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基于上市银行的分析剖析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

浅谈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

浅谈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一直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银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本文将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对中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一、银行业的发展现状1.市场竞争激烈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竞争机制的深化,银行业内部和外部的竞争日益激烈。

各家银行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

来自互联网金融和移动支付的冲击也使得传统银行面临更大的挑战。

2.技术创新不断推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银行业也在不断推进技术创新,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移动银行、数字化支付、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不断丰富和完善了银行的服务内容,也提升了银行的运营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

3.金融监管持续加强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对于银行业的监管力度更是不断加大。

加强风险防范和资产质量监管,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是政府持续努力的方向。

4.服务实体经济成果显著银行业一直致力于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为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未来发展趋势1.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银行业将不断深化数字化转型,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也将改变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

2.风险管理和合规监管将更加重要未来,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开放,金融风险和金融乱象也将愈发凸显。

银行将加强风险管理和合规监管,降低业务风险,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加强国际化竞争和合作未来,随着国际化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国银行业将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和合作。

更多的引入国际资本和技术,也将促进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中国银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规模居全球之首,是全球最大的银行业市场。

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强、资本充足率高,并且具备稳定的贷款增长和较低的不良贷款率等优势。

此外,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中国银行业在创新业务、提供金融服务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等。

然而,中国银行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虽然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庞大,但其盈利质量亟待提高。

不同银行之间盈利能力的差距较大,部分银行存在较高的成本收入比,且不良贷款比例仍较高。

其次,中国银行业存在较大的竞争压力和市场风险。

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外资银行的进入,中国银行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此外,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也给银行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在未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将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银行业将进一步推动金融科技的应用,提升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消费者金融需求的不断增长,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等将成为银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其次,银行业将继续深化改革,加强风险管理和机构治理。

随着金融监管的加强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和风险防范要求。

最后,银行业将更加注重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金融将成为银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也能为银行业创造新的业务机会。

综上所述,中国银行业在保持总体稳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应用、深化改革和加强风险管理,中国银行业可以克服这些问题,并在未来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浅谈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

浅谈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

浅谈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中国银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中国银行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中国银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考。

一、中国银行业的现状1.1 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加剧了国内银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

1.2 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普及,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银行业务模式受到了冲击。

1.3 风险管控成为关键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波动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加,风险管理成为银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2.1 加强金融科技创新未来,银行业将更加注重金融科技的应用和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

2.2 拓展金融服务领域未来,银行业将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的领域,不断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2.3 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未来,银行业将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三、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3.1 多元化经营模式未来,银行业将更加注重多元化经营模式的发展,拓展金融服务的领域,提升盈利能力。

3.2 加强国际合作未来,银行业将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

3.3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未来,银行业将积极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支持环保产业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四、中国银行业的挑战与应对4.1 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金融科技的发展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银行业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水平。

4.2 金融风险的挑战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金融创新的复杂性给银行业带来了风险,银行业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

4.3 国际竞争的挑战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化,银行业面临着来自国际竞争的挑战,银行业需要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国际合作。

浅谈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

浅谈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

浅谈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近年来,中国的银行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银行业在市场化、国际化、数字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适应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本文将就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简要分析和展望。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中国银行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中国银行在国内市场的发展蓬勃,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中国银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不断增强,逐渐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银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的银行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积极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金融支持。

中国的银行业不仅在传统金融服务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在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兴领域取得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中国的银行业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满足了各个行业和领域的金融需求,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银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中国的银行业在过去几年里不断推进国际化战略,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全球的服务网络和业务体系。

中国的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金融业务规模,提升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的银行业通过不断拓展国际化业务、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

中国银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提升国际化水平,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在金融科技领域,中国的银行业将继续加强金融科技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中国的银行业将进一步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加速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水平,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市场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市场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市场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一、概述银行(Bank),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银行是金融机构之一,银行按类型分为: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世界银行,它们的职责各不相同。

二、发展现状自改革开放后,银行走上高速发展快车道,其作为一国经济重要金融机构,作用不可代替。

银行的支付中介、信用中介、全面金融服务、信用创造等功能,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持续增长,2019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290万亿元,较2018年增加了21.76万亿元;2020年1-9月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315.18万亿元。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持续增长过程中,银行业也得到了长久的发展。

《2021-2027年中国银行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在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增长的同时,负债也在增加,2019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达265.54万亿元,较2018年增加了18.96万亿元;2020年1-9月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为289.11亿元。

中国银行卡消费量持续增长,2019年中国银行卡消费量达1587.9亿笔,较2018年增加了604.56亿笔;2020年1-9月中国银行卡消费量为1231亿笔。

随着银行卡消费量增长,银行卡消费金额也在持续增加,2019年中国银行卡消费金额达117.2万亿元,较2018年增加了24.39万亿元,同比增长率达26.29%;2020年1-9月中国银行卡消费金额为84.6万亿元。

三、市场竞争格局中国银行业主要上市企业有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

2019年平安银行总资产为3.939万亿元,较2018年增加了0.52万亿元;浦发银行总资产为7.006万亿元,较2018年增加了0.716万亿元;兴业银行总资产为7.146万亿元,较2018年增加了0.434万亿元;华夏银行总资产为3.021万亿元,较2018年增加了0.34万亿元;光大银行总资产为4.733万亿元,较2018年增加了0.376万亿元;农业银行总资产为24.88万亿元,较2018年增加了2.27万亿元;中信银行总资产为6.75万亿元,较2018年增加了0.683万亿元;招商银行总资产为7.417万亿元,较2018年增加了0.671万亿元;民生银行总资产为6.682万亿元,较2018年增加了0.687万亿元;建设银行总资产为25.44万亿元,较2018年增加了2.22万亿元;工商银行总资产为30.11万亿元,较2018年增加了2.41万亿元。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分析一.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1、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24年9月末,中国银行业商业总资产达到58.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2%;收入总额达到3.8万亿元,比上年
同期增长13.7%;净利润2.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

其中,社会
信贷(含贷款)达到44.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2%;中央银行金
融机构资产收益率达到2.09%,比上年同期上升0.13个百分点。

3、支持产业转型的力度不断加大。

截至2024年9月末,银行业给予
科技企业、新兴产业和“双创”企业贷款总额达到2.7万亿元,比上年同
期增长14.6%,比上年增长了2.4个百分点。

银行业对新兴产业和“双创”企业的投资日益增多,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银行业对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支持。

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

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

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银行业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快速发展。

本文将就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一、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1、发展历程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可追溯至清朝末年,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银行业才真正开始快速发展。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至1978年,这个时期中国银行业基本上是属于国有经济的一部分,各大银行的运营都是为了保障国家的工业和农业建设。

第二个阶段是1979年至1992年,这个时期开始经济改革开放,外资银行开始进入中国,并且国有银行也开始扩张业务。

第三个阶段是1993年至今,这个时期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高峰期,中国银行间市场开始形成,各类银行业务逐渐多元化,并且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监管的力度。

2、发展规模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国银行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据2021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拥有的银行数量已经达到了701家,是全球最多的国家之一。

此外,中国的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各类银行也在不断增加。

3、发展业务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各大银行也在积极发展多元化业务。

除了传统的储蓄、信贷等基础业务外,各大银行还开展了信用卡、财富管理、理财等多项业务,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二、中国银行业未来趋势1、加强金融科技随着全球金融科技的不断创新,中国银行业也在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并且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未来,中国银行业还需要更加加强金融科技的开发和应用,以提高银行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满足不同客户的经营和生活需求。

2、发展绿色金融近年来,环保和可持续性已经成为全球的主要议题之一。

中国银行业也应该把握这个机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支持和促进一系列的环保和可持续性项目,助力中国实现绿色经济的转型升级。

3、拓展境外市场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中国银行业也需要积极拓展境外市场,在海外地区寻求更多业务机会和合作伙伴。

浅谈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

浅谈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

浅谈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1.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中国银行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的详细分析:1.1 银行业规模扩大中国银行业的规模在过去几十年中迅速扩大。

根据最新数据,中国银行资产总额已经超过200万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业之一。

这一规模的扩大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金融改革的推进。

1.2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金融科技在中国银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互联网、移动支付、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使得银行业的服务更加便捷和高效。

同时,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等问题,银行业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

1.3 金融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金融业的开放。

通过放宽外资银行的准入限制、扩大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等措施,吸引了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

这种开放有助于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同时也加大了银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

2. 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展望中国银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以下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2.1 金融科技的深入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科技将在中国银行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例如,智能风控系统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地评估风险,智能客服系统可以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

金融科技的深入应用将进一步提升银行业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2.2 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中国政府提出了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这对银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银行需要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通过提供更多的信贷和金融服务,帮助实体经济提升竞争力。

2.3 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加强随着金融业务的复杂化和风险的增加,银行业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能力。

加强内部控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合规能力等措施将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基于上市银行的分析随着上市银行交出三季度“答卷”,银行业的情况真的不容乐观了。

数据显示,16家境内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已放缓至2.1%,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9.7%。

与之相应的则是不良资产率的快速提升,这两个指标的一降一升,被认为是银行业入冬的信号。

同时,网上有文字称,2015年内已有近40位银行高管出走,而基层员工也出现“排队”离职现象。

有人将银行高管离职和2015年银行惨淡的前三季度成绩单联系起来,似乎更让人体会到银行业严冬的阵阵寒意。

其实,在经历了十多年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之后,在中国经济进入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转型之后,银行业冬天的到来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早在前两年,银行股票估值一直较低,而且从2014年中国信达、2015年前不久中国华融这两家不良资产处置公司在港发行上市受到追捧之事也反映了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的悲观预期。

资产质量继续恶化不良资产上升和资产质量恶化的问题早在2013年就开始了,从沿海到内地逐渐蔓延。

2015年前三季度的情况更加严重。

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已经承受了巨大压力,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绝对额均出现了明显上升,商业银行整体的拨备覆盖率大幅降低,风险抵补能力有所减弱。

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达11864亿元,比年初增加3438.4亿元,增幅达到40.80%,不良贷款余额连续第四年上升,且增加额、增幅持续扩大;不良贷款率达 1.59%,在连续三年保持基本稳定后较2014年同比上升了0.39个百分点。

也许从上市银行的角度,我们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目前,在境内上市的银行共有16家(其中部分还在香港与境内同时上市),仅在香港上市的中小银行五家(重庆农商银行、重庆银行、徽商银行、哈尔滨银行和盛京银行)。

上市银行结构中,基本上有五家大型银行、八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六家城市商业银行和一家农村商业银行,后两者可以合称为区域性中小银行。

由于上市银行占有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因此,他们的情况基本上代表了中国银行业的整体情况。

可以这样说,如果他们表现较好,全国银行业不一定好;但他们情况不好,其他银行就好不到哪里去,可能会更差。

从已披露三季度报的16家境内上市银行和两家香港上市银行(重庆农商行和重庆银行)的情况来看,除宁波银行的不良率略有下降并在0.88%外,其他银行的不良率都呈上升趋势。

当然上市银行的1.33%的平均不良率仍然优于整体水平的1.59%。

从单个银行来说,除了农行超过2%,招行和兴业分别超过1.5%之外,其他银行都在 1.5%以下,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重庆农商行以及重庆银行的四家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不良率仍在1%以下。

鉴于不良率指标有较大的操控性,观察贷款五级分类的结构可能更有意义。

由于季度报告中没有披露更详细的这方面信息,我们以半年报为例说明。

虽然关注类贷款不属于不良贷款,但有朝不良贷款转变的趋势和可能,关注类贷款的增长确实值得关注。

除了北京银行关注贷款的增长是下降的(-13%),其他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不良率上升的同时,反映风险抵补能力的拨备覆盖水平的下降也是一个不好的趋势,不过仍然远在安全区域内。

好在中国商业银行总体保持着较高的拨备水平,否则,遇到当前经济形势恶化和不良资产上升的情形,就会大大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和长期发展能力。

从全国商业银行来看,2013年9月底的拨备覆盖率为190.79%,仍高于150%的监管要求。

拨备覆盖率的下降与不良率的上升是相伴而行的,曾经大部分银行拨备覆盖率在200%以上的情形开始变化,有11家银行的拨备水平下降到200%以下,其中,工行、农行等开始接近监管标准。

此外,银行也普遍增加了资产损失的计提。

其中,光大银行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44%, 南京银行和平安银行分别达到103和105%,而招商银行也接近100%。

在三季度报中,对此的解释基本一致,即宏观经济下行后不良贷款增加,并出于对行业和企业前景的审慎预期,加大了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

这既是对现有不良贷款增加的现实需要,也是对未来风险持续增加的审慎考虑。

不管是从全国商业银行的整体来看,还是上市银行的情况来看,与国际水平相比,或者与中国银行业的过去相比以及从经营现实上相比,这些数值似乎并不可怕,不良率仍然在2%以内,而拨备覆盖率仍然在150%以上,尚得不出银行进入高风险期的结论。

但是,当前人们担心的主要是两点:一是不良资产的数据是否真实,风险是否得到了充分暴露;二是不良资产恶化的趋势还会持续多久。

这两个担心都是有道理的。

对于第一点,通过技术处理调整不良资产数量的做法很多,为了监管达标、投资者满意,一些银行管理者可能会采用,因此一些看似不太好看的指标银行可能被进行了处理。

而对不良资产率持续上升的担忧则是基于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仍然乏力。

只要中国经济增长乏力,那么银行业就得继续接受不良资产上升的事实。

中国经济面临的长期动力机制转换的结构性问题,仅靠基于短期的宏观经济工具也不会有太多效果,经济增速的放缓还将持续,即使回到以前的增长模式。

从银行采取的会计方面的处理措施来看,基本上对于经济前景仍持审慎态度。

从季报和此前的半年报披露的措施和银行信贷风险恶化的情况来看,银行早就采取了相应的预案。

系统性风险到来之际正是检验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之时。

经历过十多年的持续增长之后,真正考验银行管理能力的时候到了。

盈利能力令人担忧由于利率市场化到来,同时在经济下行情况下,企业对经济前景的担忧,银行贷款议价能力也在变弱,银行利差水平的下降不可必免;另一方面,出于风险的考虑,银行贷款的增长也变得更加审慎,因此,银行收入水平增长幅度的下降自然在情理之中。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2925亿元,同比增长2.21%。

2015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20%,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16.68%,同比下降3.11个百分点。

而从上市银行的情况来看,同样有这样的情况。

尽管上市银行盈利仍保持一定增长,但绝大部分上市银行的增速均有所下滑,11家银行同比增速低于6.87%的平均水平,7家高于平均水平。

其中,大型银行共实现净利润7579.15亿元,较去年增长0.71%,增速回落7.34个百分点,各银行增速均在0.5%~1.2%之间,接近零增长水平。

其他上市银行除了南京银行(24.60%),宁波银行(16.53%)、平安银行(13.04%)、北京银行(12.47%)、重庆银行(10.40%)等6家银行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余都在个位数,中信银行只有 1.77%的增长速度。

也就是12家银行的盈利能力的增长都在个位数。

这不仅与前些年30%左右的高速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与2014年同期的增速形成了鲜明对比。

与2014年同期相比,15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出现了下滑,平安银行下滑幅度最大,达到21.14个百分点,宁波银行利润增速略微提高了0.25个百分点,平安银行增速提高2.85个百分点。

大型银行增速下滑幅度情况较为相近,农行下滑幅度最大(9.69个百分点),交行下滑幅度最小(4.66个百分点),其他三家大型银行下滑幅度均在7.2~9.2个百分点之间。

其他上市银行中,除北京、南京增速逆势提高以外,其他10家增速下滑情况呈两极分化态势,平安银行下滑幅度最大(21.14个百分点),达到两位数的还有兴业银行(16.61个百分点)、华夏银行(12.98个百分点)和招商银行(10.04个百分点),其他6家下滑幅度则均在2~5个百分点之间。

相应地,净资产收益率有明显的下降。

根据那些将净资产收益率进行了年化处理的银行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一般都下降一个百分点以上,一些银行还超过了三个百分点。

除了重庆银行依然保持20%以上的净资产收益率外, 大部分在15~20%之间, 有两家银行已经低于15%。

还有一些银行未进行年化处理,就前三季度的净资产收益率来看,大部分也是下降的,浦发银行净资产收益率为14.37%,比2015年同期下降了1.55个百分点,华夏银行这一指标为12.90%, 比去年同期下降1.57个百分点,北京银行为14.38%,下降0.94个百分点,宁波银行为14.65%, 减少1.95个百分点,兴业银行为15.75,比去年同期下降1.79个百分点。

南京银行可能是唯一的例外,未年化的净资产收益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35个百分点达到14.77%,年化后达19.69%。

盈利能力的放缓,当然与净息差水平下降有关。

根据部分公布了前三季度净息差银行的数据,大部分银行的净息差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也有小部分例外,如招行、南京银行。

盈利能力下降既与不良资产质量恶化有关,也与银行利率市场化有关,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经济形势下行、合格的借款人的贷款需求下降。

由于风险因素的加大,银行的信贷政策变得更加审慎,银行贷款增速将继续回落,虽然央行非常努力地为银行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但银行贷款似乎并不给力。

决定银行贷款的毕竟是实体经济的现实需求。

在经济困难时期,银行更会收紧信贷政策,这种顺周期性是天生的。

正因为如此,银行试图进行业务模式和盈利结构的转型。

商业银行投行化的转变、打造轻型银行和财富管理银行的转变,是银行转型的现实选择。

从上市银行手续费与佣金净收入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趋势。

从增速来看,除了大型银行外,股份制银行都有接近20%及以上的增长,其中南京银行的增速达到76.9%,从而使手续费与净佣金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大大提升,中国民生银行这一指标达到33%,除了重庆农商行之外,都在10%以上,大部分银行接近甚至超过20%。

然而应当看到,一些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真实性令人怀疑和某些中间业务的风险性可能存在,甚至还有部分与信贷业务挂钩的业务混在其中。

但不管如何,向中间业务要效益应当是未来中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务院刚刚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稿,加快直接融资已成下一步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融资结构的变化已经发生而且还会继续。

中国银行业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尽可能在中间业务上有更多创新和突破。

银行如何过冬对于中国银行业的这个冬天既然早有预期,在精神和财务上有些准备,然而,冬天真正到来时,还是需要认真对待的,既要充满信心,也要认识到这个冬天可能有点长,应从长计议,精心准备。

除了进行相应的战略转型,我们认为下面四个方面非常重要。

首先,对中国银行业还是要充满信心。

无论如何,中国银行业的能力和基础条件已经有了大幅提升。

不良率的水平在理论上和国际上处于较低的水平,净资产收益率仍然在国际好银行的标准之上。

当前的回归属于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基于此,银行的管理者要有定力,不能慌张,不要动不动采取一系列动摇军心、力度太大的改革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