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

实验2 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

植物群落的调查目的:a.对不同群落相互比较、进行分类,以达到认识和识别群落的目的。b.将植物群落的分布或变异和生境条件的变化加以比较,阐明群落与环境的联系。c.对同一群落类型进行分析,阐明它的内部结构与均匀程度。d.将同一群落在不同时期加以比较,说明它的动态变化规律。不管要达到哪个目的,都要对群落进行调查。群落的数量特征是群落调查的重要内容,在植物生态学日益成为定量科学的今天,尤其如此。

植物群落的样方取样法适用于所有主要植物类群,样方法可以取得群落结构、组成的定量数据,是研究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主要方法,它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详细、可靠,可作为其他调查方法,如估算法、目测法精确程度的对照依据,因而成为最广泛应用的植物群落取样技术。

在野外实习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个方法,并学会分析、整理样方法所获得的资料,认识实习地区植物群落的特征及分布规律。

1 样方的设置及其面积和数目的确定

实习地区的植物群落有多种类型,各类群落所占据的空间和位置不同,或大或小,或连续或分散。因而在野外进行群落数量特征的研究,涉及的对象是庞大的或无法确知的整体,由于时间、空间和人力的限制,一般不可能,也不需要将全部对象和所有地段进行全面的调查,特别是数量特征,更不可能全部查清。所以一般采用抽样调查技术完成这一任务,其实质是通过调查具代表性、有一定大小面积的植物群落的各项特征,以此估计、推断此类群落的整体特征。这种抽样技术选取的测量地块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所以把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如果选取的地块为圆形,则称为样圆法)。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群落时,将涉及样方的设置(布局)、面积大小、数量等问题。

1.1 样方设置(布局)

样方的面积,可能仅占某个植物群落在一个地段总面积的几百分之一或几千分之一,在大范围内怎样合理设置样方,直接影响着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样方的设置有多种方式,这里介绍三种常见的设置方法,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群落的实际情况而加以选用。

①代表性取样就是从群落所在空间中,调查者主观选择认为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或有某种特点的地段做为调查样方,虽然这样设置样方,调查获得的资料容易有偏差或遗漏,因而没有系统设置方式真实,也没有随机设置科学,但因为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又能学到调查的基本方法,比较适于野外实习中采用。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样方设置方法往往成为唯一可供选择的方法。

②系统取样(规则取样、机械取样)就是严格按照一定的规则(方向和距离)确定样方位置,如梅花形取样、对角线取样、方格法取样等,在面积十分广阔的森林和草地中这是一种通用的方法。其优点是布点均匀,定址简便。在群落调查中,就是使样方以相等的间隔占满整个群落;或在群落内设置几条等距离的样带,然后把样方以相等的间距安排在这些样带上。

③随机取样这种取样的基本原则是,使某类群落各个部分都有同等机会(等概率)被抽取作样方。随机确定样方的方法很多,通常可在两条互相垂直的轴上,根据成对的随机数字来确定样方位置;或通过罗盘,在任意一个方向上,以随机步程法来确定样方地点,然后换过一个方向,再重复进行。至于随机数字的获得,可用抽签、游戏纸牌或使用随机数字表来得到。

1.2 样方面积

用多大的样方面积,直接影响调查植物群落的质量,应先确定某地、某植物群落的最小样方面积。其方法是:随机选取一个最小面积地块,统计其中植物的种类和种数,然后逐渐向外扩展地块面积,每扩展一次,登记新发现的种类,当达到一定样方面积后,种数不再增加,这时扩展后的样方面积就是该地段、某种植物群落的样方最小面积。一般情况下,大多采用巢式扩展来确定样方最小面积(表3)。已知样方最小面积的经验值分别是:

草本植物群落1~10m2

灌丛16~100 m2

单纯针叶林100 m2(10×10)

针阔混交林、夏绿落叶阔叶林500 m2(20×25)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000~2000 m2

荒漠128~256 m2

沙漠512 m2

在野外实习时,可根据调查地区植物群落的实际情况参考使用。

表3 巢式扩展确定最小样方面积

由于人力和时间的原因,调查的样方数目不可能"越多越好"地布置,到底确定多少样方为宜,决定于调查地区植物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如果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较为简单,则少数几个样方便能很好地反映出群落的特征;当群落的结构复杂且变化较大,植物分布不规则时,则应适当增加样方的数目,才能提高调查资料的可靠性,但调查时还要考虑实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可能。根据统计检验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样方数一般30~50个比较适宜,由此统计运算的结果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植物群落的面貌,样方数太少则难以准确反映。野外实习时让每个

小组做30~50个样方显然不可能,但各小组可对同一群落平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调查资料汇总进行统计、比较。调查时要注意所有样方都必须依照顺序编号,这样既可避免混乱,也便于以后整理。

2 植物群落样方调查内容和方法

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的内容涉及面很广,野外实习只能着重调查环境因素与植物群落的关系、植物群落的外貌特征以及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这也是样方调查最为主要的内容,能够基本上反映出植物群落的一般特征。

2.1 环境条件调查

具体内容有地理位置、地形状况、海拔高度、坡向、坡度、表层岩石、土壤类型、周围环境、人类影响、自然灾害等,将调查内容填入下表。这些环境因素与植物群落的关系极为密切,如海拔高度不同,不仅土壤类型不同,而且植物群落的分布也不一样。在调查时要对这些环境因素做详细的记录。

表4 植物群落调查表

调查者调查日期

样方编号样方面积

群落类型群落名称

地理位置:经度纬度

地形

海拔坡向坡度

土壤、岩石、地下水位

微地形、地被物

周围情况

动物活动情况

经济特点及利用情况

2.2 植物群落的属性标志及其调查方法

植物群落的属性标志包括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成分、生活型组成、植株物候期、植物生活力,以及植物间相互关系的其他表现,如层和层片的分化等。属性标志表现出群落的基本性质,是非常有用的。

(1)群落的分层结构植物群落的成层现象是极其重要的特征。一般优势层能较好地反映外界环境,其他层则更多地表现出群落内部环境。层是群落的最大结构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群落的外貌特征和群落类型位置。群落调查一般均以层为单位分别进行,森林群落一般分成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及小灌木)层、地被层四个基本层。每层内若由一些不同高度,乃至有不同生态特征的物种构成时,通常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亚层。

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被列入层外植物(或称层间植物),单做记载。

(2)群落的种类组成种类组成是群落的另一实质性属性特征。登记每个样方所有高等植物种类(分层进行)的工作必不可少,需认真而仔细,同时采集标本(即使自己以为认识),野外实习时学生不可能识别所有植物,尤其应该采集标本。不认识的种类可用采集号码代表,以后再定名订正。

登记植物种类时仍要遍查样方有无遗漏,有些种类在样方中没有,但分布在样方周围,也要登记,并且将名单分别填入各层。

(3)生活型和生态类型组成在天然和半天然植物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不可能都属于同一生活型,而是由多种生活型所组成,因而为了更清楚地认识群落的生态特征,调查时应把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所属的生活型和单因子生态类型尽量弄清楚。

我国关于植物生活型的分类,一般采用丹麦学者Raunkiaer的生活型系统和《中国植被》一书中所制定的生活型系统。Raunkiaer的生活型系统,强调植物营养体对气候的适应,选择更新芽的位置作为划分生活型的依据,把植物生活型分为五类:a.高位芽植物(Ph),更新芽位于距地面30cm以上,多为乔木;b.地上芽植物(Ch),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至30cm之间,多为灌木、半灌木植物;c.地面芽植物(H),更新芽位于近地表面土层内,常被地被物覆盖,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d.隐芽植物(Cr),更新芽隐藏在地下或水中,为草本植物;

e.一年生植物(Th),靠种子越冬。调查时据此仔细统计填写,然后加以讨论。

表5 植物生活型谱表

群落

和生境种各生活型种数及所占百分率(%)附记

特点数Ph Ch H Cr Th

《中国植被》采用的生活型系统,是根据植物体态划分的,共分为十四类:乔木、灌木、竹类、藤本、附生木本、寄生植物、半灌木和小灌木、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寄生草本、腐生草本、水生草本、苔藓和地衣、藻菌植物等。实习时也可参照这种划分原则,进行讨论分析。

(4)物候期物候期指的是调查时某种植物所处的发育期,可反映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既标志当地相应的气候特点,又说明植物对各样方、群落内部不同位置的小环境适应情况。野外调查时,大体可分为萌动、抽条、花前营养期、花蕾期、花期、结实、果(落)后营养期、(地上部分)枯死。通常使用简单图象符号或缩写字母代表,填写比较方便。

(5)生活力在了解了各种植物所处物候期以后,可以判断群落中各种植物生活是否正常有力。野外记录要求区分三级生活力:

强:植物发育良好,枝干发达,叶子大小和色泽正常,能够结实或有良好的营养繁殖。

中:植物枝叶的发展和繁殖能力都不强,或者营养生长虽然较好而不能正常结实繁殖。

弱:植物达不到正常的生长状态,显然受到抑制,甚至不能结实。

2.3 植物群落的数量标志及其调查方法

群落调查中定量测取植物个体、种群、层片、层等大小单位的生长和分布特征,可以更为确切地反映群落发展变化的幅度和速度,准确地了解植物群落特征,阐明各种植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估算潜在的的植物资源,判别植物群落间类型的差异程度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群落的数量特征调查,涉及的项目较多,其中较重要的是密度、频度和优势度。

前面已经讲到,样方法主要是计算群落的数量特征。而要计算先得有观测数据,具体讲就是登记每个样方内所有的植物种类,要分层次有顺序地进行,如先登记高位芽植物(乔木)、地上芽植物(灌木),再登记地面芽植物(草本)、隐芽植物及地被物。此项工作是样方法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必须认真、仔细地测量,尽可能杜绝遗漏,按表6~表9所列的各个项目,填入测得的数据。

表6 植物群落乔木调查表

调查者日期2003年月日样方号样方面积

总郁闭度分层:I II III

群落类型群落名称

植物

名称株数层次高度枝下高胸径冠形冠幅物候期生活力生活型备注

表7

植物群落灌木调查表

调查者日期2003年月日样方号样方面积

总郁闭度分层:I II III

群落类型群落名称

植物

名称株数层次盖度聚生度高度胸径物候期生活力生活型备注

表8

植物群落草本或半灌木调查表

调查者日期2003年月日样方号样方面积

总郁闭度分层:I II III

群落类型群落名称

植物

名称株(丛)数层次盖度聚生度叶层高生殖层高物候期生活力生活型备注

表9

植物群落层间植物调查表

调查者日期2003年月日样方号样方面积

群落类型群落名称

植物

名称藤本附生寄生数量物候期生活力直径或体积被附植物分布备注

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层片结构记录表的有关数据,进行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计算、比较和分析。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①密度(D)=样方内某种植物的个体数/样方面积

相对密度(RD)=(某种植物的密度/全部植物种的总密度)×100

②频度(F)=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全部样方数

相对频度(RF)=(某种植物的频度/全部植物种的总频度)×100

③优势度或显著度(DE)=样方内某种植物盖度或胸高断面积

相对优势度或相对显著度(RDE)=(某种植物优势度/所有种的优势度之和)×100

根据这些公式计算的数值,填入样方抽样技术植物数量特征分析表(表10),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各种植物在群落中的相互关系。并根据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显著度)计算某种植物的重要值。重要值计算公式为:

重要值(IV)=相对密度(RD)+相对频度(RF)+相对优势度(显著度)(RDE)

表10 样方抽样技术植物数量特征分析简表

日期地点群落(编号或类型)

样方面积样方数目观测人

植物名称密度相对没密度频度相对频度优势度(显著度) 相对优势度重要值

由于密度、频度、优势度从三个角度分别表示某种植物的数量特征,而它们的相对值则可以反映某种植物在群落全体组成成员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某种植物的相对密度、相对频度和相对优势度之和,便构成某种植物的重要值,从重要值的大小可以判断某一植物在群落中的重要程度。

下面是一个调查结果的实例(表11),调查是在一个阔叶林中进行,共做20个样方,其中4个树种调查结果的整理如下表,野外实习时可参照进行。

表11 样方调查结果的整理

植物种出现样株基面积相对频度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重要值

方数数(cm2) (%)(%)(%)

槭17 75 3921 17/41=41.5 75/126=59.5 3921/9484=41.3 142.3

铁杉10 22 1928 10/41=24.1 22/126=17.4 1928/9484=20.3 62.1

椴8 23 1320 8/41=19.8 23/126=18.3 1320/9484=13.9 51.7

黄桦 6 6 2315 6/41=14.6 16/126=4.8 2315/9484=24.5 43.9

总计41 126 9484 100.0 100.0 100.0 300.0

2.4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测定

物种多样性是反映群落组织化水平,进而通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间接反映群落功能特征的指标。物种多样性研究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①认识群落的性质;

②为群落动态监测提供信息;③为群落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物种多样性测定的数据主要来自对植物群落的野外样地调查,内容包括物种的高度、盖度、多度(以单位面积株数表示)和乔木的胸径。其样地的设置可参考前述的固定观测样地设置方法。长期监测时可利用固定观测样地定期调查的数据。临时样地可参考下列指标在群落的典型地段设置样地:①乔木层:20m×20m;②灌木层:5m×5m;③草本层:1m×1m。各群落类型的临时样地至少3个以上重复。

(1)物种丰富度指数计算

物种丰富度即物种的数目,是最简单、最古老的物种多样性测度方法。直至目前,仍有许多生态学家,特别是植物生态学家使用。如果研究地区或样地面积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确定的或可控制的,则物种丰富度会提供很有用的信息。物种丰富度与样方大小有关,但二者之间又没有确定的函数关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般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用单位面积的物种数目,即物种密度来测度物种的丰富程度,这种方法多用于陆生植物的多样性研究,一般用每平方米的物种数目表示;第二,用一定数量的个体或生物量中的物种数目,即数量丰富度(numerical species richness)。这种方法多用于水域物种多样性研究,如用于浮游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物种丰富度除用一定大小的样方内物种的数目表示外,还可以用物种数目与样方或个体总数的不同数学关系d来测度。d是物种数目随样方增大而增大的速率。已提出了多种指数,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式中:d Gl为Gleason指数;d Ma为Margalef指数;d Me为Menhinick指数;d Mo为Monk指数;S为物种数目;N为所有物种的个体数之和;A为样方面积。

物种丰富度是物种多样性测度中较为较为简单且生物学意义明显的指数。实践中,关键的环节是样方大小的控制。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没有利用物种相对多度的的信息,不能全面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水平。影响物种丰富度的因素主要有历史因素、潜在定居者的数量(物种库的大小)、距离定居者来源地的远近(物种库距离)、群落面积的大小和群落内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等。

(2)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又称为优势度指数,是对多样性的反面即集中性的度量。假设从包含N个个体的S个种的集合中随机抽取2个个体并且不再放回,如果这2个个体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大,则说明集中度高,即多样性低。其概率λ可表示为:

式中Ni/N为第i个物种第一次被抽中的概率;(Ni-1)/(N-1)为第i个物种第二次被抽中的概率。

(3)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

香农—维纳提出了信息不确定的测度公式。如果从群落中随机抽取一个个体,它将属于哪个种是不确定的,而且物种数越多,其不确定性就越大,因此,有理由将不确定性当作多样性。

H=-∑(Pi×log Pi)

式中:H为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Pi为抽样个体属于某一物种的概率。

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的意义在于物种间数量分布均匀时,多样性最高。两个个体数量否均匀的总体,物种越多,多样性越高。

3、森林木材蓄积量(生物量)调查

测定植物群落的植物生物量,是认识群落在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中作用的重要手段和依据,由于此项工作费时耗工,野外实习期间难以全面进行,但可以进行森林木材蓄积量的测定,以掌握基本方法和要领。

木材蓄积量测定

此项工作可在样方每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即利用植物群落数量特征调查的资料(表6),测出的胸高总断面积被总株数除,即得平均每株胸高断面积,并可换算为平均胸径。照此标准选择树木中具此胸径者做为标准木,求出它的单株木材蓄积量,再乘以总株数,便求出了该样方中木材总蓄积量。

单株木材蓄积量的测定计算公式为:

m=g×h×f

式中m为单株木材蓄积量,g为胸高断面积,h为树木高度,f为形数。形数是树干体积与等高同底的圆柱体体积之比,由于林木体形是圆锥形,且圆锥形的尖削度又随着各种树木的种类、大小而不同,所以在胸高断面积乘以树高而获得圆柱体体积之后,必须按不同的树种乘以该树种的形数,这才是单株木材的真正蓄积量。根据实验测算,我国将不同树木分为五个形数级:

强阴性针叶树种:f=0.45

阴性针叶树种:f=0.43

中性针叶树种:f=0.42

强阳性针叶树种:f=0.39

阔叶树种:f=0.41

在计算出单株木材蓄积量之后,林地木材总蓄积量的测定,可直接按下列公式计算:

M=∑G×H×f

式中M为林地木材总蓄积量,∑G为林地木材胸高断面积总和,H为林木平均高度,f为形数。

实验安排建议与步骤

1.实验中每人至少参加一类群落最小面积的测定,各组所测不同类型群落的原始数据资料汇总后,进行分析讨论。

2.根据上述原理方法,分小组试用2~3种抽样方法布设样地,核对前面所获得的结果,比较其结果的优劣。

3.分组进行样方调查。首先踏勘,选择样方地点,样方地点选好后,根据所确定的样方面积,用测绳或皮尺分组进行拉方。样方拉完后,根据植物群落调查表的内容要求和上述原理方法,逐项调查统计填表。

建议:学生野外实习可分组平行进行。一般每类群落以3~5个样地为宜,以方便统计比较。每组人员分工做乔木、灌木、草本样方,组内人员互相配合,分别完成乔、灌、草三类样方调查。一部分同学测量,一部分同学记录。

分组做样地前,由老师带领一些同学做示范样方,其他同学试行记录。

4.样地调查完毕,每组根据各自植物群落调查表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计算。然后按每一类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计算汇总各组统计资料,分析研究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组成、结构和特征。根据所统计分析的优势种,为群落命名。

注意事项

1.样地设置完后,还必须规定一些标准,以便在调查过程中指标统一、规范,便于比较。主要规定标准有:

1)乔木多高的个体才列入系统的调查对象。例如规定1.5m以上的个体作系统调查,1.5m以下作繁殖层或草本层等。

2)林下幼苗的调查样地(2×2或1×1)m2的数目及位置,即小样方的排列方式。

3)区分在样地边缘的植物是否包括在样地内的标准。例如,①以树干的50%以上处于样地内的个体算样地内的个体,否则为样地外的个体;②或者以树冠大部分伸入样地内的个体算样地内的个体,否则为样地外的个体。一般地说以胸高断面积来表示种的优势度时,宜考虑取用①的标准;如以盖度来表示种的优势度时,宜考虑②的标准。

2.根据被调查群落的实际,还有其他一些可能有争议的技术、测度问题,都必须在着手调查以前加以确定,确定后不要随便更改,以免影响数据整理,浪费人力,甚至使调查数据失去价值。

3.填写调查表格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植物名称一栏,一个植物名称代表一个个体,整理时可把相同名称的加以累计。②茎周长是指离地1.3m处的茎周长,以便用来计算胸高断面积,而测定周长比起测定直径来要容易得多。③胸高断面积、基部面积等都是对于乔木、灌木、丛生草等大个体的种通用的量度指标,但是由于从地表来测定基面积已不常用(因为许多植物由于板根、支持根等而使其基部呈扭旋状),所以,现普遍采用一个适宜的高度(1.3m)来测量胸高直径或胸高断面积。

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

实验2 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 植物群落的调查目的:a.对不同群落相互比较、进行分类,以达到认识和识别群落的目的。b.将植物群落的分布或变异和生境条件的变化加以比较,阐明群落与环境的联系。c.对同一群落类型进行分析,阐明它的内部结构与均匀程度。d.将同一群落在不同时期加以比较,说明它的动态变化规律。不管要达到哪个目的,都要对群落进行调查。群落的数量特征是群落调查的重要内容,在植物生态学日益成为定量科学的今天,尤其如此。 植物群落的样方取样法适用于所有主要植物类群,样方法可以取得群落结构、组成的定量数据,是研究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主要方法,它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详细、可靠,可作为其他调查方法,如估算法、目测法精确程度的对照依据,因而成为最广泛应用的植物群落取样技术。 在野外实习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个方法,并学会分析、整理样方法所获得的资料,认识实习地区植物群落的特征及分布规律。 1 样方的设置及其面积和数目的确定 实习地区的植物群落有多种类型,各类群落所占据的空间和位置不同,或大或小,或连续或分散。因而在野外进行群落数量特征的研究,涉及的对象是庞大的或无法确知的整体,由于时间、空间和人力的限制,一般不可能,也不需要将全部对象和所有地段进行全面的调查,特别是数量特征,更不可能全部查清。所以一般采用抽样调查技术完成这一任务,其实质是通过调查具代表性、有一定大小面积的植物群落的各项特征,以此估计、推断此类群落的整体特征。这种抽样技术选取的测量地块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所以把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如果选取的地块为圆形,则称为样圆法)。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群落时,将涉及样方的设置(布局)、面积大小、数量等问题。 1.1 样方设置(布局) 样方的面积,可能仅占某个植物群落在一个地段总面积的几百分之一或几千分之一,在大范围内怎样合理设置样方,直接影响着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样方的设置有多种方式,这里介绍三种常见的设置方法,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群落的实际情况而加以选用。 ①代表性取样就是从群落所在空间中,调查者主观选择认为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或有某种特点的地段做为调查样方,虽然这样设置样方,调查获得的资料容易有偏差或遗漏,因而没有系统设置方式真实,也没有随机设置科学,但因为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又能学到调查的基本方法,比较适于野外实习中采用。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样方设置方法往往成为唯一可供选择的方法。 ②系统取样(规则取样、机械取样)就是严格按照一定的规则(方向和距离)确定样方位置,如梅花形取样、对角线取样、方格法取样等,在面积十分广阔的森林和草地中这是一种通用的方法。其优点是布点均匀,定址简便。在群落调查中,就是使样方以相等的间隔占满整个群落;或在群落内设置几条等距离的样带,然后把样方以相等的间距安排在这些样带上。

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植物群落调查 考察植物群落有各种方法,如样地法、样线法、距离抽样法、点样法等。 其中样地法是基础方法,用样地法进行调查的方法步骤说明如下: (一)样地的设置 样地不是群落的全部面积,它仅是代表群落的基本持征的一定地段。对植物群落考 察应在确定的样地内进行,通过详细调查,以此来估计推断整个群落的情况。 样地选择的方法:选择样地应遵循下列原则:(1)种的分布要有均匀性。(2)结构完整,层次分明。(3)环境条件(尤指土壤和地形)一致。(4)群落的中心部位,避免 过渡地段。 1.样地的形状:大多采用方形,又称样方;除此还有样条,样线,弱圆等。可根据不同研究内容具体选择。 小型样方用于调查草本群落或林下草本植物层,大型样方用于调查森林群落或荒 漠中的群落。为防止出现闭合差,在森林调查中,样方常沿着预定的测线方向呈 菱形设置。其方法是由中心点定出距离为样方对角线长度的两个点,然后从这两 点分别拉直长度恰为样方边长的测绳,使其在每一侧都恰好交接,就是样方的边 界。 2.样地面积 下列样地面积的经验值可供考察时参考使用:草本群落1~10m 2,灌丛16~100m2, 单纯针叶林100m 2,复层针叶林、夏绿阔叶林400~500m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热带雨林2500m2 1000m 3.样地数目 样地数目多少取决于群落结构复杂程度。根据统计检验理论,多于30个样地的数值,才比较可靠。为了节省人力与时间,考察时每类群落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 3~5个样地;所有样地应依照顺序进行编号,以免混乱。 4.样地布局:一般可选用主观取样法,即选择被认为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调查样地。(二)植物群落样地调查内容与方法 样地调查内容主要有环境条件,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组成特征,群落的外貌。 1.环境条件调查:包括以下五项:(1)地理位置,(2)地形条件。(3)土壤条件。

植物群落调查分析示例

杭州疏林草地优秀案例之一花港观鱼雪松大草坪案例分析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古代诗人对杭州西湖景色的描述,道出了杭州草坪是那么欣欣然而有生意。在杭州的园林绿地里,草坪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两个公园中,开阔的草坪约占整个公园陆地面积的40%左右[4]。但杭州夏季炎热,不宜多采用大面积的空旷草坪,以疏林草地为主,可提高草坪在夏季的利用率。疏林草地是杭州园林植物造景的主要特色之一,涌现出许多疏林草地的植物造景佳作。本专题将对杭州优秀的疏林草地案例进行分析。 花港观鱼雪松大草坪平面图 花港观鱼雪松大草坪 花港观鱼雪松大草坪面积约14080m2是花港观鱼公园内最大的草坪活动空间,也是杭州疏林草地景观的杰出代表。 雪松大草坪以高大挺拔的雪松作为主要的植物材料,在体量上相互衬托,十分匹配。雪松单一树种的集中种植体现树种的群体美;适当的缓坡地形,更强调了雪松伟岸的树形。四角种植的方式,既明确限定了空间,又留出了中央充分的观景空间和活动空间,景观效果与功能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根据植物景观的平面布局,雪松大草坪可基本划分为3组植物,下面分别分析各组植物的景观特色。 A组植物(图02)

为强调公园的休闲性质、适当缓和雪松围合形成的肃穆气氛,设计者在本组雪松林缘错落种植了8棵樱花,春季景观效果突出。 该组植物结构简单、层次分明。 雪松深绿色的背景为盛开的樱花提供了极佳的背景,折线状自然种植的单排樱花恰似一片浮云,蔚为壮观。 其合理的间距与冠幅体现了整体性与连续性。由于樱花的观赏时间较短,故大多数时间仍以欣赏雪松群植的形体美为主。 樱花的平均高度约为雪松平均高度的1/3,上下层次清晰。樱花间距5?8m 为现有平均冠幅的1倍以上,三三两两的组合彼此呼应,体现了视觉上的连续性,并预留了较大的生长空间。 在平面图上还可以发现,8株樱花的疏密变化与12株雪松的组合颇为类似, 中间紧,两头松,模拟自然界从密林至林缘的生长模式产生自然的景观效果,并以类似的组合方式使两种植物具有内在的联系,和谐统一。 B组植物(图03-04)

园林植物群落调查评价和配置设计(解放公园

园林植物群落调查评价和配置设计 一.园林植物群落调查评价-------解放公园群落 群落一:悬铃木+日本晚樱+桂树——狗牙根 环境特征:该群落位于较平坦的地势上,远处有建筑物,光照充足。 分析与评价:樱花作为主景树,成行状种植于群落中,从而与周围的桂树相互映衬,因此群落的季相丰富,但远处的高大建筑却给整个群落带来不和谐感,所以最好种植高大乔木将外围的建筑与群落隔绝开来,而且也可作为晚樱的背景树,丰富空间层次感。底层的狗牙根与上层搭配协调,整个群落景观效果较好。 群落二:池杉+水杉+乌桕+樟树+柳树——狗牙根 环境特征:该群落沿岸线种植于河边,种植面积很大,阳光充足,水分充足。 评价与分析:池杉和水杉作为主景树,相互间植于河边,颜色既有变化又很协调,蓝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湖面加强了这种视觉冲击,下层点缀少许的乌桕、樟树和柳树,丰富了群落的季相和层次感,底层的狗牙根更加烘托出了上层景色,整个群落搭配合理,景观效果强烈。 群落三:悬铃木+棕榈——狗牙根 环境特征:该群落种植面积较大,地势较高,光照充足。 分析与评价:悬铃木在较温暖地点叶子在秋冬季也不会凋落,而且叶子的颜色会发生变化,此群落将悬铃木片植,不仅将群落与外界环境隔绝开来,而且其自身也形成了一种壮观景象,令人叹服。下层的棕榈种植密度恰当,与悬铃木既形成了对比要和谐的统一起来了,使得整

个群落层次清楚,变化丰富。底层的狗牙根选用较合适,也丰富了群落的变化感。整个群落景观效果很好。 群落四:雪松+银杏+桂树+侧柏+水杉——狗牙根 环境特征:此群落位于公园边缘,地势平坦,种植面积较大,光照充裕。 分析与评价:桂树、侧柏和雪松等常绿树种不仅作为背景树,更将周边环境与群落隔绝开来,最外围的银杏和水杉进一步隔绝了外面高大的建筑也增加了群落的季相变化,丰富了群落的层次感,但由于外围环境过大,因此公园外的建筑还是不可避免的影响了群落的整体的景观效果。底层的狗牙根选用较为合理,与上层搭配协调,但缺乏人工管理,有部分积水,中间草坪空旷,很适合游人休憩。群落的景观效果较好。 群落五:栾树+悬铃木+笔柏——红继木+茶梅——狗牙根 环境特征:此群落地势平坦,种植面积很大,光照比较充裕。 分析与评价:此群落主要是供游人休憩的场所,因此群落外围种以常绿树种悬铃木和笔柏将外围环境隔绝,而群落中间种些落叶乔木如栾树丰富群落的景观,这样夏天既可以遮阴,冬天也有阳光照射,十分方便游人游玩和休息。群落的林冠线变化且有韵律,底层的茶梅和红继木进一步丰富了群落的层次感和季相变化。整个群落的景观 效果很好。 群落六:水杉——吉祥草 环境特征:该群落地势平坦,种植面积很大,阳光充足。 分析与评价:群落主要以水杉作为观赏树种,所以将水杉大量种植于其间,但种植密度有些大,使整个群落密而不紧凑。水杉下没有种任何灌木,底层铺以吉祥草,与水杉搭配也较合适,但种植密度过大,缺少变化,群落的景观效果一般。 群落七:再力花——吉祥草

实验2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

实验2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 植物群落是指具有相似生态属性和空间分布特征的一群植物个体在特定地域内形成的群体,是生态系统中植物多样性的基本单位。植物群落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植物的物种组成、种群结构和相互关系,探索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等问题。以下是对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的一个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对其中一特定地域内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了解该地区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种群结构和多样性,并分析其生态系统的功能。 实验方法: 1.确定研究地点:选择一个代表性的地点,可以是公园、林地、荒漠等。 2.设置样方:以100m×100m的固定面积为样方,在选定地点内随机放置5个样方。 3.样方调查:对每个样方内的植物进行系统的调查,包括物种鉴定、数量统计和生长形态描述。可以使用草地方块法或网格法进行样方划分。 4.数据分析:计算每个样方内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生态系统功能指数,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 实验结果: 经过调查和分析,我们获得了以下结果:

1.物种组成:在5个样方内共记录到30种植物,包括10种乔木、8种灌木和12种草本植物。 2.种群结构:在各个样方内,乔木和灌木为主要层次,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而草本植物在各个样方的地上层中比例较小。 3.物种丰富度:根据物种数量统计和物种均匀度指数等指标计算,每个样方的物种丰富度较高,说明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较为丰富。 4. 物种多样性: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指标计算,每个样方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说明物种的多样性较大,植物群落平衡性较好。 5.生态系统功能:采用生物量积累和群落生产力等指标计算,植物群落的生态系统功能指数较高,说明该地域的植物群落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实验结论: 通过对该地域内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该地域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且物种丰富度较高。 2.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较大,表明该地域的植物群落平衡性较好。 3.该地域的植物群落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对生物量积累和群落生产力等有积极影响。 实验意义:

植物群落结构调查与分析

植物群落结构调查与分析 植物群落结构是指一个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个体的分布格局、数量、 高度、径级等因素的组合。通过对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与分析,可以了 解和研究植物群落的组成、特征、功能和动态变化规律,为植物生态学、 保护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将介绍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的一般 方法,以及一些常用的分析手段。 首先,植物群落结构的调查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一种方法是样 方法,即在一定面积或长度范围内对植物进行调查。样方可以是正方形、 长方形、圆形等形状,其大小和数量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来确定。在样方内,可以通过记录每个物种的数量、高度、径级等信息来获得有关 植物群落结构的数据。此外,还可以使用样线法或样条法来进行调查,通 过沿线取样的方式,获得不同区域的植物群落结构数据。调查时应注意采 样的随机性和代表性,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植物群落结构数据的分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物种 多样性指标的计算与比较。物种多样性是指植物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 分布的多样程度,可以通过物种丰富度、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 指数等指标来计算和评估。通过比较不同样地或不同条件下的物种多样性 指标,可以了解不同植物群落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优势度分析。优势度是指一个物种在植物群落中 的重要程度和占有优势的程度,可以通过重要值、频度、盖度等指标来计 算和比较。通过对优势度的分析,可以了解植物群落中的主要物种和主导 植物,以及它们在群落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此外,植物群落结构数据的分析还可以采用聚类分析和排序分析等方法。聚类分析可以将相似的植物群落或样地分为一个类别,从而揭示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关系。排序分析可以将不同样地或不同物种的特征进行排序,从而找出其主要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这些分析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如R语言、PAST等。 最后,植物群落结构调查与分析的结果可以用于了解和保护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例如,通过分析植物个体的数量和分布,可以了解植物种群的数量和稳定性,进而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贡献。另外,通过比较不同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可以评估其对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物种保护等方面的贡献,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2-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

实验2-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LT

落的结构复杂且变化较大,植物分布不规则时,则应适当增加样方的数目,才能提高调查资料的可靠性,但调查时还要考虑实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可能。根据统计检验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样方数一般30~50个比较适宜,由此统计运算的结果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植物群落的面貌,样方数太少则难以准确反映。野外实习时让每个小组做30~50个样方显然不可能,但各小组可对同一群落平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调查资料汇总进行统计、比较。调查时要注意所有样方都必须依照顺序编号,这样既可避免混乱,也便于以后整理。 2 植物群落样方调查内容和方法 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的内容涉及面很广,野外实习只能着重调查环境因素与植物群落的关系、植物群落的外貌特征以及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这也是样方调查最为主要的内容,能够基本上反映出植物群落的一般特征。 2.1 环境条件调查 具体内容有地理位置、地形状况、海拔高度、坡向、坡度、表层岩石、土壤类型、周围环境、人类影响、自然灾害等,将调查内容填入下表。这些环境因素与植物群落的关系极为密切,如海拔高度不同,不仅土壤类型不同,而且植物群落的分布也不一样。在调查时要对这些环境因素做详细的记录。 表4 植物群落调查表 调查者调查日期 样方编号样方面积 群落类型群落名称 地理位置:经度纬度 地形 海拔坡向坡度 土壤、岩石、地下水位 微地形、地被物 周围情况 动物活动情况 经济特点及利用情况 2.2 植物群落的属性标志及其调查方法 植物群落的属性标志包括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成分、生活型组成、植株物

候期、植物生活力,以及植物间相互关系的其他表现,如层和层片的分化等。属性标志表现出群落的基本性质,是非常有用的。 (1)群落的分层结构植物群落的成层现象是极其重要的特征。一般优势层能较好地反映外界环境,其他层则更多地表现出群落内部环境。层是群落的最大结构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群落的外貌特征和群落类型位置。群落调查一般均以层为单位分别进行,森林群落一般分成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及小灌木)层、地被层四个基本层。每层内若由一些不同高度,乃至有不同生态特征的物种构成时,通常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亚层。 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被列入层外植物(或称层间植物),单做记载。 (2)群落的种类组成种类组成是群落的另一实质性属性特征。登记每个样方所有高等植物种类(分层进行)的工作必不可少,需认真而仔细,同时采集标本(即使自己以为认识),野外实习时学生不可能识别所有植物,尤其应该采集标本。不认识的种类可用采集号码代表,以后再定名订正。 登记植物种类时仍要遍查样方有无遗漏,有些种类在样方中没有,但分布在样方周围,也要登记,并且将名单分别填入各层。 (3)生活型和生态类型组成在天然和半天然植物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不可能都属于同一生活型,而是由多种生活型所组成,因而为了更清楚地认识群落的生态特征,调查时应把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所属的生活型和单因子生态类型尽量弄清楚。 我国关于植物生活型的分类,一般采用丹麦学者Raunkiaer的生活型系统和《中国植被》一书中所制定的生活型系统。Raunkiaer的生活型系统,强调植物营养体对气候的适应,选择更新芽的位置作为划分生活型的依据,把植物生活型分为五类:a.高位芽植物(Ph),更新芽位于距地面30cm以上,多为乔木;b.地上芽植物(Ch),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至30cm之间,多为灌木、半灌木植物; c.地面芽植物(H),更新芽位于近地表面土层内,常被地被物覆盖,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d.隐芽植物(Cr),更新芽隐藏在地下或水中,为草本植物; e.一年生植物(Th),靠种子越冬。调查时据此仔细统计填写,然后加以讨论。 表5 植物生活型谱表 群落和生境种各生活型种数及所占百分率(%)附记特点数Ph Ch H Cr Th 《中国植被》采用的生活型系统,是根据植物体态划分的,共分为十四类:乔木、灌木、竹类、藤本、附生木本、寄生植物、半灌木和小灌木、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寄生草本、腐生草本、水生草本、苔藓和地衣、藻菌植物等。

关于植物调查的报告(10篇)

关于植物调查的报告(10篇) 植物调查的报告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小组原来就非常喜爱大自然,宠爱植物,也特别想观看大自然中的植物,但由于没时间,所以始终没有实现这个愿望。正好,今日老师让我们用一节课的时间观看植物并作调查报告。一节课的时间,对我们来说太珍贵也太充实了,我们仔细地观看后,便有了以下结果。 二、调查方法。 实际观看 三、调查结果。 〔1〕侧松柏。侧松柏属常绿乔木,树高一般达20米,树干皮呈淡灰褐色,条样子纵裂。它们一般为21根树枝,枝叶繁茂,叶子样子像圣诞树,又似手爪。从下往上看,像森林,那点点缝隙像星星或雪花。 〔2〕不知名小树。叶子前面呈灰褐色,后面呈浅红色,枝叶繁茂,有很多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如累累硕果,已暗香浮动。有些花已开,似丝带,非常松软,上面滴着露珠点点。从下往上看,似一片红的天空;从上往下看,层层叠叠、凹凸不一、错落有序。扎根的土壤上,有落花落叶,纵使它们长得更茂密。 〔3〕豆科紫荆花。外面呈粉红色,一朵朵串在枝头,像冰糖葫芦,曲线强硬,花朵是很多片小叶组合成的,好像小球。这棵紫荆

花为“山”字形,好像在诉说着祖国秀丽的大好河山。 〔4〕枇杷树。枇杷树又叫卢桔,常绿小乔木,生长在暖和潮湿的绿荫中。树形并不粗大,显得瘦直,分出的枝干与本树干不相上下,但最特殊的是树叶。树叶犹如扇子,半径很长,树叶由笔直的“此地”的一根茎直通到“彼岸”,或多或少的纹路是供水的器官,如人的血管,关心根汲水到每片叶子和树枝。枇杷树开出的花有黄色、白色的等,大多数叶子上都有花。 四、调查建议。 其实,我们对校内植物没有什么要求的,由于究竟花开花落是植物生命的轮回。假如实在要提出点建议的话,我们就盼望用一些方法让落花落叶不掉在地上,例如:设一个大花坛。 植物调查的报告篇2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的校内坐落在秀丽的独山脚下,校内绿化到达了“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设计特色。每当我们闲逛于校道或站在楼上极目远眺整座校内,就会感到特殊的美好!那是在上八班级生物上册“依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这一章时,我让同学阅读了教材第89页的“林奈和双名法”,其中的一位同学就说:“老师,我们学校那么多树,我们都不熟悉,你能带我们去熟悉熟悉吗?”就是这一句话让我在生物课上有了新的追求。为此,我和民〔21〕班全体同学确定对学校各种树木进行一次讨论性学习,激发同学学习生物的爱好,初步熬炼同学自主学习的力量。

实训一植物群落的结构调查与分析

实训一植物群落的结构调查与分析 植物群落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由多种植物物种组成的群体。通过对植物群落的结构进行调查与分析,有助于了解植物种类的组成、数量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认识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章将围绕实际实习中对植物群落的结构调查与分析进行探讨,从调查目的、调查方法、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方面进行阐述。 调查目的 植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个体数量和分布等方面,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植物群落的整体特点,为相关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具体的目的包括: 1.了解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层次结构。 2.分析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 3.调查不同地理区域植物群落的构成差异和分布特点。 4.评估植物群落中优势种类的数量和密度分布。 调查方法 植物群落的结构调查可以通过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进行。 1.定量方法:通过设置样地和固定面积测量植物的相关参数。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点格法和带状法等。采用定量方法可以获取较为准确的植物数量和分布数据。例如,可以在一个固定的样方内调查不同层次的植物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进而了解植物群落的层次结构。

2.定性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相关特征。定性方法通常适用于 较大的区域范围,难以对所有植物进行准确计数的情况。例如,可以描述 植物的习性、生长形态、生态位等特征,从而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数据处理与分析 在获得调查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有关植物群 落结构的相关信息。常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包括: 1.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通过计算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 多样性指数等,可以评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 2.物种组成的分析:可以采用聚类分析和排序分析等方法,对不同样 地的植物物种组成进行比较和分类。 3.物种数量和分布的统计:通过对植物数量和分布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不同植物物种的数量和分布格局。 4.生态位的建立:通过计算植物的生态位指数,可以了解不同物种之 间的生态位差异,进而判断植物在群落中的地位和功能。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植物群落的结构进行调查与分析,可以获得有关植物种类的组成、数量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认识自然资 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分析不同地 理区域植物群落的结构差异,推测其形成机制和生态环境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同时,可以进行长期的监测和调查工作,掌握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规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植物群落调查及分析实验必备(乔木组)

植物群落调查及分析实验必备(乔木组) 样地选择的方法: 选择样地应遵循下列原则: (1)种的分布要有均匀性。 (2)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3)环境条件(尤指土壤和地形)一致。 (4)群落的中心部位,避免过渡地段。 外貌调查 群落外貌集中体现在生活型的组成上。调查时需确定每种植物的生活类别,统计每一类生活型中的植物种类数目,按下列公式求出百分率: 某一生活型的百分率=群落中某一生活型植物的种数/群落中全部植物种数*100% 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乔木层的优势主要利用重要值来判定: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盖度+相对频度 重要值最大的植物种类为乔木层的优势种,因而也是本群落的建群种。 若调查数目过少无法计算重要值和总优势度,可用目测多度和盖度结合起来的方法,把植物优势程度分成以下等级: 5.个体数任意,盖度大于75%; 4.个体数任意,盖度50~75%; 3.个体数任意,盖度25~75%; 2.个体数很多,或个体不多而盖度5~25%; 1.个体数虽多而盖度小于5%,或个体数少而盖度5%; +。个体数少,盖度也非常小; R.个体数极少,盖度极小。 样地数目 样地数目多少取决于群落结构复杂程度。根据统计检验理论,多于30个样地的数值,才比较可靠。为了节省人力与时间,考察时每类群落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3~5个样地;所有样地应依照顺序进行编号,以免混乱。 乔木调查 对样地中凡是胸径等于或大于5cm的树木都用油漆编号,进行每木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确定树种,树种起源类型、测量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杆型特征、物候、生活力等。最后以记录坐标位置和画投影图的方式确定每株样木在样地中的位置,调查的标准格式见附表“植被样地野外调查表及乔木层树种野外每木调查记录表”。

植物群落结构调查与分析

植物群落结构调查与分析 植物群落结构调查与分析,是对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结构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群落生态学、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对植物群落的组成、分布和演替规律等进行探究和研究。本文将分别从植物群落结构调查方法、植物群落结构特点、植物群落结构分析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植物群落结构调查是研究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方法,其核心是通过调查样方内的物种组成、密度、优势度等参数来反映植物群落的结构特点。常见的植物群落结构调查方法主要包括样方法、线路法、部分样方法等。 1.样方法 样方法又称为采样法,是对植物群落结构调查中使用最为广泛和常见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按照一定规则对群落进行采样,得到物种的分布情况和数量密度等数据,从而进行植物群落结构的分析。样方法有四个基本要点:样方边长、样方数量、样方分布和样方内标准面积。在样方内,记录各物种株数、胸径、高度、表面积、根重等参数。 2.线路法 线路法是根据一定的长度和宽度设置线路,从而得到植物群落中物种分布的数量密度信息。该方法适用于较大的群落、复杂的栖息地和人为影响较小的区域。线路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快速调查,但其结果受到线路的选择和长度的限制。 二、植物群落结构特点 植物群落结构特点是指植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构造和演替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明显特征。不同的植物群落其结构特点不同,在描述植物群落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1.物种组成 物种组成是植物群落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其区分及归纳的首要标志。物种组成不但反映了群落形成和演替的历史,同时也受到生物、物理、环境和人类等因素的影响。 2.数量密度 数量密度是反映一个群落中各种植物在一个面积内的密度和数量的指标。该指标能够反映出群落的整体自然状态,较高的数量密度意味着极高的生长强度和竞争力。 3.优势度

草本植物群落的调查与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草本植物群落的调查与分析 一、目的意义 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内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1]。植物种类不同,群落的类型和结构也不相同,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1]。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来更好地认识群落的组成,变化,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状况。而草本植物的分布与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2],研究草本植物群落的特征及植物物种多样性,对我们了解和保护草本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采样测定方法 1、仪器和材料 样方框(50cm×50cm),皮尺,卷尺 2、测定方法 (1)样地调查:采用样方法进行野外调查,于2011年3月21日在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网络学院门口的草坪上选好样地,在样地中每隔2m 设置1个50cm×50cm的样方,共计19个样方。调查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草本植物的植物名、株数、盖度、高度及物候相等。 (2)数据分析:本次实验采用重要值作为多样性指数计算和群落划分的依据,而群落多样性的测度选用Simpson 多样性指数D 和Shannon – Weiner多样性指数H 。 重要值 = 相对多度 + 相对频度 + 相对盖度 其中,相对多度 = 某种的多度 所有种的多度之和 × 100% ;多度 = 某种的个体数 所有种的个体数之和 相对频度 = 某种的频度 所有种的频度之和× 100% ;频度 = 某种出现的样方数 样方总数 相对盖度 = 某种的盖度 所有种的盖度之和 × 100% Shannon – Weiner多样性指数H (bit)= –∑P i log e P i

其中,P i——种i个体在全部个体中的比例 Simpson 多样性指数D = 1 –Σ(N i / N)2 其中,N i——种i的个体数; N ——群落中全部物种的个体数。 三、结果与分析 1、草本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优势种 表1 两耳草 + 地毯草 + 天胡荽群落表 种名总株数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重要值两耳草1416 25.22 9.88 33.16 68.26 地毯草897 15.98 11.05 24.4 49.43 天胡荽1054 18.77 9.3 9.5 37.57 黄花酢浆草505 9 5.81 7.59 22.4 水蜈蚣398 7.09 7.56 3.73 18.38 假俭草322 5.74 4.07 7.7 17.51 丰花草68 1.21 8.14 7.61 16.96 三点金267 4.76 7.56 3.71 15.94 堇菜113 2.01 8.14 1.02 11.17 纤毛鸭嘴草176 3.14 4.07 1.35 8.56 狗牙根100 1.78 4.65 1.09 7.52 崩大碗46 0.82 4.07 1.55 6.44 马唐147 2.62 2.9 0.49 6.01 雾水葛26 0.46 4.07 0.5 5.03 车前草21 0.37 1.74 1.92 4.03 铺地黍15 0.27 1.74 0.57 2.58 瓶尔小草31 0.55 1.16 0.64 2.35 蛇莓8 0.14 1.16 0.17 1.47 黄鹌菜 2 0.04 0.58 0.1 0.72 苦麦菜 1 0.02 0.58 0.1 0.7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目的意义:过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调查,掌握群落多样性调查方法。通过对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掌握群落内多样性和群落间多样性分析方法;通过对校内外荒地杂草群 落多样性的调研,分析人为因素对于杂草生长的影响。 调查内容: 调查的植物包括狗尾巴草〔禾本科〕、马唐〔早熟禾科马唐属〕、狗牙根草〔禾本科狗牙根属〕、灰枝觅、灰绿藜、覆草〔桑科〕、龙葵〔茄科〕、臭草〔禾本科〕、草熟禾、打破碗碗花等常见野生杂草。一. 基本概念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简单度量,它只计算给定地区的不同物种数量。在数学公式里用S代表。 物种的丰富程度跟纬度呈明显的反比关系。即使考虑高纬度地区地外表积减少等因素的修正,离赤道越远,物种就越稀少。 物种多样性的其它度量包括种群的稀有程度,以及他们具备的进化稀有特征的数量。 物种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它们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群落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是物种丰富度和分布均匀性的综合反 映,表达了群落结构类型、组织水平、发展阶段、稳定程度和生境差异。城市植物的多样性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关键,是其他生物重要的栖息地,是生物流动和能量交换的场所,并决定 其他生物的多样性,是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调查研究,对植物群落作综合分析,找出群落本身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各类群落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 用品与材料 1.测量仪器:测绳。 2.调查测量设备:钢卷尺,剪刀,标本夹,采集杖,各种表格,记录本,标签。 3.文具用品:彩笔、铅笔、橡皮、小刀、米尺、绘图薄、资料袋等。 4.采集工具:铁铲、枝剪、标本夹、标本纸、放大镜。 三. 内容与方法 (一)样地的设置 1.取样数目 如果群落内部植物分布和结构都比较均一,则采用少数样地;如果群落结构复杂且变化 较大、植物分布不规则时,则应提高取样数目。 2.取样技术 样方法:在一块样地单位上选定样点,将仪器放在样点的中心,水平向正北0。,东北

实习二 植物群落的生活型调查与分析

实习二植物群落的生活型分析 一、实习目的 通过本实习使学生掌握划分植物生活型的方法,并通过不同地区和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生活型的分析,进一步认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划分植物生活型的生态意义。 理解自然群落的群落结构与群落外貌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自然群落与人工群落的关系。 二、实习材料 校园内植物群落、记录表格、笔、计算器等。 三、实习原理 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对植物而言,其生活型是植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被类型。它的形成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趋同适应的结果。 在同一类生活型中,常常包括了在分类系统上地位不同的许多种,因为不论各种植物在系统分类上的位置如何,只要它们对某一类环境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并在外貌上具有相似的特征,它们都属于同一类生活型。 关于植物生活型的分类有各种标准和系统,这里采用丹麦生态学家Raunkiaer 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和《中国植被》中的生活型系统。 1.Raunkiaer 的生活型分类系统 他以植物体在度过生活不利时期(冬季严寒、夏季干旱)对恶劣条件的适应方式作为作为分类的基础。具体的是以休眠或复苏芽所处位置的高低和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陆生植物划分为五类生活型。 (1)高位芽植物(Ph)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 厘米以上,又依高度分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 米),中高位芽植物(8~30 米),小高位芽植物(2~8 米)与矮高位芽植物(25 厘米到2 米)。包括乔木和高灌木、藤本和木质藤本、附生植物、高茎的肉质植物。 (2)地上芽植物(Ch)多年生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 厘米之下,如匍匐灌木、矮木本植物、矮肉质植物、垫状植物。受土表的残落物保护,在冬季地表积雪地区也受积雪的保护。 (3)地面芽植物(H)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在不利季节,地上部分全枯死,如季节性宽叶草本和禾草,莲座状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植被调查报告

植被调查报告 篇一:植物群落调查报告 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 植物群落调查及分析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120*班 姓名懵懂 学号20XX119010*** 成绩 日期20XX/6/3星期二 目录 一、实习目的.................................................................................................................. .. (3) 二、实习内容.................................................................................................................. .. (4) 三、实习线路..................................................................................................................

(9) 四、结果与分析.................................................................................................................. . (9) 参考文献.................................................................................................................. .. (9) 一、实习目的 1、认识实习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组成、结构、分布规律、动态变化特征; 2、掌握植物地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 3、培养野外独立工作的能力; 4、验证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 (1)植物群落的概念:地球表面各地区内的植物不是杂乱无章地分布,而是在一定地段形成有规律的组合。任何地段内,具有相同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植物组合。 (2)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①植物群落是植物的同住结合,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自然界中环境相同的地段,可能出现基本相同的植物生态类群结合;②植物群落内各种植物间相互作用。它表现在争夺空间、光线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也可能发生某些相互有利的影响; ③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外貌与结构。表现为群落中的植物有机体处于

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植物群落调查考察植物群落有各种方法,如样地法、样线法、距离抽样法、点样法等; 其中样地法是基础方法,用样地法进行调查的方法步骤说明如下: (一)样地的设置 样地不是群落的全部面积,它仅是代表群落的基本持征的一定地段;对植物群落考察应在确定的样地内进行,通过详细调查,以此来估计推断整个群落的情况; 样地选择的方法:选择样地应遵循下列原则:1种的分布要有均匀性;2结构完整,层次分明;3环境条件尤指土壤和地形一致;4群落的中心部位,避免过渡地段; 1.样地的形状:大多采用方形,又称样方;除此还有样条,样线,弱圆等;可根据不同研究内容具体选择; 小型样方用于调查草本群落或林下草本植物层,大型样方用于调查森林群落或荒漠中的群落;为防止出现闭合差,在森林调查中,样方常沿着预定的测线方向呈菱形设置;其方法是由中心点定出距离为样方对角线长度的两个点,然后从这两点分别拉直长度恰为样方边长的测绳,使其在每一侧都恰好交接,就是样方的边界; 2.样地面积 下列样地面积的经验值可供考察时参考使用:草本群落1~10m2,灌丛16~100m2,单纯针叶林100m2,复层针叶林、夏绿阔叶林400~500m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000m2,热带雨林2500m2 3.样地数目 样地数目多少取决于群落结构复杂程度;根据统计检验理论,多于30个样地的数值,才比较可靠;为了节省人力与时间,考察时每类群落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3~5个样地;所有样地应依照顺序进行编号,以免混乱; 4.样地布局:一般可选用主观取样法,即选择被认为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调查样地; (二)植物群落样地调查内容与方法 样地调查内容主要有环境条件,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组成特征,群落的外貌; 1.环境条件调查:包括以下五项:1地理位置,2地形条件;3土壤条件;4人类影响;5气候条件; 2.组成特征调查:1种类组成;记录一份完整的种类名单;在设定的样地内调查,记录,完成;为防遗漏,还应在样地周围反复踏查;调查种类组成时,应采集标本,用于以

植物群落地调研及分析的报告

适用标准文案 实验 2 植物群落的检查及剖析 植物群落的检查目的:a. 对不同群落相互比较、进行分类,以达到认识和辨别群落的目的。b. 将植物群落的散布或变异和生境条件的变化加以比较,说明群落与环境的联系。 c. 对同一群落种类进行剖析,说明它的内部构造与均匀程度。 d. 将同一群落在不同期间加以比较,说明它的动向变化规律。不论要达到哪个目的,都要对群落进行检查。群落的数目特色是群落检查的重要内容,在植物生态学日趋成为定量科学的今日,特别这样。 植物群落的样方取样法合用于所有主要植物类群,样方法能够获得群落构造、构成的定量数据,是研究植物群落数目特色的主要方法,它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详尽、靠谱,可作为其余检查方法,如估量法、目测法精准程度的比较依照,因此 成为最宽泛应用的植物群落取样技术。 在野外实习中要修业生一定掌握这个方法,并学会剖析、整理样方法所获取的资料,认识实习地域植物群落的特色及散布规律。 1样方的设置及其面积和数目确实定 实习地域的植物群落有多种种类,各种群落所占有的空间和地点不同,或大或小,或连续或分别。因此在野外进行群落数目特色的研究,波及的对象是宏大的或没法确知的整体,因为时间、空间和人力的限制,一般不行能,也不需要将所有对 象和所有地段进行全面的检查,特别是数目特色,更不行能所有查清。所以一般采纳抽样检查技术达成这一任务,其本质是经过检查具代表性、有必定大小面积的植物群落的各项特色,以此预计、推测此类群落的整体特色。这类抽样技术选用的丈量地块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所以把这类检查方法称为样方法(假如选用的地块为圆形,则称为样圆法)。用样方法检查植物群落时,将波及样方的设置(布局)、面积大小、数目等问题。 样方设置(布局) 样方的面积,可能仅占某个植物群落在一个地段总面积的几百分之一或几千分之一,在大范围内如何合理设置样方,直接影响着检查结果的正确性。样方的设置有多种方式,这里介绍三种常有的设置方法,可依据检查的目的和群落的本质状况而加以采纳。 ①代表性取样就是从群落所在空间中,检查者主观选择认为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或有某种特色的地段做为检查样方,固然这样设置样方,检查获取的资料简单有误差或遗漏,因此没有系统设置方式真切,也没有随机设置科学,但因为较节俭人力、物力和时间,又能学到检查的基本方法,比较适于野外实习中采纳。本质上,在某些状况下,这类样方设置方法常常成为独一可供选择的方法。 ②系统取样(规则取样、机械取样)就是严格依照必定的规则(方向和距离) 确立样方地点,如梅花形取样、对角线取样、方格法取样等,在面积十分广阔的 丛林和草地中这是一种通用的方法。其长处是布点均匀,定址简易。在群落检查中,就是使样方以相等的间隔占满整个群落;或在群落内设置几条等距离的样带,而后把样方以相等的间距安排在这些样带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