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学汉语的有趣经历
老外学中文的趣事

老外学中文的趣事
老外学中文,在早安课堂也出现了很多趣事,下面以一名俄罗斯外国朋友为例, 介绍一下他学汉语的哪些事。 当他第一次接触汉语,它完全不同的发音和字体,让他的第一感觉就是怪。但渐 渐地,“日久生情”,他和汉语摩擦出了“爱的火花”。 1987年他第一次踏上中国这片神秘的土地。在,出乎意料的是那芬兰人竟然说一口流利的中文, 当然他就更加受宠。那位芬兰朋友告诉他,他在夜校上了两年的汉语课。榜样给 了他信心,于是这名老外学汉语的历程开始了。 来到中国,领导让他去学汉语。临时抱佛脚总共六堂课,无非是些最基础的日常 生活用语,如问路、兑换外币、寄信和吃饭等等。虽然他认真地一板一眼逐字重 复他的句子。他自认自己说得很纯正,可是老师“打击”说,他的声调重音都不 对。凭良心说,汉语的四声和某些声母韵母当时在他听来都是一样的,后来才明 白区别大着呢!比如“妈”弄得不好就变成了“骂”!学语言没捷径,只能多操 练。另外,句型结构也把我搞得晕头转向。拉丁语系中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紧密相 连,但汉语不是。一次老师让他翻译“我给太太打电话”。简单吧?搞笑的是, 习惯于母语思维,这句句子他竟翻译成了:我用电话打我太太!可见老外学中文 要真正掌握这门语言,仅凭三分钟的热度是远远不够的。
老外学中文搞笑段子

老外学中文搞笑段子老外学汉语笑话一:有位老外一见面就自豪地卖弄起自己的汉语学问来:“你嚎( 好)小姐刘,我恨歌星(很高兴)扔死你(认识你)。
”老外学汉语笑话二:有位老外学习汉语时很珍惜与中国人的对话机会,笑话便层出不穷,比如他告诉秘书:“我的媳妇(西服)在皮包里。
”为了谈协议,我们约好八点种在我办公室见面。
“今天早上担心马路太忙,我七点就‘出家了’”他的好友回国了,于是这位外国友人经常念叨的是:“一个火人(好人),飞去了(回去了)。
”每次走到楼梯口,这位外国友人都会略微躬着身,一派典型的绅士风度,口中念念有词:“请小心裸ti(楼梯),下流、下流,一起下流(下楼)吧。
老外学汉语笑话三:老外学汉语开始的时候和她的秘书说了一句:“你们中国人的确是一个勤奋的民族。
” 秘书:“怎见得?”这位外国人:“每当我早晨经过街道,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写着‘早点’两个大字,提醒过路上班的人,不要迟到。
”老外学汉语笑话四:有位老外参加“普通话演讲比赛”,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诸位女士、诸位先生,我首先得向各位道歉,我的普通话说得不好。
我与贵国语文的关系就如同我跟太太的关系一样,我很爱它,却又无法控制它。
”老外学汉语笑话无:初到中国的这位外国人学习汉语时,有次踏进饭馆开口就将包子说成为“报纸”,服务小姐还真耐心解释:“马路对面卖报纸,日报、晚报一应俱全。
”;想吃饺子,遗憾的是冲口而出的却是“轿子”,听得服务小姐如坠云雾之中。
尤其令服务小姐莫名其妙的是,他居然要求“红烧屁股”,并声称这是他最喜爱的一道中国名菜。
见服务小姐的脸色不悦甚至恼怒起来,这位外国人急忙将菜单指给她看。
女侍者这才明白原来他是想吃“红烧排骨”。
老外学汉语笑话五:这位刚开始学汉语的老外后召开全体职员大会:“中国人把物品称为‘东西’,例如桌椅、电视机……等等,但是有生命的动物就不称东西,例如虫、鸟、兽、人……等等,所以,你们和它们都不是东西,我自然也不是东西!。
四级作文外国人学中文

四级作文外国人学中文
《外国人学中文那点事儿》
哎呀呀,你不知道,现在好多外国人都开始学中文啦!这可真是件有趣的事儿呢。
我记得有一次在公园里,看到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正拿着一本中文书在那读啊念啊,嘴里还时不时发出一些怪怪的音调。
我就好奇地凑过去看了看,原来他在学中文对话呢。
他看到我,特别兴奋,就用那种蹩脚的中文跟我打招呼:“你豪,我系……汤姆。
”我当时就忍不住笑了出来。
然后他就开始跟我聊天,那可真是状况百出呀。
他说他学中文是因为特别喜欢中国文化,觉得汉字特别神奇。
他给我讲他学“一、二、三”的时候觉得好简单,结果学到“四”的时候就懵了,怎么都写不出来那个形状。
还说有次他想跟人说“我喜欢你”,结果说成了“我想你”,闹了个大笑话。
看着他努力学中文的样子,我真的觉得特别有意思。
他一会儿皱着眉头想某个字怎么说,一会儿又为自己好不容易说对了一句话而高兴得手舞足蹈。
我就在旁边给他纠正发音,教他一些简单的词语。
后来我走的时候,汤姆还特别认真地跟我说,他一定会好好学习中文的,将来要去中国的很多地方看看。
从那以后,每次我看到外国人学中文,都会想起汤姆在公园里那可爱又努力的模样。
真的呀,外国人学中文可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希望他们都能学好中文,更好地了解我们中国的魅力哟!。
老外学汉语的梗

老外学汉语的梗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汉语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
然而,由于汉字的复杂性和语法的不同,对于老外来说学习汉语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老外学习汉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梗,并带来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经历。
梗一:四声的烦恼汉语的四声是老外学习中最具挑战的部分之一。
许多汉字在不同的声调下会有完全不同的意思,这对老外来说非常困难。
例如,“妈妈”的第一声意思是”母亲”,第二声则意味着”麻麻”(麻烦)。
因此,老外经常会搞混并造成一些有趣的误解。
有一次,我在一个汉语学习班上遇到了一位老外同学。
他一直很努力地学习汉语,但是四声对他来说仍然很困难。
一天,我们一起去吃饭,他尝试着用中文点菜。
他想要一份”面条”,却意外地用了第三声,结果点到了一份”毛血旺”(一道辣味火锅菜)。
我们当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梗二:汉字的迷惑汉字是老外学习汉语中的另一个难题。
相对于其他语言的字母表,汉字有着复杂的笔画和形状,对老外来说非常陌生。
例如,“猫”这个字由于其可爱的形状而受到了很多老外的喜爱,但是要将它的发音和意思牢记并不容易。
有一次,我在大街上遇到了一个外国朋友,他满怀兴奋地给我展示了他刚刚学会的一个汉字:“糖”。
他觉得这个字的形状和意思都很有趣,于是他用它写了一句口号:“糖果让我甜到爆炸!”然而,当他向我展示时,我看到他错误地写成了”燥”字,让这个可爱的故事变得非常滑稽。
梗三:语法的困扰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许多西方语言截然不同,这也是老外学习汉语时的一个挑战。
一个简单的句子在汉语中经常需要进行调序,造成了许多老外在表达意思时的困惑。
我有一个朋友来自美国,他在中国学习汉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有一天,他想要询问我去哪里买衣服。
他问:“你是去哪里买衣服?”我立刻笑了起来,告诉他应该先说主语”你”,然后才是动词”去”,最后是地点”哪里”。
他非常惊讶,因为在英语中问句是以”是不是”开头的。
外国人在上海学中文的趣事

个枕头。”售货员直摆手道:“没有,我们没有 针
头!”马克困惑了,架子上明明摆着很多款式的 枕 头怎么售货员却跟他说没有呢?于是马克又再次 说道:“我要枕头!”售货员也坚持道:“我们 不卖 针头的!”在无果后,马克气愤的向货架上的枕Biblioteka
外国人在上海学中文趣事二半寸?板寸!一日,丹 尼在同班同学的忽悠下进了一家理发店,在明确 了自己只要剪半寸之后,丹尼就很放心的睡觉了。 待美梦被吵醒之后,睁眼,噩梦啊,当丹尼一再 确认自己真的被修剪成板寸后,愤怒的跟理发师
交涉:“我要剪半寸,不是板寸!”理发师莫名了:
“这就是板寸啊!多好看啊!”丹尼郁闷的怒了: “半寸!半寸!”当丹尼用手比划着理发师终于明 了半寸的意思后,理发师脸红道:“那个叫半寸, 你刚刚说的是板寸,而板寸就是你现在的样子。”
外国人在上海学中文一定要注意发音,不 然就会不好办事哦。
外国人在上海学中文的趣事
外国人在上海学中文趣事多多,以在早安 汉语学习的学生为例,他们“卓越”的汉语口 语不但令我们捧腹连连,更让我们惊悚着 发音不正确的后果。今天就让我们就看几
则因发音不准确而引起的一些小趣事。
外国人在上海学中文趣事一枕头?针头!:马克 是一名刚来上海的交流生,一向睡惯软枕头的马 克对于宿舍的硬枕头有着极大的怨念,一日马克 毅然决然的冲向商店向售货员道:“您好,我要 一
外国人学汉语趣事

外国人学汉语趣事1、不是东西老师:“中国人把物品称为‘东西’,例如桌椅、电视机、电脑等等;但是有生命的动物就不称东西,例如虫、鸟、兽、人......”外国学生:“老师,我明白了,像你就不是‘东西’,我自然也不是‘东西’。
”2、魏什么德国友人魏特荗,娶了位中国太太。
某日遇一老人,两人寒暄起来。
老人:“您贵姓”德国友人:“我姓魏。
”老人:“魏什么”德国友人:“为什么姓魏也要问为什么”3、各种各样的汁有一次,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试卷上出现了一道填空题:“绞尽()汁。
”~试卷收一来,老师发现答案多种多样,但都没答对,如“绞尽果汁”、“绞尽墨汁”、“绞尽汤汁”、“绞尽乳汁”等等。
老师在后来讲评试卷时,对这些留学生说:“你们真是‘绞尽脑汁’也没有写出‘绞尽脑汁’。
”4、吓退洋教授清末,一位西方教授听人说汉语难学,不太相信,便漂洋过每来到中国,想用最短时间学会汉语。
他带着翻译登陆后,用手杖在沙滩上戳了一下,指着凹下去的沙坑问身边的渔人:“你们管这叫什么”渔人瞟了一眼说:“洞。
”洋教授问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说:“窝。
”洋教授问一位少女,少女说:“孔。
”再问一位秀才,秀才说:“穴。
”又问一名儿童,孩子大声道:“窟窿。
”洋教授目瞪口呆,他没想到这么一个小问题,竟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第二天就乘船回国了。
5、洋教授交白卷老外来华留学4年,主攻汉语。
临毕业,参加中文晋级考试:~请写出下面两句话的区别在哪里1、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2、剩女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谁都看不上,二是谁都看不上。
3、女孩给男朋友打电话: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
外国人学汉字的趣事

外国人学汉字的趣事外国人学汉字,那可真是趣味横生的事儿。
有个外国朋友,刚开始学汉字的时候,看着那些横横竖竖的笔画,就像看天书一样。
他瞅着“人”这个字,皱着眉头问我,这两笔就代表人啦?我就跟他说,你看啊,这一撇一捺,多像一个人站着啊,两条腿稳稳地立在地上呢。
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起来,那“人”字写得就像个喝醉了酒的小棍儿,东倒西歪的。
我忍不住笑了,他还很认真地说,这可是他眼中独特的“人”呢。
再看“日”和“目”这俩字,可把不少外国人搞迷糊了。
一个外国学生说,这两个字就像双胞胎,不仔细看根本分不清。
我就给他解释,“日”啊,就像天上的太阳,中间一横就像是太阳的光,简单又明亮;“目”呢,就像人的眼睛,你看那框框里的两横,不就像眼珠嘛。
他恍然大悟,说原来汉字还这么形象啊。
可下次写的时候,还是会出错,把“日”写成“目”,自己还纳闷,怎么这俩字老在他的笔下打架呢。
还有学“休”字的时候,我跟他们说,这个字左边是“人”,右边是“木”,人靠在树上,就是休息的意思。
他们听了觉得特别神奇,有个外国姑娘还说,汉字就像一幅小小的画,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故事。
不过呢,她写“休”字的时候,把“人”写得太大,把“木”都快挤没了,那画面就像一个巨人靠在一根小树枝上,感觉那树枝随时都会被压断,看着就特别滑稽。
学汉字的笔画顺序也是个有趣的挑战。
中国汉字讲究笔画顺序,就像盖房子要先打地基,再一层一层往上盖一样。
可外国人不理解啊,他们觉得只要把字写出来就行了。
有个外国小伙子写“王”字,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上下两横,最后写两边的竖。
我就问他,你为啥这么写呀?他说这样写顺手。
我就告诉他,按照正确的笔画顺序写,这个字写出来才好看,就像排队一样,有个先来后到的顺序,字才会显得整齐、有美感。
他试着按照正确顺序写了几遍,虽然写得还是不太好看,但起码知道了笔画顺序的重要性。
外国人学汉字的过程中,多音字也是个大难题。
“行”这个字,既可以念“xíng”,又可以念“háng”。
国际汉语培训课中的趣事一二则

国际汉语培训课中的趣事一二则
初学中文的日本人与“空调”
在某次汉语培训课课中,我的一个新学生,日本人,给人感觉恭敬而带点小幽默。
一次上课,提到“空调”这个词的时候,他跟我分享了他刚到上海时的一件趣事。
那时他还没怎么接触中文。
他喜欢乘公交,于是有一次,他上了一辆公交车,前往某个地方,他侧耳听着公交车每到一站的报站信息,试图听出些和日语相似的词,结果他听出了一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空调”,可他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于是他就猜想,出现频率这么高,那它就这应该是这座城市的中心了,于是他继续关注着这个词的出现,可是他纳闷了,一站又一站地报这个“地方”,可是迟迟不到!于是他暗自疑惑:我离这座城市的中心到底还有多远呢??
印度太太与“兰”州拉面
一位太太,印度人,说话非常快,哪怕说中文,她也力争做到最快,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让想到的蹦出来再说。
有一天,我们正在做排比式问答“你喜欢......还是......”时,当问到:“你喜欢打篮(lan)球还是打排球?”,她立刻接到:“我喜欢兰(lan)州拉面!”......(彼时正接近午饭时间)。
文章来源国际汉语培训学校儒森汉语教师tianna
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及“方保罗”三个字,呈现于您脑海的“关键字”会是“电影”、“精通汉语的外国人”吗?再“进阶搜寻”的话,也许还有“美国人”、“中国电影”、“香港电影”和“生鬼活泼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就这么多吗?他的汉语究竟如何“精通”?方保罗对语言文字的兴趣,或许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方保罗的祖父母是来自东欧的犹太人,虽然方保罗的母语是英语,但因很小的时候已接触希伯来文和俄文,他自言从少就对文字很敏感。
除此以外,方保罗的双亲亦很鼓励儿子学好语文以及发展自己的兴趣。
所以方保罗强调,他后来选择了电影及汉语,跟这种自由而充满鼓励的学习气氛有很大关系。
因父母都是大学教授,方保罗最初接触汉语的渊源亦由此而起。
他八岁时,父亲有一位来自香港的中国学生常到他家,教他写中国字。
方保罗当时觉得很有趣,对汉语的认识便由学写“一、二、三”这几个数字开始。
每次当他的父母自日本、泰国和香港等亚洲地区买来各地的精美礼物,又常常以当地报纸包裹礼物时,求知欲旺盛的方保罗便会细看研究纸上的文字。
当时“四四方方”的汉字逐渐引起了方保罗的注意,而他对汉语的渊源可说是由此而起。
至高中三年级,方保罗有机会到大学旁听汉语课程,但他说选择汉语的原因可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当初我想学的是日语,却因学校没有日语课程,乃转而研习汉语。
当时对我这个不知就里的美国人而言,两者分别都不大!”其实对当时一般的美国人来说,学习汉语是新奇而陌生的事。
当年连同方保罗在内,学习汉语的学生只有三个!“记得一位汉语老师曾说过,我们懂写中文以后,记忆会储存于手上,所以我们都不停地练字,在看电视的时候也写呀!记得有一年圣诞节假期,我们举家自Ohio到Florida探望外公、外婆时,我也是在Miami的沙滩一边度假一边练字呢!”重看当年的字体,方保罗笑说像是婴孩写似的。
进大学以后,方保罗对汉语的兴趣仍不减,更于大学三年级时休学一年,前往新加坡南洋大学进修汉语。
但因当时使用汉语的人不多,课堂以外的实习机会比想像中少。
期间他曾到过印尼、苏门塔腊等地旅游,但当地英语并不通行,迫使他需以汉语应对,汉语却因而大有进步。
此后他再游历了泰国、缅甸、印尼等国家,期间认识了不少萍水相逢而又热情接待他的中国人,“我也是头一次享受到地道的传统中国文化”。
方保罗这时亦肯定了环境(语言的实习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
那么方保罗觉得学汉语最困难之处是什么呢?“我认为学汉语最困难的地方是掌握声调。
虽然我的普通话是正式从学院学的,但至今仍常出错,例如常把不同的字词声调搞错而闹了不少笑话。
其次,要认清每一个字,包括懂写、懂读都需要花上不少功夫。
”对语言饶有天份的方保罗自言很喜欢中国的成语,“其实语言与文化、历史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
虽然我接触的仍很皮毛,但几乎每一个成语都来自有趣的故事,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
”有没有哪些成语成为他日常生活的“口头禅”呢?“我很喜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成语,这也正是英语的‘A Blessing in disguise’的中文对照,不是很有意思吗?”
听方保罗学习汉语的历程似乎相当顺利,但他还是下过不少苦功的。
修读硕士课程以前,他曾有约半年时间到台湾学习汉语。
为改善读、写能力,他从书店买来了一本巴金的《春》,每天细读两页,遇不明白的地方翻查过字典以后便记录在本子上,写上生字的声调、解释,遇上忘了的生字仍一再记录,由此反覆细读,一本《春》连同他的私人本子,见证了他学汉语的历程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