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反讽赏析
对于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译语赏析

对于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译语赏析一、引言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佳作。
反讽在这一作品中的运用达到了戏谑、嘲弄及讽刺的效果,使作品生动幽默,富有艺术感染力。
令读者百读不厌。
在《傲慢与偏见》中,irony(反讽)是其艺术创作的精髓之所在。
奥斯汀的幽默和讽刺不动声色,微言大义,反话正说,令人常感余痛难消。
然而,反讽又是英语文学翻译中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既要具慧眼识别,又要最大限度地传译,使读者能充分欣赏到原文的反讽特色。
本文拟对《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王科一译和孙致礼译)中对反讽的处理作一粗略比较,着重赏析两个译本在保留原小说艺术效果方面的不同处理。
以便求教于译界广大专家学者。
二、反讽反讽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通常指故意用与原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以达到谐谑、嘲弄、讽刺、喜爱和亲昵的目的。
英语里irony的含义远比汉语里的广泛,它不仅指作为修辞格的verbal irony(反语),也指一种文学技巧(a literary device),主要包括:verbal irony dramatic irony(戏剧性反语)和situation irony(情况反常)即literary irony(嘲弄)。
此外,irony还被人们用来表示一种对世界的认识、态度和心态:对世界加以描述、分析与推断,或对世界的矛盾和对抗表现出的一种冷静的、超然物外的态度等等。
Irony作为英语辞格(verbal irony)和汉语的反语基本相同。
而翻译时能否成功再现英语原作中反讽的风格,使译文达到原文戏谑、嘲弄及讽刺的效果,却并非易事。
译者在翻译时既要具慧眼识别,又要最大限度地传译,使读者能充分欣赏到原文的反讽特色。
三、《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译语对比赏析反讽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傲慢与偏见》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
反讽艺术渗透于《傲慢与偏见》整部小说中,贯穿于人物刻画、情节发展与小说结构之中。
而反讽又是英语文学翻译中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例子(一)

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例子(一)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反讽手法。
反讽是一种通过巧妙运用语言,以轻蔑、讽刺或嘲笑的方式表达观点或批评的修辞手法。
下面是一些在《傲慢与偏见》中常见的反讽例子,并对其进行详细讲解。
1. “热心人”夏洛蒂•夏洛蒂表面上被描述为友善、关心他人的人物,但实际上她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她利用笨拙地追求青梅竹马的男主角达西失败后,转而接受了伊丽莎白的妹妹柯蒂斯的求婚。
•夏洛蒂的反讽体现在她不顾他人感受,只考虑自己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
2. 贝内特夫妇的婚姻观念•贝内特夫妇对于女儿的婚姻观念可以说是滑稽可笑的。
•他们非常关注女儿们的婚姻,将其视为唯一可行的出路。
•尽管他们自己的婚姻并不幸福,却企图通过女儿们的婚姻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种婚姻观念的反讽体现在他们的虚伪和对利益的追求。
3. 夏洛蒂的婚姻观念•夏洛蒂与贝内特夫妇有着相似的婚姻观念,她将婚姻看作是一种经济交易。
•她嫁给了富有但性格卑劣的柯林斯牧师,只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
•对于夏洛蒂来说,婚姻并不基于真爱,而是一种工具。
•这种婚姻观念的反讽体现在夏洛蒂对婚姻的功利态度。
4. 达西先生的傲慢•达西先生被描述为一个傲慢自大的人物。
•在一开始,他拒绝与伊丽莎白舞会上跳舞,并表示她不够漂亮可爱,几乎是对她的侮辱。
•但实际上,达西对伊丽莎白产生了爱意,只是因为傲慢和偏见而无法承认。
•达西先生的傲慢的反讽体现在他自己并不是他所表现出的样子。
5. 伊丽莎白·班内特•伊丽莎白·班内特是小说中的主角,她具有睿智和独立的性格。
•她对于社会对于婚姻的期望持有怀疑态度,不愿意嫁给一个只看中财富和地位的人。
•尽管她一度对达西产生了偏见,但最终她愿意看到自己的错误,并与达西化解误会,并相爱结婚。
•伊丽莎白·班内特的反讽体现在她的独立性格和对婚姻的理性思考。
《傲慢与偏见》中的讽刺手法分析

在《傲慢与偏见》中,叙述者极好地利用了言语讽刺,情境 讽刺,这对主题的揭示、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组织都大有裨益。 此外,简这部小说具有讽刺意味,并且更为成熟和至关重要的一 面是:它展现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一种观察事物的方式。它 描绘世界上的矛盾和悖论,观察人性并揭示日常生活中的女性现 实主义,这可以看作是讽刺的浪漫。
一、总论
反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奥斯丁小说《傲慢与偏见》中最突出的特征。它是指 使用语言来表达与字面意思相反的内容,通常具有幽默或讽刺的 文学风格或形式。在文学分析中,讽刺通常分为言语讽刺,戏剧 性讽刺,结构性讽刺和情境讽刺。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 倾向于充分利用这种手法来描绘生动的人物,构思各种情节并表 现出发人深省的主题。奥斯丁嘲笑诸如班纳特夫人,柯林斯先生 和凯瑟琳夫人这样的荒谬人物,同时在讽刺整个时代与社会的价 值观。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125
《傲慢与偏见》中的讽刺手法分析
★ 张玉华
百科教育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大量使 用反讽,包括言语反讽,戏剧性反讽,结构性反讽和情境反讽。 通过讽刺性的语言和情节,奥斯丁生动地描绘了人物,清晰地展 现了主题和故事情节。本文旨在分析《傲慢与偏见》的讽刺手法, 从而深入挖掘奥斯丁对女性现实主义的认识和发人深省的独特思 想。
显示出她的勇敢和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特别是对于女性现实主 义。
2、反讽描写人物 塑造典型人物是写实小说的基本特征。作为现实主义的杰作, 《傲慢与偏见》创造了生动鲜明的人物。根据哈丁的表征技术分类, 《傲慢与偏见》中的大多数角色都是“卡通人物”,当然,也有“素 描人物”。无论是卡通还是素描,奥斯丁都采用讽刺来描绘人物 的独特性格,这些具有共同特征但在性格上有明显缺陷的卡通人 物以极其夸张的方式描绘出来。班内特是卡通人物的典型示例。 她是一个刻薄,无知,脾气暴躁的女人。她一生的主要使命是让 女儿结婚。通过言语讽刺,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她可笑的举止和扭 曲的价值,即渴求将女儿嫁给有钱有地位的单身汉。贝内特先生 的态度也增强了讽刺意味。他不耻于妻子的八卦,但他的回应似 乎是礼貌而顺从的,这与他的真实想法不符。根据合作原则,班 纳特先生在讽刺中不遵守质量规则,并说他认为是错误的,缺乏 充分的证据,因此可能引起幽默。 此外,仍有一些素描人物因具有明显的缺陷,而讽刺效果突 出。同时,叙述者将人物与情节的发展按时间顺序进行对比,以 塑造讽刺意味并描绘人物的变化过程。这类似于言语讽刺和结构 性讽刺的叠加和组合。伊丽莎白就是以这种方式被巧妙地描绘的。 她有很多优点,例如聪明,可爱,独立和雄辩,而她也有缺点。 例如,她参加社交聚会,因威克汉的帅气而着迷,误解达西先生, 因此拒绝了他的提议。当理性被不合理的情感所蒙蔽时,她就沉 浸在对达西的偏见中。但是,在逐渐了解真相并接受了达西的提 议之后,她终于改变了对达西的态度。伊丽莎白前后思想和态度 的讽刺对比塑造了一个女性的真实特点,既有魅力也有缺点,现 实,生动,富于戏剧性。
反讽手法在《傲慢与偏见》翻译中的运用

反讽手法在《傲慢与偏见》翻译中的运用在《傲慢与偏见》中,小说家简·奥斯汀巧妙地运用了反讽手法来讽刺社会上的偏见和傲慢态度。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译:“众所周知的一个真理,拥有财产的单身男人一定需要妻子。
”)这句名言是小说开头的第一句,但是读者会很快发现,这句话并不完全是真理。
这个反讽的开始揭示了小说中关于婚姻观念的艰苦,也讽刺了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的崇拜。
2. Mr. Collins慈善地称赞他自己是“慈善事业的庇护者”("patron and defender of all charities"),但他实际上对慈善事业一无所知。
(译:“慈善事业”的庇护者和捐助人)
这个反讽揭示了Collins先生自负的本性,并嘲笑了他虚伪地标榜自己为慈善事业服务。
3. Lady Catherine de Bourgh自称“强有力的想法”("strongly marked")(译:“强烈的智慧头脑”)。
然而,读者在小说中了解到,她的眼光狭隘、傲慢自大,并不值得尊敬。
(译:“强烈的智慧头脑”)这些例子都展示了奥斯汀如何在小说中利用反讽来讽刺人们的偏见和傲慢态度,同时也给了读者一个有趣的思考角度。
析《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话语的讽刺幽默诗学效果

析《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话语的讽刺幽默诗学效果《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该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的故事,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阶层分化和道德观念的弊端。
其中,反讽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小说的语言运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起到了讽刺和幽默的诗学效果。
反讽是一种修辞手法,主要通过上下文的关系,以一种看似矛盾、不合逻辑的方式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
在《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话语频繁地出现,构成了小说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当伊丽莎白听到达西向她表白时,她的回答是:“我毫不怀疑您会是个极其出色的未婚夫,但如果您的才华能和您的人品一样出众的话,我相信您会是个非常幸福的人。
”这个回答既表达了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感情,又暗示了达西的才华和人品并不相符,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反讽。
反讽话语在小说中还被用来讽刺和幽默。
例如,当伊丽莎白听到简向她说了一番关于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话后,她的回答是:“您的话很有道理,但如果我们不考虑爱情,那么婚姻是否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了呢?”这个回答既表达了伊丽莎白对简观点的赞同,又通过反讽的方式暗示了婚姻不应该仅仅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从而起到了幽默的效果。
此外,反讽还在小说中被用来揭示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和道德观念的不一致。
例如,当伊丽莎白和达西第一次见面时,达西表现出了傲慢和偏见,而伊丽莎白则表现出了傲慢和偏见。
这个场景既表达了作者对当时英国社会阶层分化的不满,又通过反讽的方式暗示了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道德观念的不一致,起到了讽刺的效果。
综上所述,反讽作为《傲慢与偏见》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起到了很好的讽刺和幽默的诗学效果。
它通过上下文的关系,以一种看似矛盾、不合逻辑的方式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和道德观念的不一致,起到了增强小说语言表现力的作用。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幽默反讽的运用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幽默反讽的运用《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之一,它以幽默反讽的手法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丑恶与荒诞。
本文旨在探讨小说中幽默反讽的运用。
首先,“傲慢与偏见”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一种反讽,它在表面上指的是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性格缺陷,但实际上也是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爵位和阶级压制的一种讽刺。
在小说中,达西和他的姐姐怀特侯爵夫人都十分傲慢自大,但这种傲慢往往是建立在金钱和权利的基础上,他们甚至看不起自己社会地位以下的人。
反之,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也是建立在对他的社会地位以及对其傲慢的反感上。
这种反讽的手法巧妙地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中阶级和人性的缺陷。
其次,作者简·奥斯汀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对话语言的描写刻画出了许多荒谬可笑的事情。
例如,达西在第一次认识伊丽莎白时,因她的家庭和背景而对其产生了偏见,并且在追求伊丽莎白时,一再遭到伊丽莎白的拒绝,这种情节本身就十分荒谬可笑。
此外,小说中的许多场景都充满了反讽的意味,比如班纳特家的女儿们比赛谁能最快地读完小书的场面,以及莱西的搭讪等等。
这些都在讽刺英国社会中存在的愚昧和荒谬。
最后,小说中的幽默反讽也体现在了作者对形象的描述上。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描述,巧妙地反讽了人物的性格和品性。
比如班纳特夫人和赫斯脱夫人这两个人物,也都是非常好笑的形象。
班纳特夫人虚荣、爱说闲话,而赫斯脱夫人则喜欢夸夸其谈、爱班师。
作者用一种温和而幽默的语气来描绘它们,这种反讽不仅呈现了人物的荒诞可笑,也更深入地反映了英国社会的一些个性和特点。
总的来说,对于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幽默反讽的运用,简·奥斯汀用她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出当时英国社会种种丑恶和愚昧,这种幽默反讽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嘲讽和揭露,另一方面也是对读者的启示和教育。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傲慢与偏见》成为了英国文学中一部经典的幽默小说。
《2024年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范文

《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篇一一、引言电影《傲慢与偏见》改编自简·奥斯汀的同名经典小说,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展现了19世纪英国乡村的社交风貌和人们的情感纠葛。
在这部作品中,反讽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被导演巧妙地运用,为影片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和深刻的内涵。
本文将从电影的角度,深入探讨《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
二、反讽在电影人物塑造中的应用1. 人物性格的反讽电影中,达西先生和伊丽莎白·班纳特的性格塑造充分运用了反讽手法。
达西先生初出场时显得傲慢无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逐渐发现他内心的善良和真诚。
这种表面傲慢与内心善良的反讽,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伊丽莎白·班纳特则是一个聪明、独立的女性形象,她对达西先生的误解和偏见逐渐消除,最终实现了对爱情和婚姻的独立思考。
2. 人物关系的反讽电影中的人物关系也充满了反讽。
表面上,班纳特家族的生活看似贫苦,但家庭成员之间却充满了关爱和支持。
而那些看似富有的绅士和贵族,内心却充满了虚荣和自私。
这种表面与内心的反讽,使观众对人物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反讽在电影情节设计中的应用1. 情节发展的反讽电影《傲慢与偏见》的情节发展也充满了反讽。
例如,达西先生对伊丽莎白的爱情表白被拒绝后,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逐渐消除。
这种表面上的拒绝与内心逐渐接纳的反讽,使情节发展更加引人入胜。
2. 社会背景的反讽电影通过对19世纪英国乡村社会背景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观念、婚姻观念以及女性地位等问题。
在这样一个社会中,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反讽。
他们通过相互理解和支持,最终实现了对爱情和婚姻的独立思考,这种个人与社会背景的反讽,使影片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反讽的艺术效果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使影片更具魅力。
通过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和社会背景的反讽,影片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世界。
这种矛盾和冲突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情节发展更加引人入胜,同时也使影片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幽默反讽的运用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幽默反讽的运用《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运用了丰富的幽默和反讽手法,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欣赏到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作者聪明机智的一面。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傲慢与偏见》中幽默反讽的运用。
第一,人物形象的幽默反讽。
小说中,作者巧妙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来展现他们的个性和性格特点,并运用幽默的手法进行反讽。
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就是一个机智幽默的人物,她善于以自嘲的方式显露自己的优势和缺陷,使得读者在欣赏她的智慧和机智时也会被她的幽默所吸引。
与伊丽莎白相反的是达西先生,他以傲慢的形象出现,但在他的“伪装”下也隐藏着一个善良而深情的内心。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对比和矛盾,作者成功地营造出幽默的氛围。
第二,对社会习俗的幽默反讽。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社会习俗的嘲讽和揭示展示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态度。
书中的曼斯菲尔德夫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乡绅夫人,她过度追求阶级地位和表面的面子,从而在别人眼中形成了荒谬可笑的形象。
书中还有一系列婚姻问题上的幽默描写,如卢卡斯夫人宣传他的女儿简在刘易斯·德拜舅舅的遗嘱里得到了大笔财产,但实际上这只是个误会,令人啼笑皆非。
通过幽默的反讽手法,作者将封建礼教中的虚伪和荒谬展现无遗。
对人性的幽默反讽。
小说中的幽默并不仅限于表面的笑料,而是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荒谬之处。
书中的班纳特夫妇就是一个典型的幽默形象,他们鲁莽冲动,言行不慎,时常做出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而且,小说中对于人性的幽默反讽还体现在对于爱情的揭示上。
伊丽莎白以她独特的眼光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做出评判,与达西的爱情之间的曲折道路也令人捧腹。
通过这些幽默的反讽,作者让读者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种种矛盾和荒谬,以及人们在追求幸福时的盲目和傲慢。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充满了幽默和反讽的元素,这些元素既是对现实社会中各种不合理现象的讽刺和批判,也是作者对人性和生活的理性观察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8 大观 2015.09
大观 文艺评论
当代文学视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新移民文学
侯君 (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新移民文学在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按照自身的特定轨迹向前推进,并演绎出清晰可见的发展脉络。本文从共时的 横向关联上,就新移民文学的特质加以探析,从中探寻其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意义。
这样兴许更好,因为跟女儿们比起来,她们 的容貌没有哪个都不能强得过你,你一去, 宾利先生没准看中你哩。
这段话话也选自第一段:贝纳特太太听 说有家境富裕的单身汉来到自己的村庄,顿 时十分兴奋,觉得这给自己的女儿们提供了 一个绝好的机会。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她 极力想劝说丈夫去拜访宾利先生。然而,为 了逗弄自己的太太,贝纳特先生故意卖关子, 尖酸刻薄地氛围讽刺她一番。
新移民文学从破土而出至繁华于世,按 其时间线索以及文学表现内容的变化,大致 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积淀期。改革开放后第一批 走出国门的中国人负载着创伤、贫困等种种 记忆。尽管他们大都怀有向往新生活的理想, 但在骤然进入一个全然不同的社会环境和遭 遇两种文化的强烈冲突时很容易陷入迷失之 中。这一批出国者 的生存体验从初踏上异域 土壤时的狂喜继而转向面对生存问题的无奈
和窘迫,此时新移民文学的书写充满了困惑、 漂泊、焦虑的主题。期间主要的代表作有苏 炜的《背影》,查建英的《丛林下的冰河》, 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曹桂林的《北 京人在纽约》等等。在这一时期,大批移民 迫于生计不得不远离文学,经济实力不足迫 使海外华人作家群体暂时走入沉寂。尽管新 移民文学在这一阶段尚处在稚幼期,数量上 也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但是作品中书写的新 移民形象,他们在异域文化中勇于拼搏开拓 的精神却极具鼓舞他人的励志作用。
关键词:新移民文学;历史发展;寓言性;文化性
“新移民文学”是指自 20 世纪 70 年代 末 80 年代初以后,由中国新移民在海外创作 的文学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对其出国前的个 人体验、对母国或祖籍国的生活文化、人文 历史、政治经济等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进行 思考或反思。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中外 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全球化趋势加快。中国 人频频踏上异域之途,在世界文化舞台上逐 渐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新移民作家群。其 代表性作家严歌苓、虹影、陈谦、王瑞云、 石小克、少君、林湄、陈瑞林、施雨、裔锦声、 曹桂林、周励、邵薇、鲁娃、刘荒田、沈宁、 卢新华、王性初、宗鹰、吕红、张慈、北岛、 庄伟杰等等。他们的创作呈现井喷之势,并 在当代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中国本土 作家的创作形成了一种共振。
例 4: 原 文: …and Miss Lucas,who accepted him solely from the pure and disinterested desire of an establishment,cared not how soon that establishment were gained. 译文:卢卡斯小姐接受他,完全出于成 家立业这个纯洁无私的愿望,至于她这个愿 望要多长时间才能实现她倒不在乎。 这 是 夏 洛 特 • 卢 卡 斯(Miss Charlotte Lucas)接受柯林斯(Mr.Collins)求婚后的一 段话。奥斯汀运用再度运用反讽手法表达了 自己对这桩没有爱情的婚姻的善意讽刺,同 时也对夏洛特寄予了极大的同情。谁都知道, 夏洛特接受柯林斯这样愚蠢的卫道士,决非 出于真爱,而仅仅是出于“找个保险箱,以 免日后挨饿受冻”(Folsom,1993:141)。 文 中 平 行 结 构“pure and disinterested”( 纯 洁无私)一语中的,讽刺得妙不可言!(鄢 忠秀,2000:24) 例 5: 原 文:I never saw a more promising inclination;he was growing quite inattentive to other people,and wholly engrossed by her. Every time they met,it was more decided and remarkable.At his own ball he offended two or three young ladies,by not asking them to dance;and I spoke to him twice myself, without receiving an answer.Could there be finer symptoms? Is not general incivility the very essence of love? 译文:我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人象他(彬 莱)那样一往情深:他越来越不去理会其他 人,而把整个身心都放在她(简)身上。他 们俩每见一次面,事情就愈来愈明朗,愈来 愈确定。他在自己举办的舞会上,因为没有 请其他姑娘跳舞,还得罪了两三位小姐;我 跟他说过两次话,他也没有答理我。还有征 兆比这些更明显的吗?为了一个人而怠慢大
一、新移民文学的历史发展
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继承了“五四” 新文化所开创的面向世界的精神源流,在东
西方文化的“交战”与“交融”状态中递进 地成长起来。美国华裔文学评论家陈瑞琳指 出:“新移民文学的诞生和成长,既是踩在 前人的足迹上,也是一种新局面的开创,承 前启后……新移民文学发端于 80 年代后期, 滥觞于 90 年代,经历了由浮躁、粗糙到沉 潜、过滤的初级阶段,从单纯描写个人沉沦、 奋斗、发迹的传奇故事,已逐渐走向对一代 人命运的反思,对中西文化夹缝里的新移民 文化心态的表现,进而对生命本身价值的探 讨。”
这部小说的艺术精华之一在于作者将英 语中的反讽(irony)等修辞手法应用得出神 入化。基于此,笔者特选其中一些典型之处 与大家共赏(例句译文参考了孙致礼译本)。
例 1: 原 文 : I t i s a t r u t h u n i v e r s a l l 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urhood,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译文:凡是家境殷实的单身汉,总要娶 妻室,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 基于这条真理业已深入人心,这样的单 身汉一搬到一个地方,那里的人总是把他当 作自己某个女儿理所应得到的财产,纵然四 邻八舍对其性情和见解不甚了解。 这一段可以说是英语小说中最著名的开 头。原文里反讽表现得淋漓尽致。主题句使 用了一句非常严肃的字眼“It is a 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仿佛作者告诉读者 的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然而,读 罢全句,却不免让人莞尔一笑:原来作者采 用了突降修辞手法(鄢忠秀,2000:23), 举轻若重,煞有介事地再说生活中再平凡不 过的一桩小事。乍一听,似乎也言之有理, 不过随着情节的展开,读者又发现情况刚好 相反:恰恰是家境不殷实的姑娘们在想法设 法把自己嫁出去。
文艺评论 大观
《傲慢与偏见》反讽赏析
周建军 (常州工学院外语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0)
英 国 杰 出 女 作 家 简 • 奥 斯 汀(Jane Austen,1775—1817) 一 生 共 写 了 6 部 长 篇 小 说:《 理 智 与 情 感 》(Sense and Sensibility,1795)、《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1796)、《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1798)、《曼斯斐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1812)、《爱玛》(Emma,1814)和《劝 导》(Persuasion,1816),其中《傲慢与偏见》 是其代表作,这部小说生动地描写了四对青 年男女的恋爱婚姻,绘声绘色地再现了英国 中产阶级当时的生活,处处洋溢着其机智和 幽默。迄今为止,《傲慢与偏见》已四次搬 上荧屏,而国内汉译本也不下十余种。可见, 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 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 艺术享受。
例 2: 原 文:Mr.Bennet was so odd a mixture of quick parts,sarcastic humour,reserve, and caprice,that the experience of three and twenty years had been insufficient to make his wife understand his character.Her mind was less difficult to develop.She was a woman of mean understanding,little information,and uncertain temper.When she was discontented,she fancied herself nervous.The business of her life was to get her daughters married;its solace was visiting and news. 译文:贝纳特先生真是个古怪之人,他 喜欢才思敏捷、尖刻幽默、沉默寡言、反复 无常。他那位太太积二十三年与其一起生活 的经验,却依然摸不透他的性格。他太太的 脑子就不难分析了:她智力平庸、孤陋寡闻、 喜怒无常,一碰到什么不如意的事,就觉得 自己头大。她平生的头等大事就是把自己的 女儿都嫁出去;她平生的安慰就是访亲拜友 和打探消息。 这是小说第 1 章结尾的一段话。这段话 除了使用反讽之外,本段文字(划线部分) 还 具 有 另 外 两 个 特 点: 第 一, 句 子 长 短 相 间;第二,节奏感很强,一气呵成;第三, 文 中 多 次 使 用 了 平 行 结 构(parallelism): “quick parts,sarcastic humour,reserve, and caprice”;“mean understanding,little information,and uncertain temper”;“The business of her life was to get her daughters married;its solace was visiting and news.” 和 “visiting and news.”这令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节奏感。当然,这段话还对贝纳特先生 (Mr.Bennet) 和 贝 纳 特 太 太(Mrs.Bennet) 都进行了讽刺:贝纳特先生虽才智过人,但 却玩世不恭,缺乏家庭责任感,居然常常从 妻女的愚蠢找乐子,而贝纳特太太则很低俗。 但是,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实际上后者才是 在办实事在的行为(为自己生的五个女儿负 责任)。 例 3: 原 文:“I see no occasion for that.You and the girls may go,or you may send them by themselves,which perhaps will be still better, for as you are as handsome as any of them, Mr.Bingley may like you the best of the party.” 译文:我看我用不着去。你和女儿们可 以去,要不然你索性打发她们自己去就得了,