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方言与婚俗文化
山西大同婚礼风俗

山西大同婚礼风俗
山西大同的婚礼风俗源于古老的传统,早在清朝时期就开始流行起来。
大同的婚礼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门槛阶段,主要是有关婚礼的礼仪、宴会之类。
第二个阶段则是结婚阶段,当双方结婚后,家里的朋友、亲戚会前来祝贺,也会送礼物以示祝福。
大同婚礼的礼仪有一些独特之处,当新郎环绕房子一圈,会有家里的长辈在守候着,新郎经过的时候会进行拜谒。
再者,新郎新娘的表姐表妹会在他们走进婚礼礼堂的时候拉着他们的手,或者是在新娘走出礼堂的时候把新娘的头发披起来,这标志着新娘正式成为了新郎的妻子。
山西大同婚礼的礼仪深受当地人的信仰,此外,新郎新娘会在结婚当天,戴上特别的婚冠,代表他们双方正式成家,也代表他们爱情的永恒。
- 1 -。
大同婚礼习俗第一篇婚礼

大同婚礼习俗第一篇婚礼大同婚礼习俗第一篇婚礼1.婚礼前一天下午去女方家下茶(茶叶两桶,用红拉花绳捆在一起勿挽死节)蛋糕两份(盒上贴红喜字)(蛋糕女方留一回一)商议解决第二天娶亲的一切事宜并巡看好第二天娶亲往返路线(不走重路);’六个炒菜新人在喜床上坐升子)升子内放银园或人民币用红纸粘糊封口四侧面写高升字.口朝下新人坐在升子上(翻身高升)(或者坐在高处)童男子陪吃;3新房必备[1]烟.茶.喜糖(男方备红糖蜂蜜新娘娶回时喝)[2]各种水果(切记勿梨)[3]各种点心[4]红筷子一把(女方第一天为下茶人摆放.第二天为娶亲人摆放.男方为送亲人摆放);4娶亲时带的东西.红毛毯.装新衣服(衣服内只要有口处和兜内放人民币)和上下车钱及岁岁钱.离娘肉(七根肋条回三留四)红酒两瓶.子母葱一根用红毛线捆(勿打死节)装新内衣下茶时带去或新娘提前拿到娘家(娶亲时安排去回路线不走重路);5庆典早餐;拌凉菜.羊杂.炸油糕.备一次性塑料盒为左邻右舍送炸糕(勿送四个.八个.十二个)也可多买些一次性盒和一次性筷子再买几个大垃圾袋子客人吃早餐用吃完扔到垃圾袋;6备红园茶盘一个.内放人民币各数张硬币数个回门时婆婆端喜盘新娘新郎共抓喜钱;7双方父母各备红包一个.典礼敬茶改口时送给新人[一万零一]——[万里挑一][九千九百九]——[地久天长] [一千零一]——[千里挑一] [九百九十九] ——[地久天长];8.备红枣.花生.桂园.栗子喜床四角垫子上褥子下放(早生贵子); 9.女方备红茶盘一个.红纱包皮一块(带喜宴饺子用)( 饺子99个蛇盘兔1个)男方家取饺兔后盘内放散盒烟散糖; 送亲人带走 10.新郎.新娘备红手帕数块(用于新人见新人互换)(免冲喜);11.女方备手电筒一个,用于娉时拨亮新娘拿到男方放入喜房行李内一直亮着直到电池没电.〔照亮一生〕备红苹果-个新娘拿到新房〔平平安安〕;12.男女双方备硬币多卷新郎新娘腰带缠放各衣兜内放(腰缠万贯)男方备新钞装新衣服内口袋和衣服有口的都放数张或66元或88元另备上车下车钱660或880元再备长命钱每岁100元另加两百元(天一地一);13.女方备绿豆两瓶.子母芹菜一根,男方带红酒两瓶.子母葱一根.女方把酒倒出灌入绿豆(女方买回绿豆后先试泡看是否出芽)取葱换芹菜捆好(勿打死节),男方用绿豆生豆芽(生根发芽),(女方备硬币多卷新娘走时从茶盘双手捧币包入红手帕带走);14. 男方给新娘岁岁钱;女方必备新郎红包一个或备鞋一双; 15.女方为新人备洗漱用具双份;16男方备挂面结婚庆典晚上吃对面饭(女方带的喜宴饺与挂面合煮同学同事兄弟妹妹共餐);17.新人备红包数个(给拦门人.端洗脸水人[弟弟妹妺或侄侄女都可]); 18.男女方备带四角喜字拉花两套(客厅.喜房各一); 19.大喜字数个厅门.楼门.小区门.饭店门贴; 20.对联一付客厅门贴;21.中号喜字数个窗户家电.家具贴放; 22.拉条数条从一层扶手缠饶到住层;23.楼梯每台阶立面贴两小喜字; 24.备红纸多张贴井盖用; 25.酒店坐位排次结婚:第一桌安排送亲园饭的(切记开席前安排发给送亲圆饭的喜糖喜烟每人一份) 第二就是老爷娘舅姨姨姑姑其他以此类推(有雅间安排领导)敬酒环节新娘换婚纱后公婆带新郎新娘开始;首先敬送亲园饭的,第二敬领导,第三敬老爷娘舅姨姨姑姑,第四敬同事同学朋友,最后敬家人(因家人是家里的主人);26仪式开始登场时结婚新郎左新娘右,回门新娘左新郎右父母登场父左母右,上台后站立从左排新郎新娘母亲父亲排序;27婚礼第二天回门和第三天打当曰切记新娘新郎在日落前必须回到男方家. 第二篇圆锁1.备生曰蛋糕一个(一般六层);2.备金锁或银锁一个;3.开锁人备红包一个.开锁人一般爷爷奶奶.任一.姥姥.姥爷任一也可爷爷老爷或奶奶姥姥两人同时开;4.敬酒环节议式结束后热菜上第二道时开始敬酒首先敬领导第二敬老爷娘舅姨姨姑姑第三同学同事朋友亲亲最后家人.第三篇嫁娶新娘上下车轿方向:寅卯辰女面向西[去女方家车头朝北回后车头朝南] 已午未女面向北[去女方家车头朝东回后车头朝西] 申酉戍女面向东[去女方家车头朝南回后车头朝北] 亥子丑女面向南[去女方家车头朝西回后车头朝东]第四篇嫁娶新娘妨忌三相1鼠女妨忌牛蛇鸡 2牛女妨忌虎马狗 3虎女妨忌兔羊猪 4兔女妨忌龙猴鼠 5龙女妨忌蛇鸡牛 6蛇女妨忌马狗虎 7马女妨忌羊猪兔 8羊女妨忌猴鼠龙 9猴女妨忌鸡牛蛇 10鸡女妨忌狗虎马11狗女妨忌猪兔羊 12猪女妨忌鼠龙猴.(鼠龙猴妨忌牛蛇鸡;牛蛇鸡妨忌虎马狗;虎马狗妨忌猪兔羊;猪兔羊妨忌鼠龙猴)第五篇大明吉曰辛未’壬申’癸酉’丁丑’乙卯;壬午’甲申’丁亥’壬辰’乙未’壬寅’甲辰’乙已’丙午’已酉’庚戍’辛亥’丙辰’已未’庚申;辛酉此二十一日天地开通太阳所照之处百事用之大吉大利第六篇曰程安排1.首先订婚; 订婚后就选择举行婚礼曰由男方择日后通知女方;再由女方进行执对,日子可用否再通知男方敲定;2.日子定下后就根据本人经济能力和举行档次及规模联系确定酒店;3.饭店确定后就进行选择婚庆礼仪并确定婚车和拍摄婚纱照并定制婚纱;4.提前列好邀请人员名单(并注明发请柬和电话通知字样)发请柬电话通知最正确时间为15天左右,(最好在婚礼前一天用群发短信再通知一下);5.联系确定烟酒糖瓜子饮料品种敲定; 6着手按第一篇所需购置婚礼用品;7.联系确定婚礼仪式总管和帮助人员(收银,记礼单,发随礼,接待安排座位)提前一周召集开会安排分工合作事宜并与酒店确定餐标定菜和主食;。
山西大同结婚风俗流程(一)

山西大同结婚风俗流程(一)山西大同结婚风俗流程引言山西大同地区有着独特而古老的结婚风俗,这些风俗代代相传,世代流传。
本文将详细介绍山西大同结婚的各个流程,帮助读者更加了解这一地区的传统文化。
1. 邀请亲朋好友•新郎一般由他的亲人代表,拜访新娘的家庭,送上请帖邀请他们参加婚礼。
•新娘则会委托她的亲戚和朋友,向新郎的家庭发出请帖。
2. 定婚日期•新郎和新娘的家人会商量婚礼的日期,并举行一个小的仪式以确定日期。
•通常会选择吉祥的日子,避开忌日,比如农历传统节日或农历的吉日。
3. 约定聘礼•新郎和新娘的家庭会商量彩礼的金额和具体细节。
•礼金和礼物的价值通常与双方家庭的经济情况和社会地位有关。
4. 准备婚礼场所•在新郎或新娘的家中或租一处场地,举办婚礼仪式和宴会。
•婚庆公司通常会被聘请来布置场地,提供音响设备和道具等。
5. 新娘嫁妆准备•新娘的家人会准备一些嫁妆,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家具等。
•这些嫁妆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和祝福。
6. 新郎迎娶仪式•在结婚当天,新娘会穿着嫁妆,由亲人陪同,前往新郎家中。
•新郎会在门外迎接新娘,接过她的手,然后一同进入婚礼场地。
7. 主婚仪式•在婚礼仪式开始前,牧师或道士会进行一场宗教仪式。
•双方家长会互换饼干,象征着两个家庭的团聚和祝福。
8. 敬酒仪式•在宴会开始前,新郎和新娘会依次敬酒给亲朋好友,并感谢他们的祝福和支持。
•亲友们也会向新人敬酒,表达对他们婚姻的祝福。
9. 客人拜谢•宴会结束后,新娘和新郎会拜谢每一位亲朋好友前来参加婚礼。
•他们会亲手献上礼物,表示对客人的感激之情。
10. 调整新房•结婚当天,新郎和新娘会进入他们新布置的家庭房间。
•这个过程象征着新婚夫妻正式开始他们的新生活。
结论山西大同的结婚风俗流程独具一格,凝聚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通过参与这些流程,新人和亲朋好友之间可以更加亲近,增强家庭和社会的联系。
这些独特的风俗也让结婚成为了一次难忘的盛大庆典。
家乡大同的风俗

家乡大同的风俗
家乡大同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城市,其风俗也非常独特和有趣。
以下是一些值得一提的风俗:
1. 拜寿送礼:在家乡大同,人们在生日、结婚等特殊日子会拜寿,拜寿时会送一些礼物,如糖果、干果、饼干等。
2. 汉字文化节:每年的汉字文化节是家乡大同的一大盛事,人们会在这个时候举行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包括书法比赛、诗歌比赛等。
3. 祭祖:家乡大同的人们非常注重祭祖,每年清明节和重阳节都会到祖先的坟墓前祭拜,烧香、献花、敬酒,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4. 赛龙舟:赛龙舟是家乡大同传统的体育活动之一,每年端午节期间会举行龙舟比赛,各个团队都会为了荣誉和奖励而拼尽全力。
5. 吃饺子:在家乡大同,吃饺子是过年的传统习俗,人们会在除夕夜包饺子,以一家人团圆为主题,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总之,家乡大同的风俗是多种多样的,这些风俗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中,代代相传,成为了家乡文化的一部分。
- 1 -。
听王兴德讲大同婚俗(4)——喜头饭

听王兴德讲⼤同婚俗(4)——喜头饭喜头饭⼀对新⼈确定了结婚典礼⽇之后,新⼈的叔叔、⼤爷、姑姑、姨姨,已分门另过的哥哥嫂嫂要将新⼈请到家⾥吃上⼀顿饭,⼤同⼈称之为“喜头饭”。
当然,这顿饭不能太普通了,⼀定要上点⼉档次。
过去,⼀般情况下,男⽅的亲戚请男⽅的新⼈,⼥⽅的亲戚请⼥⽅的新⼈,席⾯⼤多是“六六席”或“⼋⼋席”,即六盘六碗或⼋盘⼋碗。
现在时代变了,⼈们的⼿头宽裕了,请新⼈吃“喜头饭”,⼀般两个新⼈⼀块⼉请,席⾯也搬到了⾼档次的饭店,⾃然也⽐以往丰盛多了。
因为,这是⼀个“⾯⼦⼯程”。
“喜头饭”档次的⾼低,与请⼈者和新⼈的亲热度成正⽐。
席⾯差了,还不如不请,因为不是所有的亲戚都要请的。
请了,新⼈⾼兴,家⼈欢喜;不请,也没个啥说的。
按照⼤同风俗,⼀对新⼈吃了“喜头饭”,就意味着已经长⼤成⼈了。
过去,因为都是单独请,饭菜上来,⼤家边吃边聊,亲⼈们免不了安顿新⼈们⼏句。
⽐如马上要成亲了,成了亲,⼩两⼝⼉要好好⼉过,要相亲相爱,要互相体谅;要处理好婆媳关系、姑嫂关系,要尊⽼爱幼,孝字当头;在家要勤快,别像过去做姑娘⼀样,结了婚就等于成⼈了,⼈家就不会按做孩⼦看待你了,因⽽说话做事都得多考虑,都得有分⼨。
因为都是过来⼈,跟新⼈⼜熟惯,吃“喜头饭”时甚⾄还要把夫妻之事说给新⼈听。
⽐⽅说,结婚时应注意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结了婚还要把握住哪些⽅⾯。
说说笑笑之间,也就暗⽰给新⼈了。
⽽新⼈脸红红的,说姐姐嫂嫂们胡说些什么,其实她们的话却已默记于⼼了。
当然,吃“喜头饭”更多的意思是对⼀对新⼈的祝福。
想想看,⼉⼤得成家,⼥⼤不能留。
姑娘到了结婚的年岁找不上婆家,做⽗母的就会着急上⽕。
⼩伙⼦到了娶亲的时候还找不上媳妇,还不把⽗母给急死。
现在⼉⼥要成家了,不仅做⽗母的⾼兴,亲戚姐妹们也欢喜,吃上顿“喜头饭”,提前庆贺⼀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山西大同婚嫁习俗三部曲

山西大同婚嫁习俗三部曲本刊专稿崔莉英夏日里的大同古城好生热闹,那日一对迎亲的队伍吹吹打打走过街东代王府前,看得出这对新人举行的是一场传统婚礼,新娘凤冠霞帔,坐在一顶东颠西晃的花轿内,一阵风过吹起了轿帘,露出娇媚的笑颜,新郎长袍礼帽骑在高头大马上频频向看客拱手示意。
彼时街西的戏台前唱着传统大戏,顺着锣鼓镲声传来了一声声悠扬的戏词:“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
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
”原来戏曲《锁麟囊》也在上演一出富家小姐薛湘灵出嫁偶遇一贫家姑娘出嫁的戏曲,戏里戏外一样的凤冠霞帔,一样的仪仗队伍,彼时古街长巷,老旧建筑,台上台下的鼓乐声、娶亲的队伍,让人有一种今夕何夕的感觉……灰墙黛瓦的老旧建筑,是现代人与古人相连的载体,而戏曲是现代人瞭望前几个朝代的窗口。
那条长长的古街上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年轻貌美的女子,坐在花轿内去赴自己的婚姻之约,不知道那古戏台上,唱了多少出才子佳人珠联璧合的戏曲。
想来,无论事世如何变化,风俗有何变迁,但是从古至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代一代繁衍生息延续生命的基础不变,出嫁时带着各样美好寓意的繁文缛节不变。
穿戴凤冠霞帔的新娘鄙乡人爱戏,戏曲是庄户人的春秋大义,众多的礼数和人生哲学是从戏曲里启蒙的,至于男婚女嫁人生大事,也有从戏曲里寻找自己的爱情观。
女孩子们大都按照《珍珠塔》中的方卿、《蝴蝶杯》中的田玉川那个标准来觅佳偶的,《珍珠塔》中的小姐陈翠娥倾慕的是方卿的一身才华,愿意以家传珍宝赌未来,而那个方卿也确是个潜力股,没有辜负小姐的期望,状元及第,有着大好的前程。
又有哪个怀春的女子能不喜欢行侠仗义、文武双全的江夏县田云山之子田玉川呢,用现代人的审美眼光看,也算是高富帅了,其实婚恋观从古至今大致相同,有所不同的是现代人的婚姻不再受父母的包办了。
无论是戏曲故事还是现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传统社会择偶的第一关,门当户对是择偶的标准,然后才能向婚礼程序迈进,大同婚嫁习俗大致可用婚礼序曲、主题曲、尾声三部曲来形容。
大同风俗

大同的婚俗大同的婚俗过去相当繁杂,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结婚礼节已经简化多了,但为了求得吉利,一些必要的程序还是有的。
结婚那天,新娘一定要穿红衣服,新郎也要穿红袜子,系红布裤带。
要由新郎的姐夫或者好友担任傧相,新郎要给新娘带去一个瓶子,瓶中装有绿豆,上面插一棵葱,结婚后还得由婆家用绿豆生出豆芽,这叫“生根立后”;还要带五根肋骨的猪肉一块,叫做“离娘肉”。
新娘上车时,女方家中定要送给男方家中一盘饺子,上面盖着纸剪的大红喜字,表示“合家欢乐”;与此同时,女方家中要将“离娘肉”劈出几根肋骨来回送给新郎,表示婚后夫妻和睦,“筋骨不离”。
现在,新郎与新娘一般都在饭店举行婚礼,乐队、司仪如外界一样,来宾入席和向新人献花撒彩都跟外地如出一辙。
但接下来就不一样了,最热闹的是新郎、新娘向父母行礼,这时候来宾不但要耍戏一对新人,还要戏耍公公、婆婆。
大同农村对孩子的出生极为重视,所以这方面的风俗也很有趣,婴儿出生后,外祖父和外祖母一般要给新生婴儿赠送衣服、被褥、枕头、鞋袜等礼物。
在孩子生下12天时,亲友中的妇女,要来看望孩子的母亲,名曰“打听”。
要给产妇带来些礼物,表示慰问。
产妇家中也须设便饭招待客人。
在产期内,忌讳外人进产房,尤其是忌讳外家男性进产家门,为了防止有人贸然闯进,特在门上挂个红布条,表示家中有产妇,禁止外人入内。
父母亲戚不但要给孩子庆祝“满月”、“百日”、一周岁生日,待到孩子长到12岁时,更是要庆贺一番,谓之“圆锁”。
素有“煤都”之称的大同,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这里的春节,人们求祝福的最重要的方式不是祭拜灶王爷,也不是烧庙里的头柱香,而是垒“旺火”——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
旺火外圈的煤炭中间放柴,柴火中间藏有一张大红纸条,上写“旺气冲天”四个大字。
等午夜11点多,要放鞭炮时,先将旺火点燃。
大同地区的婚嫁习俗

白酒、红酒、啤酒等都有,其 中白酒较为常见,寓意长长久
久。
闹洞房
01
闹洞房习俗
闹洞房是传统婚礼习俗之一,亲 友们通过各种游戏和玩笑来增添 喜庆气氛。
闹洞房内容
02
03
闹洞房注意事项
常见的游戏有猜谜语、说绕口令 等,有时也会有较为激烈的整蛊 游戏。
在闹洞房过程中,要避免做出过 分或伤害新郎新娘的行为,保持 适度的喜庆氛围。
年轻人的选择与影响
年轻人的婚恋观念
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同地区的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自由恋 爱,对传统的婚嫁习俗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主权。
婚礼形式的多样化
年轻一代更加追求个性化和创意,婚礼形式也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中式婚礼外,西 式婚礼、主题婚礼等也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年轻人的影响
年轻人的婚恋观念和选择对传统的婚嫁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婚嫁习俗不断变革 和创新。
传统婚嫁习俗的未来发展
01
传统文化的传承
02
创新与变革
尽管婚嫁习俗受到现代观念的冲击, 但大同地区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许 多家庭仍将传统婚嫁习俗视为重要的 文化遗产,努力传承下去。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大同 地区的婚嫁习俗将继续创新与变革, 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年轻一代的期望。
迎亲路线
需事先规划,不能走回头路, 意味着一帆风顺。
迎亲人数
新郎带领的迎亲队伍人数需为 单数,以示吉祥,返回时变为
双数。
迎亲礼
新郎需向女方家送礼,包括烟 、酒、糖等,表示对女方家的
尊重。
拜堂
拜堂时间
一般在迎亲后进行,是 婚礼仪式的重要环节。
拜堂内容
新郎新娘向天地、父母、 长辈和亲友行礼,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同的方言与婚俗文化摘要:文章依据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从大同婚俗现象中特有的方言词语入手,系统地描述了方言与婚俗的关系,同时这些异彩纷呈的风俗习惯又折射出深刻的地方文化内涵,进一步说明了方言与民俗之间所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大同婚俗;方言;文化内涵引言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一种方言的产生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而且方言一旦脱离了某种特定的语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将很难被人们所接受和理解。
婚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言与婚俗文化之间的关系,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我们的婚俗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大同婚俗现象中所含的方言词语,来阐述婚俗与方言的关系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即从记载大同婚俗的方言词语入手,谈谈大同婚俗中的文化内涵。
一、方言与婚俗的关系1.1 先有某种婚俗,才会产生记载该婚俗的方言词语一种方言词语的出现必然建立在。
北方大部分地方,举行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一块别致的大红绸子,被称为“红盖头”。
据有关资料记载,最早的盖头大约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当时只是妇女用以避风御寒的,而且是仅盖住头顶。
到了唐初,才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
当时就以“透额罗”罩头,即妇女在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
后来为了喜庆就选盖红色的,于是出现了“红盖头”这一说法。
1.2 方言是婚俗得以传承的语言载体,婚俗是方言记载和表现的内容意义古往今来,婚嫁就是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婚嫁风俗也就成为体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婚俗文化中含载了大量的方言词语,通过对方言词语的了解,便使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对新人在确定结婚典礼日后,新人的叔叔、大爷、姑姑、姨姨,已分门另过的哥嫂要将新人请到家吃饭,大同人称“洗头饭”。
吃“洗头饭”就意味着已经长大成人。
当然,更多的意思是对新人的祝福。
在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派人到女方家把允诺给女方的所有东西都送过去,大同人叫“下茶”又名“催妆”。
“茶为婚作合,酒是色媒人”下茶的本质是男方去女方家的最后一次定调。
“翻身饼”是过去家人渴望“翻身”过好日子的具体表现,所以尽管如今有香酥饼什么的,做妈的还是会对新人说是“妈妈烙的翻身饼”在新人吃的中间,亲友们也会故意高声问:“翻身了吗?”新人就答:“翻了!翻了!”全家便是一阵幸福的大笑。
1.3 一种婚俗消失了,但记载这种婚俗的方言词语还将存在一段时间,但最终也会消失。
一种婚俗能够流传至今,与方言的传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记录这种婚俗的方言词能够一直流传并永远存在。
因为当某种婚俗称谓不再使用,那么记录这种称谓的方言词语也最终会随之消失,只是二者不一定在同一时间。
过去在定亲时,女方会可着劲儿要彩礼。
上世纪七十年代,定亲物除了几百元现金,最流行的是“三转一响”。
三转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就是半导体收音机。
到了八十年代,人们又时兴要“三大件”,即彩电、冰箱、洗衣机。
再到九十年代,定亲的彩礼又进步了,人们称之为“四大件”。
发展到现在,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裕了,思想观念也更新潮了,定亲的彩礼更是五花八门,那么这些所谓的“三转一响”“三大件”“四大件”也就随之慢慢消失了。
由此可见,方言与婚俗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
一种婚俗称谓的消失,就意味着记录这一现象的方言词语也将会消失,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二、大同婚俗现象概述婚姻对于我们以及我们的祖先来讲都是十分神圣的,因为婚姻不仅承载着传宗接代的重任,而且也是建立在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之上,因此备受重视。
同时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和不同制度的影响,各地又形成异彩纷呈、差别较大的婚姻习俗。
在大同婚姻礼俗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程序。
2.1 说媒民谚常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诗经齐风南山》也有言:“取妻为之何?匪媒不得。
”娶妻必得媒介,无媒不成婚姻,《礼记坊记》归纳为“男女无媒不交。
”因此《孟子文公》说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云隙相窥、踏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而大同人也同样继承了这一古老习俗,形成了“无媒不成婚。
”的说法。
在大同人看来,没有媒人的婚姻是不完整的,而且是会被人笑话的。
所以即使到现在,姑娘小伙儿们搞对象,到谈婚论嫁的时候,也还是要请个媒人,算是按程序走个过场。
当然,这里面也有个比较复杂的经济的因素。
比如,男方为女方花了多少钱,送了多了礼,都是要有媒人给作证的。
正常情况,由男方找媒人,然后媒人会审时度势领着男孩儿到女方家相看,进而促成合适的姻缘。
同时男方去女方家提亲在很大程度上也给足了女方面子。
因为俗话云:好女十家求。
自古都是藤蔓来缠树,哪有树木去缠藤的。
过去有俗语云:“新娘一上床,媒人扔过墙。
”而在当今社会,由于青年男女都崇尚自由恋爱,所以许多媒人都只是名义上的介绍人,因此也无需等待新娘上床,便已解除职务了。
2.2 议亲议亲又称“议婚”,是商议男女婚姻大事的最初阶段。
过去,大同人的婚俗礼节特别繁杂,讲究也相当多。
就议亲来说,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许多程序,一直到准备定亲为止。
在这一过程中,常常是男女双方父母依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来决定婚姻的成否,男女当事人基本没有太大发言权。
议亲的主角是媒人。
刚开始,大多是由男方家长托靠媒人或亲朋好友充作媒人带上见面礼,前往女方家提亲。
若女方家长应允考虑,男方便会再次托媒人或亲朋好友到女方家询问女方的“生辰八字”,即女方的名字、出生年、月、日、时,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俗称“换婚单”。
假若男女生肖犯“对冲”,则二人就不宜婚配。
所谓犯“对冲”,是指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共计“六冲”。
大同民间有“白马怕青牛,兔龙泪交流,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的说法。
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便进入下一道议亲程序——送契,即两家选择吉日传换庚贴。
送契时,要重新写明男女各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等事项。
至此,亲事就算初步确定下来了。
如果再有媒人上门提亲,女方家长便会告知媒人,自己闺女“问出去了”,“有人家了”,有人还会拿出男方送来的庚帖,而媒人见了也自然就把想要说的话都咽回肚里去了。
2.3 相亲男女双方通过媒人撮合,把亲事定下来后,还需组织一个重要的仪式--相亲。
相亲又称“相门户”,“看屋里”,也就是双方家长通过媒人约定时间见面,最后议定婚事成否。
在过去,大同人相亲,都是双方家大人去代相,当事人根本见不了面,大多数人都是在洞房花烛时才看清嫁娶的对象。
只有特别开明的家庭,才允许男女相见一下,但也只是远远看上一眼。
不过现如今,“相亲”的主角基本是男女双方当事人了,双方见面也已经是一个过场了,但过场却不能不走,否则就不属于明媒正娶的范畴。
同时“相亲”的意义也不在于认亲家,而是面对面的接触,进一步加深了解。
2.4 定亲定亲是婚姻进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婚姻进程中最耗材的一个项目。
通过媒人的说合,男女双方对婚事都持肯定态度,便可以正式定亲了。
一般在定亲之前,男方还要托媒人给女方送见面礼。
接受了之后,女孩儿便是有人家的人了,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考虑定亲。
常言说夜长梦多,婚姻的事儿宜早不宜迟。
定亲又叫“压书”、“下花红”也即所谓的“订婚”,定亲时,女方一般会可着劲儿的要彩礼。
然后双方家长会选三、六、九等吉日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吃定亲饭”。
定亲饭的主食一般是面条,蕴含男女两家已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
同时,男方筵席上必备饺子,意取“捏嘴”,隐含希望不能再讨彩礼了,而女方家则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长,表示面子可以给,但彩礼少了也不行。
定亲之后,男方就可以下聘书给女方,通知由阴阳先生看好的黄道吉日。
聘书要叠成九折,表示婚姻天长地久,绵绵不绝。
2.5 下茶结婚的前一天,男方要派人到女方家把允诺给女方的所有东西全部送过去,大同人称之为“下茶”。
“下茶”又名“催妆”,一般由男方家派一位长辈和媒人一起去办,时间大约在下午四点左右。
这天,男方要将全部彩礼、茶钱、金银首饰以及糕点、喜酒等装入“食盒”,由穿红褂、戴尖形红帽儿的两个人抬着,隆重送往女方家中。
常言说得好:“茶为婚作合,酒是色媒人。
”下茶名为给新娘送结婚时穿的衣裳,看女方准备好没,实则是男方去女方家的最后一次定调。
当然,该说的话基本都由媒人代男方去说。
一杯茶水进肚,媒人盘腿压脚坐在炕上,一边嗑瓜子,一边询问女方婚前准备得如何,还需男方置备点儿什么,说出来,好让男方有时间去准备。
男方派来的长辈也会让女方多想想,看还有什么不周全的,不如意的,尽量弄周全,弄如意。
女方说完,男方会一一答复。
准备好的,就告诉女方准备好了,没准备好的,也会告诉女方马上去办,一时无法办好的,就会跟女方商议能否缓缓再办,或等新媳妇过门以后再办。
若女方不同意,这桩婚事可能会遇到些麻烦,弄不好还得往后拖拖。
2.6 娶亲娶亲是件大事。
就男方来说,前期的那么多努力为的就是这一天。
从女方而言,费尽辛苦把女儿带大,也不能不清不楚地送与人,因此道道儿也特多。
2.6.1 男家礼仪通常在迎娶前一天,男方要给女方送去一袋面和一块带有七根肋条的猪肉,把肉用红色纸包好,再拿上两瓶红葡萄酒和一根芹菜。
面叫离娘面,肉叫离娘肉,表示新娘子要离开娘亲,另立门户了。
娶亲之日,五更时,男方就要在自家院里放三个大麻炮。
一来为喜庆之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二来想告知邻里街坊今儿我家要办喜事儿了,三是敬告各方神灵,今个儿娶亲,请诸神退位。
大同人有“等亲”的习惯。
即新郎穿上新装胸戴红花,欢迎新娘的到来,而且新娘下轿,必须脚不沾尘,踩黄色堂布,所以男方要提前选出两位男亲,一位在前头铺,一位在后面卷,还要再请一位亲戚,手提装有碎干草的金斗,随新娘左后方,边走边抓出干草撒在她身上,以“避灾辟邪”;另派一位小姑娘,手提放有鲜花或五色纸屑拌盐的花篮,随新娘后方,边走边抓出盐花撒在她身上,以“添缘分”。
另外,贺喜之日,男方到女方家娶亲,除抬上花轿外,还要从亲眷中挑两个娴淑女子相随。
同时,大同人有“车到门前还得个牛钱”之说。
所以新娘上下轿,也有许多讲究。
这也是新娘的最后一道杀手锏。
上轿要上轿钱,下轿要下轿钱。
所以要提前给娶亲的人身上备好,以免怕耽误时辰。
2.6.2 女家礼仪迎娶前一天,女方要给男方送去陪礼和嫁妆。
并且都要贴上大红喜字儿,同时还要带上一个面盆,里面放上核桃和红枣,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
另外,还得找一位“全人”给女儿“上头”和“开脸”。
所谓全人,就是上有父母公婆,下有子女的有夫之妇,并且家境也好。
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
开脸又叫开面,也就是对新娘进行美容修面,以此表示少女时代已结束。
这天,还需做两件事:一是吃,一是洗。
吃,就是吃“翻身饼”,这是过去家人渴望“翻身”过好日子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