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散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半夏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学名为半夏,俗名为半夏白附子。
它是天南星科植物臭椿的块茎,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十分丰富,世人多称其为“百毒之尊”,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
半夏的主要功效之一是化痰止咳。
中医理论认为,半夏性味辛温,具有温中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对于咳嗽、痰多、喉咙痛等症状,半夏可以很好地起到缓解作用。
另外,半夏还能对抗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具有缓解胃痛的作用。
此外,半夏还有镇静安神的功效。
对于失眠、多梦、心烦不安等症状,半夏可以调理神经系统,起到安定情绪、促进睡眠的作用。
半夏还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它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类物质,能够发挥抗菌的效果。
对于一些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如喉炎、肺炎、消化道炎症等,半夏可以发挥明显的疗效。
此外,半夏还有调节肠胃功能的作用。
它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加胃酸分泌和消化液的分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同时,半夏还可以缓解胃肠道痉挛、腹痛等症状。
半夏还具有降血脂的作用。
它可以提高机体对脂肪的代谢能力,促进脂肪的分解和消耗。
对于一些血脂异常的患者,长期服用半夏可以起到明显的调节作用。
此外,半夏还具有抗过敏的作用。
它可以抑制过敏原介导的免疫反应,减轻过敏症状。
对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症状,半夏可以发挥显著的缓解效果。
最后,半夏还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它可以扩张血管,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
对于高血压患者,合理使用半夏可以达到降压的效果。
综上所述,半夏的功效与作用非常丰富。
它可以化痰止咳、镇静安神、抗菌消炎、调节肠胃功能、降血脂、抗过敏、降低血压等。
然而,在使用半夏时也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在服用半夏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中药师的建议。
半夏功效与作用

半夏功效与作用
半夏,又名半夏藻、半夏仁,是一种中药材,属于湿地植物。
半夏有着广泛的功效与作用,下面是对其主要功效和作用的介绍:
1.舒散痰热:半夏具有较强的舒散作用,可用于治疗痰湿阻滞
或痰热壅盛引起的痰饮、咳嗽、咯痰等症状。
尤以用于治疗痰湿阻肺、痰多咳喘、胸闷等表现突出的疾病效果显著。
2.止泻降逆:半夏有着收敛的作用,在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呕吐等症状时,具有良好的疗效。
半夏也可用于治疗胃逆气虚、呕吐、反胃等消化系统疾病。
3.止呕安胎:半夏能够抑制呕吐中枢的兴奋,有较好的止呕作用。
因此,半夏可以用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症状,特别是孕妇妊娠反应引起的恶心、呕吐,以及妊娠副反应。
4.开窍宁神:半夏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失眠、多梦、烦躁易怒等神经系统疾病。
此外,半夏还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引起的症状,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
5.化癌解毒:半夏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等效果,并能够促进细胞的凋亡,阻断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因此,半夏可用于辅助治疗肿瘤相关疾病,并且在化疗过程中有助于减轻副作用。
综上所述,半夏具有舒散痰热、止泻降逆、止呕安胎、开窍宁
神以及化癌解毒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然而,半夏属于中药材,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不适合所有人群使用,特别是孕妇、儿童、老年人等需要特别谨慎使用。
请在使用前请咨询专业医生,以确保安全有效。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半夏是一种中药材,它的学名叫Pinellia ternata,是天南星科、半夏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等地区。
半夏在中医药学中常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药用价值。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半夏的功效和作用。
半夏的功效和作用主要包括:1.止呕、止吐作用:半夏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镇吐的药理作用,对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呕吐、恶心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2.平喘、化痰作用:半夏具有镇咳平喘和化痰的作用,适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
3.镇痛、镇静作用:半夏中的有效成分能够起到镇痛和镇静作用,适用于治疗头痛、偏头痛、神经性疼痛和失眠等疾病。
4.抗菌、抗病毒作用:半夏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疾病。
5.抗炎、解毒作用:半夏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对一些炎症性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6.降脂、降压作用:半夏中含有一些化学成分具有降脂、降压的作用,适用于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
7.抑制肿瘤生长作用:半夏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可以用于辅助治疗肿瘤疾病。
8.促进消化作用:半夏中的有效成分能够促进肠胃蠕动,增加胃液分泌,对一些消化道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以上就是半夏的主要功效和作用,它在中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使用半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半夏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使用时应按照药师或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不可超量使用或长期服用。
2.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孩和老人等特殊人群在使用半夏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
3.在使用半夏时应注意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4.半夏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消化不良、头晕等症状,如果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总之,半夏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的中药材,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但在使用时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并遵医嘱使用。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有哪些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有哪些半夏是我们国内常用的一味中药,所以了解它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还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介绍下半夏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半夏的功效和作用1、中药半夏既燥湿以化痰,又善和胃降逆止呕,对多种呕吐均可应用。
用治痰湿犯胃或胃寒呕吐者,常与散寒止呕的生姜同用,如小半夏汤;若胃虚不纳,反胃呕吐者,可配伍补气和中的人参、白蜜等同用,如大半夏汤;若与清热降逆之品同用,亦可治胃热呕吐,如配黄连、竹茹、橘皮同用,谓之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
还可用于妊娠呕吐,可配伍人参、干姜同用,如干姜人参半夏丸;亦可配伍苏梗、砂仁等理气安胎,和胃止呕之品同用。
2、中药半夏具辛散温燥之性,能燥湿化痰,为治疗湿痰、寒痰咳嗽的要药。
常用于湿痰犯肺而见咳嗽痰多、胸膈满闷、呕恶不适、苔腻脉滑,常与橘皮、茯苓、甘草同用,如二陈汤;若寒饮犯肺,咳嗽气喘,痰液清稀者,可配细辛、桂枝、麻黄等同用,如小青龙汤;若痰热内结,咳嗽痰黄者,则须配伍黄芩、瓜蒌、胆南星等清化热痰之品同用,如清气化痰丸。
3、中药半夏主归脾经而能燥脾湿以除生痰之源,配伍熄风之品,可治脾湿生痰、肝风内动所致的风痰头痛、眩晕,兼见胸膈胀闷,苔腻脉滑之症,常与天麻、白术等同用,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4、中药半夏具有辛散消痞、化痰散结之效,故可用治胸脘痞闷之证。
如为寒热互结而见脘痞呕恶者,可与黄芩、干姜、人参等配伍,以寒热互用,如半夏泻心汤;如为痰热互结,痞闷呕吐者,可配伍黄连、瓜蒌等同用,即小陷肠汤。
若痰气互结,梗于咽中,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者,称为梅核气,可配伍厚朴、茯苓、苏叶等同用,如半夏厚朴汤。
5、中药半夏内服外用均有消肿散结之功。
如治瘿瘤、瘰疬痰核之症,可与昆布、海藻、贝母等化痰软坚散结之品同用。
用治痈疽发背及乳疮等症,可用生半夏为末,以鸡蛋白调涂患处,亦可用鲜品捣烂外敷。
半夏的宜忌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
其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
《伤寒论》113方——半夏散及汤

《伤寒论》113方——半夏散及汤《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巨著,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其中的113方——半夏散及汤,是一种常用于治疗伤寒的方剂。
本文将介绍半夏散及汤的药物组成、适应症、用法用量以及临床应用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一、药物组成半夏散及汤的主要成分有半夏、生姜、干姜和法半夏。
其中,半夏为本方的主要药物,其性质为苦、辛、寒,具有止呕、降逆的作用。
生姜和干姜则可以温中散寒,除湿温肺,助半夏的功效。
法半夏是经过砂盐法处理的半夏,具有温中降逆的功效。
二、适应症半夏散及汤适用于治疗伤寒的初起或表现为烦躁不安、恶心呕吐、胸腹胀满等症状的患者。
此外,对于湿热型的伤寒,如口渴、舌苔厚腻、尿赤等症状,半夏散及汤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三、用法用量半夏散的用法是将半夏、生姜、干姜、法半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伍,研磨至细末,每次3-5克,一日2-3次。
而半夏汤则需要将半夏、生姜、干姜、法半夏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次10-15毫升,一日2-3次。
四、临床应用效果半夏散及汤作为治疗伤寒的方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经过临床观察,该方剂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症状,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尤其对于伴有恶心呕吐、胸腹胀满等症状的伤寒患者,半夏散及汤可以迅速起到镇静胃肠、降逆止呕的作用,使患者感到舒适。
此外,半夏散及汤在治疗湿热型伤寒方面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湿热型伤寒以口渴、舌苔厚腻、尿赤等症状为主,患者体内湿热蕴结,气滞不畅。
半夏散及汤具有温中降逆、燥湿除湿的作用,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在使用半夏散及汤时,需要严格控制用量,避免剂量过大引起不良反应。
对于患者个体差异较大、病情严重、体质虚弱的患者,要慎重考虑剂量和使用方式。
总结而言,伤寒论113方——半夏散及汤是一种应用广泛、临床疗效良好的方剂。
它由半夏、生姜、干姜、法半夏组成,用于治疗伤寒的早期症状以及湿热型伤寒。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用量,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半夏散及汤并非适用于所有的伤寒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配。
中药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中药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半夏,又名指南半夏,为天南星科、藕节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
中医认为,半夏味甘、性温,具有化痰散结、止咳平喘、安胎止血、止吐、止泻的功效。
它的主要成分为沙门冬酮、半夏碱、半夏酮等。
半夏主要功能及功效:1. 化痰散结:半夏能够入肺,化痰解郁,对于痰湿阻肺引起的咳嗽、痰多、呕吐,有良好的疗效。
尤其对于痰湿结块阻塞而引起的胸闷、郁滞,可起到化痰散结的作用。
如用半夏与苍术、厚朴、陈皮等配伍使用,效果更好。
2. 止咳平喘:半夏具有镇咳作用,对于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特别是对于咳嗽痰多、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半夏有较好的咳喘平喘作用。
可以与白芍、川贝母、杏仁等药物配伍使用,增强疗效。
3. 安胎止血:半夏具有抑制宫缩、安胎止血的作用。
对于妊娠性呕吐严重、动胎痛、胎漏、妊娠出血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常与柴胡、当归、桃仁等药物配伍使用。
4. 止吐:半夏具有镇吐作用,对于呕吐、反胃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尤其对于妊娠呕吐、头晕恶心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可与佩兰、木香、陈皮等药物共同应用。
5. 止泻:半夏具有收敛肠道、止泻作用,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便溏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常与茯苓、白术、木香等药物配伍使用。
半夏的禁忌:1. 孕妇禁用:半夏具有抑制子宫收缩的作用,对于正常妊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对于已有流产、早产等妇女,以及已有先兆流产、宫缩不正常的孕妇,应禁用半夏,以免影响胎儿健康。
2. 脾胃虚寒者禁用:半夏具有收敛止泻作用,如果脾胃虚寒者大量服用,容易导致脾胃功能进一步受损,使脾胃寒湿更加重,加重腹泻、腹痛等症状。
3. 湿热痰滞者禁用:半夏虽然有化痰散结的作用,但对于痰湿阻滞、湿热痰滞较重者,容易使痰液更加黏稠,加重病情。
4. 阴虚火旺者禁用:半夏具有一定的温燥作用,对于阴虚火旺、阴液不足的人群,容易出现上火、口干等症状。
总之,半夏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具有较好的化痰散结、止咳平喘、安胎止血、止吐、止泻的功效。
半夏散及汤医案

半夏散及汤医案
半夏散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方剂,主要由半夏、甘草、桂枝等药物组成。
它常用于治疗胸腹满闷、呕吐泄泻、寒热不适等症状。
以下是一个关于半夏散的汤医案:
患者:男性,年龄50岁,饮食不节制,常感到胸闷、恶心、呕吐,伴有泄泻和食欲不振。
诊断: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弱,湿热蕴结。
处方: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决定使用半夏散加减方。
组成:
- 半夏(10克)
- 甘草(5克)
- 桂枝(3克)
- 生姜(3片)
服用方法:
1. 将上述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
2. 用文火煎煮约20分钟。
3. 滤出药液,分成两次服用。
用药效果:
经过连续服用一周后,患者的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改善,泄泻和食欲也得到了调节。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汤医案仅作为示例,实际运用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半夏散及其加减方剂应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开具,并在专业指导下使用。
如果您或他人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中医师。
半夏的功效和作用

半夏的功效和作用半夏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中。
它的功效作用多种多样,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半夏的主要功效及其作用。
半夏主要功效之一是化痰止咳。
中医学认为,半夏性味苦寒,具有宣肺止咳的作用。
它可以减少痰液的分泌,促进痰液的排出,从而缓解咳嗽症状。
尤其对于痰多而黏稠,难以咳出的慢性咳嗽有明显的疗效。
此外,半夏还具有抑制免疫反应、减少炎症等作用,对于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半夏的第二个主要功效是治疗恶心呕吐。
中医认为,半夏具有宽中化湿的功效,可调理脾胃功能。
当脾胃功能紊乱时,容易引起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半夏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减轻消化不良引起的恶心呕吐,尤其对于妊娠反应引起的恶心呕吐有效。
此外,半夏还可以缓解胃酸过多、胸闷、嗳气等胃痛症状。
半夏的第三个主要功效是安神镇静。
中医认为,半夏能清除心热,调理心脉关系,具有镇心安神的作用。
它对于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等心理压力引起的睡眠问题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半夏还可增加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
半夏还有一些其他功效和作用。
例如,它可治疗痢疾、湿疹等皮肤病;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排尿,缓解小便不畅等尿路系统疾病;还可以促进胃黏膜再生,保护肝脏功能等。
总之,半夏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医疗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半夏虽然有许多功效和作用,但也有一些禁忌和不良反应。
例如,半夏不宜用于气滞、气虚、阳虚等病症;长期大剂量使用半夏会对肝脏产生损害;少数人群对半夏过敏等等。
因此,在使用半夏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在专业指导下合理使用,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半夏是一种药用价值极高的中草药。
它具有化痰止咳、治疗恶心呕吐、安神镇静等多种功效和作用。
但需注意,使用时需遵循医生的指导,合理用药,以确保安全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散的功效与作用半夏散,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种药用价值很丰富的中药方剂吧。
那么,你对半夏散有多少了解呢?你知道半夏散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吗?它又有哪些营养价值呢?如果不是太了解的话,那就接着往下看吧。
【处方】紫菀(去苗.净洗)、五味子(捡净)、半夏(汤泡七次)、甘草(炙),各五两;肉桂(去粗皮)、细辛(去苗),各二两半。
【炮制】上件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咳逆上气,心胸痰壅,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三岁儿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生姜一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处方】半夏(汤洗七遍去滑)45克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香熟)30克赤茯苓30克紫苏叶30克诃黎勒皮45克枳壳(麸炒微黄,去瓤)90克【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
【功能主治】行气散结,化痰利咽。
主气郁痰结,咽喉中如有炙脔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25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处方】半夏(汤洗七遍去滑)30克射干30克牛蒡子(微炒)30克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22克羚羊角屑22克桔梗(去芦头)22克昆布(洗去咸味)22克槟榔22克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5克赤茯苓22克甘草(炙微赤,锉)15克【制法】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宜肺理气,化痰软坚。
主气郁痰凝,结成瘿气,咽喉肿塞,心胸烦闷。
【用法用量】每服12克,以水25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处方】半夏(汤洗七遍去滑)60克吴茱萸(汤洗七遍,焙干,微炒)15克桂心30克人参(去芦头)30克白术30克当归30克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45克枳实(麸炒微黄)15克【制法】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温中,降逆。
主中焦虚寒,胃气上逆,喘息短气,不得安卧,胸满肠鸣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以水25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二【处方】半夏60克【制法】上一味,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一切癣。
【用法用量】以陈酱汁调和如糊,涂摩患处,一日二三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七【别名】破棺散(《世医得效方》卷十)。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去滑,不拘多少)【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开窍苏醒。
主魇寐突然死亡;诸物所压,水溺,金疮,卒致闷绝,产妇恶血冲心,诸暴绝证。
【用法用量】每用少许,吹鼻中,即活。
但心头温者,一日可治。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处方】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赤芍药1两,前胡半两(去芦头),黄芩半两,人参1两(去芦头),知母1两,麦门冬半两(去心),栝楼根半两,黄耆1两(锉),赤茯苓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热病7日,烦躁而渴,胸中痰热。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粳米、小麦各100粒,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七【处方】半夏2两(汤洗7遍去滑),人参1两(去芦头),柴胡2两(去苗),黄芩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栝楼根2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10余日不解,往来寒热,发如疟,胸膈满闷。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四【处方】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前胡1两(去芦头),紫菀1两(去苗土),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人参3分(去芦头),诃黎勒皮3分,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咳嗽呕吐,心胸满闷,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六【处方】半夏3分(汤浸7遍去滑),赤茯苓1两,人参1两(去芦头),紫苏茎叶1两,前胡1两,桂心3分,槟榔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脚气,烦闷呕逆,心胸壅闷,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淡竹茹1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五【处方】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桂心1两,赤茯苓1两,人参3分(去芦头),白术1两,细辛3分,甘草3分(炙微赤,锉),干姜3分(炮裂,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胸中冷痰饮,气满,不欲食饮。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一【处方】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黄芩3分,前胡3分(去芦头),芎藭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紫苏茎叶1两,羚羊角屑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旋覆花半两,赤茯苓1两,石膏2两,桑根白皮3分(锉),独活3分,槟榔1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脚气上攻,心胸痰壅,头痛目眩,背膊烦痛,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五【处方】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桂心半两,赤茯苓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人参半两(去芦头),白术半两,大腹皮3两(锉),桔梗3分(去芦头),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腹虚胀,两胁妨闷,喘促,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三【处方】麝香、雄黄、半夏、巴豆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蛇咬。
【用法用量】敷之。
【摘录】《普济方》卷三○七【处方】半夏2两(汤洗7遍去滑),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桂心1两,人参1两(去芦头),白术1两,当归1两,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枳实半两(麸炒微黄)。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气上奔,胸中逆满,喘息短气,不得安卧,腹中冷气,肠鸣相逐。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二【处方】半夏(汤浸去滑,焙干为末,姜汁和作曲,焙干)2两,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研)2两,木香半两,桂心(去粗皮)1两,陈橘皮1两(汤洗浸),甘草(炙,锉)1两,干姜(炮)3分。
【制法】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消食,温胃止逆。
主冷痰。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普济方》卷一六七【处方】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黄连半两(去须),黄芩1分,干姜半两(炮裂,锉),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人参半两(去芦头),当归半两(锉,微炒),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霍乱后,吐泻不止,烦闷。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八十四【处方】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赤茯苓1两,人参1两(去芦头),白术3分,木香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消渴、饮水腹胀,烦热呕吐,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竹茹1分,大枣2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三【处方】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木通1两(锉),桂心1两,赤茯苓2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槟榔2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五膈气,噎闷,饮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处方】半夏1钱,南星1钱,白僵蚕(直者)1钱。
【制法】用巴豆7粒(去皮油),合上药为细末。
【功能主治】胙腮。
【用法用量】用少许生姜自然汁调涂外面肿处。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九【处方】半夏3分(生),黄葵子1分,防风1分,远志1分,款冬花1分,桂心1分,前胡1分,干姜1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小儿吃食大多,伤脾,即不食吐逆。
【用法用量】每服1钱,空心米饮调下。
服之立效。
【注意】乳母不可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二【处方】半夏1两(汤浸7遍去滑),前胡1两(去芦头),紫苏子1两(微炒),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桂心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赤茯苓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上气,胸心满塞,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二【处方】半夏5钱(酢煮),赤茯苓(去皮)2钱,甘草(生)2钱,陈粳米50粒。
【制法】上锉,焙。
【功能主治】暑伏热生痰,呕吐中痞。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不止,调姜茹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四【处方】生半夏、杏仁各等分。
【制法】上捣烂,与白面等分,新汲水调膏。
【功能主治】消肿止痛。
主【用法用量】涂之。
【摘录】《仙拈集》卷四【处方】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白茯苓2两,泽泻1两,桂心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2两(去心)。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反胃,呕哕吐食,渴欲饮水。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七【处方】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人参1两(去芦头),白术1两,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沉香1两,桂心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七气,脏腑虚冷,心胸气上,劳乏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摘录】《圣惠》卷四十二【处方】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前胡1两(去芦头),射干1两,白术1两,桂心1两,人参1两(去芦头),枳壳1两(裁炒微黄,去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胸痹噎塞,心下烦满。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5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二【处方】半夏1两(汤洗7次去滑),干姜1两(炮),丁香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冷痰饮,胸膈气满吐逆,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姜汤、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方出《圣惠》卷五十一,名见《普济方》卷一六七【处方】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白术半两,人参1两(去芦头),桂心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上气呕吐,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4次。
【摘录】《圣惠》卷四十二【处方】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前胡3分(去芦头),槟榔3分,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