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章艺术美-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
第七章艺术美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课件

PPT学习交流
7
PPT学习交流
图3 .铜车马
8
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 2.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 艺术的自主性萌生了艺术独立的总体要求,艺术的自律则在自主性
的要求下演绎了艺术独立的现实步骤,而艺术自身的合法化就是艺 术独立的最终结果。 • 在艺术自主性原则指导下,主体视野由“向外” 转移到“向内”,主体这 样的视野转移更有利于保证艺术独立,使艺术中美的本质得到更加 稳定而持久的表达。
• 1.审美理想的形象塑造 • 审美理想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追求目标,需要借助具象手段传达
才能得到适宜的表现。因此,艺术美在表现审美理想时擅长于对审 美理想的赋形,主体通过形象塑造来把握艺术美中审美理想的存在。 形象成为沟通理想与现实的桥梁,艺术美通过形象来表现审美理想。
PPT学习交流
19
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
PPT学习交流
20
图9. 《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胡 须》,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体的核心人物。
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 1.艺术独立的历史溯源 • 艺术诞生之初往往被当作精神工具,人们更加看重其功效性,首先
是原始观念的传达,其次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主体审美眼光被实用 性所遮蔽,审美意识淡薄。 • 现代性契机使得艺术独立的合法性成为现实,艺术的审美价值伴随 现代性主体意识的成熟而确立,独立之后的艺术整体上表现出审美 化转向,形成“美的艺术”。
PPT学习交流
11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 1.艺术美作为社会美的完美再现 • 社会生活是人类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美是与主体生活息息相
关的美感形式,也是艺术再现的重要阵地,社会美与艺术美关系密 切,社会美深刻的、原初的内容通常会转化为艺术审美的主题。 • 社会美针对社会生活展开,主要关注人类社会的审美建构问题,侧 重于主体改造世界、构建社会时美的本质显现。
美学知识点整理马工程

一、导论(一)美是什么,我们为何要谈美1.美是数的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理念(柏拉图)美是无目的的和目的性(康德)2.“无论在哪个年代,人类都要在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只具有实际生活的知识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有人生的智慧,美学与人生息息相关。
朱光潜: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心美化。
(二)美学的历史1.美学学科美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首次提出使用,鲍氏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注意区分美学思维和美学学科。
虽然美学学科十八世纪才产生,但是人类的美学思维早在史前就逐渐开始并延续至今。
2.美学思维美学思维是欣赏、选择和创造美的感性思维能力。
从史前时期人类的一些审美活动(如山顶洞人把打磨得形状相近的珠子串在一起)可知,人类的美学思维源远流长。
3.西方美学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探讨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4.中国美学●中国古典美学:依托中国古代文化的主干儒释道●“美学在中国”: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现代学科的美学●“中国美学”建设: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与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20世纪中国两次美学热潮50年代到60年代美学大讨论:美的本质(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是在物还是在心)80年代美学热:作为当时文化热的一部分,不仅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讨论问题比较分散。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1.若干观点:艺术:艺术只有作为审美形态才进入美学的研究范围,艺术系统中的非审美因素并非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审美经验:“审美经验”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2.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审美活动:审美对象、审美意识美学对象的范围:社会生活中的审美:社会美自然环境中的审美:自然美艺术形态的审美:艺术美审美教育与修养:美育审美范畴:崇高、悲剧、喜剧、优美、丑(四)美学的学科特性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研究自然客体,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客体,人文科学研究主体性的人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美学具有价值批判引导功能,具有哲学深层思维特性。
美学原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四、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特殊地位在于,它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的学科。
第一,美学由于研究人的基本的感性特质,因而可以为各门人文学科提供人的研究的综合基础; 第二,美学由于悉心追究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而对各门人文学科具有一种基础和沟通 作用。当然,与此同时,美学也往往从其他人文学科中吸取自身的资源和养分。
“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是指 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 神学统治的潮流,它相信人的知识不再是来源 于上帝,而是来自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 分析。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s, 1596—1650)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这 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首次突出了理性思考的重 要意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 基础。
(五)阐释法
阐释法,是指美学研究过程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20世纪后期西方美学与文论家往往采用这 种方式,如伽达默尔(Hans Georg Gadamer,1900—2002)、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杰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赛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和伊 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等。阐释法的特点是,注重具体现象的文本分析,关注文本 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柏拉图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本质论美学有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 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二)中世纪神学美学 进入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的主导,美的本质论被引导到唯一的上帝基点上。 中世纪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而发生偏航的结果。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的美被归结为
第七章 艺术美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艺术美作为自然美的完美再现的四种表现:
(1)表现为如画景致,主体以自然物的审美特性作为艺术美展现的重要方面。
(2)表现为比德情结,主体对自然景色之美的观察和体认后,就会主动反观自身。
(3)表现为宇宙本体的追问,主体在圆融思维的作用下,进入到宇宙本体层次的
图4 .吴冠中笔下的水彩画
图5.吴冠中笔下的水彩画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审美主体依据审美原则的要求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完美化“再 现”。 “再现”是艺术审美中主体表达情感最有效的方法,艺术强大的生活背景拉近
了主体之间的距离,促使共鸣的产生,在共鸣中表现艺术的审美特性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以技艺为主要表现形式体现劳作的审美特性。劳作技艺化是现代社会“日常生活
审美化”在主体劳作活动中的表现。
二、劳作技艺化
1.劳作技术提高后的审美需求 劳作技艺化是主体在劳作技术提高后的审美需求,生活的审美化改变了人们的 日常生活观念和审美观念。劳作技术的提高为主体创造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主体
的审美享受,艺术美才能走出了局部区域限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普遍关怀,呈 现出属于人类社会的整体美感。
五、艺术的终结
艺术的“终结”(end)并不意味着艺术的“死亡”( death),也不是艺术 的终止(stop)。“终止”偏重于一种对外在事件的强行制止,而“终结”则偏 重于一种内在事件的自行完满后的结束。
衰亡。
图11.乔治奥· 瓦萨里
五、艺术的终结
黑格尔认为古典艺术是完美的、达到理想境界的,
在有缺点的浪漫艺术之后,艺术终将被哲学和宗教所 取代。
导论《美学原理》 马工程

二、美学学科Leabharlann 形成及其当代演变2.德国古典美学范型 康德批评并超越了鲍姆加通的感性认识论美学观念,将
主体的认知、意志、情感与哲学上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 三足鼎立。
认知——认识论 意志——伦理学 情感——美学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审美无利害及艺术自律成为康德所奠基的近现代美学的 范型。这一范型一方面使审美与艺术独立于生活内容而突 出形式美特征,另一方面又从本体价值高度高扬审美与艺 术批判并指导生活的地位。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1.具有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批判引导功能。 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对商业消费
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 2.作为哲学学科具有深层思维特性。
美学以对人生元价值代表之一的审美的理论反思,成为 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美学相邻学科
1.美学与艺术学 (1)二者各自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 (2)外延重合(交叉)部分二者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不同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1750年,他以此概念为其一本论述感性认识 的专著命名。在上述两书中,鲍姆嘉通提出 了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的观点。所以,鲍 姆嘉通所建立的是这样一种科学:它审查感 觉与感性认识,力图在认识体系中给予它以 应有的地位;它从诗出发开始探讨,试图说 明怎样达到诗的完善。既然感性认识的完善 就是美,这应该也是“Aesthetica”被译为 “美学”的一个原因。而日本与中国则直接 译成为“美学”。鲍姆嘉通因此被称为“美 学之父”。
(1746)一书提出的“美的艺术”(beaux-arts)。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百科全书》(1751),将这种独立 的美学与艺术美观念作为确定的知识普及向全欧洲。
马工程教育哲学课件第七章 美学与美育

两汉时期美学
《淮南鸿烈》(《淮南子》) 司马迁美学 儒家美学
(二)两汉时期的美学思想
• 《淮南鸿烈》质朴地认为美是客观的,人应当到广阔的外部世界 去寻求美,它还强调艺术创造中主体的独创性。
• 司马迁信仰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同时超越了儒家“怨而不 怒”的局限,把个体崇高的人格理想与社会矛盾的复杂联系引入 美和艺术的领域。
二、审美素养与人的创造性
(一)何为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感受、经验、见识和能力 水平。
➢审美素养有其先天的生物学基础,如眼睛对色彩的感受性、耳朵 对声音的感受性、身体对节奏的感受性以及思想精神对和谐的感 受性,等等。
➢审美素养后天的适当练习和培养也至关重要。缺少及时的、适当 的和充分的练习或培养,即便一个人拥有比较良好的先天审美素 养,也不可能在后天的审美实践活动中,产生比常人更多更好的 审美体验。
(三)审美素养与人的创造性活动的关系
• 以审美素养为基础的审美活动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具有高 度的新颖性、自由性和独特性。
• 以审美素养为基础的审美活动,可以涵养诸多创造性活动所需要 的共同的心理和人格特质,如想象力、专注和内心自由等。
• 美育不仅担负着提升青少年审美素养的任务,而且还间接地有助 于培养他们的创新心理和人ຫໍສະໝຸດ 特征,最终使他们成为创造性的存 在者。
➢没有专注的态度,就没有指向问题解决的直觉的出现或灵感的迸 发。
(三)内心自由
➢内心自由是人类自由的一种,与诉诸社会权利实现的外在自由如 政治自由、经济自由、信仰自由等有所不同。
➢内心自由主要是指思想自由、人格自由和意志自由,是一种在思 想、人格、意志等精神领域的高度自主的状态。
高教社出版社的马工程教材及其对应课程一览表

29 《宪法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978-7-04-033736-5 33.0 宪法学、宪法、中国宪法、宪法学原理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 30
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
31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史》
978-7-04-045157-3 978-7-04-045914-2
44.9 54.0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想 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思想政治教 育理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思想政治教 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 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 思政教育学原理等 思想政治工作史、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 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思 想政治工作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中国 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 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等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22
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
23 《民事诉讼法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4 《刑事诉讼法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5 《中国法制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26
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7 《刑法学》(上册.总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978-7-04-045925-8
行政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 59.0
32 《中国革命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978-7-04-045582-3 40.5 中国革命史等
33 《地方政府与政治》 高等教育出版社
34 《国际组织》
高等教育出版社
35 《政治学概论》
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美学一门是在现代性进程中从哲学分化出来的人文学科。
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是美学学科家族中最基础的理论学科,它既不同于美学史、艺术美学等其他美学分支学科,更有别于美术学、艺术学及任何单纯的文学或艺术理论。
简言之,美学原理是一门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为理论资源,研究和理解人类审美意识发牛,审美活动的木质、特征、种类、范畴与功能等一般问题的人文学科。
二、教学目的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或文学、艺术、哲学等相关专业的基木选修或必修课程之一,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了解、掌握美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认识、把握纷繁复杂的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初步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美学理论去分析、鉴赏自然、社会和艺术审美等各种审美现彖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专业人才,并为他们深化相关学科的学习,从事审美鉴赏或审美创造,从事各种学科的基础教育教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美学原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学科素质和相关专业能力,尤其是理论思维的能力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落实上述作用是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宗旨。
三、教学内容美学课程总体上由导论和审美本质、审美经验、审美类型、审美范畴和审美教育等六大板块内容构成。
导论主要使学牛学习美学简史、研究对象、学科特性与学习方法,课程主体部分重点使学生具体学习关于审美活动的本质及其地位,审美经验的根源、心理结构、感受特性、心理要素、经验模式及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形式美、技术美、社会美、白然美、艺术美等五大审美类型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和丑等五大审美范畴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审美教育的美学内涵、功能与实施途径等相关知识与理论。
!1!教学方式基于木课程理论性与人文体验性兼具之特点,采用理论讲授与个案文木分析相结合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装饰的人文意义
人生艺术化使装饰成为艺术美改造日常生活的手段和组成内容。装饰既指主体 在审美理想指导下按照美的规律使对象审美特性凸显的装点和打扮活动,又指经 过主体一系列装点、打扮之后具有审美效果的成品本身。
装饰活动与装饰作品构筑了主体审美生活的情趣空间,主体在其中完成人生的 审美建构,思考人生的价值,展示人文意义,从而捍卫装饰在人生艺术化中的合 理性地位。
图3 .铜车马
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2.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艺术的自主性萌生了艺术独立的总体要求,艺术的自律则在自主性的要求下演 绎了艺术独立的现实步骤,而艺术自身的合法化就是艺术独立的最终结果。 在艺术自主性原则指导下,主体视野由“向外” 转移到“向内”,主体这样的 视野转移更有利于保证艺术独立,使艺术中美的本质得到更加稳定而持久的表达。
图12.书房装饰
图13.客厅装饰
一、装饰的人文意义
1.装饰中人文意义的产生 审美活动由人按照美的理解来进行,艺术审美以人为本,审美中的人文意义不 容忽视。装饰中的人文意义代表了艺术审美主体的人生思考。装饰艺术主体的人 文思考在装饰中逐渐沉淀,就变成了某些固定的符号,形成人文意义。装饰中人 文意义的产生是艺术美作用于社会人生的自然结果,装饰在整体层次上完成了对 单纯意义上美的超越,使美的内涵更加丰富。
五、艺术的终结
“艺术终结”论的代表观点: 意大利美术史家乔治奥·瓦萨里(Giorgio Vasari, 1511~1574) 认为艺术的历史是一个类似生命发展 的过程,同样会经历诞生、成长、成熟,最后走向 衰亡。
图11.乔治奥·瓦萨里
五、艺术的终结
黑格尔认为古典艺术是完美的、达到理想境界的, 在有缺点的浪漫艺术之后,艺术终将被哲学和宗教所 取代。
图14.京剧表演
二、劳作技艺化
生活审美化之后,审美一 的劳作,成为审美改造的重要内容,劳作出现了技艺化的倾向。
劳作技艺化指美的本质在主体劳作活动中的表现,主体在美的规律的指导下, 以技艺为主要表现形式体现劳作的审美特性。劳作技艺化是现代社会“日常生活 审美化”在主体劳作活动中的表现。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艺术美作为社会美的完美再现的三种表现: (1)表现为艺术美作为技术美的完美再现,主要体现在工艺美术中的器物审 美以及艺术的技艺崇拜中。 (2)表现为艺术美作为社会交往中的美的完美再现,主要呈现为两个方面— —“扬善”和“惩恶”。 (3)表现为艺术美作为人物美的完美再现,主要反映在人物的品德和成就方 面,其人物美主要分为两个类型——“圣贤”和“英雄”。
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1.艺术独立的历史溯源 艺术诞生之初往往被当作精神工具,人们更加看重其功效性,首先是原始观念 的传达,其次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主体审美眼光被实用性所遮蔽,审美意识淡薄。 现代性契机使得艺术独立的合法性成为现实,艺术的审美价值伴随现代性主体 意识的成熟而确立,独立之后的艺术整体上表现出审美化转向,形成“美的艺 术”。
图12.黑格尔
五、艺术的终结
美国分析哲学家阿瑟·丹托认为关于艺术作 品的理论接近无穷,而作品客体接近于零, 艺术的纯粹形态的理论预示着其终结。
图10.阿瑟·丹托(1924 ——2013)
五、艺术的终结
“艺术终结”论的本质 有关“艺术终结”的讨论,是美学和艺术哲学对于18世纪以来人类的审美实践 和文艺现实的诊断和批判,是基于艺术美的理想性而对于新兴艺术类型和审美范 畴的反思和回应。这一讨论,与其说宣布了艺术的“死亡”,毋宁说是美学和艺 术哲学因现实语境的转型而对艺术前景抱持的一种审慎态度,是从艺术美和美的 艺术的悠久传统出发而对艺术美的理想性的辩护和印证。
第二节 艺术美与人生艺术化
人生艺术化是艺术美与人生的融合,它将个人生命视为艺术作品,艺术美的视 野扩大到审美主体的人生上,使人生拥有审美价值,得到了美学意义上的自我完 善。
人生与艺术美走向了统一,二者在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将艺术美升华至主体的人 生整合与重新建构,艺术美从对象观审转而倾向于主体的自我完善。
五、艺术的终结
艺术的“终结”(end)并不意味着艺术的“死亡”(death),也不是艺术 的终止(stop)。“终止”偏重于一种对外在事件的强行制止,而“终结”则偏 重于一种内在事件的自行完满后的结束。
黑格尔所谓“艺术的终结”是指艺术通过转向它物即哲学而趋向终结;而丹托 所谓“艺术的终结” 指关于艺术史的某种叙事内在地终结了。
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
2.审美共通感交流中的艺术美 艺术作为审美交流的主要方式,是不同审美个体得以客观交流的依托方式,也 是人类审美意识积累与继承传播的主要方式。只有在审美共通感的不断交流之中, 艺术的审美特性才能得到最大范围的认可和体现,调动更多主体体验艺术所带来 的审美享受,艺术美才能走出了局部区域限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普遍关怀,呈 现出属于人类社会的整体美感。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1.艺术美作为社会美的完美再现 社会生活是人类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美是与主体生活息息相关的美感形 式,也是艺术再现的重要阵地,社会美与艺术美关系密切,社会美深刻的、原初 的内容通常会转化为艺术审美的主题。 社会美针对社会生活展开,主要关注人类社会的审美建构问题,侧重于主体改 造世界、构建社会时美的本质显现。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艺术美作为自然美的完美再现的四种表现: (1)表现为如画景致,主体以自然物的审美特性作为艺术美展现的重要方面。 (2)表现为比德情结,主体对自然景色之美的观察和体认后,就会主动反观自身。 (3)表现为宇宙本体的追问,主体在圆融思维的作用下,进入到宇宙本体层次的
审美理想的形象塑造的两种表现: (1)符合审美理想的肯定性形象塑造。肯定性形象是蕴含审美理想的正面形 象,在艺术审美中,此类形象塑造表现崇高、优美等审美范畴,衬托审美理想的 肯定性艺术价值。 (2)是背离审美理想的否定性形象塑造。艺术审美中否定性形象的塑造是对 肯定性形象进行的负向效果的镜面反射,使主体通过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充分 认识到审美理想表现的重要性。
审美。 (4)表现为主体与自然的圆融,即自然审美终极目标“天人合一”的天成境界。
图8 .《踏歌图》,南宋马 远名作。近处,老农歌舞于 陇上,远处高峰削成,宫阙 隐现,朝霞一抹。
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
艺术美通过再现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方式丰富了艺术内涵,奠定了显现美的基础。 艺术美同时作为由艺术家承担体现的审美意识表现,是人的自由本质更自觉的 二次对象化。 它突出表现为以审美理想为核心而对现实审美完美再现的内在引导方向,从而 成为艺术美的灵魂。 审美理想在高度上提升了艺术美的思想境界,从方向上宏观引导着艺术审美活 动。
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
3.审美理想的意义蕴藉 理想的规律性要求审美理想在形神兼备的情况下,要在本质规律层面上表现审 美理想,其中以增加审美理想的意义蕴藉为主要手段。 意义蕴藉可以深化主题,尽可能扩大理想的意义表现空间,增强艺术美的生命 力。 艺术美表现中真理与规律性认识是审美理想的本质内容,审美理想的光芒源于 审美理想中真理化、规律化的意义蕴藉。
图4 .吴冠中笔下的水彩画 图5.吴冠中笔下的水彩画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审美主体依据审美原则的要求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完美化“再 现”。
“再现”是艺术审美中主体表达情感最有效的方法,艺术强大的生活背景拉近 了主体之间的距离,促使共鸣的产生,在共鸣中表现艺术的审美特性
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
1.审美共通感及其存在意义 审美共通感是共通感的一种,共通感的产生有赖于主体社会生活感受的共同性。 审美共通感是一种不执著于分别对象化的心体丰盈共通感对五官感知的融通状 态,有助于整体把握审美活动,可以帮助美的本质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交叉呈现。 审美共通感的存在调动了主体的集体审美意识,在审美活动中找到了文化认同 感和群体归属感。
第七章 艺术美
内容概要
第一节 艺术的审美特性 第二节 艺术美与人生艺术化
第一节 艺术的审美特性
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 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 五、艺术的终结
第一节 艺术的审美特性
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审美本质对艺术的必然要求。艺术美以现实生活和世界为蓝 本,以现实审美为中介,并且作为自觉的审美形态,艺术美表现特定审美(主体) 意识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
图7 . 《自由引导人民》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2.艺术美作为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艺术美从自然美中汲取形式感形成艺术美的形式结构,主体内在的审美意识找 到适宜的外在自然表现对象,外在自然物的审美特性被主体发现而产生了自然美。 艺术美对于自然美的再现经历了一个从“物”到“心”逐层深入的过程,以简单 的自然观审为起点,直至“天人合一”的自然圆融之境。
图9. 《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胡 须》,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1887--1968),纽约达达 主义的团体的核心人物。
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
2.审美理想的情感表现 艺术中的情感因素促进了艺术美的实现,成为表现审美理想的重要因素。审美 理想就是主体的心灵之美,艺术的感性特征促使主体心灵之美的表现具体化为主 体的情感表现,情感的成功表现是审美理想实现的前提。 审美理想是主体所向往的审美目标,它是审美的期望所在,这种期望因符合主 体的价值观、审美观而存在,主体对审美理想本身就存在一种特殊情感。
图11.《黑板》,美国抽象艺术大 师汤伯利的作品。在这幅画作上,汤 伯利在黑板上连续画出6行圈圈,就 像小朋友的涂鸦一样。拍出7053万 美元(约合44953万人民币)的价格。 此次拍价不仅打破了他个人拍卖的最 高纪录,也刷新了美国纽约苏富比拍 卖会之前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