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合集下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于1844年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在当时对于经济学和哲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理论。

通过阅读《经济学哲学手稿》,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分析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对立,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利润,导致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和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

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也导致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让我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关于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理论,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必然导致社会的革命和变革,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也为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阅读《经济学哲学手稿》,我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最后,通过阅读《经济学哲学手稿》,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马克思是19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思想,我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变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马克思的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和问题。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因果关系
相互作用
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最高
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 来,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 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 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精选完整ppt课件
36
异化劳动
共产主义
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
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 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 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精选完整ppt课件
25
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 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 觉得不舒畅。
他的劳动
不是自愿劳动, 而是被强迫的 强制劳动。它 不是满足劳动 需要,而只是 满足劳动需要 以外的那些需 要的一种手段。
精选完整ppt课件
26
其次,劳动的
异己性表现在:
精选完整ppt课件
13
核心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
人的解放
共产主义理论
精选完整ppt课件
14
(一)异化劳动理论
1、“异化”概念 2、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 3、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精选完整ppt课件
15
1、异化概念(alienation)。原意为分
离、疏远、陌生化。17-18世纪主要是指权利的 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错乱等。
他们提出,重新分配、拉平补齐,这
就是“共产”!在马克思看来,他们所提
出的否定私有财产实际上“不过是私有财 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
精选完整ppt课件
40
——把公有制仅仅理解为物质财富在所有 社会成员中的平均分配
因此,对不能当作私有财产加以分配的东
西,统统抛弃、消灭。如人的天赋、才能、个 性、知识等等,因不能平均占有,就主张统统 毁掉。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1844年3月,马克思因受到恩格斯《德法年鉴》中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认为仅停留在哲学的研究上,还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的批判,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于是,马克思决定从经济事实出发,开始阅读一些关于经济学的著作。

1844年3月到8月,马克思写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这本书写于巴黎,因而又称巴黎手稿。

原书名没有保留下来,现在的书名是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个残缺不全的手稿,从马克思写的序言来看,《手稿》是马克思当时设想的一个庞大写作计划的一部分。

在《手稿》里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以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分子的主观唯心主义,并且表示要进一步批判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的反动思潮;正在这时恩格斯于1844年9月到了巴黎第二次见到了马克思,这次会见他们发现两人的观点完全一致,并且从此开始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无产阶级理论家的密切合作。

当时,两人一致认为,必须进一步批判青年黑格尔分子的反动思潮,马克思就终止了《手稿》的写作,和恩格斯合写了《神圣家族》一书。

同马克思的大部分早期著作一样,《手稿》当时未能发表。

1927年《手稿》部分译文第一次在《<神圣家族>的准备工作》这一标题下《马克思恩格斯文库》里发表。

l929年2月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杂志第1期上,在《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和《关于需要、生产和分工的札记》的标题下发表了《手稿》的另一些片断。

1931年1月,迈尔在苏黎世的《红色评论社会主义月刊》上报导说:发现了马克思的一部早期著作,并且说是带有提要性质的手稿。

1932年由齐·朗兹胡特和迈尔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集》发表了《手稿》,但是仍然不全。

同年稍晚,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编辑出版的德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才第一次以现在的标题全文发表了这部《手稿》。

浅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论述

浅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论述

浅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论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当时年仅26岁的马克思博士流亡巴黎时写下的,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时至今日,手稿还是马克思主义众多文献中被引用最多,同时又是最难懂的文本之一。

这部著作术语新旧参差,内容庞杂,可以看作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现实问题。

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手稿》)这部著作中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本文从文献解析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哲学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几千年哲学史中各派对此问题都有自己的解答。

随着当代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这个问题再次成为哲学的焦点。

《手稿》虽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但却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观,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述的独到而深刻,值得认真学习。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科学的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将有助于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人与自然统一的内容 1.自然界是人的自然界(1)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是人的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为了生存而必须与之处于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无机身体。

马克思说:“人的肉体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可见,“人与自然界是不能分离的,是人的必不可少的,无法隔离的组成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

(2)自然界是人的精神源泉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也是人的精神源泉。

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个体。

马哲原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义)

马哲原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义)

一、《手稿》写作的背景和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一)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总体线索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在哲学上是青年黑格尔派,在政治上是民主主义者。

这种思想架构在《莱茵报》时期接触现实问题时即已发生动摇。

在1843年《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历史研究中,他彻底否定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接受费尔巴哈的思想,实现了第一次重大思想转变。

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哪些思想呢?1、自然决定的描述逻辑;2、人的类本质异化与复归的批判逻辑;这是青年马克思思想中隐性的支配性思想。

(二)写作手稿时的思想背景马克思是哲学专业出身,他之所以研究经济学,是因为受了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赫斯、蒲鲁东的影响。

《手稿》是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哲学出发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所作的批判。

其中的人本主义异化劳动理论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三)《手稿》中的两条线索1、一条是明显的主导的人本主义的线索,这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异化论的延伸和对赫斯经济异化思想的系统化。

【此时的马克思认为,人本学是国民经济学的秘密,劳动是资本的秘密,社会的人是货币的秘密。

】2、另外一条是隐蔽的不自觉的线索,即从经济现实出发的客观线索。

关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日】广涉松: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三个先验预设1、人未异化的本真存在;2、异化了的非本真存在;3、通过对异化的扬弃而恢复人的本真存在;马克思就是从上述劳动异化理论的预设出发,对现实的劳动的非人状况进行哲学—伦理学的批判。

二、关于《手稿》的创作时间、由来、结构、出版及其影响。

1、创作时间:1844年4月到8月。

不是为了发表而写作的。

2、由来:梁赞诺夫——马克思《巴黎笔记》照相版手稿——10个笔记本中有3个是相对对立的理论文本。

3、出版:1927年。

中文版:1957年。

4、传奇遭遇:最难解读、引用最多的解读;近期的2次重大解读(前苏联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解读、中国理论界“类哲学”和“实践人道主义”解读);《手稿》在80年代中国的反响(讨论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与人道主义理论的第一次热潮)5、影响:西方——“新的福音书”,“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马克思的中心著作”,“概括了马克思的全部精神的唯一文献”亨·德曼:“新发现的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简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简析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析1、背景: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迅速开展,马克思根据斗争实践的需要,批判的改造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的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本书包含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以及对费尔巴哈唯物论的革命改造。

关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论伊壁鸠鲁哲学的学位论文——所持还完全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观点;1842年《莱茵报》文章,开始转变;1844年《德法年鉴》彻底完成。

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新时期。

本书和《神圣家族》是其奠基作。

《共产党宣言》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是最好的阐述。

2、马克思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美学是美学研究史上的根本变革:黑格尔在他自己杜撰的理念世界中去寻求美的问题,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费尔巴哈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而马克思主义肯定了黑格尔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确立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基本活动应当理解为人类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从经济学和哲学的结合上研究社会现象包括美学现象,因为他们的共同点都以社会实际作为研究社会现象的焦点。

3、社会实践对自然和人的改造作用: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指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指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劳动。

劳动这个中间环节,作为桥梁和纽带,把人和自然紧密的联系起来,使人和自然的对立关系发生变化,使自然的躯体打上了人的烙印成为“人化的自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

4、劳动创造了美:(一)从实践的观点看美的产生和美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在人对客观世界的关系上,就是既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又承认人的实践活动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作用。

人通过实践改造了现实世界,同时也就创造了美。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伦理意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伦理意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伦理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由马克思创作的一部著作,它
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的政治伦理思想。

马克思认为,政治伦理是一个人的全部道德行为,而政治伦理道德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采取的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政治伦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所采取的行为,让他人受益,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马克思认为,政治伦理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道德义务,而这种道德义务又是一种社会义务,即一个人应当尽力去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他的政治伦理思想也反映出他的人文主义,他认为,一个人在其他人面前,应该有一种尊重、慈悲心,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意见,要尊重生活中最低阶层的人们,而不要欺负他们。

马克思还倡导社会公平与正义,他认为,一个人应当服从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尊重社会的法律和公平的原则,不能擅自谋取个人利益,也不能滥用自己的权力,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保护他人的利益。

此外,马克思还倡导绝对自由,他认为,一个人应当拥有绝对的自由,保护自身的权利,不受任何人的压迫,而且要做到绝对自由,就必须要保护他人的权利,支持他人的自由,以及鼓励他人做出正确的选择。

总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
政治伦理思想,深刻地反映了他的人文主义和原则,其中包括尊重他人、社会公平与正义、绝对自由等。

他的政治伦理思想,对当代的社会道德经久不衰,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它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

我在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就是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这一问题。

首先,劳动的异化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在大城市里打工生存的现象。

他们为了能在大城市里生存,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无论是为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还是为了城市的美丽环境,他们都是在这个城市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他们付出的价值与得到的价值完全不成正比,甚至是成反比。

他们的地位没有提高,反而被城里人轻视、嘲笑。

同时,他们干着最累的活,吃着最大的哭,却拿着最少的工资,自身却又没有任何保障。

因此,对于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快乐幸福可言,甚至他们会感到空前的虚弱和无能。

这就是劳动本身的异化。

另外,马克思还指出了一系列的驳论:“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于是劳动对于那些农民工来说它们就成为了外在的东西,而不是属于他们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不觉得舒畅”。

所以,既然人与劳动已变成了不是相互依存互助的关系,而人只能在劳动中品尝到痛苦的话,他们怎么还会感到快乐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们提出,重新分配、拉平补齐,这
就是“共产”!在马克思看来,他们所提
出的否定私有财产实际上“不过是私有财产 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
——把公有制仅仅理解为物质财富在所有 社会成员中的平均分配
因此,对不能当作私有财产加以分配的东 西,统统抛弃、消灭。如人的天赋、才能、个 性、知识等等,因不能平均占有,就主张统统 毁掉。
(三)若干重要论断
1、马克思论述了劳动实践对于人类文明和 历史进步的伟大意义。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 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创造观念)
2、马克思提出了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 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
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 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 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 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 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 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 机巧,工人越愚笨。
②工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 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5、马克思阐明了自然科学和工业的伟大
历史作用。
工业的历史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 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
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
三、历史地位与现实启示
长期以来,《手稿》 一直都是“斗争的论 据,诉讼的藉口,防 御的堡垒。”
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
⑤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和自觉
共产主义是“六对矛盾”的解决。人与自然、 人与人,人的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 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自觉。共产主义 “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⑥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的历史运动
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 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和漫长的 过程。
同 自 己 的
异工 化人
同 自 己 的
工 人 同 人 的 类
人同人人同人 质相
劳 动 产 品
劳 动 活 动
本 质 相 异
相异 异化 化



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166)
因果关系
相互作用
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最高 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 来,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 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 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3、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观点。
理论之谜的解答在何种程度上是实践的 任务并以实践为中介,真正的实践在何种程 度上是现实的和实证的理论的条件。
4、马克思初步表达了“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拜物教徒的感性意识不同于希腊人的 感性意识,因为他的感性存在还是不同于 希腊人的感性存在。
《手稿》:马克思主义形成起点上的一部著作。
《手稿》包含 着马克思主义三 个组成部分的胚 胎和萌芽,马克 思在这里第一次 把哲学、政治经 济学和共产主义 学说作为一个有 机整体进行综合 论证和阐述。
《手稿》遗迹
出版简况
1927年《手稿》的俄文版第一次出现。
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梁赞诺夫将《手稿》第3工作》。
对象对人的意义
②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通过人——为了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 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 拥有。”相反,“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 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③共产主义是对人类全部财富的保存
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 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共产主义决不是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消 逝、舍弃和丧失,即决不是人的采取对象形式 的本质力量的消逝、舍弃和丧失,决不是返回 到非自然、不发达的简单状态去的贫困。
“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
④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 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他的劳动 不是自愿劳动, 而是被强迫的 强制劳动。它 不是满足劳动 需要,而只是 满足劳动需要 以外的那些需 要的一种手段。
其次,劳动的
异己性表现在:
只要肉体的强制 或其他强制一停止, 人们会像逃避瘟疫 那样逃避劳动。
外在的劳动,人 在其中使自己外化 的劳动,是一种自 我牺牲、自我折磨 的劳动。
最后,结果是,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 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 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 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
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 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 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 这种解答。
①共产主义是人本身的解放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私 有财产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感性的、物质的表现, 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意味着“人的一切感觉和 特性的解放”。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 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 本质的真正占有;
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 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 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 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 于自然主义,
共产主义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 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 来说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 形式和有效的原则。但是,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 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
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 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 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个序言和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
【序言】:原来是放在《第三手稿》的第三 部分。在1932年全文发表《手稿》时,编者 把它放在《手稿》的开头了。在序言里主要说 明了马克思写作本书的目的、计划和内容,同 时表明了马克思对待布·鲍威尔哲学和费尔巴 哈哲学思想的态度,提出了全面剖折黑格尔哲 学的必要性。
核心理论

自然界

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 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对工人来说,这种劳动不 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 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 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人同人的异化——阶级分化
异化劳动—两极分化:资本家的奢侈与工人的赤贫
人和物的关系
人和人的关系
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
异工 化人
自己得不到的也想方设法让别人得不到。结果, 宁愿大家一起贫困,也不愿他人致富。
忌妒心理、平均欲望
——赤裸裸地主张“公妻制”
把妇女当做共 同淫欲的掳获物和 婢女来对待,这表 现了人在对待自身 方面的无限的退化。
从男人对待妇 女的关系就“可以 判断人的整个文化 教养程度” 。
3、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p.185)
2、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莱茵报》时期)
3、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与恩格斯的交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全部内容是从政治经 济学的研究产生的”。
——恩格斯
大约从1843年底,马 克思在巴黎开始了政治 经济学研究。
《手稿》正是马克 思对自己在这一时期进 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成 果的一次阶段性的概括 和总结。
异化劳动
共产主义
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
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 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 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最 早接触到了共产主义。
马克思不赞同当时流行的 种种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学说,但认为只有在“深入的 研究之后才能加以批判”。
重要的问题不是像某些空 想社会主义者那样去搞“共产 主义思想的实际试验,而是对 它的理论论证。”
黑格尔的“异化”(绝对精神的异化) 绝对精神是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异 化为自然界,然后又在发展中扬弃了异化, 回到观念自身。
费尔巴哈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 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然后又把 上帝当作独立的主体,顶礼膜拜,因而上 帝是人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
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 的独特贡献,是对经济领 域中异化现象的揭示。
——《手稿》对共产主义的论证进一步深化了。
2、对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批判
一是以占有物质财富为惟一目的; 二是绝对平均化欲望。
露骨的、粗俗的、忌妒的、绝对平均的共产主义。
巴贝夫
魏特林
——要求废除私有财产的不平等,以铲除 社会上的富有和贫穷的对峙
在保护私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分配和绝 对平均地占有全部社会财富。他们宣扬现行 财富占有和分配上的不平等,是由于昔日的 特权、才华、机遇……的不平等所造成的。
(劳动的异化)
异化劳动与对象化劳动
对象化劳动
(劳动的一般形式)
异化劳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
我们且从当前的

经济事实出发(156
页)
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
异工 化人
同 自 己 的
异工 化人
同 自 己 的
工 人 同 人 的 类
人同人人同人 质相
劳 动 产 品
劳 动 活 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活动异化了,人同人的 类本质也相异化了:
人的本质变成了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
生活本身变成了生活的手段。(161——162)
④人同人相异化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 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我、劳动活动不属于我, 那么它到底属于谁呢?(164)
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