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功效与作用传说故事
中药半夏的故事

中药半夏的故事
半夏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其主要成分是半夏碱和半夏酚等多种生物碱。
据传,半夏最初是由一位古代医生发现并使用的。
相传,古代有一位医生名叫李时中,他在行医过程中发现一种生长在山坡上的植物,叶子呈三角形,形状奇特。
他将这种植物采摘回来,经过多次试验,最终发现它具有很好的治疗咳嗽的功效。
于是,他将这种植物命名为“半夏”,并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半夏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和使用,成为了中医药学中的重要药材之一。
半夏不仅可以治疗咳嗽,还有镇静、抗炎、抗菌、降压等多种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中。
除了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半夏还与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有关联。
比如,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因为长期患病而痛苦不堪,后来在一位道士的帮助下,使用了半夏等药材治愈了疾病,从此对白居易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半夏作为一种中药材,其发现和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在中医药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与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有着密切的关联,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第1页/ 共1页。
半夏的概述和传统用途

半夏的概述和传统用途半夏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中草药,其学名为Pinelliae Rhizoma,属于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
它的主要产地包括中国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以及日本、韩国和印度等东亚国家。
半夏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其传统用途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据古籍记载,《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医学典籍中都有对半夏的详细描述和应用。
下面将对半夏的概述和传统用途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半夏的概述:半夏是一种多年生植物,具有富含淀粉、挥发油和碱性成分的特点。
半夏的块茎呈坛子状,有深棕色的外皮和白色的肉质部分。
一般采收后需要先洗净,然后晒干或烘烤至块茎呈金黄色才能使用。
传统用途:1.脾胃不和:中医认为,半夏具有降逆平喘、利湿化痰的作用,对于脾胃不和的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脾胃失调引起的恶心、呕吐、嗳气、胃脘不适等症状,可以使用半夏来改善。
2.化痰止咳:半夏有能力消除痰湿、平喘咳嗽的功效。
它常被用于治疗湿气所致的痰喘、咳嗽、胸闷等症状。
半夏的药力可以润燥化痰,舒肝止咳,对于慢性咳嗽、支气管炎等病症有明显的疗效。
3.止呕降逆:半夏具有降逆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呕吐等症状。
在吐泻频繁、呕吐恶心不止的情况下,半夏能够舒肝和胃,起到止呕降逆的功效。
4.化瘀祛痰:在中药配方中,半夏常常与其他中药相配合,用于治疗瘀痰内阻等疾病。
半夏能够促进痰湿的排出,消散痰凝,通利气机。
5.麻黄化痰:麻黄和半夏常常被合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咳嗽、喉痛等症状。
麻黄味苦,温性,有发汗、宣肺的功效,而半夏则能化痰止咳。
两者合用可以发挥协同作用,促进痰湿排出,缓解咳嗽。
总结:半夏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草本植物,其主要功效包括降逆平喘、利湿化痰、止呕降逆、化瘀祛痰等。
它在中医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脾胃失调、痰喘咳嗽、呕吐等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
然而,由于半夏具有一定的毒性,必须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剂量使用,并严禁超量使用。
夏至半夏生它是一味沟通阴阳的使者

夏至半夏生它是一味沟通阴阳的使者夏至半夏生,它是一味沟通阴阳的使者当夏日的阳光炽热地洒在大地上,白昼渐长,夜晚渐短,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
而在这炎炎夏日中,有一种独特的植物悄然生长,它就是半夏。
半夏,这看似普通的名字背后,却蕴含着神秘而独特的力量,它宛如一位沟通阴阳的使者,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半夏,得名于其生长的季节。
一般在夏至前后,它开始从地下探出脑袋,展现出它独特的姿态。
半夏的外观并不起眼,它的叶子通常呈心形或戟形,翠绿而富有生机。
但其地下的块茎,却是其药用价值的所在。
说起半夏的药用价值,就不得不提到它在中医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而当阴阳失衡时,疾病便会产生。
半夏,就如同一位精巧的调节者,能够帮助人体恢复阴阳的平衡。
从性味上来看,半夏性温,味辛。
辛能发散,温能通阳。
这使得半夏具有了化痰散结、降逆止呕等功效。
在许多治疗痰湿内阻、胃气上逆等病症的方剂中,半夏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一味良药。
比如,对于那些咳嗽痰多、胸闷气短的患者,半夏可以燥湿化痰,使痰液变得容易咳出,从而缓解呼吸道的阻塞。
而对于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的病人,半夏又能够降逆和胃,减轻胃部的不适,恢复胃气的正常通降。
然而,半夏的作用并非仅仅局限于此。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阴阳的平衡涉及到人体的各个方面,包括情志、气血、脏腑等。
半夏在调节阴阳的过程中,也间接地对这些方面产生了影响。
从情志方面来说,当人体阴阳失调时,情绪容易出现波动,如烦躁、焦虑、抑郁等。
半夏通过调理脏腑的功能,有助于稳定情绪,使人的心境趋于平和。
在气血运行方面,阴阳失衡可能导致气血不畅,出现血瘀、气滞等情况。
半夏的化痰散结作用,能够消除体内的痰湿瘀阻,促进气血的流通,保持身体的健康运行。
对于脏腑而言,半夏对脾胃、肺、心等脏腑都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它能够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水谷精微的吸收和转化;同时,又能够宣通肺气,使呼吸顺畅;还能够宁心安神,改善睡眠质量。
李时珍以身试药的故事

李时珍以身试药的故事
李时珍,明朝著名医学家、药学家,他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药物学著作之一。
李时珍一生致力于药物学研究,他不仅搜集了大量药材,还亲自进行了许多药物实验,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以身试药的故事。
据传说,李时珍在研究药物的过程中,曾多次亲自尝试药效。
有一次,他在研究一种名为“半夏”的中药材时,发现了其对胃病的治疗作用。
为了验证药效,李时珍决定亲自试验。
他将半夏研磨成粉末,用鸡蛋和水调成糊状,然后服下。
不久之后,他开始感到胃部不适,随后出现了呕吐的症状。
李时珍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坚定地相信半夏对胃病的治疗效果,他继续观察自己的症状,并继续进行实验。
最终,他成功地验证了半夏的药效,并将其记录在了《本草纲目》中,为后人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李时珍以身试药的故事,展现了他对医药事业的执着和坚持。
他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为了探索药物的真实效果,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
他的精神激励着后人,让人们深刻体会到医者仁心、医者爱心的真正内涵。
李时珍的以身试药,不仅是对药物疗效的验证,更是对医者责任和担当的体现。
在当今社会,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但医者的初心却永远不变。
医者要以患者的利益为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医德情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时珍以身试药的故事,不仅是医学史上的佳话,更是一面镜子,照亮着当代医者的前行之路。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份精神,让医者的爱心永远闪耀。
中药学习笔记:降水止呕功臣半夏

降水止呕功臣:半夏讲到半夏,可以先看看下面的观点:1、降水是唐容川讲的,其实是指化痰或利尿。
他认为痰就是水,是身体气化有问题的水。
半夏可以化掉它。
2、止呕则张仲景用得最神,凡呕他多用生半夏,一般人不敢用。
因为很多药书讲半夏有毒,因此药店卖的是制半夏。
3、倪海厦讲半夏可以去至高的水,高到脑积水。
显然,这药与水有关,与呕有关,又显然存在毒不毒的问题。
下面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追溯到《神农本草经》记载:半夏味辛平。
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
一名地文,一名水玉。
生川谷。
那时人们没有条件分析药物成份,推测他们也只能以身试药了,所以神农尝百草,日中七十二毒看似夸张,实则反映了当时用药的环境和条件的无奈。
恰恰这样试药的结果往往比实验室更直接真实。
那么半夏到底有没有毒呢?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白霞的姑娘为了生活的需要,常在田野里割草剜菜。
有一次,她在田野里挖了一种植物的地下块茎,就试着在嘴里咀嚼,想拿它充饥。
谁知吃下后吐了起来,她赶快嚼块生姜止呕,呕吐止住了,就连久治不愈的咳嗽也好了。
于是,白霞就用这种药和生姜一块煮汤给乡亲们治咳嗽病,竟然屡治屡效。
但这种植物块茎含浆液丰富,要清洗好多次才能使用。
一天,白霞又在河边清洗这种药,不慎滑入河中丧命。
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就把这种药命名为“白霞”。
后来,人们又发现白霞在夏秋季节采收,加上时间的推移,就逐渐把“白霞”写成“半夏”了。
流传的故事看来,半夏生食似乎有点不良作用,但与生姜同用却又安然无事。
从伤寒论方剂用半夏的情况看,半夏生用,汤洗入药,汤洗即热水浸洗。
现在常见半夏都是经白矾、石灰等炮制过的,药性自然与伤寒论方不同。
那么,常说的半夏毒性来自哪里?为何药店不卖生半夏?据称古人叫半夏为“戟喉”,认为半夏“有毒”。
因为口嚼生半夏,会令口舌、喉咙产生严重的刺痛、麻木、红肿等。
据现代药学成份研究,半夏中存在许多草酸钙的结晶,这些结晶成针状,有倒刺、凹槽,如接触到皮肤、粘膜,会像箭一样刺破细胞,产生剧烈疼痛和炎症、水肿,草酸钙针晶就是半夏有毒的幕后真凶。
半夏

半夏。
这个半就是中间的意思,比如说半途而废,那就是在中途而废。
这个半夏,它这个地上部分要长一些珠芽,圆圆的小的象绿豆那么大,往往就要掉在地上,掉在地上它一般来说就是在阴历的五月,这样子它就开始发芽,开始长出根。
所以在《礼记》里面,就是先秦时期就有,“五月半夏生”,就是讲的这种情况。
它珠芽开始生长发育的时候,这五月刚刚是夏天的中间,因为一二三是春天,四五六这三个月是夏天,五月刚好是夏天的正中,所以称为半夏。
它是根据它的这个生长特征而命名的一种药。
半夏主要的功效那我们书上燥湿化痰,在我们这里增加了一个止咳,其他的书上没有这个功效,有的是把它放在应用当中,这个位置不突出。
所以半夏在临床上它温燥性比较强,它既能祛痰,又能消痰,所以它能够通过它的温燥之性减少湿痰的生成,一旦生成了,它又能够把它祛除或者消散。
所以它是中药里面治疗湿痰的一个要药,尤其是治疗湿痰咳嗽的要药。
因为它不但能够燥湿化痰,还有良好的止咳作用。
所以它最主要的是治疗湿痰咳嗽的要药。
湿痰咳嗽第一要燥湿,半夏有,最常配伍的比如说陈皮,就是橘皮,用来增强它的燥湿作用。
如果是对于狭义的痰,这个半夏就是燥湿祛痰,它能够促进痰的咯出,呼吸道的痰的排出,燥湿祛痰。
橘皮也有这个作用,所以它们是非常相似的,所以治疗湿痰咳嗽的一个基础方,最有名的就是二陈汤。
这个二陈汤,它第一味的重要的药就是半夏,半夏燥湿化痰或者说燥湿祛痰,橘皮也是燥湿化痰的,所以互相是一个增效。
这两个药都适合用陈久一点的,所以这个方就叫做二陈汤。
对于半夏来说,为什么我们加上止咳二字?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止咳作用很强的药,半夏的止咳作用《神农本草经》就有明确的记载。
在《神农本草经》半夏的止咳作用呢,它和其他的药有明显的区别,它就是止咳嗽上气,就是说半夏能够止咳嗽的,主咳嗽的。
其他的指的咳逆上气,可能还强调一个平喘,半夏主要强调它就是一个止咳药。
《神农本草经》就开始,以后历代的本草当中,都记载了半夏的止咳作用。
白芍的传说故事

白芍的传说故事
据传说,古代有一位年近八旬的高僧,他技艺高超,擅长医术,尤其擅长运用草药治病。
这位高僧行医救人,威望极高,深得人们的信任和敬重。
他经常在医治各种顽疾上奏效,不少病人在他的手下得到了痊愈。
有一天,这位高僧在行山时发现了一种生长在山间的草本植物,他意识到这种植物非常珍贵,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于是,他仔细研究、提取、加工这种植物,最终开发出了一种名为“白芍”的药材。
白芍,别名半夏,是一种深受中医爱好者喜爱的草药,其性平、味苦、甘,温和而又不失其药性,具有补血益气、调理内分泌等多种功效。
这种草药,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延缓衰老,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白芍在中医方面的运用非常广泛,它可以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失眠、食欲不振、腰痛、头痛、心悸等多种症状,尤其对妇女的保健作用尤为突出。
今天,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白芍已成为一种非常普及的中药材,深受广大中医爱好者和普通人士的喜爱。
但是,在娱乐化、商业化、快餐化的大背景下,有些药材制品的草本材料被替代了,这让我们更需要珍惜传统的中草药,更需要注重中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同时,我们也应该避免过度使用药物,注意饮食健康,保
持正确的生活方式,不要让身体过度消耗,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免疫能力。
精神愉悦,身体健康,才是“治未病”的真正智慧。
半夏由来的传说

02
半夏的传说故事
传说中的故事
• 传说中,半夏是由一位叫半夏的仙女所命名。在很久以前, 有一位仙女叫做半夏,她为了寻找草药治疗村民的疾病,不 幸误食了一种植物,结果中毒身亡。后来,村民们发现这种 植物具有治疗咳嗽和感冒的功效,为了纪念半夏仙女,他们 将这种植物命名为“半夏”。
民间故事
• 在一些民间故事中,半夏被描绘为一种具有神奇功效的草药。传说,如果有人被蛇咬伤,只要将半夏敷在伤口 上,就能迅速解毒。此外,民间还流传着用半夏治疗失眠、咳嗽、感冒和胃痛的方子。
历史人物与半夏的故事
•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叫李时珍。他为了寻找 治疗疟疾的药物,曾在野外采集各种草药,并进行实验研究 。在他的著作《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半夏的疗效和用 法。据传,李时珍在研究半夏的过程中,还曾亲自品尝过这 种草药,证明了其功效的可靠性。
03
半夏的药用价值
中药中的半夏
传说二
在古代,有一位医者为了救治一个重病患者,将几种草药合在一起熬制。然而,由于草药的味道非常苦,患者无 法接受。医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草药分开熬制,并尝试将它们逐一加入到汤药中。当加入一种叫做“半夏” 的草药时,汤药的口感变得更好,患者也更容易接受。因此,“半夏”的名字就被传开了。
历史记录中的起源
日期:
半夏由来的传说
汇报人:
目录
• 半夏的起源 • 半夏的传说故事 • 半夏的药用价值 • 半夏的种植与文化 • 半夏的未来发展与前景 • 相关文献与资料
01
半夏的起源
传说中的起源
传说一
在古代,有一家小姐因为得了热病,喉咙痛,咳嗽,非常痛苦。有一天,她在梦中梦到了一个仙子,仙子告诉她 有一种叫做“半夏天”的植物可以治疗她的病痛。第二天早上,她醒来后找到了这种植物,并成功地用它治疗了 自己的病痛。因此,“半夏天”的名字就被称为“半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功效与作用传说故事传播中药知识,弘扬传统中医文化每天分享一味中草药,欢迎加百草中医微信:bczys12半夏有水生和陆生两种,即所谓的水半夏和旱半夏。
旱半夏的药用价值强似水半夏。
常说的半夏为旱半夏,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因“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而得名。
半夏是一味中药,具有良好的祛痰、止呕功效,故医家称之“为燥湿化痰要药”和“降逆止呕要药”。
民间也流传着关于它来历的典故和传说。
中医认为,半夏对喉痈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因其有小毒,需谨慎食用。
半夏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要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浙江等地,以四川产量大,质量好。
半夏的药材故事中药半夏,在很久以前曾以“白霞”为名。
这其中包含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白霞的姑娘为了生活的需要,常在田野里割草剜菜。
有一次,她在田野里挖了一种植物的地下块茎,就试着在嘴里咀嚼,想拿它充饥。
谁知吃下后吐了起来,她赶快嚼块生姜止呕,呕吐止住了,就连久治不愈的咳嗽也好了。
于是,白霞就用这种药和生姜一块煮汤给乡亲们治咳嗽病,竟然屡治屡效。
但这种植物块茎含浆液丰富,要清洗好多次才能使用。
一天,白霞又在河边清洗这种药,不慎滑入河中丧命。
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就把这种药命名为“白霞”。
后来,人们又发现白霞在夏秋季节采收,加上时间的推移,就逐渐把“白霞”写成“半夏”了。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半夏夏、秋季采挖,晒干入药,炮制品有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半夏曲、竹沥半夏等。
味辛,性温,有毒,归肺、脾、胃经,有良好的燥湿化痰和降逆止呕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块茎含有挥发油、少量脂肪、淀粉、烟碱、生物碱等,其水煎液有镇咳、祛痰、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作用,并能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
半夏过量可引起中毒,重者可引起呼吸麻痹,故临床上内服常用炮制品,外用生品适量。
(一)半夏的作用毒作用。
其中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化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可使士的宁对小鼠半数致死量的值升高,对乙酰胆碱也有解毒作用。
止咳作用。
用洋地黄酊给鸽静脉注射引吐法,证明口服制半夏丸、制半夏或生半夏流浸膏、姜半夏或白矾半夏混悬液、姜半夏或生夏煎剂3克/公斤,每日2--3次,连服2日均有一定的止吐作用,对于阿朴吗啡或硫酸酮所致狗的呕吐,煎剂灌胃也有一定的止吐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生物碱。
促细胞分裂作用。
半夏蛋白的促细胞分裂作用亦有动物种属专一性,它促使兔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但不促使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裂。
用于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湿,聚而成痰者为主,为治湿痰的要药,适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症,常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
因其性温,故又可用治寒痰,宜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致风痰,宜与天南星等同用。
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等症。
半夏功能辛散温通、化痰、燥湿,故可用于痰内阻、胸脘痞闷病症,可配陈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热互结,有可配黄芩、黄连、干姜等同用,可收辛开苦降、散结除痞的功效(如半夏泻心汤)。
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薤白等同用;治结胸症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
用于瘿瘤瘰历、疮疡肿痛、梅核气等症。
半夏又能化痰散结,可用以治疗痰湿结聚所致的瘿瘤、瘰历痰核、阴疽肿痛,或痰气互结的梅核气等病症。
用治瘿瘤瘰历痰核,可与海藻、黄独、贝母等配用。
痈疽未溃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调醋外敷,有散结消肿的功效。
用治梅核气,可配厚朴、紫苏等同用。
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呕功效,可用于多种呕吐症候,在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的症状而予以不同的配伍。
如治胃寒呕吐,可配合生姜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热呕吐可配合黄连、竹茹等药;治妊娠呕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虚呕吐,可配人参、白蜜同用。
治疗失眠。
半夏治失眠远胜于酸枣仁和夜交藤合欢花之类。
(二)半夏的功效【性味】辛,温,有毒。
①《本经》:'辛,平。
'②《别录》:'生微寒,熟温,有毒。
'③《药性论》:'有大毒。
'④《日华子本草》:'味辛。
'⑤(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温,味辛苦。
'【归经】入脾、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阳明、太阴、少阳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三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少阳,手少阴经。
'④《本草汇言》:'入手阳明、太阴、少阴三经。
'⑤《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
外消痈肿。
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内痰眩晕、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症;生用外治痈肿痰核。
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1)燥湿化痰:用于痰清稀而多之湿痰、寒痰,常配陈皮。
(2)降逆止呕:降逆止呕之功颇着,可用于各种呕吐,尤宜于湿浊中阻所致的脘闷呕吐,常配生姜、茯苓。
热证呕吐,应配清热泻火药。
(3)消肿止痛:外用治疮疡肿毒、毒蛇咬伤。
(4)利咽喉:半夏辛温,能涤痰开结。
治疗咽部痰结疾患(5)消痞满:半夏辛温,有宽中下气、降逆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胸脘痞闷胀满或坚痞作痛诸证。
(6)平喘咳:半夏辛温,善化痰消饮,宜用于阴寒痰饮犯肺所致的诸咳喘证。
(7)《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8)《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
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9)《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
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
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
'(10)《日华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
'(11)《本草图经》:'主胃冷,呕哕。
'(12)《医学启源》:'治寒痰及形寒钦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
治太阳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
《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
'(13)朱震亨:'治眉棱骨痛。
'(14)《纲目》:'治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
'半夏药伍配方半夏配天南星,燥湿化痰。
半夏与天南星均可辛温燥湿化痰。
半夏专入脾胃,主治湿痰,且能降逆止呕;天南星兼走经络,善治风痰,又能祛风定惊。
两药相伍,半夏燥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天南星开泄化痰,以搜经络中之风痰;合可散周身痰结,尤以祛风痰为著。
临床用于顽痰咳喘,风痰眩晕,中风仆倒,口眼歪斜,舌强语蹇以及癫痫惊风等症。
例如,《活幼心书》中如意膏以二药治风痰停饮,咳嗽喘促。
《圣济总录》中玉液汤以此二药去痰涎,利胸膈。
半夏配旋覆花,止咳止呕。
半夏消痰散结,降逆和胃;旋覆花开结消痰,下气行水,降气止噫。
然半夏偏于燥湿化痰,旋覆花则侧于宣肺,下气行水。
两药相伍,一燥一宣,互为其用,祛痰止咳,可增强和胃止呕之效。
临床常用于治疗痰饮壅肺之咳喘及寒湿犯胃所致的呕吐噫气或支饮,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得卧,面浮肢肿,心下痞坚等。
半夏配茯苓,健脾燥湿。
半夏辛温,功擅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
脾喜燥而恶湿,湿去则脾运,痰涎无以为生;茯苓味甘淡,长于补脾,利水湿,且补而不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
两药相伍,一为温燥化湿,一为淡渗利湿;一为降逆止呕治其标,一为健脾和中治其本,共奏健脾利水、燥湿化痰、利水宁心之功。
临床用于治疗脾虚湿停、胃气不降之脘痞腹胀、呃逆呕吐、大便溏泻或咳嗽痰多等症。
《伤寒大白》中的半夏茯苓汤以二药治头汗,中焦闭塞,则周身不能敷布,但头有汗。
《云岐子脉诀》中的半夏汤以二药治呕逆,寒在上焦,脉缓者。
半夏配陈皮,理气化痰。
半夏辛温燥烈,功擅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陈皮辛苦而温,长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两药合用,半夏得陈皮之助,则气顺而痰自消,化痰湿之力尤胜;陈皮得半夏之辅,则痰除而气自下,理气和胃之功更著。
两者相使相助,共奏燥湿化痰、健脾和胃、理气止呕之功。
临床常用于痰湿上犯之胸膈胀满、咳嗽痰多;脾胃失和、湿浊内困而致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橘皮半夏汤即以二药治痰饮、食积、寒痰停积,恶心呕吐、目眩昏闷及瘴疟。
半夏配藿香,两调脾胃。
半夏性燥烈,偏于燥湿和胃,降逆止呕;藿香与半夏皆归脾胃经,藿香气芳香,长于化湿悦脾,宽中快气,和胃止呕。
二者合用,一以芳化,一以温燥,有两调脾胃之功,并有较强的止呕之力。
临床用于寒湿困中、脾胃不和之头目昏沉、胸脘痞闷、呕恶腹泻之症。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藿香半夏汤以藿香、半夏联袂,燥湿与化湿合用,治湿浊困脾较甚、胃中停饮呕逆之证。
半夏配生姜,相使相畏。
半夏、生姜性味相同,均辛温燥散,具降逆、止呕、和胃、化痰之功。
两药配伍,协同为用。
半夏降逆止呕为主,生姜化水止呕为辅,且又具温中化饮之功,相互协同而增强和胃止呕之效。
另外,半夏为有毒之品,生姜可制半夏之毒,属相畏配对,制其所短,展其所长,可更好地发挥和胃降逆作用。
临床用于水饮停胃而见呕吐清水痰涎,苔白腻等症。
《金匮要略》中以二药组成的生姜半夏汤和小半夏汤可治痰饮内停、呕吐、反胃等。
半夏配天竺黄,祛痰定惊。
半夏辛开苦降温燥,偏于燥湿健脾,和胃降逆,脾健土燥,痰涎无以生;天竺黄甘寒,长于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两药共用,祛痰之力佳,并有一定的祛风定惊作用。
临床用于痰湿内停之咳嗽痰多,胸闷胀满;痰涎壅盛之中风不语或痰热惊搐、癫痫等。
半夏配贝母,润燥相济。
半夏辛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贝母甘凉,润肺止咳效佳。
二药一润一燥,相反相成,治各种痰湿咳嗽。
临床见湿痰咳嗽、偏寒偏热均可酌情配合使用。
《魏氏家藏方》中的半贝丸以二药等分姜汁为丸治风痰暑湿疟疾,咳嗽痰多,饮食无味,痫眩。
半夏配瓜蒌,化痰消痞。
半夏辛温燥烈,化痰降逆,消痞散结。
《药性本草》言其“消痰下气,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两药配对,相辅为用,化痰散结,宽胸消痞之功显著。
临床用于痰热互结、气郁不通之胸脘痞满,或痰浊胶结所致的胸痹疼痛;痰热壅肺之胸膈塞满、气逆咳嗽、吐痰黄稠等。
《济生方》中的半夏丸以二药利胸膈,主治肺脏蕴热,痰嗽,胸膈塞满。
《普济方》中的半夏汤以二药治胸痹,心下坚痞,急痛彻背,短气烦闷,自汗出。
半夏配天麻,化痰息风。
半夏辛温,为治湿痰要药,长于燥湿化痰;天麻甘平,为治内风圣药,善于息风止晕。
前人有“无痰不作眩”之说。
用半夏燥湿化痰治其本,天麻息风平肝治其标。
两药配对,标本兼顾,化痰息风,治眩晕、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