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四章 考点一 Word版含答案
2017年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三考点二含答案

2017年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三考点二含答案考点二分析环境描写——聚焦活动舞台,读懂风景意义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这就是小说的环境。
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
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是社会环境。
所谓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
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
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
小说阅读考查的角度主要有特点和作用两个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
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为食,到今日,已逾百年,取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种之疾。
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敲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竟毁于一旦矣!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以我这等褊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言罢,大笑而归。
倒是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竟被丢了。
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曰: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
倒是老者,闻听此言后,仰天叹曰:求不可求之求,吾何止心不达、艺不精,而且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矣。
(节选自魏继新《定风珠》) 1.小说开头描写了小镇的哪些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特点:建筑古香古色,富有情趣;不通公路,少人来往,环境闭塞。
作用:写环境封闭,是为了表现小镇乃世外桃源,为下文刻画人物、凸显“民风淳朴”的主题提供背景。
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三+考点五+Word版含答案.doc

考点五探究主题、标题、人物、情节——深入思考,多方挖掘小说文本的探究,角度往往都是常见的,或是句子,或是标题,或是情节安排,或是环境描写的寓意或作用,但要求深入全文思考,即依据文本,联系背景作深度和广度的开掘。
一、探究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生沈从文场坪上,白日照着,一圈闲人,为小小热闹粘在那里。
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地停了下来。
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咳着,调理着嗓子。
他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发红的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
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地低声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来了个学生,站着,没动。
老头子瞥了眼,微笑着,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一面自言自语地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
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
你小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
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的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
他移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
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大学生笑了,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第二个人跑来了。
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四+Word版含答案.doc

考点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考点)——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
(文章安排材料,像抽丝一样,不能中断,上下文就像鱼鳞一样一片接着一片,首尾一体。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适逢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主持国事的人相见。
解析注意“辙”的借代义;“北”,对元军的蔑称。
此两处用意译。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么呢!解析“衣冠”“日月”“旦夕”“正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
(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
解析“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
(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解析“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皇宫禁地”。
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第四章+考点五+Word版含答案.doc

考点五探究主旨意蕴——开掘要深,思考要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樱桃黄裳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
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都集中在这里。
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
有时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
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
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
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例、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
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
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
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
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
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
好像比婺剧稍高一些。
此外,桐庐越剧团在上演《啼笑姻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
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评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
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
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
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
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得多,不过我觉得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步步高】(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复习讲义(Word版,含答案):第二章 专题一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一、散文概念散文概念有广狭之说。
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古代无“散文”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指的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这一概念广为公众所接受。
狭义的散文专指抒情散文。
二、散文的文体特征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的。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应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1)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三、散文的种类1.写人记事类散文(1)以记叙人、事为主要内容。
这类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突出特色,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高三人教版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第4章 第1节Word版含答案.doc

第三部分第四章第一节1.根据语境,填入下列两句话中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水生追回那个纸盒子,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
对着荷花淀吆喝:“________”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a.出来吧,你们!b.你们出来吧!)②今天,当我站在古城墙上游目骋怀,才猛烈悟到:________他们创造着古城墙新的内涵,创造着古城墙新的形象,并在这创造中重塑了自己。
(a.西安人民完成的岂止是对古城墙的修复?他们分明是在创造。
b.西安人民分明是在创造,他们完成的岂止是对古城墙的修复?)A.①a②b B.①a②aC.①b②a D.①b②b解析:选B①句考查了倒装句式的运用及其表达的不同语气,“出来吧,你们!”与“好像带着很大的气”相照应,相一致。
②“他们分明是在创造”总领“他们创造着……,创造着……,并在这创造中……”,构成总分关系,显得有层次性。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使前后句子衔接自然的一项是()余光中的散文世界里,________________,徐疾多致的节奏代替了平铺直叙的语序,________________,幽默风趣的妙语代替了装腔作势的教训。
A.簇新的意象代替了被嚼烂的少女和梦的俗喻澎澎湃湃的谈吐代替了矫揉造作的伪情滥调B.被嚼烂的少女和梦的俗喻被簇新的意象代替了矫揉造作的伪情滥调被澎澎湃湃的谈吐代替了C.簇新的意象代替了矫揉造作的伪情滥调澎澎湃湃的谈吐代替了被嚼烂的少女和梦的俗喻D.被嚼烂的少女和梦的俗喻被澎澎湃湃的谈吐代替了矫揉造作的伪情滥调被簇新的意象代替了解析:选A该题主要考查语境内句式的选用与仿写。
解答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根据横线前后的语句确定“……代替了……”的句式;然后,再找准对应的两组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题组二变换句式【长短句互换】3.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或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史诗是民间叙事体长诗中一部用诗的语言记叙各民族在特定时期的有关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和民族英雄光辉业绩等重大事件且规模宏大的形象化的历史。
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一真题精练——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2015·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现代文课件(必修4)

25.白雪皑.皑( ái ) 27.浅尝辄.止(zhé ) 29.怦.然心动(pēng) 31.赡.养(shàn) 33.诅.咒.(zǔ zh)òu 35.骇.人听闻( hài ) 37.憎.恨(zēng) 39.未遂.( suì) 41.枉.然(wǎng)
26.纵横捭.阖( bǎi ) 28.义愤填膺.(yīng ) 30.垂头耷.脑( dā ) 32.卓.有成效(zhuó) 34.祈.祷( qí ) 36.奢侈.( chǐ ) 38.犄.角( jī ) 40.毋.宁( wú ) 42.轻侮.( wǔ )
������������ā������( 喧 ) 哗 16. ������������à������( 渲 ) 染
������ℎé( 蛰 )居 18. 海������ℎé( 蜇 )
������è( 恻 )隐之心 20. ������è( 侧 )目而视
深不可������è( 测 )
三、集成语 1.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例:十九大报告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意义重大, 要花时间、挤时间、 抽时间仔细地推敲其精神内涵,绝不能浅尝辄止。 2.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例:电影《乡下女孩》不但关乎爱情,更与亲情息息相关。的确, 爱情不会是我们生命的全部,我们还有同样可贵的家人。 3.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例:这些骇人听闻的数字和屡屡上演的惨剧希望能引起社会真正 的高度重视。 4.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例: 对于连续两任全国党代会代表的荣誉,她依然安之若素。对 于捧得金话筒奖,她说:“荣誉只属于前一秒,下一秒就应归零,再出 发。”
13.笃.行( dǔ )
14.笞.刑( chī ) 15.虫豸.(zhì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寄语] 散文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文体,但从课标卷2007至2016年的命题实践看,全选的是小说文本,没有散文文本。
根据这一考情,再结合各地对散文复习采用淡化处理的教情、学情,因此,我们对散文专题没有展开编写,只选择散文阅读的最核心的考点、最核心的题型、最核心的阅读方法献给您。
考点一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叶圣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水乡戏台祝勇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
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
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
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
这里把戏台称为“万年台”。
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
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
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
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
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
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
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
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
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出戏。
乌篷船,天下闻名。
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
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
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他们真正的停泊之地。
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
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
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
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
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
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
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
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
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
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
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
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
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
我想象着越王勾践用古老的绍兴话发出的复仇誓言;想象着西施、范蠡在绍兴话里谈情说爱;“五四”时代的文学热涌中,假如没有了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黄酒般浓郁的绍兴口音,也会变得索然。
因为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
有了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戏台。
(2)作用:以“戏台”为线索,串联全文,便把生活中的戏台与历史中的戏台呈现出来,彼此浑然一体;以“戏台”为线索,更好地展现戏台的地域、文化、历史特征,揭示戏台内涵的丰富性。
2.根据本文的线索,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先点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戏台;再写戏台分布广泛、历史悠久、戏台建筑之美及在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最后写戏台曾照亮包括鲁迅在内的人们的生活,带给绍兴城厚重的历史。
3.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将叙写主体“戏台”放在地域、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描写;②以“戏台”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③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实入虚。
[阅读方法]1.圈点勾画,寻思路标志。
在行文中,作者总会用一些能够体现其写作思路的词句,抓住这些标志,可以迅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重要词语有:顺序词、时间词、指代词、类别词、过渡词及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重要句子有:领起句、过渡句、呼应句、反复句等。
2.抓住线索,理清思路。
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串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
散文的线索类型主要有:具体事物线、人物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情变化线、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线、作者的所见所闻线等。
[题型规范]1.线索题(1)找出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条脉络。
线索在散文中特别重要,起到把众多材料贯连在一起的作用。
散文的常见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散文,线索不止一条。
那么如何找出线索呢?①时空缀“线”法。
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②以物求“线”法。
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
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③反复出“线”法。
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把握线索。
④标题判“线”法。
有的文章标题即线索。
⑤以情导“线”法。
前四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经常是隐伏于内容之中的。
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找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2)分析作用。
线索在散文中的主要作用有: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2.梳理行文思路题这种题型实际上是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只要弄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即可。
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答案组织一般模式为: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
这种题型还有一种特殊考法,即要求梳理作者的思想感情(心理)变化,因为散文大都是流动的感情抒发,一般以感情为突破口。
做此类题,必须用感情词(心理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感情词(心理词)可以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3.分析构思特色题这种题型一般是要求回答结构、构思或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带来哪些作用、效果。
答题关键就是:分析特点,答出作用。
(1)线索特点及好处。
如何找出线索呢?先判定一下它属于哪种散文,如写景散文通常以游踪为线索,状物散文多以某物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人物交往为线索。
再找标志,线索在文中都有标志,它在文中反复出现。
有时要注意双线(明线与暗线)。
使用线索的好处主要有: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2)思路特点。
主要有先总后分、先抑(扬)后扬(抑)、前后对比、先实后虚、逐层深入等。
(3)叙事特点。
一是叙述人称,尤其关注第二人称的使用及好处:拟人化,便于对话与抒情,拉近与读者距离。
二是叙述方式:顺叙,使结构清晰;倒叙,巧设悬念,吸引读者;插叙,使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4)详略繁简。
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何处用繁,何处用简。
使叙事回旋委曲,错落有致。
(5)段落特点。
开头,由虚入笔,逆向起笔;中间,衬托对比,虚实相映;结尾,以景结情,直抒胸臆。
个别情况下也可考虑一下选材上有无特点,如大量引用诗文等。
当然,文本整体结构特点还应从具体出发,不可一概而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
死亡也是诗,是生命化入永恒的延续,这是使我每逢到国外,路经一处墓地,必要进去流连一番的原故。
它与中国坟地不同,毫无凄凉萧瑟之感,甚至像公园,但不是活人游乐而是死人安息的地方,处处树木幽深,花草葳蕤,一座座坟墓都是优美的石雕,有的称得上艺术杰作。
在德国我见过一座墓,墓石两边浮雕一双巨大的耳朵。
死者长眠地下,还要倾听世间的万籁,这才叫不甘寂寞。
这一双大耳线条浑厚而洗练,和胖墩墩的墓石谐调为一个浑厚的整体。
墓碑上刻着一行字:“我带不走的只有爱。
”看来这雕刻家像死者的朋友一样了解他。
漫步墓地间,浏览在那些树影深处、花草丛中各式各样的坟墓,真比在安特卫普的雕塑公园享受更多也感受更多。
……夏威夷的一片墓地给我印象独特……(节选自冯骥才《墓地》,有删改)1.分析文章开头“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这句话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议论起篇,写出作者对死亡的认识;②引出下文对外国墓地的描写。
(2016·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
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