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训练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题练习题(一)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见曦.月()(2)沿溯.阻绝()(3)乘奔.御风()(4)属.引凄异()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意思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春冬之时A.渔人甚异之B.无丝竹之乱耳C.水陆草木之花D.石青糁之4.文章从山、水两个方面来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写山,突出、的特点;写水,则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5.文章描绘秋天的三峡时,重点描写了猿鸣,有什么作用?(二)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2)夕日欲颓.()(3)晓雾将歇.()(4)古来共谈.()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3)怀民亦未寝.()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古诗词默写与各课文言文阅读专项达标检测(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默写与文言文阅读专项检测(满分:120分时间:60分钟)班级姓名得分一、古诗词默写(20分)1.牧人驱犊返,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绩《野望》)2.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3.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芳草长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采桑子》)5.崔颢的《黄鹤楼》中把惆怅的情怀自然地转化为无尽乡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描写长江近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通过具体描写,表现诗人闲适自由心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8. 引用典故,表达将士们要誓死效忠朝廷,报效国家的忠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9.借品评历史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赤壁》》10.以类比手法表现诗人老当益壮,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揭示“美好事物易逝,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的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版)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阅读(总复习简化版)一、阅读《陋室铭》,完成后面的习题。
1.《陋室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的简陋来衬托室主人品德的美好,用主人品德的美好来说明陋室不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出名(或:著名)(2)惟吾德馨..德馨:品德高尚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能够出名了。
水不在乎深,有了龙居住就具有灵气了。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4、“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 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石青糁之 D、何怒之有5、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C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6、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7、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二、阅读《爱莲说》,完成后面的习题。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排比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骈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练习

八年级上期末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训练一、文言文基础积累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
1. 略无阙处2. 蝉则千转不穷3. 窥谷忘反4. 往之女家5. 曾益其所不能6. 困于心,衡于虑7. 入则无法家拂士 8. 甚矣,汝之不惠9. 军士吏被甲 10.改容式车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5. 互相轩邈..7.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8. 军.霸上介胄..之士不拜3.一词多义1.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2.猿则百叫无绝.哀转九绝绝巘多生怪柏沿溯阻绝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杂然相许.4. 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6. 春冬之.时甚矣,汝之.不惠跳往助之.7.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始一反焉.且焉.置土石8.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9.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天子为.动以顺为.正者10.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11.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12.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3.不闻天子之诏.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4.解释下列加点文言词的古今义。
1.自.非亭午夜分古义:今义:2、月色入户.古义:今义: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3、虽.乘奔御风古义:今义: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5.晓雾将歇.古义:今义:6.管夷吾举于士.古义:今义: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今义:8.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古义:今义:10.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古义:今义:9.使人称谢.古义:今义:二、文言文阅读。
【一】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八上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一) 2023年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含答案)

八上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 )(3)良.多趣味(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①沿溯.阻绝①素湍绿潭①属.引凄异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文章采用了对偶句式,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朝发白帝,暮到汉陵”等。
C.第三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者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期中 课内文言文,诗词鉴赏复习及练习题 【有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期中课内文言文,诗词鉴赏复习及练习题一.《三峡》1.句子翻译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季,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有时皇帝的命令急需传达,这时早上(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春冬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峦间飞速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或下霜的早晨,在凄寒的树林、肃杀的涧谷中,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中回响,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最长,猿猴几声凄凉的叫声,使人泪水沾湿了衣裳。
”1、内容理解第一段:总体描绘三峡的形势,突出两岸的山连绵不断、高耸的特点。
第二段:写三峡夏天的景象,水流大且湍急。
第三段:写三峡的春冬之景,清幽、秀丽。
第四段:写三峡的秋景,凄凉哀婉。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的地貌和四季景色,展示了祖国山河雄伟秀丽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答谢中书书》(二)、文学常识1、题目中“答”的含义是:答复,回复。
“中书”是古代官职,最后一个“书”意思是“书信”,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乙】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非亭午..夜分()(2)虽.乘奔御风()(3)良.多趣味()(4)属.引凄异()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自.非亭午夜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B.其间.千二百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C.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D.哀转.久绝蝉则千转.不穷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4.《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与朱元思书(节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湖心亭看雪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九课内文言文阅读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人教部编版:专题九课内文言文阅读(一)三峡1.解释下列重点实词。
阙处完全没有(1)略无..亭午夜分如果不是(2)自非..(3)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4)至于夏水襄.陵冲上、漫上(5)沿溯.阻绝逆流而上(6)不以疾.也快(7)则素.湍绿潭白色(8)回.清倒影回旋(9)绝.多生怪柏极高(10)清荣.峻茂茂盛(11)良.多趣味甚,很(12)属引.凄异延长久绝声音悲凉婉转(13)哀转..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3)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二)答谢中书书1.解释下列重点实词。
(1)古来共.谈共同(2)高峰入.云耸入交相辉映(3)五色交辉..俱备四季(4)四时..(5)晓雾将歇.消散(6)夕日欲颓.坠落(7)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
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形容水的澄澈(2)庭下如积水空明..交错纵横(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大概是(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训练题1、三峡郦道元自(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毫无)阙(同“缺”,缺口)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不见曦(太阳)月。
至于夏水襄(水升到高处)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
或(有时)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即使)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认为)疾(快)也。
春冬之时,则素(白色的)湍绿潭,回清(回旋的清波)倒影。
绝巘(极高的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激流冲荡)其间。
清(水清)荣(茂盛)峻(山高)茂(草茂),良(很)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下霜)旦,林寒涧肃(肃杀,凄寒),常有高猿长啸,属(连接)引(延长)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断,消失)。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二、文学常识填空。
《三峡》选自《水经注》,是北魏(朝代)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
三、解释下列重点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行得快。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各种景物。
四、简答。
1.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2.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3.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3分)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的均可)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均可)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四季)俱备。
晓雾将歇(消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着)跃。
实(确实,实在)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欣赏)其奇者。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二、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陶弘景,著有《陶隐居集》,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三、解释下列重点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四、简答。
1.“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3、承天寺寻张怀民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高兴的样子)起行。
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也)未寝,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水中藻荇交横,盖(大概是)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只是)少闲人(清闲的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二、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诗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苏门三学士”。
三、解释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简答。
1.文章描写月下景色的句子是那句,请赏析这一描写景物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写出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感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也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这心境包括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3.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即清闲的人,首先指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也包含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4、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跟,随)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表示约数)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妙)。
水皆缥碧(青白色),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急流)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凭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拟声词,形容水的清越)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猿则百叫无绝(停)。
鸢飞戾(至、到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筹划,治理)世务者,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横柯(树木的枝干)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二、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吴均,南朝(朝代)文学家。
三、解释下列重点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四、简答。
1.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山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百里,虽乘奔御风以疾也。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什么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的特征(用自已的话概括)。
抓住了水的清,深,和急。
描绘奇山时,紧扣山的高,多,险,远四种特征.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句话侧面写出富春江景色之美,表达了作者鄙弃功名利禄,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的情感。
5、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难道)不诚(真正,确实)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停息)。
孟子曰:“是焉(怎么,哪里)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行冠礼)也,父命(教导,训诲)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告诫)之曰: ‘往之女(同“汝”,你)家,必敬必戒(谨慎),无违夫子(指丈夫)!'以顺为正(准则,标准)者,妾妇之道也。
居(居住)天下之广居(喻指“仁”),立天下之正位(喻指“礼”),行天下之大道(喻指“义”)。
得志,与民由(遵循)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道路)。
富贵不能淫(使……惑乱,迷惑),贫贱不能移(使……改变,动摇),威武不能屈(使……屈服),此之谓(叫作)大丈夫。
二、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代表人。
被尊称为亚圣。
三、解释下列重点句子。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这怎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礼吗?2.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大道上。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四、简答。
1.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历史上有哪些人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举两例)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2.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3.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请结合文中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1)心怀仁德,践行礼仪。
(2)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
(3)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被任用)于畎亩之中,傅说举(被选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故(所以)天将降大任(责任,使命)于是(这,这些)人也,必先苦(使……困苦)其心志,劳(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其体肤,空乏(使……穷困)其身,行拂(违背)乱(扰乱)其所为,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曾(同“增”,增加)益(增加)其所不能。
人恒(常常,总是)过(犯错)然后能改,困于心衡(同“横”,梗塞,不顺)于虑而后作(指有所作为);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了解,明白)。
入(在国内)则无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佐)士,出(在国外)则无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外患者,国恒亡(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三、解释下列重点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
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四、简答。
1.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后,终于成就了不凡事业。
2.文中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有不同的见解,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有的时候,有些过错是没有机会来改正的,所以,我们不能老是以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尽量避免出现任何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