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

合集下载

露天采石场安全状况量化评级分类管理办法

露天采石场安全状况量化评级分类管理办法

露天采石场安全状况量化评级分类管理办法露天采石场是指露天开采矿石和矿砂的地点,其安全状况对人员和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为了对露天采石场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和管理,下面制定了一套量化评级分类管理办法。

一、评级分类方法1. 基础评级指标:根据露天采石场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措施的完善程度,将其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A级为最高等级,D级为最低等级。

2. 风险评估指标:根据采石场的风险来源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将其分为1、2、3、4四个等级,其中1级为最高等级,4级为最低等级。

3. 安全绩效指标:根据采石场的事故和事故后处理情况,将其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其中优为最高等级,差为最低等级。

4. 环境绩效指标:根据采石场的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将其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其中优为最高等级,差为最低等级。

二、评级分类标准1. 基础评级标准:A级:采石场的基础设施完备,包括交通道路、电力供应、照明系统等,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采石作业的组织和协调。

B级:采石场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但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如电力供应不稳定、道路状况较差等,管理人员较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

C级:采石场的基础设施不完备,如交通道路状况较差、电力供应不稳定、照明系统不健全等,管理人员组织和协调能力较弱。

D级:采石场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如交通道路不通畅、电力供应不稳定、照明系统不完善等,缺乏有效的管理人员。

2. 风险评估标准:1级:采石场的风险来源较少,存在的风险已经有效控制,并制定了应急预案和演习。

2级:采石场的风险来源较多,但有效控制措施已经落实,制定了应急预案但未经常演习。

3级:采石场的风险较大,控制措施存在不足,应急预案制定但未落实。

4级:采石场的风险严重,控制措施基本不完善,缺乏应急预案。

3. 安全绩效标准:优级:近一年内未发生任何事故,当年度事故处理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良级:近一年内发生轻微事故少于3起,当年度事故处理及时,并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223-2009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Compiling Regulation on the Project of Mining Ge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nd Integrated Renovation(修订稿)××××-××-××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目次前言 (1)引言 (2)1. 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术语和定义 (4)4. 总则 (5)5. 工作程序 (5)6.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6)7.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6)8.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 (8)9.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 (8)10.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 (9)附录A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精度分级 (11)附录B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 (12)附录C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 (13)附录D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 (15)附录E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 (17)附录F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 (18)附录G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写提纲 (19)附录H图件编制要求 (21)附录I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报告表 (23)附录J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表 (26)附录K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图常用图例 (1)前言本标准由十部分内容构成: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工作程序、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I为规范性附录,附录J、附录K为资料性附录。

露天采石场安全状况量化评级分类管理办法

露天采石场安全状况量化评级分类管理办法

露天采石场安全状况量化评级分类管理办法1. 引言露天采石场是目前石材行业常见的开采方式之一。

然而,由于开采地点多为丘陵地形,采石作业所带来的噪音、岩石碎片飞溅等风险因素也相应增加,对工人和周边环境产生安全隐患。

为了规范露天采石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特制定本《露天采石场安全状况量化评级分类管理办法》。

2. 安全状况评级分类在本次评级分类中,我们将对露天采石场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和危险五个等级。

2.1 评估指标本评估主要针对以下方面进行评估:1.生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进行有效执行,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或疏漏。

2.安全生产设施是否完善:包括矿机、运输设备、防护设备、安全警示标识等是否符合要求。

3.防范措施是否到位:是否存在防范岩石飞溅、防护装置、避雷装置、防火等的措施,并是否有效。

4.安全生产考核和应急处置是否及时有效:是否有定期的安全生产考核和事故应急预案,并进行应急演练。

5.安全培训和宣传是否到位:是否有定期的安全培训和普及安全知识的宣传。

2.2 评估标准根据上述评估指标,将露天采石场划分为以下五个等级:评级等级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设施防范措施安全考核和应急处置安全培训和宣传优秀严格确立、有效执行已全部落实到位、齐全较完善,并保持更新全面、及时、有效有效开展,及时宣传良好较为完善、未出现严重问题符合要求、但存在若干小问题较为全面、存在若干漏洞达到要求、但未达到最佳时间有一定开展,宣传欠缺一般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或短时间内未保持达到要求程度部分设施缺失或未实现效果符合要求,但未能及时有效处理基本符合要求,但未能形成长效机制较差存在多项重大违反性问题或未执行缺失重要的安全设施或未达到要求防范措施严重缺失或未见成效未制定有效应急预案或未进行应急处置未始终落实,导致问题凸显危险生产管理制度严重缺失或完全未执行安全设施全面缺失防范措施完全未实施安全考核和应急处置无效宣传教育缺失,无人工参与2.3 监管要求根据以上评估标准,当露天采石场处于一般及以下等级时,管理部门应当实行以下监管措施:1.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限期完成整改。

地下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

地下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
(规范性附表)
地下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
复杂
中等
简单
70%以上矿层(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矿坑进水边界条件复杂,充水水源多,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岩溶裂隙发育带等富水性强,补给条件好,与区域强含水层、地下水集中径流带或地表水联系密切,老窿(窑)水威胁大,矿坑正常涌水量大于10000m3/d,地下采矿和疏干排水容易造成区域含水层破坏
采空区面积和空间较大,重复开采较少,采空区部分得到处理,采动影响较强烈
采空区面积和空间小,无重复开采,采空区得到有效处理,采动影响较轻
地貌单元类型多于3个,地形条件可使30%以下矿体开采时能自然排水,主要硐口斜坡体能自然排水,主要硐口斜坡与岩层倾向斜交。
地貌单元类型单一,地形条件可使70%以上开采矿体能自然排水,主要硐口斜坡与岩层倾向反向。
注:采取就上原则,只要有一条满足某一级别,应定为该级别。
70%以上矿层(体)位于地下水位附近或以下,矿坑进水边界条件中等,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岩溶裂隙发育带等富水性中等,补给条件较好,与区域强含水层、地下水集中径流带或地表水有一定联系,老窿(窑)水威胁中等,矿坑正常涌水量3000~10000m3/d,地下采矿和疏干排水较容易造成矿区周围主要充水含水层破坏
地质构造简单,矿层(体)和矿床围岩岩层倾角小于36°,岩层产状变化小,断裂构造不发育,断裂未切割矿层(体)和围岩覆岩,断裂带对采矿活动影响小
现状条件下原生地质灾害发育,或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多,危害大
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较多,危害较大
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少,危害小
采空区面积和空间大,多次重复开采及残采,采空区未得到有效处理,采动影响强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等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等级
较重要建设项目
新建村庄、三级(含)以下公路、中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洪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
一般建设项目
小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洪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
2.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2.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3.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化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不良
3.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岩相不稳定,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3.地质构造简单,岩性单一,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
4.工程水文地质条件不良
4.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4.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5.破坏地质环境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
注:每类5项条件中,有1条符合较复杂条件者即划为较复杂类型。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项目类型
项目类别
重要建设项目
开发区建设、城镇新区建设、放射性设施、军事设施、核电、二级(含)以上公路、铁路、机场、大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洪口码头、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
地质灾害分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划分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复杂程度
评估分级
项目重要性
复 杂
中 等
简 单
重要建设项目
一级
一级
一级
较重要建设项目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建设项目
二级
三级
三级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复杂
中等
简单
1.地质灾害发育强烈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

判定因素
复杂程度
复杂中等简单
1、地形地貌中低山区,两种以上地貌单元,地形坡度
>30°,地面相对高差大。

残积台地、低山丘陵,地形坡度10°~30°,
地面相对高差较大。

山前沟谷、冲
洪积阶地,单
一地貌单元,
地形坡度<
10°,地面相对
高差较小。

2、地质构造具区域性断裂带,有多组断裂,褶皱、裂
隙发育。

具一般性断裂,褶皱、裂隙较发育。

断裂、褶皱及
裂隙不发育
3、矿体赋存
条件
根据矿种、埋深、厚度、产状等,结合开采方式综合判定。

4、工程地质条件岩性变化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差。

岩性变化较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岩性单一,岩
土体工程地质
条件良好。

5、水文地质条件隐伏岩溶型充水矿山,矿层(体)顶底板
透水性强,矿坑涌水量大。

以孔隙水为主的充水矿山,矿层(体)顶底
板透水性中等,矿坑涌水量较大。

以裂隙水为主
的充水矿山,
矿层(体)顶
底板透水性一
般,矿坑涌水
量小。

6、地震动峰
值加速度
(g)
≥0.40.1~<0.4<0.1
7、地质灾害现状发育,对矿山工程影响大。

较发育,对矿山工程影响较大。

不发育,对矿
山工程影响
小。

8、环境地质问题
类型多,影响严重。

类型较多,影响较严重。

类型单一,影
响轻。

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

浅谈绿色矿山建设

浅谈绿色矿山建设
质 灾害评估 、矿 山设 计及 治理 等 工作 中有 所帮 助 。
关键词 :矿 山 系统 分析方 法 ;地质 灾害信 息 系统 ;绿 色矿 山;地质 灾害评估
中图分 类号 :T 2 D 文献 标识 码 :B 文章编 号 :1 7 —0 5 (0 6 0 —0 00 6 1 9 9 2 0 )40 6 —2
响和破坏 。 2 )矿 山建 设 项 目应 按 规 定 进 行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和 地 质 灾
和人类 安居的重要 因素 。建设工作是依据前期准备工作分析
评 价后 对所 确 定 设 计 方 案 的具 体 实 施 和 实现 。 由 于 自然环 境
具 有纷 繁 复 杂 、变 化 多 样 性 ,既 要 按 照 设 计 方 案 准 确 实 施 。
个 阶段 是 相 互 关 联 、相 互 制 约 的 。
2 绿 色矿 山的 标准
建 设 绿 色矿 山 应 达 到 如 下 标 准 与 需 求 :
前 期 准 备 工 作 主 要 是 环境 评 价 和 地 质 灾 害评 估 工 作 ,尤
其是地质灾害评估 ,是准备工作的要点 。因为随着社会财 富
提 出的问题 ,通过 充分 调查 分析 ,找 出合理 的 目标 和各 种 可行 方案 ,凭借 理论分 析 和科学 判 断 ,并 对方 案进 行成本 效 果和风险分析 ,最终做 出最 佳选择。 其分析原则为 :整体性原 则 ;内、外 因素相关性 原则 ; 当前利 益与长远利 益相 结合 原则 ;局 部效 益与 总体效 益相 结 合的原则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 析相结合的原则。
借 鉴各 领 域 的 实 际 经 验 ,在 不 确 定 的 情 况 下 ,按 照 决 策 者
1 绿 色矿 山的含 义

矿井地质条件评价分类表

矿井地质条件评价分类表

附件4矿井地质条件评价分类表序号项目评价类别状况描述一断层Ⅰ大、中型断层很少,每平方公里内不超过一条,对采区的正常划分不受影响。

Ⅱ大、中型断层不多,每平方公里内一般不超过一条,对采区的正常划分影响不大。

Ⅲ大、中型断层较多,超过每平方公里一条,未超过的常呈互相交叉切割,对采区的正常划分影响较大。

Ⅳ大、中型断层相当发育,或断层条数虽然不多,但互相切割严重,对采区正常划分受到限制影响颇大。

二岩浆侵入活动Ⅰ没有或很少有岩浆侵入体出现。

Ⅱ仅在井田局部出现侵入岩体,但规模不大,一般为岩墙、岩脉或小型岩盘,形状单一规则,不影响采区与采面的划分与布置。

Ⅲ侵入岩体分布范围较广,数量也多,吞蚀面积较大,形状不规则,对采区内采面布置影响很大。

Ⅳ侵入岩体量多面广,超过全井田二分之一,侵入层位不稳定,形状比较复杂,大部分煤层被吞蚀薄化或遭全部破坏或受接触变质,推动开采价值。

矿井地质条件评价分类表(续一)序号项目评价类别状况描述三褶皱Ⅰ全井田内煤层产状稳定,很少有波伏起伏,不影响采区的正常划分。

Ⅱ井田在部分产状稳定,仅有少量次一级褶皱存在,对采区的正常划分,影响不大。

Ⅲ煤层产状变化较大,次一级褶皱比较发育,或有一定数量的紧密褶皱存在,对采区划分有较大影响。

Ⅳ煤层产状变化很大,紧密褶皱发育,严重影响对采区的正常划分。

四顶底板Ⅰ一般比较平直稳定,顶板岩石的完整性好,硬度中等,节理不发育。

(完整)Ⅱ一般比较平整,仅局部出现凹凸不平,顶板岩石完整性中等,节理不很发育。

(块裂)Ⅲ顶底板起伏大,常凹凸不平,顶板岩石完整性较差节理发育,松软破碎。

(碎裂)Ⅳ顶板凹凸不平,岩性较软顶板岩性松软破碎,节理发育完整性极差,极易冒落。

(松散)矿井地质条件评价分类表(续二)序号项目评价类别状况描述五其它(陷落柱)Ⅰ一般不出现诸如陷落柱等的地质破坏。

Ⅱ偶有冲蚀沙窗,陷落柱等的地质破坏。

Ⅲ常有较多的诸如陷落柱、沙窗、淤泥贯入等地质破坏。

Ⅳ煤层大面积的遭到陷落柱等地质破坏,构成采掘的严重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单元类型较多,微地貌形态较复杂,地形起伏变化中等,自然排水条件一般,地形坡度一般20°~35°,相对高差较大,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斜坡多为斜交
地貌单元类型单一,微地貌形态简单,地形较平缓,有利于自然排水,地形坡度一般小于20°,相对高差较小,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斜坡多为反向坡
注:采取就上原则,只要有一条满足某一题的类型较多、危害较大
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少、危害小
采场面积及采坑深度大,边坡不稳定,易产生地质灾害
采场面积及采坑深度较大,边坡较不稳定,较易产生地质灾害
采场面积及采坑深度小,边坡较稳定,不易产生地质灾害
地貌单元类型多,微地貌形态复杂,地形起伏变化大,不利于自然排水,地形坡度一般大于35°,相对高差大,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斜坡多为同向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
(规范性附表)
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
复杂
中等
简单
采场矿层(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采场汇水面积大,采场进水边界条件复杂,与区域含水层或地表水联系密切,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好,采场正常涌水量大于10000m3/d;采矿活动和疏干排水容易导致区域主要含水层破坏
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碎裂结构、散体结构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发育,存在饱水软弱岩层或松散软弱岩层,含水砂层多,分布广,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大于10m、稳固性差,采场岩石边坡风化破碎或土层松软,边坡外倾软弱结构面或危岩发育,易导致边坡失稳
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薄到厚层状结构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发育中等,存在饱水软弱岩层和含水砂层,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5~10m、稳固性较差,采场边坡岩石风化较破碎,边坡存在外倾软弱结构面或危岩,局部可能产生边坡失稳
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巨厚层状-块状整体结构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不发育,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小于5m、稳固性较好,采场边坡岩石较完整到完整,土层薄,边坡基本不存在外倾软弱结构面或危岩,边坡较稳定
地质构造复杂。矿床围岩岩层倾角大于55°,岩层产状变化大,断裂构造发育或有全新世活动断裂,导水断裂切割矿层(体)围岩、覆岩和主要含水层(带)或沟通地表水体,导水性强,对采场充水影响大
采场矿层(体)局部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采场汇水面积较大,与区域含水层或地表水联系较密切,采场正常涌水量3000~10000m3/d;采矿和疏干排水比较容易导致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影响或破坏
采场矿层(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上,采场汇水面积小,与区域含水层、或地表水联系不密切,采场正常涌水量小于3000m3/d;采矿和疏干排水不易导致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的影响或破坏
地质构造较复杂。矿床围岩岩岩层倾角36°~55°,层产状变化较大,断裂构造较发育,切割矿层(体)围岩、覆岩和含水层(带),导水性差,对采场充水影响较大
地质构造较简单。矿床围岩岩层倾角小于36°,岩层产状变化小,断裂构造较不发育,断裂未切割矿层(体)围岩、覆岩,对采场充水影响小
现状条件下原生地质灾害发育,或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多、危害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