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 装配工艺基础

合集下载

第五章-装配工艺基础

第五章-装配工艺基础

例6 图4—21为某汽车发动机曲轴轴向间隙装配示意图。 根据产品使用调整说明书规定,装配精度即装配后的轴 向间隙要求为:A0=0.05~0.25mm=0+0.25+0.05mm。已知, 曲轴第一主轴颈宽度A1=43.5mm,前止推垫片厚度 A2=2.5mm,缸体轴承座宽度A3=38.5mm,后止推垫片 厚度A4=2.5mm。试确定各环公差及上、下偏差。
第四节 汽车装配工艺过程
一、汽车总装配的一般技术要求
(1) 装配的完整性 按工艺规定,所有零件、部件和总成必须全部装上,不 得有漏装现象。 (2) 装配的完好性 按工艺规定,所装零件、部件和总成不得有凹痕、弯曲、 变形、机械损伤及生锈现象。 (3) 装配的紧固性 按工艺规定,凡螺栓、螺母、螺钉等联接件,必须达到 规定的力矩要求,不允许有松动或过紧现象。 (4) 装配的牢靠性 按工艺规定,凡螺栓、螺母、螺钉等联接件,必须装好, 不允许产生松脱现象。 (5) 装配的润滑性 按工艺规定,凡润滑部位必须加注定量的润滑油或润滑 脂。 (6) 装配的密封性 按工艺规定,气路、油路接头不允许有漏气、漏油现象, 补气气路接头必须涂胶密封。 (7) 装配的统一性 各种变型车按生产计划进行配套生产,不允许有误装、 错装现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保证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
一、互换装配法
汽车制造中常用的保证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有:互换装配法、 选择装配法、调整装配法和修配装配法。
1.互换法 互换法是:在装配时,各配合零件不经任何选择、修理 或调整就可达到完全互换要求,把它们装配起来就能达到规定 的装配精度。 互换法的实质就是用控制零件加工误差来保证装配精度 的一种方法。它可保证零、部件的互换性,便于组织零、部件 的专业化生产,易解决备件的供应,装配工作简单、经济,生 产率高;便于组织流水装配及自动化装配;对装配工人的技术 水平要求不高,易于扩大再生产。由于有这些优点,互换法成 为保证装配精度的先进装配方法,被广泛用于汽车装配。 在各种装配方法中,互换法是首选的方法,只有在封闭 环公差太小、公差分摊到组成环后,组成环加工精度无法保证 的情况下,才考虑选用其他方法。 下面,结合实例来介绍尺寸链在互换法中的应用。

装配基础知识(工艺概述)教案

装配基础知识(工艺概述)教案

装配基础知识(工艺概述)教案第一篇:装配基础知识(工艺概述)教案正页教学内容第十二章装配的基础知识第一节装配工艺概述教学目的1、了解机器的组成重、难点教法选择教具教学进程基本概念2、掌握装配工艺的四个过程及工作内容3、掌握装配工作的组织形式4、掌握装配工艺的制定方法1、掌握装配工艺的四个过程及工作内容2、掌握装配工艺的制定方法用挂图分析讲解挂图由旧课引入新课:上几次课我们学习了第十一章钳工常用设备及工具的有关内容,使我们掌握了钻床的种类及其传动系统和有关的计算,以及钻床附具的种类、结构及使用注意事项等。

从这一次课我们将学习第十二章装配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装配工艺概述一、装配的定义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将若干零件结合成部件或若干个零件和部件结合成机器的过程称为装配。

二、机器的组成基本概念1、零件基本概念基本概念重、难点构成机器的最小单元,如一根轴、一个螺钉等。

2、部件(1)、两个或两个以上零件结合形成机器的某部分,如车床主轴箱、进给箱、滚动轴承等都是部件。

(2)、部件是通称,其可划分为多层次。

3、装配单元可以独立进行装配的部件称为装配单元4、装配基准件最先进入装配的零件称为装配基准件,它可以是一个零件,也可以是低一级的装配单元。

三、装配工艺过程1、装配前的准备工作(1)、熟悉产品装配图、工艺文件和技术要求,了解产品的结构、零件的作用以及相互连接关系。

(2)、确定装配方法、顺序和准备所需要的工具。

(3)、对装配的零件进行清洗,去掉零件上的毛刺、铁锈、切屑、油污。

(4)、对某些零件还需要进行刮削等修配工作,有些特殊要求的零件还要进行平衡试验、密封性试验等。

2、装配工作(1)、部件装配①、指产品在进入总装以前的装配工作。

基本概念②、凡是将两个以上的零件组合在一起或将零件与几个基本概念重点组件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装配单元的工作,均为部件装配。

2)、总装配指将零件和部件结合成一台完整产品的过程。

3、调整、精度检验和试车(1)、调整工作是指调节零件或机构的相互位置、配合间隙、结合程度等。

【学习】第七章机器装配工艺基础

【学习】第七章机器装配工艺基础
① 画出装配尺寸链图,其中 ③ 确A1定A协2为调增环环公,差A及3、上A下4 偏A5差为
T4减= 环T0,– TA10–为T封2 –闭T3环–。T5=0.1
EIA0=EIA1+EIA2–ESA3–ESA4–ESA5
ESA0=ESA1+ESA2–EIA3–EIA4–EIA5
ESA4= – 0.35 EIA4 = – 0.45 AA0=4=(A114+0A-0-2.03).54-5(A3+A4+A5)
0.52= 0.42+ 0.22+ 0.082+ T42+ 0.082
T4=0.192
中间偏差Δ0=(Δ1+Δ2)-(Δ3+Δ4+Δ5) Δi=(ESi+EIi)/2
Δ4=-0.07
ESA4=Δ4+T4/2=+0.026
EI整A4理=课Δ件4-T4/2=-0.166
③ 核算封闭环的极限偏差
Δ0=(Δ1+Δ2)-(Δ3+Δ4+Δ5)= (0.2+0.1)-(-0.04-0.07-0.04)=0.45
销和活塞销孔在冷态装配时,要求有0.0025~ 0.0075mm的过盈量。
T0=0.005,则Ti=0.0025, IT2级
d=φ28
0 0.0025
D=φ28
0.0050 0.0075
d=φ28
0 0.01
D=φ28
0.0050 0.0150
选配法
整理课件
例2:发动机中活塞销与销孔的装配
整理课件
有可能取较小的公差值。
back
整理课件
协调环的选择原则
①结构简单; ②非标准件; ③不能是几个尺寸链的公共组成环 ④选择不需用定尺寸刀具加工、不需用极限量

装配工艺基础

装配工艺基础
*
二 选配法 1.将配合副中各零件仍按经济精度制造,然后选择合适的零件进行装配,以保证装配精度。 2.分为三类: 直接选配法 由装配工人从许多待装零件中,凭经验直接挑选合适零件试配,以保证装配精度; 操作简单,但挑选时间长,精度取决于工人的技术水平,且不适合流水线。
*
分驵选配法 将零件的制造公差放宽几倍(一般放宽3~4倍),零件加工后测量分组(公差带放宽几倍就分几组),并按对应组进行装配以保证装配精度; 特点: 零件公差要求不高,便能获得高的装配精度; 同组内零件可互换(分组互换法); 但零件储存量增大; 生产管理工作量增加,使流程复杂化。
*
用概率法计算得到的各环的平均公差为: 因此,比用极值法计算的结果扩大了 倍,从而更便于加工。 封闭环的上、下偏差为: Bs(A∑) = BM(A∑) + 1/2 T∑ Bx(A∑) = BM(A∑) - 1/2 T∑ BM:算术平均值
*
*
*
*
在选择装配方法时,先要了解各种装配方法的特点及应用范围。一般说来, 应优先选用完全互换法; 在生产批量较大、组成环又较多时,应考虑采用不完全互换法; 在封闭环的精度较高,组成环环数较少时,可以采用选配法; 只有在上述方法使零件加工很困难或不经济时,特别是中小批生产时,尤其是单件生产时,才宜采用修配法或调整法。
*
三 装配工艺规程的内容 进行产品分析,合理安排装配顺序和装配方法,编制装配工艺卡片; 确定生产规模,选择装配组织形式; 选择装配工艺装备(工具、夹具、量具、设备); 规定总装配和部件装配的技术条件、检查方法; 规定合理的运输方法和运输工具。
*
四 制订装配工艺规程的步骤 进行产品分析 研究产品图纸,掌握装配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 对产品结构进行尺寸分析和工艺分析; 将产品分解为装配单元,组织平行装配、流水作业,将装配单元分为五级:零件、合件(若干零件永久连接)、组件、部件、机器,然后绘出装配系统图。

装配工艺基础(1)

装配工艺基础(1)
装配工艺基础(1)
➢2、装配精度与零件精度的关系
机器和部件是由零件装配成的,零件加工精度特 别是关键零件的加工精度对装配精度有很大影响。 例如卧式车床的尾座移动对床鞍移动的平行度, 就主要取决于床身导轨A与B的平行度(左图);车 床主轴中心线与尾座套筒中心线的等高度A0,就 主要取决于主轴箱、尾座及底板的A1,A2及A3的 尺寸精度(见右图)。
装配工艺基础(1)
• (3)、环数最少(最短路线)原则 • 装配尺寸链应力求组成环最少,即每
个相关零件只能有一个尺寸列入尺寸链, 即一件一环原则。要使组成环最少,就要 注意相关零件的判别,保留对装配精度有 影响的零件,舍弃对装配精度影响很小或 无影响的零件。
装配工艺基础(1)
• 如图:轴只有 A1一个尺寸进
装配工艺基础(1)
5.1.2装配精度
• 1、装配精度的概念 • 机器或部件装配后的实际几何参数与理想几
何参数的符合程度称为装配精度。 • 包括:尺寸精度、位置精度、相对运动精度、
接触精度。 • 尺寸精度 • 零部件的距离精度和配合精度。例如卧式车
床前,后两顶尖对床身导轨的等高度 。
装配工艺基础(1)
装配工艺基础(1)
在机器设计过程中,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小问题如果处理不 好,会给装配过程造成较大的困难。如图,扳手空间过小, 造成扳手放不进去或旋转空间小,螺栓拧紧困难;螺栓长 度大于箱体凹入部分的高度,螺栓无法装入螺孔中;螺栓 长度过短,拧入深度不够,连接不牢固。
装配工艺基础(1)
图5轴承外圈装于轴承 座内和内圈装在轴颈上 的3种结构方案。图5 a) 所示结构的工艺性不好, 因为轴承座台肩内径等 于轴承外圈的最小直径, 轴承压入后,外圈无法 拆卸。如图5 b)、靠 肩内径大于轴承外圈的 最小直径。如图c)轴 承座台肩处做出2~4个 缺口,便于拆卸轴承内、 外圈。 工艺性好。

第七章装配工艺基础

第七章装配工艺基础
增环:A1 减环:A2,A3,A4,A5 (2)确定各组成环的公差,组成环的平均极限公差为:
Tavl
TA0 n 1
0.25 6 1
0.05mm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T(A1)= T(A3) 0.06mm, T(A2)= T(A5) =0.045mm,A4为标准件,即T(A4)=0.04mm。
以A3作为协调环,其它各组成环按入体原则标注上、 下偏差,即:
例:通过分组提高装配精度
-+
-0.1-0.05
轴 ⅠⅡ
Ymax=0.1
+0.05 +0.1
ⅠⅡ 孔
Ymin=0
Ymax=0.2
装配精度为0.2mm 现装配精度为0.1mm
例:通过公差放大降低零件的加工精度

-0.1
+
+0.1
轴 ⅠⅡ
+0.1 +0.2
ⅠⅡ 孔
Ymin=0
Ymax=0.2
轴、孔的制造公差为0.1 现轴、孔的制造公差为0.2
A1 4300.06,
A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0 0.0
4
5,
A4
30 0.0
4
,
A5
50 0.0 4 5
计算协调环A3的上、下偏差:
EI(A3)=-0.16mm ES(A3)=-0.10mm

A3
300.10 0.1 6
m
m
2. 不完全互换法
定义:
指机器或部件的所有合格零件,在装配时无须选择、修 配或改变其大小或位置,装入后即能使绝大多数装配对 象达到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
实质: 其实质是零件的加工公差适当放大,零件加工容易(与 完全互换法比),但会使少数产品装配精度达不到要求, 但这是小概率事情,总体经济可行。

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模块装配工艺

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模块装配工艺

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模块装配工艺一、模块装配工艺的定义和背景模块装配工艺是指将建筑各个部件或构件在生产基地预制完成后,再通过运输工具将其运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安装的一种建筑施工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现场施工方式,模块装配工艺具有高效、节约资源和环保等诸多优势。

在当前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模块化建筑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模块制造与加工步骤1. 设计与规划阶段:在设计与规划阶段,首先需要明确所需模块的形状、尺寸以及材料等基本要求。

随后进行结构设计和细节设计,并完成相关图纸和技术方案。

2. 材料准备与加工:根据设计图纸确定其所需的材料类型及数量,包括钢结构、混凝土板、玻璃幕墙等。

随后将材料送至加工厂进行切割、冲孔、焊接等加工处理,以满足实际需求。

3. 模块元件生产:根据设计要求,制作各个模块的基本构件,如墙板、楼板、钢结构框架等。

接着进行物料的组装和加工,并完成各种门窗洞口的预留工作。

4. 烘干与涂漆:对于木材或混凝土等需要烘干的材料,需在加工完成后进行烘干处理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

同时,对模块进行外观美化处理,如喷涂防水漆、面板安装等。

5. 模块清洁与包装:在模块元件生产完毕之后,对模块进行清洁处理以确保其表面干净整洁,并且根据运输需要进行合理包装以保证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失。

三、模块运输和现场组装1. 运输前准备:将加工完成并包装好的模块元件通过合适的运输工具(如车辆或集装箱)运送至施工现场。

在运输过程中要确保模块元件的稳固和安全,防止出现滑落或破损等情况。

2. 现场组装:到达施工现场后,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方案进行模块的组装。

首先需要确定模块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然后通过各种固定方法(如螺栓、焊接等)将模块进行连接。

在组装过程中需要确保模块的垂直度、水平度和精准度,以保证整体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和耐久性。

3. 装修与收尾:在完成模块组装之后,对建筑内部进行装修工作,包括电气线路安装、水管布置等。

装配工艺基础-装配工艺基础

装配工艺基础-装配工艺基础
2、固定调整法:
固定调整装配法需预先设置几档定尺寸调整件,装配时根据需要选择相应尺 寸的调整件装入,以达到所要求的装配精度。
固定调整法计算:
如图:要求保证轴向间隙:A0
0
0.2 0.05
A1=115,A2=8.5, A3=95, A4=2.5 AF为调整环,其基本尺寸为:
AF 115 8.5 95 2.5 0 9mm 按经济精度分配公差:
④ 多用于精度不是太高的长环装配尺寸链;
⑤ 用概率法解相应的尺寸链,即:满足 T0
m
Ti 2
i 1
举例:
如图,装配后要求间隙为0.2~0.7mm,
即: A0
0
0.7 0.2
已知:A1=122mm,
A2=28mm,A3=5mm,A4=140mm,
A5=5mm,确定各组成环的偏差。
按等公差法计算:
装配工艺基础-装配工艺 基础
2021年8月5日星期四
第一节 概述
一.装配的概念
根据规定的装配精度要求,将零件结合成组件和部件, 并进一步将零件、组件和部件结合成机器的过程称为装 配。
1. 装配单元 指机器中能进行独 立装配的部分。套 件、组件、部件等 都可称为装配单元。
① 套件(合件) ② 组件 ③ 部件 ④ 总装
分级级数:
Z F 1 0.35 1 3.92 4
S
0.12
确定各组补偿环的尺寸
AF AF A0 ( A2 A3 A4 )
0.075 0.125 (0.05 0.05 0.06) 0.11
AFM (9 0.11) 9.11mm
AF1M 9.300.03 AF 2M 9.1900.03 AF 3M 9.0700.03 AF 4M 8.9500.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一 装配工艺过程
• 项目目标 • 1.理解装配工艺过程; • 2.掌握装配工艺尺寸链计算方法; • 3.掌握装配工艺规程的基本要求。
任务一 了解装配工作
• 工业时代初期,零件为了能够进行装配需要专 门进行加工,生产效率非常低。19世纪初期, 人们开始要求同一种零件之间具有互换性。20 世纪初期,人们又提出了“公差”概念,利用 尺寸、形状及位置公差,零件的互换性得到了 充分保证,零件生产和装配工作就可以在不同 地点或不同工厂进行。“装配线”工艺对推动 工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就是将在不同的地点 生产的零件以物流供给的方式集中在一个地方, 再进行最终产品的装配。
配合情况
28 0.0075 0.0075
28 0.0050 0.0100
最小过盈 最大过盈
28.0075~28.00 28.0050~28.00
50
25
28.0050~28.00 28.0025~28.00
25
00
28.0025~28.00 28.0000~27.99
00
75
0
28.0000~27.99 27.9975~27.99
汽车装配与检测
学习领域一 汽车典型装配连接
汽车是由几万个零件相互协调、配合组成 的复杂机器,是由若干零件、组件和部件组成 的。根据规定的装配精度要求,将零件结合成 组件和部件,并进一步将零件、组件和部件结 合成机器的过程称为装配,也就是使各种零件、 组件或部件总成具有规定的相互位置关系的工 艺过程。将零件与零件的组合过程称为组装, 其成品为组件;将零件与组件的组合过程称为 部装,其成品为部件;而将零件、组件和部件 的组合过程称为总装,其成品为机器或产品。
环,形成封闭图形。注意要求其组成环的数量最少; (3)从封闭环开始用箭头首尾相接各尺寸环; (4)标明各尺寸环的性质,与封闭环同向的为减环,与
封闭环反向的为增环。 4、尺寸链的计算 (1)反计算:求解各组成环;(2)中间计算:求解某一
组成环;(3)正计算:求解封闭环
5、尺寸链的基本计算式
计算方法有极值法和概率法两种,要求掌握极值
• (2)装配基准件
• 最先进入装配的零件称为装配基准件。它可以是一个 零件,也可以是最低一级的装配单元组件。
(3)装配单元系统图
• (4)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
• 1)制定装配工艺规程的初始条件 • ①产品的全套装配图样; • ②零件明细表; • ③装配技术要求、验收技术标准和产品说明书
; • ④现有生产条件及资料(包括工艺装备、车间
• (2)尺寸链的性质
• 1)尺寸链的封闭性 尺寸链中的各尺寸按一 定顺序排列最后形成一个封闭的图形。
• 2)尺寸链的关联性 尺寸链中任何一个尺寸 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尺寸的变化。
• 3)尺寸链至少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尺寸组成 。
3、尺寸链图作法:
(1) 找封闭环(一个尺寸链只有一个); (2)从封闭环开始按零件相关表面间的联系画出各组成
i 1 m
j 1 n
BX ( A ) BX ( Ai ) BS ( Aj )
l 封闭环的公差:
i 1
m
j 1
n
( A ) ( Ai ) ( Aj )
i 1
j 1
• (4)装配尺寸链的应用举例
• 某汽车发动机销轴连接装配尺寸如图1-4(a)所示。 根据产品设计要求,装配精度即装配后的轴向间隙要 求为:A0=0.05~0.25mm。已知:齿轮轴支撑的宽度 A1=43.5mm,前止推垫片厚度A2=2.5mm,齿轮宽度 A3=38.5mm,后止推垫片厚度A4=2.5mm,试确定各环 公差及上、下偏差。
将轴承内圈压装在轴上,并紧贴衬垫 (02) 将隔圈(04)装在轴上
装配轴承(B-l)内圈 装配轴承(B-l)外圈
装配轴承盖(05)
装配圆柱齿轮(07)
检查
润滑
压入
润滑 压入 定位 紧固
调整
固定 压入 压入 检查 定位 紧固 固定 最后检查
在配合面上涂上润滑油
将另一轴承内圈压装在轴上,直至与 隔圈接触 在轴承外圈涂油 将轴承外圈压至轴承套内 将轴承盖放置在轴承套上 拧上3个螺钉(B-2) 调整端面的高度,使轴承间隙符合要 求 用内六角扳手拧紧3个螺钉(B-2) 将键(B-3)压入锥齿轮轴键槽内 将圆柱齿轮压至轴肩 用塞尺检查齿轮与轴肩的接触情况 套装垫圈(B-4) 拧上螺母(B-5) 用扳手拧紧螺母(B-5) 检查锥齿轮转动的灵活性及轴向窜动
• 1、装配件的结构
• (1)产品零件可以互换,并尽量多地采 用标准件;
• (2)连接的零件数量少; • (3)重量轻、体积小,结构简单; • (4)各部件可以单独捡测; • (5)客户特殊要求的零部件在最后装配

• 2、装配操作
• 装配操作可以分为主要操作和次要操作。主要 操作是可以直接产生产品附加值的操作;除主 要操作以外的其它操作属于次要操作。主要操 作和次要操作的区别在于装配中的目的和作用 不同,都是不可缺少的。
75
50
27.9975~27.99 27.9950~27.99
50
25
27.9950~27.99 27.9925~27.99
25
00
0.0050
• (3)复合选配法
• 是直接选配法和分组选配法两种装配方法 的综合,将零件预先测量分组,装配时再 在各对应组内凭工人经验直接选配。
• 复合选配法特点是:配合件公差可以不等 ,装配质量高,且装配速度较快,能满足 一定的生产节拍要求。
• 4、装配工艺规程
• 装配工艺规程是规定产品或零部件装配工艺过程和操 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合理的工艺规程,有利于生产 有条理地进行,合理使用劳动力和工艺设备,降低成 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 (1)装配单元
• 装配单元是装配中可以进行独立装配的部分。装配时 ,将产品分解成独立装配的部件或组件,以组织装配 流水线。编制装配工艺规程时,要将产品划分为若干 个装配单元。
; • (3)装配精度要求对装配过程的影响; • (4)装配可操作性对装配过程的影响; • (5)产品零件的运动对装配过程的影响

• 5、装配的一般原则
• (1)仔2)熟悉各零部件在产品中的功能; • (3)确保零部件和装配工具清洁; • (4)防止脏物或异物进入装配的产品内; • (5)根据安装标记进行装配; • (6)使用符合要求的紧固件进行紧固; • (7)根据装配要求使用合适的装配工具; • (8)装配过程中,应及时进行检查、测量。
• 3、装配工序及工步的划分
• 通常将整台机器或部件的装配工作分成装配 工序和装配工步顺序进行。由一个工人或一 组工人在不更换设备或地点的情况下完成的 装配工作,叫做装配工序。用同一工具,不 改变工作方法,并在固定的位置上连续完成 的装配工作,叫做装配工步。一个装配工序 可包括一个或几个装配工步,部件装配和总 装配由一系列装配工序组成。
• 主要操作包括:安装、连接、调整、检验和测 试等。
• 次要操作包括:贮藏、运输、清洗、包装等。
• 3、装配工作组织形式
• (1)单件生产的装配 • (2)成批生产的装配 • (3)大量生产的装配 • (4)现场装配
• 4、装配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 (1)零件尺寸大小对装配工艺的影响; • (2)产品零部件数量对装配过程的影响
任务三 制订锥齿轮轴组件装配工艺规程
• 根据装配工艺制订过程和要求,制订锥齿轮轴 组件的装配工艺规程。
操作步骤 工作准备
装配衬垫(02) 装配毛毡圈(06) 装配轴承(B-1)外圈
装配轴承套(03) 装配轴承(B-l)内圈
装配隔圈(04)
标准操作 熟悉任务
初检 选择工、量具
整理工作场地 清洗 定位 定位 润滑 压入
• 2、选择装配法 • 选择装配法是将配合副中各零件的公差放大,
通常是按经济精度制造,然后,通过选择配合 件后进行装配,以达到装配精度的要求。 • 选择装配法可分为三种形式:直接选配法、分 组选配法和复合选配法。 • (1)直接选配法 • 直接从待装配的零件中选择合适的零件进行装 配,以满足装配精度要求,这种方法叫直接选 配法。 • 直接选配法的特点是:工作简单,不需要将零 件分组,但挑选零件时间长,劳动量大,装配 质量取决于工人的技术水平,不宜用于节拍要 求较严的大批大量生产。这种装配方法没有互 换性。
任务二 装配工艺过程
• 1、产品装配工艺的四个过程
• (1)准备工作 • (2)装配工作 • (3)调整、精度检验和试车 • (4)喷漆、涂油、装箱
• 2、装配程序的确定
• 合理的装配顺序一般是:首先选择装配 基准件,它是最先进入装配的零件,多 为汽车车身、车架、发动机缸体等,然 后根据装配结构的具体情况和零件之间 的连接关系,按先下后上、先内后外、 先难后易、先重后轻、先精密后一般的 原则确定其它零件或组件的装配顺序。
• 3、调整装配法
• 调整装配法是用改变可调整零件的相对位置或选用合适的 调整件来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根据调整件的不同,调整 装配法又可分为可动调整装配法和固定调整装配法。
• (1)可动调整法
• 可动调整法是用改变预先选定的可调整零件(一般为螺母 、螺钉)在产品中的相对位置来达到装配精度的要求。
法计算。基本公式为:
m n
l 封闭环的基本尺寸: A Ai Aj
i 1 m
j1 n
l 封闭环的极限尺寸: Amax Aimax Ajmin
i 1
m
j 1
n
Amin Aimin Ajmax
i 1
m
j1 n
l 封闭环的上、下偏差: BS ( A ) BS ( Ai ) BX ( Aj )
模块一 装配工艺基础
知识目标: 1.理解装配工艺过程; 2.掌握装配工艺尺寸链计算方法; 3.掌握装配工艺规程的基本要求。 4.理解“5S”的含义; 5.掌握“5S”活动的原则; 6.掌握“5S”项目的实施目的及实施要点。 能力目标: 1.能够计算装配工艺尺寸链; 2.能够制订简单装配工艺规程; 3.能够有意识地在生活、学习中主动实施“5S”自我管 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