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版)

合集下载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版)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版)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阅读(总复习简化版)答案一、阅读《陋室铭》,完成后面的习题。

1.《陋室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的简陋来衬托室主人品德的美好,用主人品德的美好来说明陋室不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出名(或:著名)(2)惟吾德馨德馨:品德高尚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能够出名了。

水不在乎深,有了龙居住就具有灵气了。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4、“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 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石青糁之D、何怒之有5、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C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6、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7、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二、阅读《爱莲说》,完成后面的习题。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排比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骈句。

高山流水阅读答案文言文

高山流水阅读答案文言文

高山流水阅读答案文言文【篇一: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版)】一、阅读《陋室铭》,完成后面的习题。

1.《陋室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的简陋来衬托室主人品德的美好,用主人品德的美好来说明陋室不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出名(或:著名)(2)惟吾德馨德馨:品德高尚...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能够出名了。

水不在乎深,有了龙居住就具有灵气了。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4、?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 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石青糁之 d、何怒之有.5、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c)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6、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7、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二、阅读《爱莲说》,完成后面的习题。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3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3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3文段13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尢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非丝非竹无丝竹之乱耳B、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C、野芳发而幽香舜发于畎亩之中D、锦鳞游泳滁人游也2.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夫”读为“fū”)B.野芳发而幽香(芳:花香)C.泉香而酒洌(洌:清洌)D.伛偻提携(伛偻:驼背,指老人)3.下列句子翻译下正确的一项是()A.晦明变化者(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B.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C.风霜高洁(天高气爽,霜白洁白。

)D.颓然乎其间(精神不振的坐在众人的中间。

)4.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用分述总收之法,条理清晰。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2022秋)(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2022秋)(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课内阅读(一)阅读《三峡》郦道元,完成下面小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沿溯.阻绝___________(2)良.多趣味___________(3)空谷传响.___________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第①段写出了“山之高”的特点,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4.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清荣峻茂”所展现的画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欣然..起行( )(2)盖.竹柏影也( )6.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本文写月下之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8.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这三者都为写人服务,写人又为突出“闲”,请你写出文中的几个闲。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九课内文言文阅读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九课内文言文阅读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人教部编版:专题九课内文言文阅读(一)三峡1.解释下列重点实词。

阙处完全没有(1)略无..亭午夜分如果不是(2)自非..(3)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4)至于夏水襄.陵冲上、漫上(5)沿溯.阻绝逆流而上(6)不以疾.也快(7)则素.湍绿潭白色(8)回.清倒影回旋(9)绝.多生怪柏极高(10)清荣.峻茂茂盛(11)良.多趣味甚,很(12)属引.凄异延长久绝声音悲凉婉转(13)哀转..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3)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二)答谢中书书1.解释下列重点实词。

(1)古来共.谈共同(2)高峰入.云耸入交相辉映(3)五色交辉..俱备四季(4)四时..(5)晓雾将歇.消散(6)夕日欲颓.坠落(7)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

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形容水的澄澈(2)庭下如积水空明..交错纵横(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大概是(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期末专项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附答案】

期末专项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附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锐兵刃,彀弓弩,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军士吏被.甲被:同“披”,穿着B.先驱曰:“天子且.至!”且:将要C.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约:规定D.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谢:感谢(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已而之.细柳军甚矣,汝之.不惠B.军细柳:以.备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是焉得为.大丈夫乎D.成礼而.去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交代了汉文帝劳军的背景。

匈奴大规模侵入边境,汉王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驻扎军队,此时的边境地区正处于战备状态。

B.周亚夫是文章的主人公,可课文并没有过多描写他,而是通过对比和衬托来突出他的性格特点。

C.汉文帝是一位开明、识大体的国君。

虽然在细柳营处处受到约束,不得不听命于手下将军,内心颇为不满D.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在霸上及棘门的军营,汉文帝长驱直入;而到了细柳营,在营中只能慢行;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4)将题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测试题(含答案)时间:60分钟满分:80分一、阅读《三峡》,回答问题。

(15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虽乘奔.御风(2)属引.凄异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章第一段描写群峰遮天蔽日,只有正午、半夜才能看见日月光辉。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分)4.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峡夏、秋两个季节“水”的特点。

(4分)5.春冬之时,三峡趣味良多。

请从文章第三段中找出一处描写“趣景”的句子,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

(3分)二、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问题。

(13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四时..俱备(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幅画面?请找出来并赏析。

(3分)(1)我喜欢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的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调动你积累的知识,写出连续的两句借自然之景抒发内心情怀的诗句。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赏析及提升训练》(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赏析及提升训练》(含答案)

第1篇三峡[北魏]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段解】三峡的特点:山势高峻,连绵起伏。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段解】三峡夏水的特点:迅猛、湍急。

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即使是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段解】三峡春冬之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段解】三峡秋季特点:凄清肃杀。

每逢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肃杀,2知识清单文学常识1.郦道元,字善长,2.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3.重点词句通假字略无阙处。

阙:同“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1.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虽.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不以疾.也。

古义:快。

今义:疾病。

一词多义 1.自绝.山献多生怪柏。

(绝:极,最)3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自.非亭午夜分。

(自:如果) 2.绝沿溯阻绝.。

(绝:断绝) 哀转久绝.。

(绝:消失) 3.清回清.倒影。

(清:清波) 清.荣峻茂。

(清:水清)重点词句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

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2.回清倒影。

清: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3.晴初霜旦。

霜:名词作动词,结霜,下霜。

4.素湍绿潭。

湍:形容词作名词,急流。

特殊句式省略句(两岸)重岩叠嶂。

4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三峡山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写作特点1.抓住特征,绘景写物。

2.有张有弛,动静结合。

3.语言精练,形象生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阅读(总复习简化版)
一、阅读《陋室铭》,完成后面的习题。

1.《陋室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的简陋来衬托室主人品德的美好,用主人品德的美好来说明陋室不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出名(或:著名)(2)惟吾德馨
..德馨:品德高尚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能够出名了。

水不在乎深,有了龙居住就具有灵气了。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
4、“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 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石青糁之 D、何怒之有
5、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C )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6、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7、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二、阅读《爱莲说》,完成后面的习题。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排比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骈句。

2、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
衣学淡妆。

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应该是莲花,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是品德高尚的人;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3、选文第1节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品格气质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

4、翻译文言语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有人喜欢;对于莲的爱好,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5.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参考:梅花。

②喜爱的原因是: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又如:蒲公英花。

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

(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6.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

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

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7、甲文作者借选文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联系你的志趣与追求,依托自己最喜爱的一种花,以“出水芙蓉冰清玉洁”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如:疏篱黄花暗香浮动;雪中红梅坚贞不屈
五、阅读《桃花源记》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D )
A.阡陌交通
..邑人来此绝境D.落英缤...B.无论
..魏普 C.率妻子
纷.
3.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项( A )
A、悉.如外人咸.来问讯
B、屋舍.俨然便舍.船,从口入
C、武陵人捕魚为.业一一为.具言所闻
D、问今是.何世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选出加线字的意义有错的一项(D)
A.便要还家(要:邀请) B、鸡犬相闻(闻:听见)
C.土地平旷(旷:空阔,宽阔)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属于)
5、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 C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翻译句子:(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与外界隔绝了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3)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停留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面的人对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人说。


7.第2段中,作者是从环境、衣着和心理等三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表现了桃花源美丽富饶的自然环境、安定平和的社会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状况和自由快乐的精神状况,这段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8、文中有个成语叫“豁然开朗”,这个成语的表意和我们学过的一句古诗“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意相近,除此以外,选文中还有成语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不愿意让外人知道,怕破坏这宁静和平的生活
10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都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