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表格式学案

合集下载

4《沁园春 长沙》学案

4《沁园春 长沙》学案

《沁园春 长沙》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2、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品味意象,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学习重点】1、品味意象,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学习重点】品味意象,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学习课时】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学习写作背景:《沁园春 长沙》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2、走进作者:毛泽东,字 ,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逝世。

中国人民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 、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其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选》《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3、学习积累毛泽东名句:⑴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会昌》)⑵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⑶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沁园春长沙学案(五篇)

沁园春长沙学案(五篇)

沁园春长沙学案(五篇)第一篇:沁园春长沙学案《沁园春长沙》学案【教学目标】一、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词的常识、词作的背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二、通过诵读、领会、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景中寓情、情中言志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二、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盛行于宋。

词又被称为()()()()。

按字数多少,词可以分为()(58字以内)、()(59字至90字)、()(91字以上)。

按照段数分,有()()()()等。

、2、橘()子寥()廓()百舸()争流峥()嵘()挥斥方遒()浪遏()飞舟3、形近字辨析沁()园春遏()行云分泌()物拜谒()百舸()争流寥()廓坎坷()姓廖()一气呵()成蓼()蓝 4.默写全词二、课程推进(一)上阕1.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有何作用?2、“看”字领起下面几句话?这几句话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二)下阕1、下阕写出了“同学少年”怎样的精神风貌?2、这首词以设问结尾,起到什么作用?三、合作探究1、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试分析“染、争、击、翔、竞”这几个字所达到的表达效果。

2、秋天,为历代文人骚客所吟咏,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秦观的“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等等。

试分析毛泽东咏秋与以上古人传统咏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为何会有这种不同?3、默写全文(大作业)四.巩固练习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沁园春·长沙学案(通用3篇)

沁园春·长沙学案(通用3篇)

沁园春·长沙学案(通用3篇)沁园春·长沙学案篇1学习目标1.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理想。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力量。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力量。

4.背诵这首词学习重难点通过朗读训练,赏析诗句的表现力。

学习设想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详细、深化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学习流程:一、温故知新金手指结合学校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雪》等词的学习,说说有关词的学问。

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渐渐跟音乐分别,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由于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根据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想一想:《沁园春长沙》,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标题?这首词写于1925年。

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夫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夫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夫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诗言志。

”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

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剧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理想和豪情。

二、鉴赏品尝想一想:上下阕各写了些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芝麻开门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

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

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当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主要抒情。

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理想。

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

高中沁园春长沙学案教案

高中沁园春长沙学案教案

高中《沁园春·长沙》学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沁园春·长沙》。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

(3)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毛泽东伟大的革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领悟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背诵《沁园春·长沙》。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沁园春·雪》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沁园春·长沙》,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查找并学习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教师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思想,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点。

3. 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环节。

《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7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7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7篇)《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沁园春.长沙》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教学目标1、品读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

说明: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主席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立足于文本辅以一定的背景介绍,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分析,应该是可行的。

本文语言精当、巧妙和形象的特点很明显,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范读、点拨,然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势必逐渐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1、从词中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感悟本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以分析结尾的两大问题为抓手,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说明: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

正是壮观的景象,阔大的意境激起了诗人的满怀豪情,于是历史、现实、未来情不自禁的变成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

词的下阕运用联想,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其中主要是对于少年同学的描写,这些人青春年少、热情奔放、干劲十足、豪迈自信,心胸阔大。

也艺术的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分析,本词的解读基本是流畅、清晰的。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教师引入: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沁园春·长沙》教案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教学媒体:录音机课时安排:2教学过程一、题解与背景: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三、研究下列问题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4、哪几句是虚景?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惋惜、委婉批评不足)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四、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五、作业:1、查找资料。

抄录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2、背诵抄录《沁园春雪》教学课后记:学习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较好。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6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品尝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肤浅的意境,感受抒情仆人公的形象,培育诗词鉴赏力量。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观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观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预备:1、PPT2、范读录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爱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

学校我们学习了《雪》,今日我们要观赏的`是《长沙》。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脚印,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1、整体感知,熟识内容①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②生齐读,熟识内容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仆人公“我”的形象。

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抱负,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

(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缘由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化体会,详细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仆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化体会,详细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沁园春 长沙》学案设计

《沁园春 长沙》学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学案设计一、预习导学1. 导入: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叫做“春”? 春天有什么特点?2. 自主预习:阅读《沁园春·长沙》,了解诗人对于长沙春天的描写。

尽量将重点词句标记出来,理解诗中的主题和意境。

3. 合作交流:与同桌讨论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标记的重点词句,并尝试对诗歌进行简单的概括。

二、理解诗意1. 导入:请同学们向大家朗读自己标记出来的重点词句,并互相解释。

2. 集体探究:①针对同学们标记的重点进行分析,共同理解。

②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向大家分享,进行深入探究。

3. 诗意总结:共同概括出《沁园春·长沙》的主题和意境。

三、进一步思考1. 导入:作者写长沙春天的初衷是什么?读了这首诗,你有何感受?2. 分组讨论:分小组展开讨论,探究诗人表达的情感和思考。

3. 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与全班一起分享,相互学习和启发。

四、写一篇读后感1. 导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中哪个词句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为什么?2. 写作指导:以你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受为基础,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读后感。

3. 提示:词句选择、表达情感、思考问题等。

五、小结回顾1. 导入: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有哪些难点和亮点?2. 总结:老师进行回顾总结,指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帮助同学们总结学会的方法和技巧。

3. 展望:帮助同学们展望下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和主题,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和预习。

六、第一部分:预习导学1. 导入: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代表着生机和希望的开始。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春天有什么特点?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2. 自主预习:阅读《沁园春·长沙》,了解诗人对于长沙春天的描写。

尽量将重点词句标记出来,理解诗中的主题和意境。

3. 合作交流:与同桌讨论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标记的重点词句,并尝试对诗歌进行简单的概括。

七、第二部分:理解诗意1. 导入:请同学们向大家朗读自己标记出来的重点词句,并互相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黄花”表达的内涵,词人被迫离京而产生的离愁别恨对于人的折磨,政争的忧患给主人公所带来的体损神伤,超过风霜对“黄花”的侵袭,人比在秋风中枯萎的“黄花”还要瘦削骨立。
《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残英满地,自己因忧伤而憔悴,如菊花枯萎凋谢,有谁能有心情去摘花呢?此首为赵明诚去世之后所作,表现了国破、家败、人亡的凄惨境况。这里的“人”与“黄花”同样憔悴,因此不如“人比黄花瘦”更令人震撼,但是它所形成的“菊花落满地”的惨淡情景依然令人心碎。
(2)“染”字为什么用得好??
(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击”改成“飞”好吗?
准确的表现雄鹰翱翔的矫健.赋予鹰人的昂扬斗志,更能表现出万物欣荣的感觉
(4)有人认为“翔”改成“游”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你的看法呢?
2,阅读《七律长征》,全诗主要采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夸张、比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蜿蜒起伏、绵延曲折的五座大山只如水面荡起小小的波浪,高峻、挺拔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滚动的小泥丸。能看出红军战士的顽强,不怕一切艰难险阻藐视困难的精神。
3,阅读《浪淘沙北戴河》,词的上阕写景,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整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2)上阙通过写景从而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
词的下阕以忆字总领下文,展开一系列的回顾,一方面回忆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另一方面又发生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革命豪情,最后总归到“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斗争精神,含蓄回答主宰天下兴亡的是当今的“我们”。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的大意是什么?用此句结尾有何作用?
(3)意气(志向与气概。也指精神;神色、志趣等?)
义气(本指节烈、正义的气概。引申为刚正之气。也指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盲目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日本时报》13日文章以“亚运会以_意气_风发的开幕式拉开了序幕”为题,对广州亚运会进行了报道。
齐鲁晚报讯,德州市宁津县的青年战某为讲?__义气_竟半夜出门帮朋友偷邻居的摩托车,案发后,朋友逃跑,自己却落入法网。
高2015级语文备课组
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学案习目标
1,依托已学课文《沁园春雪》了解作者。
2,借助教辅等手段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
3,朗读背诵诗词,把握诗歌的旋律和内在的感情,品味诗歌优美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一,熟读课文,基础知识检测
王实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落下的菊花,浓烈地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采桑子重阳》这里的“黄花”经过战争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放芬芳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
“大雨”、“?幽燕”、“白浪”“打渔船”。整幅画面雄浑壮阔,很有气势。
12月7日到14日,中央的房地产政策接连三次出台来__遏制_房价,但目前楼市房价上涨过快过高过猛,绝对不是新政策就可以_遏止_的。
(2)寥廓(空旷深远)??辽阔?(宽阔的,广阔的)
(3)“神舟”七号飞船在__寥廓_而深邃的太空遨游两天以后,平稳地降落在__辽阔__内蒙古大草原上,实现了中国人出舱漫步太空的梦想。
二,研读诗词,学习目标达成
1,细读上阕:
(1)“独”立“寒秋”,诗人的情感本应该是(悲伤、孤独)的,但是,诗人却“看”到了一幅(生机盎然、绚丽壮美)的湘江秋景。(体会景象,感悟其氛围与特点),这与作者(乐观积极、有着雄心壮志)的胸襟有关。(联系写作背景)??????
(2)上阕的领字是(“看”),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意象)?
1,读对音,写对字
百舸?(?gě)峥嵘(zhēngróng?)寥廓(liáokuò?)方遒(qiú?)
jú(橘)子zhōu(洲)头jìng(竞)自由
cāng(苍)máng(茫)大地峥嵘岁月chóu(稠)万户hóu(侯)
2,词语辨析
(1)遏制(指尽量控制事件发生,但结果有可能事件还是发生)
遏止(尽量阻止事件发生)
这几句写景有何特色?
诗人看见了?山、林、江、舸、鹰、鱼。
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2,研读下阕:
(1)下阙的领字是(“恰”)统领至哪一句?
①“恰”字统领至“粪土当年万户侯”。②这七句形象的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表现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秋水共长天一色”。)
总结
提升
自主
检测
拓展阅读
1,阅读《采桑子重阳》,为什么会“战地黄花分外香”?举例说明“黄花”这个意象含义。
因为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士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花挺立开放,绽黄吐芳,自然分外香。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合作
探究
探究语言:
(1)“独立”能否改成“站立”?“直立”??
(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坦荡从容,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