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缺爱的人,一生都在找安全感

合集下载

内心极度缺爱的人的8种表现

内心极度缺爱的人的8种表现

内心极度缺爱的人的8种表现1、视爱如命,至高无上。

爱,对于普通人而言,只是生命的一个环节。

它重要,但再重要也只是构成个人生命的工具之一,大概跟工作、生活、爱好打个平手。

对于缺爱者,爱却至高无上—她视爱如命,高于生活中的一切琐碎,甚至是自己的自尊和生命。

2、恋爱脑,一谈恋爱就变人体挂件,完全失去边界感和独立性缺不缺爱,谈个恋爱就知道了。

你见过暴食的人吗?她们面对食物时,会完全丧失感官能力,即便吃饱了,仍不断在往口中塞满食物,痛苦和满足的交织,构成了她们病态的根源。

3、情绪化,涉及到感情问题很容易失去理智、情绪失控缺爱的人多数都很情绪化。

在恋爱中,表现为脾气大、爱冲动、敏感多疑,这些特征时常会导致不良后果。

比如争执不休,大打出手,甚至过程中晕倒休克的都不在少数。

4、对爱情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并等待救赎。

王小波写过:“一个人想象自己不懂得的事很容易浪漫。

”不是这件事真的浪漫,而是因为这个人真的不懂。

缺爱者之所以会对爱情抱有崇高幻想,就是因为她们的潜意识对爱的渴求太猛烈。

期待一多,执念就多,更容易不切实际。

5、被动,行为被动,且地位被动。

多数缺爱者,都是欲擒故纵的一把好手。

但遗憾的是,她们并不能张弛有度地运用技巧,她们只是享受被追逐和被紧张的感觉—这种感觉能满足她们对爱的渴求,和安全感的需求。

6、爱得太满,能给十分,偏拿出十二分,余下两分,宁可自我透支我们每一个人的潜意识深处,都会本能性的权衡利弊,这是生存法则。

面对一盘胜利在望的棋,你就会下更多的赌注,因为你想收获更多—结果怎样自然另谈,但你的潜意识流程起码如此。

7、多为焦虑型依恋,对安全感的渴求极端,近乎偏执缺爱者多伴随着焦虑型依恋。

在感情关系中,很难轻松,无时无刻不在警惕对方会离开、抛弃,甚至用敏感的触角和跳跃的想象力,经常想象自己被抛弃的细节和画面,及应对措施。

8、自我价值感低,对美好的不匹配感。

缺爱群体一个最普遍的自我认知就是:“我缺爱,是因为我不值得被爱。

缺爱的童年需要一生被治愈的作文

缺爱的童年需要一生被治愈的作文

缺爱的童年需要一生被治愈的作文“我不想结婚了!”听到某位姐姐这样的声音,我很替她难过,究竟是怎样的家庭才让她对婚姻如此绝望?原来,她的父母从她小时候记事起就一直吵架没停过,她从父母的婚姻里看到了太多不堪,以致于成年后的她,三十多岁了还恐惧婚姻。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作为孩子,童年没得到父母的正确关爱,长大后会极度缺乏安全感,就像我开头说的那位姐姐,她不愿结婚,害怕像自己的母亲一样过得不幸福,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可见一斑。

最近看了一本书《童年不缺爱》,作者心心妈,是有着两个女儿的90后宝妈,她是一名优秀的育儿专家,她说“养育孩子是件很辛苦的事,同时又会带来一段格外甜蜜的时光”,写这本书既是她的育儿心得又希望能帮助有孩子的父母用对方法和孩子友好相处。

心心妈表示,养育孩子是一门学问。

当家长的门槛很低,不需要任何学习、培训、考试、验收、评估,只要生个孩子就行,这也是令很多年轻父母头疼的地方,而心心妈在培养自己写作能力的同时,把两个孩子成长里那些最生动的瞬间都用文字记录了下来,也用爱呵护着她们,孩子反向对妈妈的反馈则是更让人欣慰。

其实,孩子的成长会受原生家庭父母的影响,我们要学会“看见”孩子,给予正确回应,还要懂得孩子的想法,合理给他们爱,更要学会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一来,孩子会敞开心扉,和父母就像朋友的关系,他们才会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那么,这里的“看见”指的是我们清空大脑成见后,透过孩子,看到他独特的性格特性、年龄阶段,以及其深藏于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

只有孩子被“看见”,被理解和被满足,孩子的问题行为才会变少,进而形成所谓的安全感。

孩子在小时候那几年是最重要的时间段,他们从开始记事起,会把安全感看得很重,如果父母因为自己心情不好而对孩子大声嚷嚷,是会对孩子造成一定影响的,他们会在心底里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好,是他们惹父母不高兴,会感到深深地自责,同时也会使得性格偏向内向,不敢多说话,害怕说错话做错事被父母责骂,可是他们错了,父母只不过是心情不好表现出负面情绪而已。

从小穷养又缺爱的女孩

从小穷养又缺爱的女孩

从小穷养又缺爱的女孩从小缺爱的女孩,长大以后真的太苦了。

因为这种缺爱的负面效应,会延伸到很多方面•在职场中,她们会自信不够,跟同事老板难以搞好关系,很难混得顺风顺水。

•在友情中,她们会全心投入,只要对方足够善意,足够主动,她们就会全心全力对对方好,而且专一度极高。

那些她们所认为是“唯一知己”的人,可能只把她当作普通朋友。

•在爱情中,她们会患得患失,即渴望爱,又恐惧爱。

过度缺爱让她们很容易就被男生拿住,明明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的女孩子,却在每一段感情中都爱得卑微可怜,往往也得不到珍惜。

•在社会上,她们更是处于一种尴尬地位:总觉得自己能做得更好,但又不知为何,莫名其妙地“没动力”、“没自信”、“很容易疲惫”,她们也羡慕那些打了鸡血的乐天派,但自己起始条件又不比别人差,怎么就跑得不如别人远呢?我有个自认为缺爱的朋友,曾自嘲着跟我说:“连起拍照,都看起来比别人畏畏缩缩。

”缺爱的背后,你究竟缺的是什么?我经常引导来访者明白:你看似缺的是爱,其实缺乏的不仅仅是被爱,还有很多别的东西,比如自信,比如坚定,比如安全感。

这也是你之所以觉得如此痛苦的原因:缺爱所延伸出的一切,才会破坏力巨大。

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以及普遍人的原生家庭导致其心态的自然变化,缺爱的女孩,成年后在以下方面也会有缺失1.不敢投入感情:•慢热,因为把控不住自己的付出,掌握不好与人交往的平衡度。

情感控制力缺乏:一旦投入恋爱,无法自持地将自己全盘托出。

1.各投入和了解程度不成正比:•只要认定了某一段关系,哪怕没有完全了解对方,也会无可救药地沉浸在感情中。

热情和相处时间不成正比:可能两个人刚刚建立恋爱关系,就甘愿热烈地为对方付出1.安全感缺乏:1.患得患失:•总觉得自己被爱是天赐的荣幸,总怕某一刻自己就被抛弃了。

1.缺乏自信:•缺爱直接与自卑挂钩。

童年时期你没有及时从父母那里得到应有的温情,潜意识中给现状的解答就是:“我不配被爱”。

被冷落、被敷衍、被不及时的回应,都会导致孩子内心的自我攻击和自我贬低。

童年缺少父爱母爱的男生爱情观

童年缺少父爱母爱的男生爱情观

童年缺少父爱母爱的男生爱情观
童年缺少父爱或母爱可能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对爱情观的塑造。

以下是一些有关童年缺失父母爱的男生在爱情观方面可能面临的一些影响:
1.寻求安全感:
•缺少父母的安全感可能导致他们在爱情中寻求安全感的强烈需求。

他们可能希望在恋爱关系中找到一种稳定和安全感,以
弥补童年时期的缺失。

2.不信任和担忧:
•缺少亲密关系的经验可能导致对他人的不信任和担忧。

他们可能更容易怀疑伴侣的动机,对亲密关系的稳定性感到担忧。

3.寻找慈爱和关怀:
•在爱情关系中,他们可能渴望得到慈爱和关怀,以弥补童年时期缺失的父母关爱。

这可能表现为对伴侣的强烈依赖或对关
系的迅速投入。

4.自我价值感缺失:
•缺少父母的关爱可能导致对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他们可能需要通过他人的认可来弥补这种缺失,从而在爱情关系中更容易
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

5.对分离的恐惧:
•童年时期的缺失可能导致对分离的恐惧,使得他们在爱情关系中更容易感到焦虑,害怕失去重要的人。

6.学习爱的模式:
•缺少正面的爱的经验,可能会导致他们在爱情关系中学到不健康的模式,例如避免亲密、不愿表达感情等。

对于这样的个体,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可能是有益的,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童年时期的经历,建立健康的爱情观和亲密关系。

同时,培养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以及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技能也是重要的。

从小缺爱的女孩子,长大有多惨

从小缺爱的女孩子,长大有多惨

从小缺爱的女孩子,长大有多惨从小缺爱的女孩子,长大有多惨来源: 心灵感悟作者: Angela从小缺爱的孩子,长大后的爱情往往充满挫折。

面对男人给予的一点点温暖,她便可以飞蛾扑火。

1.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讲述了主人公的悲惨人生故事。

松子自小聪明懂事,性情温和,本该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但从小体弱多病的妹妹,吸引了父母全部的关注和陪伴。

被忽略的她,渐渐形成一种渴望爱、无法忍受孤独的性格。

为了讨好父亲,她不惜一次次假扮小丑,只为博父亲一笑。

童年的爱,是一个人生命的最初养分,这份养分的缺失,往往会造成一生的缺憾。

因为缺爱,她53年的短暂人生,一直在努力寻找爱,寻找别人的认可和接纳。

被数次欺骗和伤害后,她一遍遍对自己说:没关系,总比孤零零一个人好。

害怕独处的她,宁愿被欺骗、被鄙夷、被辱骂、被殴打,也不要一分一秒的孤独。

临死前,她在墙上写下生死遗言:“生而为人,对不起。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她还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不幸,都是自己的错,是自己的笨和蠢,给别人添了麻烦。

2.女明星伊能静,也是从小缺爱的代表。

真人秀《妈妈是超人》中,伊能静真实的家庭生活状态,曝光在镁光灯下。

节目中,她的明星老公秦昊,对她和孩子表现出的冷淡与置身事外,让很多当妈的观众,直呼看不下去。

伊能静敏感、脆弱、玻璃心,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

针对这些负面评价,她特意发表长文,为秦昊辩护开脱。

但其实,越辩护越苍白,越开脱越无力。

只会让那些喜欢她的人,看得揪心。

她从小就缺爱。

伊能静早年接受访问时,曾经说过,童年时期的她,过得很悲惨,离异的父母都不在身边,在养母家长大,后来,母亲改嫁日本,她又开始了在日本颠沛流离的生活。

她说自己从没有真正感受过父母之爱,尤其是父爱。

童年缺爱的人,长大后会寻求心理补偿,疯狂地爱人和索爱。

即使获得了别人的爱,骨子里的不安全感,却还是会若隐若现:“连父母都无法疼爱自己,谁还能无限制地包容、无限制地爱自己?谁能够在身边,长久不离开?”他们因此对于周围的人和这个世界,不够信任。

从小没被爱过的人,该如何学会爱人

从小没被爱过的人,该如何学会爱人

伴侣·2023/08小枫咨询:我从小在姑姑家生活,跟着表哥表姐一起长大,初中时住在奶奶家,高中时住在小姨家,再后来上大学就自己一个人生活了。

因此,我从小就没有体验过与父母亲密的时光,记忆里对父母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他们提着大小包裹离开,而我却只能站在别人家的屋檐下,默默看着他们远去,什么也做不了。

每次放学或放假时,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地回家,我却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儿,姑姑的家、奶奶的家、小姨的家,没有一个是我的家。

我从小就感觉自己像浮萍,没有根,风吹到哪里就漂到哪里。

可能因为从小缺爱,现在我恋爱了,也感觉自己不会爱人,内心很自卑,没有安全感,无法信任爱人。

恋爱中,我总是患得患失,既依赖对方,又想控制对方。

我时时刻刻期待得到对方的爱和关注,有时就像一个无理取闹的小孩,需要对方及时回应,总想对方哄着我、惯着我,如果对方没做到,我就会责怪对方不够爱我。

哪怕对方只是和朋友出去吃饭聊天,我都会多想。

理智告诉我这些只是他的正常社交而已,但我的情绪却反反复复,焦虑不安,忍不住对他发脾气。

我其实也想好好地去爱人,而不是动不动就情绪崩溃,无法控制自己,闹着要对方每时每刻都关注自己。

我也想让自己自信大方,给伴侣美好的体验,但却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徐文娇,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沙盘游戏咨询师。

饥饿残疾儿童,促进世界和平。

对于我来说,这会是一场充满正能量的、独特的人生体验……”听了女儿的解释,父母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既然这是一个公益慈善类的全球选美比赛,那我们支持你的决定。

”理科生选美夺冠洪昊昀要参加选美大赛的消息传开后,迎来不少人的质疑,“你堂堂一个清华女研究生,为什么不安静地在名校做一个科研工作者,而要去参加选美比赛?”洪昊昀回应说:“我想通过这种自信、健康、大方的展示,来打破人们对理工科女生的偏见。

有些朋友认为我参加这个比赛有些不务正业,不太符合传统科研工作者的形象。

但事实上我认为真正有价值的科研,不仅来源于扎实的理论知识,还来自非常丰富的人生阅历。

从小缺母爱的男孩长大的性格

从小缺母爱的男孩长大的性格

从小缺母爱的男孩长大的性格1、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从小缺母爱的孩子长大后内心敏感自卑,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第一反应往往是“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哪里做得不够好?”生怕得罪别人。

经常因为别人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无心的话就胡思乱想好几天。

即使别人根本不把它当回事,但自己心里还是在意得要命,时时刻刻都在纠结。

2、难以向他人敞开心扉缺乏母爱的人内心没有安全感,对周围的亲戚朋友都缺乏信任感,难以向他人敞开心扉,为人比较好强。

有这种性格缺陷的人喜欢把所有事情藏在自己心里,所有的痛苦都独自承担。

这样的人往往不快乐,还会经常有焦虑的心理。

3、性格过于孤僻很多孩子在长大后都会养成一种孤僻的性格,不爱与人交流,也不愿意去扎堆,直来直往的一个人生活。

因为这样的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母亲的疼爱,那么他就会养成一种孤僻的性格,就会对别人表现的很冷淡,害怕别人打扰他的生活。

从小缺母爱的男孩长大后的特点1、不善共情,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

孩子任何技能的发展都始于对亲近之人的模仿,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共情能力也同样是在和父母一次次友好的互动中产生的。

充满关爱的目光、温柔的爱抚、鼓励的话语等等都可以让孩子确信自己是被爱着的,从而产生和他人交往的自信。

缺母爱的孩子没有机会目睹,并练习如何和他人友好的交往。

由于缺乏亲近之人温和耐心的言传身教,他们往往也缺少生活的常识和经验,表现得缺乏情趣,不近人情,这导致在和他人交往时,很容易受挫,更加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2、内心空虚,很容易陷入都悲观无助中。

养育孩子不是简单地把孩子养大,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逐渐感觉到声音、腔调、味道,进而慢慢地听得懂,看得懂养育者对他的态度和情感,而其中他最应该感受到的就是“我是被需要的,我是被尊重的,我是被爱的”。

但是从小缺母爱的男孩,没有机会认识真实的自己,也缺乏和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会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不被爱的、没有能力的,对外界环境是没有办法产生影响和改变的,因此总是处于悲观无助中。

从小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性格缺陷

从小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性格缺陷

从小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性格缺陷:1、容易自卑。

有人说,缺爱的人从骨子里就能透露出自卑感。

在他们看来,别人总是比自己幸福、多金,总能光鲜亮丽地站在最耀眼的地方,而自己永远低人一等,不配拥有最好的东西。

这种长期的错误认识,致使自卑感越来越强烈,最终形成自卑心理。

2、没有安全感。

其实,大多缺爱的人都与他的原生家庭教育有关,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从小父母离异等原因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致使他们内心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做任何事情都患得患失,甚至时刻担心自己被抛弃。

孩子长大后,则表现出敏感、多疑的性格,害怕失去、不自信、也不信任别人。

3、沉默寡言。

这类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因为平时的关爱太少,会比较的沉默寡言,不爱说话,性格会非常的内向,就连平时街坊邻居打招呼,这种性格也是很少会做的!不愿意和别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什么事情都会只憋在心里,只会对自己熟悉耍的好的几个人才会多说些话!所以很多时候心里有什么委屈都只能藏在心里,是让人心疼的一类孩子!4、内心脆弱,不能勇敢的面对竞争,怕人不敢与人接近,有时候喜欢独自生活有,时候自言自语,对生活不抱希望能够养活自己就行。

5、不自信心,也不相信别人。

因为缺少爱,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不好的,所以没有人喜欢。

这会导致他人格的自卑,无论待人处事,关键时候,他的自卑一定会出来阻挠他达成希望的目标。

另外,在跟其他同性或异性相处的时候,也会缺乏对他人的信任。

这会导致他人格的多疑,总是怀疑别人的言行另有图谋,不敢与人更为亲近。

6、行为偏执,办事鲁莽容易冲动。

但是他们有着独立意识较强的优点。

这是因为,由于缺少母亲的帮助和关爱的孩子,有许许多多事情都要他们独立完成。

所以他们比父母双全的孩子动手能力强了许多!他们从小养成了自立自强的性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ttps:///
从小缺爱的人,一生都在找安全感
电影《重庆森林》里,王菲饰演的阿菲喜欢上了梁朝伟饰演的警察663。

663刚失恋,前女友把他家的钥匙留到了阿菲打工的快餐店。

阿菲偷拿了钥匙,每天下午,趁663不在家的时候,就偷偷溜到他家里,去帮他收拾卫生,逐渐换掉了他的金鱼、毛巾、牙刷、衬衫、玩偶、CD,潜移默化的改变了663的生活。

原来沉浸在失恋中,毫无生气的663逐渐恢复了生机。

当663撞见阿菲在自己家时,才意识到阿菲对自己的感情。

于是约阿菲出来见面,但是惊慌失措的阿菲,只留下了一封她以为永远不会拆开的信,落荒而逃。

类似阿菲这种对爱情既渴望又矛盾的心理并不少见。

塞林格也在他《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写道:“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为什么明明喜欢一个人,却要推开对方?为什么本来想说我爱你,说出口的却是我不爱?为什么我们既渴望爱情,又在爱里充满了不安和焦虑?
01缺乏安全感的人,都是怎样谈恋爱的
我有一位朋友,她形容自己在感情里很“作”:凌晨两点让男友去便利店买零食,男友电话没接就连环夺命call,随时随地翻查男友手机,吵架的时候闹分手删掉对方所有联系方式……
她说自己也知道在感情里这样做“太过”,但是总也控制不住自己。

她说,自己好像在用这些方式“测试”男友,测试男友是不是真的爱自己,会不会离开自己。

如果男友通过了测试,她才会觉得安心一点。

但是各种新的测试又会不断扔给男友,搞得对方很消耗。

为什么我的这位朋友会在爱情中那么没有安全感?一边“作”,一边又渴望对方爱自己?这可能要追溯到我们的依恋关系上了。

我们现在与恋人建立的亲密关系,其实是我们小时候和母亲依恋关系的复制与延续。

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的实验,发现了三类依恋关系类型。

其中一类,他称为矛盾型依恋。

这类依恋关系体现在:婴儿在母亲离开前会显得很警惕,而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淹没性的悲伤。

但是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想寻求母亲的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与母亲之间并不愉快的重聚,既不能缓解矛盾他们的悲痛,也不能终止他们对母亲行踪的时刻担忧。

即便当时母亲在场,他们好像也一直在寻找一个缺失的母亲。

这类婴儿的母亲对孩子的情绪或生理需求并不敏感,她们的给予通常是无法预期或不规律的。

母亲自身的不稳定和不敏感,也阻止了婴儿情绪稳定性的形成。

这类孩子在长大后情绪会变得不稳定,过度激活的情绪让他们感到在这一刻亲密是有希望的,而下一刻亲密关系又会失
去,他们有很强的被抛弃感,在亲密关系中,常常显得很焦虑,歇斯底里。

02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我害怕你不喜欢“真实的我”
电视剧《一起去看流星雨》的主演郑爽和张翰因戏结缘,但是没多久,媒体发现原本就很漂亮的郑爽整容了,在追问下,郑爽才说,是因为在和张翰的感情中,自己常常感到自卑,不自信,才会去整容。

也许我们常常在感情中,怀疑自己,怀疑对方,我们担心自己不“美”了,不“好”了,对方就会离开我们。

还有的人,总是在感情中找对方的“茬”,甚至先做出放弃感情的决定,故意将对方推远。

因为距离越近,一个人的弱点就会暴露得越多,也许,我们不想让对方看到不完美的自己,我们害怕没有人会喜欢真实的自己。

内心缺爱的人,都渴望一种无条件的爱
矛盾型依恋的人,习惯用愤怒、疏离、焦虑、冷漠等情绪来推开对方,他们试图表现出自己的亲密关系中的强硬、独立和控制力。

但是恰恰相反,他们内心中感到爱是失控的,他们真正渴望的,其实是伴侣的陪伴,不离不弃。

他们渴望的是无条件的爱。

但是他们并不会告诉伴侣,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无条件的爱。

他们在感性上,渴望相信,但在理性上,却又不相信。

所以他们需要“测试”伴侣,因此一些看似
不可理喻的行为就发生了。

他们可能千方百计地考验对方,用非理性的方式折磨、推远对方,看对方会不会真的离开自己。

如果对方离开了,他们似乎就证明了对方“不爱我”的结果,他们就会回到理性的部分说,看吧,你果然是不爱我。

伴侣也会被他们带有迷惑性的情绪和行为所困扰,难以发现他们的真实的需求,而是只会觉得他们反复无常,阴晴难测。

03安全感,是爱别人也爱自己
1.知道自己“要什么”,才能拥有什么
当我们沉浸在愤怒、焦虑的情绪中,或是我们“虐待”、推远、拒绝对方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

也许,当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你可以尝试去反思:你为什么会有这些情绪,你为什么想要推开Ta?去看看你这些行为背后,到底有什么心理需要?你到底在害怕什么?你又渴望些什么?试着将自己从情绪中抽离出来,去想想“我渴望”什么,“我想要”什么,而不是“我不要”什么。

2.真诚地表达你内心的需要
当我们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用语言表达的时候,会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需要。

但是,当我们长大后,我们需要用语言来
表达我们的需要,特别是当你觉察到你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后,你可以真诚去和对方沟通。

你可以尝试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我(这样做)是因为我感到(某种内心的感受和情绪),我希望(表达渴望或愿望)。

比如:我砸碎杯子是因为我觉得被你忽视了,我感到很难过,我希望你和我在一起的时候能关注的是我们的谈话,而不是一个人低头玩手机。

表达你的内心需要,而不是指责和攻击对方。

这样做的好处是,你给到了对方一个去理解你的机会,也只有这样,你们才可能达成一致,从而更了解彼此,增进感情,而不至于你独自陷入对感情的怀疑和否定中。

3.好的爱情,建立在爱自己的基础上
当你不相信侣会接受不完美的你的时候,其实是你不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你总是认识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所以不值得被人爱。

但是这些其实和你好不好,优不优秀并没有关系。

其本质,是你自己并不喜欢自己。

好的爱情,首先是建立在爱自己的基础上。

只有先爱自己,我们才可能去爱别人,也才能感受到别人的爱。

所以,虽然自我接纳真的很难完全实现,但是,这却是我们这一生,需要不断修行的课题。

当你真正学会如何爱自己,真正感到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时候,你才不会那么焦虑,才不会“收回渴望触碰的手”,而是会勇敢伸出手,给对方一个温暖的拥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