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有效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有效记忆

福州三十九中学杨淑兰

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学习都离不开对音乐的记忆,而良好的情绪记忆能力能够使学生形成全面、完整、准确的音乐记忆,并且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认识和把握。以下是笔者对情绪记忆的探究,希望对同行的教学实践有些启发。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绪记忆不是对具体音乐内容和音乐材料的记忆,而是学生对音乐作品以体验时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当音乐作品的情境、节奏、旋律或内容引起个人强烈或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时,对音乐的感知同由此而引发的情绪、情感结合在一起,保存在人脑中。首先选取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作为欣赏材料,加强学生对音乐材料的感知深刻度。其次创设与乐曲相应的情境,并且利用乐曲的冗余度,启发学生有意识地聆听。最后设计一些诸如律动、演奏等可操作的、外化的动作,让学生表达微妙的艺术体验,提高音乐情绪记忆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具有流逝性。黑格尔曾说过,音乐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变动性,却没有空间性。欣赏过程中的想象和联想,也是以记忆作为前提的。音乐不像美术作品那样表现一些具体的事物,它主要是抒发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或表达人对于大自然、社会等外界事物的感觉,因此音乐具有情感性。欣赏者凭借自己的情感经验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和领悟,对音乐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形象做出合理又深刻的想象和联想。音乐主要诉之于情感,情感的激发必然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同一音乐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正像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甚至可以说,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乐曲的所产生的情感也必定是不同的,因此音乐欣赏具有主观性。每个人的经历阅历不同、学识心情不同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会大不相同。

所以,笔者认为,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就不能仅停留在对乐理知识、旋律节奏、创作背景等方面的记忆,比如乐曲的作者及所属国家,乐曲的拍号、速度、力度、主旋律等等,更应该是一种情绪的唤醒,是对情绪的记忆,对音乐的情绪、欣赏者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的记忆。

“重复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对增强音乐记忆起着关键作用。”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运用重复,能优化记忆。但对于情绪记忆来说,所要记忆的并不是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材料的机械记忆,而是唤起一种情感,唤起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唤起当初赏析时的情绪,因此在提高情绪记忆能力的教学中,所使用的重复并不是机械的无目的的反复,需要通过教师利用环境创设情境,或学生在赏析前进行的语言描述,或在欣赏过程中引导适当的外化动作来表现等方法再现表象。当然,多听、多赏,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一样,是在量上积累的基础上,使学生悟出一些独特的提高情绪记忆的方法来,使之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

首先从材料的输入着手,教师要选取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或者以运用富有特色乐器演奏的作品作为欣赏材料,加强学生对音乐材料的感知深刻度。老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管弦乐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大概是世界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进行曲,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这首曲子由对比鲜明的两部分构成。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题,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队步兵轻快的走过大街。反复一

遍之后,音乐经过一个全乐队齐奏的过渡句,随后出现的是与前面主题相对比的轻柔主题,优美动听。音乐最后在反复第一部分的主题后结束。

聆听本曲时,欣赏者总会情不自禁地兴奋起来,起立,随着音乐的节奏鼓掌。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学生随着本曲进教室的环节,学生边拍手边行进,简单的律动使学生非常开心,表演得很起劲。音乐结束学生按原位坐好后,教师就启发提问:“你对乐曲熟悉吗?在怎样的场合听到过?”学生会有多种回答,比较集中的答案是“乐曲出现在隆重的场合”。教师继续启发:“听到乐曲时,你最想随着音乐做什么动作?”方案当然五花八门,但想拍手、行进的学生比较多。接着播放一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的片段,看见台上艺术家在投入地表演,台下观众盛装出席,面带微笑,起立随音乐节奏击掌,学生内心的激动情绪也被点燃,个个如同DV上的外国人一样,微笑着击掌,节奏平稳,心情愉悦。教师也融入他们中间,一起沉浸在音乐中。

其次教师要创设与乐曲相应的情境,并且利用乐曲的冗余度,启发学生有意识地去聆听,加深对“输入”过程的印记。

我校的上课铃声是巴赫的《谐谑曲》,学生无数次地听到这首作品,却没有获得过真正的音乐体验,或者情感体验比较少,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一种上课的信息符号来接受,同以前的铃声给予的体验没有什么区别。但学生对这首作品的熟悉程度是很大的。教师利用这一冗余度指导学生欣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记忆效果。乐曲主题具有明显的快速舞曲特点,长笛明快、轻巧的演奏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情绪,滞缓的弦乐在低音区与之呼应,使乐曲显得诙谐而轻快,相信学生再次听到此曲时,会产生愉悦的情绪,并带着美好的情感开始新的一节课。

接着采用类比法,利用通感、移情等心理手段,帮助学生科学编码和贮存音乐信息。除了聆听,教师还设计一些诸如律动、演奏等可操作的、外化的动作,让学生表达微妙的艺术体验,这一策略既是提取也是巩固音乐情绪。

在欣赏“小步舞曲”时,教师将三位大家的作品进行类比,以便对此类音乐体裁做较为全面的了解。小步舞曲原是流行于法国农村中的一种民间舞蹈音乐,后来逐渐进入宫廷,成为贵族舞曲。小步舞曲大多采用3/4拍子,中速,节奏平稳,风格典雅、明快、轻巧,这是他们的共性。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是在当时作者所写的众多小步舞曲和德国舞曲中最著名的作品。乐曲为典型的“三段体”结构,第一主题婉转如歌,第二主题带有活泼、跳跃的性质。巴赫一生写过很多首小步舞曲,教师选取的是巴赫最著名的一首。同巴赫的其他作品一样,其节奏自始至终十分平稳。第一主题轻快活泼,典雅华丽,其后是建立在这一主题上的几个变奏形式。全曲结构简单,始终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莫扎特的这首小步舞曲是著名的音乐小品之一,具有明显的十七世纪宫廷音乐风格。乐曲采用三部曲式,乐曲的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八度齐奏呈示,音乐优美典雅。随后出现的主旋律,宛如连绵不断的涓涓细流,柔和而舒展。后来出现的中间部主题,以流畅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旋律,具有华丽而典雅的色彩。最后,乐曲再现第一部分,在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分别聆听这三首乐曲,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方法,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因此,恰当、到位地使用类比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对记忆起到阻碍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一首小步舞曲进行具体讲解,夸大其特征,尤其是乐曲所带来的情绪体验。贝多芬的作品活泼、跳跃,巴赫的作品清新、平稳,莫扎特的作品华丽、典雅,让学生充分感知鲜明的情绪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体会其中不同,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归纳、梳理,进行有效的自主的记忆加工,便于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