流离失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