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学生的艺术——赏识
赏识问题学生范文

赏识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剂魔药,能够为他们加一把火,让他们不断进取,让他们不断努力,让他们不断突破,最终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人。
而对于老师来说,赏识则成为了一种教育方式,一种无声的激励,一种在学生面前搭建桥梁的方式。
在现在的学习环境中,赏识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成为了一种风潮,但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问号又不断涌现出来:赏识方式是否正确?赏识对象是否合适?赏识方式是否能够得到渴望?……一、赏识方式是否正确?赏识方式,在很多人眼里即是赏识的表现形式。
通俗一点来说,即是表扬、鼓励、奖励等。
在开始谈起赏识是否正确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赏识的长和短。
长处在于,通过表扬、鼓励、奖励等方式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短处在于,过度的赏识可能导致学生过于依赖外部奖励,从而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甚至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降低。
正确的赏识方式又该如何体现呢?赏识方式应该准确把握度。
不该只盯住表面的奖励,而是应该认真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进行考量,全方位地调查学生的学习成效。
要注重个性化实施。
个性化赏识不仅能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和性格特点,还能有效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要以情感为纽带。
情感是一种羁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是学生在学习中催化剂,是一种能够加速学生认知水平提升的能量。
赏识也应该以情感为依托,让学生在谆谆教诲中感到温暖,感到被需要,感到被赏识的意义。
二、赏识对象是否合适?赏识,是别人对你的肯定。
但是,谁是合适被赏识的呢?学生在学习中,进步快慢不一,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评估和分析才能进行赏识。
而在具体实施中,期望值和等效值的匹配是非常重要的。
期望值是对学生在学习中的预期情况,等效值是我们在考核中实际获得的分数。
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值和等效值会导致学生在考核中得到太高或太低的成绩,从而导致赏识出现偏差。
根据目标分类,应进行不同的受赏识程度安排。
浅谈赏识教育

浅谈赏识教育摘要:我国以前的教育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教育多数以严厉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孩子和家长都希望改变以前的教育的方法,希望孩子能被认可、被肯定的教育。
而赏识教育特别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活力,有生命力的教育。
主要阐述了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对教育教学的点滴。
关键词:赏识教育;学习兴趣;宽容学生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已从教十八年,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我身边离开,走向高一级的学校。
刚毕业时,我带着憧憬走上三尺讲台,看着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总是很无奈,不断地哀叹,同时让我感到了教书的无奈和枯燥。
自从我们学校发了《赏识你的学生,最贴心的教育艺术》一书,豁然开朗,让我找到了走进大门的钥匙,那就是赏识教育。
何为赏识呢?赏即欣赏,识即认同;赏识即欣赏孩子,认同孩子。
卡耐基曾说“使人发挥最大能力就是赞美和鼓励”,也就是赏识。
作为一名教师,这尤为重要。
应对学生多加鼓励和赞扬。
下面我谈谈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赏识教育,要强化优点,淡化缺点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同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教育方法,赏识教育就是不断地去发现优点,认同优点,淡化缺点,学会用赏识的目光去教育孩子,有意想不到的变化,教师可以收获快乐、成功。
在班上王××是一个聪明而又懒散的孩子,科学作业经常忘记或不带,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课时坐没坐相,老趴着,你找他沟通吧,他还用仇视的眼神盯着,问他要不要改,总说改,结果一转眼老毛病就犯,于是我改变策略。
有一次上课时他开小差,本来我是想当众批评,现在我会用眼神告诉他;课堂上他总能将一些难题解答出来,这时我就抓住机会表扬他,说一些他的优点,慢慢的,他注意力集中了,上课认真了,作业及时完成等。
总之一天比一天好转,真的,现在孩子不希望教师经常批评,想得到教师的认可,甚至有时强化优点能促进孩子把缺点改了。
魅力语言秀——浅析批评的艺术

适当适时 的反面教 育也必不可少,尤其是有艺术 的批评 ! 邓 小平说得好 “ 不管 白猫黑猫 ,只要能捉到老 鼠就是好猫 ”。教 育亦 是一样。 在此 ,笔者结合 自身的教育 教学实践 ,加 之平 时的悉心体会 ,从 教师言 语的字句多少,言语 的力度大小这一微小角度 , 探析几种 言语批评 的方式方法 。 并 以此做抛砖引玉之用 。 只打■不下雨 ( 语】 该法特质 :有下雨前兆 ,但不见雨 ( 语) 适用对象 :自尊心较强 ,偶尔犯错 ,各方 面比较成 熟的学生 教育学 家苏霍姆林 斯基说过 : “ 造成教育 青少年 困难 的最重要 的原因 , 在于教育实践是在他们 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 的,而处 于这个年龄期的人 , 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 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 的。”对于有 上述特质的同学 ,尤 其应该注意这一点 。 此类学生在犯 了错误 以后 多数 能很快意识 到,并有 所触动 。 因此,教师无需用言语 来批评 ,一束眼神,一副表情 ,一个 动作足矣。一天 , 班上具备该特质 的某 同学迟到,我站在班级 门口对迎面走 来的他皱紧 了眉头 , 言未发 。随后在接 下来的周记当中,该生主动提及此事 ,并讲明了迟到的原 因,坦陈违背 了班级纪律 让老师 失望,保证 以后不再迟到 。我知道,我的 “ 无 声教育 ”效果达到 了。正如魏 书生老师所说 : “ 真正 的教师应 当引导学生进行 自我教育,使学生学会 自我认识 ,自我控制 。” 批评无痕 ,润物无声 。只字不谈 ,给学生思考 的空 间,让 他们 自己意识 到问题所在 ,解决 问题 ,从而达到教育的 目的 。它不会伤害 学生的 自尊心,不 会丢学生的面子 ,更不会 引来抵 触情绪。对教师而言 ,无疑增加 了学生对教师 的信任度 ,有利于班级的管理。 =、毛毛南 ( 语) 该法特 质:有雨 ( 语 ),但是温和轻柔 适 用对象 :犯一般错误 易于感化 的学生,亦或 是性格倔 强,有一定逆 反
批评学生艺术

试论批评学生的艺术批评教育学生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要求教师讲究科学性,也要求讲究艺术性。
教师批评学生的语言,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是终止不良行为,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心理刺激素,是教育学生的“常规方法”。
恰当使用,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
但事物总是辩证的。
“直来直去,直言不讳”形容一个人心底坦荡,待人真诚,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人的优点,即使对对方有所冒犯,也会因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而得到谅解。
可“直言”并非处处适用,事事可行,若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使用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产生。
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不是伤害学生心灵的刑具,不是批评者广施威风使被批评者无地自容,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
因此,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
一、批评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怀有真诚、理解、尊重和信任,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
对那些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未得到别人的肯定,犯错误后又易受老师的训斥。
长此以往,他们总觉得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时甚至与老师对抗。
碰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教育批评时应加强情感投入,并在平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关心,做好心灵疏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满含期待的批评,往往收到奇效。
如果批评的时候没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是表情呆板、态度生硬、语言过激,再加上盛气凌人的气势,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压力,形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很难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
适当批评,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自我认识、自我放松、自我行为调节、自我教育的空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批评要对事不对人不恰当的批评教育会产生副作用,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批评学生的艺术

批评学生的艺术1.上课风都吹得倒,下课狗都撵不到。
(看到某同学上课无精打采时如此说道。
)2.翻一翻皇历,今天是不是不宜上课?(有次课是下午第一节,大家都耷拉着脑袋,昏沉沉的样子,老师如此教训。
)3.学校的饭菜不好了,养不活你了,就只有锅盔。
(某同学下课时买了个锅盔没啃完,上课忍不住又啃,被他发现。
)4.我怀疑牛顿是不是被你们气死的。
(某同学将最简单的题答错。
)5.我一直以为当老师是卖智力的,今天才知道,原来是卖体力的。
(上课时候,大家说话,他只好提高声音讲课。
)6.还没下课,就享受下课的待遇是不是?(大家在课堂上乱哄哄地讨论着。
)7.谁说你们没有毅力,还是有的,就是长期坚持上课说话。
8.放假了是不是?先警告你们不要去害别人网吧哦。
(当时网吧在严查未成年人进入。
)9.连草稿本都没有,真可怜,实在买不起就到对面银行贷款买一本。
10.还在闹,还不把力气留着等会儿去食堂抢饭吃。
11.把上次发的卷子拿出来,一般情况你们应该没有做,我对你们的懒惰程度还是相当有信心的。
12.你们就只有两个时候会叫唤:一个是交钱的时候,还有一个就是发试卷的时候。
语文老师:“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上课走神迟早要被老师发现的。
”数学老师:“看你这样,一定是处于半弱智状态。
”外语老师:“PLEASE DON’T LOOK OUT OF THE WINDOW。
”物理老师:“这位同学,为什么窗外的景色对你有比地球还大的引力?”生物老师:“你全身的细胞一定处于活跃状态,要不然怎么话那么多。
”政治老师:“你是不是思想不健康,上课讲个没完。
”历史老师:“瞧你,上课喝水,悠闲的活像一个奴隶主。
”。
映日荷花别样红——浅析“赏识教育”背景下的批评教育

陕 日 荷 花 别 样 红 大 了教师的权威 , 时代 的不断进步 , 随着
— —
地 曲解 了 “ 师道尊严 ”的含义 ,无 限放 平等和个性观念 的不断张扬 ,师道尊严
浅析 “ 赏识 教育 ”背景 下 的批评教育 黄翠华
I
从容讲 明过失是怎样发生 的。此外要帮
助学生认识 过失 的性质 和危 害 ,在学生 自己分 析从 而认识错误 的前提下 ,教师 再适 当采取些惩戒手段 ,学生 会 比较容
易接受 。
账一 起算 ,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老 师与他 过不 去 ,可能会连 “ 新账 ”也赖掉 。 ( )批评 要 因人而 异。学 生 的个 6 性是 千差万别 的,教师 的批评方式也要 有所 不同——要从效果 出发 ,有 的要 重
该 重敲者轻之 ,该轻敲者重之 ,效果 自 然微乎其微 。这轻重的拿捏 , 尽显艺术 。 ( 7)批 评后 要 做好善 后工 作 。任 何一个学 生被老师批评后 ,在心底里 或 多或少都 有一些不安 的情绪 ,而这些情
绪也 肯定 会影响到学生 的学 习与生活 ,
所 以 老 师 在 批 评 完 学 生 之 后 ,要 主动 走
的九点设想 中提及 : “ 日的幼稚教育 明 必定与家庭沟通。 幼稚园不但教育儿童 ,
■^
强幽强
I
程 中,教师 为了使 学生的精力集 中在 希
望他们集 中的教 学内容上 ,会根据不 同 的情况 ,进行不 同方式的调节 ,其 中最
常 见 的是 正 面 调 节 ( 扬 )和 反 面调 节 表
性 ,即对其他学生 而言具有普遍意 义 ,
( 尊重学生 的人格 , 4) 对事不对人 。 对事不对 人 ,有利于有缺点有错误 的学 生心服 口服 ,及时改正 ,也有 利于其他
《赏识你的学生》读后感

赏识你的学生》读后感赏识你的学生》读后感《赏识你的学生》读后感1假期里拜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感慨颇多。
全书用许多生动详实的案例阐释了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让我们意识到在日常教育中用赏识来尊重和善待每一个学生。
中学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犯错是常态,面对偶然的错误和过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他们的成长需要老师的关爱,面对形色各异的学生,我们一定要尊重个体差异,不带“有色眼镜”看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优生或学困生。
在和他们相处时,多用“赏识”性的言语,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他们,也能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或许幼稚的行为,老师理解、尊重、接受了学生的差异性,也就能够“静待花开”。
很多同仁一提到班里调皮的孩子难免会说:多聪明的孩子,要是把聪明劲用在学习上,该有多好啊!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巨大的潜力,而要让他们爆发潜能就要先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可很多学困生往往在无数次的犯错和被批评后早已丧失了自信心,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赏识教育,带着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他们就有可能拥有自信,不断改变一些不良的言行,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我们的一门必修课。
很多时候,我们埋怨学生不够聪明、没有好的习惯,其实静下心来或许能看到他们可爱的一面。
因此让我们学会赏识吧:当他们无心犯错时,我们用温和代替高声呵斥,我们用引导代替无端指责。
当他们真正能感受到我们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时,就能够用心底来接受我们,这时我们再去引导和教育他们或许就能够事半功倍吧。
《赏识你的学生》读后感2读完《赏识你的学生》一书,心中感慨万千。
本书《前言》主要介绍了希腊神话故事《皮格马利翁与雕像》和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提出了赏识教育,并期望每个教师都能够赏识自己的学生;接下来七章各有一个醒目的标题:《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老师,您听我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一生的感谢》、《就这样被你感动》、《师心深处》、《恨,铁就能成钢吗?》。
浅谈批评教育学生的原则和方式

浅谈批评教育学生的原则和方式作者:顾建明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21年第03期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激励性评价强调了激励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同样,激励性评价并不回避批评。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六条提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教师需要因势利导,宽严共济,要着眼于批评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同时注意避免打击学生信心,挫伤自尊。
批评是必要的教育手段,要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就要遵循一些原则,注意批评方式,讲究批评艺术。
一、进行批评教育,教师需要遵循两个原则1.公平公正的原则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差,难免会犯错误或彼此发生矛盾。
教师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让犯错的学生说清楚原因,做到兼听则明,心中有数,之后再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教育。
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后进生,教师都要做到一碗水端平,让学生心悦诚服,并从中受益。
2.平等尊重的原则作为未成年人,小学生的心智还没发育成熟,自律能力、分辨能力尚还欠缺,出现错误或重复犯错并不稀奇。
教师作为他们的人生引路人和知识传授者,应当以人为本,怀有正确的儿童立场,充分尊重他们的生命情感、认知方式和成长规律,理性对待他们出现的错误,用一种平等、尊重、包容的心态去给他们指正、纠错。
二、进行批评教育,教师需要讲究艺术方式我国教育家周玉仁说过:“不随便批评,而批评有方,疏而不堵。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往往都喜欢听到表扬,不愿意接受批评。
如果教师善于把批评转化为另一种易于接受的影响方式,那么,批评就不会再是冰冷生硬带刺的符号,而是一种有效的沟通信号,甚至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和促进自我成长的动力。
让批评变得“良药利口”和“忠言顺耳”,教师需要讲究一些技巧或方式。
1.把批评转变为善意提醒在课堂上难免有些学生开小差或者犯些小错误,这时候,教师不需要大张旗鼓或煞费唇舌去批评教育,只需稍作提醒和告诫就行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评学生的艺术——赏识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但需要即时表扬,也需要即时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
国外有位教育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扬应占教育的70%,批评应占教育的30%,如果失衡于这个比例关系,对受教育者都是不公平的。
由此可见,批评在学生的成长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都爱听表扬的话,不愿挨批评,这是人的共性,少年儿童更是如此。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为人师长者,难免会经常给“患者”开出“批评”这剂良药,但如何让“患者”口服心服,怎样才能使忠言由“逆耳”变为“顺耳” ,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并达到预期效果呢?在此,就我个人的感受,谈一些体会和想法。
相信大家读过这样一首诗《教育与孩子》: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愧腼腆;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赞美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认可伴随着孩子,他鉴赏对方;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也相信大家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当陶行知返回校长室的时候,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都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眼睛。
陶行知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就立即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并且有跟不良行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
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
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 ”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为你准确地理解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
”这是一个充满温馨而诗意的故事。
从头到尾都在表扬王友,似乎看不到批评的字眼与语气。
要说批评也是鼓舞人心的批评,是激人奋进的批评。
平淡无奇的语言,普普通通的四颗糖,却触及到了孩子的心灵,让人感受到灵魂的震撼与交融,我们从陶行知与王友的简短对话中看出,王友身上蕴藏的及其珍贵的品质:守时、令行即止、有正义感、善于自我反思。
朴实的语言,不经意的四颗糖,却让我们领略到陶行知高超的批评艺术:善于做人的工作,善于做人心灵的工作,把工作做到人的心坎上,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
让我们领悟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工作,是驾驭人心的工作,是感悟人心的工作。
1、批评在于肯定,教育是赏识。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
陶行知的四颗糖都是对王友的肯定,肯定他的守时,肯定他有令即止,肯定他的正义感,肯定他的自我反思。
陶行知的肯定,从内心深处打动了王友,让王友情不自禁地反思自我,剖析自我,理解自己的错误,是那么深刻,是那么动情,是那么感人肺腑。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赏识。
老师所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他们是有思想,有尊严,有个性的。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老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你的斥责中有牛顿,不要急于撵走他们。
”我们要用最诚挚的爱心,最宽广的胸怀去迎接每一位学生,肯定他们的言行、肯定他们思维,肯定他
们的创造。
赏识、赞扬、鼓励正是肯定一个人的详细表现。
肯定的赏识是一座桥梁,是师生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
只有肯定的赏识才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他无穷无尽的创新思维。
2、批评在于调查,教育是引领。
没有调查,就没有批评权。
显然,陶行知与王友谈话之前作了深入的调查。
了解王友砸同学的前因后果,是那些男生欺负女生;经过认真的分析,得知王友与不良行为作斗争,是正义行为;得出准确的评价,王友的行为应值得表扬,该得到奖励。
假设没有调查,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学生,你的教育能起到什么效果。
教育是引领,教育中涌动着生命的韵律,绽放着成长的花蕊,体现着智慧的光芒。
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用爱给孩子掌起一片晴空,让爱直进孩子的心灵。
3、批评在于感化,教育是期待。
农民怎样种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养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老师怎样教学生,在很大水准上决定了学生的命运。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用最朴素的情怀,用最宽广的胸怀,用最平等的眼光去面对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吧,他们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感动和惊喜!”学生是成长的个体,具有个性的个体,是差异的个体,他们千姿百态,各有所长。
在他们的身上,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老师不能揪住学生的缺点不放。
教育是期待,老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尽力找出他的优点,给予准确的引导,让赏识、赞扬、鼓励化作一种力量,激励他自省、自律、自强。
在赏识的期待中,孩子们能自己擦掉身上的污垢,找回纯真与善良。
经常给学生以期待和鼓励,增强学生的积极心理暗示。
学生一旦明白了自己的闪光之处,也就点燃了
心灵的自信、向上之火。
教育是“心”的塑造。
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
惊喜和感激。
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肯承认错误则错已改了一半。
用你的慧眼赞赏学生:你是可爱的,你会做得更加好,我喜欢你。
4、批评在于激励,教育是感动。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表扬了一个,打击了一片。
在老师的赏识、激励下,学生都像一朵向阳的葵花,向着“真善美”的方向蓬勃生长。
我们所做的仅仅赏识,用赏识的眼光催生出美丽的花蕾。
找回纯真的自信,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很多人缺少的不是美,而是自信。
面对一个个活生生、富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时,我们要竭力去寻找他们的优点,哪怕这个优点在别人眼里是那么的微小,只要是出自真心地赞扬、鼓励,他们都会心动,都会在内心深处感到莫大的鼓舞,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感动他们的灵魂。
一次心动,足以影响人的行动;一次行动,足以改变人的一生。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仅仅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充满爱的激励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动力;是促动学生好学上进的积极因素;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
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对鱼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我们要把学生装在心里,
时刻注重学生的言行,善于发现学生身心的细微变化,感受他们的喜努
衰乐,用自己的爱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激励学生
我们要细心品读孩子,赏识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优点与问题;用心观察学生身上的微妙变化,耐心引领学生发扬优点,纠正缺点;化粗暴的批评斥责为关爱与信任,如同和煦的春风,无声地拂过学生的心灵,一步一步地
感化他们的心灵,充分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激励孩子持续的学习、创造、发展,让小草和大树同享阳光与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