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通信实验报告资料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2

分别对应的 y 区间为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0, 8 , 8 , 8 , 8 , 8 , 8 , 8 , 8 , 8 , 8 , 8 , 8 , 8 , 8 ,1
0.8
1
-1 -1
-0.8
-0.6
-0.4
-0.2
0 x
0.2
0.4
0.6
0.8
1
3.设输入信号为 x(t)=AcSin2t,对 x(t)信号进行抽样、量化和 A 律 pcm 编码,经过传 输后,接收端进行 pcm 译码。 (1) 画出经过 pcm 编码、译码后的波形与未编码的波形。 (2) 设信道没有误码,画出不同幅度 Ac 情况下,pcm 译码后的量化信道比。 %show the pcm encode and decode clear all close all dt = 1/4096; t=0:dt:2; %vm1=-70:1:0; %输入的正弦信号幅度不同
数字通信实验 2 PCM 实验(4 学时)
实验例程:1 设低通信号想 x(t)=0.1cos(0.15 t)+1.5sin2.5 t+0.5cos4 t.
(1)画出该低通信号的波形; (2)画出抽样速率为 fs=4Hz 的抽样序列; (3)抽样序列恢复出原始信号
%低通抽样定理 clear all; close all; dt = 0.01; t = 0:dt:10; xt = 0.1*cos(0.15*pi*t)+1.5*sin(2.5*pi*t)+0.5*cos(4*pi*t); [f,xf] = T2F(t,xt); %抽样信号,抽样速率为 4Hz fs = 4; sdt = 1/fs; t1 = 0:sdt:10; st = 0.1*cos(0.15*pi*t1)+1.5*sin(2.5*pi*t1)+0.5*cos(4*pi*t1); [f1,sf] = T2F(t1,st); 5 %恢复原始信号 t2 = -50:dt:50; 0 gt = sinc(fs*t2); stt = sigexpand(st,sdt/dt); -5 0 1 xt_t = conv(stt,gt); figure(1) 5 subplot(311); plot(t,xt); title('原始信号'); 0 subplot(312); -5 plot(t1,st);title('抽样信号'); 0 1 subplot(313); 4 t3 = -50:dt:60+sdt-dt; 2 plot(t3,xt_t);title('抽样信号恢复'); 0 axis([0 10 -4 4])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实验二分析

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课程的现状及对策作者:韦还和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32期[摘要]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是涉农高校农学类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可扩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增强外文专业文献的阅读与写作以及国际交流的能力。
结合教学实践和相关研究,提出了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教学师资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方法有待创新、课程考核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
笔者认为应从加强学生外语学习能力、强化专业外语师资力量、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完善课程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提高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农业人才。
[关键词]农科英语写作;教学现状;教学对策[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碳氮代谢解析水稻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的生理机制”(31901448)[作者简介]韦还和(1990—),男,江苏大丰人,博士,扬州大学农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水稻栽培生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2-0372-02 [收稿日期] 2020-01-17当前,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农业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农业国际合作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这也对涉农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1]。
针对这一新形势和新要求,国内众多涉农高校相继开设了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这一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农业科技方面的专业知识、增强外文专业文献的阅读、写作的能力[2]。
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受限于农科类学生的英语基础、授课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多重因素,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的课堂效果与教学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
一、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从近几年农科类学生大学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和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成绩来看,国内众多涉农高校的农科类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外语水平偏低,部分学生甚至不能完成一段英文语句的准确翻译以及正常的口语交流;此外,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运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够,部分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缺乏兴趣,感到枯燥无味,学起来比较吃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在运用专业英语写作和交流的能力较为缺乏[4],这也是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数字通信系统实训报告册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掌握数字通信系统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3. 学会使用数字通信系统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
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数字通信系统是将信息源产生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通过调制、传输、解调等过程,实现远距离、高速率的传输。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原理:1. 调制:将信息信号转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形式。
2. 传输:通过信道将信号传输到接收端。
3. 解调:将接收到的信号恢复成原始信息信号。
4. 信道编码与解码: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对信号进行编码和解码,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三、实验内容1. 数字通信系统基本组成实验(1)实验目的:熟悉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2)实验内容:搭建数字通信系统实验平台,观察各模块的连接方式,分析各模块的功能。
2. 调制与解调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数字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实验内容:采用QAM调制方式,进行信号调制与解调实验,观察调制与解调过程。
3. 信道编码与解码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信道编码与解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实验内容:采用卷积编码与Viterbi解码方式,进行信道编码与解码实验,观察编码与解码过程。
4. 数字通信系统综合实验(1)实验目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搭建完整的数字通信系统,实现信息的传输。
(2)实验内容:搭建数字通信系统实验平台,进行调制、传输、解调等过程,实现信息的传输。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检查各设备是否正常。
2. 搭建数字通信系统实验平台,连接各模块。
3. 进行调制与解调实验,观察调制与解调过程。
4. 进行信道编码与解码实验,观察编码与解码过程。
5. 进行数字通信系统综合实验,实现信息的传输。
6.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字通信系统基本组成实验:通过实验,掌握了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了解了各模块的功能。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

月儿的教案月儿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和书写“月儿”的字母和拼音。
2.能听懂并能用图片和简单的语言描述月儿。
3.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月儿”的相关词汇。
4.通过月儿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月亮和夜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1.课件、教具:月儿的图片、月亮的图片、夜晚的图片。
2.录音机、磁带、CD。
三、教学步骤Step 1:引入1.师生互动:老师拿着月儿的图片,引导学生猜猜这是什么?(月儿)2.播放月儿的歌曲:让学生先听歌曲,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情感。
然后,再播放一次,让学生一起跟着唱。
Step 2:听力训练1.听录音:播放月儿的描述音频,让学生仔细听,并根据描述内容猜猜月儿是什么样子的。
2.对话练习:给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模仿对话,询问月儿的问题并回答。
A:月儿在哪里?B:月儿在天上。
A:月儿是什么形状的?B:月儿是圆的。
A:夜晚月儿是什么颜色的?B:夜晚月儿是白色的。
Step 3:拓展训练1.看图片:再次播放月儿的描述音频,并给学生展示月亮的图片和夜晚的图片,让学生根据描述内容选择正确的图片。
2.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月儿的特点和作用,并表演出来。
Step 4:造句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用月儿的相关词汇造句。
月儿在天上,亮晶晶。
月儿是圆的,像个盘子。
夜晚月儿很亮,伴我入眠。
2.学生自由造句练习。
Step 5:巩固与评价1.结合日常生活:出示月亮的图片,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月亮的场景和时间。
2.评价:给学生几个简单的问题,测试学生对月儿的理解和学习情况。
四、教学反思通过以上的教学步骤,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书写“月儿”的字母和拼音,能够理解和运用“月儿”的相关词汇,能够听懂和描述月儿,并能够培养学生对月亮和夜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次教学活动设置了多种教学手段,有趣味性、巩固性和拓展性。
同时,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 实验二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实验二一、实验目的本次数字通信实验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和掌握数字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和性能指标,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增强对数字通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原理1、数字信号的产生与传输数字信号是由离散的数值表示的信息,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特定的编码方式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传输信道进行传输。
2、信道编码与纠错为了提高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可靠性,采用了信道编码技术,如卷积码、循环冗余校验(CRC)等,以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错误。
3、调制与解调调制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形式,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和相移键控(PSK)。
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调制信号还原为原始的数字信号。
三、实验设备与环境1、实验设备数字通信实验箱示波器信号发生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2、实验环境在实验室中,提供了稳定的电源和良好的电磁屏蔽环境,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实验步骤1、数字信号产生与编码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模拟信号,如正弦波、方波等。
通过实验箱中的编码模块,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选择合适的编码方式,如 NRZ 编码、曼彻斯特编码等。
2、信道传输与干扰模拟将编码后的数字信号输入到传输信道模块,设置不同的信道参数,如信道衰减、噪声等,模拟实际传输环境中的干扰。
3、调制与解调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如 PSK 调制,将数字信号调制到载波上。
在接收端,使用相应的解调模块对调制信号进行解调,恢复出原始的数字信号。
4、性能分析与评估使用示波器观察调制和解调前后的信号波形,对比分析其变化。
通过计算误码率、信噪比等性能指标,评估数字通信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数字信号编码结果观察不同编码方式下的数字信号波形,分析其特点和优缺点。
例如,NRZ 编码简单但不具备自同步能力,曼彻斯特编码具有良好的自同步特性但编码效率较低。
2、信道传输对信号的影响在不同的信道衰减和噪声条件下,接收信号的幅度和波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1

-1 -15
-10
-5
2.编写程序实现 NRZ,RZ 信号 clear all;close all; 1.5 Ts=1;%周期 N_sample = 256; %每个码元的抽样点数 1 dt = Ts/N_sample; %抽样时间间隔 N = 1000; %码元数 0.5 t = 0:dt:(N*N_sample-1)*dt; T = N*N_sample*dt; 0 gt1 = ones(1,N_sample); %NRZ 非归零波形 gt2 = ones(1,N_sample/2); %RZ 归零波形 -0.5 gt2 = [gt2 zeros(1,N_sample/2)]; 0 d = ( sign( randn(1,N) ) +1 )/2; data = sigexpand(d,N_sample); %对序列间隔插入 N_sample-1 个 0 1.5 st1 = conv(data,gt1); st2 = conv(data,gt2); 1 subplot(211) plot(t,[st1(1:length(t))] );grid 0.5
3.编写程序实现周期信号(方波)的傅里叶级数 close all;clear all; 1 N=100; %取出展开式的项数为 2N+1 项 T=1;fs=1/T; 0.8 N_sample=128; 0.6 dt=T/ N_sample ; t=0:dt:10*T-dt ; 0.4 n=-N :N ; 0.2 Fn=sinc(n/pi).*exp(-j*n*pi/2) ; Fn(N+1)=0 ; 0 -100 ft=zeros(1,length(t)) ; for m=-N:N ft=ft+Fn(m+N+1)*exp(j*2*pi*m*fs*t) ; 3 end subplot(211) 2 plot(n,abs(Fn)) ; 1 xlabel('n');ylabel('|Fn|') title('周期信号(方波)的傅里叶展开'); 0 subplot(212) -1 plot(t,ft) xlabel('t');ylabel('f(t)') -2 title('由 Fn 得到周期信号(方波)'); 0
数据通信实习报告

数据通信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是在浙江一家信息技术公司完成数据通信方面的实习。
实习
主要以实验室为实习基础,在实习期间,对公司正在开发的局域网数据通
信系统做详细研究,完成实验室里针对数据通信的网络实验,实验以实现
简单的UDP通信和TCP报文序列发送为主要实验内容,实习周期为两个月,时间从2024年1月1日到2024年3月1日。
二、实习内容
1.实验室整体设备介绍:
实验室内的设备包括两台计算机、一台网络打印机、一台网络路由器、一台数据交换机、一台服务器以及一个集线器,所有设备均是该实验室的
主要设备。
2.硬件设备以及实验环境介绍:
实验期间,依据实验室要求,将两台电脑安装了:网络操作系统(Ubuntu)、网络调试软件(Wireshark)和网络虚拟机(Virtualbox),以及其它必要的软件;同时,将网络路由器和数据交换机进行了IP地址
划分和设置,并且连接计算机,最终形成了实验环境。
3.所做实验项目介绍:
(1)UDP数据通信实验:通过实验室提供的计算机,实现两台计算
机之间的UDP数据通信,即使用UDP协议发送数据,最终实现数据在发送
方和接收方的传输。
数据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数据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引言数据通信是指通过数据传输设备和通信线路实现数据交换和传输的过程。
而数据通信原理实验则是为了深入理解和掌握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测量,向学生展示数据通信的工作过程和相关知识。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数据通信原理的理解,掌握数据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技术,学习使用数据通信设备和工具。
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涉及到的设备和工具包括:计算机、数据通信软件、调制解调器、串行通信线路、传感器、数字信号发生器等。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确保计算机和数据通信软件的正常运行;b. 配置调制解调器和串行通信线路的连接。
2. 设计数据通信系统:a. 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功能,并选择相应的调制解调器和通信线路;b. 设计数据通信系统的参数设置,如波特率、数据位数、校验位等。
3. 连接实验设备:a. 将传感器与数据通信系统的输入接口连接;b. 将数据通信系统的输出接口连接到计算机。
4. 实验操作:a. 启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软件;b. 调节数字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模拟传感器的信号输入;c. 观察数据通信软件的接收数据情况,并记录下实验数据;d.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操作和观察,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数据通信系统的输入信号可以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经调制解调器进行调制后,通过串行通信线路传输给计算机。
2. 数据通信软件可以实时接收并解码串行通信线路传输的数据,将原始数据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格式。
3. 数据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实时数据传输至关重要,合理配置波特率、数据位数和校验位等参数,能够提高通信质量和减少误码率。
结论与建议本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数据通信原理和系统的工作过程。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1. 在实验中,我们注意到数据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对于数据传输具有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D Pji : D d
pi Pji dij .
i
j
根据前面在互信息中已讨论过的性质:
I (U;V ) I ( pi ; Pji )
且互信息是 pi 的上凸函数,其极限值存在且为信道容量:
C
max pi
I(
pi ; Pji
)
这里,我们给出其对偶定义:
R(D)
min
Pj i PD
I (U;V
S1
rs
p ai
i1 j1
pn1 bj / ai
log
pn1 bj / ai pn1 bj
相当接近,其差别也在允许的精度范围之内,则 Rn S1 或 Rn1 S1 就是这个 S1
值所对应的信息率失真函数 R S1 的近似值。
(5)再选定一个略大一些的负数作为 S2 值,重复以上的迭代计算过程,得到
0
D
图 1 R(D)函数描述
第2页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
由定义,R(D)函数是在限定失真为最大允许失真为 D 时信源最小信息速率,
它是通过改变试验信道 p ji 特性(实际上是信源编码)来达到的。所以 R(D)是表
示不同 D 值时对应的理论上最小信息速率值。 然而对于不同的实际信源,存在
着不同类型的信源编码,即不同的试验信道特性 pji 并可以求解出不同的信息率
for j=1:s D(1)=D(1)+Pa(i)*Pba(i,j,1)*d(i,j);
end end R(1)=0; for i=1:r
for j=1:s if(Pba(i,j,1)~=0) R(1)=R(1)+Pa(i)*Pba(i,j,1)*log2(Pba(i,j,1)/Pb(j,1)); end
第1页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
联合分布 p(ui , v j ) p(ui )P(ui | v j ) 下的平均失真
D d
p(ui , vj )d (ui , vj )
pi Pjidij .
ij
ij
在讨论信息率失真函数时,考虑到信源与信宿之间有一个无失真信道,称它为
试验信道,对离散信源可记为 Pji ,对限失真信源这一试验信道集合可定义为:
信息率失真函数 R(D)对给定的一个信源随机变量,服从概率分布 pi ,d (ui , v j )
为失真测度,定义信息率失真函数为:
RI (D) min I Q v j ,ui ,Ed (ui ,v j )D
ui ; vj
其中 I ui , vj 为 ui 与其复制 v j 的互信息,min 是对所有满足以下性质的条件概率 P vj | ui 取值。在给定的信源概率分布 pui 及条件概率 P vj | ui 的乘积所得的
i1 j1
第3页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
rs
Dn1 S1
p ai pn1 bj / ai d ai ,bj 相当接近,其差别已在允许的精度范
i1 j1
围之内,以及 Rn S1
rs
p ai
i1 j1
pn
bj / ai
log
pn bj / ai pn bj
与
Rn1
break; end end n=n+1; end S(m+1)=S(m)+0.5; if(abs(R(n)<10^(-7)))
end end
end pba=[Pba(:,:,:)]; RS=[RS R(n)]; DS=[DS D(n)]; m=m+1;
第6页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
[k,l,q]=size(pba); Pba=pba(:,:,q); Rmin=min(RS); Dmax=max(DS); Smax=S(m-1); disp('输入正确,迭代结果如下:'); disp('最小信息率Rmin:');disp(Rmin); disp('最大Dmax:');disp(Dmax); disp('最佳转移概率分布Pba:');disp(Pba); disp('最大拉式乘子Smax:');disp(Smax); plot(DS,RS) xlabel('允许的失真度D') ylabel('信息率失真函数R(D)') title('信息率失真函数R(D)的曲线图')
end end n=2; while(1)
for j=1:s Pb(j,n)=0; for i=1:r Pb(j,n)=Pb(j,n)+Pa(i)*Pba(i,j,n); end
end for i=1:r
temp(i)=0; for j=1:s
第5页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
% disp('SM:');disp(S(m)); temp(i)=temp(i)+Pb(j,n)*exp(S(m)*d(i,j)); end end for i=1:r for j=1:s if(temp(i)~=0)
if(Pba(i,j,n)~=0) R(n)=R(n)+Pa(i)*Pba(i,j,n)*log2(Pba(i,j,n)/Pb(j,n));
end end end %disp('E1:');disp(abs(R(n)-R(n-1))); %disp('E2:');disp(abs(D(n)-D(n-1))); if(abs(R(n)-R(n-1))<=10^(-7)) if(abs(D(n)-D(n-1))<=10^(-7))
失真 R'(D)函数,它与理论上最佳的 R(D)之间存在着差异,它反映了不同方式信 源编码性能的优劣,这也正是 R(D)函数的理论价值所在。特别对于连续信源, 无失真是毫无意义的,这时 R(D)函数具有更大的价值。
信息率失真函数的迭代计算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达到率失真函数的条件概率 P vj | ui 及输出字母概率分布
)
min
Pj i PD
I(
pi ;
Pji
)
即互信息是 Pji 的下凸函数。其极限值存在且为信息率失真函数。
它还存在下列等效定义[1]: 对给定的一个失真度 D,率失真函数 R(D)定义为:
RD inf R : R, D率失真区域
对给定的一个码率 R,率失真函数 D(R)定义为:
DR inf D : R, D率失真区域
武汉理工大学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教师: 日期:
信息 154 冯超 1049731503280 吕锋 2016.03.26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
实验一
1、 实验项目
基于 MATLAB 的离散无记忆高斯信源的失真-率函数曲线仿真;
2、 实验目的
(1)、理解信息率失真函数的定义与物理意义; (2)、分析离散信源在误码失真下的信息率失真函数表达式; (3)、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曲线的绘制。 3、 实验内容与理论依据
error('Not a prob.vector,shoud be positive component!'); end if(abs(sum(Pa)-1)>10e-10)
error('Not a prob.vector,component do not add up to 1!') end if(r~=length(Pa))
q vj 都不一定是唯一的。
具体迭代算法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9]:
(1)先假定一个负数作为 S1 ,选定初始转移概率 p1 bj / ai
1 组成 rs
r s 阶初始矩阵。
r
(2)把选定的初始转移概率 p1 bj / ai 代入表达式 p bj p ai p bj / ai i 1
Pb(j,1)=Pb(j,1)+Pa(i)*Pba(i,j,1); end end for i=1:r temp(i)=0; for j=1:s
temp(i)=temp(i)+Pb(j,1)*exp(S(m)*d(i,j)); end end for i=1:r for j=1:s
Pba(i,j,2)=(Pb(j,1)*exp(S(m)*d(i,j)))/temp(i); end D(1)=0; for i=1: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