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的习俗

合集下载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与意义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与意义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与意义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人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喜庆的节日。

元宵节有着丰富的传统习俗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既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蕴含着丰年吉庆、团圆幸福的寓意。

一、传统习俗1. 看花灯元宵节最为人所熟知的习俗之一便是看花灯。

在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点亮彩灯、灯笼,将美丽的花灯挂在门前或院子里,创造出一片绚丽的灯花世界。

人们结伴赏灯,欣赏各式各样精美的花灯,感受着节日气氛的喜庆和温馨。

2.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传统的游戏项目之一,也是元宵节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元夕之夜,人们会挂起灯谜,只写谜面不写答案,供人猜解。

大家纷纷猜谜,分享乐趣,还可以通过猜灯谜增进彼此的交流与友谊。

3. 吃元宵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也是节日的代表之一。

元宵多为圆形糯米粉球,有以芝麻馅、豆沙馅或果蓉馅为内馅的各种口味。

吃元宵寓意着团圆、和谐,意味着新的一年里家庭团聚、事业顺利、幸福美满。

此外,元宵还象征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灾难的驱逐。

4. 舞龙灯舞龙灯是南方地区特有的元宵节表演形式。

人们将寓意着吉祥、祥瑞的龙灯舞动起来,穿梭于人群之间,带动着欢乐和喜庆的气氛。

舞龙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传递着对新年的美好祝福。

二、意义与寓意1. 团圆与家庭的重要性元宵节作为春节的收官之日,体现了中国人对团聚、家庭和睦的价值观念。

在这一天,人们回家与亲人共进晚餐,分享喜悦和幸福。

无论身处何地,元宵节都成为了人们心中家庭团圆的象征,激发着对家庭的眷恋和联结。

2. 表达希望和美好愿望元宵节是春天即将到来的节日,也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和祝福。

人们点亮花灯、欣赏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活动,都是为了希望来年能够平安、幸福、顺利。

元宵节给人们带来了勇气和动力,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迈向更美好的生活。

3. 传承民俗文化与历史记忆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记忆。

元宵节的十二种习俗

元宵节的十二种习俗

元宵节的十二种习俗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人们都会以各种独特的习俗来庆祝这个节日,充满了欢乐、祥和与团圆的氛围。

以下为您介绍元宵节的十二种习俗。

一、吃元宵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美食,也叫汤圆。

元宵的外皮通常由糯米粉制成,馅料丰富多样,有芝麻、花生、豆沙、果仁等。

元宵寓意着团圆、美满,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元宵,象征着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二、赏花灯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花灯的种类繁多,造型各异,有各种动物、人物、花卉等形象,色彩鲜艳,璀璨夺目。

在夜晚,大街小巷挂满了花灯,人们徜徉其中,欣赏着美丽的灯光,感受着节日的喜庆。

三、猜灯谜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经典活动之一。

人们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谜。

猜灯谜既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深受人们喜爱。

四、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表演形式。

龙是吉祥的象征,狮子则代表威武。

在元宵节,舞龙舞狮队伍会在街头巷尾表演,精彩的动作和激昂的锣鼓声吸引着众多观众,增添了热闹的节日气氛。

五、踩高跷踩高跷是一种民间技艺表演。

表演者脚踩高高的木跷,身着鲜艳的服装,扮成各种人物形象,边走边表演,展示出高超的平衡能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六、放天灯天灯也叫孔明灯。

人们在天灯上写下自己的愿望和祝福,然后点燃燃料,让天灯缓缓升起。

看着天灯飘向远方,人们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七、走百病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

在元宵节这天,妇女们会结伴而行,走过桥梁,据说这样可以祛病消灾,保佑身体健康。

八、迎紫姑紫姑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女神。

在元宵节夜晚,人们会迎请紫姑,向她占卜问事,祈求平安和好运。

九、逐鼠逐鼠是古代元宵节的一项习俗。

人们会在家中点燃谷糠,利用老鼠害怕火光和声响的特点来驱赶老鼠,以保护家中的粮食和物品。

十、送孩儿灯送孩儿灯也叫“送灯”。

在元宵节前,娘家会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者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庆祝一整天,家家户户挂灯笼、吃元宵、观赏花灯,以表达对新年来临和未来的美好祝福。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元宵节的习俗。

一、挂灯笼元宵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是挂灯笼。

人们用红纸剪裁出各种吉祥图案并将其固定在竹篾架上制作成灯笼。

在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或窗户上挂上美丽的灯笼。

透过灯笼的照耀,整个街道充满了喜庆和热闹的氛围。

二、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中广受欢迎的文化活动。

人们在灯笼下贴上写有谜底的灯谜,然后其他人可以通过阅读灯谜中的提示来猜谜底。

猜灯谜不仅考验着人们的智商和智慧,也增加了节日的乐趣和互动性。

猜中灯谜的人通常会得到奖品或者赢得一份祝福。

三、吃元宵在元宵节这一天,吃元宵也是一项重要的习俗。

元宵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圆形糯米团子,通常包裹着芝麻、豆沙或其他各种馅料。

吃元宵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和睦,也带来吉祥和幸福的寓意。

人们在吃元宵的同时,通常还会互相送礼,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关怀。

四、观赏花灯元宵节的晚上,各个地方都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览活动。

人们结合传统和现代文化,制作出各种精美华丽的花灯,包括动物、人物、景观等等。

观赏花灯不仅能欣赏到艺术的魅力,也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喜悦的心情。

许多人会带着家人和朋友一同前往赏花灯,共度一个愉快的夜晚。

五、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大亮点。

在元宵节期间,人们常常会通过舞龙舞狮来庆祝。

舞龙舞狮是一种民间表演形式,艺人们穿着龙和狮子的服装,在街头巷尾表演舞蹈动作。

这种形式既有观赏性,又能带来欢乐和祝福。

人们相信舞龙舞狮可以驱邪,祈求好运和吉祥。

六、放烟花元宵节的晚上,人们也会放烟花来庆祝。

烟花绽放的美丽色彩和耀眼光芒吸引着大家的目光,营造出独特的节日氛围。

放烟花也是人们驱逐厄运和邪气的一种方式。

随着烟花慢慢升起,人们也将希望和祝福送给了自己和家人。

总结: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习俗丰富多样,代表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祝福。

元宵节的九大传统习俗

元宵节的九大传统习俗

元宵节的九大传统习俗1.元宵节的九大传统习俗1.猜灯谜此活动起源于宋朝。

灯笼的所有者将谜面写在一张纸条上, 然后将纸条展示在灯笼上。

假如赏灯者猜出谜语, 就将纸条取出, 然后找灯笼所有者确认答案。

猜对的话, 就可以领取一份小礼品。

由于这种活动十分富有情趣与智慧, 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

2.闹花灯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 始于西汉, 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 历代灯火之风盛行, 并沿袭传于后世。

而正月十五, 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3.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枣泥等为馅, 用糯米粉包成圆形, 可荤可素, 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 有团圆美满之意。

北方“滚”元宵, 南方“包”汤圆, 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4.放烟火元宵节的白天会有舞龙舞狮、划旱船、扭秧歌、踩高跷。

而夜里除了灯会, 就数焰火看了。

当新年首个圆月升上夜空时, 人们都会因燃放的烟火和空中的明月而兴奋不已。

5.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 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 南北朝时开始流行,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6.耍龙灯耍龙灯又称舞龙、龙灯舞, 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

从春节到元宵灯节, 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

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 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舞蹈。

7、走百病”走百病”, 也叫游百病, 散百病, 烤百病, 走桥等, 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8、送花灯“送花灯”简称为“送灯”, 就是送孩儿灯。

因为“灯”与“丁”谐音, 在元宵节前, 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 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 以求添丁吉兆。

9、踩高跷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

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 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 今年挂个号。

正月十五正式上街, 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2.元宵节作文元宵节吃汤圆, 团团圆圆, 合家安康。

元宵节的习俗(精选15篇)

元宵节的习俗(精选15篇)

元宵节的习俗(精选15篇)元宵节的习俗(精选15篇)元宵节的习俗1农历正月十五日是谓上元节,因为这节日的活动主要在月圆的夜间,通称为元宵或元夜。

元宵的活动最主要的是灯会和灯猜。

旧日福建,大体说来,从正月初九起,灯市便开始热闹起来,正月十三日后几乎可见各居家门前都挂出花灯。

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习俗,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

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谓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

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芙蓉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

灯内点有蜡烛,弄不好会把灯烧了。

花灯失火,通常被视为喜事,叫“出丁”.白灯失火视为生男吉兆,红灯失火视为生女吉兆。

那当然是人们一种愿望的表达。

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

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

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灯节期间各地都热闹非常,有几个地方特别热闹,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门街,都是买灯、送灯、看灯最集中的地方。

灯的种类甚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骰子灯、钱鼓灯、薄饼灯,应有尽有。

旧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种桔灯(与“吉丁”近音),用纸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状简朴大方,民众多爱观赏。

另外还有一种真的桔子灯,用较大的鲜桔桔皮制成。

做法是在近蒂处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壳,再用小铁丝札一烛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蜡烛,将蜡烛点亮。

桔灯烛光透过红红的桔皮,通明绚烂,成为一件具有实物美感的艺术品。

曾有人写诗赞道:“何人剖桔空中点,胜看莲花大盏灯。

”灯节期间,有些地方叠灯为山,人称“灯山”或“鳌山”。

这鳌山开头只是一些有钱的富贵人家所张设,任人观赏,后来更多设在寺庙、神祠或闹市路口,让更多人看热闹。

元宵节的古代习俗

元宵节的古代习俗

元宵节的古代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习俗。

这些习俗从古代就开始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除了品尝美味的元宵,还会进行各种有趣的活动和仪式。

以下将介绍一些古代元宵节的习俗,带领读者一同了解这些传统文化。

1.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古代,人们会在元宵节晚上挂灯笼,把写有谜语的纸条挂在灯笼上。

猜谜活动通常在晚上进行,人们会聚集在一起,通过猜谜语来增进友谊和娱乐。

2.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古代元宵节的另一项重要习俗。

人们会表演节目,一起扮演龙和狮子,舞蹈欢乐。

古人认为舞龙舞狮可以驱邪辟邪,也是一种祈求丰收和祥瑞的方式。

3. 点燃爆竹在古代,元宵节也是燃放爆竹的重要时刻。

人们认为响亮的鞭炮声可以驱逐鬼怪和邪恶,同时也可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4. 游灯古人在元宵节晚上会点亮灯笼,把各种吉祥图案和祝福语写在纸上,然后放入灯笼。

这些灯笼会在夜晚里飘荡在街道上,构成美丽的灯光秀,给人们带来喜庆和温暖的氛围。

5. 动物祭祀古人认为元宵节是动物们的节日,因此会给动物们准备食物作为祭品,祈求它们的保护和庇佑。

有些地方还会举行龙舟比赛和狗跳舞等活动,向动物们表示敬意和感谢。

6. 五彩纸饰古代元宵节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制作五彩纸饰。

人们会用红纸、黄纸、蓝纸等五彩纸进行剪贴,制作出各种吉祥的形状和图案,如花、鸟、鱼等。

这些五彩纸饰会装饰在门窗上,以祈求好运和幸福。

古代元宵节的习俗丰富多彩,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传统习俗在不同地区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团圆和繁荣的期盼。

如今,虽然社会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些传统习俗依然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总结:古代元宵节的习俗丰富多样,包括猜灯谜、舞龙舞狮、点燃爆竹、游灯、动物祭祀和制作五彩纸饰等。

这些传统习俗在今天仍然保留着,让我们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以下是元宵节期间的主要风俗习惯:1. 吃元宵或汤圆:元宵节最为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就是吃元宵或汤圆。

元宵或汤圆是用糯米粉和各种馅料制成的美味食品,寓意着团圆和美满。

人们会在元宵节当天吃元宵或汤圆,分享美味和欢乐。

2. 赏花灯:赏花灯是元宵节最为盛行的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公共场所或街道上挂起各种各样的花灯,形成一片璀璨的灯海。

人们会欣赏花灯的美丽,猜灯谜,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3.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趣味性活动。

人们会在花灯上挂上谜语,供人们猜测。

猜灯谜不仅锻炼了智力,也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使节日更加欢乐和有趣。

4.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元宵节期间的传统表演节目。

龙和狮子的形象都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人们通过舞龙舞狮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事业有成。

这种表演节目充满了活力和激情,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5. 放烟花:放烟花是元宵节期间常见的活动之一。

烟花的绚丽多彩和热闹的气氛可以为节日增添欢乐和喜庆的氛围。

然而,在燃放烟花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火灾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6. 打灯虎:打灯虎是元宵节期间的一种民间游戏。

人们会在地上画上一些图案,用灯照射,然后猜出图案的含义。

打灯虎不仅可以增加节日的趣味性,也体现了人们对智慧和勇气的挑战。

7. 击鼓传花:击鼓传花是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游戏之一。

人们围坐在一起,击鼓传花,当鼓声停止时,花在谁手中谁就要进行表演或接受惩罚。

击鼓传花是一种简单而有趣的互动游戏,可以增加人们的欢乐和互动。

8. 游园踏春:元宵节期间也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节,人们会趁着这个机会走出家门,到公园、花园等地方游玩踏春,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游园踏春不仅可以放松身心,也能锻炼身体,享受春天的美好。

9. 放河灯:放河灯是元宵节期间的一项传统习俗。

人们将点燃的蜡烛放入河中,让它们随波逐流,寓意着祈愿美好和幸福。

元宵节的节日礼仪

元宵节的节日礼仪

元宵节的节日礼仪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最后一个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通过赏灯、吃汤圆等方式来庆祝,同时也有一些需要遵守的节日礼仪。

以下是元宵节的一些传统礼仪,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准备祭祀元宵节的早晨,人们会准备一些香烛、果品等祭品,在家中设立神台或供桌。

首先要将神像或祖先牌位摆放到神台上,并点燃香烛,诚心祈祷,表达对神明或祖先的敬意和祝福。

之后,可以摆放一些水果和糕点等供品,拜祭完毕后家人可以一起品尝这些供品,使祭祀仪式更加温馨祥和。

二、猜灯谜元宵节的一个重要活动是猜灯谜。

人们会在灯谜市场或各个社区、庙宇中摆放着各种谜语,大家可以前去猜谜、解谜,增加乐趣。

猜灯谜时,需要注意礼仪。

首先,尊重他人的权益,不要随意翻看他人的答案或影响他人猜谜。

其次,要以友善的方式进行互动,不要过分争论或争执。

最后,如果你猜中了某个灯谜,不要过于得意或嘲笑别人,要保持谦虚和尊重。

三、观灯游园元宵节夜晚,人们会前往公园或游乐场等地观赏华丽的灯饰。

在观灯游园时,也需要注意一些礼仪。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队伍秩序,不要插队或推搡他人。

其次,要尊重公共设施,不要随地乱扔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另外,在观赏灯饰时要遵循安全规定,不要攀爬或破坏灯饰。

最后,可以与他人友好互动,分享欢乐和喜庆的氛围,不要制造噪音或破坏他人的体验。

四、赏月祈福元宵节的晚上,是观赏明月的好时机。

人们会在户外或阳台上赏月,同时祈祷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平安。

在赏月祈福时,也需要注意一些礼仪。

首先,要保持安静和谐的环境,不要过分嬉闹或大声喧哗。

其次,要抱着感恩的心情,表达对家人、朋友和生活的感激之情。

最后,可以与家人一同赏月,分享快乐和团圆的时刻。

五、燃放烟花爆竹在部分地区,元宵节也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

然而,燃放烟花爆竹需要非常谨慎并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

首先,要选择安全开放的地点,远离易燃物品和建筑物,确保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其次,要注意遵守当地规定的燃放时间和地点,避免扰民或违法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
这篇关于元宵节的习俗,是特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
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
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

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

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

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节诗词选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折桂令元宵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宵》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